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能力水平,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教案模板范文,相信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一

分析学习目标是教学中最先要考虑的因素,明晰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来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明确《课程标准》要求;

(2)分析教材;

(3)分析学情。

1、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2、分析教材。

复数的引入实现了中学阶段数系的最后一次扩充.但是,复数它完全没有按照教科书所描述的逻辑连续性.实际的需要使实数具有某种实在感.可是,复数的情形却不一样,是纯理论的创造。

3、分析学情。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数的概念已经扩充到实数,也已清楚各种数集之间的包含关系等内容,但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对数的生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缺乏整体认识与理性思考,知识体系还未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对方程解的问题会默认为在实数集中进行,缺乏严谨的思维习惯。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回忆数系的扩充过程,观察所列举的复数能简述复数的定义,并能说出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2)通过小组讨论能将复数归类,并能用语言或图形表达复数的分类,会解决含有字母的复数的分类问题。

(3)通过比较给出的两个复数能归纳出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并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的题目。

1、通过课堂检测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例1课堂检测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例2课堂检测3检测目标3的达成。

设计意图: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过课堂效率。同时能及时反馈学生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1-2》第三章第一课时,复数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及后继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复数的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2象x=-1这样的方程没有实数解在学生心目中已成定论,负数不能开平方是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而虚数单位i的引入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心理上的排斥。故虚数单位i的引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结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设置问题串,引领学生追溯历史,提炼数系扩充的原则;通过设置问题串,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数学理论自然诞生在学生的思想中。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基于这一理论,我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分成四个环节来进行,下面我向各位专家作详细说明:

1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提出问题串:

问题2你能用包含关系将这些数集“串”起来吗?(n?z?q?r)。

问题3“?”能换成“?”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一方面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为引入虚数单位“i”埋下伏笔,引入课题。

2建构理论。

追问: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问题5那么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些运算总能实施了吗?

由此,追问:

问题6需要添加什么样的数呢?

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与虚数单位i有关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对i的认识,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上每一步的迈出是多么的艰辛!

引入i后,给出问题串:

问题7添加的新数仅仅是i吗?

问题8你还能写出其他含有i的数吗?

问题9你能写出一个形式,把刚才所写出来的数都包含在内吗?

由此,追问:a?bi(a,b?r)一定是虚数吗?

问题10实数集与扩充后的复数集是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复数的分类,进一步深化复数的概念。

3检测反馈。

(1)4(2)2-3i(3)-6i(4)0(5)1i(6)2?2。

并追问:对于复数z1?a?bi,z2?c?di(a,b,c,d?r),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相等呢?从而为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点表示复数提供了可能.并设置了:

4回顾反思(学生的疑问和收获)。

抛出问题:实数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所有的复数也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教师提炼,深化内容,让学生体会数系扩充过程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复数的后续学习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从概念产生的背景到概念的建立、辨析再到概念的应用,层层深入,最后完成评价检测目标的达成。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此外,复数的概念,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悟、体验。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由于虚数单位i的概念非常抽象,又与学生原有知识冲突,学生能否顺利接受从而理解复数的概念?学生能否将复数分类并能准确表示?评价方案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如果这些学习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哪些知识铺垫?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以上是我对数系的扩充的第一课时的构思与设计,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二

教学内容:本节是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北师大版下册分数除法的第一节。 教材所占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要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石。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63名学生,其中女生有34名,男生有29名。学生的智力水平来看,一部分学生是很聪明的,反应在数学学习上就是学习态度非常好;思维敏捷;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对学习过的新知识能学以致用。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在平时的测试或者练习中,成绩优秀,能够达到或经常达到满分或优秀。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的智力也是不错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开小差、做作业速度慢、偷工减料碰到难题不肯动脑筋、爱依赖老师或家长、学习的兴致不高、自信心不足等。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倒数的意义,一是求倒数的方法。把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分数除法的前面,主要是为了学习分数除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教材列举了八道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这个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从而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通过“试一试”写出一个数的倒数,让学生在实际的寻找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倒数的特征和意义来寻找出倒数,掌握求一个倒数的方法。再加以适时的练习,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境----猜想---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立足“基本”,注重“过程”,不仅使他们“学会”还要使他们“会学”。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以课本中的一些例子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亲自尝试,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为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倒数。

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分数乘法中,你觉得应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3、出示口算题(课本24页算一算)

(二)观察思考、感知倒数。

1、观察上面的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2、继续观察算式中的两个数,你发出了什么特点?

