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HT书生

好的范文是别人的智慧结晶,我们应该虚心借鉴,不断改进和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一

摘要:课程是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对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对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成立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基本体系、质量评价与动态更新四个方面对社区艺术类课程的开发提出对策及构想,研究成果有力地扩充了常州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常州社区教育;艺术类课程;创意作品;开发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在城市,围绕“社区”这一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倡导的“社区教育、学习型社区、学习型街道”等一系列建设工程,日益彰显在当前社会全面进步和变革中极为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5月,为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常州市政府以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这也是江苏省首家市级社区大学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常州社区大学以“让学习成为每位市民的生活方式”为办学理念,形成了“市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纵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教学覆盖面遍及全市各村委、居民社区。2月,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与常州社区大学整合成立常州开放大学进一步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工作,自此,常州社区教育迈入发展快车道[1]。

常州社区教育现有的课程类型和层次丰富,极大地满足了本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从实施途径看,主要分为3类,一是面授课程,由社区大学及分校选派教师“送教进社区”;二是网络课程,主要依托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为市民免费提供各类在线网络课程;三是电视课程,聘请专业的团队制作成电视教育课程,在常州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每周两讲。从课程内容来看,经过五轮修订主要分为6个大类,包括特色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教育辅导类课程、现代生活类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截至11月,常州开放大学共推出五期共计500门课程。大批量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得益于常州开放大学着手打造的50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及资源研发团队。社区教育课程施行动态管理,具有鲜明的生活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开设哪些课,如何上好这些课,很大程度上由社区居民们说了算。通过比对近两期课程,也发现一些不足。第一,课程受众细分还不到位,老龄化趋势明显。大多数课程说明中面向对象一栏为“社区居民”,而专门针对社区未成年人的仅有12门,针对社区干部的`仅有10门,针对社区特定职业人群的仅有5门;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常州社区教育参与度最高的年龄段在50岁以上,中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不高。第二,技能类课程偏少。居民普遍反映理论类课程如常州名人、人际沟通、健康养生等课程较为丰富,而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技术、乐器弹奏、创意作品等数量偏少。第三,休闲娱乐类课程有待扩充。纵观五期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多为体育健身类别,且总体数量偏少,在往后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扩充。

2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创意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产品再生产活动,在社区教育中融入艺术类课程,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更能有效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当前,在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课程中加入艺术类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

2.1师资队伍优良,课程资源丰富。

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艺术系和社区大学分校之一的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均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曾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双方联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的条件已经具备。课程教学资源方面,将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甄选出适合社区居民的作重点设计,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既便于操作,又具备艺术价值。

2.2百姓喜闻乐见,艺术课程人气高。

从多次在常州市西林、荷花池社区教授创意书签和纸玫瑰制作的情况看,大众反响热烈,纷纷要求增加课程数量和教授内容。通过进一步调研,创意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是简便易操作,一节课结束即可呈现作品,学员获得成就感;二是老少皆宜,可以开发针对青少年的初级制作,也可以推出针对成年人的进阶版。三是取材方便,材料多为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只要有想象力,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2.3休闲娱乐类课程的有力扩充。

创意作品制作是艺术类课程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既可以作为一门技能教授,又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更符合变废为宝,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可谓益处很多。有效开发的创意作品制作课程,配以教师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讲解,不但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项新本领,更有希望成为大家口口相传和交流沟通的友谊桥梁。

3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对策及构想。

3.1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立足社区原则。社区教育课程及其开发应当立足社区,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和生活质量为宗旨,确立“社区本位”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原则[2]。从本社区的实际状况出发,因地制宜开展课程开发与设计,集中体现社区特色与社区文化。

2)立足个体原则。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教育旨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因此课程内容必然要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体现真实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景;第二,社区教育应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居民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发,统筹安排,合理选择相关课程内容;第三,社区教育的变化更新权在居民,课程的开设与退出,应该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最新的社会话题和时尚潮流,实现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循序渐进原则。由于艺术类学科普遍具备内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开设系列进阶课程。该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先引入初级课程和一般课程,等大部分居民掌握之后,再根据需要拓展到中级甚至高级课程。比对前五期常州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课程目录,从第四期开始才开设“寻访常州先人足迹”、“小学生口才与能力培训”、“走进常州名人”、“创建绿色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等系列课程,且多为并列式内容。后期的课程建设中应多引入递进式的课程和培训内容[3]。

3.2成立课程建设团队。

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业务素质强的团队是艺术类课程开发的首要保障条件。根据课程开发原则和常州市开展社区教育的经验传统,拟组建的课程建设团队主要包括:。

1)专家教师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艺术系牵头,联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及部分在常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成立专家教师团队,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为目标,完善团队运作的各项制度,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计划,共同负责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工作。

2)课程咨询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牵头,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知名艺术创意企业负责人担任课程咨询团队成员。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将社会和市场最新的技术成果和艺术业态与社区教育有机嫁接,保证社区教育课程持续的生命力和活力。

3)社区开发团队。根据立足社区、立足个体原则和常州市当前的“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成立由“社区学院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基层学校教师”组成的四级社区开发团队。专家教师团队负责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和业务培训,社区开发团队负责提供社区的特色项目,反映普通居民的意见需求。

4)课程评估团队。聘请常州开放大学终身学习指导中心教师、社会艺术专家、居民代表组成课程评估团队,就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作出科学指导和建议,不断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课程基本体系。

经过前期调研和西林、荷花池社区等地的试讲,建设团队确定了创意艺术作品制作这一艺术形式。第一批课程分为初级系列课程和进阶系列课程,其中初级课程分为:布艺类、纸艺类、黏土类;进阶系列课程分为:创意绘画类、创意礼品类。

