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

时间:2023-12-20 作者:影墨

讲话稿的撰写需要注意措辞的得体和合理,要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难懂的词汇和句式。通过阅读这些讲话稿,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引起听众的共鸣、如何运用情感和逻辑来影响听众。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一

【江西】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吴川地过重阳节有传统享宴高会的习俗,流行摆敬老宴。重阳节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 。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江苏】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四川】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山西】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20xx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二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簪菊花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菊花又名“延寿客”,寓意也是十分美好的。

插菊花枝

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佩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

追节

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放纸鹞

放纸鹞是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光绪《惠州府志》有记述。纸鹞意为现在的风筝。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菊花酒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三

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登高

《澄海县志》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登高饮酒,簪菊花,插茱 萸,仍遵照古人遗留下习俗,谚语说:‘九月重九,登高饮酒。’”这天 称为重阳节,是因为《易经》将九定为阳数,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日、月俱为“九”数,两阳相重,又称为“重阳”。

重阳登高习俗,从西汉时期就已经流行。有关登高缘因,人们社撰了 这样一个传说。《续齐谐记》曰:东汉时汝南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 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告诫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有大灾。 你可速回家,让家人皆准备一只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系于臂上,登高饮 菊花酒,便可消灾免祸。桓景听罢,匆忙回家,遵从师傅所嘱,令全家登 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猪、羊、牛均已暴死。费长房闻讯说: 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祸。这传说虽属无稽之谈,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 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 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 当此之时,邀请三四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 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食“九皇斋”

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佛祖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弟子,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重阳糕

重阳吃“重阳糕”。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粟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

放风筝

清乾隆《揭阳县志》云:“重阳,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日,儿童多放纸鸢(即放风筝)。”九月风信好,儿童多放风筝。有童谣说:“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

潮俗又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 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 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 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

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 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 种图案。常见的有鲳鱼、章鱼、蝴蝶、蜻蜒等动物造型。

菊花餐

重阳节古称菊花节。古人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黄花醉重阳”及“九月黄花插满头”等诗句。

古往今来,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阳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古医籍《神农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赞美菊花为“延寿客”,其功可知矣。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四

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起源于狩猎。远古时代,人类以狩猎为生,他们钻森林、爬高山,以猎取野物。此外,重阳节以后就是霜降了,人们争先恐后在霜降之前上山采药、挖野菜。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登高的习俗。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插茱萸是为了辟邪。唐代,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已经很盛行了。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为怀人之作,但从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阳节已经很盛行插茱萸之俗了。

茱萸是一位中药,又名“越椒”或“艾子”,有驱虫祛湿、逐风邪之效,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佳节,秋高气爽,也是菊花盛开之时,除了登高以外,也适合饮宴赏菊。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痴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奉为“九月花神”。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菊花诗中的名句。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唐代人过重阳节宴饮友人、赏菊的风俗。

此外,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李清照的《醉花阴.九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均有重阳节赏菊风俗的描写。

九月初九是海神妈祖升天之日,沿海和台湾地区都要祭拜妈祖。妈祖,名林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生前是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巫女,死后被奉为海神,有“天妃”、“天后”等封号。湄洲岛的妈祖庙成为海神祖庙,是祭祀海神的中心。

重阳节饮食以吃糕为最,此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称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则称花糕。重阳糕是用面粉蒸制作,以枣、栗子、肉为作料。

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还能用来做成重阳节的饮品。民谚曰:“九日重阳,携酒登高。”这里的酒就是菊花酒。据说古时候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门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起用来酿酒,于次年的重阳节才可以开坛饮用。菊花可以明目、治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气之效。

据传说赏菊以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此外,重阳节的'一些娱乐活动有围猎、射柳、放风筝和举重阳旗等。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今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10月__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作为高中的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致以节日的问候;在平时,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同时向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给老年人跟多的关爱,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排忧解难,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详地度过晚年。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六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之极,双九之日便称“重阳”。又因这一天日数最大,所以又叫“老人节”。

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有个叫汝河的地方。这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男人长得健壮,女人生得漂亮,而且汝河附近村落的人寿命都特别长,活到一百岁的人算是短命的。

