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 白居易长恨歌的读后感(模板7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LZ文人最新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 白居易长恨歌的读后感(模板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篇一

唐朝曾是一个富有色彩的朝代,可是因为一场叛乱且都改变了模样!

唐朝的皇帝唐玄宗是个风流潇洒的皇帝,他治国有方他在位时唐朝十分的繁荣,正因此才有了开元盛世之说!

杨玉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十分漂亮当她15岁时真是美若天仙,“一朝选在君王侧”两人落入了爱河,每日的欢歌笑语,饮酒作诗,霓裳羽衣曲拌着杨玉环依韵而舞,仿若天女散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怎能不迷恋她呀!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但是由于安禄山引起了一起叛乱---安史之乱,让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东奔西逃!

逃离的将士们十分痛恨杨家并且并且一再要求让皇帝赐死杨国忠和杨贵妃,这可让唐玄宗为难了,但如果不让杨贵妃死,将士们就不保唐玄宗出逃,在此压迫下只好顺应形势赐死了杨玉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了唐玄宗的安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这美女的一生结束了,唐朝的繁荣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唐玄宗真是“回看血泪相和流”呀!见景思人,见物思人,还让从临邛来的道士把杨贵妃请到梦里来相见,是多么的思念她呀!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朝代的悲剧!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篇二

情感,是每一个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亘古就一直延伸至现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为情感而发生变化,好坏之间杂夹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无法澄清理性,或许下面提出的文章,会给我们一点启示。

从此唐玄宗想着杨贵妃,积郁成疾,最终也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悲惨结局。从这里,相信许多人已经有点同情这对特殊的情人了,这是一个悲剧的爱情,红颜薄命啊!许多君王都是因为美人而把江山丢尽,何况唐玄宗,深陷于情感之中,无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杨贵妃一下子享受尽人生的荣华富贵,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换做是我,都不想丢开这些财宝啊!但正是这些财宝,才使得人性进一步迷茫,进一步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个走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经过这条小路,不断进取的前进,把小路开辟成阳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险恶,有许多诱惑,一旦被诱惑,就像唐玄宗和杨贵妃,一下子跌入无穷的深渊,无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点一点的被消逝,结局也是如此悲惨,遗臭千古。

白居易如果只写到这,这首诗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笔锋一转,于是虚构出一段杨贵妃死后更加凄美的故事:话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个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转达给杨贵妃,没想杨贵妃成为了仙子。一听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热泪盈眶,把自己的金钗交给道士转交唐玄宗,以表旧情。人鬼情未了,两个人是情深深雨蒙蒙啊!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就是爱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坚贞、执着的爱。现在社会有多少人能够像唐玄宗和杨贵妃如此,能互相了解对方的心呢?有些人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恋爱,也有的看到对方美貌而恋爱,这算是爱情吗?这只是利益爱情。

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然而这爱,也是情感,不能过度,过度等于溺爱,深陷于情感之中,我们便会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们的情感,澄清我们的人生,正确面对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记住的最为根本的道理!

再来,《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来表达自己对家人、对妻子、对亲人的思念,相对白居易笔下轰轰烈烈的爱情,显得更加温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异乡,晚上,在宁静的河边见到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们都会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一种爱,爱其实就在生活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爱都有它的特点,都有一个故事。

我们对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无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纠结在对杨贵妃的思念,导致整个人神魂颠倒,这个就可怕了。但我们也要有适当的情感,人没有情感还是人吗?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发,适当的调节,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显得更加和谐,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对情感要有一个清明的理性和认识。

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篇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篇四

隋代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到这里消夏避暑,见此地风景优美,便下旨在这里修建一座行宫,名为仙游宫。

到了唐代,仙游宫改为三个寺院,一个寺院已经无存,留下的两寺分隔在黑河南北两岸。南岸的就是仙游寺,亦称南寺,明代曾改名为普缘禅寺。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又恢复了仙游寺的旧称。

仙游寺四周山清水秀,峰峦环峙,环境清静幽雅,白居易任县尉时,常与文友到此把酒谈诗论文,纵谈天下国事。

据陈鸿《长恨传》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玄宗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相与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

白居易应命写《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朽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在这里写成。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究竟是赞美唐玄宗与杨贵妃坚贞不二的爱情,还是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或者是谴责杨贵妃祸水红颜?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多的评论中,有认为《长恨歌》是白居易借用对历史人物的咏叹,以寄托自己感情的`作品。

根据《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和《白居易生活系年》等书中得知,白居易年轻时与一个叫湘灵的女子相爱。因为湘灵出身寒微,受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而不能结婚,成为他毕生的“长恨”之事。

缠绵凄恻的相思和孤独苦闷的心境,使白居易在漫漫长夜中“孤灯挑尽未成眠”,仰望着“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笔,沾着用热泪磨成的墨汁,写了《冬至夜怀湘灵》、《寄湘灵》的诗。还写过一首《潜别离》,其中说:“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难怪他的好友陈鸿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有考证认为白居易在结婚前几个月写出《长恨歌》的,他是为失去湘灵而痛苦,于是就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诗句,来寄托自己对爱情的哀思。

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中,有许多是对爱情的冀求和赞颂。如《长相思》、《潜离》、《寄湘灵》和《冬至夜怀湘灵》等。这都可以认为是他对自身爱情憾事耿耿于怀的反映,而《长恨歌》则更是把自己带进其中。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谈到白居易有几个侍姬,其中有桃叶、樊素、小蛮、紫绡、红绡等。他说白居易身体有病而遣返了侍姬樊素,因此写诗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裊娜多年伴老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樊素归去后,白居易不能忘怀,又写下了“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金羁骆马近贳却,罗袖柳枝寻放还”,“觞咏罢来宾阁闭,笙歌散后妓房空”等诗句。

洪迈说:“读了这些诗后,感叹白居易不能忘情,禁不住凄然于胸。”

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种子”,所以说他以写《长恨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是不无道理的.

