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QJ墨客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七: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课堂合作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一

2、图片欣赏:精美绝伦的手工业品。(滚动图片配音乐)。

江南的丝绸光彩绚丽,绝美的织品,奇异的花纹,斑斓的色彩,醉倒了几多丹青妙手。

宋代瓷器,中华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流光溢彩,晶莹剔透,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本篇小结:美轮美奂的手工业,让我不得不感慨: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过渡: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下面我们走进商业篇——江南富。

文档为doc格式。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二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突破方法:引导回忆前面所学“江南经济开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

2、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团结合作,产生“共生效应”。

4、善于辩论,探索创新。

5、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体验历史——走进历史,合作探究——小节升华,感悟历史。通过引导、体验、探究、感悟、总结达成本科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大屏幕显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汉时期南方经济相当落后、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一段历史材料,并设置问题:(1)请大家说说看,今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发生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使学生带着渴求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本课设计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用人物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经济知识串联起来。本课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设计中既避免了“人造史料”,又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问题设计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1、南迁生涯(农耕篇)。

为了谋生和抚养孩子,田嫂给地主当了长工。当时地主的田庄中有可能种植哪些作物?指导学生自学课本56页后回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景,设身处地的运用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丰富的想象力、认知社会、溶入社会的目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水稻、棉花、茶叶的图片,使学生明确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教师进一步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屏幕展示《耕获图》,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劳动包括什么?看图说话,在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

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2、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临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并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指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海上见闻:兄弟俩在临安发现有很多赚钱的买卖,但是由于没有资金,便选择了在运河码头干搬运,他们跟着一个外贸商人来到泉州,当上了海员。对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答的回顾,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海船?装载一些什么样的货物呢?他们的商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泉州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迅速解决。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们在贸易中会使用什么货币?它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5、美满结局:几年后,兄弟俩攒了些钱,到苏州置办了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生活。此后,老大继续从事海上贸易,老二则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合作:请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临安街市见闻,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从街道的布局、商铺、人流、交易场景、交易中的商品货币等进行描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

三、走进历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资料,分别是对南方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发张的不同描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大多很贫困。

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忆一忆: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附)板书设计。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属于经济史的范畴,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而且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于“经济重心”这一抽象概念更是难以理解,我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在导入环节上,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以现代的中国地图导入,同时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并设置问题:同学们对于现在中国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多少?换言之,总体上看,中国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学生大都能回答出: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优于北方。由此引入:那么在中国古代,尤其在两宋时期,南北方发展是否也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这种图片导入法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让我有了如下思考: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在讲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时,我首先从农业切入,在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互动后,我利用ppt展示了几张图片,分别是水稻、茶叶和棉花,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而且都很踊跃的参加猜图,经过这种方式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了。

2、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可以穿越,你会选择去南宋的临安城还是大唐的长安城,并说出你的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十分踊跃的发言,我认为这种教学手段是十分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四

一、教材的梳理:

北宋:

1.建立:

2.赵匡胤加强统治的措施:

辽:

1.建立:

2.澶渊之盟:

西夏:

1.建立:

2.西夏与宋的关系:

金:

1.建立:

2.靖康之变:

3.汉化措施:

南宋:

1.岳飞抗金:

2.宋金和约:

元朝:

1.建立:

2.元朝的统一:

3.行省制度:

4.西藏:

5.回族的诞生:

6.元朝京杭大运河: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五

在引领学生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专题时,我通过知识回顾,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进一步夯实基础。通过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复习“灿烂的宋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在历史讲述中史事的细节是很重要的,讲好细节,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细节要用得好,重要的是要用在关键之处。例如讲一个历史事件,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而不是事件的背景;讲一个历史人物,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他的重要事迹中,而不是他的籍贯、出身、学历等上面。

现在流行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质量”这样的话,有其深刻的道理。当然,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忽略细节还不至于造成教学的失败。然而,注重细节,肯定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所以值得我们的教师加以关注。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六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宋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行业类别成就。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作物。

