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笔尘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学科专业能力。毕业论文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能够系统地总结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一个关键问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和有序推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的指导。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一

摘要:在企业生产、运营期间,物资供应工作至关重要。企业物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购置生产过程中的所需物资,该部门要与其他部门相互合作,确保企业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通过对物资供应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使生产成本得到控制,促使物资资金占有率减少,确保企业流动资金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企业生产技术差异缩小,提升综合实力。本文主要分析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具体方法,探讨企业如何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

目前,市场经济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物资供应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物资供应管理手段上做出了改革。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可确保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生产质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物资采购是物资供应管理中的重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物资供应进行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确保企业正常运营。

从目前的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情况上看,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产品同化程度高、产品技术无太大差异性等,为了改善这一局面,现代企业必须创新物资供应管理方式,提高物资供应管理专业化程度,使企业生产需求得以满足。通过总结发现,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物资供应管理手段不够先进。

以往企业主要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物资储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可分为两点,其一为多方采购,其二为集中采购。集中采购就是各部门对物资采购计划进行上报,采购部门需根据采购需求与计划统一完成采购工作,物资需求部门对采购物资进行储备、管理,集中采购模式有利于提高采购效率,可在短时间内实现物资的.供应,且无需对物资储备资金单独设置,仅仅需要确保物资周转无异常。不过若由二级单位对物资进行管理,则可能发生物资供应不合理的情况,这种储备方式对企业长远发展并不利,对企业正常运营、生产会产生一定影响[2]。

多方采购所指的就是物资需求部门拥有采购供应管理权,这种采购模式非常灵活,且实施过程简单,不过也存在缺陷,例如物资采购的质量不高,或者采购需要花费更多资金,管理费用较高等,对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不利,不利于成本管理[3]。

(2)缺乏物资管理意识。

部分企业在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上缺乏管理意识,认为物资供应管理部门是依附企业生产部门,对物资管理工作认识不足,且管理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提升管理高度。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存在很多局限性,致使管理水平难以提升,致使企业积累大量采购物资,企业流动资金会因此占用,且采购成本较高,无法合理控制采购成本。因管理人员缺乏物资供应管理意识,导致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3)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专业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物资供应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水平。不过在实际运营期间,部分企业管理人才缺乏,导致物资供应水平很难提升。

(4)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将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不过部分企业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式,对纸质文件过分依赖,依靠纸质文件对信息进行传递,对信息化发展不够重视。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但软件使用频率并不高,且管理软件存在功能缺陷,无法提升物资供应管理水平。

(1)变更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者要了解自身企业的生产能力,并进行市场调研,明确市场需求,以企业所需物资为依据,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审核合格后,可制定采购计划。在采购物资期间,企业要对这一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采购成本合理控制,另外,企业还需使物资储备结构加强,确保储备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物资入库后,要对其进行验收,禁止不合格产品进入,管理人员可以适度调整库存结构,使物资库存量降低,促使流动资金周转加速[4]。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二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三

2.6.2各建模方法的进程效用分析43。

5.2.2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1。

5.2.4建立信任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

5.2.5沟通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

6.1研究结论74。

6.2研究不足74。

摘要:本文对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特点及供需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托;信托公司;信托业务。

一、个人信托的定义及其特点。

个人信托是指自然人(委托人)为了对财产进行规划,将现金、证券、不动产等资产的财产权转移给受托人,受托人再依信托合约管理信托财产从而使受益人获利或者达到其他的目的.。其特点主要为:第一,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范围广泛;第二,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三,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具有独特的安全性设计;第四,收益率相对较高。

二、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需分析。

(1)国内个人信托业务需求分析。据估算,到中国高净值个人投资可达到58万亿元的规模,可为个人信托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据表明:中国gdp达到568,845亿元,比上年提高7.7%(依可比价格计算),并且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越第二产业,同时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低迷,使人们对个人信托业务的需求量猛增,个人信托业务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给分析。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截至20全国共有信托企业54家,信托资产的规模有史以来最高达到将近11万亿元人民币。然而从股东构成的角度分析,金融机构、中央企业、各级政府占到了九成以上,私人控股信托企业不足一成。而信托业务的创新尤其是获得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及赢利模式的革新依赖于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此外,信托企业如果发行新产品,往往需要获得事前的许可,否则以后可能会出现麻烦,这就大大降低了革新的进度。因此,虽然我国的信托行业在供给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3)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求综合分析。通过对国内信托业务的供求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供求并不平衡,并且是需求大于供给。供给方面需要极大的改善,产品必须多样化,目前行业收入中约88%长期来看不可持续,现有业务中隐含四类风险:信誉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托企业应力求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控制风险的能力、专业化投资的能力、投资咨询的能力以及投资后管理的能力等。

三、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不足。

(1)信托公司内部风控体系需要加强。一些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不到位,信托公司应该加强对风险的监控,以保证投资的业绩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虽然信托公司没有义务为客户的投资保本,当客户亏损严重时也不需要承担赔偿。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大规模亏损,会影响公司的声誉,也为以后信托产品的销售制造了障碍。

(2)信托行业现有业务模式不可持续。信托公司收入的88%长期面临挑战。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我国信托业收入的39%来自于通道业务。然而,中国的宏观大方向是信托业务结构逐步向非信托金融机构开放,这会促使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消失。同时,信托公司20收入的另外49%由私募投行业务贡献,伴随政策的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等高风险项目将会越来越多获得银行信贷,将来资本市场会更加成熟,这就压缩了信托公司的私募投行业务的盈利空间。

(3)我国居民对个人信托业务的了解还很欠缺。关注信托产品的主要人群还是集中在特别富裕的人当中,对一般的小康家庭或以上的居民,理财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买房、定期存款、国债、股票,很多人对个人信托业也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加大宣传信托的普及力度,使闲置资金有了好的投资方向,需要资金的好项目得到资金。

(4)我国个人信托业产品比较单一,需要多样化发展。信托业经营的范围基本包括了除债券债务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现如今经济市场化发展给信托业提出了许多新的信托需求和挑战,金融信托业要在完善规范传统信托服务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金融信托业的职能,拓展信托业的经营范围,开展信托业务的创新。在另类资产管理、私人财富管理和私募投行方面以及其细分方面进行创新。

四、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发展建议。

(1)加快转型步伐。在未来,信托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私募投行业务,信托公司在以后仍然要把私募投行业务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但需要优化和转型;其次,对另类资产管理,在我国这项业务还是一块处女地;第三,私人财富管理,信托公司以后也应该在私人财富管理方面下工夫,给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信托公司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第一,要提高资产获取能力。信托公司应该进一步培养专业化的人员,通过更专业的技术获得更多的投资资产;第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认真负责,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第三,提高专业投资能力,最重要的是奖罚分明以聚集一批优秀的人才;第四,提高投后的管理能力,做到全方位的为客户服务;第五,加大产品的研发与筛选能力。建立开放式产品平台,引入外部产品,积极拓展新的产品线,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服务体验。

(3)加强对信贷风险管控和投资者保护力度。基于信托业务特点和风险分析,监管机构应确保信托公司的杠杆率在合理的水平,且随着房地产泡沫的严重,尽量引导信托公司降低在房地产市场的投入,并要求信托公司的产品可以经受住压力测试;其次还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信托业,加强竞争,有利于盘活整个行业,并尽量用备案制代替审批制。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快慢、好坏和持续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管理、着力进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提高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大量的非管理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掌握和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便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

为适应这一需要,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有一下四种:

一、现代企业管理传统阶段及其主要管理思想。

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阶段及其主要管理理论。

三、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阶段及企业管理的思想和发展。

四、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时代的管理思想变革。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上是为了适应企业管理的新趋势,是企业管理领域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能为体改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要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方法是最关键的。

尽管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外环境以及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分类方法的运用各有要求,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有一些规则,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这些基本分类方法有四种:

1.对薪酬系统进行了现代企业管理。

2.对绩效系统设置了现代企业管理。

3.对选将网设计了现代企业管理。

4.对频道使用了现代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者中需进行有效的指挥与指导,所要做的就是处理信息,作出决定。信息的获得就是通过有效的沟通,从上级获得更多的支持,同级的默契合作以及下级的理解与帮助。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如果不进行信息沟通,必将寸步难行。

事情做得对——不管。

事情做得不怎么样——督促。

事情做得完全不行——给你难看。

好好干——看得起,支持你。

不好好干——点你,给你脸色。

再不好好干——撒手不管,摔死你。

现代企业管理中解决问题一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用,有哪家企业能真正的做到呢?但是真正的做到了,在现代企业管理者认为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五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三、解决对策。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结合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以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 1.与企业战略结合,设计科学有效薪酬激励体系。企业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实现对用工的激励作用,才能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留住和使用所需人才。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设定价格标准,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确定以后,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以此将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稳步实现。

2.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建立弹性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以岗定酬、按绩效取酬的原则,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薪级。同时,建立弹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任务目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使考核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

4.建立多元化福利体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设计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可以把福利设计基于业绩和能力的非普惠性的动态福利计划,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节日慰问、免费单身宿舍、交通补贴、免费工作餐、免费定期体检、文体旅游等福利项目,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5.有效利用非经济性报酬,实现激励作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在非经济性报酬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精神激励尤其重要。民营中小型企业中优秀和骨干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他们流动性较大,也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如何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是当前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民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设计相应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以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有条件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六

论文摘要:自1958年,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发表《资本成本、公司价值与投资理论》提出mm理论,开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业绩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我们认为,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具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运用实证方法,建立了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计量联立方程模型,通过运用excel和eview3.1统计软件对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论:资本结构和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具有强相关性。

关键字:资本结构企业业绩线性回归。

一、资本结构的概念。

有些学者的观点则不同,他们认为:“广义上说,资本结构涵盖了一个公司(包括它的子公司)的公募证券、私募资金、银行借款、往来债务、租约、纳税义务、养老金支出、管理层和员工的递延补偿、绩效保证、产品售后服务保证和其它或有负债。”它代表了对一个公司的主要权利。张维迎(1995)②提出了与之相近的观点:“在一个给定的时点上,资本结构就是资产负债表右边不同项目的比率,包括总股本与总负债的比率,不同股东持有的股本的比率,不同债务之间的比率等等“。

不同学者对资本结构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对负债的认识上,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是企业取得长期资本项目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另一种则认为资本结构表现为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不同项目的比例关系。这里,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二、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相互作用分析。

(一)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作用分析。

通过以上对资本结构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资本结构主要是指负债与总资本的比例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或者负债/(负债十权益),因此,这里我们提出假设,资本结构中的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此首先分别阐述负债与权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1.负债与公司业绩。

自从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以来,mm定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mm定理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是没有影响的。mm定理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随着负债/权益比的提高而降低,较高的财务杠杆可以提高公司业绩;权衡理论认为,由于企业负债率的上升所带来的风险和相关费用的增加,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追求减税收益。随着企业债务的增加,公司陷人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相应的破产成本、财务困境成本以及有关负债代理成本都会随之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会产生非线性影响,即“倒u型”的影响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提出融资次序理论,根据该理论,当公司拥有良好的经营业绩时,公司更有可能从内部进行融资以满足其资金的需求,因此,业绩优良的公司拥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所以该理论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财务杠杆比率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所有者权益与公司业绩。

所有者权益,也称为所有权结构,是指资产扣除负债之后,公司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占有控制性的地位,涉及到公司内部控制权的分配。

西方的学者曾经做过研究并提出,由于股权分散可能会导致对企业的监督不力,因此,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这些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基础上的,因此,在实际运用时,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十分发达,而且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股权分散,同时存在着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股权,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控制权市场,难以发挥市场的监督管理作用。因此,只有法人股股东可能对公司的决策控制起一定作用。所以,本文对不同的持股股东与公司的业绩之间的关系不做研究,只研究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我国学者肖作平(2005)③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和公司业绩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认为股权集中度和公司业绩呈现倒u型的关系。这说明大股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激励,大股东具有较强的激励来监督经营者一行为,且大股东也有这种能力来保证其自身利益不受经营者损害。但是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大股东的利益与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常常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这样会使中、小股东利益受损,权益代理成本大。而董梅生,李致平(2005)④的研究结论却是,公司业绩和股权集中度不存在倒u型的关系。可见,从目前来看,我国学者并没有对此达成一致的看法。

(二)公司业绩对资本结构的作用分析。

下面我们考虑公司业绩对资本结构的反作用,我们认为由于市场是不完善的,税收、破产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业绩对资本结构产生反作用。主要包括两个观点:

二是特许权价值。此观点从收入效应的角度考察的。认为,如果公司能够预期保持高效率的运转,那么高效的利润效率会产生大量的经济租。而现有的股东为了保持它们的经济租不会因为破产或者清算而丧失,法律论文就必须维持更多的股份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因此,按照该假说,由于股东为了保护它们从利润效率产生的特许权价值不会因为清算或者破产的原因而丧失,所以高业绩的企业将选择较高的权益资本比率。

三、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每股净收益,市赢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这些指标相对来说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其数据的取得都可以在企业财务年报中获取,因此相对简单。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在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后,本文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描述公司绩效的指标,我们认为,这指标可以用来描述了公司业绩,因此,可以用其检验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一)研究问题。

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盈利能力能够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在这一观点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对于企业业绩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意见。

我国的上市公司比较不成熟,并且由于企业面临政策不稳定、资本控制权变动和投资者权益定义模糊、法律对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力等问题,所以,采用保留盈余融资的方式相对更为普遍,并且由于企业在盈利能力上缺乏稳定性。因此为了求持续发展和安全稳定问题的考虑,更多的考虑权益融资,企业还未真正树立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理念,在盈利年度保留较多盈余资金来改变自身资本结构仍然是主要现象,而很少采取避税来获取收益。所以,提出我们研究问题:公司业绩对资本结构具有较强的作用,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也起到了反作用,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二)引入控制变量及选择的原因。

经过对其他学者文献的总结,我们一般认为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公司风险、股权结构、资产的流动性、公司治理状况等几个因素对资本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如下:

6.一般认为,规模较大的监事会、更多的独立外部董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可以较为有效地对经理人员实施监督。其有效的发挥作用可以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因此本文选择监事会规模作为影响公司业绩的变量之一。

综上所述,本文将上述几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研究其对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的影响。

(三)样本数据集。

本文选取了日用轻工产品行业40多家上市公司的2005年的数据(2005年共有60家本行业上市公司,剔除了几个样本),选择同行业,是为了保证可比性,对资本结构和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及证券之星---财务风向标,均为手工收集。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七

摘要:本文探讨了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进行了需求分析,分析了系统设计和详细设计,并介绍了平台特色。

关键词:论文管理平台;b/s模式;三层架构。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当前不少高校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在论文选题、论文指导、资料收集、报表提交等多方面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也有一些软件厂商开发了相应的.通用软件平台。

多数系统向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解决了导师出题、学生选题、毕业论文材料的上交与审核。有的系统还实现了师生实时交流、在线评审以及毕业统计等功能。

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在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存在差异,开发一个适合本单位使用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更有利于论文管理和系统维护。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率,本平台结合某系在近些年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际情况,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实现了对毕业论文的网络管理,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水平。

1系统功能。

根据《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有:教学秘书进行毕业论文初始工作(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发布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发布相关通知公告及相关表格文件等)、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选择或者自拟论文选题、师生互选、学生提交题目审批表、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资料归档等工作。

2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系统设计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教师拟出课题、学生选题、在线提交各种文档、在线论文指导。系统应满足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四种类型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学生主要有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论文等功能。教师有设定论文题目、选择学生、查看指导学生提交的文档等功能。教书秘书全程调节毕业设计进程。院系领导进行审查和审核。

