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

时间:2023-12-20 作者:纸韵

读书心得是我们对书中观点和思想的自我摸索和总结,通过记录和分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本内容。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例子,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一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

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

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既然我们知道快乐和痛苦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应该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痛苦,更主要的是应该聪明地避开和放弃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放弃往往比占有更重要。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对此,林先生感叹到:"有修养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诱惑。"。

那么,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话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林先生看来,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讨厌的人情事故,没有爱的婚姻,对子女过分的关爱,不想读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会。等等。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羁畔和痛苦,我们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闲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闲中能感受到快乐的是我们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一切快乐都发自动物性的快乐,即属于感觉的快乐。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世界没有情和爱,即便我们拥有财富,即便我们享受着自由和阳光,悠闲的生活着,我们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因为这个世界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这种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们能怀恋地去对付人生。"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为稻梁谋",除了烦恼,何来这种闲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来,这种闲情逸致恰恰更多地为穷人所拥有,他说: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们丢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旧思想,不要效法"进亦忧,退亦忧"的先贤,过好今天,不想明天,快乐将会随之而来。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感慨作者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作者也是生活的智者。作者可能是反感于社会政治争斗,或者是天生的超凡脱俗,他醉心于人生,成为一位美好的理想主义者。过去常常有人拿鲁迅和作者做为两种文人的代表,进行批判。的确,他们是两类知识分子,鲁迅等人是社会现实参与派,作者则是逍遥自由派。他们都是关注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但其重心、方式又是不同。前一者他们是时代的潮儿,后者则是时代的旁观者,我喜欢鲁迅等人深刻、执着、硬骨头的精神,而他们心中却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沉重的苦难感。但我更心仪作者一类人对生命,人生和人性的理解,那是即关注普通人民生苦乐,又能够在天地间自由翔飞,有着对生命和人生的大彻大悟。他们守静独、致虚极、挥真元,聚人类之学养,发民族之慧光,以独特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着建设。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言,他们的意见能不能赋于实践,取决的是当政者,劝而无用,只能做罢,或许生活还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态。于是作者这一类人有了自己灵魂的归宿,不管怎么说,我们给他们的只能是尊重。

《生活的艺术》一书既是一本教人如何享受生活的幸福手则,也是一本让人有所思的人生哲学小品集。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行云如水的文字,文中的内心境界,想必能让你体察到另一种人生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像是一本哲学书,又不是一本哲学书。林语堂先生称它为抒情哲学,也是极好不过了。读了这本书,我想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和发生共鸣的思考,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为什么读这本书?在这“囚禁”的日子里(“武肺事件”,人们基本足不出户),人人都渴望自由,读书成了唯一可以使我“飞翔遨游”的法宝。随手拿起一本,便津津有味地一口气通读完成,酣畅淋漓,不是喜欢还能是什么呢?我是着实看不进科教版的哲学文集,过于生硬和教条,当然也可称为措辞精准。但比起精准,我更喜欢自然舒适。读《生活的艺术》一书,就像春日清晨微风轻抚着脸颊,像夏日酷暑暴雨透凉着心脾,像秋日落日包裹着海岸线,像冬日暖阳温柔着大地,清新愉悦。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即语言文字上的亲切,还有心灵上的共鸣。生活的艺术,乍一听这个书名,会不会觉得标题有点宽泛?谁能用一本书去描述生活这么错综复杂的东西,我既是怀疑又是好奇。直到把书本翻阅完成,不禁感慨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外文学、古今文学的造诣之深刻,对生活行为、动物自然的了解之通透。书中涉及交友处事的艺术、婚姻家庭的道理、烟酒茶的讲究、树木花草石头的文化等等,基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引经据典,实实在在让读者享受了一段阅读之旅。我读书浅薄,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可能还未参悟,来日翻阅时希望有更深的思考。

书中写了什么?这本书一共14章,从人类起源、行为本能到伦理自然,到人类精神世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章节,其中有一章的标题是“谁最会享受人生”。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杵了良久,心思谁会是最享受人生的人呢?多么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标准的、教科书式的享受人生的典范呀!揭开谜底的时候是最让人兴奋的,原来在林语堂先生眼里从古至今,最会享受人生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庄子、充满“情智勇”的孟子、一副“玩世、愚钝、潜隐”的老子、主张“中庸哲学”的子思以及人生爱好者陶渊明。读完之后,不得不认同林语堂先生的观念,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对自己有要有清晰的认知,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其次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智慧,并且善于勇敢地挑战,然后心态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在物质上中等精神上无限丰盈自己,最后成为看清了世界依然热爱世界的追梦者。不过我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提及苏轼先生,鉴于个人喜爱和偏见,我是十分欣赏苏先生乐观豁达品质的,尤其在看完其《苏轼传》之后,对他的敬仰之情绵绵不绝。

我的感受是什么?文中的部分观点其实与我之前的人生观是有所冲突的,但并不妨碍它在阐述之后,我对其进行了理解、包容和吸收。比如作者并不认为善于管理时间、高效工作的生活方式是优秀正确的,在他看来美国人如此强烈的时间观念是被驯化出来的,丧失了自我判断能力,违背了自然人的本性。人本身是需要休息和闲适的,一个从年头把年尾都计划好的生活方式看似很严谨,但是也会给人带来劳累和疲惫。此处你或有不解,因为作者认为只有空闲才能进行创造,每天从头到尾的忙碌,人类是进行不了思考,新事物是进行不了创造,历史中伟大杰出的推动者都是在空暇中进行了伟大创举,比如司马迁著作《史记》一书。进一步说,其实作者是反对独裁专制的。又比如作者认为小孩读书应从兴趣驱动,如果一个人他不喜爱或者一时间不愿意读书了,应该让他去自由玩耍。“头悬梁、锥刺股”的行为在作者笔下是不认同的,过于勤奋地努力只能说明方法有问题,并不需要歌颂此类“鸭式填充”的学习态度和教育方式。再如作者倡导生活由技术到简朴,过多的购物欲、消费欲只会让生活变得复杂,其中文中有举例说到,以前人类吃食只需捕猎进食,今天人们一说到吃便是各种想法,是西餐还会中餐,是川味还是湘味等等,选择的多样化有时候不见得是好事。不过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还是很希望厨房能制作出更多的美食,多一些思考的烦恼也没有关系。

书本终究是作者观念的输出结晶,无对无错,可以丰富生活罢了。愿读者朋友们在这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二

林先生的这一经典语录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真意。生活中总有无数人在为一个所有人都不知名向往的目标而用尽各种方式去努力,却几乎没人能解释得清为何要穷其一生去做一件绝大多数人都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去做的事。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看似毫无逻辑的随性描笔,只是对我们生活中无数平淡小事的浅析,但在我看来,他却是在毫无压力,毫无刻意的随性中将我们中国人淡泊名利,向往人性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洒脱的个性毫无障碍的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脑海里。

林先生教会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他说:“当你以为不要紧时,便什么都不要紧了。”而人生来就是要生活的,如果连生活都不要紧了,那么还有什么是要紧的事?人生又是为何而活?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有趣的灵魂则是人生精神的寄托。林先生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我觉得他的意思大概是尽己所能,活在当下,活出精彩。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