粮食生产中心。

手工业采煤和冶炼制瓷业。

2、你的疑点、难点: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七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

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突破方法:引导回忆前面所学“江南经济开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五、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

2、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团结合作,产生“共生效应”。

4、善于辩论,探索创新。

5、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体验历史——走进历史,合作探究——小节升华,感悟历史。通过引导、体验、探究、感悟、总结达成本科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大屏幕显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汉时期南方经济相当落后、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一段历史材料,并设置问题:(1)请大家说说看,今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发生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使学生带着渴求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本课设计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用人物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经济知识串联起来。本课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设计中既避免了“人造史料”,又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问题设计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1、南迁生涯(农耕篇)。

为了谋生和抚养孩子,田嫂给地主当了长工。当时地主的田庄中有可能种植哪些作物?指导学生自学课本56页后回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景,设身处地的运用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丰富的想象力、认知社会、溶入社会的目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水稻、棉花、茶叶的图片,使学生明确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教师进一步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屏幕展示《耕获图》,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劳动包括什么?看图说话,在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

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2、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临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并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指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海上见闻:兄弟俩在临安发现有很多赚钱的买卖,但是由于没有资金,便选择了在运河码头干搬运,他们跟着一个外贸商人来到泉州,当上了海员。对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答的回顾,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海船?装载一些什么样的货物呢?他们的商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泉州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迅速解决。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们在贸易中会使用什么货币?它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5、美满结局:几年后,兄弟俩攒了些钱,到苏州置办了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生活。此后,老大继续从事海上贸易,老二则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合作:请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临安街市见闻,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从街道的布局、商铺、人流、交易场景、交易中的商品货币等进行描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

三、走进历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资料,分别是对南方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发张的不同描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大多很贫困。

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忆一忆: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附)板书设计。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八

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临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并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指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海上见闻:兄弟俩在临安发现有很多赚钱的买卖,但是由于没有资金,便选择了在运河码头干搬运,他们跟着一个外贸商人来到泉州,当上了海员。对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答的回顾,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海船?装载一些什么样的货物呢?他们的商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泉州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迅速解决。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们在贸易中会使用什么货币?它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美满结局:几年后,兄弟俩攒了些钱,到苏州置办了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生活。此后,老大继续从事海上贸易,老二则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合作:请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临安街市见闻,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从街道的布局、商铺、人流、交易场景、交易中的商品货币等进行描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

走进历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资料,分别是对南方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发张的不同描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大多很贫困。

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忆一忆: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附)板书设计。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九

1、知道唐朝中晚期至两宋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用幻灯片显示:。

《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关于江南经济的情况,再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宋书》关于江南经济发展的描述。

材料一:。

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讲授新课: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占城稻;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讲述南方农业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这里可从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钱射潮”的传说入手,逐渐展开对南方农业发展原因的讲解。

二是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讲述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的改进、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教学中应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宋朝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4)巩固小结: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

类别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作业:巩固、复习本课内容。

板书。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占城稻;。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一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局面。

联系: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人物或政权(东汉末的曹操、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二

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了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其次,介绍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最后从两个方面叙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处境;第二,叙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中国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成果。

教学目标。

2.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辩论活动,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使之感悟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才能使学生增强使命感。被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感受经济全球化,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受到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上课辩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解分析法。针对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2.讨论法。对于课本中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掌握本课内容的目的。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品牌,哪个国家的。

出示幻灯片2,你知道哪些中国著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幻灯片3,问外国的品牌商品在中国销售,中国的商品也进入了世界。

你知道这是种什么现象吗?

