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3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生命的林子》是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以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本着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课文的两部分“走”与“留”,通过对比、思考来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义。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玄奘留在法门寺。只取两个关键字“走、留”做为撑起整节课教学的两根擎天柱,展开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听写“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这个词语,在学生齐读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接着引出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上节课留下的)两个问题:玄奘为什么要走,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而进入到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     研读“玄奘为什么要走”。

学生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在书上做相应的圈划。然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有人劝玄奘说的话,联系上文法门寺的具体情况,从而弄清玄奘当时想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三、     探究“玄奘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读明白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劝导玄奘的。文中并没有出现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话语,那他是怎么劝导玄奘的呢?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来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开导玄奘的。我又让学生找出灌木丛中的松树和松林中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方丈郑重对玄奘说的话,明白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四、续写故事,深化主题。

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续写练习:“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主要意图是通过玄奘见到那个人说的话来表现他在方丈的启发诱导下认识的转变,对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从而更加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桃源中心小学  倪浩忠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生命的林子》。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2.对照屏幕自己批改,课后再订正。

3.齐读生字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寺庙的僧人很多,从这些词语看出法门寺是个名寺,寺庙里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来法门寺。)

4.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玄奘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留了下来,如果此时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问他些什么?

教师板书:走  留

5. 看来同学们对于玄奘的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放飞你们的思想,好好感悟课文中的语句,在书上圈圈划划。

二、精读课文。

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2.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走呢?

(1) 学生交流:有人和玄奘说要想展示才华,就要到小的寺庙去,就要去向师父辞行。

(2) 老师点拨: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呢?

(3)学生再交流。

(4)师:从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玄奘想潜心修炼,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却身在法门寺中,读(刚才听写的词语)

(5)玄奘待在这个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

所以他要决心留下来。

2.为什么他又留了下来?

(1)学生交流:他的师父对他说,山野小寺就没有竞争,最多在那里当一个方丈,但是留在法门寺的话,会有更多的竞争和提高;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树林一样。

3.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奘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4—9小节。

4.  讨论交流:

(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引导他的;是问玄奘是愿意做太阳还是愿意做烛火的问题来引导他的。)

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开导玄奘,他一共问了玄奘几个问题?(一共问了四个问题。)

a.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出示: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

方丈为什么要这样问这两个问题?

师生交流:方丈是想了解玄奘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

b.于是方丈带着玄奘来到了树林,他又问哪两个问题呢?为什么要这样问呢

(1) 出示: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

(2)这棵树和一片松林里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呢?

指名说说树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从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完全不一样呢?

(3)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样说的?在他的话语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师生交流 :方丈不是拿树作比较,而是拿人做比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

学生谈体会:有了竞争才会让一个人成才。

方丈的话语真是令人回味啊,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4)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联系前面的内容,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浏览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一棵松树立在灌木丛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画就是全是松树的林子。

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 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的林子、充满生命力的林子。)

5.方丈如此循循善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玄奘,看看玄奘自己是怎么说的?(投示玄奘说的话。)

(1)指名读。

(2)法门寺还是那座法门寺,再读词语。(投示)

(3)可此时的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

(4)这时的玄奘还会觉得待在法门寺没有意思吗?

(5)再读课文。

6.玄奘一开始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也还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

寺还是这样的寺,经过方丈的教导,玄奘明白法门寺就像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林子,在这片林子里,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僧。

如果玄奘走了,他会觉得自己像什么?(那棵远离树林的树,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教师板书:“柴”   “材”

三、拓展延伸

1.后来玄奘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奘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2.学生构思。

3.学生交流。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目,齐读,你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了吗?

