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标说课稿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LZ文人2023年新课标说课稿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实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课标说课稿篇一

近年来,我国美术教育也不断推陈出新,不是一成不变的老课程,而是通过引入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最近颁布的美术新课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本文将分享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新课标鼓励学生思考

首先,美术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新课标则鼓励学生思考和独立创作。例如,在初中新课标中规定了一个“主题创作”模块,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一些具体的题材来自主创作,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也对学生们发展艺术素养和真正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

第二段:新课标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次,美术新课标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例如,新课标涉及的文化艺术形态广泛,涵盖了传统绘画、非遗、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通过教学的推广和传承,有助于保护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同时,新课标也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国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不无裨益。

第三段:新课标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第三,美术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比如,高中美术新课标中新增了一个“艺术哲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超越表面现象的智力能力,将更多艺术思想、哲学思辨引入课堂中。因此,美术新课标不只是注重理论教育,更是在创作上加以实施。它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技巧,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并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四段: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美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规定学生创作作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积极应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实践创作的技能,从而加强了学生创作能力。通过此种方式,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更加熟练地掌握艺术创作技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五段:新课标更注重互动式教学

最后,美术新课标更注重互动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教育反哺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老师以指导为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获得了具有挑战性的互动式课程,帮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更多机会与其它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提高了学习水平,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技能,从而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总之,美术新课标是以往美术教育的升级版,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提高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新和加强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灵活性,充分发掘和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新课标说课稿篇二

8月25日,我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1.《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标说课稿篇三

近些年来,信息化趋势与互联网普及,造就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方式——图像式阅读,凭借简明易懂、亲近感强等优点,成为越来越多阅读者首选的阅读方式。为更好地适应这一时代的阅读需求,尤其是高中生课外生活压力增大、学业压力增加的情况下,新课标针对读图这一考查形式,加进了“读图”知识点,实际上掌握“读图”技巧,不只是对高考有利,而且对人们日常阅读、学习、工作都十分重要。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读图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清图像表现形式,牢记图像设计意图

首先,图像是一种信号表示媒体,包括线性和非线性,矢量和位图,3D和2D等多种表现形式。对于从未接触过各类信号表示媒介的初中生来说,图像阅读有一定难度。当初学读图时,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讲图像类型时用了声音信号的分析形式作为比喻,让我们感性地、与现实生活中接触紧密的例子联想与图像的联系,非常贴切。其次,除认清图像类型以外,理解图像设计意图,也非常关键,不同类型的媒体,根据意图,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时候,一幅图像在外观上看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设计意图,就会有不同的方式呈现,阅读者只有牢记设计意图,才能根据要求做出正确的解答。

第二段:把握关键信息,在多元素中找到重心

图像作为新式阅读方式,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的文字式阅读,涵盖的元素种类也多种多样。要想做好图像解读,阅读者在读图时,就必须从复杂的图像元素中抓住关键信息,从而锁定图像的重点。当初学读图时,我们都认为纯粹看图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实践证明,要靠做题时得分,必须在图像元素之中,分辨重点、显眼的信息,在这些信息反映出的重心上进行解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余元素不具有参考价值,阅读者在解读图像时,也要运用相关元素中不同的信息,参照多种元素,增加自己做出正确判断的把握。

第三段:灵活应对,多元化阅读方式

不同信息媒体、不同信息人群,对“读图”理解及其应用是不同的。针对高中生而言,读图的学习也不能停留在纯粹的死背知识阶段,应用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另外,更要注重阅读应用的实践演练,渐进式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据我了解,在一些地方的高中,在循序渐进式的教育过程中,采用不同尺度、不同媒介、不同难度类型的图像,对学生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地进行每一种类型的阅读训练,通过多种方式的训练,学生具有了灵活使用不同阅读方式的能力,有更多的阅读方式供选,无论承担何种读图考试,把握更大的优势。

第四段:从视觉融合中实现“看得见的阅读”

视觉认知阅读、型概念阅读、知识传输阅读、思考分析阅读是阅读中最普遍的阅读方式,而本质上说,它们都是各个方面视觉信息的加工。而在读图时,以视觉融合作为阅读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视觉融合是人类视觉系统在感知眼前物体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基础之上,形成一个名为“感知现实”的整体。视觉融合经过大脑对所接收视觉信号的分析、选择和加工,使感知到的个体形象能够与已有经验和知识相结合,最终在大脑中转化为理解。在读图时不仅需要视觉融合,还要以视觉融合为基础,在各个角度反复进行思考,逐步构建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实现一种看得见的阅读体验。

第五段:读图新课标让读者获得更多通用技巧和方法

总之,读图新课标不仅关注基本读图技巧的概括,还渗入了一些实际情境下使用的技巧,比如盲读,速读,定位和判断等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显得更加具有通用性,能够应用在日常读书、新闻阅读、职场工作和高校学习中,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另外,也可以融合图表、统计框图、轮廓图等其他信息型体式,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视觉表达的准确性。