3.4质量评价与动态更新。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实现程度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活动构成的。作用包括: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相对价值;预测教育需求;确定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等[4]。艺术类课程的测评因素包括:师生的出勤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课程评估团队要突出社区居民的建议,注重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群众反映较好的课程应做细做靓,争创社区教育精品课程,对于不适宜开设的课程,应该及时改良或替换,确保课程体系的新鲜活力。课程的建设道路没有终点,对于初期推出的两阶段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深化,切实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随着作品种类的增加,将适时筹划社区教育艺术作品展,全面展现常州开放大学社区创意艺术教育的真实成果。不久的将来,团队将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和“常州开放大学特色项目工作室”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力求将社区艺术课程打造成常州终身教育的一道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我们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改革。

[1][2][3][4]。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三

摘要:关键词:

通识教育;学习动机;必要性;教学内容。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经典的语言学习社会心理研究十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或“取向”(orientation)。

garden和lambert(1972)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比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升学,出国,父母的期望等等;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

学习动机不同,直接影响学习策略,学习效果。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学者提出需要更广泛地借鉴心理学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管理心理学有关工作满足状态的研究成果)来扩展garden(1985)的经典动机模式。

目前不同的扩展模式主要包括了“学习情境”、“目标显著性”、“自我效能”(tremblay&garden,1995)等新的因素。

同时,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差异比如年龄、性别、学习策略等也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

而现如今我国有关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也大多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方向,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正面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的研究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的因素之间的相关的关系。

一些影响较大的研究关注的“动机”侧重“努力程度”这一行为层面,对动机的类别并未做比较细致科学的划分(吴一安、刘润清、jeffery,1993;刘润清、吴一安,2000),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提出“证书型动机”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力(华惠芳,1998;石永珍,2000)。

关于学习动机这一方面,作者比较赞同学者高一虹的观点,即“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bilingualism)。

这一双语现象是指母语和目的语的掌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相得益彰,积极互动。

与此同时,作者将其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打下一定基础。

但其中不少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听力缺乏系统训练,词汇量有限,以及性格内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太敢开口说英语,更不用提在公众场合发表英文演讲。

许多英语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够浓厚,当然,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联,但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也是占主导因素的。

他们往往更注重学习成绩,是否能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将来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还有些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容易欣赏热门的英美剧。

事实上,语言学习最本质的意义,是为了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学好英语,有助于完善个人人格,提高思辨能力,做国际型人才打下基础,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方向。

目前,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献非常稀少。

从1995年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师等方面,但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和ullmann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四大类:语言水平,知识,情操与价值观,技能转移;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如麻省理工大学,在英语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为学生灵敏而成功地加入全球共同体提供语言工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教育大于专业教育,事业不过是人生的其中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兴民”,而是“扰民”。

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的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常识类的知识”,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学者吴鼎民认为应当拓展大学英语的课程功能,注重培养英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

“通识教育”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所谓对所有人的教育。

它被用来诠释的整体性质的教育中的一部分,这部分首先关注人的生活,其次是旨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

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专业技能的教育。

二者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也不应该割裂开来的。

作为中国大学生,他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很多个个体;既是一个沿着一条相同的路走向一个共同未来的国家公民,又是很多个沿着不同路前行的个体。

这种双重性正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也说明了通识教育同专业教育应当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许多中国大学生中,人文与科学素养双重贫乏,学生变得不会思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反思能力。

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落实通专相结合的理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现如今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文化素质教育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经过通识教育近二十年的探索,基本成型的做法是,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

当然在具体科目、选课形式和要求上各所大学之间有一致的地方,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医院校,可适当增加中西医文化方面背景知识介绍。

比如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者屠呦呦,正是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对抗疟疾。

要抓住课前五分钟,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在课堂上,可就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展开讨论。

比如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得互帮互助成为一种习惯,达成社会共识,在英文讨论中,让学生意识到锦上添花固然容易,雪中送炭的人文关怀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应有的品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压力和困惑,积极疏导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另外,加强课堂之外的英语实际能力培养。

[6]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中医经典中英文对照版的习惯,通过参加英文戏剧表演,音乐剧,英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口语能力,发展思辨才能。

丰富听力资料,不仅仅局限于听力口语教材,一些经典原声电影,英美剧,英文纪录片均可涉及;同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听,更应带着特定的学习任务,了解具体语境下的地道的英文用法和词汇,从而完善自己的英文写作和翻译水平,为中医国际化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彭贝妮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甘阳.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

读书,2006,(4):3-12.

[2]惠芳.

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

外语界,1998,(3).

[3]石永珍.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j].

国外外语教学,2000,(4).

[4]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31—232.

[5]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6]吴一安,刘润清,jefferey,p.

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7]张东海.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

复旦教育论坛.

2008,(4)。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四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江苏连云港22)。

摘要:近年来,重视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识教育在教师教育中更为重要,因为它能促进教育宗旨的回归,能更好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能奠定未来教育人文素质的基础。应通过明晰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通识课程体系的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来加强教师教育的通识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重视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和形成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培养“完整的人”,即视野开阔、知识广博、人格完善和精神高尚的人。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或理想。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其通识教育有着独特的目标与意义,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其通识课程设置的独特性。

1.实现教育宗旨的回归。

通识教育以培养“人”为核心,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教育。通识教育一是要使学生通过文理渗透,扩大知识视野,培养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世界有一个整体通达的认识,使其在分析和处理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时更加全面和深刻。二是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进而享有美好的生活。师范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更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所以更应接受通识教育。

2.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综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都要求教师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因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化教师成为高师改革的重要目标。而通识教育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和开阔的视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小学的科目是从整体与基础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的。如果任课教师对知识的总体有所了解,明白各个不同科目在教育功能上的差别和自己所教授科目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他们才有可能去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与建构,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

正如有些学者所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应从中小学开始,而我国中学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通识教育的训练。因此,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更多的具有通识教育背景的师资,以实现通识教育之目标。

3.奠定未来教师人文素质的基础。

教师人文素质的内涵包括教师的人文知识底蕴、人文价值观、高尚的人文品格、对学生的爱和教育活动的人性等‘纠。这些都要通过教师宽厚广博的人文知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等来体现,而这一切对于学生的心智成长、人格养成具有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1.课程缺少自身特点。