学生: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更高的成就

学生:只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

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生命的林子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只有在莽莽苍苍的大林子里才能成为栋梁;对于玄奘来说,只有在法门寺这片大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对于成才的人来说,只有在社会这个群体中才能有所作为。其实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六三班,桃源中心小学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预祝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

五、作业设计。

1.选用文中的词语进行搭配。

( )的法门寺   ( )的法门寺

( )的法门寺   ( )的法门寺

2.照样子写成语,注意带点的字。

晨钟暮鼓

遮天蔽日

3.学了课文,我懂得了       

的人生哲理。

4.续写:

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走        柴

留材

有竞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

两根擎天柱—“走”、“留”——《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

桃源中心小学  倪浩忠

《生命的林子》是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课文的两部分,通过对比、思考来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义。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玄奘留在法门寺。只取两个关键字“走、留”做为撑起整节课教学的两根擎天柱,展开教学,这样教学思路也就清晰起来。

一、     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让学生听写“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这个词语,然后问学生读后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了两个主要问题:玄奘为什么要走,为什么又留了下来。由此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     研读“为什么要走”。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人劝玄奘说的话,从而弄清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所以不必要花多少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上。

三、     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读明白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劝导玄奘的。文中并没有出现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话语,那他是怎么劝导玄奘的呢?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来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开导玄奘的。我又让学生找出灌木丛中的松树和松林中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方丈郑重对玄奘说的话,明白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由此看来,备课的艺术首先是将文本读“薄”艺术啊!只有将文本读“薄”了,我们才能自由驾驭文本与课堂。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字、一句话上,而是应当从布局谋篇、从文化背景的高度进行品味与体会。”这也许是我们阅读教学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

四、     续写故事,深化主题。

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续写练习:“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主要意图是通过玄奘见到那个人说的话来表现他在方丈的启发诱导下认识的转变,对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从而更加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 的道理,效果不错。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沉闷,这是这堂课上的一大败笔。我想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我要好好探究的问题,我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理论书籍,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香火鼎盛”“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玄奘的话语,感悟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导读题   板书:玄奘    指导“奘”的写法

2、复习:知道课文写了玄奘的什么事?谁说说看

3、小结学生发言 板书:林子   法门寺

4、呈现中心话题:为什么把这片树林,为什么把法门寺称为生命的林子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用心地读,仔细体会那些写林子,写法门寺的句子,画出关键词语,看一看,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二、读“林子”

1、巡视,轻声读,一边读,一边想,画出关键的词语,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2、指名交流 ,请学生 把相关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引导读好词语

①把这些词的生命读出来了

②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③引导深入理解: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八节。

④读了方丈的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 指名交流,请学生用红粉笔写出相关的词语:

竞争  

奋力向上

成为栋梁

4、小结:是呀,生命的价值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了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齐读第八节

三、读“法门寺”

1、我们知道,对玄奘来说,他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法门寺。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你画出了哪些词。

2、指名交流,请学生把词语写上来,香火鼎盛等

相机指点词义: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3、齐读。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这样的寺院,对玄奘来说,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评价语:

四、读“玄奘”

1、过渡: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注意那些写玄奘的语句,特别注意玄奘与方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2、指名交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结合交流相机点拨词语:潜心苦修

3、相机出示4、5节,我们也来来读读这段对话,注意玄奘的话,和他说话时候的神情。指名读。注意,怎样的说,什么叫郑重。你郑重地读一读。一起读。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玄奘。板书:愿做太阳

4、引导,假如玄奘回答说,愿做烛火,方丈还会带他去那片生命的林子去吗?

5、小结:是呀,只有玄奘这样,一个愿做太阳,一个潜心苦修的人,在这片生命的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

7、出示最后一节。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在竞争中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拓展:找寻自己的“生命的林子”!

1、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时,你知道当时的玄奘多大吗?13岁,跟在座的你们一般年纪。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就懂得了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13岁的孩子就胸怀成为太阳的伟大志向。长大后,为了寻找更高、更大的林子,为了实现生命的更高的价值,玄奘决定西行,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这就是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但是,玄奘却没有白龙马骑,也没有沙和尚为他挑担,更没有孙大圣和猪八戒为他护驾。看,他是孤身一人,西行5五万里,历时17年,克服千难万险,带回真经635卷。的确,玄奘实现了他的理想,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2、然而,他的起点,就是从法门寺,从这片生命的林子开始的!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3、小练笔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

今天,你们也是13岁,通过这节课,你们也懂得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你们想做薪柴还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那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

你们马上毕业了,像玄奘一样,将进入另一片更高、更大生命的林子?你找到了吗,目标是哪里?拿起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生命的林子,写一写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让自己奋力向上,成为栋梁!