总结: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即这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 互为倒数。 3

3、让学生说出黑板上另几组数中谁是谁的倒数,谁和谁互为倒数?(指名汇报)

强调:在倒数的意义中,特别注意“互为”这两个字,即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35 4 1 0 42

(小组讨论,并汇报想法。)

师生共同总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整数的倒数要把它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写出它的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三)、巩固应用、理解倒数。

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1的倒数是( ) 8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510

9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200的倒数是( ) 4

第二关: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过起来

37251 13626100

13598 100 399

619926 782559

第三关 :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 143143× × = 1,所以 、、互为倒数。( ) 232232

(3)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343× = 1 ,所以是倒数。 ( ) 434

9(5)9的倒数是 。 ( ) 1(4)

(6)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四)、拓展探究、深化倒数。

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2 0.2 1.75 5

巩固练习:

2第四关: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3 的倒数是( ) 4

0.3 的倒数是( )

2.25 的倒数是( )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516 ×=1 8×、、、、、、 685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 的倒数是1

0的倒数是0

五、说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重理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按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归纳出倒数的意义及倒数的求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消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感。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出现了以下问题:1、教学环节设计上对倒数的意义入求法上没有分开,导致学生意义与求法混淆。2、提问方式不对,对学生引导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发言不积极。3、对学生全面关注度不够,再加上数学术语表述不清,使本节课出现了很多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改变自己的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三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是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选修1-2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大纲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包括数系概念的发展简介,数系的扩充,复数相关概念、分类、相等条件,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

复数的引入是中学阶段数系的又一次扩充,引入复数以后,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通过本节课学习,要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扩充的过程以及引入复数的必要性,学习复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人类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

在学习了这节课以后,学生首先能知道数系是怎么扩充的,并且这种扩充是必要的,虚数单位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而复数就是一个实数加上一个实数乘以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学生能清楚的知道一个复数什么时候是虚数,什么时候是纯虚数,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活动后,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变被动地“接受问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深化学生对复数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数系间的关系、和几何表示。

3、掌握复数的分类和复数相等的条件。

4、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认识i的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条件。

复数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复数的几何意义的理解。

复数的概念是整个复数内容的基础,复数的有关概念都是围绕复数的代数表示形式展开的。虚数单位、实部、虚部的命名,复数想等的充要条件,以及虚数、纯虚数等概念的理解,都应促进对复数实质的理解,即复数实际上是一有序实数对。类比实数可以用数轴表示,把复数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就得到了复数的几何表示,这就把数和形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复数的概念如果单纯地讲解或介绍会显得较为枯燥无味,学生不易接受,教学时,采用讲解已学过的数集的扩充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数系的扩充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介绍数的概念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数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各种数集中之间的关系有着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虚数的概念、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分类。由于学生对数系扩充的知识不熟悉,对了解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过程有困难,也就是对虚数单位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的.引入难以理解。另外虚数单位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和实数进行四则运算也不容易接受。复数的相等和复数的相关概念(比如实部、虚部、虚数、纯虚数等)这些学生很容易理解。

本节课我采用设问“n、z、q、r分别代表什么?它们的如何发展得来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没有实数根、能否将实数集进行扩充,使得在新的数集中,该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虚数单位的引入打下基础,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设疑、提示、观察、类比、练习等活动启发学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以努力把类比、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等方法贯穿到课堂中去,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