2.1教师模块。

教师由教学设置用户名和账号。主要实现:发布课题、选择指导学生、发布任务书、审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修改论文、成绩评定等。

2.2学生用户模块。

学生使用平台登录,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系统给出。主要实现:选择课题、选择教师、填写题目审批表和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等功能。

2.3教学秘书模块是毕业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系统管理账户。主要实现:设置指导教师、设置指导学生、统计毕业论文报表、发布毕业论文计划。

2.4院系领导模块。

院系领导主要对毕业论文各阶段进行监督和审核。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采用以web为基础的三层架构的b/s模式,分为客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客户层:实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的用户界面。该层可以调用由业务逻辑层提供的业务方法,也可以直接调用由数据层提供的接口访问数据库。客户层实现了系统与用户间的接口,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论文管理平台。应用层作为系统核心,封装了主要的业务逻辑。

应用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进行逻辑处理。在接收了用户提交的http请求后,由web应用服务器接受请求并由处理程序解释,并进行相应处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浏览器。

采用三层结构这种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开发,对代码重用、代码分层以及对以后的软件维护等等有很大的作用。尤其考虑到本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毕业论文流程可能的变化以及对功能扩展的需求,更应该采用三层结构。

开发工具采用visual,编程语言采用c#,,采用microsoftsql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创建动态web页的服务器端技术,作为应用程序采用的数据访问模型。在服务器端运行,应用程序使用连接数据源,并进行数据操作。

4后台数据库设计。

毕业论文平台后台使用sqlserver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使用er图定义实体关系模型,并根据范式理论进行优化。

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毕业论文平台主要包含以下数据表:

(1)administrator,存储教学秘书信息。

(2)dean,存储院系领导信息。

(3)teacher,存储教师用户相关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和教师基本信息等。

(4)student,用来存储学生用户相关信息。

(5)departmentinfo,用来存储院系信息。

(6)plan,用来存储毕业论文计划信息。

(7)thesis,用来存储毕业设计课题。

(8)task,用来存储任务书信息。

(9)titleform,用来存储题目审批表信息。

(10)report,用来存储开题报告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表。

5系统的主要特色。

考虑到本单位实际需求和运行情况,平台重点突出两大特色:

师生互选。教务秘书设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总数,教师提交课题后,学生登录平台,查看相应课题,根据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向进行选择。在选题的过程中,每个导师的学生数量有限,达到上限后,学生不能选择该导师,需要从其他导师的课题中重新进行选择课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教师指导人数到达上限后,不再接受学生。

审批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到所指导学生的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信息,并进行审核。院系领导对教师审核后的文档进行最终审批。

6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本校实际开发,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方便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全阶段的监督和控制;使学生选题过程公开化、合理化,解决了以往选题散乱、人工干预多的问题;促进毕业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较好地适应毕业论文管理需要。今后可以在平台上添加答辩管理、论文检索等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扩展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应颂翔.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八

本文的完成离不开我的指导老师郭燕教授、教研室老师、实习单位领导、师姐、同学以及家人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郭燕老师从论文选题、拟定提纲、论文撰写到最后的论文修改,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非常感谢郭燕老师。在20xx届中国服装论坛上,中国的设计师品牌成为讨论的热点,也引发了我的兴趣,尽管想要研究设计师品牌,但确定不了研究方向,经郭老师指导,论文选题确定为研究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模式。

本文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地方是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建立,郭老师提出可以结合品牌理论确定两个模式分类的维度,这一建议让我拨开云雾见青天。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郭老师也给予了我数据搜集等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使得本文能够顺利完成。在论文的开题报告和中期答辩过程中,教研室老师给与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卢安老师指出首先需要明确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的概念,然后确定论文的研究范围,这让我的研究能够有的放矢,使资料搜集更加有效可靠。郝淑丽老师和姚蕾老师与我讨论了关于发展模式的问题,使我对发展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我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实习期间,徐寰给与帮助使我能够更加方便的接触很多服装品牌的部门负责人,给论文增加了很多可靠的资料,也使论文的分析更加贴合实际。

吕小妮同学在我论文的修改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建议和帮助,为我花费了宝贵的时间。师姐和家人经常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使我一路走来,充满力量和信心。

衷心地感谢曾经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和家人,以往你们能够工作顺利,生活开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九

建设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鉴于建设项目的一次性,为了节约投资,达到节能减排和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建造符合需求的建筑产品,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一、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用以下几句概括: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详细交底;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示范,摸索经验;跟踪控制,严格把关,做好质量控制;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测。建立健全质量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及运用三全控制基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1.建立质量自检制度。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接受企业自身的监督。企业自身监督就要求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体系,通过自检制度的运行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及各施工员(工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总公司质检科组织定期质量验收,做到层层负责的监督对工程质量把关。

2.第三方质量监督。第三方监督指业主(监理)的监督,是目前最权威性的监督。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或正在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上述这两套质检机制共同组成控制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完整体系。既明确分工,又密切联系,有效地保证工程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现场监督对于施工作业中每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形成的成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编制质量控制书和指导文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通病详细说明,指明对策,明确责任并责成项目部责任人员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但必须以国家规范和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沟通、密切配合企业自检部门共同管理。

二、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产生影响。针对上述情况,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他资源配备情况,编制合理具体的进度计划,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月、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施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计划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导方向。要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构架。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

2.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

3.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

4.设计单位的确定及设计合同的签订,以及设计质量、速度的检查、评审。设计的工作质量决定了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

5.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及施工合同的签订,包含总包、分包单位的选择,材料、设备的供货合同的签订。

6.工程前期政府手续的办理以及市政配套工程的安排。与政府机关的充分沟通与良好关系,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三、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反映的是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是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套用相关的取费标准计算得出的,计划成本,指项目管理部门按计划工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说明经营效果。实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管理的盈亏情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特点,施工成本管理要紧紧围绕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几个方面展开,在施工成本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手段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

2.加强材料管理,建立限额领料制度,严格材料出入库管理,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包干。

3.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定期对施工机械检查、维修、保养,租赁的设备或周转材料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

4.为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

施工方案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5.在施工中严格做到:按图施工,按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

6.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安全是天,是责任,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它是维持生产的重要条件,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最大保障。

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切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工程特质制定详细的项目安全风险预测及相应的保证措施,并对项目风险进行分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部门、班组及个人,以便在项目实施全过程更好地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及培训,做好生产前的安全技术交底,生产中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预案,做好监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部门和单位。因此,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三、解决对策。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结合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以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 1.与企业战略结合,设计科学有效薪酬激励体系。企业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实现对用工的激励作用,才能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留住和使用所需人才。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设定价格标准,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确定以后,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以此将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稳步实现。

2.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建立弹性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以岗定酬、按绩效取酬的原则,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薪级。同时,建立弹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任务目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使考核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

4.建立多元化福利体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设计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可以把福利设计基于业绩和能力的非普惠性的动态福利计划,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节日慰问、免费单身宿舍、交通补贴、免费工作餐、免费定期体检、文体旅游等福利项目,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5.有效利用非经济性报酬,实现激励作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在非经济性报酬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精神激励尤其重要。民营中小型企业中优秀和骨干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他们流动性较大,也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如何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是当前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民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设计相应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以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有条件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董福荣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m]。中山大学出版社,。

[2]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3]刘昕.薪酬福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毛清华等。中小企业薪酬留人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07,11。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一

管理效率问题,重点是商业企业的管理效率如何定位,并基于定位结果给出提升路径。

对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研究初期未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

因此,首先从已有的同类型研究成果入手。

通过研究发现,现有成果多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或者是集中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仅仅是对管理效率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给出了充实论证,但是对于在实证中如何具体测度未给出明确阐述。

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则是以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为示例,对管理效率进行非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

因此,无论是两类中的哪一类分析成果,都很难向全行业进行可复制的推广。

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投入产出为分析视角,对具有统一规律的产业发展进行挖掘,将产业规律转变为模型,以最优化分析方法确定产业实现最佳管理应该满足的模型理论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再次对凸规划和最优化分析领域的成果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两类成果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确定了采用带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简称omc,下同)来解答研究之初提出的疑问。

(一)总体分析。

通过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满足以下六大原则:

原则一,同周期内产出与投入之间必须存在关联性关系。

这一原则确保了要素确定为投入要素必须是满足关联性要求的,即不能随意将要素设置为投入要素。

原则二,产出关于投入的边际效应是逐步递减的。

这一原则明确了在投入要素中不存在任意长板,具体而言,不能通过无限制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实现产出递增。

这一约束与现实情境完全一致,在现实中对非垄断性企业而言,通过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无法实现在任何时期内均达到产出增加。

原则三,产出关于投入具有递增效应。

这一原则约束了投入要素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产出增加。

这里所说的范围,是指不违反原则二的前提范围。

原则四,同周期内的产出边际效应要显著大于投入的边际效应。

这一原则阐释了通过要素投入时间的产出边际增加必须大于对应的要素边际投入量。

这一原则实质是投入增加必须带来回报更大规模的增加。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在合理范围内展开。

原则五,同周期内,要素投入应满足边界约束。

这一原则源于企业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环境和财力情况约束。

有限的财力决定了其经营发展不可能无限规模发展,因此要素投入量必须满足一定的上限投入要求。

同时,要素投入也必须满足下限要求,这是由产业的投入最小规模约束所决定的。

原则六,要素投入不能为负向,产出也不能为负向。

这一点要求由产业特性决定,产业投入与产出为有形和间接有形。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产出都是真实存在的;同理,在投入中,也存在同样形态,由此决定了产业特征不同于纯粹的数字游戏。

上述六大原则,明确了产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宏观原则。

在绝大多数产业中,都是隐含满足这些原则的。

在这些原则下,如何实现产出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佳,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针对这一问题,下文通过模型化的理论论证,对实现最佳发展给出对应分析论证。

(二)模型分析。

式(2)代表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与该要素的投入量之间要保持平衡,且这一平衡性在所有要素间均同等呈现。

式(3)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总和必须小于1,并且单个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应该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1。

这样,对于如何实现最佳产出,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就有了明确界定,即单个要素与所有要素投入量与贡献系数必须满足上述两类约束才能实现最佳产出。

企业管理效率实证研究—基于omc分析框架进行。

(一)对象选取及指标确定。

选取在我国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同时,为了实现效率分析的广泛性,特选取三类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三类企业分别为医药类、汽车类、军工类,在每一类中选取10家企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基于理論与实证结合的要求,深入分析后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指标表。

(二)模型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明确了研究对象及分析指标。

下文通过关联性分析确定投入-产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3大类行业的30家企业进行具体效率分析。

关联性分析。

关联性分析调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历史财务数据(数据以年报为准),采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7.2进行分析,确定了在单个类别内部存在的整体关联性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三类企业中,与产出存在关联性的因素大体一致,但是依然存在细微差别。

就一致部分而言,员工薪酬总额、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这三类投入与产出均存在显著性关系。

就差异部分而言,医药类在从业总人数上与产出存在关联性关系;汽车类则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方面与产出存在显著性关系;军工类更加强调从业总人数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

下文的效率分析,就依托如上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进行更进一步分析。

效率分析。

在之前的理论分析中,已经确定了实现最高效率应该满足的条件。

这三个约束从表面看来是彼此孤立的,很难融合。

但是采用加权欧式距离的分析思想,即可将貌似孤立的指标融合为唯一指标,此数值越小,就代表每一个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总和越接近其上限。

这样,通过融合式处理,得到了最终的判定效率依据,由此得到三类企业各自的效率排名,具体如表3所示。

高,中国汽研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在军工类中,航天长峰的效率最高,国睿科技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

从行业角度来看,医药类整体效率最高,汽车类整体效率次之,军工类整体效率最低。

这一点较为容易理解,三个行业中,医药类开放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为激烈,所以整体效率最高;军工类企业开放程度较差,竞争并不充分,所以整体效率相对较低。

(三)效率提升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行业内与行业间的效率差异,确定了医药类企业的效率最高,军工类企业的效率最低,汽车类企业的效率居中。

对于三类企业而言,应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其效率的更进一步提升?

就此疑问,建议从总体上进行调整。

首先,是确定行业的开放性。

对于可以交由市场决定的必须交由市场决策,不能人为设置行业壁垒或者是行业准入门槛。

其次,对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应该一视同仁,不能采取差别化对待。

只要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达到行业最低要求的,都应该准许进入该行业,决不能针对民营经济设置人为障碍。

在行业内部,应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学习榜样。

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确定自身差距,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缩小差距,提升潜力。

最后,对企业发展,从自身角度出发,从投入产出视角展开分析,确定自身发展的短板,确定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巩固优势,缩小与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差距,实现企业自身发展更上一层楼。

以这种精准发力、定向发力,通过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方式,不仅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将改革开放的红利向全社会释放。

结论。

如何协助商业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助力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种助力必须是基于定量分析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方法,是针对具体商业对象的方法,实现上述目标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在研究中,通过对已有同类型成果的分析,发现现有成果多是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或者是集中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二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绩效管理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同时,绩效考核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根据本文对武汉、长沙等地的2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82%的人力资源经理认为自己企业的绩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某特大型石化企业为例,就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走出绩效管理窘境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campbell等人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对组织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事实上绩效管理它是人员任用的依据,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手段,也是平等竞争的前提。只有将绩效考核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林。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建立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是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接受出资人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绩效管理与考核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培育世界级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管理方法体系,也是引导中国企业从粗放型发展转向精益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绩效考核的实施结束了国有企业“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历史,初步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增强了企业创造价值和资产回报意识;形成了“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初步解决了过去国有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薪酬与业绩脱节、薪酬增长过快和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内在动力,加快了企业经营效益的增长。

从目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来看,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管理体系还需要深入与不断探索,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绩效考核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当前多数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实行中存在困难,绩效考核与发展战略脱节,绩效考核时间僵化,各级管理者和职工的参与度不够,考核缺乏量化,明确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考核指标脱离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绩效考核不现实,未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等,使得企业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导致人才流失。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体制和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意识淡薄,考核方式落后,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考核结果的应用单一,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简单评估的层面,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绩效管理”的高度。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国有企业正在经历一场理念与制度的全面更新,bl公司作为国有特大型石化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1、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存在理解误区。

通过在bl公司调研时发现,超过一半的员工认为“考核的作用在于提供奖金分配的依据”。这种认识直接导致“绩效考核成了薪酬制度的补充”,从而使绩效管理误入歧途。此外,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执行“扣奖”制度,只要不违反各项纪律或规定,员工就可按其所在岗级拿到相应奖金。显然这样的考核形同虚设,奖金额度不能体现绩效贡献的多少。通过绩效考核就是要打破这种隐性的“平均主义”,绩效优者多得,绩效劣者少得,真正实现酬显其绩。

2、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

想,忽视对团队与部门绩效的责任感,最终削弱整个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当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员工很难做出正确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部门内、部门间的矛盾,而且也与现代管理所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符。

为此,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在公司与员工绩效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部门绩效管理,综合运用平衡记分卡与目标管理等方法,在战略指引下建立公司级、部门级指标库,科学构建公司—部门—个人的三级考核体系,并将部门、个人配合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努力实现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共同提升。

3、考核内容与企业战略脱节,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考核指标的设定不够科学合理,主要表现在:处室软指标太多,不好考核;不同工种和部门之间没有可比性;指标以外的工作太多,也很重要,难以考核,有些指标与目标关系不大,设计不合理;被考核者讨价还价,有意压低绩效指标等。

bl公司的绩效考核也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由评价委员按照评分标准对员工进行打分并综合排序,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这样的考核指标与企业发展战略完全脱节,考核指标的设计难以体现企业发展要求。同时由于个别绩效指标难以真正区分绩效优劣层次,评价者极易在衡量员工绩效表现的过程中产生从众心理或者不自觉的夹杂其他因素,从而影响绩效考核的公信力。