汝河边上有一个叫鱼头坝的村子,村里有一户姓恒的人家,祖祖辈辈都是长命人。到了恒景这辈上,恒家已经是六世同堂了,恒景是重重重孙子。恒景的老老太爷已经208岁了,仍然耳不聋,眼不花,声音如铜钟,走路一阵风。堪舆家说,鱼头坝风水好,整个村子就象一条鲤鱼,村口就是鱼头,扎在水里,村后就是鱼尾搭在山上,这样下接阴气,上接阳气,阴阳贯通,村里人自然长命。

堪舆家在村里转了一圈就走了,他走后没几天,村里就出事了。最先出事的就是恒景家,恒景的老老太爷恒源泉第一个出现了异常反应。

恒老爷子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人瑞寿星,本来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可自从堪舆家走了之后,恒老爷子就开始无精打采,脸色日渐苍白。没过几天,恒老爷子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最后,恒老爷子竟变得骨瘦如柴,躺在榻上成了一具干尸。恒家觉得奇怪,便请来巫医诊治。可巫医从上到下把恒老爷子看了个遍,也没看出什么病来。最后,巫医在恒老爷子榻前开坛作法,向天地鬼神打听恒老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谁知,巫医坐在坛前刚口诀念咒,法坛竟“轰”地一声炸了。巫医吓了一哆嗦,赶紧起身施礼:“在下医术不精,法力不够,实在看不了老爷子的病,告辞告辞。”说着,一溜烟就跑了。

连巫医都看不了恒老爷子的病,说明那病实在是太怪了。恒老爷子就这么奇怪地死了,恒家人身着重孝把恒老爷子发丧了。谁知恒老爷子入土没几天,恒景的老太爷又得了恒老爷子一样的病,没几天也死了。

不到一个月时间,恒家上下二十几口都得了怪病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下了恒景一人。恒景哭得死去活来,一家人好好的,怎么就遭此横祸呢?乡亲们都来劝,说生死有命,让恒景想开点。可恒景想不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本来身体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他一定要找个明白人问问清楚。

这天,恒景来到汝河边,想摆渡过河去找访高人。正往渡口走,迎面来了一个手拿拂尘的道人。只见道人手搭凉棚向鱼头坝观看,看完之后,道人点了点头,自语道:“哎哟,好大的妖气呀,看来村中已经死了二十几口子人了。”说着,又转身看向汝河,闭目掐诀口中叨咕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惊道:“唔呀,河中妖气更重,用不了多久,这一带的人就要死光了!”恒景一听,眼睛当时就瞪大了,赶紧跑上前去,给道人深施一礼,说:“请问道长,您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道人手捻采须髯,说:“你问这个干什么?”恒景把家里的遭遇一说,道人点点头:“年轻人,你家的遭遇只是你们村大难的开始,以后家家都会死人,直到村里的人都死光为止。”恒景问是怎么回事儿,道人说,他刚才掐算了,这汝河之中有一处是阴间和阳间都管不着的地方,叫做“阴阳界”,这阴阳界本是阴间和阳间的通道,阳死阴生皆通过此处。这里原本无人管辖,是个清幽之所,可是现在,这里却出现了一个瘟魔,专门吸人阳气。待人的阳气被他吸干,那人便会得“干尸瘟”而死。而这个瘟魔的功力也会随着阳气的增加而大长,他的道行也会因被吸食人的寿数而大增。现在,瘟魔已经吸了三十多人的阳气,道行已经超过千年,如果瘟魔的道行超过万年,他就成了瘟魔王,阴阳界就会被他控制,到那时,阴阳两界就会大乱,阳间的人死了无法转世,阴间的鬼魂无法投胎,天地又会变成一片混沌。恒景着急地问:“那怎么办呢?谁能治得了他?”道人摇摇头:“天地六道,瘟魔属阿修罗道,天道和地狱都离他甚远,只有人道与他最接近,因此,要想治服于他,必须找一个有仙缘之人,经得道高人点化后方可将他铲除。”