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来看,学生已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本节的知识点。但个人仍感觉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数系扩充的发展史是否应该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复数的分类是否再讲解细致一点,提问的范围是否再扩大些,教学语言是否再简练一些,新课程教学理念怎样做才能落实得更好些等都是值得反思的。通过本次公开教学活动,我希望各位同仁多提些教学建议,多让我分享大家的智慧,使得个人和在座的所有老师从中受益,让我们的教学水平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个内容“中位数”。中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和“众数”一样,“中位数”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众数”和“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

这一节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理解某些情况下,用中位数作一组数据代表,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合理性;二是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1、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大量的现实生活素材,如学生身高情况,体重情况等情况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和一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强调学生的自身的感悟与探究。

3、新的教学观还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重点呈现例1和例3,而把例2淡化作为练习处理,以突出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和中位数的求法。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能在具体的实例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上,把在具体情境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作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准备了教学课件,学生在课前统计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制成了统计表。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用哪个高度作为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去感受中位数的意义。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3)、直观演示法。通过学生站队排序,数据的排序等,让学生感受求中位数的过程。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识建构。

对于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如何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呢?结合前面所提的教学理念,我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实例探究,理解感悟。

课堂活动,练习反馈。

课开始,我简单复习众数的意义后,就录象出示:五年级9个同学的身高情况,提出“用哪个高度作为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这一问题,在学生通过评价比较众数和平均数都无法实现时,学生产生要用一个新的量进行描述的需要,教师顺势提出“中等个子同学的身高1.5米就是这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是这9个同学身高的中位数“,并揭示课题。然后,教师在追问:“在这里,中位数1.5表示什么实际意义?”这样安排,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中位数的意义,还能体会用中位数反映一组同学身高的便捷与合理。

有了对中位数初步的感受后,我。

过两个实例和即时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实例1-体重情况统计。

教师在9个同学身高的基础上,出示这9个同学体重统计表。让学生独立找一找这9个同学体重情况的中位数。通过两个问题“这9个同学体重情况的中位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找到他们的中位数的?”,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求中位数的方法。通过问题“中位数35,在这里,表示什么实际意义?”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这时,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问:如果再增加两个更重的同学,中位数是多少?为什么中位数发生变化了?让学生理解,因为数据个数的不同,中位数也不同。这也为后面教学一组数据有相同数据时,该怎样处理作一个铺垫。

通过实例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然后根据交流情况即时练习,并重点分析第二组数据中有相同的数据该怎样处理。

2、实例2、学生1分钟跳绳情况统计。

通过刚才的研究,学生可能会觉得已经知道了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师出示“8个同学1分钟跳绳下数的情况”,让学生独立尝试,并在尝试过程中,提问:“有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在全班的交流评价中,得出偶数个数据求中位数的方法。

有了前面的实例探究,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准备的统计数据,通过让学生自己找中位数,交流自己统计数据中中位数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大量生活实例中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五

(一)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建立数感。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事实,还要了解数的实际意义,用数学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的问题。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大数目并能进行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属于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内容,题目是《数一数》,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生活中有大数,实际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直观感受。

“千、万”的具体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从而为将来学习读大数、写大数以及学习多位数的运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其选择依据。

根据学段目标中提出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达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等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数小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的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数小正方体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千、万的具体含义,认识并熟记“千、万”之间的单位关系。正确读出较大的数。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生活中的大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上学的路上,路边每棵树上的树叶大约有多少;每天上间操的时候学生能感受到全校的人数有多少;读一篇课文一共有多少字数等等。学生对大数有了生活基础,有了大数的概念,所以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对“千、万“的含义还没有具体的感受,教学时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对百以内数有的生活基础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课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创作的活动中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以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一)教学方式。

对于儿童来说,数感是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逐步建立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运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本课的教学。

