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XY字客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这些读后感范文涵盖了文学、历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作品,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一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二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三

13章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大意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会有谁呢?”

乍一听,感觉孟子实在是张狂。在我们这个以谦卑为基调的国度里,烟雨怎会这样的高调呢?可转念之间,又颇感孟子很是自信。

孟子以天下为己任,于齐国相居,然不遇。先是一个想挽留的人主动来见孟子,其目的`是为齐王争取圣贤之人。孟子嫌齐国礼遇不周,停留三天后离开此地。可是,他仍是心向这方土地,期望大王能有所表示,以达到自己辅佐明君、安定百姓的愿望,直至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可以说,孟子积极入世,有责任、勇担当,襟怀博大,目标高远,时时给人一种昂扬上进的情怀。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四

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仁政”的创立者和倡导者,有“亚圣”之称。

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孟子一文。

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学堂附近,从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强的孟轲开始喜爱读书学习了。

人们常说: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

这话一点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走上了求学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内涵。

作为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太多了。

他们整日整年的四处奔波,挣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下钱来给我们用,把好的衣服让给我们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们吃。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呢?

读到这里,我也为孟子的懂事而感动。

孟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亲的不易。

担心母亲孤独,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不再找别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亲的身边。

他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学的道路上,小孟轲刻苦好学,不厌其烦地练字,读书。

只因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学习,学习他对母亲的孝顺,学习他在学习上的刻苦。

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给我的父母,不能让父母的血汗白流。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五

在当今社会,理性早已经被遗忘,随意的抨击他人,随意的下定结论,甚至因为缺乏理性而导致走向不归路。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事情,缺乏理性,就是缺乏思考。

不论网络毒鸡汤还是自我的虚荣心,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才导致很多人迷茫与无解。

所以,只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方可做到理智。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六

公孙丑又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乎?”于是孟子大谈阔论,从勇气谈到豪然正气,其实它真正想谈的就是他所谓的浩然正气。公孙丑问道:“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敢问何谓浩然正气也?”曰:“难言也……”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与他的性本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真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娞矣。”孟子教化人们培养仁义之心和浩然正气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人走在路上连一只蚂蚁也不敢踩死,正是因为对这种思想的培养,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就生长着仁义,这恰恰让一部分小人乘虚而入。当今的世道就有这样的小人在大小的舞台上指手画脚,狐假虎威。我恨小人,因此我恨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如果大家都有一点老黑格尔的性恶论的思想,就不至于产生这样的小人了。

当然孟子有许多好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公孙丑说:“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谦虚,从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况我孟子呢?这正是孟子伟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们缺少的正是孟子的这种人格魅力,在学习生活当中,有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自高自大。我要说:孟子尚不敢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七

近来,把《孟子》读了一次,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表彰。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请从教诲。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表示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自己所为的尴尬情形。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统中国,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却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不合实际,终于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一生兢兢业业的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王者行仁道。他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高高在上的“君”、“夫子”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的范畴,而且是低于众“民”之下的。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话来阐明圣人“圣人之于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认为孔子了集“清”、“任”、“和”、“时”(“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这任者也。柳下惠,圣这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集这四为一体的,所以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圣人纵然学识渊博,载心仁厚,仁者无敌,终于“出于其类”,如孔子——大圣,自己也说“圣,则吾不能,我学而不厌,而教不倦也”。圣人既然也是民众的一部分,是以民众为基底的,于子孟子顺势大胆说出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孟子这种把民权放在君权之上的思想,比法国的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孟子讲究“民为邦本”、“保民而王”,在国内实行仁政,“修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而人爵”便跟从而至,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使人民富起来,倡保民之说,从而实现“王者无敌”,建千秋事业。

其次来说说孟子的'个人修为。从孟子的言语中,道出了冲彻中国文化的大丈夫理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铮铮铁骨,傲然立于世人的眼前。于是“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袒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故要匡正时弊,使上自诸侯有信心施行仁政(“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下至庶民(“人皆可以以尧舜")以便使政风,民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一个根本的好转,在救世,救民,其用心是良苦的。在个人修身上,孟子提出“养性”、“修身”,讲”性善“,所以提倡“养性”,即扩充固有的善端。孟子亦讲“养心”,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古人说“白沙在涅,不染也黑;逢中生麻,不扶也直”,正是与“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同一个道理。于是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意愿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贫穷之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照样“不改其乐”乐而忘忧。孟子总结人世过错,说道“咎,多由于自取”,正因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故孟子毅然指出“仁者如射,射者已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这种灾难我担当,“不怨天,不尤人”不知当羞杀古今多少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济的“仕者“了。这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甚大的。孟子的严于律己,当是现世的楷模。