4、考核执行难、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到位。

具体表现为绩效基础数据不准确,考核者和考核方法不易确定;绩效考核中的主观误差,如打分中间化倾向,考核周期不确定,考核执行不严格,执行时有些员工不愿配合,甚至反感;在结果运用上无明显激励,导致绩效好的与一般的.拉不开距离;考核结果很难与薪酬合理挂钩等。

四、国有企业走出绩效管理窘境的策略分析。

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它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绩效管理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员工当前的思想状况及承受能力,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帮助员工排除思想障碍,使其明确绩效管理不是为了硬性将员工分出等级,奖优罚劣,而是旨在通过正确的指导,强化员工已有的正确行为,克服低效行为并不断改进,为日后绩效管理体系持续、健康、有效的运行奠定基础。

为了保证公司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应成立绩效管理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评审与完善;监督、维护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平与公正。机构可设最高领导小组和常务办公室。通过将企业高层全部纳入最高领导小组,使各位领导都能够亲自参与到绩效管理中,从而取得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常务办公室则是绩效管理的职能服务部门,负责公司日常考核的组织、技术支持和指导等事务。

1、建立公示制度。

公示制度是让员工了解考核结果的最有效手段,员工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到考核结果,才可能正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参与到考核过程当中。员工的积极参与是绩效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实施的重要保障。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一方面可以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评选透明度;另一方面能激发优秀者的荣誉感,满足其获得尊重的需求,也为其他员工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2、建立绩效考核申诉制度。

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一些不公正、非客观的考核结果,或者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有不同意见和看法。企业应有畅通的渠道,让员工申诉,这样企业既能掌握员工思想,对确有偏差的考核进行补救,又能及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彻底解决员工的不满与问题。绩效考核的导向性是通过绩效考核指标来实现的,要使绩效考核体现战略导向,就必须通过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来实现。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必须科学,是指绩效指标应该遵循smart原则:明确具体,不能模棱两可;指标应该可以测量,同时尽可能量化;设置的指标员工应该可以达到,指标的设置应该与员工的职责相匹配,不能设置过高或过低;指标应该具有相关性,与员工的主要职责相关,而不应把重点放在与员工职责关系不大的指标上;指标应该有时效性,应该根据员工职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此外,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当遵守20/80原则:即抓住能够体现企业80%的目标的20%的指标,否则,有可能会因小失大;其次,考核指标的压力要适中,标准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应是大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再次,考核指标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一经制订,其基本框架不应再有变化,以保证考核标准的权威性。

沟通是有效的绩效管理中必。

不可少的环节。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绩效指标和标准的制定,考核结果的反馈到绩效改进,都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实现。如果不给员工反映自己想法或意见的机会,很可能导致员工在考核结果不理想时产生不满,所以必须建立双向的沟通机制。企业应当以制度化的形式将其规范下来,并通过不定期抽查、绩效改进对照等方式对沟通效果做出检查,确保绩效反馈与绩效改进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作用。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与完善,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又具操作性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必然选择。绩效管理是企业突破经营瓶颈、提高经济效益最强有力的手段。虽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都各不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与潜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三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

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

参考文献:

陈春花:中国管理10大解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5页。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四

目录7-10。

1.2.1研究的理论意义13。

1.3研究目标14。

4.1.2企业惯例的复制51。

6.1.1企业惯例的模仿81。

6.3.2跨国公司的管理输出90。

7.3三个阶段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内在联系和路。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五

制造型企业生产车间的现场管理是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车间是企业的利润中心和成本管理中心,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盈利,它是企业能否得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金的重要基础,故此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制造型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含义及重要性。

1.1现场和现场管理的含义。

1.1.1、所谓现场,就是指企业为顾客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以及与顾客交流的地方、现场为企业创造出附加值,是企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

(1)、现场管理就是设置目标、编制实施计划,充分地利用人、物、设备等物资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2)、企业要及时为顾客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当然,好的产品和服务还应具备价格的竞争力,满足顾客的价格要求,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与现场管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2、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备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1.2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现场是企业生产运营活动的发生场所,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所有企业都必须从事与赚职利润相关的主要活动,如推行或开发一些合适的管理制度,生产现场的整顿和销售的技巧。日本工业企业是全世界竞相学习的对象,他们举世瞩目的成功与持续不断地重视现场管理与馥善密不可分。在现场中,我们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生产活动中的过程和各种浪费与不合理现象。现场是生产型企业的基础,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质量、成本、交期等各项指标的宴现。现场是面镜子,直接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面临日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品质、更短的交货期去响应市场,而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现场,可见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2、制造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改善方法。

2.1如何改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销定产,这是一项基本性的改革,要改善企业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必定要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2.1.1、企业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把加强企业生产管理贯穿于改革、改组、改造的始终,以人为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举,在实践中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的生产车间管理体系。

2.1.2、建立有效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和操作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改革管理者选拔聘任制度,将以前企业生产管理者任命制改为择优聘任制,理顺国有企业的党政、人事关系。建立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管理者能力和业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建立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车间管理者的职业管理体系。

2.1.3、企业生产车间应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培训、使用、选拔、奖惩、监督等环节的企业生产人才开发系统。坚持以人为中心,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努力建立起真正能够充分调动生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将持续培训人才,提高一线职工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2改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方法。

在企业生产管理中明确提出优化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倡导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生产管理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执行5s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目的。

2.2.1、5s的含义:。

所谓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来源于日本的5s理论,是日本工业大发展时期的产物。日本企业界始终认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是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不良率的最重要的基础工程。由此便兴起了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ke)这一旨在改善企业工作环境与精神风貌、增强企业体质的管理活动,按这五个词日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简称5s。

2.2.2、如何推行5s:。

不要片面地认为5s活动只是打扫卫生、文明创建,它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将现场打扫干净,而是要保证优质、低耗、高效。开展5s活动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要顺利实施和推进5s,应该要循序渐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推行组织。这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项需要大面积开展的工作,都需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开展,推行5s也绝不例外。

(2)制订适合本企业的5s指导性文件。文件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有了明确的书面文件,员工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3)培训、宣传。有了组织和文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培训。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员工,主要内容是5s基本知识,以及5s指导性文件。宣传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5s意识。

(4)全面执行5s。从车间到办公室,从厂长到普通职工,都要投入到5s中来,在企业中建立一个良好的5s工作风气。

(5)监督检查。通过不断监督,使5s在每位员工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并最终形成个人做事的习惯。领导的言传身教、制度监督非常重要;一时养成的坏习惯,要花十倍的时间去改正。这一点可以和内部质量审核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3、动态环境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构建。

3.1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概念的界定。

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执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企业决策和经营的过程都是一个循环的圆,而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又是这个圆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关于执行及执行力的定义,理论界莫衷一是,执行战略论、执行完成任务论、变革执行力论等,每一个观点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执行力的内涵。对于执行力目前较权威的说法是三种能力,即生产车间执行战略的能力、不折不扣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部门生产车间之间良好协调的能力;影响执行力的三大流程(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似乎也已经成为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无论国内外理论或企业界对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的研究却属空白。因此,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内涵界定仍然需要进行充分的检验和论证。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者更多地把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理解为现场员工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现场员工则将企业的现场管理执行力理解为管理者本身的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更注重对现场各个方面的系统考虑,较为关注管理的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并试图找寻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结合理论界对执行力的理解,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执行力应定义为:通过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者发挥现场人员和组织的功效、调配各种有效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执行组织战略、完成组织任务和创造企业收益的能力。

3.2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战略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到现场作业层,对现场管理层的影响也是不太显见的,而普遍认为企业如果制定了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将真正地对现场作业及管理层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它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环节。因为,生产运作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而制定的职能性战略,它通过对生产运作系统的战略决策,改善产品生产的成本、质量、创新度、柔性、交货期等等,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生产运作战略确定了产品市场及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的匹配关系,直接着眼于内部现场和外部市场的对接。因此,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对于提升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3.2.2、人员与现场管理执行力。

如果企业不具备一种科学和完善的人员流动体系,将永远不可能发挥其潜力。人与执行力的密切程度无可厚非,人是执行的载体。对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层面,与执行力最为密切的人员应包括生产战略制定者、生产战略传导者、生产战略执行反馈者以及他们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人员、现场作业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这些人员本身的素质、能力、专业技术等都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3.2.3、现场环境与现场管理执行力。

现场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软环境指的是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及现场工作气氛。在生产现场,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将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的高低,因为一个满腹牢骚、心情郁闷的员工是难以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的合格产品的,相应他的生产战略执行力自然难以到位。硬环境包括机器设备、物料、现场布置、温湿度等等。

3.2.4、生产车间现场运营与现场管理执行力。

企业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必然会对现场管理执行力造成影响,有必要对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工作团队来实现现场管理执行力水平的提升。扁平化组织被自然地认为是执行力提升的有效组织,扁平化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有待商榷。国内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多是依靠各级领导的推动来完成工作的,如果上下级之间出现执行理解偏差,各部门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等,很自然地执行力将无法到位。

3.2.5、管理机制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

(1)绩效考核及监督机制。

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是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核心,显然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必然能够给现场的执行提供动力。因为,企业的执行力是由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的。只有员工积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企业的执行力才会提高,而要想激励员工提高执行力,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执行力为重点的薪酬和奖惩制度。因此,如何针对现场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助推器。

(2)沟通和反馈机制。

在制定生产战略的会议上坦诚地沟通只是沟通的开始,要想保证最终决策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还必须保证每一个人都了解整个战略并明确自己所应担负的职责,只有沟通才能使最基层的员工明确战略目标,明确执行工作的起止时间,明确自己在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新任务和职责;再通过由下往上的反馈机制——第一线员工向基层领导作出承诺和反馈,只有通过这种双向的沟通,执行工作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3)一个执行型企业里。

不仅要求生产管理者有很高的执行能力,同时也要求每一个生产车间员工具有有效执行的能力。因为员工是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当今社会日益复杂多变,要想提高应变能力,就要求每个人不断地学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教育和培训员工是提升员工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提升执行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4).能岗的匹配度。

能岗匹配对执行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人设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似乎显得很不科学,其中似乎还存在计划经济人情性的考虑,对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来说,有时候在现场人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设岗似乎成为必需,不同的岗位需要的是不同的人。因此能岗的匹配程度自然成为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2.6、信息化程度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

信息能否顺畅地沟通,能否透明到现场,显然也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与生产的同步化,实现生产过程的适时动态控制是生产管理人员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这一状态很难达到。无论是管理过程控制还是现场作业控制,信息化程度越高,执行越便利,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成本的高低成直接的负相关性。信息化程度的增加无疑加大成本开支,如何在信息化程度与成本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求得现场管理执行力最大程度的提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7、执行力文化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

动态环境中,文化应该成为企业最为稳定的元素,文化的刚性是保证企业现场执行从强制走向自发的重要途径,保证体系的研究中显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文化在现场管理中的反应就是现场员工行动的一致性,这种现场执行力来源于企业的价值观思想和长期形成的规范,文化是现场执行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催化剂。现场管理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形成拥有强大现场管理执行力的现场执行文化。如何从根基上培育执行力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影响延伸到现场管理中是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最终落脚点。

3.3、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

3.3.1、通过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环境下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囊括了理论界已经形成的执行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即人员、生产战略和运营的内容。同时,拟创建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还兼容了一系列基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组织功能强化、管理方法系统化、各种流程改进和文化塑造等内容,使执行力在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作用得以放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2、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保证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将影响到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就像木桶原理中的“短板原则”。在我国的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实践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某些国外的先进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理论或方法,不同的土壤环境造就的生存原则必然不同。在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问题,必须结合国内企业实际,从保证体系的根基着手,在打牢根基的基础上逐步将国际先进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实际,实现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4、企业生产车间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4.1“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及现实意义。

4.1.1、“以人为本”就是企业生产车间把人当作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条件,把人才真正视为企业的无形财富。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和目的。

4.1.2、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增进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企业界的制度、规范各项发展措施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理解为一个整体,应该是企业对人的潜在才能的发展、对人的个性的发挥、对人的整体素质的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企业生产车间管理理念的核心,企业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因素。

其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把“客户价值”的概念融入企业生产管理中,正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内容。把“客户价值”植入每一个员工心中,以此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客户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就会充满活力,就会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价值。

4.2、倡导企业生产车间文化理念的关键是做到“以人为本”

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对企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客户信誉的全面提高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搏击市场经济大潮能力的基础。现代企业的员工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员工对劳动没有任何兴趣,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没有发展的后劲。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每个人可以无所不能。就人的能力和技能而言,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科技越发展,人的分工就越细,人的特长就越明显,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有个性化的人。

4.3、建议。

4.3.1、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车间文化理念,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企业生产车间架构,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此,要合理进行工作设计,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得具有激发个人的能力,使个人在工作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和责任感,从而喜欢自己的工作。只有当工作中包含了挑战性和责任感,自主性和发展可能性等因素时,才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员工的个性差别,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4.3.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车间文化,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生产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应注重战略研究。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中,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生产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并尽可能取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个人目标,努力寻找员工目标的共同部分。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员工奋斗目标与企业生产目标的最大一致和对企业生产价值取向的基本一致看法,通过交流,让员工充分理解并知道实现个人目标应以实现企业生产总目标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到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营造“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文化氛围,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壮大奉献自己的力量。

4.3.3、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车间文化建设应遵循心理规律。第一,重视强化。我们要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得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运用强化心理机制及时表扬和奖励与企业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和惩罚与企业精神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使物质奖惩成为企业精神的载体,使企业精神变成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第二,培养认同心理。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和另一对象能融为一体,休戚与共。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为此,企业在制定目标时要使组织目标包含众多的个人目标,使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密切挂钩,并使职工正确地、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利益的一致性,真正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同时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突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4.3.4、员工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员工是企业产品数量、质量的生产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车间文化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视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企业的运作和发展,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力量,而不单单是依靠某个人、某几个人的能力。故企业要靠尊重和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5、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市场导向。

5.1企业现场管理的市场导向,按照现场的生产要素分类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员导向。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实质是人员素质的较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条件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都要求企业必须造就一支与(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市场相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一流的现代生产职工队伍,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创造出优质一流的产品。

二是设备导向。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经济规模。装置设备的生产潜力往往又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容量,以及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所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地位,决定生产装置的更新改造,避免设备超负荷运转,保证安稳长满优生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经济规模,增强市场抗衡能力。

三是工艺导向。产品质量是靠工序质量来保证的,如果现场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导致产品报废。企业可以把“一切为了用户”这一市场观念延伸到企业内部生产车间现场,从企业同外部用户相联结的销售部门到生产全过程的每个内部单位、以至每个工序,形成一条逆向的“用户导(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向”链带,把用户需求标准落实到每个内部单位和工序、岗位,并建立上下工序之间层层把关的监督网络,确保产品各项质量指标100%的合格。

四是成本导向。根据市场中同类产品价格标准和企业产品的目标利润,把成本控制纳入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通过对生产车间现场的人、机、料、法、环、资、信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使诸要素处于最(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佳的效率和效益发挥状态。通过挖潜改造、技术攻关,改进车间现场工艺条件和管理方法,杜绝跑冒滴漏,不断盘活生产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是机制导向。把市场机制中某些运作方式引入车间现场管理,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增强全员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按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制度,规范职工行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有了完备的规范制度,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就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工就能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按照什么程序方法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