(二)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实际中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感知大数、认识大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式学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参与课程的全过程,在研究和探索中,对问题有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方式。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发挥性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为本,不仅评价知识与技能,重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评价,主要采用了激励式评价、尊重式评价、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实用性。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个别辅导、启发、引导、讲解等方法来调控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使用性。

(五)教学手段。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好的有关生活中大数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学生常见的关于生活中大数的图片,依次是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四百六十八米;我国现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引出本课的课题: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大数,接着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大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整体感知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

2、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师:老师还收藏了关于珠穆朗玛峰的一张邮票呢,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介绍邮票的封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我国的珠穆朗玛峰,高度八千八百四十八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部分知识也是本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数小正方体,直观感受、实际探索“千、万”的具体含义。认识新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直观感受一千有多大,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班汇报的方式,具体的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说出数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发散学生思维,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组我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数法可能有很多,例如:一个一个数的;一层一层数的等等,在学生认识一千有多大之后,借着这个契机,课件出示10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引导学生认识一万有多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认识完千万之后,让学生通过一本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以及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10所这样的学生大约有多少名学生?这两个具体的情境来进一步感受一千、一万的含义,以及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中大数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对“千、万”的含义有具体感受之后,让学生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千、万”之间的单位关系。能看记数器读出较大的数。

(三)巩固应用。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6道题(课件演示:逐一放映,具体解说),让学生通过从直观形象上去具体感知“个、十、百、千、万”的几何模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对万以内数有具体感受,通过这几道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一题(课件演示)这是一道开放性比较大的题,通过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涂出的小方格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二百三十八个,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具体感受。教学时让学生独立的去涂,学生的涂法可能很多,只要正确就应给予肯定。对于优秀的作品在实物展台上给予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目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感受大数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四)拓展延伸。

1、国情教育——(显示)中国骄傲的大数。

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人口数量:13亿,世界第一;

淡水资源:28000亿立方米,世界第四;

2、环保教育——(显示)惊人的大数。

全球现在有11亿人缺水,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

造成5万多亿吨水被污染…………。

通过了解中国骄傲的大数和惊人的大数的鲜明对比,抓住时机适时对孩子进行国情和环保的思想教育,把教学自然拓展到课后。

(五)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生活中的大数,说说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六)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六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于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习近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和执教班级的数学陈老师比身高,引出一个结论:“因为史家小学的陈老师比府学小学的王老师高,所以史家小学的老师比府学小学的老师高。”让学生判断这个结论对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认为两校老师比身高是跟每个老师都有关系,要看整体,不能只看王老师和刘老师两个人。我又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学校所有老师的身高相加再进行比较。后又发现两校教师人数不同,这样比整体不合理。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光看王老师和陈老师两个人或比两校老师的身高总数都不能比出哪所学校的老师高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比较。这个新标准就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府学小学教师平均身高是164厘米,史家小学教师的平均身高是162厘米,史家小学的数学陈老师一定比府学的数学王老师矮,你认为对吗”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已有些疲劳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幽默动画“小陈应聘”,结合里面提出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结合题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另一方面,体会到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总之,我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七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24页《倒数》。

2、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倒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计算的关键,它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大家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倒数的引入是为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包括分数、小数、自然数等)的倒数的法,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尤其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数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说教法:

倒数的学习适合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发现乘法算式的特点到从特点出发认识倒数的意义,再从倒数的意义到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三、说学法:

1、观察、比较的方法。

倒数的意义是从几组乘积是1的算式引入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识记。

2、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本课的部分教学环节的实施采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自学尝试的方法。

在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的学习中,指导学生自学和尝试性的解答,最后。

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进行比较,促使学生仔细认真阅读课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教学设计依据“一线四环,以练为线”的教学模式思路进行设计,即:训练发现—训练探索-训练达标-训练发展。应用该模式突出数学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贯彻了“没有训练就没有技能”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体现了该模式的基本特点,强化训练意识,精心设计了训练的方式、方法与程序,保证训练的实效,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训练为主”自不待言,要达到“训练”的目的,“练”的主人当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练”为“主”,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积习,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