恒景看看道人,说:“您不就是得道高人吗?快去找有仙缘的人吧!”道人摇摇头:“贫道道行甚浅,只能算出瘟魔在此,铲除他还没有办法。”说着,仔细打量一下恒景,突然眼睛一亮:“年轻人,把你的生辰八字报上来,让贫道算算。”恒景说出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道人掐指一算,连说:“善哉,善哉,你五行缺土,可任意穿行阴阳两界,正是有仙缘之人。”恒景一指自己:“我,是有仙缘之人?那您快说,得道高人在哪里?我要为家人报仇,铲除瘟魔!”道人想了想说:“得道高人距此八百里,住在山之始祖泰山之上,你若真想为家人报仇,救天地阴阳于水火,就马上去吧,不过此程艰辛,你若半途而废,这方圆百里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恒景使劲点头:“我不会半途而废的,可是我去找得道高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回来的,瘟魔这个时候出来祸害人怎么办?”道人说:“这个你放心,我在河岸边压一道符,瘟魔就无法从阴阳界出来,但贫道法力有限,只能将他镇住一年,一年之后你若还不回来,他就会出来害人了。”恒景说:“我一年之内定会回来!”道人给恒景深施一礼:“贫道代阴阳众生在此谢过。”说着,便拿出一道符,压在了岸边的石头下。

道人走了,恒景赶紧回家。这几天,又有几户人家死了人,村里已经人心惶惶了。恒景把他去找得道高人的想法一说,村里人全都支持,有的牵来马匹,有的拿来盆缠,让他赶紧去找高人,为百姓除害。

恒景骑着快马出发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泰山脚下。恒景在山下跟人打听,那位得道高人住在哪里,可没人知道,恒景只好上山去找。恒景在山里转了七天七夜,马被大蟒吃了,他也险些葬身蟒腹。但恒景没有退缩,继续在山上找。又过了七天七夜,恒景身上的盘缠用完了,干粮也吃光了,四下一看,周围一户人家都没有。恒景有点心恢意冷了,心说我都快把泰山转遍了,哪有什么高人啊?恒景想下山,又一想不能,那位道人说得道高人就在此山中,自己必须心诚,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恒景忍着饥饿继续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就听头上传来“扑啦啦”一阵响,抬头一看,一只仙鹤落在了不远处。恒景高兴了,有仙鹤必有仙人,便向仙鹤落着的地方走去。仙鹤时飞时停,渐渐就上了山顶,落在了一片雾气之中,恒景也爬到了山顶,再看那仙鹤,翅膀一抖就没影了。恒景仔细一看,山顶雾气一片,山下群山起伏,哪有人啊?恒景实在是走不动了,身子一软就晕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恒景醒了过来。睁眼一看,见一个白眉老者站在他面前。恒景坐起来,问:“老人家,这是哪里?”老者一笑:“你要找哪里?”恒景说:“我要找得道高人。”老者哈哈一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贫道虽身居高处,但却不敢言高。”恒景听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但见老者生的仙风道骨,说话又高深莫测,便知他定是得道高人。于是,恒景跪倒磕头,把瘟魔祸害一方之一说了一遍,求老者指点,如何铲除瘟魔。老者点点头,说:“你不畏艰险来到此处,贫道就传你一套降妖伏魔剑法,你学成之后定要铲除瘟魔。”恒景一听,再次磕头谢恩。

恒景学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学成了降妖伏魔剑法。老者掐指算了算,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说着,把一把降妖伏魔剑赠给恒景,让他就用这把剑斩杀瘟魔。然后,老者又拿出两样东西,一样是茱萸叶,一样是菊花酒。老者说,泰山乃众山鼻祖,茱萸生在山顶之上,乃至阳之物,其阳气可令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菊花生在山脚,乃至阴之物,用酒泡过,阴气最盛,可令妖魔鬼怪元神凝结无法动弹。老者把这两样东西交给恒景之后,说:“要想降服瘟魔,需在明日午时三刻,那时天地间阳气最盛,你可用降妖伏魔剑将温魔魂魄打散,令其永世不得轮回。”说完,老者传授了茱萸和菊花酒的使用方法,恒景牢记在心。