每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都必然回应其所属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特质、培养目标与使命、教师的知识背录等。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创建自己的通识教育模式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从总体来看,学校特色和教师教育特色明显不够。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各校所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两课’+外语+计算机+军事+体育+形势政策”,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该类课程占据了通识课程的绝大部分,造成各校通识必修课程高度相似。而且,涉及教师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技能和公共服务的课程很少。教师教育应有的“师范性”特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拼盘现象严重。注重表面的课程种类的丰富,课程结构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课程内容肤浅,杂而不精,沦为知识的杂学,难以实现通识课程欲提供“人人必学之通透基本学问”的目标。2)课程结构不合理。蔡映辉认为,从对我国、美国和香港地区等有代表性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有相当的不足,如“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大,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以上”3)在课程类型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分科课程多,综合课程少。大多学校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

1.明晰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识课程目标的模糊往往会导致通识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对通识课程教学认识的误区。他们认为,通识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让学生什么都懂一些,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区别主要在内容上,将专业课教得浅显一些,便成了通识课。这样做直接导致通识课程教学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其结果是通识课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事实上,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是针对日趋专门化的专才教育或专门教育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专业的局限性,通过文理渗透,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拓宽其历史视野,形成自己的认知风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为一体,以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识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必须让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有充分的'认识,明晰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的专业教学、管理和学习中。

2.突出通识课程体系的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

美国学者莱文等人的研究表明,迄今为止,美国的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是“分布必修型”或类似类型,通常是按学科设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较为系统的入门知识和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的不足。

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根据国内外高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师范特色,应科学地划分通识教育课程领域,构建“基本技能类课程+综合性课程+素质类课程+开放性课程四位一体”的通识课程设置新模式。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指英语、计算机、写作、交流、体育等课程。综合性课程可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类课程等,每类课程下设相应的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两课”课程可参照分布必修类型,归入相应的人文或社会科学类课程,也可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素质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提高师范生基本素质和教育专业通识背景的,如师德规范与教育法规类、教育思想与发展类、教育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类等,这类课程要与教育专业课程相照应、相融合,形成通识教育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开放性课程主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学校资源、社会需求、地方文化等所开设的课程。

这种设置模式可以使整个课程体系呈现三大特点,即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人本化”就是要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本,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综合化”体现在课程的内容和类型上,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广博性和融通性,而非一味专深,通过设置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使学生在面对生活和世界时,能从整体与联系的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理解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特色化”就是要突出师范性特色,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师范生基本素质、教师教育通识背景和师范人格的养成等。

此外,要重视隐性课程的通识功效,加强隐性通识课程建设。隐性课程虽然不罗列在课程计划表中,但对学生发展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乃至教态、语言习惯等,长期形成的校园氛围、学习氛围、学术氛围的熏陶等。它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通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

一方面,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上,要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发挥专业课教师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寻求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者之间有机整合和衔接的路径。通识教育不应游离于主要专业课程之外,正如香港大学甘阳先生所说,“真正的通识教育是与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强调的是不同院系学科的‘共同基础课。当然这里要配合相应的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而并非只在大学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也不应是彼此对立的。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专业教育发挥最大功效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识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有些专业课程上得好,同样也可以实现通识教育的效果。虽然并非所有的专业课程都适合进行“通专结合”的尝试,但是,如果教师有意来避免给予学生贫乏的专业教育,那些适合进行通专结合教学尝试的课程一定会比“过分专业化的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五

2010年秋,武胜县教育局提出了“以技术升级为抓手,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四课同创为载体,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让课程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的行动目标,该县以“点面结合、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为策略,分“实验试点、总结推广、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课改理念已深入武胜县师生心中,课改体系基本搭建完成,课改举措全面实施。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武胜县确立了“继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课改思路,11月29日,该县召开了“四课同创”工作推进会,把课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引发了全县学校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蝴蝶效应”。

打造课改团队主动引领示范。

“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照老一套做事,恐怕真的要遭下岗了。”11月9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专家送教活动结束后,一位老教师由衷地感慨。据统计,今年武胜县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培训”计划,先后组织近300名领导干部、4300余名教师参加片区级以上培训。各片区、学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切实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

“趁我们年轻,多看一些,多学一点,将受用终身。”民族小学的教师唐丽在听完导师刘芳的示范课后说道。刘芳是武胜县走出四川献课的第一人,她带领团队,建立起“杏坛芳菲”名师工作室,以其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笃志研究,潜心摸索教学规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名师工作室还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了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武胜县已评选县级教学名师300人,确定“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16名,“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19名。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武胜县狠抓课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今年,该县65项课题被列为省阅读课题子课题,104项课题获批市级立项,57项成果获市第六届校本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该县注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开展了16个科次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优质课展评、诵读比赛、口语比赛等,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今年以来,该县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市一等奖8人。三年来,武胜县实现了新课程研究与培训的全覆盖,形成了参与课改、主动研究课改的良好局面,培养了一大批懂理念、明方法、乐实践、善科研的教师,为该县“四课同创”探索实践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夯实质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提升课堂内涵创新推广模式。

课堂上学生6人或8人围坐一圈,有的圈点勾画、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低声讨论,这是武胜县烈面初中8年级1班语文课上的情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孤独之旅》,老师组织学生探讨“孤独”的含义,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评价,老师只在学生们说得偏颇或不到位的时侯,才进行点拨引导。

这样的.自主课堂在武胜县已经成为教学常态。武胜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说:“各学校通过加强小组建设、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课堂模式等方式,让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得以全面实施。”为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目的,该县教育局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分层达标晋级活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常规、学校教学管理的达标。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既有模而不唯模”的新局面。