3、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的学科特点。数学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要熟练使用之,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而技能非训练不能掌握之。所以,以练为主,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正是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真正体现。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训练发现。

1、欣赏倒影,渗透倒数特点。

2、揭示课题。

3、在训练中发现倒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训练探索。

1、自主学习。

2、展示成果。

3、交流小结。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训练达标。

1、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连线。

2、判断对错。

3、比较大小。

4、猜一猜、算一算。

5、找规律。

六、课堂小结、强调重点、训练发展。

1、今天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2、教师小结,强调重点。

3、布置作业。

4、课后拓展。

板书展示了倒数的意义和特点,简介明了,突出重难点。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八

1、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读写练习。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地读写大数。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5、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6、教学难点:

大数中有关“0”的读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大数的读写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去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个月,我们的十一届全运会也在山东胜利闭幕了,关于全运会你们了解吗?”

学生:不了解。

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全运会的一些知识吧!”

出示:消息1:(第十一届全运会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赛事,主赛区设在济南市,山东省其他16个地市均设有分赛区,共有10900多名运动员参加33个大项、362个小项的比赛。)让学生读一读。

继续出示消息2:(济南奥体中心位于省城东部新城区,总占地面积八十一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三十五万平方米),让学生写一写。

师:“大数的读写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吧!”(板书:大数的读写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这节课,你们就跟随老师一起去游览我们的数学园博园,首先我们一起进入基础园”

出示练习题:

1、逐个出示卡片,读数,并说一说读法。

53945710100010090003。

194832180095004080006。

指名学生读一读,然后交流读数。特别对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小黑板出示)。

(1)、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三十二万平方千米。写作:

(2)某图书馆有图书一百万四十零五十册,写作: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交流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写数时的方法。

3、做个小医生。

(1)40053000读作:四零零五万三千。

(2)七十万零五写作:70005。

(3)850050读作:八十五万五十。

师:“在读数和写数时要特别注意0,游玩了基础园,让我们进入实践园吧。

1、玩转盘。

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想玩吗?

出示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开展游戏。一个人转动,另一个人记下数字,多转几次,组成一个多位数。然后读一读。两人交换继续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师:“糟了,老师来到这里想找一位多年的好友,可是把她的电话号码忘记了,你们能帮老师猜一猜吗?”

出示已知条件:(1)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

(2)最高位和个位上的数是最大的一位数,万位上是6,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帮助老师猜出电话号码,老师谢谢你们。”

3、设计会员卡。

师:“现在很多商家都开展了会员制,只要拥有店里的会员卡,就会有很大的折扣,瞧,老师这里就有很多。你们发现了吗,每张卡上都有一个号码,今天,老师想让大家为我们的数学园博园也设计一张会员卡,好吗?”

出示设计要求:

姓名填写自己的名字,卡号要求是一个八位数,并只能读出两个0。

设计完先小组展示,读一读。然后全班展示。特别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0的位置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一张。请一位学生来读一读,最后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师:“同学们的表现真出色,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园吧”

4、设置密码。

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密码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大了。想自己设计几组密码吗?那大家赶快行动吧!

出示设计条件:

用5、7、8和三个0设计六位数的密码。

(1)只读一个0的密码。

(2)只读两个0的密码。

(3)不读0的密码。

《三》归纳小结。

《四》自主检测。

进入《收获园》,让学生自主检测一下吧。

收获园。

姓名:等级:

一、读出下面各数。

700890读作:

1870000读作:

50050500读作:

二、写出下面各数。

1、山东省的面积约十五万平方千米。写作:

2、某乡镇年财政收入为四百零三万零五十元。写作:

3、一个数由3个百万,5个万和7个百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三、找一找,连一连。