孟子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灌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诣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追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他还提倡启发思维。孟子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达到他预期的效果。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孟子还提倡“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仍然很有作用。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八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是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也能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长出了一个锛俿角痫,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令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确性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柜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锛偽琻銡玗一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有因为他学识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后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基础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试论孟子和杨朱的分歧。

浅析孟子“仁义”伦理思想略论。

从孟子的“王道”思想看民本政治。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论文。

浅论康德与孟子伦理思想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

先秦孟子的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探析。

论孟子性善论与孩子品德教育论文。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九

我感觉读完了《孟子》自己改变了个人,孟子这本书每一句都提醒我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以前我在家里喜欢说脏话,妈妈对我说,出去玩要早点回家,而我,却很少遵守妈妈的话,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给妈妈说,我下次再不玩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这些坏习惯我都在渐渐地改正。我以前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至从读了《孟子》这本圣书,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其实超级好,我感觉圣书跟普通的书比起来要智慧与奥秘很多,意思虽然现在不能完全领悟,但感觉这些圣书对我将来会有很大用处。

书院里对我最亲的人就是程老师,她教我读《学庸论语》、《孟子》,我还记得有一次,身体有点不舒服,程老师每天都摸着我的头关心我,看看发烧没有,谢谢程老师!我到张老师那个班也上过课,所以也谢谢张老师!书院里还有很多经常陪我玩的同学:胡i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谢谢你们!

进入弘毅厚谦书院是为了读圣书,受圣贤教育教诲。我现在已经背了五万多字了!而进文礼书院需要二十万中文和十万英文才能进文礼书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进入文礼书院的目标去努力。爸爸告诉我圣贤教育可以帮助我一生。爸爸还要求我把佛经一起背,爸爸还想最终把我送去当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实也很喜欢读这些圣书,爸爸告诉我,我先要打好基础,以后要去文礼书院或去孔子学堂深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一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二

孟子是亚圣,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后学者一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荣先生经过研究认为,孔子、孟子都没有认为"人性本善"。而实际人性并无善恶,只有"善的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种倾向,说明人生是开放的,永远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且此种要求由内而发,不是由外在给予的,因此,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实现自我向善的本性。这就不难于理解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为何总是不辞辛苦,以天下为已任,周游列国,不可为而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并以此为乐。他们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巅啊!傅佩荣先生总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经由不断的努力奋斗,使自己越来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来越高,这才会享有真正的快乐,最大的快乐。

我们要学习孟子的"浩然之气"。我们都知道孟子的几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价值当然是由内而发,但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环境,不可忽视环境的因素,人的价值必须落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才能得以实现。孟子宣扬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孟子从未言弃。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话两千年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对于我们凡人来说,工作学习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细节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长,等到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担大任的一天,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三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有人?

释义:

一个人的生命本来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变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众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也就根本无惭无愧了。

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猾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总可以达到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实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作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读后感:

先贤所讲的无耻之心在哪里?惭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道德和良心已经完全没有了底线。

好在我们还有油条哥、托举哥以及无数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这些道德模范的引领下,每个人都应心存善念,心存惭愧之心,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一定要想想这样做能否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让别人批评我、指责我?用内外的力量约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就自然会守礼,自然能够尽义务,企业效益自然会提升,社会环境也自然会和谐。所以从当下做起,从自我做起吧。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四

读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学而又仁爱的伟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们的古人很厉害,但是他却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还要高出很多。现在让我来谈谈读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关于国家发展这一问题的。也希望你可以从孟子身上学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识和精神。

一直很喜欢孟子的一段话:“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因为老百姓快乐而感到快乐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老百姓的忧愁而感到忧愁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忧愁而忧愁。因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也因为天下人的忧虑而忧虑,如果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的(统治者),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因为这段文字,我联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当今社会。因为我们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保持着思想上的先进性,始终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方向,走群众路线。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而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努力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解决一切阻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就譬如说,在最近的几年里,中国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宁愿国民受苦,也倾尽国力去支援一些国家,却没有得到友谊的事情让很多中国人很不满。在本国国情不容乐观的情况(中国的失、辍学儿童人数世界第一;九亿农民几乎没有任何医疗社保)下,为何没有加大力度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反而寻求外在的好名声呢?就我个人而言,当然是觉得党和国家早日解决这些在百姓眼里、生活中是大问题,与人民大众直接相关的事件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最广大群众支持的决策才是最容易施行和收到成效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出现“政策的形成和施行吃力不讨好,还遭民怨”的事发生,希望我们的党和国家在今后的决策中可以更关注民生。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五