5.2正确把握市场导向,搞好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使生产车间现场与市场。

有机地结合起来,应注意几个问题:

5.2.1、破除旧的思维定势,树立全新的市场观念。要树立投入产出比的效益观念,使生产车间现场管理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最佳优化组合,追求“投入的最小化,产出的最大化”目标,“管理出效益”应由投入产出比(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控制”,把全方位的“双增双节”作为常抓不懈的重点。要树立追求实际效果的有效管理观念,做到任何生茶车间现场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目标,有实施标准,有操作对象,有保证体系,有检查考核,有明确奖惩,以效益作为最终衡量标准。

5.2.2、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生产车间现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忙于找市场,却忽视了生产车间现场,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直接反映企业的素质、管理水平、(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产品质量、信誉度和实力。因此,越是拓宽市场,越要抓好生产车间现场;越是市场看好,越要抓住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不放。只有做到以市场促生产现场,以生产现场保市场,才能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及市场的竞争力。

5.2.3、在强调市场导向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精神、理想导向原则,建立起富有精神效应的道德规范,以及荣誉激励等制度,建立职工参政议政、参与决策与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等民主管理制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职工上进,群策群力搞好现场管理。

5.2.4、在市场导向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核心是要实行精细生产车间管理,即从现代化大生产的规律出发,树立科学态度,尊重客(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观规律,强调集约经营,严格各项制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搞好生产现场管理,努力做到“生产精耕细作,经营精打细算,管理精雕细刻,技术精益求精”。

6、加强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促进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6.1我国许多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物品随意堆放,工具随意乱放,废弃物不及时清理,场地通道,狭窄使操作者行动不便,安全标志不设置或设置不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消防器材的摆放不合理等等。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中,有不少是由于生产车间作业环境的人机不协调而引起的。所以使生产车间作业环境整洁有序也是防止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生产车间作业环境空间及其设施布置的整洁、有序情况对作业人员的行为、舒适感与心理满足感相当大的影响。一个合理的作业环境应该是作业者在任何时刻的操作、观察都很方便,即使较长时间维持某种作业姿势,也尽可能少地产生不适感与疲劳感、没有危害操作者健康的有毒因素,各种安全标志齐全、装置符合标准。因此,迅速制定现场管理标准和改善生产现场管理状态刻不容缓。

6.2、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流、物流、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客观存在以物在场所的科学管理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科学、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

6.3、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技术,实施后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职工乐于接受,不像其他管理措施那样是虚招、花架子。它坚持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现场生产系统的管理,充分调动现场作业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改善和建立职工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培养职工安全意识,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6.4、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强调是生产现场的过程管理,通过现场的科学管理活动,使动态的现场生产系统更加有序,由“动中求序”而获得“序中求安”措施。现场的管理从生产构成要素的管理入手,以现代化工业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现代物流学等的理论和理念为指导,对现场生产系统实施管理。

6.5、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同样需要增加安全设施的投入,不断投资搞技改。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安全新问题,工厂要舍得投资搞技改,加以完善。

6.6、现场安全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完善现场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生产的管理,通过导入iso14001、oshas18001标准管理体系先进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oshas18001的导入,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本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构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体系的运行,并持续改进。6.7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讲究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安全意识和行为准则渗透到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渗透到企业职工的一切行为之中,成为安全生产的“润滑剂”。重点强化教育培训,坚持对员工进行厂级、分厂、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以及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安全事项和预防工伤事故的主要措施等,并结合一些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强化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企业安全文化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为原则,突出了一个爱字,是企业职工实现平等、承认个性、建立共性、树立主人翁地位的重要保证。

结论。

认真抓好生产车间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企业的经营要以销售为中心,生产的组织要以生产车间现场为中心。毋庸置疑,在如今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国内外的一些大公司都是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的,而且,都明白产品质量是在生产环节中产生的,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我国一些专家参观了日本第一电子产业株式会社的明石工厂,就工艺而言,我国深圳、上海的一些线束厂与日本工厂差别不大,但劳动生产率,日本的工厂是我们的十倍以上。这些差距说明了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也说明我国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潜力是很大的。搞好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六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的经营管理也由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从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步骤等方面来探讨企业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经济,知识管理。

对知识的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企业创新,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知识管理也是网路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所谓知识管理是在企业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是技术,因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管理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知识收集分类存储标记技术,知识搜索技术,以及辅助的交流沟通技术:即时通信,电子邮件,企业门户等等。我们在直观上感知的,能够把握的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这些技术和技术的产物。正是这些技术,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为了实践。

知识管理是管理,是说知识管理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一样,发现了企业中的稀缺和关键的资源,并将它们管理起来,以求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利用这些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企业拥有的知识。既然是管理,自然就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对知识这种资源的规划与组织、导向与激励、评估与控制,以及不断的创新、演进,就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哲学,是说知识管理同以往的管理理论的不同还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同的,以往的管理哲学、管理理论看什么是企业,同知识管理的观点是不同的,如科学管理就把企业看成是一部自动化的机器,各种生产资料从一侧进入这部机器,另一侧则源源不断的涌出产品和服务,机械性和自动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知识管理看企业,是把它当作关于自身规律和顾客价值的知识的聚合体,如果不拥有这些知识,企业就不存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被理解为企业寻找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就表现为围绕企业知识,进行组织的运作,各个层级的人员都依靠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业务、管理企业。

知识管理是文化,讲的是在组织中实践知识管理,就要培养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强调共享,强调协作。组织的文化就要围绕这些作强有力的导向,让每个人都了解怎么作是对,怎么作是错,一定要把做事的知识共享出来,每个需要的人都有机会学到它,寻找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围绕着知识管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事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知识管理导向的价值观。这就是知识管理是文化的涵义。

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带给企业的好处为创造企业新竞争价值,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建立企业新文化。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是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个人知识资本的保值、增值,信息技术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知识创新注入强大的动力,实现企业健康持久地发展。

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

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应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管理知识的能力处于企业战略的中心,拥有高超的驾驭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知识积累、交流、共享,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共享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知识交流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

(2)知识在使用中管理。知识管理不仅体现在对已形成知识进行管理,更多地是体现在知识产生过程以及知识创新中的管理。

(3)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企业的知识主要自下而上流动的,企业中直接与客户接触层面的知识管理水平决定了整个企业知识管理的成败。

(4)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快速地流动起来,力求促进企业组织的活力。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原因在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加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知识获得和知识转换依赖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加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实施知识管理可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认知,

认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评估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企业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知识管理实施的正确方向。

第二步;规划,

知识管理的推进是一套系统工程,在充分认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

第三步:试点。

此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延续和实践,按照规划选取适当的部门和流程依照规划基础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并从短期效果来评估知识管理规划,同时结合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重点是结合企业业务模式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并对知识梳理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知识管理具体策略和提升行为。

第四步:推广和支持。

在试点阶段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

第五步:制度化。

制度化阶段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又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往往在于恰当地运用知识管理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相辅相成,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只有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实践都很成功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地生存下去。

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工作都与知识管理有关系,或者在创造知识。或者在使用知识。因此,建立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首要目标,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知识管理的内容,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则属于知识管理的过程。

对于企业来说,研究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知识提高竞争力和创造经济价值,已成为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在新形式下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催生了知识管理,而唯有以知识管理来迎接知识经济,才能应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七

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最重要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正视以往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的弊端和不足,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本”、“人才层别”、“人才差别”、“人才开发”与“人才国际化”等新理念,建立健全用人机制、留人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和流动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明确领导责任,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多方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为企业吸纳、留住和用好人才,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极其重要和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优秀人才。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间的竞争,国际国内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也就必须加强和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其已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人力资源开发的概述。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以企业的现实状态为基础,以企业的远景、愿景为目标,以时间连接基础和目标,并制定在这个时间段中划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要完成的任务配置有效的资源。企业战略的达成依赖于不同阶段中企业资源的增值、获取和管理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也就是企业能力的增加,而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所有能力的载体,企业任何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企业中具体承担任务的人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要保障企业的发展战略得以实施,必然需要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佳化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然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也是一种人力资源运用的理念,它涉及了人力理资源管理中的各个模块。

2.1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

3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现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有所侧重。人力资源开发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如下:人力资源开发须以公司战略及其人力资源规划为基础,并服务于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司战略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延伸和支撑,因此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开发等必须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出发点。人才测评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但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技术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通过对员工能力要素、兴趣性格要素、价值观要素的测评,发掘员工的潜能,明确员工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予以开发。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法,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许多跨国公司在培训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惊人的。有效的培训体系包括了培训规划与需求分析、培训内容体系设计、培训制度与流程、培训过程监督与控制、培训评估等。一个健全的企业内训机制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的促进和企业文化的宣扬是非常有帮助的。随着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

对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原本是对于雇员个体来讲的,但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延伸,许多公司已经将职业生涯管理和辅导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从公司的角度分析,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公司了解员工的特长,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培训的针对性更强,培训的投入回报率更高;同时可以使公司的人才储备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管理开发是公司内部特殊群体——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开发体系。成功公司经验显示,管理开发一直是他们战略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杂志对美国前500位和前50位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识别和开发下一代经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人力资源挑战;管理开发主要包括员工管理潜力评估、高层经理继承规划、高层经理继承者培养指导等。

4面着手进行。

首要的一点是转变观念,行为是通过观念来指导的,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在行动上加以实施。企业上下,特别是高层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在头脑中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和意识,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和管理行动上支持此项活动。

其次是要明确公司的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力资源规划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企业的人才测评、培训管理和管理开发的出发点均是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并最终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实现。

第三是要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和制度。大多数公司都仅仅建立有培训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是孤立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操作中,培训的正面效果很难体现,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对培训的认识过于肤浅。在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培训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课和讨论,而是基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的一系列完整的受控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强,课程设计合理,实现提升员工的能力,开发员工潜能,进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求形式,不顾过程和效果,其结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第四是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制度的执行与效果评估。制度建立了,必须加以贯彻实施,公司上下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制度与流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培训与开发的实践过程,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入进行,可以对各项体系制度的执行效果加以评估,评估可以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流失率)等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进行,并可以延伸到企业战略实施程度,企业对环境适应性等大的方面。对实施中出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加以分析并对相关的制度和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切以效果和价值提升为目的,切忌僵化和教条。

在实际操作中,各个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方面可以各有侧重,有些企业在培训体系方面需要大的投入,有些企业在管理开发上有待加强,有的企业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比较规范,只是在职业生涯指导方面需要下一番功夫,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从成功企业的实践来看,持续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通过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使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提高,流失率下降,人力资源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公司运行更加规范。同时使公司的战略落到了实处,公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员工个人价值和公司整体价值得到了共同的提升。

2.2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确立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这期间,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不需要到某一固定办公室来统一办公的“远程职工(在英文中称为telestaff)”,相互不见面而只靠电脑和互联网联系的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我们的社会正在结束所谓的后工业社会而迈入知识经济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正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地变革,组织的各种管理职能必须应潮流,不断改变自身以应对正在改变着的世界。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2.2.1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类似国籍、文化背景、语言都不相同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以及管理制度与工作价值观迥然不异的组织如何沟通等问题。

2.2.2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组织必然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于是,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应运而生。例如,质量小组(qc)、全面质量管理(tqm)、经营过程重构(bpr)等。其中,经营过程重构是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的一部分,它意味着对经营过程、组织结构等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就好象它们是过去匆忙之中建立起来的一样,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构和再造。与本世纪初科学管理和30年代行为科学的诞生相似,90年代新的管理概念与方法的出现,必然会给组织管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2.3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和意义。

2.3.1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

1.人力资源开发立意的战略性在当今世界市场领先和市场营销人员比重很大的情况下,在虚拟生产方式出现后对管理要求非常强的情况下,在技术竞争非常严酷的情况下,经济风险巨大且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作用就更为重要。许多组织的经营层把人力资源看作是“第一资源”,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放在组织战略的地位高度。部门的管理者即“直线经理”,他们从事着大量的日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2)高层领导者。许多组织的高层领导相当重视和大量参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组织的宏观和战略层面上把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甚至直接主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关键性工作,例如参与人才招聘、进行人事调配、决定年终分配等等。

(3)一般员工。在现代组织中,广大员工不仅以主人翁的姿态搞好工作、管理自身,而且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参与管理,并且在诸多场合发挥着管理者的作用,例如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其他人员错误的纠正、对自己的上级和同级人员的考核打分等等。

(4)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组织人力资源部门中的人员,除了在积极从事着自身的专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外,而且作为组织高层决策的专业顾问和对其他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指导的技术专家,并对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和整合。

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手段的人道性在“人力资源”概念提出后,人们对“人力”这一生产要素增加了“人”的看法。与以往的“人事管理”相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其方法和手段有着诸多的人道主义色彩。诸如员工参与管理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目标管理方法、工作再设计、自我考评法、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师制、灵活工作制度、员工福利的选择制等等。

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结果的效益性在现代组织中,人们普遍有着经济衡量理念和管理活动的效益原则,注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有着大量现代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者,把人视为高于其他资源的最有价值的资产,认识到“人是资本,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越大,回报就越高”。由此,经营管理者就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放在重要的和经常性工作的位置上,愿意对人力资源投入、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投入,以期取得较高的业绩回报。进一步来说,经营管理专家和管理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效益,还从多方面进行管理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创富价值,例如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彼得·圣吉塑造各阶层人员的学习型组织、彼得斯的调动人的潜能方法等等。2.3.2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及质量状况。因为教育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使人们社会、生活等需求得以觉醒。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能使人们真正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到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及人们追求的目标设计自我。这种需求的觉醒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动力源,也是第一推动力。认真把握人类自身需求的内涵及变化,是人类自身自觉地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般说来,这种需求觉醒得越早、变化越快,社会经济的原动力也就越强,教育的发展能从根本上加快这种需求的觉醒过程,促使人类自身需求的变化,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内在动力源。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而且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激起对新生活(生活的水平、质量、方式等)的追求,同时,能提高人们对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程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从而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进取精神,无论对国家、民族、地区,还是家庭、个人,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教育能使人们获得满足需求并使进取精神成为现实的手段和能力。需求的觉醒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进取精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现需求、使进取精神转化为现实的满足需求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等途径,使受教育者不断地提高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一般说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强。通过教育的发展来提高劳动者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内涵发展的重要特征和现实道路。因此,率先发展教育、科技,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动力,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当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简析。

3.1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给全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课题。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受到冲击,作为经济一体化推动力及其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渗透和不断融合。国外公司的管理者们也经常会遇到诸如管理制度与价值观迥异的组织如何沟通与合作,不同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等问题。东欧各国与中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有着相同的社会制度,以下是对东欧各国巨变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进行考察和分析:

1.企业不是以经济目标为主东欧巨变前,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效益和效率不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员工被看作一种成本,而不是一种资源。从传统意义上看东欧各国劳动效率普遍很低,人为地约束限制了人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因而减少了人们努力工作的动机。

2.教育与市场需要脱节,人力资源流动性差前苏联和其他东欧各国大多有着发展良好、要求严格的教育系统。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理论的学习,强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大学毕业的新员工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而是进入企业后才开始技能培训。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制度,大多数人一生只在一个单位工作。由于需要办理复杂的调动手续,同时还得私下找许多关系,使得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很差,很少有跨单位、跨行业以及跨城市的调动。在苏维埃时代所有的成年人都希望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并且许多工作岗位保证终身雇佣。

