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LZ文人

通过质量月的开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优化产品设计与制造,提升客户满意度。以下是一些企业成功开展质量月的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一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和单位,本节是对上节课《质量》知识的拓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使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技能要求之一。这节课的内容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内容上难易适当,易激发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了解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3)知道托盘天平的调节、使用和读数方法。

(4)学会正确使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以及生活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托盘天平是测物体的质量的仪器之一。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正确测出液体质量又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安排:

1.教学内容的安排:

(1)通过ppt和实物,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

(2)通过分小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得出托盘天平的调节方法。

(3)通过与刻度尺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标尺上读数。

(4)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5)知识的运用:学会如何识别社会上短斤缺两的方法。

2.教材处理:

由于托盘天平有称量的范围,而教材中没有提及,根据实际应用,增加了天平的称量和感量的介绍,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从而加深对天平正确使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节内容难点不多,且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实验中培养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2、重点知识重点解决,通过类比法(标尺的读法与刻度尺相比较)进行突破。

三、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实验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中以ppt和仿真实验课件为辅助教学工具增强教学效果,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实用性。

四、学法指导:

由于本校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相当一部分差生,加上初二课时较紧,因此,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内容,找出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常见工具。

2.实验中,教会每个人读标尺上的示数(如果靠老师一个个地教,显然课时不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去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验中去得到证明。

思考问题:

问题1:在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如果左盘低,右盘高(指针偏左),应如何。

调节平衡螺母?

问题2:在称量时,游码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3:在称量前,如果天平未调平衡,左盘低,右盘高,则测出物体的质量比。

实际的质量是偏大还是偏小?反之又如何?

问题4:在调平天平的过程中,没有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则测出物体的质量比实。

际的质量偏大还是偏小?

问题5;如果用已磨损的砝码去测物体的质量,结果又如何?

问题6:如果砝码上沾上了杂物,则测出物体的质量又如何?

问题7:在称量时,如果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错误),能否通过一。

问题8:如何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问题9:如何测量一杯水的质量?

问题10:如何测量一滴水的质量?

问题11:一堆相同大头针,估计几千个。利用现在的仪器,能否很快知道大头。

针的数目吗?

问题12:如果测量固体的质量后再测量液体的质量,课时显然很紧张,再说以。

后测量液体的密度时还要先测量遗体的质量,所以这次如何测量液体的。

质量改为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正确测量不同液体质量的方法。

4.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规律。

5.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应该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1.托盘天平的调平方法。

(1)天平放在水平台子上。

(2)游码移至零刻度处。

(3)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使天平平衡。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物体放在左盘中。

(2)在右盘中增减砝码,使指针接近零刻度。

(3)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刻度板的中央。

3.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的质量。

4.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每一架天平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放在天平上的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2)不能将潮湿的、腐蚀性的物体直接放在托盘中。

(3)砝码要用镊子夹取,用毕及时放回砝码盒中。

七、教学评价:

活动卡:将十二个思考问题改变成十二题目进行课堂反馈。

文档为doc格式。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二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三

《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这节内容对以后的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材的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了解天平的构造,会调节的平衡螺母,知道称量原理,认识游码,并初步了解天平的使用。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说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学生实验: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

2、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一次明确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尽管物体质量的测量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比较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归纳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学习到这一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实验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概念,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物体是有物质组成的,如铁桶和铁制的文具盒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教室里的木门和木椅子都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可以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的物体都是又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类似于大铁桶和小铁钉,虽然都是由铁组成的,但所含铁的多少量不同的例子,以引入质量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

在学生明白了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少后,直接引入质量的概念,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举例的方式说明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初步理解质量的概念、对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来认识理解,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块橡胶泥,上课前捏成各种形状。设问:这块橡胶泥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也可以让一个学生将一块橡胶泥从教室的后面传到讲台,再设问:如果将这块橡胶泥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教师还可以举出冰块装在容器里化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质量是否变化?让学生结合图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无关。

2、物体的质量的测量。

通过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就要确定质量的单位,直接给出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对于1kg的大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约1kg学生又比较熟悉的例子,如20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kg,让学生对1kg的大小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阅读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的近似值”和动手掂一掂物理课本的质量|,文具盒的质量,使学生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有较多的认识。

对物体质量的测量的仪器,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教师再以补充。对于杆秤的应用可以介绍是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这里的教学上,先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天平的名称,接着自己看天平的调节方法和使用方法,这是可以选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其他同学在台下评价,老师再给与补充,同时老师强调:天平在使用之前必须调节水平,加砝码时应先估计物体的质量,加砝码是应加大的后加小的,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的总质量数与游码上的读数相加,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测一些物体的质量,老师下去巡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正确使用天平的目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砝码用完后不放回盒中,使用是不用镊子直接用手拿砝码行不行、我们吃的食盐,刚从水中取出的小铁块能否直接放左盘中去称质量?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然后教师予以强调,这样注意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经过学生思考会理解得更深刻。

本节课的小结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课堂反馈。

1、使用天平前,在调节横梁平衡是将游码放在____位置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横梁右臂偏高,则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____旋。

2、估计一下身边的物品质量是多少,再称一下,看看你的估计是否正确。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四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林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六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

(五)复习小结。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八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二

物体的质量是学生认识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基础,是学习密度、重力、压强、浮力等一些关键力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学生的一些直接的经验会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的概念。

天平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的较为精密的仪器,所以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和保护精密仪器。另外,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可以为以后学习密度的有关知识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学会使用天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打开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养成善于探究、

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质量的概念与单位。

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

4、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

托盘天平、橡皮泥。

教师用具。

演示托盘天平、橡皮泥、食盐两包、鸡蛋、多媒体课件。

1、教法。

质量的单位有那些?