根据自己了解踊跃回答问题。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三

历史特级教师陈毓秀在《历史教学面面观》里面提到了“备课三步曲”,即:第一步,要使自己懂;第二步,要使学生懂;第三步,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此话听起来直白简单,做起来却让人感到永无止境。

3月25日,我有幸受赵俊特级教师工作室安排,在淮安市开明中学共建校同课异构活动中开设题为《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校际交流课。从接到课题,到上完课,前后10天,总算踉踉跄跄完成了任务。现将备课点滴整理如下:

一、要使自己懂。

我理解,这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先请看课题“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什么样子?“南北”如何划定?从哪里能看出“移”?何时“移”的?因何而“移”?破题是个问题。

翻开人教版这一课的课文,通篇细细看完,“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三个大标题,大部分谈的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只在农业方面交待了一下原因,提到了“中原人南迁”。在课文末尾有一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讲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教材,我理解,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是否是经济重心,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在质和量上是否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人口数量是否占较大比重;三是该地的财政收入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了主要部分。关于南北的界定,淮安的古淮河穿城而过,“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园”就在我们旁边,用园内的标志图片及“秦岭——淮河”地理南北分界线即可明确“南方”与“北方”的概念。至于“移”,是一个过程,需要前后对比。

大致弄清题目意思后,就是要弄清细节。从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中原人南迁,要联系第9课内容,将本课置于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背景下去学习。关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书本楷体字作了介绍。对于“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我心存疑惑。于是我上网查到了《中国黄河流域35来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一目了然:宋代处于寒冷季。关于北方森林遭长期砍伐,生态遭到破坏,我也进行了罗列。难道促进发展的原因仅仅如此吗?继续查找!于是,我查了占城稻的品种特点、推广过程,“宋真宗种稻”的故事,太湖流域水利的兴修,宋初耕地面积的变化(华师大版教材)……这样,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要素基本理清了。

手工业方面,我查阅了中国的四大名锦、宋代八大名窑、福建泉州的造船业,选取了典型的图片。

商业繁荣方面,我先查阅了《北宋东京城平面图》,关注了其中商业区的分布,很显然和唐长安城的东市、西市相比要广得多。图中的夜市又与以前的“宵禁”形成对比,课文中也有具体表述。我又查阅了“南海一号”的考古工程及其考古发现。因为这一素材不仅和造船业相关,还和农业、手工业、海外贸易、国家财政收入等密切相关。关于货币,课文中说“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书本上又有《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一图,让人自然会误以为,此图便是四川交子。仔细看图,图中文字清淅可辨:“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可见,四川有四川的交子,此图为“除四川外”印制使用的纸币。“北宋的纸币铜版拓片”非四川的交子铜版。这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免得让学生被“除四川外”搞迷糊。此图右边“南宋的纸币铜版拓片”中“行在会子库”的“行在”是临安,也应解读清楚。此外还可以通过南宋纸币的发行量(华师大版教材),理解“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在赵俊老师指引下,我读了钟红军老师的《追问历史教学之道》132页、234页。采用了“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版”一图(北师大版教材),说明宋朝商业有了广告、商标,有了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批发贩卖于一体的经营方式。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与本课有类似之处,并有结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本课又有“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虽然这个问题史学界众说纷芸,但对初中生而言,不宜过度阐述。

二、要使学生懂。

我理解,这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更多地是要普及常识,学会方法,形成认识,汲取智慧。本课知识点零散,要教好、学好,教学设计很重要。

课标中对本课课程内容的表述为: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课标,结合教材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分类归纳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经济发展的表现;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宋代经济分布情况,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论据;理解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通过学生学习展示,教师以图说史,师生交流,培养识图能力、归纳能力;通过列表,知道从东汉末年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通过经济发展的表现,体会宋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宋朝经济的世界地位描述,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是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是如何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鉴于经济史的内容学习起来相对枯燥,而且,涉及的新名词、地理位置信息较多,于是决定以《宋代经济分布图》为主,从经济分布上得出“重心”“南移”的结论。通过课本图片及补充图片的介绍,以图说史,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史料及最新考古发现的分析,为学生搭建理解经济发展的“素材阶梯”。