总之,读图新课标是以信息化趋势为背景下针对高考考取情况的更新,提供了更加切实可行的阅读技能,而正是这些技能为我们带来了更开阔的阅读世界,更加真实的认识现实图画艺术的魅力。

新课标说课稿篇四

20xx年8月19日到20日,全省135名初中物理骨干教师汇集在省电教馆,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紧接着8月24日到26日,这群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各市县、各单位,开展了全省初中物理全员培训活动,26日下午就培训内容,在省中学物理教研博客上举行了一次有关培训的在线研讨,参与人数多,讨论发帖多,发帖质量高是物理研讨史上罕见的,为本次培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次培训共有来自海南各市县初中骨干物理教师以及教研员共计135人参加培训,分别由罗基鸣老师,徐建华老师,吴革老师主持。8月19日上午8:30,由罗基鸣老师主持了简短的开班仪式,黄恕伯老师,徐建华老师,吴革老师作为嘉宾出席。开班仪式上,罗老师强调了本次培训的目的与意义,并要求各位培训老师能够借助本次培训深刻认识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领会新修订教材的特点,认真做好新课标,新教材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转变。

先后进行了来自江西省特级教师,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成员黄恕伯老师关于《学习新课程,优化初中物理教学》的专题报告、海南中学徐建华老师《新教材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罗基鸣老师《细细品味,积极反思、科学评价》的报告,以及各个培训小组进行了“关于修订后课标和教材的主要变化及在教学的中的基本对策”的小组研讨等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8月24日到8月26日,参加集中培训的各地骨干老师,对当地全体初中物理老师做了集中培训,他们分别通过观看视频、骨干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完成作业等方式,对新课标新教材修订进行了专项研究性学习。儋州市、三亚、海口等地的活动在网络上有详细的呈现。

8月26日下午15点到18点,省课程团队在中学物理教研网上组织了在线研讨。除了正在进行集中培训的海口市之外,其余各市县老师踊跃参与研讨活动,在三个小时时间内发帖2780,后来跟进发帖3200多条。老师们发帖紧扣研讨问题,表达了自己在本次培训中成长的喜悦,是历史上最为热烈的一次研讨活动。

黄恕伯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习新课程,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报告。在上午的报告中,他介绍了新的课程标准修订的相关背景、进程;重点论述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黄老师介绍,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对部分内容的删减以及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目的;通过明确认知领域的三个层次,将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明确教学要求,以及明确对科学探究的知识要求,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三维目标的优化;科学探究的实施;学生学习的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做了详细的说明。

尤其让老师们耳目一新的是,黄恕伯老师现场示范,通过声现象中用废弃物品做乐器的活动,展示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他通过一根根看似平常的吸管,饮料瓶,通过层层分析和探究,制作出一件件乐器,折服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使大家对于新课程的物理教学大受启发。他的展示和讲解,让现场老师非常感兴趣,大家不再强调学校的客观条件不足,而是知道如何创造条件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落实情感态度目标。

过去,很多老师总是把作业、考试与新课程和实施对立起来。针对这种情况,黄恕伯老师介绍新教材中课后作业的修订原则、修订过程、修订目标、修订结果,并从修订后课后习题的形式,难度,以及怎样对待教科书上的练习题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大家对如何对待课后作业,如何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最后黄恕伯老师和在座了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提问交流,及时的帮助老师解决了培训中的困惑,提升了培训的效果。

20日上午的培训,由吴革老师进行主持,海南中学徐建华老师进行了《新教材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的报告。在报告中,徐老师首先介绍了如何准确的编写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向大家剖析《光的反射》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大家的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借鉴。其后,为了让各位培训的老师提高对本次培训的认识和收获,各个小组进行了小组讨论,讨论期间各位老师,针对新课标,新教材下,物理教学策略的改变,各抒己见,发言踊跃。

20日下午的培训,由徐建华老师进行主持,罗基鸣老师结合海南实际,作了题为《细细品味 积极反思 科学评价》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他着重强调,课标和教材的调整,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坚持课改方向,巩固课改成果;深入分析和积极回应发现的问题;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统一了认识。罗老师还就新课程实施以来,海南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在老师方面、学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出很有效的建议。最后,罗老师就如何进行全员培训作了具体指导和安排。

8月19号到8月20日两天的骨干培训,三场讲座,两小时的分组讨论,大家都积极参与。在讲座的现场,老师们通过摄像、拍照、笔记等方式进行记录,讨论的时间即紧扣培训内容又联系实际,热烈而又有效。骨干们回到市县,就紧锣密鼓地准备全员培训,他们通过海南初中物理qq群、及各市县学科教研网,相互联系,交流培训方案、分享培训资源、使培训影响最大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6日下午的在线研讨,参与老师多、发帖数量多、发帖质量高,充分反应了学习的收获和参与的热情。

培训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集中培训时间较短,在和黄恕伯这样的专家面对面的同时,却是接收信息的时间多,交流的时间少或几乎没有,大家讨论交流因为时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充分。还有,在线研讨发帖多,交流少,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自己,少有人关注别人的表达,并主动和别人进行交流。团队的引领很快淹没在蜂涌的评论中,得不到反响,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研讨的质量。