是啊,我们总在生活中不停地生活,却不知何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悠然自得,放松的心情。我们开始变得浮躁,逐渐失去了往日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林先生这本《生活的艺术》仿佛就是一面当代生活已逐渐失去的缩影。这次的天灾,无异于给本就不悠闲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疫情带来了痛苦,也带走了许多人性的欲望。有幸在此时读完了《生活的艺术》,我想,或许是它想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方式,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在19__年出版的一部英文作品,曾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我看的是中文译本)。这本书也是我和一位书友交换得来的,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月左右。

《生活的艺术》无疑是一本好书,官方介绍这样说: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效仿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

这本书的前面大部分内容我是没看进去的。中国字都认识,但读过去之后却没有进入大脑;或者读懂了,但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我硬着头皮往下啃,一边反思自己为什么读不进去,吸收不了。直到看了“读书的艺术”这个小节才搞明白。之前认为,这本书写于1937年前,那个时候作家的用语习惯,语境与现在不一致;或者作家的思维方式跟理工科的汉子有差异,导致看不懂。读了这一小节之后,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心境上。这本书本身传达的是贴近自然的生活观念,需要舒缓的心境才能读得下去。在学校,自己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想的是用尽量短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却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读,方能读懂。

读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未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其味甚劣。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身水平不够的时候,他的鉴赏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面对一个作品时,不能妄加评论和下结论,很多时候要从自身开始反省。一个人的心境也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味。不同时候读同一本书,滋味也是不同的。就像读这本书一样,回到家以后心境慢慢地闲适起来,也更加能够欣赏这本书了。读这本书时,也发现了书中好多处的观点都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作者从哲学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受限于个人水平,我对这本书的分析是不够彻底的。当你的心境不急躁,当你能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时,是可以读下这本书的。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我现在才知道“早晨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就足以让我很开心了。清晨从窗户中射入的一缕阳光,春日里朦胧中听到的清脆的鸟鸣,路上轻轻抚摸脸颊的阵阵微风……那会让你感到快乐。我记得曾看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快乐。当一个人悠闲地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大自然与人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西方有句古诗,“我来自尘土,我终归与尘土”。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鱼一样在水里,迎着粼粼的水波,荡漾着心情,自由的游弋;像鸟一样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与云为友,做天空的旗帜……有了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摒弃作为人的所谓的高贵和自尊,真正的成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赏并赞叹种种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我们有时就是一个鱼,有时就是一片云,有时就是一块石头,有时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想成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思想是无边无际的,是自由的,没有谁可以干涉,可以阻止它的发展,只要你愿意,在思想中,一切皆可呈现。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早上好,都足以让我感到快乐。我现在愿意花时间在这嵌入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中找到了快乐。文字使我快乐。一直以来我都以写出的文字与别人分享而让人从中得到启发与思考为快乐的源泉。

这篇章中还提到了“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只要你去挖掘,一天当中的快乐也许可以是一百则。如果我们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静静地享受简单的生活,发现不简单的快乐,这才是享受人生之道啊!人生之旅,快乐是无限的。

读林语堂的书如品茗,每每饭后翻阅,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都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林语堂说猴子和人类都会展现出唯有哲学家才会有的忧虑和沉思的表情,为何统治这个世界的是人不是猴子呢?因为人有着梦想另一个世界的能力和倾向。

《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我理解的就是最初的梦想,有了梦想就会付诸行动。在行动的路上,有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中途易辙,或裹足不前或南辕北辙,这都于初心的遗落。所以,强调梦想,强调初心,即强调坚持。

"微妙的常识、哲学的轻逸性,和思想的简朴性,恰巧也正是幽默的特性,而且非由幽默不能产生"他在讲什么呢?什么是幽默?我的理解幽默须具备一个哲学家的思维,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一个简朴的道理。大道至简,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

林语堂对陶渊明的评价很高:"所谓理想的哲学家即是一个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够觉察到尘世间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的人。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的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此他的生活也想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有人说陶渊明是个"逃避主义"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考虑家人的生计。事实上他不是,他要逃避的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我是欣赏陶渊明的,因为没有他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没他那种"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芸耔"的安然满足。也越发敬佩这样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的人。

高晓松在清华的演讲中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演讲完了,有学生提问:"我是该选择外企还是国企?"他被气的半死。陶渊明为我展现的画面就是诗和远方。在现实的疲惫生活中,每当想到还有诗,还有远方,就会重现燃气希望,继续上路。

从今天起,活着,有热情的活,带着梦想活!生活随处可乐,得乐且乐!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三

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

之前上初中的时候读过林语堂的《中国人》(《吾国与吾民》),最近又读了他写的《生活的艺术》。看书名就知道林语堂老先生是个幽默旷达的人。因为此书当年在美国也以英文出版,所以书中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对他关于中国人悠闲生活的描写记忆尤深。书中提到几个十分舒适的生活方式:安卧眠床,坐在椅中,谈话,茶和交友等等。老先生十分推崇自然乐天的生活方式,并对西方过于严苛古板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比如过于讲究效率,纪律。最终老先生还是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近乎人情人性,是最高档的生活方式。

其实读完了书,我觉得非常矛盾,甚至有些难以接受林老先生的观点。我的矛盾是这样的:我非常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悠闲自得的状态当中,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可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不可能的。老先生笔下的中国哲学虽然处处充满着高于西方的优越感,但其实这种格调与如今的时代现实格格不入。如果在一千年前,我是可以理解这种轻松愉快的哲学。因为中华的帝国无可匹敌,全球第一,所以我们自然有些自己的优越感,并诞生一种享受生活的哲学。但后来的事实是,我们在这种优越和清闲当中无可挽回的落后了,世界文明变成了西方中心。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书中提到美国非常紧绷的工作压力,和中国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然而反观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恰巧反了过来。看来无论哪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都是清闲不得的。

林老先生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最高智慧的生活方式的典型。在我看来,这也仅仅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和少数幸运儿的幸运。谁不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呢?但我无法料想自己被放入一个清幽的深山老林之后能快活多久,恬淡的生活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意义,我无法相信自己可以维持这样的一个神仙般的日子直至终老。想想迈克尔杰克逊家财万贯时修建了自己的梦幻庄园,然而他并无法在自己的音乐事业消退之后继续享受自己的乐园生活,反而问题重重。在我看来,中国的很多古代哲学,都存在着消极避世的倾向,我非常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的一大软肋,而非所谓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在快活。再怎么看也有点犬儒主义的意味。

我更多的看到一种阿q的幽默,圆融,隐忍,缺乏崇高感的现实主义,依仗厚重文明撑腰的些许狂妄。林老先生喜欢的脚搭在写字台或茶几上的自在已经在西方随处可见,然而发达与秩序在中国却依然在缓慢建立。抽烟饮酒在他看来是一种极乐享受和真性情的体现,但是拿烟头烫桌子却略显迂腐。在我看来,严谨秩序古板的西方哲学在现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许多年以后中国跻身发达国家以后再拾起这种悠闲哲学也不迟,到时,我们更会连同中华文明的复兴一起幸福的生活着。

看魏小安的`《与中国旅游同行》时,他极力推荐这本书,说是这本书会让我们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于是从图书馆借来看了。作者是林语堂。这本书是他在美国写的,当时在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林语堂也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迫不及待得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感觉现在的自己及身边的人都是压力重重极不快乐的。那么,林老先生会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艺术呢?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本书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兮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呵呵,如果真这么会享受,我们定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这本书聊到关于人生的话题。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这样的:“人是一切事物和活动的中心,人生的目的与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而活着就要快乐,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乐。”也就是觉得生活的享受在于一种态度。林老先生说:“我以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快乐的哲学以为调剂。”“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即使这个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是的,我们要努力去获得精神的和谐,对于这个孕育万物的天地,必须有一种感情,一种依恋之感。“尘世到底是真实的,天堂终究是飘渺的,人类生在这个真实的尘世和飘渺的天堂之间是多么幸运!”