背上宝剑,拿着茱萸叶和菊花酒,恒景发愁了:明天就要赶回去,这么远的路我怎么走啊?老者哈哈一笑,拂尘在空中一扬,一只仙鹤“扑啦啦”飞来,落在恒景身前。老者说:“骑上它,闭上眼睛,片刻便可回家。”说完,老者又一扬拂尘,若大一个道观不见了,山顶上还是恒景刚来时的模样。恒景向四周施礼,谢过老者,骑上仙鹤一闭眼,就觉耳边刮起一阵大风,只一会儿,风便停了。恒景感觉自己的脚已经落了地,睁眼一看,原来已经站在了汝河边。

此时,那位道人正手持宝剑被困在一团黑雾之中,见恒景来了,道士大喊:“年轻人,贫道支持不住了,瘟魔出来了!”恒景怒目圆睁,抽出降妖伏魔剑,大喝一声刺向黑雾,就听黑雾之中传来一声惨叫,“哧”的一声,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汝河之中。道士喘着气走到恒景身边,说:“你来的正好,再晚一步,瘟魔就进村了。”恒景看一眼河水,说:“不怕,我已从得道高人那里学来了降魔之术,明日是九月初九,我要在午时三刻铲除瘟魔。”道人点点头:“好,贫道帮你。”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九月初九辰时。恒景和道人把村里人都集中到村后的山顶上,每人分给一片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然后让人们站成八卦阵,茱萸叶贴在额头,菊花酒端在胸前。只等瘟魔出现,恒景便念动咒语用宝剑将其除掉。

午时三刻就要到了,可瘟魔却还没有出来。恒景有些着急了,错过午时三刻,再杀瘟魔可就难了,怎么办?道人走到恒景跟前,说:“他不出来,你就把他打出来,待贫道作法,把你送进阴阳界!”说着,道人在恒景后背画了一道符,口念咒语,猛地在恒景背后打了一掌,恒景“哧”的一声就飞进了汝河之中。

此时的阴阳界里黑气一团,瘟魔被恒景刺了一剑,正在闭关疗伤。他已经好久没吸人的阳气了,又被恒景刺了一剑,功力大伤。瘟魔这个气呀,他本想在昨天干掉道人,到村里再吸几个人的阳气,没想到恒景半路杀出来,坏了他的好事。今天是九月初九,阳气最盛,他想过了午时三刻,再出去村里所有人的阳气都吸干。

瘟魔疗好伤,正打坐运气,恒景就提着降妖伏魔剑杀了进来。瘟魔一见,亮出九阴魔钩就与恒景打到一处。可恒景手中的降妖伏魔剑是太上老君丹炉中所炼,再加上那位老者传他的剑法,温魔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只几个回合,恒景手中的剑气已将阴阳界中的魔气扫净。没有魔气护体,瘟魔无法在阴阳界容身,便化作一缕青烟从阴阳界冲了出去。恒景手持宝剑,大喝一声:“哪里走?!”便飞身追了出去。

瘟魔从汝河里蹿出来,正好是午时三刻。抬头一看,见山顶上站满了人,便冲向山顶,一股脑把人们的阳气全吸尽,回头再与恒景打斗。就在他冲到山腰的时候,恒景从河里跳了上来。见瘟魔已接近村民,恒景立刻念动咒语。就见村民站成的八卦阵射出万道霞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也溢满山野。瘟魔被霞光一道,茱萸香气和菊花酒气一熏,立刻变得身形扭曲,痛苦不堪。趁此机会,恒景使出降妖伏魔剑法,口中默念“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三招五式便将瘟魔斩成碎片。恒景让村民赶紧把茱萸叶扔到还在蠕动的瘟魔碎片上,然后又用菊花酒浇。随着一阵惨叫,瘟魔化作一团青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瘟魔被铲除,汝河一带再没人得怪病而死。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也为了防止别的妖魔再来,汝河一带的人每到九月初九,就把茱萸搜到高处,然后酒上菊花酒。这个习惯渐渐传开,很快就传遍了华夏大地。于是,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喝菊花酒就成了一种风俗。这个风俗流传千年,也就成了节日。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七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九九重阳节,久久敬老情》。