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4、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25分钟)。

(1)认识天平的结构。

学生边看课本边看桌上的天平认识天平的结构,可通过课件一个一个指让学生报名称。注意在说结构时应介绍几个重要部分的作用,如:

三是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其中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

(2)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

再让学生仔细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并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问题用课件展示)。

(1)测量前:a.天平应怎么放?b.游码应怎样移?c.平衡螺母怎么调?

质量的单位有那些?

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4、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25分钟)。

(1)认识天平的结构。

学生边看课本边看桌上的天平认识天平的结构,可通过课件一个一个指让学生报名称。注意在说结构时应介绍几个重要部分的作用,如:

一是指针和度盘,用来指示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刻线时说明天平已平衡。

二是平衡螺母,在天平调平时使用。

三是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其中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

(2)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

再让学生仔细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并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问题用课件展示)。

(1)测量前:a.天平应怎么放?b.游码应怎样移?c.平衡螺母怎么调?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和单位,本节是对上节课《质量》知识的拓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使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技能要求之一。这节课的内容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内容上难易适当,易激发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了解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3)知道托盘天平的调节、使用和读数方法。

(4)学会正确使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以及生活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托盘天平是测物体的质量的仪器之一。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正确测出液体质量又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安排:

1.教学内容的安排:

(1)通过ppt和实物,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

(2)通过分小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得出托盘天平的调节方法。

(3)通过与刻度尺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标尺上读数。

(4)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5)知识的运用:学会如何识别社会上短斤缺两的方法。

2.教材处理:

由于托盘天平有称量的范围,而教材中没有提及,根据实际应用,增加了天平的称量和感量的介绍,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从而加深对天平正确使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节内容难点不多,且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实验中培养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2、重点知识重点解决,通过类比法(标尺的读法与刻度尺相比较)进行突破。

三、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实验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中以ppt和仿真实验课件为辅助教学工具增强教学效果,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实用性。

四、学法指导:

由于本校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相当一部分差生,加上初二课时较紧,因此,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内容,找出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常见工具。

2.实验中,教会每个人读标尺上的示数(如果靠老师一个个地教,显然课时不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去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验中去得到证明。

思考问题:

问题1:在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如果左盘低,右盘高(指针偏左),应如何。

调节平衡螺母?

问题2:在称量时,游码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3:在称量前,如果天平未调平衡,左盘低,右盘高,则测出物体的质量比。

实际的质量是偏大还是偏小?反之又如何?

问题4:在调平天平的过程中,没有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则测出物体的质量比实。

际的质量偏大还是偏小?

问题5;如果用已磨损的砝码去测物体的质量,结果又如何?

问题6:如果砝码上沾上了杂物,则测出物体的质量又如何?

问题7:在称量时,如果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错误),能否通过一。

定的方法求得物体的质量?

问题8:如何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问题9:如何测量一杯水的质量?

问题10:如何测量一滴水的质量?

问题11:一堆相同大头针,估计几千个。利用现在的仪器,能否很快知道大头。

针的数目吗?

问题12:如果测量固体的质量后再测量液体的质量,课时显然很紧张,再说以。

后测量液体的密度时还要先测量遗体的质量,所以这次如何测量液体的。

质量改为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正确测量不同液体质量的方法。

4.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规律。

5.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应该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1.托盘天平的调平方法。

(1)天平放在水平台子上。

(2)游码移至零刻度处。

(3)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使天平平衡。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物体放在左盘中。

(2)在右盘中增减砝码,使指针接近零刻度。

(3)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刻度板的中央。

3.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的质量。

4.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每一架天平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放在天平上的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2)不能将潮湿的、腐蚀性的物体直接放在托盘中。

(3)砝码要用镊子夹取,用毕及时放回砝码盒中。

七、教学评价:

活动卡:将十二个思考问题改变成十二题目进行课堂反馈。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本节课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共同研究适合于任何化学反应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1、课程导入。

回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中物质质的变化相关知识,引出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的疑问,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2、新课呈现。

演示课本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观察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汇报后果。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反应都具备相同的实验结果呢?”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总结实验现象。

分组实验并观察结果:

人们经过许多年,选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发现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因此把它作为了一条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请一名同学写出电解水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完成化学反应表达式。

提问:“电解水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师生总结: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教师扩展:这些原子在数量、种类、质量上的守恒必然导致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在质量上存在着守恒关系。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学生讨论:对守恒定律内容里的关键词(“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再次加深理解。