林老先生要我们坚持一种快乐的享受的哲学。也是,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既然生命如此脆弱,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烦恼于生活中那些琐事,为一些小事情耿耿于怀?另外,从他的文字中也深刻感受到要顺应自然,循着四季,顺应内心自在地生活。他还坚持要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的确,那些物质财富的多少确实不能说明我们的幸福感。你敢说我们只要越有钱越有名利、地位就越幸福吗?所以我们不需要刻意追求那些身外之物。当然,对于我们年轻人想要达到这种境界还很困难,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做保证。但是至少,我们要坚持内心的宁静,淡泊一点,淡然一点,去追求自己兴趣和梦想才是最重要的!总之,遵循内心,追求快乐!

书中还坚持“博爱”。不要太去挑别人的刺,多包容那些那认为的错的事和恶的人,同时也接纳自己的一些缺点。存在即是合理。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少去批评怀疑他人,而是有一颗关怀心,包容心,这样你自己也会变得大度一些,快乐一些。

做一个真性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活出真我。懂得享受生活,以一种悠闲的达观的态度活着。而不只是忙忙碌碌,不只是辛苦地学习和工作。确实,学习是为了生活,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如果你每天只是在为这些奔忙,而忘记享受生活,那么你是忘记了生活本真的样子,得不偿失了!所以如林先生所言,“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另外阐述了悠闲的重要。有一句话感触很深,“世间万物尽在过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想想也是,有多少人不是在任劳任怨工作,为了生存奔波烦恼到白发苍苍?书中说,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智慧的。所以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我们得学会忙里偷闲。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一种很好的境界,这是懂得休闲,懂得享受生活的表现。那么,只要是你想做的什么事情,比如学个什么乐器,去一个一直都想去的地方旅行,抓紧时间去做吧!不要等到有足够多的钱足够多的时间才去做,因为这样你一直都不会去做它。而享受生活并不需要你要多有钱,只要有心足矣。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珍惜当下,每一个今天,每个此刻都是特别的。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记住,悠闲的生活,必须要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观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我们在浮华的城市打拼,别忘记要给自己放个假去亲近大自然,去观赏神奇美丽的风景,多出去放飞我们的心灵。记住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而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使生活变成,“为了生活而生活”。

李白就曾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记住享受活着的美好!善意对待周边的人和事,将烦恼的事情化成简单,出去旅行,去喝喝茶,聊聊天,赏赏花,读读书,作作画。简单、快乐地活在这个尘世间。因为,生活,是一门艺术!生活,是一种修行!

生活的艺术关于生活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际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艺术》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林语堂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论及周遭,乃至整个社会。全书虽被分为十四章,但在重要观点上前后呼应,各章虽有一既定的讨论主题,但往往将内容向外扩展,并无绝对的限制,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闲随兴的生活态度。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艺术》也好,《吾国与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因而,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的读者,自然对林语堂的著作评价极高。例如,有人认为《吾国与吾民》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但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不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说人生境界还没有达到林语堂那种高度的读者(如某些大学生),肯定会对林语堂的著作不以为然。林语堂在《自序》还说:“我也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立场说话为满足,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移译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

实际上,林语堂写《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的时候,不仅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更多的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说话。这从前面的《编创花絮》部分介绍的成书背景就可推测到这一点。林语堂创作的读者意识很强,他在《自序》中说:“我颇想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写这本书。把偶然想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安插进去,这将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并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这种文体现在不很流行,没有人喜欢读,而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我们完全可以说,《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然而,我们很难有充足的理由说,它们也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或许,我们真应该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老先生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本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作者站在一个当代人的立场上,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娓娓道来。

生活如同谱写乐章,人会在美感的引导下,将生活经历变成一个主题,而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闲适随性的世界之中。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作者主张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相互调节和谐融合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产生和谐的人格。在对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上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禁欲和厌世,像印度佛教那样通过对肉体的折磨达到精神的圆满;另一个是极端世俗化,沉溺于官能享受,如同中国数千年来各个王朝的覆灭时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也有不少人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道家消极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的人生观适度的融合起来,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做一个合乎情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给人生带来欢乐与情趣。

生活之中我们心情难免浮躁,但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我们应该清醒的去生活,不要受社会上浮躁之风影响而迷失方向。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它传授了我们快乐的秘诀,改变我们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四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累,现代生活的代言。或许我们的生活缺少艺术,不懂得如何去艺术的生活着。可是艺术是什么?怎么才是艺术的生活……或许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很放松,可以是种享受。它可以经历大风大浪,也可以停泊在港湾里随着清风微微有些晃动。船帆本是白的,但如果你喜欢,便可以添上一点颜色,那么它就与别人不同了,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自我”和“闲适”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五

最近的阅读计划中有一大部分是重读经典。重读是特别愉快的过程。一本好书,刹一谋面,面目依稀可辨,又倍感陌生。随着与作者“对谈”深入,记忆的芬芳氤氲,“喜从中来乱狂呼”。林语堂先生说,读书所得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作为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与自我的丰富程度成正比。时间沉淀,读者在成长,一切好书重读起来肯定可以获得新的见解和乐趣。

人生没有好坏之分。

一日有上午、中午、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有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生属于自然,人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在那一季里好的东西。每个人需要做的,在自己的季节里,做更好一些的自我。

百年苦乐半相参。

儒家积极的人生观和道家圆滑和顺的人生观念,协调起来成为一种中庸的哲学,成为一般中国人的“宗教”。这种动与静冲突的结果产生了一种妥洽的观念,使人们对不完美的人生也感到满足,产生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不去追求完美,不去寻找势不可得,不去穷究不可得知,平和地工作,旷达地忍耐,幸福地生活。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庄子云:“送君者皆自厓而返,君自此远矣。”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在动与静之间寻觅平衡,空寥自足。名和利,有修养的人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够逃避名的诱惑。绝利易,绝名心难。宽容对待自己有时驿动的心。忍受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天地万物间,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百年苦乐半相参。

心灵与肉体的快乐不可分。

人类一切快乐都属于感觉的快乐。清晨起床,神清气爽,煮一杯咖啡,捧一本书,精神与身体皆与世无争,这份快乐是属于肉体还是精神?为什么有人常常不快乐?原因是感官的敏感性减退。这种人很少去感受,视觉听觉麻木不仁。获得快乐,要主动去感知生活,体味人生。

梁实秋先生之十一则不亦快哉,与金圣叹之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异曲同工,彰显大师的洒脱、幽默、出尘。有了先生们的这般心性,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多不亦快哉的时刻。

不被利用的时间是最宝贵的。

“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我们有了闲暇,才能感知生活的乐趣。城市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空间的狭仄令我们局促不安。我们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视野和心胸变得开阔。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屋前空地”,给心灵和思想以自由与想象的空间。

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不好。

我们教育的危险在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视强记事实即为教育的本身目标,脱离了教育的真正理想,即智识上鉴别力的发展。孔子说:“多见识之,知之次也。”庄子说:“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真正的学问,是拥有智力上的胆力和独立判断力。

学者与思想家的区别。

学者在写作中,大都借材于别的学者。他所引用的旧典成语越多,越像一位学者。一个思想家于写作时,则都借材于自己肚中的概念,越是伟大的思想家,越会依赖于自己的肚腹。“一个学者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什么是美?