4、指名交流

5、小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下课!

板书:

林子                       法门寺              玄奘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济济          愿做太阳

莽莽苍苍                水深龙多           潜心苦修

竞争                        香客如流

奋力向上                 晨钟暮鼓

成为栋梁                 喧喧嚷嚷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修行,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里悟出人要想成才不能回避竞争,竞争能促使人更好更快的成才,但是在竞争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3、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由课文走进生活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产生烦恼、决定辞行

师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 :(齐读)

师 :(出示幻灯片1)

玄奘法门寺名僧

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这三者关系的句子。

师 :幻灯片出示学生找出的一句话: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师 :齐读。

师:法门寺是怎样的一座寺庙?找出写法门寺的句子。

师 :(出示幻灯2)

1、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 ,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2、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

师 :轻轻读读这两句,你对哪些词语有感觉 ?

师 :读这两句。把这几个词强调一下。齐读。

师 :作为一位法门寺的和尚,别人在你面前这样评价法门寺,你是什么感觉 ?

师 :如果你个普通小寺庙的和尚,当别人在你面前这样谈论法门寺,你有什么感觉 ?

师 :想象自己是不同的角色,读一下。

师 :当初玄奘是带着向往、自豪而来,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还能感觉到自豪、向往吗?涌起在心头的是什么?

师:请你读。

(幻灯出示3):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行,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师:在这种情况下,想想有人劝玄奘离开有什么原因?

二、比较烛火与太阳,确定目标

师 :下面4—9自然段都是玄奘和方丈的对话。我们先看4、5两个自然段。

师 :你选择哪个角色读。

谁来做玄奘,谁来做方丈?

师 :这是一段关于烛火和太阳的对话。问烛火和太阳,实际上问的是什么?

生:愿意成为哪种人。

师:烛火和太阳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师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烛火和太阳相比有没有优点呢?

生 :回答。

师 :玄奘想做太阳,于是方丈带他去看寺后的松树。

三、虚心受教,幡然醒悟

师:方丈带玄奘去看了两种树,第一种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幻灯4):

这棵树乱枝纵横,枝干又扭曲,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师 :第二种树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幻灯4):

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齐、挺拔。

师:读这两句话,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回答。

师:自己读第八自然段,我相信你们会明白的。

谁来告诉我原因。(学生读课文,“它们长在一起……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如果我要同学们把刚才的这段话,浓缩成一个词,你选哪一个?(竞争)

(幻灯出示5):

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师 :为什么说可能?

师 :为什么不说进了法门寺就能成为名僧,而说可能?

师 :是啊。作为一棵树,有可能成为栋梁。只能是一种可能,有的甚至为得不到阳光而死亡。玄奘在烛火和太阳中决定做太阳,做栋梁。下面第9小节中玄奘的话,轻轻读给我听。谁来试试。

师 :你注意了吗?玄奘说了两句话,第二句话结尾是什么标点符号?为什么用感叹号?

师 :你读,我们试着齐读。

师 :当初是晨钟暮鼓,香客如流,没有时间;当初是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压力太大。没有时间怎么办?压力大怎么办?咱们帮助玄奘想想办法。

生:回答

师:同样是法门寺,同样是玄奘,心态变了,结果也不一样,齐读第10节。

四、讨论明理,正确对待竞争

师 :了解历史,读过《西游记》的同学都知道,这棵大树了不得,他在29岁时就独自一人远行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交流佛教经文,花费16年时间学成归来。回国后一心钻研佛学,又用了19年的时间翻译经文。作为伟大的旅游家、翻译家、佛学家,不仅是中国,还是世界,玄奘都成为太阳似的人物。这就是最后一节,我们齐读。

(出示幻灯片6,齐读)

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师 :我们周围有生命的林子吗? 比如我们这个……

生 :班级。

师 :你爱它吗?为什么?

师 :这个林子里有竞争吗?

师 :你喜欢竞争吗?实话实说。有没有不喜欢竞争,觉得压力大的?

师 :你们在学习中有没有感到学习带来的压力?

师 :在太阳和烛火之间,你想做什么?

师 :你选择做什么?为什么不选择做太阳?

