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琴心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规划和安排教学活动所制定的一份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编写教学计划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一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二

1.先看一段燃放烟花的视频。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探究实验3-4。

1、观察钠的保存。

2、用镊子取出一小块钠,观察外观。

3、用滤纸吸尽钠表面的煤油,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将钠切开。立即观察断面的色泽。

4、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断面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物理性质。

把钠从煤油中取出来的时候,是什么颜色?{比较灰白}。

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解释】由于钠与空气接触时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颜色为白色,所以我们发现它的的颜色由银白色变成了白色。光泽度褪掉。

【板书】。

na+o2=2na2o【总结】可见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在空气中就直接与氧气反应了,所以我们要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里面,使钠与空气隔绝。

(2)探究实验3-2步骤、取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坩埚,观察钠受热后的现象。

现象:钠受热后先。

燃烧。

然后开始。

黄色。

产生。

黄色。

火焰,坩埚中最后留下。

淡黄色。

色固体。结论: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更。

剧烈。

na+o2加热====na2o2【科学探究】实验3-6。

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3、用滤纸包住铝粉,引燃后放入纯氧气中。现象: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思考讨论】。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千百万种,正是这千百万种物质构成了洵丽多彩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会了解到:

1、什么样的物质称为有机化合物;

2、食品中含有哪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有何重要作用;

3、淀粉、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有哪些性质特点,人们怎样正确摄入这些营养物质。

[引入]在千百万种物质中,有机化合物质占绝大多数。哪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它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已经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黑色物质是炭,说明这些物质中含有碳元素。

[引出概念,并板书]1、有机化合物:把葡萄糖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2、无机化合物:组成中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般叫做无机化合物。

说明:(1)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碳酸盐等极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与性质与无机化合物很相似,归入无机化合物来研究。(引导学生看书)。

(2)有机化合物的一些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难溶于水,熔点低,受热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3)有机物除含有碳元素以外,还可能含有氢、氧、氮、磷、硫、氯等元素。有机物分子中可能含有1个或若干个碳原子,碳原子间可以相互连接成链状或环状,碳原子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的原子连接,碳原子的连接顺序和方式可以不同。(此部分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并参照《拓展视野》进行说明。

[学生计算]根据三种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请你计算出甲烷、乙醇、维生素b2的相对分子质量。

[引入]不同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可以相差很大。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可以达到几万至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大。这些有机物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

[查找并说]厨房中有哪些有机物?请找一找,并说出它的名称。

[学生回答]白酒、食醋、糖、面包、牛奶、水果、大米……。

[交流与讨论]结合书本图8-3各种各样的食品进行。

[学生填空]大米、面粉的主要成分是,食用油中含有________,鱼、肉、牛奶中含有,青菜、水果中含有,青菜中还含有。

[学生讨论]对人体而言,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哪些?

学生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回忆,能回答出六种基本的营养素:水、无机盐、糖类、脂肪、维生素、蛋白质。

补充:多吃水果有利于健康,其原因之一是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它能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1)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根据维生素c的化学式,请你从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角度谈谈该化学式所包含的信息:、。

{课后反思1}。

厨房中有哪些有机物?请找一找,并说出它的名称。

(学生能够回答很多种)但学生会回答到食盐,教师应及时引导。

{课后反思2}对人体而言,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哪些?

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结合生物知识进行的。学生不能很完整地回答出六种,但通过不同学生的回答补充,就能得出六种基本的营养素。生物作为中考考试科目,从这一点上来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四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五

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一)。

(一)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1、什么叫溶液(溶质、溶剂)?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样确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习题一、选择题1-3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实验9-2p28实验9-3。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必做题1-13。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六

掌握金属钠和铝与非金属大反应通过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实验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重点。

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的现象及产物,铝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解释。

三、本节难点。

从两个实验归纳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鸟巢。

【提问】。

请问图中场景是哪里?知道这座建筑的主要结构材吗?