说起课程改革,武胜县教育局局长汪杰对此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常态课研,重在务实;自主课堂,重在高效;阳光课间,重在坚持;多彩课外,重在求精”。“四课”中课堂变革是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的环节,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在全县教育改革向内涵与质量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下,该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凝聚共识,一是如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二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激发,三是怎样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想课程改革工作要走出倦怠期,必须继续坚持以四课同创为载体,在课堂教学内涵发展上,细微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汪杰这样说道。注重课外实践增强课改实效开展阳光课间活动。把阳光课间活动纳入课程序列管理,逐步形成春季、冬季、晴天、雨天四种模式,广播操、课间操、趣味游戏、自由活动四大板块。各学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出了国学操、交警操、花环舞、扇子舞、兔子舞、竹竿舞以及钻山洞、叠罗汉、踩高跷等30余种项目。开展“3+n”活动。“3”指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n”指劳动、科学等方面的技能。“3+n”活动实施课程化组织、社团化管理,每周安排2至3节课集中进行,让学生“三自四定”(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拥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其间,涌现出沿口镇小学的川剧、民族小学的器乐、城南小学的阳光课间、旧县小学的剪纸艺术等素质教育的成果典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武胜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综合实践基地,占地500亩。白天,同学们在这里参与服装设计、手工编制、推豆花等生产活动,体验种植、养殖的劳动乐趣。晚上,基地为各类文娱晚会、篝火晚会、演讲比赛搭建竞技平台,让同学们的艺术活力尽情迸发。

打造办学亮点提升课改成绩武胜县课改回归课堂本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该县的自主课堂打造出了“三环五步”、“导启自主”、“361”的“三活”高效课堂模式,确立了以“常态课研创优质、自主课堂创高效、阳光课间创活力、多彩课外创特色”的课程改革核心载体,在2011年被列为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12月2日至4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武胜县“四课同创”工作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武胜课改模式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5月,全市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会、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近年来武胜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四课同创’已经成为全市课改的重点考核范畴,这是武胜县实践课改、享受课改、坚持课改的结果。”市教科所副所长任思惠在推进会上说道。

“我县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本轮课改,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师生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文涛如是说。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六

摘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改革对策,同时也分析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给出一定的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

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1]。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还要体现出其通用性的教育作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通识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和修养等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德和智共同发展。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通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和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最终要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2]。

社会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而是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内在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选择一种教育理念便会决定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前途。

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其终极追求是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人文气质,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高尚情感的国际化人才。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向,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向,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然后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技能,解决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填补英语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还要培养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特别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出有高尚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个体。

教师是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如果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只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却没有广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将英语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通识教育理念便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以语言工具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通识教育内容的均衡。

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将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奠定学生全面坚实的综合知识基础,同时扩展和平衡学生的心智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都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融会贯通的关键。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活、情感及道德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理念具有时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3],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引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涉猎兴趣,并紧跟时代的节奏,不断对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避免学生将知识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领域。

大学英语课程应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共同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而不应只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将语言知识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大学英语课程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把语言技能知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人文知识和素养丰富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关注隐形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68年,美国的杰克逊在《课堂学中的生活》里首次提出了隐形课程的概念。

我国学者靳玉乐将隐形课程界定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4]。

大学英语隐形课程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英语讲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和看问题的角度,在各种类型的讲座中,主讲人会传达给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拓宽。

定期举办一些英语学术或文化等不同主题的讲座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同时对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教学质量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英语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大学英语技能竞赛、英语社团和课外阅读等活动不仅会给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中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对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3.校园英语氛围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校园的英语角、外文阅览室、留学生俱乐部等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和开拓视野的好场所。

教师鼓励学生订阅英语杂志,定期向学生推荐英文原著并定期举行读书心得讨论会,多为学生创造与外教交流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英语隐形课程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网络在线课程的建设。

为了紧跟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在线课程应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微课、线上课程、数字化教学等外语教育的新形态逐渐在教学中发挥出其突出的作用,网络自主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对教师而言,采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优质的在线课程也是教师向通识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提升的新渠道,对学校而言,帮助学校解决了兼有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因此,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通识教育理念上思维的转换。

(四)开展多元化的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在多数院校,大学英语课程都是以公共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所占比重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构建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要包括所有学期,可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必修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及拓展课程可以开设英美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欣赏、英美文化、西方文明等,拓宽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实际上就是教学的设计者,一堂课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是为更有效地传授课程的核心知识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让学生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构建扎实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批判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5],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差生对英语的抵触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仍处在争议阶段,因为许多高校首要关注的还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

通识教育理念对学生和社会的作用需从长远来看,从短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不能得到许多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增加复合型的师资力量。

作为一名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和研究跨专业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学校还需定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提供国内外英语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及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自身都需要投入财力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准备,这是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

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紧密相关,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生成什么样的学生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英语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责任主体,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是这三者的合成与整体涌现,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简言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得到学校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需要广大教师对教学精心设计,并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将通识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拉开帷幕,关于大学英语向通识性转向还是向学术性转向意见不同。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英语语言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积极人格特征与相对广博知识和创新才能的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作者:李建荣谢慧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钱铭.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1828年耶鲁报告》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4]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5]戴立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七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了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供求关系不平衡,扩招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困难;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要不符,造成结构性就业困难。有的专业开设成本高,学校开设不起;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过关;学生的职业观存在问题,创业理念淡化,这些问题都需要高职课程的改革完善。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中职院校基础课程知识内容滞后,专业课和公共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比例失调,选修课种类少、门类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课程设置脱离学生实际,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设置门类多样的选修课,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跨学科选修课,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促进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增加选修课程,突出影视后期专业教育特色,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此外,影视后期专业教育不重视实践类课程。

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课程开设较少。影视后期专业课教师要具有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要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加强教育实践。建立教师培养机构,加强与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教学实习环境,增加教育实践机会。

(二)教育改革要求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卓越计划、精品课程、示范性职业院校等。职业院校面临各种挑战,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才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影视后期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合理化培养模式,促进良性就业,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和社会的目的,促进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

学生的专业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也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尤为重要。目前,影视后期专业设置缺乏与行业的沟通,没有处理好教学与就业的关系,不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仍然套用旧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围绕着市场需求设置。

(一)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完成从学科体系到工作体系、从学科结构到工作结构、从知识中心到任务中心、从知识灌输到项目驱动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的生命是教育质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中职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应适应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化,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符合新理念的课程改革新思路。

树立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阶段,不是教育的终结。制定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把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与奖金津贴挂钩,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优先评定职称、岗位定级,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保证兼职教师的合理收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承担课程开发任务。