师 :希望做太阳,这是理想;一辈子也许只能做烛火,这是现实。做太阳很好,做烛火也一样了不起。我们无法逃避竞争,但可以做到第一要奋力向上,第二要以平凡的心态面对。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发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并指名朗读。(谁能把它读好?)

3、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4、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生命的林子”。

二、分析“林子”。

1、这究竟是怎样的林子?请大家读读描写林子的句子,看看哪片林子给你的印象深刻,把你读后的体会用简短的话写下来。

2、指名谈谈感受。

生1:这里的林子长得不茂盛。树干短而扭曲,不能成材,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板书:树木稀疏   薪柴)

师:你能读好这几个词吗?(显红“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

师:谁能用朗读再现那片林子的样子?

生2:这里的林子很茂盛,树干粗壮,挺拔,能成材。(板书:郁郁葱葱  栋梁)

师:谁能展现林子郁郁葱葱的样子?

3、显红“最高大”和“棵棵”

4、透过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1:第一片林子里最高大的树也只能做薪柴,更不用说其它的树木了。

生2:虽然它长得高大,但是却不能成材。

生3:第二片林子中能成材的树木有很多。

5、读到这里,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问题?

生:同样是树,为什么一片林子的树只能当薪柴,而另一片林子里的树却能成栋梁?

6、(出示方丈的话)请大家读读方丈的话,圈圈划划,找找原因。

7、你明白了这片林子长得不同的原因了吗?

生:由于竞争,第一片林子没有竞争,所以不能成林;而第二片林子由于有竞争,最终成为了栋梁。

(板书:竞争)

8、你说得真好!那你能好好地读读方丈的这段话吗?

9、同学们,方丈把玄奘带进林子,说出这么一段关于林子的话。那么,方丈仅仅是在说林子吗?

三、分析“法门寺”。

1、法门寺和山野小寺有什么不同呢?

生1: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香客如流,它就像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充满了生机,也蕴含了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一定会刻苦习经,一定能成材。

生2:而山野小寺人流稀疏,缺乏竞争,就像那片稀疏的林子不能成材,玄奘走进山野小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栋梁。

(板书:法门寺 小寺)

2、如果你是玄奘,你选择哪片林子?能说说理由吗?

3、事实也证明这种选择的正确性。

4、出示第十自然段,齐读。

5、学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为题了吗?

6、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7、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吗?指读、齐读。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课后延伸。

1、文章学完了,玄奘的确留了下来。后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玄奘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2、总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板书:

树木稀疏             薪柴

(小寺)

生命的林子                  竞争      

郁郁葱葱             栋梁

(法门寺)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要优化组合。

本课词语很多,词语教学当然是本课绕不过去的教学重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但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课文的内容也需要凭借词语来表现,所以当把词语教学与课堂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教学的“有效”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我们都知道,,散乱词语的记忆与把词语组合一个意义群记忆是完全不同的负担,同样,本课中的“香火鼎盛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是对法门寺特点的概括。这直接与课文的事件相关,正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玄奘才感到有压力要走,也正是这样的法门寺,经过方丈“生命的林子”点化,于是法门寺又对玄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课堂前面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走”的原因,后面让学生加上“生命的林子”说“留”的理由,这课堂一前一后的彼此眺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度挖掘,也是一次次带领学生擦亮词语的过程。

二、课堂应当给学生思想的冲击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记住你的语文课。我是想说,讨好学生的办法终究不是办法,把学生当弱智教的结果可能自己也会弱智掉。所以课堂应当给学生以冲击力的,你的教学应当表现出一种智慧,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他自己无法抵达到的境地。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有冲击力吗?我在试图这么做。在学完玄奘在方丈“生命的林子”影响下,选择留下后,我这样结课:法门寺是玄奘生命的林子,但后来,他还是离开了法门寺,上哪儿?西天取经,这时候他生命的林子还仅仅是那个法门寺吗?……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儿?课到此戛然而止,但学生的思想显然不可能停止:原来生命的林子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会随着你的生命成长而成长。我生命的林子哪儿?这是生命在质询:我是奋力向上的吗,我的胸怀有多宽广……

三、课堂支撑力来自对文本价值核心的把握

这篇文章的价值核心在哪儿?