所谓文学的美和一切事物的美,大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变换和动作。“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宇宙中凡是活的东西都有着文学的美。凡是活动的东西都有一个“式”,所以也就有美、力和文,或形式和轮廓的美。

“在被时间击败、被时间席卷、被时间吞噬方面,万物皆平等,因而都值得在颤抖中被文字拥抱。”既然如此,让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睁一只眼奋斗,闭一只眼悠闲,既不辜负所谓“生命的意义”,亦不要错过人生的乐趣。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六

不想干活,想保持一份慵懒的心情,就像这些天偷闲般囫囵吞枣似的浏览完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现象,每次读完一本书,总是要发好长的呆。尤其是一本能说到你心坎的书的时候。哎,选书如选人,对于不能说到心坎的书,自己也是断然不会从书堆中拣起来。就像这本书,记得初中的时侯,从一个同学家里偶然阅读了作者写的《苏东坡传》,竟给了自己莫大的人生指导,仿佛看到一盏明灯,在穿越了遥远的时代,那光芒照耀在自己的身上依旧温暖如故,伴随那清越的声音,每当自己困顿颓丧害怕卷曲成一团的时候,总能想到一个人曾经不卑不亢不盈不虚的生活在这个美丽又黑暗的世界。用自己的从容,淡定,微笑,还有容纳着山与水,荣与衰,生与死的胸怀,舞蹈着一个丰满、优雅而美丽的灵魂。

我们总是寄望于从万万千千的书中找寻到那么一位作者,去与他交换灵魂的契约,从而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认同感,就如那幅常常映在我脑海中的山水画,一片飘渺雾茫的空旷,远处几处青黛的淡淡山影,从月光下往下望,一叶扁舟上两个孤独的人影,仿佛一个正是来自古代的知己、智者,一个正是观者自己,这样的景又怎么不让人沉醉,又怎么不让人砰然心碎。

然而这终究是本更适合老人的哲学,也正如别人所评论的,隐约间也能端倪出一丝小资的情怀。而我本性中终究还是有一些不安分的脾性,有想享受闲适的心情,却没享受闲适的命。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份不安分的躁动来自何处。有人说,男人象茶,二十岁的时候象雨花茶,至真至纯,色味清香;三十岁的男人是碧螺春茶,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风格别具。而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代,可能真的是除了一身躁味就没有什么了吧!呜呼哀哉!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七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

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八

林先生的这一经典语录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真意。生活中总有无数人在为一个所有人都不知名向往的目标而用尽各种方式去努力,却几乎没人能解释得清为何要穷其一生去做一件绝大多数人都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去做的事。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看似毫无逻辑的随性描笔,只是对我们生活中无数平淡小事的浅析,但在我看来,他却是在毫无压力,毫无刻意的随性中将我们中国人淡泊名利,向往人性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洒脱的个性毫无障碍的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脑海里。

林先生教会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他说:“当你以为不要紧时,便什么都不要紧了。”而人生来就是要生活的,如果连生活都不要紧了,那么还有什么是要紧的事?人生又是为何而活?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有趣的灵魂则是人生精神的寄托。林先生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我觉得他的意思大概是尽己所能,活在当下,活出精彩。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

是啊,我们总在生活中不停地生活,却不知何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悠然自得,放松的心情。我们开始变得浮躁,逐渐失去了往日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林先生这本《生活的艺术》仿佛就是一面当代生活已逐渐失去的缩影。这次的天灾,无异于给本就不悠闲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疫情带来了痛苦,也带走了许多人性的欲望。有幸在此时读完了《生活的艺术》,我想,或许是它想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方式,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在19__年出版的一部英文作品,曾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我看的是中文译本)。这本书也是我和一位书友交换得来的,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月左右。

《生活的艺术》无疑是一本好书,官方介绍这样说: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效仿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

这本书的前面大部分内容我是没看进去的。中国字都认识,但读过去之后却没有进入大脑;或者读懂了,但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我硬着头皮往下啃,一边反思自己为什么读不进去,吸收不了。直到看了“读书的艺术”这个小节才搞明白。之前认为,这本书写于1937年前,那个时候作家的用语习惯,语境与现在不一致;或者作家的思维方式跟理工科的汉子有差异,导致看不懂。读了这一小节之后,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心境上。这本书本身传达的是贴近自然的生活观念,需要舒缓的心境才能读得下去。在学校,自己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想的是用尽量短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却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读,方能读懂。

读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未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其味甚劣。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身水平不够的时候,他的鉴赏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面对一个作品时,不能妄加评论和下结论,很多时候要从自身开始反省。一个人的心境也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味。不同时候读同一本书,滋味也是不同的。就像读这本书一样,回到家以后心境慢慢地闲适起来,也更加能够欣赏这本书了。读这本书时,也发现了书中好多处的观点都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作者从哲学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受限于个人水平,我对这本书的分析是不够彻底的。当你的心境不急躁,当你能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时,是可以读下这本书的。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我现在才知道“早晨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就足以让我很开心了。清晨从窗户中射入的一缕阳光,春日里朦胧中听到的清脆的鸟鸣,路上轻轻抚摸脸颊的阵阵微风……那会让你感到快乐。我记得曾看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快乐。当一个人悠闲地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大自然与人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西方有句古诗,“我来自尘土,我终归与尘土”。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鱼一样在水里,迎着粼粼的水波,荡漾着心情,自由的游弋;像鸟一样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与云为友,做天空的旗帜……有了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摒弃作为人的所谓的高贵和自尊,真正的成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赏并赞叹种种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我们有时就是一个鱼,有时就是一片云,有时就是一块石头,有时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想成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思想是无边无际的,是自由的,没有谁可以干涉,可以阻止它的发展,只要你愿意,在思想中,一切皆可呈现。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早上好,都足以让我感到快乐。我现在愿意花时间在这嵌入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中找到了快乐。文字使我快乐。一直以来我都以写出的文字与别人分享而让人从中得到启发与思考为快乐的源泉。

这篇章中还提到了“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只要你去挖掘,一天当中的快乐也许可以是一百则。如果我们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静静地享受简单的生活,发现不简单的快乐,这才是享受人生之道啊!人生之旅,快乐是无限的。

读林语堂的书如品茗,每每饭后翻阅,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都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林语堂说猴子和人类都会展现出唯有哲学家才会有的忧虑和沉思的表情,为何统治这个世界的是人不是猴子呢?因为人有着梦想另一个世界的能力和倾向。

《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我理解的就是最初的梦想,有了梦想就会付诸行动。在行动的路上,有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中途易辙,或裹足不前或南辕北辙,这都于初心的遗落。所以,强调梦想,强调初心,即强调坚持。

"微妙的常识、哲学的轻逸性,和思想的简朴性,恰巧也正是幽默的特性,而且非由幽默不能产生"他在讲什么呢?什么是幽默?我的理解幽默须具备一个哲学家的思维,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一个简朴的道理。大道至简,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