3.收入分配平均化,工作积极性低人们的工资差异很小,强调人人平等,不能做到奖勤罚懒,因而不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即使你能够得到额外的收入,由于物质产品匮乏,可供购买的物品十分有限,这大大降低了手中的钱的真正价值。

4.员工激励和选拔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不重视赢利,企业不像西方企业那样重视对职工的激励以及能力的选拔。工人的选择由国家劳动部门统一控制,多数工人的招聘是由劳动部门推荐提名,其中往往夹杂裙带关系、腐败行为。同样企业管理者的提拔也是通过政党推荐或通过裙带关系。人事主管的提拔不是凭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受的教育和拥有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是根据工作态度和劳动积极性。这种制度必然导致对人的能力判断标准,往往成为对领导跟随的紧密程度和积极肯干程度。

3.2国内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要确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清楚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在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同时,用全球化的标准及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确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任务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普遍存在三大缺陷:数量多,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当然,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如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挖掘员工的潜能。还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许多国际大公司把企业称为“学习型组织”,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只占他一生拥有的知识和机能40%。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培训改变数量多,质量差,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经过调查发现当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必须顺应转轨时期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不应只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开发手段。以培训为例,我国现有国有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国有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

2.开发管理未科学化国有企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未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国有企业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另外,培训人员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联系国企管理实际。

3.评估未社会化现行国有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确国有企业人员培训的评估事项,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

4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4.1上海德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的概况上海德银银卡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是经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资质认证的两家银行卡pos专业化服务公司之一。公司致力于建设和完善上海市银行卡受理环境,为各商业银行、特约商户和广大持卡人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银行卡pos专业化服务,推动上海市银行卡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公司不仅提供银行卡特约商户开拓、商户培训、金融pos机具投放安装、日常维修维护等pos专业化服务,而且提供基于金融pos设备的公交卡小额消费、磁卡/ic卡电子支付、积分营销等个性化解决方案,为各商业银行、商户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20xx年12月,德银银卡通公司投资成立了上海斯玛特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斯玛特公司注册资金为200万。斯玛特公司将引领时尚潮流的电子消费卡方式带入到企业管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靠对加盟商户群的统一管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热情高效的服务团队,着力营造一个全方位的优质客户服务体系,从而通过电子消费卡模式让持卡人在斯玛特的加盟商户群内享受高效优质的刷卡消费服务。

在大力发展软件技术的同时,公司不失时机的开发出自己的硬件产品。相继成功开发出路桥收费大屏幕显示系统、路桥收费ic卡读写系统、便携式红外传输ic卡读写器、银行自助圈存机、银行多媒体查询机、公共交通一卡通自助圈存机等一系列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目前,公司为配合上海市银行电子化建设,正积极投入ic卡读卡器和银行pos机的开发研制工作。德银公司对内将立足于金融业务,积极参于国家金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研制生产金融终端设备。同时利用自身强大的金融知识和ic卡技术,以及文档影像管理技术,积极研发以互联网技术为背景的实用金融管理和电子商务软件。对外,公司使用开放与严谨的管理风格,高薪聘请优秀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公司技术含金量,同时为客户提供最优异的服务,强化服务质量。

4.2上海德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4.2.1从总公司使命出发德银公司的使命是“努力成为最优秀的信息服务公司,为股东进行稳健的投资、提供丰厚的回报”。公司对“最优秀”的定义不是最大,而是指最佳的盈利能力。要获取最佳的盈利能力,就必须在各个业务领域均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运作。

在建立使命陈述的基础上,公司制定了明确的企业精神:“开放、团结、激情、忠诚。”每个公司的管理层都说,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点又经常被人遗忘或在决策时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德银公司失误的地方。德银公司在业务原则中没有重视员工培训和发展,虽然公司业务目标之一是“优秀的人才:公司在战略、组织和经营上的成功取决于公司的员工。”但是这目标并没有实现。所以德银公司应致力于在各地可能的资源中聘用高素质的人才,并在所有人力资源项目上提供平等的机会,包括聘用、工作分配、培训机会、调动和升迁等方面。

与全世界各地的麦当劳快餐店完全按照统一模式运作一样,上海德银公司完全遵照上海总部的原则来运作,分享同一个使命和目标。在上海,德银公司的各个组织机构均按照总部的原则来实施业务、培训开发人才,没有丝毫的偏差。如此严格系统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在这一点上,公司的高层领导需要好好反省,找出到底哪一个环节出现的错误,需要纠正。

4.2.2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低,效益差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的大量投资,而德银公司对人力的投资却还存在不足之处。经理们往往对信息技术顶礼膜拜,而对使用技术的主人却不尽其然,原因何在?因为,技术所带来的不菲收益是那么明了、直接,而人力的开发却需要大量而长期的投资,况且“人往高处走”的定势有可能使自己精心培养的员工在修得一身绝技之后,去攀别的“高枝”,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个为别人做嫁衣裳的结局。所以,德银公司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十分矜持,或者期望社会、别人、其他企业为其培养人才,想坐享其成,结果必然使人力资源的投资普遍不足,成为企业活力增强、竞争力提高的严重障碍。另外,德银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资结构不合理。例如,过于注重花重金引进高科技与高学历的“人才资源”,而对于公司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不力;偏重技术工程“硬”人才的培养,忽视管理“软”人才的培养,忽视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高,造成职业教育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积压浪费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投资强度低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势必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结构性效益不高的问题出现,这是值得重视的。

4.2.3内部提拔德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多数是通过高薪聘请来的,内部选拔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认为德银公司总部应该重视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和提拔,在上海分公司所有一线、中级管理职位应该尽量选拔公司内部的人员来担任。从内部选拔管理人才的好处在于可以兼顾员工个人发展和公司业务发展两方面。公司应遵照个人的能力倾向挑选发展机会,主要包括:

(2)特别项目,公司往往应该指定一些管理人才去做一些新的、极其困难的项目,例如向大型超市推广pos刷卡系统的等等,以锻炼该员工在面临困境和复杂的新环境时的领导能力;(3)集中培训,公司对于高潜质员工有专门的培训方案,例如,对于区域总经理的培训项目包括“跨文化管理”、“将变化转化为效益”、“对非财务经理的财务培训”;对于即将担任总部高级职位的员工有以下培训项目:“管理经理的研讨会”和“国际化经理培训”等等。

4.2.4工作表现作为薪酬的惟一依据德银公司在薪酬管理中忽视了极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把员工的工作表现为决定薪酬福利和晋升机会的推一依据。很多跨国公司都明确规定工作表现是决定员工薪酬和职业发展的推一标准,但在真正实施上却各有各的说法,德银公司在这一点做的也不是十分到位。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决定是否对员工给予培训和发展机会之前,公司对该员工的工作表现作全面而客观的评估。工作评估按照员工任职的时间为标准,德银公司的员工就应该按照加入公司的日期以每年为期限进行评估,客观地评估员工一年来在公司工作的表现,而第二个工作年的薪酬福利就根据工作评估的结果而定。工作表现评估由员工填写自我评估表格,员工的直接主管填写正式的表现评估。然后员工和主管双方面谈,就评估表格中每一项的标准和评分进行详尽的谈话,直至员工和主管双方都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每个员工的评估表格经部门汇集,交至公司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的全体经理们就全公司的员工进行排名。

4.2.6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德银公司在思想观念上,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人力“资源”的观念还不是很强。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训的效果在短期内不一定能表现出来,而且很难量化,而公司领导任期有限,因此,对短期效应的追求,使得相当部分公司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层干部)忽视了本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储备。而在员工方面,一些人缺乏根据公司需要来展示才干、调整自己能力的主动性。尽管公司的绝大部分部门已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但是让人们自觉接受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观念,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上述旧观念的作用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无疑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此外,公司内有些领导者对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将人力资源开发仅仅看作员工培训,没有从优化组合、合理调配、发掘潜力等深层问题着眼,致使职业培训缺乏战略规划,培训目标不够明确,培训手段针对性不够强,培训方式也比较单调。例如,沿用开大班上大课、选送人员到普通高等院校进修、师傅带徒弟等培训形式,而没有注意利用针对性更强、更灵活、实践性更强的形式和方法开展职业培训或教育。往往是注重整体性的基本素质训练而忽视了专门人才特殊技能的开发。然而,比照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这就引发两个问题:一是妨碍一个弱势企业赶上强势企业的,恰恰是人力资本的缺乏,而最缺乏的往往不是有形资本,因而在观念认识上不能本末倒置。二是知识经济不但是强调学习的经济,而且是强调创新性学习的经济,这里当然也包括学习、培训方式的创新。可见,如果在德银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上不实现观念更新、不进行知识生产、知识学习方法的创新,就无法适应今天的要求。德国对在职职工的“再教育”,包括为适应工作提高业务水平而进行的进修教育;为提升职务而进行的晋升的教育;为调整岗位、行业而进行的改行教育;为适应特殊工种而进行的特殊教育;也有为提高文化水平的短期培训教育。这种为在职职工进行的“再教育”,内容广泛,形式也多样,有的在企业内进行,有的若干企业联合进行,有的在学校进行,对培训高质量的职工起到很好的作用。我想,这对于德银公司更新职业教育培训观念和方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2.7培训、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在德银公司企业精神“开放、团结、激情、忠诚”的指引下,上海德银公司长期以来也一直对员工进行着培训,并于各个分支机构设置培训专业人员,负责对该公司的员工实施培训。德银公司刚进入上海时,与很多大型公司类似,除了少数课程是在区域性范围进行之外,分公司自行决定、设计、选择和实施该分公司所需的培训课程。这种分散化管理的原因是:

(1)各地区的文化知识背景不同;

(2)各地的竞争环境不同,要求员工具备特定知识;

(3)各地顾客需求不同,要求特定技能;

(4)各地政府、顾客、代理商沟通所需的特定技能。随着上海德银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分散化管理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1)课程重复设计。分公司、地区独立管理培训,对大多数课程有重复设计的问题。例如,同一个领导技能课程,上海分公司根据员工需求设计的课程与上海总公司设计的课程尽管形式和资料不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而两间分公司都分别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设计该课程,同一个到职培训,分公司独立设计不仅造成重复设计,而且使分公司员工对公司的了解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业务范围之内,不能对全部业务进行全面的了解,从长远来看,制约了员工职业前景的多样性和发展机会。

(2)课程标准和理念不统一。因为跨区域公司的业务和分支机构的员工来源不同,统一管理就尤其重要。德银公司作为一间跨区域的公司,各种政策和投资战略都由总公司确定,分公司在总公司的统一指导下实施各种职能。德银公司进入上海以后,分公司所经营的业务广泛,辐射了整个江苏省,遍布了许多城市。除了在上海有较多员工之外,其他城市均分布着很少的员工,在各个城市都设置了培训专业人员。所以我认为公司应该将传统的分散化管理改革为统一区域化管理,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国培训中心,负责所有职员的培训和发展职能。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每个不同城市分公司的培训管理人员,也提高了教育培训的统一性和高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事管理体制的转轨,德银公司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管理体系“滞后效应”更趋明显。例如,公司只限于对人力资源实行传统的开发与管理,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创新。例如,在公司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目前还主要靠爱国主义精神感召、提高工薪和物质待遇等形式。当然,这些方式是需要的,但除此之外,从深层来看,我们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应该在德银公司内部和外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风气。而这些方面,德银公司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5上海德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计方案。

5.1人力资源开发的设计原则。

的主要工作就是迅速发掘和雇佣最优秀的人才,因此,作为上海德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先应该是伯乐,善于发现人才,其次,还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观念,增强开发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是百年大计,只有在思想上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才能真正发现有用的人才。

5.1.2拓宽用人渠道,用人透明度要高,社会性要强上海德银银卡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就必须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外部开发和内部开发。

(1)外部开发就是要求德银公司要面向社会广纳贤才,拓宽选人渠道,要敢于打破单位、行业、地区界限,同时要增强透明度,在选拔方式上通过公开职务标准进行招聘,增强用人的社会化。

(2)内部开发是指德银公司要做到讲台阶但不唯台阶,敢于打破旧的台阶观念,创造一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尊重经验但不迷信,对公司内部人才不仅要看到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应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不能借口经验,而不敢放手使用身边的人才;看资历更看能力,人才的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工作经验和积累程度,应给予重视,但资历与能力没有必然联系,二者不能直接画等号,在内部选拔人才时不能把尊重资历同某些标准混为一谈,更不能把职务提升当作对人才资历的酬劳。除此之外,德银公司也要积极用好那些年富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5.1.3要用人所能,不能求全责备德银公司要争取创造一切机会使所有人都有一个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干有所能、用有所长,扬长避短、人尽其才。人才不是全才,人才不是文凭,人才不是奇才。任人唯资、任人唯全、任人唯顺、任人唯亲的识才标准难以发现真正的人才。所以,德银公司用好现有人才,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现有的人才都想走,引进的人才也呆不长久。俗话说:“金元足赤、人无完人”也就是这个道理。至贤至圣、完美无缺的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范例表明,只要把人的长处用好、抑制住他的短处,让每个人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那么成功的概率才会高。

5.1.4用人要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人一定要赋予他工作的实权。缘于落后的小生产意识的平均主义社会心理在德银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比如,在公司中一个人碌碌无为、成绩平平时,周围的人相安无事。但当他工作成绩突出时,大有“出人头地”之势,周围一些人无见贤思齐之心,却有嫉贤妒能之意,对他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少数人甚至造谣诬陷,压制人才,导致人事部门将信将疑,出现限制他权力的不正常行为,这都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德银公司需要一批敢于“出人头地”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大胆地使用,并真正赋予他们实实在在的经营管理权力,使其责、权、利三者达到统一。

5.1.5用人要讲效益,不怕风险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其开发、配置、使用在客观上就必然要求讲求效益。用人要讲效益、不怕风险,可从几方面理解:其一是人才开发投入要讲效益,把握住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最佳使用期间适时使用,否则错过时机,贻误了个人,也贻误了企业和国家。其二是在分配效益上敢于给企业有用的人才吃“偏饭”,给他们政策倾斜,这样有利于延长人才最佳使用期,留住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也同样赋予人才追求“高利”的权力。市场将成为锻炼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的重要手段。市场上不存在常胜将军,选人用人也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德银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必须克服求稳怕责,树立耽误人才也是浪费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不惧风险,广开进贤之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能力,以及具有旺盛的精力、极高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身的修养水平高、个性良好的人才挖掘出来德银公司的资源库。

5.1.7营造良好的用人机制用人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个方面。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外在的剌激来达到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机制。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在早期,德银公司的激励偏重于精神方面,在当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今,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单纯的精神奖励作用已经不够明显。事业和金钱是人人向往的,人才也不例外。寻求更适宜的公司,寻求更合适的项目,获得较高的收益,是当代人才自我发展的思路之一。通过观察发现,德银公司的物质激励还存在以下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总体水平偏低、激励力度不够;二是员工与员工之间激励的差距过小;三是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有畏难情绪;四是激励形式比较单一;五是激励机制的实施对象不明晰;六是硬性将年薪与工作业绩挂钩;七是公司员工的退休金过低;八是管理体制不健全。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个人建议德银公司应该取消年薪标准限制,明确年薪制实施对象,大力推广抵押金制度,简化考核指标,积极采取多种激励形式,创造激励机制实施的良好环境条件等。与物质激励相匹配的就是用人机制的改革。依法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仅是德银公司改革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德银公司还需要不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即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制衡关系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要真正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就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出资者只需行使“股东”的权力,委派的只能是企业董事会成员,而经理人员则应由董事会直接聘任。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明确了出资者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授权经营关系。董事会对出资者负责,经理必须对董事会负责,这样就构成了一种直接的权力制约关系。所以,德银公司要避免董事长、董事的选派以及经理人员的聘用过程中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实际上是取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对被使用者或拟聘用者的考察、考核的公正、科学程度;也取决于监事会和工会以及职工对公司领导干部的监督和民主评议程度。