“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院校合作、教师成长、课堂教学等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直接结果,作用具有多元性。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直接参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等革新。“双师型”教师优于非“双师型”教师,突破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离状态,教学任务由一名教师承担,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

“双师型”教师能够根据行业发展提出建议,提高教学针对性,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引了方向。对于一所学校,只有“双师型”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分工明确,提高“双师比”,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能力素质等个人素质,才能促进职业学校的持续发展。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和数量,正视差距,认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加强培训力度,拓宽外引渠道,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保障制度。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模式,发挥“双师型”教师特长,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双师型”教师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尝试最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依据专业理论设计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养成手脑结合的好习惯,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承担教学改革和科研任务,研讨参与课程设置,承担实训基地建设,参加实验室开发,完善校内外的培训,促进教学和实训的结合,承担课题研究与教材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新的经济形势对实践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师具备综合能力。例如,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拓展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等,中职师资培养需要多方面合作,探索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二)创新影视后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内容是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创新教材。影视后期职业教育教材的选择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实效性原则,教材的选取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中职教材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研发和应用能力强的校本教材,学校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教材,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把实践经验应用在教学中,教材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创新教学方法是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传统中职教学,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旧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缺少学习主动性,不会自主探究,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入小组合作探讨模式,营造与中职技能相关的教学情境,模拟实际工作岗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

例如,影视后期课程的设计,可以参考影视后期制作大奖赛的比赛要求,进行创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自由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更灵活地掌握各种技能,加深理解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每个职业院校肩负的重任。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八

第一章绪论7-13。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7-8。

1.1.1研究背景7-8。

1.1.2研究意义8。

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8-10。

1.2.1研究内容8-9。

1.2.2研究方法9-10。

2.1.2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14。

致谢59。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九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予解释。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表述之后,对通识教育做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因而通识教育课程必然成为真正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通识教育课程是指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课程和内容的组合。它的主体是相对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课程,但也不排斥能满足通识教育目标的部分专业教育内容。

1.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没有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存在盲目模仿痕迹。

现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是非常清晰,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程”等设置随意性很大,而且往往在形式上盲目模仿和照搬国外的样式比较多,自身特色性研究不够。通识教育的根本应该是首先能体现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

(1)通识教育必修课多,通识教育选修课少。通识教育必修课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80%左右,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20%左右。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差,严重降低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期望值,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通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一些课程。一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课程。二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三是语言工具类课程。以上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左右。除此之外,各专业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知识化倾向,大多数学校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总体的设计和措施保障,认为设置什么方面的课程学生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素质,形成了偏重知识体系;以知识体系的选择来代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造成了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无法建立起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广阔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基本探究方式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形成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大都采用大班上合堂的形式进行,大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自由思考和质疑,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学生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记诵、练习、应试,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美国高等学校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大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和执行。而我国一般院校均没有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大都由教务处进行宏观管理,具体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相应的教学系(院)负责确定,通识教育与教育课程的管理处在松散状态。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标准,大多数院校也缺乏对这方面进行监控的制度与体系。

1.进一步转变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做到有效地在大学里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能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它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以培养判断力准确、洞察力敏锐的社会新人。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校的教师群体对通识教育观有个较为全面了解,从而争取一个共同的信念和支持,特别是学校的教授群体,他们的支持与否,是通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的课程,因此一个完善的通识教育体制还应包括合理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首先应该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外,还应设置包含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的选修课程。人文知识领域的设计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及艺术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的设计目标在于授予学生对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基础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此领域的兴趣与认知;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设计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

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积极推进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同时鼓励以科研促进教学,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一定数量的研究型课程。

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实施,大学可以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指导、论证。同时又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研发与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划、研究、组织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负责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优化整合和培养提高,负责通识核心课程的研发与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3).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

1、理论知识过重,实践环节不足,偏离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教学环节,只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而不是“会做什么”,没有充分做到结合生产一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忽视课程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联系。

许多院校的课程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得到较好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空泛,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再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

二、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模式的开发,首先要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安排,进而形成应用能力培养脉络鲜明的课程模式。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能力本位是应用性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将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模式的每个环节中,因此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尤其是综合性实践环节。

3、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课程模式应该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这些学科知识足以能满足一线人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的要求,而且当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应用性人才凭借其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能够掌握并加以利用。

4、以素质教育为取向。

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应变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还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学会学习自我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框架。

1、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是依据技术学科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科理论知识和用其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2、应用能力平台根据工业工程行业的用人需求构建应用能力平台,由培养目标确定所需要的应用能力和再分解的若干能力要素,按照能力要素的要求来设计和设置课程。3、基本素质平台基本素质平台侧重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新科技的培养,以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与工作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首先的培养为主。

四、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

沈阳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各学科的特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调研,开展专业培养模式论证。

工业工程专业教师结合东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对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进行了多次修订。成立了由多名企业和高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曾多次组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多次参与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针对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采取专业绕着市场转,课程绕着专业转、大胆改革,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产教结合落到实处。

2、开拓国际视野,努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学生,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我们先后深入考查了亚洲和欧美等地区大学的教学体系,找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3、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学院的特点,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强调面向工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思路是: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不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组织等),得出完成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1)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确定工业工程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以及工作岗位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制造业生产一线的工业工程师、质量技术监督员、生产计划调度员,以及采购与物资管理员。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

(2)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本专业对应的4个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有:生产过程的规划、管理与改进,产品质量的控制、检验和分析,生产计划的编制、调整与协调,生产现场的规划与设计,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管理、建立与维护。主要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能力。

(3)确定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将工业工程专业所面向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纳出了系统工程、生产管理、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链管理共7门核心课程。

(4)最后形成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

综上所述,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是从工作需求出发,以技术活动为主线,设置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课程目标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基础性,也要充分考虑到第一线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它既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力图通过实践过程使二者进行融合,最后将其内化为应用能力。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一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机构对受雇者的要求普遍升高,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的标准之一,而创新、冒险精神、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及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用人机构所重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相处技巧,团队精神、管理能力、耐挫折抗打击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创业品质,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具有非功利色彩的,教育的内容不是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而是向学生解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首创精神,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品格。