4、巩固练习。

为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质量守恒定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习题: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只生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的元素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3、a、b、c、d物质各10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还有c物质16克,同时生成新物质d8克,剩余部分a物质,而b无剩余,则参加反应a、b的质量之比为.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特征。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五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

(五)复习小结。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六

首先认真研读课本、教参,完成伴你学、配套练习册、化学报纸和随堂练习卷上的习题,查阅网上相关资料,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写出纸质版教案。最后仔细挑选随堂习题,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基准和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过程、基准的选择和会应用公式进行常见的计算。我说课时,将难点设为了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基准的理解,和教研组的相比,出现了偏差。我当时没有意识到,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对初三学生是非常抽象非常难理解的,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让学生一步步接受,从而突破难点。

(五)学情分析。

见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

(1)我的版本:先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计算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因此,要想办法将其转化为常规范围内的数值。通过“采用米作为单位来计量星球间的距离,非常不方便”来引入“基准”。为了计算和使用方便,必须想办法将大数值转化为小数值,即选择恰当的基准,从而引出计量原子质量的基准为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并解释什么是碳12原子。最后根据基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做了进一步修改:

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并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记忆原子质量,学生会发现记忆起来非常困难,从而产生将其转化为常规范围内数值的迫切需求。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通过让学生亲自体会原子实际质量记忆的不方便,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必要性。

分别设计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入计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第一个事例为“古希腊人用一种植物的种子克拉来计量钻石的质量,从而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第二个事例采用了我前面的设计。仔细分析第一个事例,发现它也是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用它来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非常贴切,并且更加全面。这样设计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在介绍碳12原子时,我只是口述。教研组修改为:一边描述,一边给出碳12原子的微观示意图。从该图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碳12原子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这样设计更加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介绍碳12原子质量的1/12时,我只是简单的描述。教研组修改为:将一个碳12原子比喻为一个大西瓜,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一份就相当于是基准。这样设计,接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利于学生理解。

(3)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6分钟左右,经过上述修改,该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2、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

(1)我的版本:根据定义,让学生总结出公式,然后练习三道题。这三道题由易到难,第一题可以直接套用公式,第二题需要稍微转一个弯,第三题将具体的数值变为抽象的字母。这样设计,帮助学生一步步学会公式的应用,便于学生接受。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在第一道习题后,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而我则是根据公式直接推出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相比较而言,教研组这样设计使知识点呈现的很自然。

3、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之比。

(1)我的版本:通过习题总结出该规律,并通过习题巩固。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增加一句话:我们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来代替实际质量比较大小。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我的版本:让学生观察表格,找规律。然后再从理论上帮助学生分析该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最后做练习巩固。

(2)教研组建议理论分析在新授课中可以不讲。理由:该知识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推导该公式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从而造成后面做习题时间紧迫该推导过程对本校初三学生来讲,有较大难度,班级后20名学生可能听不懂。因此,建议新授课中不去推导,可以放到下节习题课中。

5、原子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6、课堂小结。

三、课后反思。

经过组内说课,改正了一些问题,在实际讲课过程中,发现仍有不足之处。

1、提到“克拉”时,虽然强调了“2克拉”不是实际质量,而是相对质量,但是未明确指出“克拉”是该种子的名字,而不是质量的单位。

2、引出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后,进行第一个计算题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一步步教学生列公式带数据计算,而是直接让学生计算。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化学计算题,这是第一次,所以要告诉学生做题的步骤,并且强调化学上做计算题必须带单位。

3、在计算时,发现学生不会利用科学计数法计算,这是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于是,我又讲解了科学计数法的计算方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充分备课备学生,对重难点熟记于心,并采用最恰当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活动方案(精选19篇)

    活动方案的执行需要有明确的责任人和分工,以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在下面的活动方案搜集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创意和实用的灵感。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

    学生副主席竞选演讲稿(模板22篇)

    学生演讲稿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演讲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压岁钱的故事压岁钱的故事(热门16篇)

    作文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美妙。想要写一篇优秀作文,可以先阅读一些好的作品,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的营养。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

    退休老干部个人总结(优秀18篇)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经历了不少挑战和机会,我觉得现在是时候总结一下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个人总结范文,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吧。离退休党支部在局党委的直接领

    小学一年级快乐的元旦(优质17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的体现,还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回顾和反思。以下是一些令人赞叹的优秀作文范文,它们通过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发和

    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樊锦诗事迹启示范文(12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可

    设计师的实习报告自我鉴定(专业18篇)

    实习报告是实习期间的重要证明材料,也是对自己表现的一种客观评价。通过阅读这些实习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对实习的目标和意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实习时间:20__年_月_

    园林绿化行业述职报告大全(18篇)

    总结你在工作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小编精选了一些出色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本人自20xx年x

    与考试为话题考试为话题大全(16篇)

    优秀作文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改变,使读者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优秀作文展示了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考能力。

    我学会了写字(专业14篇)

    优秀作文通过精妙的叙述和条理清晰的结构展现了作者的文笔之高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我喜欢黄庭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