5.1.8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人类已跨入21世纪,一个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汇聚着人类最新科技成果、充满人类睿智的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对人的全面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作为新时代的潮流,对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果不迎头赶上,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德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要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以人才为中心,着眼于未来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德银公司要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科学考核人的能力和工作实绩,合理配置人才,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给人以岗,赋人以权,予人以利,谨防人才流失。要敢于打破企业、行业、地区等界限,大力引进人才,制定较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高素质的人才配备在相对应的重要岗位上,为企业发展服好务。

2.德银公司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软件)辅助人事管理,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才库,并在实践中不断选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新时代储备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5.2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案设计通过两个多月的实习,我发现德银公司目前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设计了一套方案,希望对公司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2.1确定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和制定具体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是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战术计划、企业组织目前工作结构与员工工作行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所以,德银公司应该首先公司的战略计划、年度计划,摸清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情况,并且据此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在制定完规划目标之后,公司中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就应该根据目标调查清楚企业目前的状况,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具体计划与相应的人事政策,以便各部门贯彻执行。这一阶段应该说是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比较具体细致的工作。

5.2.2用机制来激励员工进行自主开发市场经济是一种效能经济,谁的效率高,能力强,谁就会在竞争中占优势,赢得高附加价值、低成本的回报。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价值取向,也必须由权本位、亲情本位向效率本位、能力本位转变。正是因为如此,德银公司的领导必须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效能优先”的管理观念,把人用好、用活、用到最适宜发挥作用的地方,制定与之适应的制度。尤其是公平、公正的员工评价、激励和约束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把人力资源当作公司的第一资源,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当作最重要的资源配置,盘活人力资源,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发挥团队、群体、组织的效能,用机制来激励员工进行自主开发。

5.2.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开发人力资源潜能人力资源的内涵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培养职工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人力资源开发也是劳动者的内在需求。因此作为企业最能动、最活跃的资源——人力资源,其管理和开发必须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因此,德银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至少包括以下体系:组织分工体系、员工评价激励约束体系、员工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组织分工体系是最重要的体系,必须实行动态管理:

(1)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劳动分工,力争人力资源的最有效组合。

(2)根据公司员工每年的业绩考评,给予晋升,力争达到“能级对应”。(3)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交流,使他们更了解公司的经营思想、管理特色、业务流程等。

5.3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欲望予以适当满足或限制,而实质是人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激励在鼓舞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德银公司目前最缺乏的。从不同角度来看,激励可以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内激励与外激励几种类型。然而,在激励过程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类型,都要对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和激励方向予以适当掌把握,因为这些激励机制对激励的效果都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在激励过程中,只有遵循正确的原则,才能使激励充分发挥其功能。这些原则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以内激励为主的原则。以激发员工一种争夺目标的精神,产生相应的积极行为,从而有利于整个公司的发展。

6结束语。

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科技教育界与经营管理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探讨,使之形成一整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也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我国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应当是确立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但是,人,作为一种资源,不但具有实际的,更具有潜在的能力和活力,只是由于自身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人的潜能常常未能很好地层现出来,人的潜在能力如何向实际能力转化,这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新的世纪将进入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谁掌握知识的优势,尤其是高科技的优势,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强者。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以及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与人员,应该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使用,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了解人才成长的规律,钻研有关业务,掌握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为国家的兴旺,为经济的繁荣,为企业的进步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我相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这个舞台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最具挑战性和最激动人心的。这个领域里充满了竞争性机遇,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在每一个看似独立的企业活动背后,都是人力资源的反映。绩效水平低不是问题的根本,它所表现出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不合理。对市场反映滞后不是问题的关键,它所反映出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没有正常运转。随着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化,管理者们逐渐趋向于寻找那些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来解决企业问题的途径。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胜败的根本性因素,而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每个企业不能逃避的至关重要的工作。

(21046)选题代码******0110120***0***************选题......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八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培训方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企业安排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其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往往没有认清楚这一点,而是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参加培训。因此,使得培训师与被培训的工作人员之间无法进项良好的沟通,最终无法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5]。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考核过程中,采取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如进行简单的笔试,培训人员互相抄写答案,因此使得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过关。

2.师资力量不足。

在现阶段的企业培训过程中,企业虽然知道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价值,委派一些重要的领导去参加培训和学习,但是没有认识清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内涵所在,所以在师资力量方面较为薄弱[6]。企业也并没有成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部分企业看起来好像是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事实上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为了节省开支,企业往往聘请一些能力比较差的培训师。

3.不够重视。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来支撑,从现阶段工商管理培训的角度来看,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没有高度重视工商管理培训[7]。小型企业过于重视技术方面的学习,盲目培训销售技术,而轻视工商管理意识。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认为工商管理培训是一项多余的课程,没有必要花时间、花金钱来对其进行培训。中小企业宁愿通过督促的方式来加强员工的相关工作,都不愿意多花一点点时间来对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基于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培训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

三、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工商管理培训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要加强企业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力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企业员工要端正好自身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培训认识,保证员工能够从内心深处自愿参与相关培训,从源头上杜绝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不清楚问题;(2)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必须让领导干部端正好态度,才能够让手底下的员工能够以其为榜样,从而更好地进行培训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来说,领导和员工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需要转变观念,将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强化培训意识,从而加强培训的责任感。基于此,挖掘出企业领导的潜力,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强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改革。

现代企业的管理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任务比较艰巨,培训的难度也比较大。基于此,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要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必须要学会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体验法和案例法等。企业通过高效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的基础知识理论更为丰富。将学习到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大实践当中去,能够保证灵活的培训方式之外,还能够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和壮大,企业通常都会提供员工或者领导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而被外派出学习的员工和领导没有高效的完成好学习任务。很多人在培训过程中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所以加强对培训工商管理人才的考核非常有必要。在考核的具体内容中,不仅仅要加入实践考核,还需要加入理论考核。考核的具体内容需要从员工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角度,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在考核的形式中,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得员工能够积极备考,不断端正好学习态度,加强其对企业服务的心态,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所服务。

4.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企业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对于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企业必须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才能够在很高程度上提高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审核制度,加强其工商管理培训的思想意识和理论基础知识等。在专业素质审核方面,通过工商管理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培训过程中,以资金的形式来鼓励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不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引进更多的管理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才能够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良伟.探讨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中国商论,20xx,11(29):161,163.

[2]崔亚飞.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财经界,20xx,15(17):101.

文档为doc格式。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十九

自20xx年始,文化创意产业犹如横空出世,在我国受到了极度的追捧与关注。本文试图在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思索,以求能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链,营销,政策,人才。

一、化创意产业的作用。

(一)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是以牺牲劳动者的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环境为代价且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道路。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收益的朝阳产业,可以形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持久竞争力,实现“边际效益递增”的发展。据统计,各项创意产业的增长率都是传统服务产业的两倍,是传统制造业的4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不包括计算机、旅游在内,仅文化产业自身的价值占gdp的比重就达到10%-12%,较之传统产业而言,更有效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树立国家形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面孔,一个国家的形象,首先是依靠文化来展示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形象的魅力塑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形象,从而影响世界的眼光和评价,对提升一国的国家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韩国充分利用影视文化产业树立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欢乐、讲究伦理道德的国家形象。好莱坞《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等电影,不仅赚得盆盈钵满,更传递了自由、平等、奋进的“美国梦”。日本民族被很多中国人认为是一个不耻的民族,却通过亲和力、渗透力极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战后日本的国家形象,在由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最新民意调查中排名第一。我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亦有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保护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和创新,如果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意,其中很多文化就会如同沉湎于地底的石油一样,不会带来任何现实的强劲动力,甚至被世人遗忘乃至灭亡。文化创意产业将创意与文化结合,在彰显原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感,可以有效的保护、弘扬我们的文化资源。

从宣科的纳西古乐到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再到最近的“藏谜”,近年来,这些把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原生态”的视听体验,更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与传承。纳西古乐本来已经濒临失传,当宣科把它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时,丽江古城一下子就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二十个纳西古乐演奏团体,过去只有寥寥数十人识得这种古谱,而现在会演奏纳西古乐的丽江人已经难以计数,没有人再会为它的传承和保护担忧。对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能驱使更多的人去研习、传承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保护。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创意不足。

中国电视剧年产量达到1万4千部集,居世界第一;电影年产量达到402部,居世界第三;动画年产量10万分钟,也在世界靠前;而电视节目的数量更是全球任何国家难以企及;即便舞台新剧,估计也能居世界前列。从这些意义上说,中国绝对已经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但是,中国如此众多的产品,却不仅缺乏世界影响,甚至也缺乏国内影响。究其实质,创意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持续化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的影视剧仅仅停留在戏剧创作的人物情感世界中,忽视了知识资源和产业资源,没有深入挖掘文化创意的元素符号。以四大名著为例,《水浒传》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西游记》充满一系列的神话符号结构,《三国演义》富有历史人文内容,《红楼梦》更是聚集了中国的近古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仪式文化、图腾文化、婚俗文化、宗教文化、装帧文化、诗学文化、农耕文化、村社文化等一系列人类学的文化符号,然而电视剧的拍摄却停留在文学文本语言艺术的审美阐释的人情戏与情节戏上,戏剧情节的阐发与文化书写中,没有挖掘其中的文化创意元素,使内容苍白而又空动,不仅在传播中国文化上失去轰动效应,甚至经济效益亦远远不够。

与影视产品相比,我国动漫产业的创意不足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版《花木兰》使我国的长城、烽火、战马、皇室等文化元素流行世界,《功夫熊猫》更是将中国的功夫、庙会、斗笠、蓑衣、传统手推车、针灸、爆竹、店小二、面条等中国文化元素以及“气定神闲,海纳百川”、“珍惜当下”等中国式的传统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反躬自问,我们守着如此多的文化资源,为什么生生让别人拿去做了创意?有资料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将近9成的市场被欧美和日本动画片占据。日前更有调查显示,仅有14.2%的人爱看国产动画片,81.9%公众认为国产动画片缺乏创意,情节老套。在20xx年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动漫游戏博览会中,一位自称是资深漫迷的观众直言,年年必办的动漫展越来越缺乏特色,甚至出现了展出作品落后于市面流行的现象。

(二)营销乏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文化产品多如过江之鲫的今天,甚至可以说,文化创意产品“成也营销,败也营销”。恶评如潮的《英雄》、《十面埋伏》因营销运作而创造了票房过亿的神话,异常叫座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却由于营销手段的单一和策略的失误而“赔本赚吆喝”。然而,更为不幸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悲剧并非个案,而是恰恰在深层次上折射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上的薄弱。

美国电影作为一种“纯粹”的商品形式,建立了一套系统完备的市场营销机制:从影片的选题、编剧到拍摄、制作,乃至映前宣传、映后市场跟踪,制片方成立的营销小组会通过市场调研、观众心理测定和影片市场预测,确定媒体传播计划,制造口碑,引起关注,来完成影片市场营销策划的整个步骤。反观我国的影视创意产品,要么是像《英雄》、《十面埋伏》等所谓大片一般走上了“掠夺营销”的不归路,要么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不是主要演员的花边新闻和丑闻,就是导演带着一帮明星走四方,营销手段单一,远远没有雪的整合营销的皮毛,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通过新闻发布会、制作专题等方式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并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营销等。

(三)产业链封闭。

产业化更重要的标志是产业链条的延伸。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链条包括资源、内容创作、生产、集成包装、发行和展示等众多环节,无论是《哈利·波特》还是《米老鼠与唐老鸭》,这些优秀的创意作品之所以能创造上千亿的市场价值,都是依赖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从小说、游戏到电影、卡通玩具,再到主题公园,不断挖掘利润增值点,创造财富。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程度尚处在起始阶段。

譬如,20xx年,全球动漫产业的衍生品市场达58亿美元,而中国仅为0.8亿美元。美国每年有70亿美元的国内票房收入,其份额仅占美国电影产业的27%,“电影后”收入占73%。

中国的电影票房在8亿元左右,占电影业收入的90%-95%,而衍生品仅为5%-10%,以致国外一位知名制片人看到中国影市场时说:“它不是一座金矿,简直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虽然自20xx年《英雄》在国产电影衍生产品开发上首开先河之后,我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开始呈现迅速蔓延之势,但时至今日,衍生产品开发的市场尚未真正培育起来,没有一家专门从事真正意义上电影衍生产品开发的企业,甚至片商自己也对衍生品开发后知后觉,造成《长江七号》火爆上映、盗版“七仔”被疯狂抢购后方匆匆寻找“七仔”系列衍生品授权企业的尴尬。

(四)人才缺乏。

人才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能否拥有大量的创意产业人才,将成为夺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缺乏。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还不到2%。在广州、北京、上海这几个地方,创意人才缺口达74%。我国目前创意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也很有待改善,创意的、策划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极为欠缺,会创意的人才不懂经营管理,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又不会创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根据各省市的产业现状和发展空间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城市发展、产业整合以及科技、教育发展协调起来,仿制在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域冲动”、“政绩冲动”。

2、完善政策框架。西方学者贾斯廷·奥康纳在《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中说道:“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产业观念是受牵涉其中的政策框架驱动的”。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在法律、金融、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完善合理的政策。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小政府,大社会”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创意中介服务机构这一非政府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推动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

1、改革教育机制。从根本上说,创意的缺乏源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的想象力一步步被扼杀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创意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从整个教育机制的彻底改革中入手,落实素质教育,注重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

2、完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综合资源优势,着力加强对创意人才、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高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缩短学用落差。构建系统的社会培训体系,进行资格认证考核。

(三)保护知识产权。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开发与运用知识产权是创意转换、形成产业链的关键。创意产品极意被侵害,因此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因为版权的市场价值体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唯一盈利途径。在中国,产权问题越来越严重,模仿随处可见,盗版屡见不鲜,既削弱了创意人员的研发动力,不利于创意群体的形成,又阻碍了创意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完善,严重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此,应实行如下措施:

1、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立法,提高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

2、提高知识产权的服务能力。通过增加知识产权审查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检索能力、改进工作流程、建设政府上网工程等方式,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

3、培养公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4、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数据资源,联合打击盗版。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能否占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制高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正确认识我国文化创意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为其发展扫除障碍,才能真正走上“中华崛起”之路。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二十

摘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培训水平,为我国的企业发展奠定管理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是最重要的,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将发展变革摆在企业的首位,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水平,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笔者通过对工商管理培训的现状进行总结,得出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一、工商管理培训现状

(一)企业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企业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在全面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水平。但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由于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是注重资金和企业的发展,没有对工商管理培训有良好的认识,导致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偏低,不能达到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逐渐认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引进高端的管理人才,但是很多企业还是存在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培训队伍,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问题频发。

(二)企业管理人员忽略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一般都会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对于时间的紧迫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企业并没有全面的着手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另外从根本上来说,有的地区政府人员没有全面提升对工商管理的重视,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此也并不重视,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忽略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三)缺乏科学管理结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

通过对我国的很多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研究得知,目前的很多企业所使用的工商管理培训方式还是老旧的方法,并没有使用新型的方法,再加上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工商管理培训的结果并不理想。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时候,所聘请的培训师如果在对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所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方法,就会导致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较少,甚至让很多工作人员产生厌恶,这就导致培训的结果差强人意。所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水平,并确保工作人员对于培训的正确认识。