(二)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形成。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导向,在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进行创新和创业。

2.课程保障,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业知识,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二是经营管理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创新创业能否最终成功的保障;三是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包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包含人际交往、市场风险预测等其他知识。

3.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整个创业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业活动中有无创意往往决定整个创业事业的成败;二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对整个创业事业布局的整体性规划能力,出色的策划能力能对创业行为有一个“鸟瞻式”的总体把控;三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创业活动的“润滑剂”,它能使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四是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的聚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精神,使创业活动高效率、稳健的运作。

4.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工作室,完成小型企业的设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达人”“创新之星”“草根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创业激情,交流创业体会,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校园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

(三)构建“两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目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是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例如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并且积极与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根据教育需要开发一系列课程;三是在教学实施上,要把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践规律。

2.创新创业教育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内”,即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普及,“课外”,即第二课堂就是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课内,要着重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课程,尤其要充分利用实例、案例教学。在课外,要不断了解市场发展前景,不断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策划实施与市场、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创业创业教育计划,保证课内教育成果,突出课外教育的有效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二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此较晚,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参考普通教育课程的体系,适应两型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正确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是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符合职业教育课程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我国早期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以职业工作情境为前提开设的,主要是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的传授,这种传授方式存在知识面的随机性、狭窄性和经验的互不连贯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了建立我国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进行尝试和探讨,不断将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组织和编排,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整合,其重点是传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既有别于高教课程的理论性,又不同于普教课程的基础性。

另外,职教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层出不穷,新的科学理论从产生到应用与生产实践的周期越来越短,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原有的工作岗位的职能、技能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越来越细化。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适时地更新课程。

从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其中职业教育主要担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他们是一批掌握成熟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对社会创造直接价值,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工程施工员、农艺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士长、会计、统计、导游、以及企事业机关的中高级职员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这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按学科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与生产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上找到本专业的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明确性:不仅人才培养的层次明确,而且工作方向明确,其专业或工种的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显,这种定向性可以是针对一个工作岗位,也可以是针对一群工作性质类似或相近的工作岗位。近年来,随着工作环境变化的加速,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增强,课程体系中对增强职业适应能力的课程逐渐引起重视,尽管如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仍是不可忽视的。

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短暂的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大大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缩短了对知识的验证期,缩短了与就业单位的磨合期。如:现代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中就包含了实验验证、实训模拟、代岗实习、代岗作业、创作设计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里完成的,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学生就有机会去了解或熟悉以后工作的性质,有时间去总结经验和调整下一步学习的重点,为明确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提早做出相应的计划。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讲求理论性,这种理论性课程结构强调宽基础(与专业相关的姊妹学科),以利干学生后续的发展。保证主干学科,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高新技术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但要适应职业世界和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而且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要求具有灵活性。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cbe(能力本位课程模块)、me教育方式,这种模块化的特点是将对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还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模块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随时转换方向,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另外,灵活性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应变性,以提高其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的趋势正是这种灵活性特点的反映。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客观标准,评价标准具有双重性,在评价过程中既采取校内成功标准.同时又采取校外成功标准。校内成功标准是指判断学生成功与否不是看分数高低,而主要是看实际操作能力,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某项任务;校外成功标准要求学生在劳动世界中证明自己的成功,其主要指标包括技术水平、求职能力、职业生存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例如,许多职业院校根据学生创作.设计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来判定学生的课程成绩高低的依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校内成功标准是依据劳动世界要求制定的,而校外成功标准是职业教育者特别关注的,是课程体系的主要评价标准。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三

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开发环境,平台开发工具完成软件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任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软件开发类、软件外包类及网络技术类相关企业中胜任多个岗位,下面是以学生在企业中成长过程来归纳好的岗位:初次就业岗位有初级程序员、初级软件测试员;发展岗位有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员、软件测试工程师;拓展岗位有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师等。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与软件技术专业相融合,能够使学生结合未来的工作和发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大致的了解。这种方式既能够提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价值,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更加富有内涵,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知程度。

2了解专业相关职业群,明确专业发展前景。

了解专业有关的职业群,能够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群进行了解,为学生介绍有关的职业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要求等等。这种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对职业产生一定的规划,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之处。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授课。

2.1展示软件技术专业典型职业发展路线。

发展路线1: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这条发展路线是往软件开发技术的上层发展,最后成长为系统架构师,系统架构师难度比较大,但是工资很高,目前系统架构师是按小时算钱,一个小时可达几万元,不过系统架构师只是在大型公司才会有,对高职学生来说走这条路需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成功,所以难度比较大。发展路线2: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与发展路线1相比较,区别在最后一步是成长为底层开发人员,所以这是往软件开发技术的底层发展路线,相对于系统架构师来说,工资虽然低一点,但成长为底层开发人员难度较小一点。发展路线3: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市场总监/技术总监、ceo。这是往软件开发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的路线,收入也很高。

2.2理清发展路线中各种岗位所需的职业水平。

在明确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群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和分析具体的岗位职业要求、技能要求等等,组织学生对岗位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如下:1)岗位不同,对应的专业能力也不同。java程序员:要能够熟练使用java开发工具,熟悉javajsp编程语言及j2ee规范,结合各类型的软件(使用java开发桌面应用程序使用jsp进行小型动态网站;开发ssh框架进行大中型网站或系统开发)等等进行操作,能够自主编写程序。.net程序员:开发软件,了解c#开发技术,应用架构,会编写程序的相应技术文档。移动开发程序员:要能够熟练使用一种移动开发工具,熟悉java编程语言及j2ee规范,能够借助手机客户端进行程序或者软件的设计,能够自主编写程序。软件技术支持人员:熟悉软件项目,能够部署发布软件系统,能够维护系统处理故障,能够培训用户并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2)在各种岗位需具备如下的方法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自主学习,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够借助工具阅读专业相关的外文(如英语)资料。3)在各种岗位需具备如下的社会能力。工作中能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与客户、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组员、测试组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能用语音、文字正确表达设备软件项目的相关业务;能积极进取,并能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精神。