林语堂对陶渊明的评价很高:"所谓理想的哲学家即是一个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够觉察到尘世间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的人。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的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此他的生活也想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有人说陶渊明是个"逃避主义"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考虑家人的生计。事实上他不是,他要逃避的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我是欣赏陶渊明的,因为没有他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没他那种"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芸耔"的安然满足。也越发敬佩这样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的人。

高晓松在清华的演讲中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演讲完了,有学生提问:"我是该选择外企还是国企?"他被气的半死。陶渊明为我展现的画面就是诗和远方。在现实的疲惫生活中,每当想到还有诗,还有远方,就会重现燃气希望,继续上路。

从今天起,活着,有热情的活,带着梦想活!生活随处可乐,得乐且乐!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九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

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

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既然我们知道快乐和痛苦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应该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痛苦,更主要的是应该聪明地避开和放弃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放弃往往比占有更重要。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对此,林先生感叹到:"有修养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诱惑。"。

那么,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话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林先生看来,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讨厌的人情事故,没有爱的婚姻,对子女过分的关爱,不想读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会。等等。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羁畔和痛苦,我们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闲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闲中能感受到快乐的是我们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一切快乐都发自动物性的快乐,即属于感觉的快乐。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世界没有情和爱,即便我们拥有财富,即便我们享受着自由和阳光,悠闲的生活着,我们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因为这个世界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这种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们能怀恋地去对付人生。"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为稻梁谋",除了烦恼,何来这种闲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来,这种闲情逸致恰恰更多地为穷人所拥有,他说: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们丢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旧思想,不要效法"进亦忧,退亦忧"的先贤,过好今天,不想明天,快乐将会随之而来。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感慨作者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作者也是生活的智者。作者可能是反感于社会政治争斗,或者是天生的超凡脱俗,他醉心于人生,成为一位美好的理想主义者。过去常常有人拿鲁迅和作者做为两种文人的代表,进行批判。的确,他们是两类知识分子,鲁迅等人是社会现实参与派,作者则是逍遥自由派。他们都是关注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但其重心、方式又是不同。前一者他们是时代的潮儿,后者则是时代的旁观者,我喜欢鲁迅等人深刻、执着、硬骨头的精神,而他们心中却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沉重的苦难感。但我更心仪作者一类人对生命,人生和人性的理解,那是即关注普通人民生苦乐,又能够在天地间自由翔飞,有着对生命和人生的大彻大悟。他们守静独、致虚极、挥真元,聚人类之学养,发民族之慧光,以独特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着建设。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言,他们的意见能不能赋于实践,取决的是当政者,劝而无用,只能做罢,或许生活还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态。于是作者这一类人有了自己灵魂的归宿,不管怎么说,我们给他们的只能是尊重。

《生活的艺术》一书既是一本教人如何享受生活的幸福手则,也是一本让人有所思的人生哲学小品集。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行云如水的文字,文中的内心境界,想必能让你体察到另一种人生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像是一本哲学书,又不是一本哲学书。林语堂先生称它为抒情哲学,也是极好不过了。读了这本书,我想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和发生共鸣的思考,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为什么读这本书?在这“囚禁”的日子里(“武肺事件”,人们基本足不出户),人人都渴望自由,读书成了唯一可以使我“飞翔遨游”的法宝。随手拿起一本,便津津有味地一口气通读完成,酣畅淋漓,不是喜欢还能是什么呢?我是着实看不进科教版的哲学文集,过于生硬和教条,当然也可称为措辞精准。但比起精准,我更喜欢自然舒适。读《生活的艺术》一书,就像春日清晨微风轻抚着脸颊,像夏日酷暑暴雨透凉着心脾,像秋日落日包裹着海岸线,像冬日暖阳温柔着大地,清新愉悦。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即语言文字上的亲切,还有心灵上的共鸣。生活的艺术,乍一听这个书名,会不会觉得标题有点宽泛?谁能用一本书去描述生活这么错综复杂的东西,我既是怀疑又是好奇。直到把书本翻阅完成,不禁感慨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外文学、古今文学的造诣之深刻,对生活行为、动物自然的了解之通透。书中涉及交友处事的艺术、婚姻家庭的道理、烟酒茶的讲究、树木花草石头的文化等等,基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引经据典,实实在在让读者享受了一段阅读之旅。我读书浅薄,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可能还未参悟,来日翻阅时希望有更深的思考。

书中写了什么?这本书一共14章,从人类起源、行为本能到伦理自然,到人类精神世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章节,其中有一章的标题是“谁最会享受人生”。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杵了良久,心思谁会是最享受人生的人呢?多么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标准的、教科书式的享受人生的典范呀!揭开谜底的时候是最让人兴奋的,原来在林语堂先生眼里从古至今,最会享受人生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庄子、充满“情智勇”的孟子、一副“玩世、愚钝、潜隐”的老子、主张“中庸哲学”的子思以及人生爱好者陶渊明。读完之后,不得不认同林语堂先生的观念,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对自己有要有清晰的认知,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其次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智慧,并且善于勇敢地挑战,然后心态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在物质上中等精神上无限丰盈自己,最后成为看清了世界依然热爱世界的追梦者。不过我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提及苏轼先生,鉴于个人喜爱和偏见,我是十分欣赏苏先生乐观豁达品质的,尤其在看完其《苏轼传》之后,对他的敬仰之情绵绵不绝。

我的感受是什么?文中的部分观点其实与我之前的人生观是有所冲突的,但并不妨碍它在阐述之后,我对其进行了理解、包容和吸收。比如作者并不认为善于管理时间、高效工作的生活方式是优秀正确的,在他看来美国人如此强烈的时间观念是被驯化出来的,丧失了自我判断能力,违背了自然人的本性。人本身是需要休息和闲适的,一个从年头把年尾都计划好的生活方式看似很严谨,但是也会给人带来劳累和疲惫。此处你或有不解,因为作者认为只有空闲才能进行创造,每天从头到尾的忙碌,人类是进行不了思考,新事物是进行不了创造,历史中伟大杰出的推动者都是在空暇中进行了伟大创举,比如司马迁著作《史记》一书。进一步说,其实作者是反对独裁专制的。又比如作者认为小孩读书应从兴趣驱动,如果一个人他不喜爱或者一时间不愿意读书了,应该让他去自由玩耍。“头悬梁、锥刺股”的行为在作者笔下是不认同的,过于勤奋地努力只能说明方法有问题,并不需要歌颂此类“鸭式填充”的学习态度和教育方式。再如作者倡导生活由技术到简朴,过多的购物欲、消费欲只会让生活变得复杂,其中文中有举例说到,以前人类吃食只需捕猎进食,今天人们一说到吃便是各种想法,是西餐还会中餐,是川味还是湘味等等,选择的多样化有时候不见得是好事。不过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还是很希望厨房能制作出更多的美食,多一些思考的烦恼也没有关系。

书本终究是作者观念的输出结晶,无对无错,可以丰富生活罢了。愿读者朋友们在这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当我第一次翻开《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时,我就深深地被林语堂先生幽默、风趣但又不乏书生雅兴的文笔吸引住了,捧着书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研究了起来。书中幽默的文笔、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谁说中国式的悠闲文化只有富到人家才能享受,住在山腰上的隐士天天都能享受到‘鸟鸣涧‘的乐趣……”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茅庐,听见了水声叮咚、鸟鸣啾;当我看到“大隐隐于市,一个僧人如果回到城市中吃肉、喝酒而不糜烂心灵的话,才是真正的’高僧‘“时,我忍不住想进入书中,与林语堂先生畅谈一番;林语堂先生笔锋一转:”人性本由动物化成,我们人人都有如孙悟空一般“看到这里,我一下子没忍住,”噗哧“一声把口中的水全喷了出来…...