新课标说课稿篇五

在11月-12月份,我参加了xx区的本次新课标培训,有一些收获、感触,现简单小结如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要做的首先就是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我,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我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

新课标说课稿篇六

作为一名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新课标的重要性和特点。新课标是新时代下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它将艺术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进行了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将新课标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更为丰富的审美情感和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自我认识和自信心。

第一段:新课标背景下艺术教育的价值

新课标的出台,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下,艺术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动力之一,艺术的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审美趣味,更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段:新课标所强调的目标与实践

新课标所强调的目标便是将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力、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试图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悟艺术,从而增进自己的内在自我,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

第三段: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借助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及其典型文化的渗透,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力。同时,尽量减少我们教师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体验、尝试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四段:新课标下的艺术课程特点

通过对新课标下的艺术课程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其中具有许多的新特点。首先是注重多元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材料和媒介,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创作;其次是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跨越性,在学习中强调艺术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最后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

第五段:新课标下的教育实践取得的成效

新课标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进行教育规划,使学生能够在兴趣和素质的发掘中不断增长,同时表现深深地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我曾经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艺术课程兴趣浓厚,甚至还存在着停不下来的情况。学生在课堂学习后,会积极拓宽艺术学习的渠道,不断地自我完善艺术素养和表现能力,有不错的表现。当然,对于不同学生的特点、造诣以及对于将来的规划也应作出不同的安排。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艺术教育的发展将更加深入地贯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实践人文关怀和学科交叉。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在它积极推进的基础上,中国艺术教育一定会呈现出更为出色的发展。

新课标说课稿篇七

这次网上《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不仅让我认识了音乐课标修订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为我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实际模仿。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音乐课程也是如此。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将全体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新课标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

要树立全心的教学观念首先要确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一贯以来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看图式标题的音乐欣赏《山村来了售货员》、《金蛇狂舞》等;对情节性较强的音乐欣赏《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如《春到沂河》、《潜海姑娘》等曲子。再者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如:欣赏完《霍拉舞曲》和《雷鸣电闪波尔卡》这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时,可让学生在乐曲的演奏形式、乐曲内容、乐曲情绪等方面进行比较,又如:欣赏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小天鹅舞曲》等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曲子时,可运用身体语言,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等等。

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最直接的研究课型,是体现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需动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而现在教育讲求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课堂讲求一个“动”字。当然,音乐教学并不完全排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里的关键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将知识技能巧妙地融入到学生感受体验美妙音乐的乐趣中。因此,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心理需求的,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同时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的发展空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但要积极地投入音乐课改中,而且更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把学习到得内容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挖掘音乐教材内涵,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节课,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新课标说课稿篇八

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和升级。作为一名学生,我也亲身感受到了新课标带来的变化。在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还培养了很多实用的能力,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学习上的收获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更多地是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提出问题,引导我们进行讨论、思考和探究。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我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因为我不再被机械地填鸭式教学所束缚,而是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地探索知识的奥秘。

第三段: 能力的培养

除了学习兴趣的提高,新课标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实用能力。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如何撰写文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进行辩论等等。这些能力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可以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我在社交场合的应对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段: 学习方法的改进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过去,老师是我们的学习中心,而现在,我们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自己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样,我可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新课标还引入了许多多媒体教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五段: 心理素质的培养

新课标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实验、讨论和创造。这使我逐渐培养了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能力,增强了我的创新精神。同时,这种培养也使我更加自信和乐观,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总结

新课标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在学习方法、实用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这些收获将成为我未来成功的基石,并且让我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新课标说课稿篇九

第一段:引言(120字)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近几年,我国教育系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希望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受新课标的影响,我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水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谈我的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二段:知识更新与综合素质培养(240字)

新课标的实施,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多样化。课程设置更加科学,知识更新更加及时。例如,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还培养了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新课标对综合素质培养也给予了更多关注。在英语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进行小组活动,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进行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改革让我们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第三段:课堂互动与学习主动性(240字)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过去,我们在课堂上大多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现在,我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老师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我们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们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还培养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们也懂得了在学习中积极发问,主动了解新知识,不再满足于一味地听写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段:创新实践与实践能力培养(240字)

新课标在教学中注重创新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化学课上,我们不仅仅是通过书本了解元素周期表,还会通过实验室实践来观察和感受元素的化学特性。这种实践教学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我们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还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热情。

第五段:总结体会(240字)

通过新课标的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标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全面发展,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标让我们受益匪浅,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技能水平,也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通过新课标的实施,我个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新课标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培养了我们的综合素质,还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课标说课稿篇十

1. 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 (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这样,能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 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 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 “ 双基 ” 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

1.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特点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 双基 ”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 新课程下的 “ 双基 ” 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这里,在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前面有个定语 “ 适应终身学习 ” ,这就和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 “ 适应终身学习 ”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学习 ” 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 “ 学习 ” 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 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 双基 ” 学习是不存在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 “ 双基 ” 。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