3理清职业相关证件。

职业相关证件能够表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当前人才市场中较为看重的内容。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考取职业相应的证书。如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取相当于高级水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员证书;还可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获取相当于中级水平的visualc#平台证书等。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和软件技术产生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考证的相关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考证活动,形成一定的考证意识,并在考证的过程当中,检验自身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这种方式也能够使教师明确进一步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问题和优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富含针对性特点。

4明确学校教学优势和人才培养效果等情况。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校企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与校外优秀企业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加,展现了高职院校的独特教学模式和教学价值。学校可以与其他优秀的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将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增添更多的优势。学校为软件技术专业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实训室学生用机是高端苹果机,软件技术专业采用逆向软件工程及全程软件测试的“1+3”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1”表示以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程序设计”)为基础;“3”表示通过“mis开发实战”、“web应用与开发”、“软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三门项目课程,使学生成为在软件工程规范下进行高质量软件项目开发的程序设计员。以项目为载体,由易到难,按软件开发过程的逆序“编码(实现)、设计、需求分析”,分阶段学习经过整合的项目课程;项目教学中贯穿进行软件测试v形模型中的各测试类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为弥补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素质或技能方面的缺陷,还可结合不同学期的课程开设、能力需求情况等,推出形式与内容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企业参观、mis开发技能竞赛、综合软件项目开发、itat软件开发技能竞赛、移动互联网技能竞赛、企业优秀人才或历届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专题讲座、ppt制作竞赛等,以固化或拓展学生素质。

5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本身的专业,教师只有在很好地了解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和课程设置后,才能在课堂上完成受学生欢迎的一堂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有所帮助。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四

年初,笔者调查了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省内10所高师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另外,笔者于年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10所中学(初中4所、高中6所)发放600份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调查数据来看,在558名中学生中,约24.73%的学生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其中仅有34.78%的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其余65.22%的学生选择了家长、同学、朋友或忍受;在48名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中,认为教师帮助有效的学生仅有6.25%,其余93.75%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当然,以上数据仅仅是从中学生的角度获得,可能并不客观全面,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不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无法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指导或帮助。

可以看出,陕西省所有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这说明高师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已经普遍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该课程在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出形式化、表面化、随机化的现象。

(一)课程定位不准。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学生一年级时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从十余节到二十余节不等,课时非常有限,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连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训练。基于其选修课的性质,课程安排往往是合并多个教学班统一在阶梯教室上课,学生人数多达一两百人,上课时间也往往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会重视该课程,多数学生选修该课程只为打发时间凑个学分。

(二)课程内容欠缺。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选修课,多数高师院校并不统一征订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专长或兴趣各自备课,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其他如案例分析、活动训练等内容。另外,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院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开设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时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更少。

(三)教育方式单一。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方式单一,清一色地使用了教师讲授的方式,个别院校偶尔举办相关的讲座。教师讲授、专家讲座的方式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打击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决定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普遍缺乏针对该课程的合理评价机制,考核流于形式。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师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部分高师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混为一谈。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因为高师生未来将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高师生心理障碍,提高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师生心理机能,促进高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这个目标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应作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对高师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培养高师生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及时发现或辨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给予问题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个目标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目标。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普遍存在片面性,即重视基本目标忽视特殊目标。高师管理者只有认识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才能对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

1.明确课程性质。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鉴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笔者认为将其作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一样的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或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课时、空间、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保证。这是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运作的前提。

2.健全课程内容。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组织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编订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必修课开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健全人格、情绪健康与情绪管理、爱情观与性爱观、挫折及危机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计划课时内完成不了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补充。二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内容应当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基本知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

3.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的高师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助于新生适应以及发现和预防新生的心理问题。在高师生储备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后(一般在三年级),开设为时一个学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保证学习该课程的高师生能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真正具备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自助性为一体的实用型课程。陈晓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不是“传授、教导和训练,而应该是认知、感悟和建构”,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宜。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将讲授、案例讨论分析、心理影片评析、心理测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伴随着心理体验和心灵感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深刻性、暗示性和非预期性等特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渗透在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推进作用的诸多因素。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暗示性和渗透性,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训、校歌,教室里张贴的名言警句,甚至教学楼的名称都能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这些象征性符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充分调动高师心理学专业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建立心理学社团、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由专门教师指导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训练,如在每年的5月25日开展以“悦纳自我”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拓展训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或竞赛等。

3.积极发掘其他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积极发掘各种校园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实践、迎新生、迎新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4.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在校园网中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在校报、板报橱窗中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等。

高师院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学校应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提供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配备专业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放松椅、沙盘,以及安排各种相关讲座和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活动性等特征要求专门的评价机制,融合理论知识考核、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案例分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形式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该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五)加强对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培训,提升其教育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校园里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培训应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前者可以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甄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简单的心理困扰、利用班会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不仅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有益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五

1、我校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实验点,自20xx年10月起成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级“中小学学生学习策略与创造力培养的应用研究”课题实验协作学校,并于20xx年4月起成为厦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学校。在过去两年的课题实验中,教师已能主动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研究写出的论文、活动方案、个案辅导分别获得全国第二届、第三届课题实验成果评选一、二、三等奖,部分论文发表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出版的《心理科学进展》刊物上,学校被授予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先进学校”荣誉称号,这表明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另外,我校于暑假期间外派教师参加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夏令营,也为我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添了理论基础保障。今年学区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学区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学区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

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

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

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5、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

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

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四、月份安排。

学生:

(一)低年级。

1、目标。

通过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适应能力,与他人良好相处的能力,使其初步具有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2、内容。

九月、学生角色意识(如“我是小学生”)。

十月、学校环境、集体生活适应(如“我们的校园”;“集体生活真快乐”)。

十一月、基本学习技能、行为习惯训练(如“好习惯交朋友”)。

十二月、体验合作、体验友情(如“大家一起来”;“我和同学手拉手”)。

一月、学习成功体验(如“我能行”;“成功体验真好”)。

二月、学习兴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到兴趣乐园去”)。

三月、自理、自立意识(如“今天我值日”;“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四月、排除不良情绪方法(如“情绪气象台”;“让自己更快乐”)。