二、企业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加强培训师资水平

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来说,使用高水平的培训师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所以企业在进行培训师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平高的培训师,确保所请的培训师具有良好的自身能力。企业自身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师,对不同的培训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层层筛选,确保培训师的真实培训质量。另外还需要对培训师进行综合性的审核,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工商管理培训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重视力度

作为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需要对工商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工商管理的多方面作用进行总结交付管理层,让管理层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的宣传,确保员工对工商管理的正确认识,让每个员工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中。

(三)构建科学管理模式,加强考核方式

企业想要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的培训水平,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工商管理培训,在结束后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核,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全面的掌握工商管理知识。科学管理模式是确保工商管理培训良好进行的根本保障,作为工作人员,要认真的遵从,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多种考核,通过考核确保自身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真正掌握。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都感觉到自身的管理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为了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和强大竞争力,只有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构建良好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培训的师资水平,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中,才能够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恒.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6)

[2]耿毅.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中外企业家.20xx(08)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二十一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

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

参考文献:

陈春花:中国管理10大解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5页。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二十二

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最重要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正视以往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的弊端和不足,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本”、“人才层别”、“人才差别”、“人才开发”与“人才国际化”等新理念,建立健全用人机制、留人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和流动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明确领导责任,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多方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为企业吸纳、留住和用好人才,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极其重要和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优秀人才。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间的竞争,国际国内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也就必须加强和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其已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人力资源开发的概述。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以企业的现实状态为基础,以企业的远景、愿景为目标,以时间连接基础和目标,并制定在这个时间段中划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要完成的任务配置有效的资源。企业战略的达成依赖于不同阶段中企业资源的增值、获取和管理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也就是企业能力的增加,而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所有能力的载体,企业任何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企业中具体承担任务的人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要保障企业的发展战略得以实施,必然需要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佳化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然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也是一种人力资源运用的理念,它涉及了人力理资源管理中的各个模块。

2.1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

3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现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有所侧重。人力资源开发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如下:人力资源开发须以公司战略及其人力资源规划为基础,并服务于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司战略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延伸和支撑,因此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开发等必须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出发点。人才测评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但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技术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通过对员工能力要素、兴趣性格要素、价值观要素的测评,发掘员工的潜能,明确员工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予以开发。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法,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许多跨国公司在培训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惊人的。有效的培训体系包括了培训规划与需求分析、培训内容体系设计、培训制度与流程、培训过程监督与控制、培训评估等。一个健全的企业内训机制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的促进和企业文化的宣扬是非常有帮助的。随着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

对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原本是对于雇员个体来讲的,但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延伸,许多公司已经将职业生涯管理和辅导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从公司的角度分析,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公司了解员工的特长,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培训的针对性更强,培训的投入回报率更高;同时可以使公司的人才储备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管理开发是公司内部特殊群体——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开发体系。成功公司经验显示,管理开发一直是他们战略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杂志对美国前500位和前50位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识别和开发下一代经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人力资源挑战;管理开发主要包括员工管理潜力评估、高层经理继承规划、高层经理继承者培养指导等。

4面着手进行。

首要的一点是转变观念,行为是通过观念来指导的,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在行动上加以实施。企业上下,特别是高层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在头脑中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和意识,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和管理行动上支持此项活动。

其次是要明确公司的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力资源规划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企业的人才测评、培训管理和管理开发的出发点均是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并最终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实现。

第三是要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和制度。大多数公司都仅仅建立有培训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是孤立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操作中,培训的正面效果很难体现,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对培训的认识过于肤浅。在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培训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课和讨论,而是基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的一系列完整的受控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强,课程设计合理,实现提升员工的能力,开发员工潜能,进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求形式,不顾过程和效果,其结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第四是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制度的执行与效果评估。制度建立了,必须加以贯彻实施,公司上下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制度与流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培训与开发的实践过程,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入进行,可以对各项体系制度的执行效果加以评估,评估可以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流失率)等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进行,并可以延伸到企业战略实施程度,企业对环境适应性等大的方面。对实施中出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加以分析并对相关的制度和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切以效果和价值提升为目的,切忌僵化和教条。

在实际操作中,各个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方面可以各有侧重,有些企业在培训体系方面需要大的投入,有些企业在管理开发上有待加强,有的企业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比较规范,只是在职业生涯指导方面需要下一番功夫,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从成功企业的实践来看,持续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通过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使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提高,流失率下降,人力资源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公司运行更加规范。同时使公司的战略落到了实处,公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员工个人价值和公司整体价值得到了共同的提升。

2.2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确立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这期间,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不需要到某一固定办公室来统一办公的“远程职工(在英文中称为telestaff)”,相互不见面而只靠电脑和互联网联系的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我们的社会正在结束所谓的后工业社会而迈入知识经济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正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地变革,组织的各种管理职能必须应潮流,不断改变自身以应对正在改变着的世界。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2.2.1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类似国籍、文化背景、语言都不相同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以及管理制度与工作价值观迥然不异的组织如何沟通等问题。

2.2.2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组织必然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于是,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应运而生。例如,质量小组(qc)、全面质量管理(tqm)、经营过程重构(bpr)等。其中,经营过程重构是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的一部分,它意味着对经营过程、组织结构等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就好象它们是过去匆忙之中建立起来的一样,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构和再造。与本世纪初科学管理和30年代行为科学的诞生相似,90年代新的管理概念与方法的出现,必然会给组织管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2.3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和意义。

2.3.1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

1.人力资源开发立意的战略性在当今世界市场领先和市场营销人员比重很大的情况下,在虚拟生产方式出现后对管理要求非常强的情况下,在技术竞争非常严酷的情况下,经济风险巨大且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作用就更为重要。许多组织的经营层把人力资源看作是“第一资源”,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放在组织战略的地位高度。部门的管理者即“直线经理”,他们从事着大量的日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2)高层领导者。许多组织的高层领导相当重视和大量参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组织的宏观和战略层面上把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甚至直接主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关键性工作,例如参与人才招聘、进行人事调配、决定年终分配等等。

(3)一般员工。在现代组织中,广大员工不仅以主人翁的姿态搞好工作、管理自身,而且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参与管理,并且在诸多场合发挥着管理者的作用,例如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其他人员错误的纠正、对自己的上级和同级人员的考核打分等等。

(4)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组织人力资源部门中的人员,除了在积极从事着自身的专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外,而且作为组织高层决策的专业顾问和对其他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指导的技术专家,并对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和整合。

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手段的人道性在“人力资源”概念提出后,人们对“人力”这一生产要素增加了“人”的看法。与以往的“人事管理”相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其方法和手段有着诸多的人道主义色彩。诸如员工参与管理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目标管理方法、工作再设计、自我考评法、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师制、灵活工作制度、员工福利的选择制等等。

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结果的效益性在现代组织中,人们普遍有着经济衡量理念和管理活动的效益原则,注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有着大量现代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者,把人视为高于其他资源的最有价值的资产,认识到“人是资本,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越大,回报就越高”。由此,经营管理者就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放在重要的和经常性工作的位置上,愿意对人力资源投入、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投入,以期取得较高的业绩回报。进一步来说,经营管理专家和管理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效益,还从多方面进行管理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创富价值,例如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彼得·圣吉塑造各阶层人员的学习型组织、彼得斯的调动人的潜能方法等等。2.3.2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及质量状况。因为教育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使人们社会、生活等需求得以觉醒。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能使人们真正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到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及人们追求的目标设计自我。这种需求的觉醒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动力源,也是第一推动力。认真把握人类自身需求的内涵及变化,是人类自身自觉地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般说来,这种需求觉醒得越早、变化越快,社会经济的原动力也就越强,教育的发展能从根本上加快这种需求的觉醒过程,促使人类自身需求的变化,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内在动力源。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而且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激起对新生活(生活的水平、质量、方式等)的追求,同时,能提高人们对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程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从而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进取精神,无论对国家、民族、地区,还是家庭、个人,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教育能使人们获得满足需求并使进取精神成为现实的手段和能力。需求的觉醒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进取精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现需求、使进取精神转化为现实的满足需求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等途径,使受教育者不断地提高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一般说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强。通过教育的发展来提高劳动者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内涵发展的重要特征和现实道路。因此,率先发展教育、科技,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动力,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当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简析。

3.1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给全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课题。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受到冲击,作为经济一体化推动力及其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渗透和不断融合。国外公司的管理者们也经常会遇到诸如管理制度与价值观迥异的组织如何沟通与合作,不同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等问题。东欧各国与中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有着相同的社会制度,以下是对东欧各国巨变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进行考察和分析:

1.企业不是以经济目标为主东欧巨变前,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效益和效率不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员工被看作一种成本,而不是一种资源。从传统意义上看东欧各国劳动效率普遍很低,人为地约束限制了人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因而减少了人们努力工作的动机。

2.教育与市场需要脱节,人力资源流动性差前苏联和其他东欧各国大多有着发展良好、要求严格的教育系统。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理论的学习,强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大学毕业的新员工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而是进入企业后才开始技能培训。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制度,大多数人一生只在一个单位工作。由于需要办理复杂的调动手续,同时还得私下找许多关系,使得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很差,很少有跨单位、跨行业以及跨城市的调动。在苏维埃时代所有的成年人都希望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并且许多工作岗位保证终身雇佣。

3.收入分配平均化,工作积极性低人们的工资差异很小,强调人人平等,不能做到奖勤罚懒,因而不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即使你能够得到额外的收入,由于物质产品匮乏,可供购买的物品十分有限,这大大降低了手中的钱的真正价值。

4.员工激励和选拔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不重视赢利,企业不像西方企业那样重视对职工的激励以及能力的选拔。工人的选择由国家劳动部门统一控制,多数工人的招聘是由劳动部门推荐提名,其中往往夹杂裙带关系、腐败行为。同样企业管理者的提拔也是通过政党推荐或通过裙带关系。人事主管的提拔不是凭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受的教育和拥有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是根据工作态度和劳动积极性。这种制度必然导致对人的能力判断标准,往往成为对领导跟随的紧密程度和积极肯干程度。

3.2国内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要确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清楚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在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同时,用全球化的标准及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确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任务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普遍存在三大缺陷:数量多,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当然,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如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挖掘员工的潜能。还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许多国际大公司把企业称为“学习型组织”,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只占他一生拥有的知识和机能40%。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培训改变数量多,质量差,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经过调查发现当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必须顺应转轨时期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不应只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开发手段。以培训为例,我国现有国有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国有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

2.开发管理未科学化国有企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未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国有企业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另外,培训人员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联系国企管理实际。

3.评估未社会化现行国有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确国有企业人员培训的评估事项,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

4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4.1上海德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的概况上海德银银卡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是经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资质认证的两家银行卡pos专业化服务公司之一。公司致力于建设和完善上海市银行卡受理环境,为各商业银行、特约商户和广大持卡人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银行卡pos专业化服务,推动上海市银行卡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公司不仅提供银行卡特约商户开拓、商户培训、金融pos机具投放安装、日常维修维护等pos专业化服务,而且提供基于金融pos设备的公交卡小额消费、磁卡/ic卡电子支付、积分营销等个性化解决方案,为各商业银行、商户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20xx年12月,德银银卡通公司投资成立了上海斯玛特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斯玛特公司注册资金为200万。斯玛特公司将引领时尚潮流的电子消费卡方式带入到企业管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靠对加盟商户群的统一管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热情高效的服务团队,着力营造一个全方位的优质客户服务体系,从而通过电子消费卡模式让持卡人在斯玛特的加盟商户群内享受高效优质的刷卡消费服务。

在大力发展软件技术的同时,公司不失时机的开发出自己的硬件产品。相继成功开发出路桥收费大屏幕显示系统、路桥收费ic卡读写系统、便携式红外传输ic卡读写器、银行自助圈存机、银行多媒体查询机、公共交通一卡通自助圈存机等一系列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目前,公司为配合上海市银行电子化建设,正积极投入ic卡读卡器和银行pos机的开发研制工作。德银公司对内将立足于金融业务,积极参于国家金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研制生产金融终端设备。同时利用自身强大的金融知识和ic卡技术,以及文档影像管理技术,积极研发以互联网技术为背景的实用金融管理和电子商务软件。对外,公司使用开放与严谨的管理风格,高薪聘请优秀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公司技术含金量,同时为客户提供最优异的服务,强化服务质量。

4.2上海德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4.2.1从总公司使命出发德银公司的使命是“努力成为最优秀的信息服务公司,为股东进行稳健的投资、提供丰厚的回报”。公司对“最优秀”的定义不是最大,而是指最佳的盈利能力。要获取最佳的盈利能力,就必须在各个业务领域均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运作。

在建立使命陈述的基础上,公司制定了明确的企业精神:“开放、团结、激情、忠诚。”每个公司的管理层都说,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点又经常被人遗忘或在决策时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德银公司失误的地方。德银公司在业务原则中没有重视员工培训和发展,虽然公司业务目标之一是“优秀的人才:公司在战略、组织和经营上的成功取决于公司的员工。”但是这目标并没有实现。所以德银公司应致力于在各地可能的资源中聘用高素质的人才,并在所有人力资源项目上提供平等的机会,包括聘用、工作分配、培训机会、调动和升迁等方面。

与全世界各地的麦当劳快餐店完全按照统一模式运作一样,上海德银公司完全遵照上海总部的原则来运作,分享同一个使命和目标。在上海,德银公司的各个组织机构均按照总部的原则来实施业务、培训开发人才,没有丝毫的偏差。如此严格系统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在这一点上,公司的高层领导需要好好反省,找出到底哪一个环节出现的错误,需要纠正。

4.2.2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低,效益差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的大量投资,而德银公司对人力的投资却还存在不足之处。经理们往往对信息技术顶礼膜拜,而对使用技术的主人却不尽其然,原因何在?因为,技术所带来的不菲收益是那么明了、直接,而人力的开发却需要大量而长期的投资,况且“人往高处走”的定势有可能使自己精心培养的员工在修得一身绝技之后,去攀别的“高枝”,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个为别人做嫁衣裳的结局。所以,德银公司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十分矜持,或者期望社会、别人、其他企业为其培养人才,想坐享其成,结果必然使人力资源的投资普遍不足,成为企业活力增强、竞争力提高的严重障碍。另外,德银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资结构不合理。例如,过于注重花重金引进高科技与高学历的“人才资源”,而对于公司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不力;偏重技术工程“硬”人才的培养,忽视管理“软”人才的培养,忽视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高,造成职业教育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积压浪费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投资强度低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势必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结构性效益不高的问题出现,这是值得重视的。

4.2.3内部提拔德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多数是通过高薪聘请来的,内部选拔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认为德银公司总部应该重视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和提拔,在上海分公司所有一线、中级管理职位应该尽量选拔公司内部的人员来担任。从内部选拔管理人才的好处在于可以兼顾员工个人发展和公司业务发展两方面。公司应遵照个人的能力倾向挑选发展机会,主要包括:

(2)特别项目,公司往往应该指定一些管理人才去做一些新的、极其困难的项目,例如向大型超市推广pos刷卡系统的等等,以锻炼该员工在面临困境和复杂的新环境时的领导能力;(3)集中培训,公司对于高潜质员工有专门的培训方案,例如,对于区域总经理的培训项目包括“跨文化管理”、“将变化转化为效益”、“对非财务经理的财务培训”;对于即将担任总部高级职位的员工有以下培训项目:“管理经理的研讨会”和“国际化经理培训”等等。