最美的莫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每天,我们迎着朝阳上学,沐浴着夕阳回家,不知不觉又迎来了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重阳即是两个九叠加,“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古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今天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在属于老年人的节日里,祝愿所爷爷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今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尊老敬老不仅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多给老人心理慰藉。,我提议,每一位学生都要用行动向老人们献上的一份心意,为字节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着想,少让做那些本来应该是做的事,把好吃让给,把有趣的事告诉,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一样幸福的生活!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八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别名“避邪翁”。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室内各处和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隋唐时茱萸的作用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饮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内插茱萸辟邪蔚成风气。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随着重阳民俗重心从辟邪消灾转到延年益寿,插茱萸这一风俗渐渐式微。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物,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以米粉面粉为原料,加上枣、栗子、石榴籽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象征宝山,上面做两只小羊,兆九九重阳。在糕上插一些小纸旗,代替茱萸,置蜡烛灯,用点灯、吃糕,谐意“登高”。最初,吃重阳糕有辟邪和祭祀的寓意,之后,重阳糕演变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糕点上装饰红枣、栗子,有传统的早生贵子意义,是祈子的象征物。明清的时候,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还有一些如吃柿子、吃素食、吃重阳面等等,不同民族和地区过节习俗均有所不同。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是与除夕、清明、十来一这三节并称的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又有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上述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由于九月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长寿之意,所以人们常在此日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九

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我们从这些诗句中可窥见古代重阳登高的`风貌。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由桓景带领乡民登高避灾的神话为后世相传而成,一说是源于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也有说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等,登高风俗由此演变而来。

即使不论起源,秋高气爽,登高远望,活动筋骨,心旷神怡,在时令上也是合适不过的。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四君子”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古时重阳这天会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饮酒赋诗。

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一种解释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另一种解释则说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两种说法虽然对立,但它们都带有祈福的寓意。

重阳节在古时是祈福寿的日子,历经时代的演变,如今已成为尊老敬老的节日,回家孝敬长辈成为现代重阳节的新“习俗”。无论工作再繁忙,活动再多,也请记得在这天回家与亲人相聚。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

(下午见面时用语)下午好重阳节又称重阳节、太阳秋节、“踩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旅游赏秋、爬山、看菊花、插山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活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才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被历代王朝沿袭。三月初三的重阳,“踏春”是一家人的郊游。这一天,重阳的所有亲戚都要一起爬山“避灾”。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但是你知道这个习俗的起源吗?关于重阳节爬山的起源,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南地区瘟疫流行,危害极大。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带着道士费长芳老师学习消灾救人的法术。有一天,费长芳告诉桓景,九月九日,瘟疫妖又伤人了,叫桓景回去救村民:“九日,离家,登高,把山茱萸装在红布袋里,绑在手臂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疫妖”。桓景回家告诉了村里人。九月九日,汝河风起云涌,妖气袭人。然而,由于菊花酒的刺鼻气味,山茱萸太甜了,很难接近。桓挥剑杀了山下的瘟神。晚上,人们回到家中,发现家中“鸡犬牛羊骤死”,人们因为外出爬山而免遭灾难。

此后重阳登高避祸,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宴就成了一种美丽优雅的习俗。

重阳节到了,很多人都在给家里的老人准备礼物。重阳节送什么礼物最贴心?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送一颗心给老人。

其实老人最需要的是关心和温暖,所以要从老人的实际需求考虑如何选择礼物。甚至陪老人聊天吃个饭,对老人来说都是最大的。

在山上度假想起我在山东的兄弟们

唐・

我是一个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独的陌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到兄弟们的身体登上了高处,也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一

重阳祭祖,许多宗族都会在重阳这天举行祭祖仪式,墓祭或者祠祭,抑或兼而有之,如大坪房氏与惠来宗亲每年重阳都会集结致祭,九月初八共同祭扫始祖公墓,大坪裔孙祭扫怀远公妈墓。初九日大坪房氏裔孙赴惠来华房与众宗亲同祭扫始祖妈墓,并于宗祠进行三献礼祭祀仪式,而后进餐!