五月、正确处理同伴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沟通化解小矛盾”;)。

六月、自我保护方法(如“披着人皮的狼”;“自护在我心”)。

小学20xx-20xx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小学20xx-20xx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七月、时间观念(如“做守时的好学生”;“时间的妙用”)。

(二)中年级。

1、目标。

初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初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具有爱心和集体责任感,初步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生活强者意识和创新意识。

2、内容。

九月、自我控制策略(如“智斗难题真快乐”;“当天功课当天清”)。

十月、基本学习策略(如“巧学苦练无难题”;“学习要得法”)。

十一月、如何交朋友(如“谦让、友善朋友多”;“让我们走到一起来”)。

十二月、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如:“优点轰炸”;“缺点轰炸”)。

一月、应对挫折的方法(如“批评不可怕”;“我也曾失败过”)。

二月、正确的消费观(如“巧用零花钱”;“小会计”)。

三月、体验创新、创造(如“我不同意这个想法”;“创造就在你身边”)。

四月、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当我难过的时候”)。

五月、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如“我爱我班”;“集体力量大”)。

六月、什是理解、宽容、原谅、信任(如“与我同行”;“握住我的手”)。

七月、什么是死亡(如“热爱生命”“珍惜每一天”)。

(三)高年级。

1、目标。

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使其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相适应,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2、内容。

九月、学习计划的制定(如“订好学习时间表”)。

十月、应考策略(如“考试前的我”;“考试中的我”;“考试后的我”)。

十一月、工作神圣而平等(如“职业大舞台”;“条条大路通罗马”)。

十二月、家庭观念(如“家庭小帮手”;“爸爸妈妈和我”)。

一月、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如“学会说不”;“使自己感觉好起来”)。

二月、如何与他人沟通(如“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怎样赞美别人”)。

三月、什么是竞争(如“同学进步我高兴”;“正确竞争好处多”)。

四月、正确认识社会不良现象(如“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攀比之风不可长”)。

五月、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做情绪的小主人”)。

六月、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筑起防范恶习的城墙”)。

七月、什么是心理学健康及其重要意义(如“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神秘”)。

教师:

二月、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五月、心理训练。

七月、学生社会活动心理辅导。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六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七

今天上午,我们锦华小学和古寨小学共同举行了依次健康教育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有来自两所学校的教师10多人,同时参会的还有教科所的主任和心理健康负责人。活动中听取了县小学心理健康负责老师,对于目前他们学校有关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的一些情况与做法,并且听取了三节心理辅导课听课之后,与会的代表就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教科所主任还转达了区教育委员会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由此可见,我们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无疑是先行了一大步,通过学习,感慨颇多,让人感到沉重与责任重大。下面谈几点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体会:

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近13%全球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将今年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环境――学校,现在对这一方面都十分关注。我省今年也明确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作了明确的要求:乡镇级学校在xx学年开始必须专门有心理辅导老师;该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有上岗证。

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更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的现象。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教育”的现象,虽然在开展,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形式等都要慎重,要注重实效性,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最新通识教育课程论文大全(18篇)篇十八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全民体育理念的深入推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日趋紧密,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如何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研究效果。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制约,一直遵循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重点目标。

1、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教学思想单一。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学习技能为主,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也并没能体现出其本质的功能,缺乏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学生对体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对学生的培育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考虑,在项目选择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个性化。

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还是继承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一味的传授技能和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对于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标准和手段上有点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现状往往很容易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达不到客观和公平性[3]。而对一门学科的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课程评价做得不够好,也就不能相应的反映事实,从而做到更好的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正。

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紧迫性要求。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十多年以来对于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高、体重相较于过去有明显得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100米、200米、8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成绩都在下降,速度和耐力均下滑明显[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国家实施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程在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往往被当作为一门副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考试和测评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高校体育课程不重要的观念,无法发挥出成绩记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5]。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需要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3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方向和指导作用。

当前,有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选择自主选项教学,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某些项目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自身身体素质,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会逐渐丧失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6]。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并且整合以往的思想体系,将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深化,从而建立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质量低的结果。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体育课程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为主,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项目,比如瑜伽、健美操等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因素设置更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层次化课程设置,针对身体素质和技能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避免因学生自身特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不佳。

3.3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完善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学期前后的对比,及时有效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度、表现程度等等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观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还要以体育锻炼为基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鹏.浅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5,25:282.

[3]刘美凤,郑瑾.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考———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j].湖北体育科技,2015,02:177-179.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第一次倒数第一六年级(实用13篇)

    高分作文往往能够突破老师的预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案例,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启发和帮助。下午,我和妈妈来到上海虹桥机场,机场里

    2023年幼儿园开学工作心得体会(热门18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和贡献,增强自信心和工作动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为你的职场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最新五个手指的对话五年级(热门16篇)

    优秀作文是对语言运用和逻辑思维的高度要求,它要求我们在表达中追求简练却又不失深度。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与大家一同分享和欣赏。

    最新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研修总结(模板17篇)

    教师总结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必要途径,它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反思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回顾自己的教

    2023年青春的演讲稿参考(热门18篇)

    青春是勇敢追求梦想的时期,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接下来是一些关于青春的经典诗词和散文,让我们一起品味其中的哲理和情感。人生就是奋斗,在最悲伤的时刻不

    最新幼儿园保安辞职申请书大全(13篇)

    辞职申请书可以对自己在职期间的工作经验和成果进行回顾,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更好的决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辞职申请书的经典样本,希望能为您的撰写提供一

    最新护士应届简历范文(19篇)

    护士的工作范围包括监测病情、执行医嘱、协助医生进行医疗程序等,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以下是一些护士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优秀的总

    2023年猴年年会策划方案(通用16篇)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制定一个合理的策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策划方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一、策划目的:1、搞旺开业人气。

    2023年第二学期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通用18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一学期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环节。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班主任工作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

    最新铁路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历、感悟和体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小王在创业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