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篇五

前一些日子,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对里面的情节也有了些了解。一个养在深闺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宫封了个贵妃,皇帝对这个贵妃十分宠爱,以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虽然皇帝十分喜爱,但不幸的事仍然发生了,一场叛乱使得自己江山与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结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被迫自杀。在局势稳定后,皇帝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计的想使贵妃可以重新回到身边,文中有“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什么办法都是徒劳的。诗歌最后我感觉写的特别的好,“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反映了贵妃与皇帝间的真挚爱情,语言很美。

但我却对他们间的爱情产生疑问,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在那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而贵妃才刚刚“初长成”。一个年轻的女子如何能爱上一个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无非在于权势、地位吧!

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篇六

《长恨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通:栏;飘飘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长恨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白居易歌曲完整版篇七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特别是被要求全诗背诵过白居易的同类之作《琵琶行》,对这种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不会陌生。阅读叙事诗,便不得不把握诗歌的叙事线索,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长恨歌》表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按照李杨爱情产生和发展、变化和转折、升华、神化四个主要过程的时间顺序,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有力突出“长恨”主题。

在备课时我按照三分法切分了文本结构,即“渔阳鼙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马嵬事变前后事件为一独立部分,叙述贵妃玉殒、君王失落的情节,此部分前后各为一部分。然而实际教学出现了一段美妙的小插曲,我根据既定想法让学生细读并讨论了马嵬事变前后事件这一部分,希望学生能领悟玄宗对贵妃由色的迷恋向情的眷念的升华,没想到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马嵬事变的紧张和事过境迁玄宗的感伤,还进一步提出,以“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可单独划分为一部分。

接下来便精彩了:师生探讨了这种划分的可行性并达成了肯定的一致意见,我顺势让学生把这新的第三部分,即描述太极宫中的寂寞玄宗对佳人的思念的一部分改写为一首第一人称视角的抒情诗。学生既兴味盎然又浅斟低唱,一些即时之作活脱脱刻画了一位失势孤独的皇帝,传达了对恋人无限的怀念和对自己深切的伤悼。课堂节奏由此一抖,抖出了一股灵动之气。课后我还请同学们推举一名同学为大家执笔完成一份集体作业:按照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模式,写一出以《长恨歌》为基本参照的剧本,定稿之后大家共同修改完善,作为一学期全班同学的学习成果汇报。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四分法真的非常有道理,很符合白氏描写李杨爱情悲剧的初衷。如果说玄宗在马嵬事变时惊魂未定,那么回到京都后便不仅仅是“甫定”了。这一时期,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贵妃,恰足以突显对其的真挚感情。惟其情愈真,恨才愈显深长。单列为一部分,更利于感知白氏对玄宗心情的直接反映和侧面描摹。

二、焚琴煮鹤怎如喂马劈柴

教学反思《长恨歌》教学反思》。即便是在反复朗读中熟习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可怎也找不到情感的脉动。一首经典的诗歌被机械地读出来,真好比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教法上我要跳出讲解诗歌的窠臼,学法指导上我希望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如果再执教《长恨歌》,我准备把“以意逆志”的思路深入渗透到朗读的过程中,在设定过程和方法目标时就有所体现。

桐城派刘大櫆《论文偶记》中有一段谈读散文的思路,或许可以为诗歌朗读作一个注脚:

“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色即古人之神色,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神气音节拟古人而发,这观点多妙!白居易将自己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列《长恨歌》于感伤一类。《长恨歌》本身就是一首表现李杨坚贞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相思的作品,笼罩着深沉的感伤色彩。如果能陪伴学生通读诗歌,并结合背景分析主题后,再引导学生像白氏一样,以旁观者的身份由事及情,嗟叹吟咏诗歌章句,该是何等的`清远洒脱!学生将不仅仅完成这一首诗的情感体认,更将由此一点一滴的训练和引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表现去读完整本书的诗歌,读通整本书的诗歌。

三、要留困惑在人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时,曾举出自己的一则教法。他在讲述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事件时,有些内容故意留着不讲完,让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进行独立解释。这种选择较深刻地影响了我,我在执教《长恨歌》时,也有意忽略了白居易早年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李杨爱情在中晚唐的诗性书写等内容,不是不提,而是只顺口说几句相关诗句,足够让思维积极的同学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内容对理解全诗主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我偏偏不强调,不展开。很多诗本来就难有“达诂”,诗歌主题朦胧些,多义些,引导学生分析时含蓄些,或许可以如毛姆所说的,有了争议更可以保持“不朽”。叶兆言不是开玩笑地说过嘛,“对于中国的古典诗人来说,诗不朦胧,根本就玩不起来”。

一些学生似懂非懂的诗句和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名词偶尔从教师口中蹦出来,跳跃在教室中,也许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回想以前用幻灯片补充相关信息的日子,认真的学生一见到陌生知识点和名言警句等就抓紧时间抄写下来,感觉非常可怜。面面俱到的语文课似乎形成了枯燥的语文学习,如果换一种方式,在重点明确突出的课堂上,留一些不解和困惑给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印象从而在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时地反刍,生活化的语文课也将能够更稳妥地得到实现。

白居易《长恨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