除了钢铁以外,初中阶段还接触过那些金属?首先我们来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你了解的金属都有哪些共有的物理性质?【展示图片】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板书】金属的物理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除汞外都以固体形式存在。

我们再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回顾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根据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金属在这三类反应中都体现出还原性,还原性即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那么如果以第一个反应为例我们知道除了氧原子已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外还有其他如硫、氯等非金属。

这节课我们选择两种金属来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板书】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

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在煤油里?可以了解到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现象:银白色金属光泽褪去,颜色变暗,生成一层氧化膜。猜想金属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发现金属钠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如果加热会如何?【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实验。观察到现象明显产物也不同。

【板书】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现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物质过氧化钠。

(二)铝和氧气的反应。

现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铝箔的燃烧:4al+3o2==2al2o3。

现象:铝箔熔化而不滴落(氧化铝的熔点高)。

(三)金属钠、铝和其它非金属的反应【板书】2na+cl2==2nacl。

2na+s==na2s。

【板书】金属盒氧气反应的难易。

【课堂习题巩固】。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七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目标教学法。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课时。

前提诊测:

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目标展示: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八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实验的探究。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九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到)。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十

今年我担任初三3、4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本地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对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重要,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学生不参与学习,调动积极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怎样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什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首先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让他在课堂上不溜号、不开小差。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我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难度、或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适合各个程度学生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让他们每个人跳一跳就能体会梨子的滋味,每节课能体会到一点点的成就感。兴趣不是我们一节课可以培养起来的,他需要学生在不停的参与和感受成就,积累知识中培养起来。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型,曾经采用一下方法:

1、让学生感到知识有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比如:丝瓜瓤为什么可以刷碗?洗头应该先用洗发液还是护发液?小麦需要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存?为什么洗完头发以后,加点醋轻轻拍打头皮,可以让头发柔顺而不起头皮?酸雨是怎么回事?等等。用这些涉及每一个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或猜想,结合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化学有用。

2、让学生从化学家的故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学习元素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居里夫人的故事、介绍门捷列夫的故事;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时候介绍拉瓦锡的故事等等。

3、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张扬自我的方式现在初中的学生处在青春朦胧期,特别是男同学,总想法设法想展示自己,于是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茬开玩笑,出个洋相,或者……,尽管这些让每个老师头痛,但是我们又不能强硬的制止,因为有些时候他们做出的事、说出的话让老师感觉批也不是、表扬更不行。比如上课有学生说话,老师在制止,马上就有学生大声说:别说话了,听老师的;又一个学生说:别说话,不然讲不完了;还有的说:别让老师生气;还有的说:吵什么吵,烦人;…….总之,七嘴八舌,看上去挺为老师着想,其实是在起哄。为了防止这些,我就尽量给学生说的机会,能让他们说的,我绝不说,比如定义的具体内容等。学生能分析的我绝不代劳,比如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能自我总结的,我一定放给学生讨论总结。这样每一节课,我都仔细琢磨哪些知识学生能说出、能想到、能分析总结出来;哪些知识必须我讲。这样一分析,每堂课老师必须讲的知识不是太多。学生说的、做的很多,没有机会和时间在课堂上制造“突发事件”。我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让大家的目光集中到这样的学生身上,让说的感受成功,让看的产生说的欲望。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张扬自己个性的渴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十一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十二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40%。

水55%。

双氧水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m溶质=?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十三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十四

(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空气)。

总结【讲述】两百多年前,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做的实验与我们今天的实验异曲同工。打开课本课本26页。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课题2氧气。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多变一。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讨论】。

(1)在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后容易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因为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应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改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实用15篇)篇十五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相关范文推荐

    上市公司财务述职报告(汇总17篇)

    通过写一份述职报告,我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和进步。以下是一些行业内优秀人才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

    数学老师家长会发言稿三年级大全(21篇)

    家长会可以提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教育的改进与升级。以下是家长会的部分亮点和精彩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办公设备维修合同(专业17篇)

    合同协议在执行中,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解除或终止,但必须经过双方协商一致。请注意,以下是一份合同协议的示例,具体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绿化管理制度及细则(通用13篇)

    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每个人都能够享受自由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以下是一些规章制度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制定规章制度有所帮助。

    大班的家长工作计划(模板13篇)

    编写工作计划书有助于我们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后,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计划书,祝大家工作顺利、成果丰硕。

    体育馆租赁合同(模板23篇)

    租赁合同是租赁关系的基础,确保租户和房东之间的合作顺利进行。这里有一些租赁合同的写作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你的合同起到一些启示作用。甲方:乙方:甲、乙双方本

    春节超市活动策划方案创意(通用17篇)

    策划方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策划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三、协办方:四、宗旨(口号):扬民族文化,展张垣

    农村教师支教总结报告范文(16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

    法院庭长述职述廉报告(模板23篇)

    述廉报告是公务员廉政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工作思路和强化工作措施。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述廉报告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写作思路和启示。根据市委组织部要

    实用的买卖合同大全(20篇)

    买卖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进行交易的一种方式,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买卖实务案例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