为此,我设计了学案,给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填空题)完成知识梳理。指导学生根据学案提示,在课文中标注序号、圈划要点;同桌互助,把课文中提到的地点,在学案的地图中标出。小组代表上讲台,通过实物展台,展示标注结果,说一说在地图上圈画了哪些位置信息,并说出与圈划地点有关的经济信息。对其中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地方作强调,自然得出经济重心在南方的结论。再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解读图片和材料,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主题探究(列表格、讨论)理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通过及时检测(选择题)巩固学习效果。通过宋代经济的世界地位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

我理解,这是“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设计是关键。

人的发展,如果有成长路线图,会成长得更好更快。学习活动也是如此。一张精心编制的学案,就像旅游线路图,就像玩具操作说明书,学生通过这张“线路图”“说明书”按步实施,就会有新发现,新惊喜。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你的课堂里,见到他们没见过的东西,找到他们扮演的角色,去挑战他们思想的边界。

一图抵千言。

初中生的感性认识要比理性认识活跃得多。如何让学生轻松、形象地认知经济重心南移呢?我想到了杠杆原理,于是请我校物理组的老师为我设计了一个动态的跷跷板演示,通过这一演示,可以形象地看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人口迁移对经济重心带来的影响。这可以对破题起到很大帮助。在学习经济发展表现的环节,能用图解决的,我一般不用文字。一个个考古现场图片、一张张文物图片,比教师的语言描述给力得多。

参与有快乐。

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我认为,一是来自学习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二是来自学习活动过程的趣味性。试想,你是要一堆瓶瓶罐罐的营养素,还是要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你是要输液,还是要享受美食的过程?答案不言而喻。学生学习有小梯度、密台阶的学习素材铺垫,在攀爬知识高峰的过程性中有渐行渐佳的美景体验,才会有兴趣继续前行。从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有获得感,从同伴互助的学习成果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和同学的掌声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才是兴趣的生长点。这一课,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个别点评激励,小组代表展示前的组员互助,回答问题失败后,再找机会,降低难度,让学生再尝试,获得成功,都是为了让学生“站在成长正中央”“另起一行做排头”。

教学是一场师生双方信念不对称的游戏。教师的信息占有量是优势,可学生的可塑性是优势。教师想把知道的都告诉学生是不现实的。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又难以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趣的道路上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备好、上好一堂好课,要花上一辈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四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

3、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五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六

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4、行: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七

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教师继续教育个人研修总结(汇总20篇)

    写个人总结对于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非常有效。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选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护士个人护理工作年终工作总结(模板20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我们提醒自己保持工作动力和目标导向的机会。在以下的总结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作者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希望这能为你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五年级给动物园园长的一封信(优质16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而优秀的作文则是在表达中能够令人信服和感动的,如同一首动人的音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

    木兰诗的读后感初一(模板20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消化所读书籍的内容,提升学习效果。这些读后感范文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书进行了解读,为大家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方式和观点。成长所需的是龚自珍的

    厨房安全协议书(优质21篇)

    缔结合同协议需要考虑各种情况可能出现的风险,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在起草合同协议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典的范文,以确保合同的准确和合法。住所地:____

    小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小班下学期班级活动(实用21篇)

    班级工作总结是在一学期内对班级工作及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估的一种重要写作材料,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班级的整体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工作

    最新文具的诉说四年级(热门19篇)

    优秀作文是一面明镜,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在我漂亮又精美的文具盒中,有许多精美的笔。

    高中借物喻人(热门17篇)

    优秀作文不仅能够引发读者共鸣,还能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具体见五年级语文下册全解第16页)。借物喻人,

    最新语言文字宣传活动总结(实用14篇)

    活动总结是整理活动经验、挖掘改进空间的有效途径,能够提升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活动总结是一篇重要的文章,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

    最新劳动礼仪新闻稿(优质17篇)

    4月3日是第xx个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全市200万居民在xx个义务植树接待点参与植树。今年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有所创新,市民和单位可以选择购买碳汇等更多的方式来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