4.2.4工作表现作为薪酬的惟一依据德银公司在薪酬管理中忽视了极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把员工的工作表现为决定薪酬福利和晋升机会的推一依据。很多跨国公司都明确规定工作表现是决定员工薪酬和职业发展的推一标准,但在真正实施上却各有各的说法,德银公司在这一点做的也不是十分到位。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决定是否对员工给予培训和发展机会之前,公司对该员工的工作表现作全面而客观的评估。工作评估按照员工任职的时间为标准,德银公司的员工就应该按照加入公司的日期以每年为期限进行评估,客观地评估员工一年来在公司工作的表现,而第二个工作年的薪酬福利就根据工作评估的结果而定。工作表现评估由员工填写自我评估表格,员工的直接主管填写正式的表现评估。然后员工和主管双方面谈,就评估表格中每一项的标准和评分进行详尽的谈话,直至员工和主管双方都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每个员工的评估表格经部门汇集,交至公司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的全体经理们就全公司的员工进行排名。

4.2.6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德银公司在思想观念上,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人力“资源”的观念还不是很强。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训的效果在短期内不一定能表现出来,而且很难量化,而公司领导任期有限,因此,对短期效应的追求,使得相当部分公司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层干部)忽视了本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储备。而在员工方面,一些人缺乏根据公司需要来展示才干、调整自己能力的主动性。尽管公司的绝大部分部门已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但是让人们自觉接受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观念,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上述旧观念的作用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无疑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此外,公司内有些领导者对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将人力资源开发仅仅看作员工培训,没有从优化组合、合理调配、发掘潜力等深层问题着眼,致使职业培训缺乏战略规划,培训目标不够明确,培训手段针对性不够强,培训方式也比较单调。例如,沿用开大班上大课、选送人员到普通高等院校进修、师傅带徒弟等培训形式,而没有注意利用针对性更强、更灵活、实践性更强的形式和方法开展职业培训或教育。往往是注重整体性的基本素质训练而忽视了专门人才特殊技能的开发。然而,比照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这就引发两个问题:一是妨碍一个弱势企业赶上强势企业的,恰恰是人力资本的缺乏,而最缺乏的往往不是有形资本,因而在观念认识上不能本末倒置。二是知识经济不但是强调学习的经济,而且是强调创新性学习的经济,这里当然也包括学习、培训方式的创新。可见,如果在德银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上不实现观念更新、不进行知识生产、知识学习方法的创新,就无法适应今天的要求。德国对在职职工的“再教育”,包括为适应工作提高业务水平而进行的进修教育;为提升职务而进行的晋升的教育;为调整岗位、行业而进行的改行教育;为适应特殊工种而进行的特殊教育;也有为提高文化水平的短期培训教育。这种为在职职工进行的“再教育”,内容广泛,形式也多样,有的在企业内进行,有的若干企业联合进行,有的在学校进行,对培训高质量的职工起到很好的作用。我想,这对于德银公司更新职业教育培训观念和方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2.7培训、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在德银公司企业精神“开放、团结、激情、忠诚”的指引下,上海德银公司长期以来也一直对员工进行着培训,并于各个分支机构设置培训专业人员,负责对该公司的员工实施培训。德银公司刚进入上海时,与很多大型公司类似,除了少数课程是在区域性范围进行之外,分公司自行决定、设计、选择和实施该分公司所需的培训课程。这种分散化管理的原因是:

(1)各地区的文化知识背景不同;

(2)各地的竞争环境不同,要求员工具备特定知识;

(3)各地顾客需求不同,要求特定技能;

(4)各地政府、顾客、代理商沟通所需的特定技能。随着上海德银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分散化管理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1)课程重复设计。分公司、地区独立管理培训,对大多数课程有重复设计的问题。例如,同一个领导技能课程,上海分公司根据员工需求设计的课程与上海总公司设计的课程尽管形式和资料不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而两间分公司都分别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设计该课程,同一个到职培训,分公司独立设计不仅造成重复设计,而且使分公司员工对公司的了解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业务范围之内,不能对全部业务进行全面的了解,从长远来看,制约了员工职业前景的多样性和发展机会。

(2)课程标准和理念不统一。因为跨区域公司的业务和分支机构的员工来源不同,统一管理就尤其重要。德银公司作为一间跨区域的公司,各种政策和投资战略都由总公司确定,分公司在总公司的统一指导下实施各种职能。德银公司进入上海以后,分公司所经营的业务广泛,辐射了整个江苏省,遍布了许多城市。除了在上海有较多员工之外,其他城市均分布着很少的员工,在各个城市都设置了培训专业人员。所以我认为公司应该将传统的分散化管理改革为统一区域化管理,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国培训中心,负责所有职员的培训和发展职能。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每个不同城市分公司的培训管理人员,也提高了教育培训的统一性和高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事管理体制的转轨,德银公司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管理体系“滞后效应”更趋明显。例如,公司只限于对人力资源实行传统的开发与管理,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创新。例如,在公司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目前还主要靠爱国主义精神感召、提高工薪和物质待遇等形式。当然,这些方式是需要的,但除此之外,从深层来看,我们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应该在德银公司内部和外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风气。而这些方面,德银公司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5上海德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计方案。

5.1人力资源开发的设计原则。

的主要工作就是迅速发掘和雇佣最优秀的人才,因此,作为上海德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先应该是伯乐,善于发现人才,其次,还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观念,增强开发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是百年大计,只有在思想上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才能真正发现有用的人才。

5.1.2拓宽用人渠道,用人透明度要高,社会性要强上海德银银卡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就必须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外部开发和内部开发。

(1)外部开发就是要求德银公司要面向社会广纳贤才,拓宽选人渠道,要敢于打破单位、行业、地区界限,同时要增强透明度,在选拔方式上通过公开职务标准进行招聘,增强用人的社会化。

(2)内部开发是指德银公司要做到讲台阶但不唯台阶,敢于打破旧的台阶观念,创造一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尊重经验但不迷信,对公司内部人才不仅要看到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应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不能借口经验,而不敢放手使用身边的人才;看资历更看能力,人才的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工作经验和积累程度,应给予重视,但资历与能力没有必然联系,二者不能直接画等号,在内部选拔人才时不能把尊重资历同某些标准混为一谈,更不能把职务提升当作对人才资历的酬劳。除此之外,德银公司也要积极用好那些年富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5.1.3要用人所能,不能求全责备德银公司要争取创造一切机会使所有人都有一个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干有所能、用有所长,扬长避短、人尽其才。人才不是全才,人才不是文凭,人才不是奇才。任人唯资、任人唯全、任人唯顺、任人唯亲的识才标准难以发现真正的人才。所以,德银公司用好现有人才,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现有的人才都想走,引进的人才也呆不长久。俗话说:“金元足赤、人无完人”也就是这个道理。至贤至圣、完美无缺的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范例表明,只要把人的长处用好、抑制住他的短处,让每个人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那么成功的概率才会高。

5.1.4用人要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人一定要赋予他工作的实权。缘于落后的小生产意识的平均主义社会心理在德银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比如,在公司中一个人碌碌无为、成绩平平时,周围的人相安无事。但当他工作成绩突出时,大有“出人头地”之势,周围一些人无见贤思齐之心,却有嫉贤妒能之意,对他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少数人甚至造谣诬陷,压制人才,导致人事部门将信将疑,出现限制他权力的不正常行为,这都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德银公司需要一批敢于“出人头地”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大胆地使用,并真正赋予他们实实在在的经营管理权力,使其责、权、利三者达到统一。

5.1.5用人要讲效益,不怕风险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其开发、配置、使用在客观上就必然要求讲求效益。用人要讲效益、不怕风险,可从几方面理解:其一是人才开发投入要讲效益,把握住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最佳使用期间适时使用,否则错过时机,贻误了个人,也贻误了企业和国家。其二是在分配效益上敢于给企业有用的人才吃“偏饭”,给他们政策倾斜,这样有利于延长人才最佳使用期,留住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也同样赋予人才追求“高利”的权力。市场将成为锻炼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的重要手段。市场上不存在常胜将军,选人用人也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德银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必须克服求稳怕责,树立耽误人才也是浪费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不惧风险,广开进贤之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能力,以及具有旺盛的精力、极高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身的修养水平高、个性良好的人才挖掘出来德银公司的资源库。

5.1.7营造良好的用人机制用人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个方面。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外在的剌激来达到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机制。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在早期,德银公司的激励偏重于精神方面,在当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今,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单纯的精神奖励作用已经不够明显。事业和金钱是人人向往的,人才也不例外。寻求更适宜的公司,寻求更合适的项目,获得较高的收益,是当代人才自我发展的思路之一。通过观察发现,德银公司的物质激励还存在以下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总体水平偏低、激励力度不够;二是员工与员工之间激励的差距过小;三是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有畏难情绪;四是激励形式比较单一;五是激励机制的实施对象不明晰;六是硬性将年薪与工作业绩挂钩;七是公司员工的退休金过低;八是管理体制不健全。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个人建议德银公司应该取消年薪标准限制,明确年薪制实施对象,大力推广抵押金制度,简化考核指标,积极采取多种激励形式,创造激励机制实施的良好环境条件等。与物质激励相匹配的就是用人机制的改革。依法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仅是德银公司改革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德银公司还需要不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即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制衡关系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要真正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就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出资者只需行使“股东”的权力,委派的只能是企业董事会成员,而经理人员则应由董事会直接聘任。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明确了出资者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授权经营关系。董事会对出资者负责,经理必须对董事会负责,这样就构成了一种直接的权力制约关系。所以,德银公司要避免董事长、董事的选派以及经理人员的聘用过程中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实际上是取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对被使用者或拟聘用者的考察、考核的公正、科学程度;也取决于监事会和工会以及职工对公司领导干部的监督和民主评议程度。

5.1.8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人类已跨入21世纪,一个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汇聚着人类最新科技成果、充满人类睿智的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对人的全面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作为新时代的潮流,对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果不迎头赶上,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德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要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以人才为中心,着眼于未来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德银公司要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科学考核人的能力和工作实绩,合理配置人才,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给人以岗,赋人以权,予人以利,谨防人才流失。要敢于打破企业、行业、地区等界限,大力引进人才,制定较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高素质的人才配备在相对应的重要岗位上,为企业发展服好务。

2.德银公司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软件)辅助人事管理,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才库,并在实践中不断选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新时代储备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5.2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案设计通过两个多月的实习,我发现德银公司目前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设计了一套方案,希望对公司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2.1确定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和制定具体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是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战术计划、企业组织目前工作结构与员工工作行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所以,德银公司应该首先公司的战略计划、年度计划,摸清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情况,并且据此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在制定完规划目标之后,公司中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就应该根据目标调查清楚企业目前的状况,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具体计划与相应的人事政策,以便各部门贯彻执行。这一阶段应该说是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比较具体细致的工作。

5.2.2用机制来激励员工进行自主开发市场经济是一种效能经济,谁的效率高,能力强,谁就会在竞争中占优势,赢得高附加价值、低成本的回报。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价值取向,也必须由权本位、亲情本位向效率本位、能力本位转变。正是因为如此,德银公司的领导必须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效能优先”的管理观念,把人用好、用活、用到最适宜发挥作用的地方,制定与之适应的制度。尤其是公平、公正的员工评价、激励和约束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把人力资源当作公司的第一资源,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当作最重要的资源配置,盘活人力资源,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发挥团队、群体、组织的效能,用机制来激励员工进行自主开发。

5.2.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开发人力资源潜能人力资源的内涵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培养职工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人力资源开发也是劳动者的内在需求。因此作为企业最能动、最活跃的资源——人力资源,其管理和开发必须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因此,德银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至少包括以下体系:组织分工体系、员工评价激励约束体系、员工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组织分工体系是最重要的体系,必须实行动态管理:

(1)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劳动分工,力争人力资源的最有效组合。

(2)根据公司员工每年的业绩考评,给予晋升,力争达到“能级对应”。(3)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交流,使他们更了解公司的经营思想、管理特色、业务流程等。

5.3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欲望予以适当满足或限制,而实质是人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激励在鼓舞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德银公司目前最缺乏的。从不同角度来看,激励可以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内激励与外激励几种类型。然而,在激励过程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类型,都要对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和激励方向予以适当掌把握,因为这些激励机制对激励的效果都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在激励过程中,只有遵循正确的原则,才能使激励充分发挥其功能。这些原则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以内激励为主的原则。以激发员工一种争夺目标的精神,产生相应的积极行为,从而有利于整个公司的发展。

6结束语。

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科技教育界与经营管理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探讨,使之形成一整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也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我国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应当是确立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但是,人,作为一种资源,不但具有实际的,更具有潜在的能力和活力,只是由于自身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人的潜能常常未能很好地层现出来,人的潜在能力如何向实际能力转化,这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新的世纪将进入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谁掌握知识的优势,尤其是高科技的优势,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强者。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以及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与人员,应该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使用,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了解人才成长的规律,钻研有关业务,掌握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为国家的兴旺,为经济的繁荣,为企业的进步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我相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这个舞台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最具挑战性和最激动人心的。这个领域里充满了竞争性机遇,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在每一个看似独立的企业活动背后,都是人力资源的反映。绩效水平低不是问题的根本,它所表现出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不合理。对市场反映滞后不是问题的关键,它所反映出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没有正常运转。随着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化,管理者们逐渐趋向于寻找那些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来解决企业问题的途径。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胜败的根本性因素,而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每个企业不能逃避的至关重要的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专业23篇)篇二十三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2005年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三、解决对策。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结合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以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1.与企业战略结合,设计科学有效薪酬激励体系。企业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实现对用工的激励作用,才能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留住和使用所需人才。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设定价格标准,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确定以后,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以此将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稳步实现。

2.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建立弹性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以岗定酬、按绩效取酬的原则,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薪级。同时,建立弹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任务目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使考核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

4.建立多元化福利体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设计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可以把福利设计基于业绩和能力的非普惠性的动态福利计划,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节日慰问、免费单身宿舍、交通补贴、免费工作餐、免费定期体检、文体旅游等福利项目,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更为明显。5.有效利用非经济性报酬,实现激励作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在非经济性报酬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精神激励尤其重要。民营中小型企业中优秀和骨干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他们流动性较大,也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如何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是当前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民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设计相应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以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有条件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董福荣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昕.薪酬福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毛清华等。中小企业薪酬留人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07,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电路训练心得体会及感悟(热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并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教室训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以教室为舞台,让我

    相亲联谊活动策划方案(精选22篇)

    策划方案是指在一项项目或活动中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详细计划和步骤。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案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策划方案的制定方法和要点。“相约华电·共建和谐·严

    部编版八年级中国石拱桥教案大全(23篇)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学生需求、教学环境等因素。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二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三揣摩本文

    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热门17篇)

    工作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工作目标、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并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和资源安排。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份完美的工作方案范文,不妨看看以下的分享。为促进我乡农村

    调岗岗申请书(模板18篇)

    在撰写申请书时,我们要注意结构和语言的准确性,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晰明了。阅读这些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申请的目的和方法。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进入某某公司

    政协副主任工作总结(模板15篇)

    每个月的结束都是回首自己工作的时刻,是时候给自己做个月工作总结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表达。

    教师观察幼儿记录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与反思,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教师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

    会计代账协议范文(19篇)

    会计是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监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会计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高质量的总结。3、对代理的客户能提出

    师德演讲体会稿(汇总18篇)

    师德要求教师积极履行教育责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师德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2017年3月

    学生中午的安全协议书(模板15篇)

    合同协议中的条款应该具备明确性和可执行性,以避免争议和法律纠纷。在下面的内容中,您可以找到一些实用的合同协议示例,希望对您有所启发。1、加强对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