渐渐地,自己仿佛就是这书中所描写的一个人,喜怒哀乐完全和文字融为一体,现实世界的事却如梦一般渺茫不可及。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成长、一种体验,更是一次次奇妙的旅行!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一

所谓极简,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地做事、顺其自然地交往,顺其自然地言谈,顺其自然地举止……当这一切都与自然相顺时,一切都会得到自然地回报,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生活都会变得顺利、通畅,呈现一种极致简单又极致顺畅的统一”。

这本书,我花了两个半天时间读完,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有太多的感同深受。里面言辞简朴、表达自然、传递处浓浓的生活气息。虽然提到里禅,但极其平易,让你豁然开朗,禅还可以这样来理解与运用。

作者从生活、工作、精神、物质四个层面加以阐述,从所待的人,做的事,想要的物……诸如现实中领悟道理,从遵循“禅”的智慧过渡到“极简生活”。

我们所有的言行举止、欲望梦想、心性态度、情绪欲望,既是活法,也是修行;是禅意人生,也是精进生命。

《禅与极简生活的艺术》这本书,就是这样,作者用自己的生活理念与人格精神,借以文字的方向,传递某种质朴的生活美学。

比如书中谈到,“人都容易草率对待理所当然之事。其实,所谓理所当然之事,即基本的事情。而基本的事情,总的来说,指的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的事。因为做这些事,不会马上产生很大的成果,所以很多人不会踏踏实实地做这些事,而是会想一些‘歪门邪道’,比如思考‘是否有别的方法’,‘是否有能马上取得巨大成果的方法’等。实际上,世上并没有这种速成方法”。

这也让我想到,实现生活中很多人,在做某件事时,总想走捷径、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喜欢急功近利、不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热衷于盲从成功人士。想着凭什么他们可以在一件事上取得成功,而我不可以。还时不时抱怨社会不公、资源分配不等……这些在枡野俊明看来,都是缺乏努力做好理所当然之事的决心和毅力。

其次,我们总以为“如果丈夫的工资再多一些,孩子顺利通过考试,我们的.家就完美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唯有将注意力放在所有欠缺的地方,才有继续前行的价值。人生惟有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才可能努力向前,才可能获得为人的喜悦。才是真正的人生。

所以,“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的东西”。在“禅的世界里,大家都讨厌完美的东西”。

这些就是精进,也是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需要接受“做不到的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宽容,也是对他人的宽容。因为人的力量存在差异,“个性”才会出现。

这不是消极,也不是为自己找退路,而是我们要相信顺其自然,别肆意给自己增加烦恼。因为我们有自身的短板与局限,如果死盯住这样、那样的烦恼不放,只会让自己精疲力竭。

当然我们也需要活在“此刻”。及将自己立即投入到行动中,不把今天的事留到明天。尽量避免拖延症。在工作和创业过程中,不要只看远方,还应看看脚下。

比如,“当你看到你的眼前有一段很长的台阶后,你会觉得这段台阶非常非常长。但是,如果你只把注意力放在一级一级地向上爬的脚上,当你爬完三分之一后,一往下看,你就会感叹’啊,我不知不觉爬了这么多。”如果你继续往上爬,并在接近顶峰的地方往下看,你就能看到之前从未见过的别样世界。

要相信,“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你的青山……对于你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哪儿,而是你是否正在你所在的地方努力生活。”

毫无疑问,“未来的自己”是“今天的自己”的积累。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二

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三

《生活的艺术》像是一本哲学书,又不是一本哲学书。林语堂先生称它为抒情哲学,也是极好不过了。读了这本书,我想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和发生共鸣的思考,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为什么读这本书?在这“囚禁”的日子里(“武肺事件”,人们基本足不出户),人人都渴望自由,读书成了唯一可以使我“飞翔遨游”的法宝。随手拿起一本,便津津有味地一口气通读完成,酣畅淋漓,不是喜欢还能是什么呢?我是着实看不进科教版的哲学文集,过于生硬和教条,当然也可称为措辞精准。但比起精准,我更喜欢自然舒适。读《生活的艺术》一书,就像春日清晨微风轻抚着脸颊,像夏日酷暑暴雨透凉着心脾,像秋日落日包裹着海岸线,像冬日暖阳温柔着大地,清新愉悦。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即语言文字上的亲切,还有心灵上的共鸣。生活的艺术,乍一听这个书名,会不会觉得标题有点宽泛?谁能用一本书去描述生活这么错综复杂的东西,我既是怀疑又是好奇。直到把书本翻阅完成,不禁感慨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外文学、古今文学的造诣之深刻,对生活行为、动物自然的了解之通透。书中涉及交友处事的艺术、婚姻家庭的道理、烟酒茶的讲究、树木花草石头的文化等等,基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引经据典,实实在在让读者享受了一段阅读之旅。我读书浅薄,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可能还未参悟,来日翻阅时希望有更深的思考。

书中写了什么?这本书一共14章,从人类起源、行为本能到伦理自然,到人类精神世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章节,其中有一章的标题是“谁最会享受人生”。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杵了良久,心思谁会是最享受人生的人呢?多么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标准的、教科书式的享受人生的典范呀!揭开谜底的时候是最让人兴奋的,原来在林语堂先生眼里从古至今,最会享受人生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庄子、充满“情智勇”的孟子、一副“玩世、愚钝、潜隐”的老子、主张“中庸哲学”的子思以及人生爱好者陶渊明。读完之后,不得不认同林语堂先生的'观念,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对自己有要有清晰的认知,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其次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智慧,并且善于勇敢地挑战,然后心态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在物质上中等精神上无限丰盈自己,最后成为看清了世界依然热爱世界的追梦者。不过我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提及苏轼先生,鉴于个人喜爱和偏见,我是十分欣赏苏先生乐观豁达品质的,尤其在看完其《苏轼传》之后,对他的敬仰之情绵绵不绝。

我的感受是什么?文中的部分观点其实与我之前的人生观是有所冲突的,但并不妨碍它在阐述之后,我对其进行了理解、包容和吸收。比如作者并不认为善于管理时间、高效工作的生活方式是优秀正确的,在他看来美国人如此强烈的时间观念是被驯化出来的,丧失了自我判断能力,违背了自然人的本性。人本身是需要休息和闲适的,一个从年头把年尾都计划好的生活方式看似很严谨,但是也会给人带来劳累和疲惫。此处你或有不解,因为作者认为只有空闲才能进行创造,每天从头到尾的忙碌,人类是进行不了思考,新事物是进行不了创造,历史中伟大杰出的推动者都是在空暇中进行了伟大创举,比如司马迁著作《史记》一书。进一步说,其实作者是反对独裁专制的。又比如作者认为小孩读书应从兴趣驱动,如果一个人他不喜爱或者一时间不愿意读书了,应该让他去自由玩耍。“头悬梁、锥刺股”的行为在作者笔下是不认同的,过于勤奋地努力只能说明方法有问题,并不需要歌颂此类“鸭式填充”的学习态度和教育方式。再如作者倡导生活由技术到简朴,过多的购物欲、消费欲只会让生活变得复杂,其中文中有举例说到,以前人类吃食只需捕猎进食,今天人们一说到吃便是各种想法,是西餐还会中餐,是川味还是湘味等等,选择的多样化有时候不见得是好事。不过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还是很希望厨房能制作出更多的美食,多一些思考的烦恼也没有关系。

书本终究是作者观念的输出结晶,无对无错,可以丰富生活罢了。愿读者朋友们在这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四

昨天和师父一起去书店买书了几本书。说起来很可笑,这可能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一次买书回来。不是不会去新华书店,只是没有买书回来。买衣服或买吃的,花了钱不会心疼,买书就会心里蛋疼一下。有木有,有木有?现在想来,这样的想法简直荒谬到极点。早上起来,拿起刘墉的《迎向开阔的人生》就不能放开手了。花了3个小时的时间,我终于看完了,心情大好,受益匪浅。起床以后,一杯牛奶,一个面包,一本书,生活很惬意!