重阳扫墓,切合客家山区实际,大有好处。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岭上,周边基本上是草木丛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岭扫墓难免把衣衫都弄湿了。重阳则不同,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雨水偏少,这时扫墓不仅出行方便,还可登高远眺,欣赏各处美景。况且,重阳节一般与国庆节相距很近,这时外出工作的人也容易安排时间回乡与亲人一起扫墓祭祖。

采抹草

抹草,芳香之物,并不利人口腹,而多用于禳祭鬼神、祛煞致祥的民间宗教仪式。芳香是正气,可以御秽辟邪。所以,在乡人眼里,抹草不是凡草,而是一种拥有神秘力量的圣草,端午时,与茅草等一同煮汤用来沐浴,可以驱蚊虫蛇蝎,益肌肤;置于窗棂门楣,纳于婚嫁聘礼,可以祛煞驱邪;点缀牲仪供品,装饰神龛香炉,可以通神飨鬼,等等。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黄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二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烧白柴”是布朗族人的赕佛节日间在每年阳历12月14日。是晚 ,在寨外广场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宝塔,点火焚之。德昂族人认为,天气寒冷季节已到了,怕佛祖受冻,需烧白柴,给佛烤火,以驱寒冷,增加温暖之意。

瑶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胜、全州等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天清晨,人们带上酒、豆腐、生猪肉、活鸭到历年撒秧的秧田边,供祭五谷大仙,祈求消灾灭虫、保护秧苗。祭时,摆上借口,点上香烛,然后杀鸭或公鸡,将血沉在酒杯、纸钱、田埂上,并将淋了鸡鸭血的纸钱挂在草标或竹标上,插到所种田块,祈求消灾灭虫、庄稼丰收。

壮家的春节习俗,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情浓而意深。

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大年三十还要做好“压年饭”,以求有余有剩,吉祥如意。入夜,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新春第一日,天空尚未露出鱼肚白,到山间清泉、村旁小河汲新水的农妇村姑便纷至沓来。农妇为全家挑新水,同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象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便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保佑六畜兴旺。然后将新水倒入锅里,与红糖、竹叶、葱花、生姜一同烧开,让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据说:这新年茶会使人万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长寿、小孩喝了聪明能干、夫妻喝了会和和睦睦。壮家村姑汲新水,则有喝伶俐水的习俗。时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们聚在泉边轮流数星星,待数到天上只剩下一颗星星时,便开始喝新水。村中公认的“伶俐嫂”伴着姑娘们喝新水。大家认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会聪明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奖给第一个到泉边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争着喝,聪明的伶俐嫂捧着水将姑娘们逗得欲喝不能,欲罢也不能,她口中还说着许多逗乐的话,整个泉边荡漾着姑娘们的欢笑声。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向往未来的情感追求,谁不希望自己聪明伶俐呢?谁不想在新年里能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势在必争的。

初一至十五,丰盛的菜肴,无尽温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因此,年间壮家的火是不能熄灭的,火旺象征着家旺,子孙绵延。

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 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朝鲜族节日—流头节

也叫“流头日”。朝鲜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举行。节日当天,人们携带酒食到江河岸边,在水中沐浴,称为“流头”。浴后会宴,称“流头宴”。又以蜜水浇粉团信用,称“吃水团”。有的地区还将打糕扔到水田中,或用小木棍插在田埂上,举行“龙神祭”或“农神祭”。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三

重阳节登高,是古来就有的习俗,不独宋朝为然。以大唐长安为例,每年重阳节,必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头插茱萸,爬到乐游原上登高望远。乐游原是长安城外的一片高地,位于大雁塔东北,爬上去一瞧,半个长安都在脚下。

可是宋朝人重阳登高就没这么便利了。南宋首都是杭州,杭州市民还有凤凰山可登;北宋首都是开封,开封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一马平川,到了重阳节,只好爬到城楼上登高了。

