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

时间:2024-03-22 作者:字海

教案不仅包含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高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教学创新和改革精神。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一

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4.投影仪;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

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问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教学目标巩固。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拟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

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b.相互混杂()c.非甜是显性性状d.相互选择。

分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现非甜籽粒也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

答案:c。

3.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玉米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b.全是矮秆d.全是高秆。

分析:生长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长,但不影响内部基因组成,因此,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的高秆玉米仍然受隐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总结。

这节课要重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理解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二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2.b。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三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这一节关于蛋白质的功能中提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引出酶在细胞代谢中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质。这些资料告诉我们,酶的研究经历了近70年的漫长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质。这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科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四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五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六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七

1.教材内容分析。

《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1.1本章概述。

1.1.1本章地位。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

(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

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

(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1.1.2本章作用。

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

实现生命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实现生命的发展。在本章中,选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1.1.3本章知识体系。

本章是针对“基因在细胞中有没有物质基础?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实体?如果是,有存在于细胞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按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的顺序编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因此,本章知识体系为(图1):

图1。

1.2各节内容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体系。

1.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本节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两小节,由于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因而,第1节的“问题探讨”部分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开始的。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布局,本节知识有以下特点:

减数分裂:

思考题”帮助学生对精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其中在“图2、2”的中央罗列出了“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过程作基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介绍得比较简略,教科书也借“图2、4”介绍了卵细胞形成的部位,随后用比较法叙述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并配以图解(图2、5),最后用“图2、6”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除此,本小节还用黑体字将重要知识标出,以示重要,如减数分裂、联会的概念,四分体,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等,用图2、3帮助学生理解“交叉互换”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帮助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巩固。

受精作用:

本小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详细阐述的同时,还用“图2、7”展示了受精过程的开始,用黑体字标示了受精作用的实质,最后教材用“技能训练”部分加强学生对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理解,同时注重对学生识图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1.2.2基因在染色体上。

科书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并结合相关实验图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同时,还用小号楷体字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进展,并配以彩色图片,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最后,教科书用黑体字标注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由于dna与染色体也是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训练”部分,采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对dna与染色体的关系,这样便于今后对“dna和染色体关系”的讲解与学习。教材不仅给出了一定的练习题,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中对摩尔根进行了简单介绍。

1.2.3伴性遗传。

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学生比较熟知、比较感兴趣的两大伴性遗传病,因此,该教材在“问题探讨”部分,从这两种遗传病的病症入手,让学生讨论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体字标识。教材在“伴性遗传的特点”的讲解中,教科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教材用小号楷体介绍了红绿色盲发现的故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随后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家系图,教材随后用“表2、1”展示了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由此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主要的几种情况。遗传方式总共有6种情况,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变现型是与他们一致的,所以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只介绍了其余4种遗传方式,并重视学生对遗传分析的能力,用“图2、14和图2、15”进行展出,随后,用文字对“交叉遗传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在“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呈现中,由于教材已对“人类红绿色盲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以教材仅用文字进行了阐释,并且教材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多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本章最后还设有“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使得教材在总结本章内容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得以整体的检测,除此,教材还向学生提供了几个有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继续学习”。

2.目标体系。

本章的总目标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方面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受精过程,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概述伴性遗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重难点。

通过上述对。

第一文库网。

各节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本章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第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是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二节的教学重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是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第三节的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4.教学建议。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本章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了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本章课可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思路采用:

(3)本节教学建议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

课时。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思路采用:本节教材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第三节《伴性遗传》的教学思路采用: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5.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上述对各节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本章各节可采用如下活动体系。具体如下:

5.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的现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概念、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部分,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采用比较法,与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进行比较,并自主归纳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特点。“巩固总结”部分,根据教材中“图2、6减数分裂图解”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引导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的概念、特点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动体系为:提问设疑、探讨配子的多样性、归纳原因、阅读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技能训练与练习。具体到各个环节有:展示“人的染色体组型图”通过提问如“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探讨配子多样性”部分,又有两个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样性的现象”和“分析多样性来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师叙述教材中“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精子或卵细胞形成过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多样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照片及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与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有什么关系?随后,继续“模型建构”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及讨论”,并让学生尝试计算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数目,进而归纳出配子多样性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内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通过“技能训练与练习”对本节知识加以巩固。