下午看了一会电影,没什么意思。我又开始写东西,写读后感。今天该是第三章了吧。

第三章—我们的动物性遗产。

就像大家所认识,接受的一样,我们是人猿的子孙。我们继承了猴子式的聪明,同时也能轻视我们的罪恶和缺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游记》中的那只猴子就是整个人类的缩影。他是聪慧的,也是自大的。我们人类也一样,多少的科技发明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是人类又是多么孤高自傲的。他们无视自然法则,不尊重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破坏生态……可转念一想,尽管人类有许多缺点,许多弱点,我们仍必须热爱人类!于是乎,我们的责任就是投身到这个可爱又可恨的社会中,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奉献每一个人的力量。我,也该好好努力了!

既然是人,就不免一死。很多时候都会觉得人生如梦一场。我们的社会不断地经历着生老病死一系列过程,然后发展前进。也许人生就是在时间的白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吧。明白这些以后,也就不该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路要走,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到人世间来了一趟,总不该空空地回去。既难免一死了,也就无所谓畏惧死亡了。就像史铁生所说的,死亡是一个迟早要来临的节日。我们是该做好准备迎接这个节日,而不是一味地畏惧,逃避。

对于先生在论肚子中所写的,我举双手表示赞同。不仅仅是在中国,应该是全人类,有什么比吃饭更重要呢?其实,真心不需要注重什么礼仪,就最本质的需要而言。在当下的中国,90%的合同都是在酒桌上谈成功的。这就最能说明问题了,大家都更乐意在饭局环境中完成生意和任务。这个时候的人,一定也更平易近人。“民以食为天”,对于每一个人,吃饭就是一种享受!但是就现在的中国而言如何吃得健康,吃得营养,还真是发人深思啊!面对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伤不起啊。

最后关于人类的强壮肌肉的论述中,有一小段我很赞同且喜欢的话—天使完全以说话去解决争端;禽兽完全以肌肉和爪牙解决争端;唯有人类拿拳脚和说话去解决争端。天使绝对相信公理;禽兽绝对相信强权;只有人类以为强权就是公理。用这样的描述来说明人类,对极了。只有人这种怪异的生物是永远介于天使和禽兽之间的一个矛盾体。也许是这个社会要求我们如此吧,毕竟我们在某些时候还是需要来点强权的。至少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人有的时候还是需要强势,强权一点的。

今天晚上回来的心情有点糟,说不上什么理由。可能也影响到今天写的东西了吧。那就明天再接再厉吧。

亲爱的,晚安。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五

细细品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老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于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林老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林老是一个讲究自我、懂得调剂和享受生活的人,这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林老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老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它能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读书不仅给人带来恬淡、宁静、心安的快乐,还能引导人走入另一个世界,给人思考和熟虑的空间。书中提到的一个读书目标的共式“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意思是人如读书即会有风韵,富风味。出于勉强态度的去读书的人,都是些不懂读书艺术的人。只有我们善于读书才可能去懂得文学的欣赏及写作的艺术,才可能去领略文学的美。宇宙中有生命的东西尽是文学的美,古藤的美胜于王羲之的字。人生既是文学,文学也脱离不了生活,生活的一切悲欢离合、可歌可泣,交织成一篇篇绝妙的大好文章。只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最真切最广大最坚强的,始是最道德的,也即是最文学的。

《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或许,我们应该细细品味《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

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六

犹记《秋天的况味》中,明月、桂香、螃蟹,还有慢慢飘散的雪茄的青烟。林语堂先生,寥寥几笔,渲染出"正值秋而万宝成"的情调。

这大概也算是生活的艺术了。在《生活的艺术》生活不等于生存。这本书中,林先生不仅谈到中西等国家的生活风格,还畅言中国古人生活艺术,令我感慨颇多。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生活?很多人,很多时候,对待生活可以说是麻木的。麻木地起床,麻木地吃饭,麻木地工作……从没有意识到生活,又何谈艺术?可能正如书中所言"变成有纪律的、服从的、受统驭的、一式一样的大队中的一个标明号数的士兵,因而无声无臭地湮没"。所以,首先让我们"wakeupandlive(醒转来生活)",让我们多一点点书中所言的"敏感性"。

"酒半酣时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半歌》中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饮酒半醉半醒,赏花半开半合,这种情状正是中国轻逸的生活哲学。

一切都归于和谐,归于简单,用一种享受的、旷达的心态面对生活,这也是生活的艺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潜在书中无疑是代表之一。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改其乐,生活的艺术本就在于简单与和谐。当然这不是推崇消极避世,或者安于享受的生活态度。林语堂先生曾被鲁迅先生多次批评,可能也有此原因吧?可是反观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心态,一是"躁",二是"急"。

"躁",即是浮躁。太多太多人内心躁动不安,追名逐利,不肯静心做事。比如某些雷人高考标语"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试成功,享乐一生"……推崇的不是专心学习的态度,不是踏实努力的精神,而是凭借一次考试从此一生坦途。此类浮躁的标语,此类浮躁的"誓师",不可谓不悲哀!官员幻想一步登天,演员幻想一炮而红,商人幻想一本万利,"走捷径"的想法让人们惴惴不安的心无处安放。

是时候降降火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云:"清净为天下正。"试问,一个满脑子名利权,幻想一夜暴富的人,何谈生活的艺术?请作家们拿起笔来认真创作,而不是为了一夜成名,而跟风抄袭;请导演拿起剧本认真导戏,而不是为了商业票房,而只知炒作;请我们所有人,将心沉静下来,体味生活,简简单单,过好每一天。

"急",也是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路上谁不是步履匆匆?谁不是忙忙碌碌?快节奏的生活把人们变成了不停旋转的陀螺。每一天,男人们急匆匆地打好领结,带上公文包,女人们急匆匆地抹上口红,穿上高跟鞋,然后就是匆匆吃饭,再不停地低头玩手机……林语堂先生曾经很不喜欢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现在的中国人,似乎也在步其后尘了。

归于简单,归于和谐。

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看透生活,一只眼默默做梦。所以没有虚幻的憧憬,没有过度的奢望,有充分的现实感,又有梦境的朦胧美丽。这是生活的艺术"花开半时偏妍",生活不仅要有种花的劳作,也需要有赏花的悠然。不仅需要"种豆南山下",也需要有"悠然见南山"的情怀。