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读出三个0一个0也不读。

2080604208600428600042864000。

四、用三个“5”和四个“0”组数并读出来。

(1)一个零都不读的七位数。

(2)只读一个零的七位数。

(3)读两个零的七位数。

做完后,同桌互相评价,最后统计学生的检测结果。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九

本节课魏老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本节课魏老师采用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他们充分观察、比较和思考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解决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来学习新果,并且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

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存折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正负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魏老师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活动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上海(零上2摄氏度)和北京(零下2摄氏度)的温度相同吗”“—2℃、—12℃比较谁低,谁高”

“2℃、20℃之间相差多少度?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大都是先按标准将其分类,然后再辨析,最后获得对其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在试上时,认识正负数后魏老师也采用了分类的方法,同时重点研究0的问题。分类时学生就把0放在了“说不清”这样一个位置上,所以这堂课他先得用天气温度中的0的问题,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0是温度的分界点,为学生由形象到抽象认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做铺垫。再通过海拔高度中海平面的问题,巩固0与正负数的区别。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他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打羽毛球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炒股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一堂复习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写法以及改写,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多位数的读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读写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知识内容的学习,都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进行探索。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万一内数的认识,掌握了“个”、“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理解相邻想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读会写,会比较他们的大小,这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的紧密,因此对发展学生的数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出、写出以及改写多位数。

2、能力目标: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读数,用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本课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关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学习多位数的读法。

1、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没有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复习多位数的读法;

2、复习多位数的写法;

3、复习多位数的改写。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复习多位数的读法、写法、改写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负数》,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教学。

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对教材的把握,还有对学生的研究。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自控力稍差。因此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三、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生活情境中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同桌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游戏导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

总结。

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游戏导入——引出负数。

课的开始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反反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向前走――向后退、向上看——向下看、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存了500元――取出500元、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等等。

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1、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游戏之后,利用课件出示几组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然后抛出“学生自己思考,用数学的方法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引出负数的意义。再利用课件出示生活中正、负数的运用(存折),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以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2、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

用课件出示温度计,提出问题: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5℃和5℃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要在温度计上快速找出指定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给数找家,巩固所学知识。

3、利用课件介绍负数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再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巩固练习——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温度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零上用正数表示,零下用负数表示。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六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负数教学反思。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二

一、说教学资料: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资料。

二、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明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从而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事目标:使学生经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构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本事。

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单位“1”。

教具准备:作业纸。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所以,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经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够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本事。

2、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经过然后观察、讨论,比较,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能够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到达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讨论、观察、比较后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并经过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不一样,产生的分数也不一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首先,经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一个饼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公平?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明确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为了突破这难点便于理解和认识,我先引导学生联系每个分数观察各是“把什么平均分”,关注平均分的对象,感受平均分的对象包括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其中异常注意对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理解:之后以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说明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通常看做单位1,依据各类具体事务抽象出单位1,使学生体验与认识:忍受追问上头表示的分数中,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用具体对象支撑对抽象的单位1的理解。有具体到抽象,再把抽象的概念赋予具体对象,帮忙深化理解。

2、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用单位1平均分来分别解释、说明每个分数的含义,从抽象的层面分析、体验每个分数的含义,之后让学生综合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思考不一样分数表示的含义的共同点,抽象分数本质的特征,然后依据交流出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说出怎样的数是分数”,水到渠成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

4、动手操作,领悟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表示出不一样的分数,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单位1相同却表示出了不一样的分数,从而得出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不一样,分数也就不一样,深化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设练习,深化新知。

练习的设计有浅入深,分为基础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不仅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终设计游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三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信息窗4《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能解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能”,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中心词“实际问题”,主要指根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决单位“1”未知的分数应用题。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通过出示信息图,让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层次就是准确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对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学习,总结解题方法。

《分数混合运算(三)》属于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通过呈现北京颐和园的信息,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利用线段图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课前,我设计了如下调研题进行了解:(课前调研题、前测分析)。

1.÷-×。

2.一辆汽车小时行驶了6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150千米要多少小时?