我认为不在最后教条式的话语,所谓“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我讨厌这样板脸教育人的话语。

课文里最为闪亮的句子是:“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滴,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文本的价值核心所在。我认为。课堂上我带领学生把它改成诗歌来读,我要让学生在断句中读出一种“奋力”的、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生长”的活力。这是幅画啊,一幅“奋力向上生长”的生命图景,这就是课题“生命的林子”意象之所在。道理是抽象的,而道理之载体“生命的林子”是具体的。教学中,我努力在此用力,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记住这片蓬勃的林子,为此,我配上相宜的图片。何主任一直讲,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它具有生命力,可以在相宜的环境里被唤醒并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不是吗?文末的那个“不能离开群体”道理学生可能很快便会忘了,但这番教学后学生一定不会忘记这片郁郁葱葱的“生命的林子”。这片“生命的林子”理解了,玄奘为什么留下的原因也就会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也才有了根。

四、语言形式训练是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忘了的“本”

我在备课时动足了脑筋想的不是如何殚尽心机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更不是认识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是方丈是怎么指点玄奘的语言技巧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学语文干什么,不就是为了“能说会道”。什么是“能”,什么“会”?恰当、有效也。方丈的指点如此神效显然因为语言技巧的娴熟。新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就有“领悟表达方式”的要求,方丈的这种表达方式不是很值得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应用吗?所以,在进入文本学习内容后,我说了这段话:我们想想,为什么方丈搞得这么复杂,又是带他走、看,又是启发问话的。如果直接跟玄奘讲,啊玄奘啊,你想走就大错特错了,这是鼠目寸光啊,我们法门寺高僧济济,大家相互竞争,这有利于你成长进步嘛,怎么想到走呢。行吗?

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吃了东西我还要求他咂巴出味道来。熟话讲,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样一比较,孰优孰劣不就出来了吗?接着再带学生弄明白这道菜是用什么做成了,主菜是什么,配料是什么?这样“借喻说理”的语文知识就被隆重推出。我没有蜻蜓点水就此结束,我又来了个应用训练。由于课堂时间的不允许,也因为不能冲淡文本情节所构造的学习“场”,所以就拈来名言做了个简单的形式训练。先是举生活例子然后让学生说出名言精华里背过的句子。如“良药苦口利于病”之于“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水至清则无鱼”之于“人至察则无徒”。后又出示喻体,让学生思考此喻可以揭示什么样的道理。训练的时间不长,但我的训练意识是明显的,我就是要告诉学生:讲话是个深功夫,比喻说事显然很有效果。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课上完,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一、虽然自己鄙视课堂的简单喧闹,但课堂一味的沉闷应该不是什么优点。二、教学时间相对较紧,为了完整地呈现教学设计,便临时压缩了一些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读诗也没有从容进行。我猜想,由于没有读书相对弛缓的学习节奏,课堂始终处于一个思考思考再思考的状态,开始学生可能是兴奋,但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之后紧跟着的便是抑制,所以后来有部分学生可能因此而跟不上课堂的思维节奏,有些干脆就放弃了跟,课堂也就显示出“涩”的感觉。张弛有度,古人讲得一点不错。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六

抓住题目和重点词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读课文,把生词、难词摘录下来,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二、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一测

一、形近字组词

玄(    )  剃(    )    辟 (    )   嚷(    )  薪(    )

炫 (    ) 梯 (    )   僻 (    )   镶(    )  崭(    )

二、填空并选择其中的二至三个词写一段话。

谈(    )论(    )   郁郁(    )(    )     (    )天(    )日

喧喧(    )(    )   (    )(    )众生      (    )(    )鸡群

三、照样子,写词语

郁郁葱葱(a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熠熠生辉(aabc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仿照例句改写句子。

例1:红彤彤的太阳慢慢开起来。

太阳升起来

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一棵远离树林的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小明说:“国庆攻天长假,我要到北京香山看红叶。”

小明说,国庆七天长假,他要到北京看山看红叶

玄奘惭愧地说:“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张说他出色地完成了连队交给他的任务。

张说:“我出色地完成了连队交给他的任务”。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他愿做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请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抄写在下面,然后用具体的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束白色的栀子花