最近,在读读背背之作业单中,我发现《孟子三章》这篇古文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三篇文言文都讲了三个不同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篇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通过战争来说明无论是人和国家,都需要人去顺和。正如文中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以,民心所向才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统治天下也要顺从民心,想要单纯用武力统治一个国家,必定是动荡不堪的.。

第二篇是《富贵不能淫》,孟子借“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从诸侯而窃取权势,从而愤怒的立下了一个“大丈夫”标准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称为大丈夫。

而最后一篇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中国古代的六位历史人物: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例子,说明了人在忧患时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这三条人生格言,我一条都没有做到,此时此刻起,我也要做到“苦其心中,曾益已所不能”,做一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与同学搞好关系,从而使自己学习奋发向上!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六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那么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稳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开展,需要做到优那么与民同忧,乐那么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外表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开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开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成认自己的错误。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七

《离娄章句上》第18章有言:“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意即:“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的回答是:“势不行也。”即:“由于情势不通。”

孟子在亮明自己的观点之后,接着给出了原因。他说:教育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无效,就会愤怒,愤怒就会伤害父子之间的.情谊。同时,子女就会说:“您拿正理正道教育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为什么不出于正道呢?”

社会就是这样复杂,正的东西需要一点点引导,从而构建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可是,众多因素又要求有所变通,因此,有时候很难都用正道来衡量从事。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出现分歧,随之矛盾就会产生,情感就会出现裂痕。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易子而教。

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父子间因求好而相互责备,从而使“爱之深,责之切”的“责”降到最低限度。亲人之间,始终保持温婉规劝,真的很难很难。

不过,也有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典型。但是,相较而言,还是前者的成功几率要大。所以,人们普遍赞成后者。

孟子读后感(精选18篇)篇十八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读本书的时候,将上篇十六字心传反复看了很多边。因为之前我有断断续续在看《孟子与公孙丑》、《原本大学微言》等书,好像每本书都会提到“内圣外王”、“内养外用”这一中心思想,反复看这十六个字,使我更加印证了在读《原本大学微言》时,一个简单的字有很多层的涵义,一个字、一个音就代表了一个观念,甚至几种观念,包括一个字在古文中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都是大有学问的,这是我之前未学到的,所以开篇就让我很受益。

“内养外用”,也就是充实自己内在的学问,修养,朝圣贤的道路上走,从事济世救人的大业。我们谈不上走圣贤道路,更谈不上济世救人,但能透过读书、学习,身为职员、家长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由内在的学问、思想的修养,而发挥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来,将“万事追求适度”来做为我们对理想生活的准则。

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我们每个人有生以来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职员、家长、父母的孩子、社会的一员,不论处在什么地位都要尽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得修养自己,当然这也是很难的。因为人的思想情绪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胜心等,归纳起来都是欲望,有时不当的欲望能毁灭所有的一切,我们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正就正,领导自己坏就坏,所以我们做人处世要持平,导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法。

前段时间朋友来电说日子过得很累,不幸福。我们就幸福这两个字展开了讨论,究竟怎样才能幸福呢?可能每个人的感悟不同,定义自然就不同,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难在所难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好心态,生活就容易打死结,必然给我们带来额外的痛苦,因此要静下心来,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来,调整这个“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时间匆匆逝去,我们都会慢慢变老,从起点到终点,自然而又必然,这是每个人的路,不能逃开也不能躲开。一生,仔细想想就该尽力、尽心活好!扮演好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相关范文推荐

    嵌入式开发培训课程大全(18篇)

    看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起止年月:2

    向后勤处申请物品的申请书(通用19篇)

    后勤人员需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资源分配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后勤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尊敬的领导:您好,转眼间我来到公司

    员工疫情心得体会(热门16篇)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惑,但经过总结,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圣诞节节目晚会主持稿(专业15篇)

    感谢各位在这个特殊时刻能够到场,让我们共同迎接新的挑战。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

    干事精神心得体会及感悟(专业18篇)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的回顾,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第一段:引入干事培训的背景和

    监狱实践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21篇)

    写下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您提供思路和灵

    酒店销售部半年工作总结(专业17篇)

    销售工作总结是思考自己销售方法和技巧的机会,为提升个人销售能力提供思路和方向。请大家在阅读以下销售工作总结范文时,将其与自身销售实际情况相结合,加以借鉴。

    高考写人物(精选20篇)

    优秀作文是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造,是写作者的才华和情感的展示。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放暑假时,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一个十七八岁

    融媒体营销方案(优质18篇)

    在编写计划书时,我们需要详细考虑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资源分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项目的计划书,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不能指望如同从搜索引擎那样

    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案(模板18篇)

    社会实践是指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实践和锻炼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以下是一些社会实践的宝贵经验,希望能给大家的实践活动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活动目的:锻炼学生与人交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