3.一袋大米,吃了20千克,还剩,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通过课前调研发现,全班40名同学参与前测,第一题计算正确的有36人,正确率是90%,第二题正确的是29人,正确率是72.5%,第3题会做的有17人,大约占一半。

鉴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

借助线段图,理解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除法等量关系。

1.通过学习新知中的1、2环节和巩固练习中的2、3题检测目标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2.通过学习新知中的2、3、4环节、巩固练习中1、3题和回顾梳理、总结提炼检测目标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导入环节,我通过创设“抢答”——看图列算式这一情境,对前面学习的简单的分数除法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进行了温故,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分析题意,自主探究。

首先充分利用复习题中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线段图,对其进行改编,变成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看图改编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单位“1”是哪个量?已知还是未知?单位“1”未知可以用方程来解答。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借助线段图进行数量关系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进行解答。

在学生进行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若发现有的学生独立解决还存在困难,提示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观看微视频中的方法介绍,跟随微视频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解决出这个问题后,提示学生再次观看微视频,借助微视频的辅助作用突破重难点,理解题意,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3、回顾整理。

解决完问题后,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整理,总结、归纳方法,提升策略。

4、寻找异同,比较反思。

把本节课解决的新问题与复习题中的题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型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巩固练习,深入新知。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采用了进行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形式进行。

第一关:火眼金睛辨对错。

第二关:我会做。

第三关:慧眼识珠。

四、交流收获,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自己畅谈收获,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最后由教师画龙点睛,结合板书对本节课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梳理,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还有利于知识建构。

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颐和园面积-万寿山面积=昆明湖面积颐和园面积×(1-)=昆明湖面积。

总量-部分量=另一部分量总量×(1-已知分数)=另一部分量。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六

一、说教材:《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大刚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老教材,新思路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会进行假分数与整数的互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难点: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五、教法、学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自己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因为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的形成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只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说2/3、7/9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我通过让学生叙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教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

(1)只用一个圆(单位1)表示,够不够?

(2)一个单位1不够,那怎么办?

(3)5/4怎么理解?5/4里有几个1/4?

(四)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1)同桌讨论分类方法。(2)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分类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练习:师生操练。

(五)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三、课堂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第1题。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二)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在小组里交流。

1、学生填写。2、师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七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的加减法》。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的分析以及同学的认知经验,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同学经历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同学现有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是重点是熟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同学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加减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

1、情境教学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二)学法。

同时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思维不能依照单存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也给予了同学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地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要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促进迁移。

我将要出示两道有关求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复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接下来的新课环节做铺垫,唤醒同学的旧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桥梁。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同学列出算式(1/2+1/4)并提问同学今天的分数加法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入今天的课题是学习异分母的加减法,我并且适时板书。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契机,提问同学,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我该怎么求呢?我给同学充足的时间去分组探究,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发现1/2+1/4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就让同学从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变为了具体的操作,不仅锻炼了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同学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当好同学的引导者,这时我着力让同学去观察发现1/2可以看作几分之几?让同学试着说出是2/4,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初步感知要先将1/2进行通分,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的时候才能进行相加。

2、接着教学完例1后,我利用同学对异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经验,引入同学做“试一试”的5/6-1/3,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尝试让同学独立练习,并集体交流。由于同学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些同学的结果是3/6,1/2,这时利用教学契机,提问同学3/6和1/2哪个更简洁?在交流中指导同学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接着让同学完成剩下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结果。

3、最后,让同学去说说是怎么计算异分母的加减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同学理清最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培养了同学概括知识的能力。我在同学的总结中,最后加以给出准确的归纳,明确指出:“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结果能写成最简分数的要写成最简分数。”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让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也是采取独立完成、集体校正的方法,对于同学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同学在练习环节达到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熟练过程。同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利用异分母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设计主要让了同学体会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这环节主要是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同学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同学正视自己对自己课堂评价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异分母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的加减法》。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的分析以及同学的认知经验,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同学经历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同学现有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是重点是熟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同学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加减法。