一束鲜花——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总会在我的每个生日送到我的家里。花束里没有通常可见的留言卡;到花店老板那里也查不出赠花的姓名,因为这花是现金零售的。白色的栀子花依偎的粉红色的包半纸中,纯洁无瑕,芬芳沁人,为我带来了无尽的欣悦。

我没法查明送花人的身份,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揣想这位匿名者的形象。每一次我想起这位也许是出于羞涩或是出于乖僻而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名实姓的神秘人士的时候,都是我最为幸福的时刻。

妈妈也给我的想像推波助澜。她多次问我,是不是我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向我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我常常帮他卸车的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那位老人,在整个寒假里我都帮他取邮件,让他省去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会不会是哪位青年人,对我怀有浪漫之想?我实在没法知道。而栀子花的馥郁与温馨却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的身旁,让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

我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像,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我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揣测(      )      乖僻(        )

温馨(      )      馥郁(        )

2、解释词语。

(1)揣测:_________________    (2)乖僻:_________________

(3)温馨:_________________    (4)馥郁: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用什么修辞手法?把“依偎”换作“挨”行不行?“纯洁无瑕”指什么?“芳香沁人”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总会有“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的这种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文中,“栀了花的馥郁与温馨”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过文章,你觉得母亲送花给女儿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是如何庆祝母亲生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七

《生命的林子》是一篇哲理美文。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文体,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边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刘燕敏、毕淑敏、周国平等等。这种文体的兴起,与《读者》杂志的热销也有密切关联,同时适应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刚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将军”和“做将军中的将军”的人生命题,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篇文章中的方丈,运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现场,选用这样一篇文章让学员们进行教学设计,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了节约时间,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交流。

这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形象描绘,生动说理的方法,明白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存在环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一读:学生快速阅读1-3节,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欲行)

2、再读:思考,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先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胜、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与其……不如……”连起来说说。

具体的词句:

名胜:香火鼎盛  名满天下   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龙多  高僧济济

事繁:法师应酬太多   喧喧嚷嚷

己微:远不如   想出人头地

这些词语,学生大多能很好理解,这里重点突出“水深龙多”的教学。

同学们,你们记得在《三顾茅庐》中,人们称诸葛亮为什么?(卧龙)

还有哪些词语中含有“龙”呢?(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群龙无首等等)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人们用“龙”比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用“法门寺水深龙多、高僧济济”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话。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节

1、学生自读,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这个问题?

2、交流:这一段,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这一部分,是方丈对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观看松树林的环节,也就会落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细心。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9节

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读:玄奘和方丈来到了林子,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划出有关句子。

二画:教师板画:山顶乱枝纵横的松树;一片修颀挺拔的松林。通过图画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顶的松树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树,我来采访你们,问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从中体会乱枝纵横的松树和松林中松树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补充:高山之巅无美木,伤多阳也。太好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成长。而松林中的松树,因为有了竞争,有了奋发,有了上进心,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竞争,其实,还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比起来,它们更有集体的力量:

说话:

当狂风袭来时,松林                                  ;

当暴雨倾盆时,松林                                  ;

当洪水肆虐时,松林                                  ;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顶的乱枝松,方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鹤立鸡群)

而一片松林,让玄奘想到了什么词语?(水深龙多)

理解:鹤立鸡群,虽然超出了群体,但是,毕竟标准不高。“鹤鸣高岗”,只是在山岗上而已。而且,长期混同于鸡群,也会有沦落为“鸡”的危险。

但是,“龙”就不同了,“飞龙在天”,比起“鹤”来,显然不在同一个标准了。

六悟:通过眼前景物的对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体会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过六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学习文章第四部分。第10节。

玄奘听了方丈的话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过写话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写话练习二选一:

1、玄奘从此潜心苦修,                                             

(补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决事繁的问题,如何面对法师应酬的问题。)