5.2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生思考“摩尔根为什么把果蝇作为为实验材料?”和分析“果蝇红白眼杂交过程”,随后借助教材中“图2、10”,让学生尝试推演果蝇杂交;“尝试用研究结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页中“思考与讨论”部分,促进学生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并让学生尝试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最后“技能训练”部分,教师借助书中第28页,讲述“类比推理”,随后让学生尝试采用此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同时,安排课后任务,即练习和阅读科学家故事。

5.3伴性遗传。

法是采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法进行表示。除此,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时,尽可能地在ppt中展现教材中的内容,如图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级链接进行展现,这样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观。为此,衷心感谢李玉玲老师和同学的细心的点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17.

[2]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40.

[3]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67.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八

1.能用稳态与平衡观,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的动画,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得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3.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人体的奥秘。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体液免疫的三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体液免疫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自主思考。

(体液免疫划分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同桌交流。

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另外,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就是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这就是效应阶段。)。

3.认识二次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与哪种细胞有关?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补充讲解。

(记忆细胞,它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达数月甚至终生。当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生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免疫。它比初次免疫反应更迅速也更强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体液免疫,就是发生在体液中,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三)巩固提高。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让学生归纳体液免疫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九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十

本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一)教学重点。

1.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判断。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导入: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解释摩尔根试验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有关伴性遗传的知识,因此,在开始进入本课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说明了说明?(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

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前面所学的其他性状的遗传有什么不同之处?(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在这基础上,教师可导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就叫做伴性遗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然后导出:通过研究红绿色盲来学习伴性遗传特点是本节课的主干线,为了了解人类红绿色盲,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几幅有关测试红绿色盲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一下自己是否属于色盲患者,并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

教师讲述:在我国,男性患者的比例高达7%,而女性患者只有0.7%,为什么男性色盲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新课。

新课学习。

1.简单地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呈现的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十一

1.施莱登与施旺的称谓的区别。在讲细胞学说时,学生常将植物学家施莱登与动物学家施旺的称谓混淆。我就告诉学生施莱登的“莱”字上有一草头,“草”乃植物也,故其为植物学家。这样学生就马上把两者的称谓记住了。

2.支原体无细胞壁,衣原体有细胞壁。常见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学生常将支原体和衣原体混淆,搞不清两者谁有谁无细胞壁。我就对他们说,“衣”原体就像穿了一层衣服,因此衣原体有细胞壁,支原体也就无细胞壁了。

3.常见的七种微量元素。可采用谐音记忆法,“甜梦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种微量元素。

4.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采用联想记忆法,“苏赖甲、本色亮、洁异亮”,想象出意义:苏赖(人名)的指甲,本来颜色就亮,清洁之后异常亮了。即“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八种氨基酸。

5.细胞有丝分裂五期的变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记忆难度很大。可以把各期的变化归纳为一句口诀,借助口诀记忆。间期:“复制合成暗准备”,意为在间期细胞表面没有变化,但实质上在进行染色质复制,包括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作物质上的准备。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意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意为到中期,染色体不再缩短变粗,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并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意为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成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实现平均分配。

末期:“两消三现生二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一个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中归纳为“两消两现生二子”,因为不会出现细胞板了)。

6.滤纸条上四色素带记忆。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会出现4条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用概括记忆法,概括为“胡黄ab”四个字记住。

7.神经纤维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学生很易跟“内正外负”混淆。可采用联想记忆法,联想“内含丰富(负)、外树正气”这句话,从而记住“内负外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十二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十三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有氧呼吸过程。

四、说教法。

五、说学法。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引入本课课题。

回答:见教案,atp合成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供的。呼吸作用是如何提供能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2、讲授新课:

(1)细胞的呼吸方式。

提问: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让学生说出细胞呼吸概念。

回答: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学生自学实验,并回答课本92页的问题。

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在无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设问:原料是?在哪里?产物?能量去向?有机物是如何被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