静下心来工作学习,闲时哼一首歌,翻几本书,走几步路,最最简单,最最和谐的,正是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七

之前上初中的时候读过林语堂的《中国人》(《吾国与吾民》),最近又读了他写的《生活的艺术》。看书名就知道林语堂老先生是个幽默旷达的人。因为此书当年在美国也以英文出版,所以书中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对他关于中国人悠闲生活的描写记忆尤深。书中提到几个十分舒适的生活方式:安卧眠床,坐在椅中,谈话,茶和交友等等。老先生十分推崇自然乐天的生活方式,并对西方过于严苛古板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比如过于讲究效率,纪律。最终老先生还是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近乎人情人性,是最高档的生活方式。

其实读完了书,我觉得非常矛盾,甚至有些难以接受林老先生的观点。我的矛盾是这样的:我非常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悠闲自得的状态当中,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可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不可能的。老先生笔下的中国哲学虽然处处充满着高于西方的优越感,但其实这种格调与如今的时代现实格格不入。如果在一千年前,我是可以理解这种轻松愉快的哲学。因为中华的帝国无可匹敌,全球第一,所以我们自然有些自己的优越感,并诞生一种享受生活的哲学。但后来的事实是,我们在这种优越和清闲当中无可挽回的落后了,世界文明变成了西方中心。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书中提到美国非常紧绷的工作压力,和中国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然而反观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恰巧反了过来。看来无论哪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都是清闲不得的。

林老先生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最高智慧的生活方式的典型。在我看来,这也仅仅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和少数幸运儿的幸运。谁不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呢?但我无法料想自己被放入一个清幽的深山老林之后能快活多久,恬淡的生活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意义,我无法相信自己可以维持这样的一个神仙般的日子直至终老。想想迈克尔杰克逊家财万贯时修建了自己的梦幻庄园,然而他并无法在自己的音乐事业消退之后继续享受自己的乐园生活,反而问题重重。在我看来,中国的很多古代哲学,都存在着消极避世的倾向,我非常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的一大软肋,而非所谓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在快活。再怎么看也有点犬儒主义的意味。

我更多的看到一种阿q的幽默,圆融,隐忍,缺乏崇高感的现实主义,依仗厚重文明撑腰的些许狂妄。林老先生喜欢的脚搭在写字台或茶几上的自在已经在西方随处可见,然而发达与秩序在中国却依然在缓慢建立。抽烟饮酒在他看来是一种极乐享受和真性情的体现,但是拿烟头烫桌子却略显迂腐。在我看来,严谨秩序古板的西方哲学在现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许多年以后中国跻身发达国家以后再拾起这种悠闲哲学也不迟,到时,我们更会连同中华文明的复兴一起幸福的生活着。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八

林先生的这一经典语录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真意。生活中总有无数人在为一个所有人都不知名向往的目标而用尽各种方式去努力,却几乎没人能解释得清为何要穷其一生去做一件绝大多数人都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去做的事。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看似毫无逻辑的随性描笔,只是对我们生活中无数平淡小事的浅析,但在我看来,他却是在毫无压力,毫无刻意的随性中将我们中国人淡泊名利,向往人性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洒脱的个性毫无障碍的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脑海里。

如果连生活都不要紧了,那么还有什么是要紧的事?人生又是为何而活?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有趣的灵魂则是人生精神的寄托。林先生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我觉得他的意思大概是尽己所能,活在当下,活出精彩。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

是啊,我们总在生活中不停地生活,却不知何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悠然自得,放松的心情。我们开始变得浮躁,逐渐失去了往日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林先生这本《生活的艺术》仿佛就是一面当代生活已逐渐失去的缩影。这次的天灾,无异于给本就不悠闲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疫情带来了痛苦,也带走了许多人性的欲望。有幸在此时读完了《生活的艺术》,我想,或许是它想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方式,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生活艺术读后感(热门19篇)篇十九

我的理解很多时候过于浅薄、不够开阔。比如对禅的理解,总是以为它是高深、书面、不可言传的。但是很少会想到,将禅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它指导人的内心,也可以过简单、自由、平衡的生活。

再形象点来说,人们存在的精神焦虑、心性空虚、痛苦执着、情绪愤怒、心无所住、梦想实现、心灵平和、情感专一、残缺、完美……诸多人生万象所呈现出的问题是非,都可以借用“禅”的精神去实践,以此获得安慰与智慧,从而简单、诚实的面对生活。

“毕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通的,禅、极简、生活也是如此。”这句话来自日本的枡野俊明,他做庭院设计,也过禅僧生活,他介于两种身份之间,并将其作为每日的修行,从而确定自己对生活美学与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观点。

他将这种理解与观点融入到了一本合集里:《禅与极简生活的艺术》。它与我读的其他禅学和极简方面的书有所不同。

这本书将二者巧妙的融合贯通,以干练、简洁、通俗的语言,加入生活、工作、精神、物质的案例,给人以指导和引领,真正的.做到了融会贯通。

他说“禅的生活,就是极简的生活;极简的生活,就是禅的生活”。它们之间有某种极其相通的地方,比如它可以帮我们获得自由、心静、从容、简单、智慧的美好。只不过禅的概念更为深远、更宽广。

书的开篇,作者明确的谈到,“禅、极简,都不是抵抗物质,对抗生活,而是要理性、理性、再理性看待物质、欲望、过平衡的生活。禅和极简,代表的都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美好生活方式的核心”。

这无疑也符合我对生活的态度、人事的方式、物质的取向、精神的追求及人生价值观的崇尚。在我看来,我们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物质的升级、权贵的攀附、名利的攫取,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生命层级的问题,达到禅学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不是空中楼阁般难以触碰,而是随时都在你我身边,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它不分身份阶层、年龄大小、学识高低、财富多少……只要你有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生活里、并加以实践、训练,它就能指导你的内心、你的生活。让生活得到净化,从而让本体达到自然清净的快乐,也让生活达到自然清净的快乐。

这些方式的运用,就如同作者枡野俊明在给社会上层人士做“禅宗庭院”设计时,为了体现“空无一物的空间”,尽可能的消除多余的物品,最终只在庭院中摆放数块石头。从而达到“极简”的意味。

相关范文推荐

    班主任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热门21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对学生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进行客观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

    小学教学计划音乐集合(热门20篇)

    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本,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第一,开放式音乐教学使音乐成为师生交流的情

    初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汇总17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班级的整体素质。班主任工作总结是每个班主任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是一篇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乡镇计生工作总结范文(14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下一个月的工作目标和计划。通过阅读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

    职校班级德育工作计划(优质21篇)

    德育工作计划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考范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德育工作计划的编写和实施方式。本学期我任02班的班主任和

    诚信演讲稿从我做起范文(17篇)

    演讲稿是在特定场合下发表演讲的必备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路,清晰表达观点。演讲稿范文是对演讲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

    美容实习工作总结(模板19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促进团队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月的工作总结,反映出了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容导师所面临的直接客

    三国演义个人读后心得大全(13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所经历、所学习的心情和收获进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

    月2心理日国旗下讲话(实用19篇)

    在国旗下,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和希望,我们是无坚不摧的团队。下面是一些在国旗下举行的庆祝活动,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在这青春似火、热情四溢的五月,我们即将迎

    军训初中总结(精选18篇)

    军训总结是我们对这段艰苦但充实的军训经历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军训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军训苦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