当然,开封人多(宋徽宗即位时达到一千多万人),城楼上站不下,即使站得下也不让随便登,于是士大夫们过重阳时竞相去豪富之家做客――豪富之家多建高楼,喝完大酒去楼上玩耍,登高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开封当京官时,年年重阳就都去驸马王诜家聚会,因为王诜在城郊建了别墅,不仅广种菊花,还有高台重楼,最适合饮酒赏菊,登高望远。

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宋代人有自己的看法。宋朝博物学家方勺给出过解释:“九九极阳,阳极转阴,登高为调阴转阳也。”意思是说,九是阳数,九月九是阳上加阳,阳到极点又成了阴,为了让阴阳调和,百病不生,到了这天就要爬到高处。

那么为什么爬到高处就能阴阳调和呢?方勺没有具体说明,后人猜测,估计他认为高处离太阳近一些,能多吸收点儿阳气吧。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四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五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清丰县儿童於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於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吧北部人家於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缸神。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於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上海豫园於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汞西省】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於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县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於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六

古时重阳节,饮菊花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据说古代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说饮菊花酒可以令人长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七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习俗讲话稿(专业18篇)篇十八

“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间,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生祛病。

而在广州,百姓自然也喜欢登高,但与赏菊、插茱萸的习俗略有不同,街坊登高寻九菖蒲。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专家叶春生昨日给广州日报记者介绍说,郑仙即先秦方士郑安期,曾在广州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传说某年瘟疫流行,为了拯救民众,他在山上采仙草九菖蒲时失足坠崖,驾鹤成仙。另一传说是秦始皇早就命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按照农历,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秋交接的时间界标。清明是春祭,重阳作为秋祭,重阳拜山也是岭南风俗之一。

如资料记载,香港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一起祭祖;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而在广州,春祭与秋祭,祭祀的对象又有不同。叶春生告诉记者,重阳拜新山清明拜老山的传统。如广府地区,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以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另一部分人则清理坟旁杂草,焚烧纸钱。也有人离开祖坟前,鸣放爆竹,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心想事成等。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岭南地区一个特色。叶春生告诉记者,与广州同是广府文化的佛山地区,重阳节放纸鸢很有特色。当地街坊会系藤弓于纸鸢上,待纸鸢飞在半空,能发出十分嘹亮的声音。此后,阳江地区的纸鸢则把这一特色发挥到极致,因此最有名。

如今,整个社会运行速度加快,快节奏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登白云山的时候,现代青年也利用这个机会放飞心情。很多街坊喜欢买个风车,转一转,起到转大运的作用,期待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防灾减灾范文(14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感人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

    胡金葆学习心得大全(18篇)

    学习心得是对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了更好地总结学习经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习心得的样例。

    幼儿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大全(22篇)

    在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时,我们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本学期本班幼儿xx名,其中男xx名、女xx名,在经过一

    深圳市房屋出租合同(精选17篇)

    合同协议可以为双方提供遵守交易条款的标准,能够减少纠纷的发生,为对方提供法律保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甲、乙双方通过友好协商,

    创业贷款个人简历(优质20篇)

    个人简历是一份有组织的文件,它的目的是让他人尽快了解个人的能力和资格。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个人简历示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具申请人x,男、现年30岁,

    农村大棚承包合同汇编(实用22篇)

    承包合同是保障承包方和发包方利益的重要工具,可减少纠纷风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些承包合同的案例,以期从中提取出一些建议和经验。身份证号码:________

    建材采购合同协议范文(17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规范了交易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合同协议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

    会计专业英文面试自我介绍汇编大全(15篇)

    在社交场合,自我介绍是第一步,它能够给人留下个性和印象。接下来是一些自我介绍的技巧和实战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我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即将

    我是小发明家范文(22篇)

    优秀作文运用恰当的修辞、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范文中的观点和思考具有启发性,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维和提升写作水平。

    大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精选17篇)

    大学生演讲稿是一种通过口头演讲方式来传递思想、感情和观点的书面材料,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感人的大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