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详案(优质5篇)

时间:2023-10-11 作者:HT书生最新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详案(优质5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还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编制还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因素。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参考模板,供广大教师参考和使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详案篇一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2.列出算式:猜得对不对呢?怎么验证呢?(板书各个算式)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34+25你们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看小组内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算法。

2.组织交流:汇报交流不同算法,理解算理。

3.再次探究:38+25会口算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5.初步巩固:口算38+34,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6.提问小结: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三、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四、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口算比赛:即时反馈。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路线情境图:

1.解决问题1:贝贝到晶晶那儿,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么想的?

3.反思梳理,总结全课。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详案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

2.连加、连减.

52+30+757-30-5

55+30+675-40-8

72+10+7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平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元)4+8=12(元)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习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34+3236+4237+25

32+4654+3845+1915+65

3、学习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习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52-10=34-23=98-76=

36-24=52-18=90-25=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为主,教材练习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元)4+8=12(元)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24+2=26(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详案篇三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比较的学习活动,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算理算法,正确计算并能优化算法。

2.在口算方法类比中强化数位观念,体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并渗透估算思想,在简单的估算等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数感。

3.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详案篇四

苏教国标版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39—40页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

提到口算,首先刺激我们神经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与优化的问题也一直捆绕着我们一线教师,看了沈重予先生关于本单元教材的分析,我似乎有所顿悟。我感觉教材编写的意图首先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算法的优化,而优化的过程不是他人强加于己的过程,是在逐层的练习与对比中体悟出来的;不是在一节课内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在计算教学的整个单元中的。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定位”的问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体悟”上,希望通过教材与教师所呈现的不同刺激源来引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的碰撞,在不断的对比与反思中“体悟”哪种算法更适合“我”,进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有用性。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积分卡。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探索新知(游戏连连看)

1、谈话:“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很喜欢电脑游戏,我这里也带来了3个,给大家介绍一下:猴岛大冒险、阿达宠物园、什么东东球,想要吗?看到上面的分数了吗?只要你这节课开动脑筋,想办法得到这些积分,你就得到它们了。”出示得分标准:算对一题得1分,回答问题对得2分。

谁来读一读它们的积分各是多少?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2、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1)44+25=

(2)44+38=

(3)38+25=

(4)44+38+25=(这一题我们以后在解决)

师:观察我们所列出的算式,都是什么类型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探索44+25的算法。

师:先独立想一想可以怎样算,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认真听的得1分。

交流: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

(2)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9+60=69

(3)先算44+5=49再算49+20=69

(教师适当辅以说明)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4、探索44+38的算法。

师:这一题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说得好的加一分。

5、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6、练习:38+25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二、巩固深化(积分等你拿)

(一)进入阿达宠物园游戏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白兔带我们采蘑菇,每个蘑菇上有两道算式,算对了,蘑菇就采到了。(学生独立完成)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斑点狗们在比聪明,都说自己最善于发现,其实最善于发现的人是我们的小朋友,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开动脑筋,看看这些算式中藏有什么秘密吧。

(2)先算第1组,说说有什么体会。

(3)再算第2组,说说有什么计算快的秘密。

(4)独立完成3、4组,集体校对答案。

(二)进入猴岛大冒险游戏区。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统计表的统计内容改为统计大猴、小猴采集的香蕉、椰子、芒果的个数。

(1)指导理解统计表,出示问题:哪种水果采集的数量最多?你能不算直接找到答案吗?有什么好办法?(估计得数几十多)

(2)学生独立完成估计过程,指名汇报方法。

(3)验证,再次计算,看估计得对不对。

(4)统计分析: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独立完成后汇报。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本题改为猴岛活动中心的名称,如:保龄球中心、九宫格中心、九子连珠中心、扑克pk中心,幸福休息室。

师:这是猴岛各个活动中心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能看懂吗?

提出问题:(1)从保龄球中心到九子连珠中心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

(2)大猴从幸福休息室到九宫格中心,小猴从幸福休息室到扑克pk中心,谁走的路近?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三)进入什么东东球游戏区。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前面增加一组几加几的算式:6+7=5+9=8+4=

(1)引导学生先口算第一组题。

(2)口算后交流方法。

(3)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三、全课总结

1、算一算你的积分卡上一共有多少分?大约能得到哪个游戏?在积分卡后面写上你的电子邮箱,下课后教给老师。算完让个别学生汇报一下自己的得分情况,以及选择趋向。

2、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遗憾。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44+25=6944+38=8438+25=63

①44+20=64①44+30=74

64+5=6974+8=82

②44+5=49②44+8=52

49+20=6952+30=82

③4+5=9③4+8=12

40+20=6040+30=70

60+9=6970+12=82

…………

八、教学反思: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例题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游戏入手,开放式的呈现,激活了学生的旧有知识,学生们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出发,向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但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但个别学生也出现的杂乱无序的思考,对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其步入正途。我感觉教师教学最关注的应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而非谁的算法好。

2、在对比中优化算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本课设计了四次对比,感觉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例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口算思路的共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想想做做第1题的对比引起学生对进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想想做做第2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联系,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了40,得数也多了40”,其实就是加法的变化规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第4题的处理完全是让学生以旧带新,在对比中学习,始学生的计算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四次对比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3、结合口算,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想想做做第3题,设计成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填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点拨了估算的方法,发挥了估算的实际效用。想想做做第6题的内涵非常丰富,两个问题的依次出现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用“估”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哪种更直观、简单哪种就更好。

以上是我感觉自己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当然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比如第4题到底什么时候呈现好?为什么算“44+38”很多孩子都喜欢用“44+40-2”的方法?积分评价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起到过程监控的作用等等,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详案篇五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