引出有氧呼吸。

(2)有氧呼吸(给出一下表格,学生自学并完成,教师总结)。

a反应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b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场所(学生简述后,媒体展示场所及过程图解)。

c能量变化:形式变化、转移率等。

d概念。

e、特点(与体外燃烧的区别)。

列表总结有氧呼吸,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建立表格,教师投影展示部分表格。

过程场所条件反应物反应产物。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3)无氧呼吸(给出一下表格,学生自学并完成,教师总结)。

a反应式:

b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场所(学生简述后,媒体展示场所及过程图解)。

c能量变化:形式变化、转移率。

d概念。

e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反应物有机物有机物。

反应条件需酶、氧气需酶、缺氧。

反应程度彻底氧化分解不彻底氧化分解。

产物co2、h2oco2、酒精或乳酸。

产能多少大量少量。

评价:欣赏性评价,对学生合作学习及成果表示肯定,指出不足,给出建议。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小组为单位,从课本95-96页“资料分析”中选取2-3个实例,讨论并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了细胞呼吸的哪些方面?并再举一两例加以说明。要求准备简单的发言稿。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做课本96页习题。

4、板书设计。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三、无氧呼吸。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七、结束: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十四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十五

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3、实验题是较难得满分的题型,它开放性较强,出题很灵活。但也有法可依:

1)认真复习书中的实验,学习常用的方法。

例如:孟德尔的测交试验---演绎推理法,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精子和卵的形成过程提出推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法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同位素标记法验证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学生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变量法其中最后一种方法常设考点,可见教材实验的重要性。

2)认真阅读题干,区分好“探究”、“证明”探究题比证明题要开放,答题注意:加入相同浓度的、等量的、用生长状态(长势)相同的植株等等缜密术语的使用。

4。识图题。注意横纵坐标、交点、拐点、走势、正负半轴所表示的含义。平时要善于总结: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的图、光合+呼吸的图(区分好“净光合”即真实光合与表观光合,主要从坐标轴正负判断)等都很重点。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十六

实例1.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一个细胞完成。

实例2.多细胞生物个体最初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生长和发育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

实例3.反射等神经活动是多个细胞协调配合完成的(任何复杂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胞)。

实例4.细胞受损将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1、原因。

(1)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3、病毒:

(1)结构:蛋白质外壳+核酸(无细胞结构)。

(2)按遗传物质分类:

dna病毒:噬菌体、天花病毒、乙肝病毒...

rna病毒:sars、hiv、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

(3)据宿主的不同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

(4)生活方式: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培养基培养)。

(5)病毒有生命,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补:

(1)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2)病毒是生物,但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病活动,不属于生命系统。

(3)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4)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5)生命系统:能独立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

(分子、原子是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判断依据:是否独立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

(6)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汇总17篇)篇十七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1、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2、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3、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相关范文推荐

    感动的朗诵主持词与结束语(热门16篇)

    感谢大家的到来,我将尽力为大家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会议环境。接下来,请大家聆听一首动听的音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愉悦的心情。各位领导、同志们: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在

    学生春节放假旅游推荐(优质14篇)

    春节是一个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他们可以收到红包、吃到美食,参加各种游戏和活动。下面是一些春节总结的典型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

    国防小学生讲话稿(精选17篇)

    讲话稿的撰写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听众的特点和需求,以对其有针对性地传达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精彩的讲话稿,在这些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灵感和技巧。

    教育工作者秘书的自我介绍(优秀19篇)

    自我介绍通常包括个人姓名、年龄、职业、爱好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的准确表达对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颇具个性和创意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

    教育工作者的校园清洁心得体会大全(14篇)

    通过工作心得体会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机会,进而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

    财务经理的财务分析(汇总13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并善于利用它,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而定,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参考材料。

    企业帮扶工作总结样本(优秀15篇)

    当我们将工作总结纳入常态化的工作规划中时,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并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提高工作效果。哪怕是看看他人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好

    气象局工作总结与数据分析(专业15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找到更加高效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写得较为出色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数据分析岗

    设备维护工程师的工作计划(通用21篇)

    范文范本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写作者提供优秀的写作思路和结构框架。请大家对这些范文范本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写作技巧。

    酒店保安转正述职报告(热门16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尊敬的领导:我叫xx,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