(一)教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

1、情境教学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二)学法。

同时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思维不能依照单存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也给予了同学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总结。

下面我将详细地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要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促进迁移。

我将要出示两道有关求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复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接下来的新课环节做铺垫,唤醒同学的旧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桥梁。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同学列出算式(1/2+1/4)并提问同学今天的分数加法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入今天的课题是学习异分母的加减法,我并且适时板书。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契机,提问同学,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我该怎么求呢?我给同学充足的时间去分组探究,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发现1/2+1/4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就让同学从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变为了具体的操作,不仅锻炼了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同学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当好同学的引导者,这时我着力让同学去观察发现1/2可以看作几分之几?让同学试着说出是2/4,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初步感知要先将1/2进行通分,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的时候才能进行相加。

2、接着教学完例1后,我利用同学对异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经验,引入同学做“试一试”的5/6-1/3,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尝试让同学独立练习,并集体交流。由于同学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些同学的结果是3/6,1/2,这时利用教学契机,提问同学3/6和1/2哪个更简洁?在交流中指导同学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接着让同学完成剩下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结果。

3、最后,让同学去说说是怎么计算异分母的加减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同学理清最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培养了同学概括知识的能力。我在同学的总结中,最后加以给出准确的归纳,明确指出:“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结果能写成最简分数的要写成最简分数。”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让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也是采取独立完成、集体校正的方法,对于同学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同学在练习环节达到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熟练过程。同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利用异分母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设计主要让了同学体会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这环节主要是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同学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同学正视自己对自己课堂评价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异分母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分数说课稿范文(19篇)篇十九

对于本节,教材设计的是一道“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例题。后面又在“试一试”部分分别设置了“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和“已知一个数去掉几分之几后,还剩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我将本节内容分为三课时来完成。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明确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解简单的方程;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一般步骤,同时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去掉几分之几后,还剩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方法。

的稍加变动,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题变动前后差别,让学生独立探索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少(或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或直观图;

2、根据对图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

3、根据思路列出方程;

4、通过解方程进行计算作答。”

四个环节让学生达到逐步理解的目的。在通过对例题的稍加变动,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题变动前后差别,让学生独立探索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珍爱生命预防溺水演讲稿(模板19篇)

    演讲是小学生展现个性和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才华。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小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探究宿舍设计与宿舍文化的关系的论文(汇总18篇)

    范文范本可以是各个学科领域中的经典案例或者是某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它们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

    个带头对照检查材料范文(17篇)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准备汇报材料,以便及时向相关人员汇报工作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汇报材料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

    英文简历的种类介绍(精选21篇)

    英文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掌握好英文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些英文范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出发,帮助大家多角度地了解和掌握英文写作。

    纪念劳动者的演讲稿大全(19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溯今而古,亘古而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人都是豪放的一代,激情的英华一代,以国家大义,民族大任为使命的风流一代!

    采油工艺技术岗竞聘稿(精选16篇)

    竞聘是一种选拔机制,通过竞争来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以下是一些竞争激烈岗位的应聘要点和成功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

    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总结(专业18篇)

    学生工作总结的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习惯。我们特意收集了一些学生工作总结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大学大二的的规划:时间:大二:

    五一出游英语(优质19篇)

    英语是一门能够培养我们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学科,对提升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总结写作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今天,是五一劳动节,阳光明媚,春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通用14篇)

    发言稿不仅仅是演讲的工具,更是我们展示自己写作能力和思辨思维的机会。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发言稿例句,希望对大家的发言有所启发。按照党委组织部《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

    赏析二十年后回故乡(汇总14篇)

    优秀作文不仅能够生动地描绘情景,还能够独具一格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见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对大家写作时能有所启示。“轰隆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