2、玄奘见到了上次劝说他离开的人后,                                         

五、教学最后一部分。

引读这一小节。因为这一部分,应该认为是文章的一个累赘,没有必要“卒章显志”。道理,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输的。所以,通过引读,一带而过。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荐阅读《西游记》。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八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7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玄奘于成名前,在师父的指导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帮事。说明“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本文结构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玄奘远离森林;第二部分写玄奘在师父的指导下,决心留下法门寺。第三部分,玄奘终成名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 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小黑板

教学理念:

本文是一个传说,又是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的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再由问题引领,带任务学习。从中体会作者借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那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锲而不舍的取经人是谁?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讲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门寺的一个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

二、整体感知,讲述故事。

1、 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作批注,为稍后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2、 个别学生生动的讲故事。

三、读文、悟意。

1、 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

2、 自学。在书上作批注。

3、 交流收获。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①法门寺“香客如流”,“法事应酬太繁”,难得“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是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他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尽快成才。

(2)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从哪能词可以看出来。我们把这个句子带着感情读读,好吗?

(3)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个别学生读第8自然段。)

(4)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在第几自然段?(个别学生读第5、6、7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①老方丈问玄奘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的用意在哪儿?②老方丈是怎么劝说的?

(5)在这儿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么?(作比较,打比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齐读最后一段。(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请批在书上。

(6)为什么离不开社会?(竞争!)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请批书上。

(7)练习用打比方说明一种道理的方法说话。

三、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 有感地朗读全文。

(1)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认为读好本文的重点是哪些语句?

(2)练习有感情读好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2、同学们,我们要想向唐僧一样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接受竞争,让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树一样为了得到一点阳光而奋力向上拔。于是:“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

a、 天生我材必有用。b、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四、巩固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小黑板(硕果累累):

(1)我想积累这些词句:

(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处理:

(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了。

选三个给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山野小寺 玄奘 法门寺

两三棵树 松树 松林 竞争 成才

我们 社会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虽然感觉还可以,可总觉得有一点小问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原想,不就是讲一个小故事吗?这好说。可我想错了,我喊了一个举手很积极的同学,可是他讲得是那么生硬,且故事情节十分不完整。恰恰就在那时,该上场的教育机智也不知去哪儿了。还有一点小问题: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不是那么吸引人。我想,如果我把它改为:“同学们,你想让自己成才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为我们有这个远大的志向而鼓掌吧!可是,在我们的奋斗中常会出现可怕的竞争呀,你能讲讲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好,现在我们学生的这篇课文就与这有关。”这样多好,既很有吸引力,又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把同学们带进入了学习主题。

不过,优点还是不少的。如: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

在本节课上,为了让同学们读好老方丈说的一席话(那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含义深刻的地方)。我选用了三次个别学生读,两次齐读。第一次齐读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三个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很让我欣慰的是,个别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好。所以在时机快到时,又进行了一次齐读。真棒,这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2、关于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方面。

本文老方丈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节课当中,不仅要让同学们记住这个道理,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能正视竞争,还要让同学们学会文老方丈的说理方法。于是,我在同学们明白此方法后,赶紧抓住时机让学们练习一下。

3、知识的检查与延伸与拓展方面。

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我设计了“硕果累累”对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所学进行小组内汇报,这样同学们通过自己选择说话题目的交流,达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收获到了别人的新信息。课后作业题也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的。这就体现了新课标的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个理念。

4、设计问题方面。

为帮学生学好本文,我精心设计了五个有层次、过渡性强的问题。(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现,还是能起到引领学生自学的作用的。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九

江苏江阴 郑军

苏教版精心选择了李雪峰先生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完成了“戏说玄奘”的故事,邀获了众多师生的青睐和美誉。

玄奘可以戏说吗?李雪峰戏说玄奘说明了什么?而苏教版语文的编者选择了向师生强制推荐学习戏说玄奘又说明了什么?

各位看官,我们先来剖析一下《生命的林子》有没有戏说玄奘?

那只需要从人、事、时、地等要点下手,查勘一下真实情况即可知道结果。

法门寺,大家或许也参考过一些资料,法门寺位于陕西西部的扶凤县城北约十五公里的法门寺镇,东距西安市一百十公里,西距宝鸡市九拾公里。因供奉释迦佛指舍利而出名,也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有段沿革需要留意,北魏时(499年)称“阿育王寺”,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成实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实寺”,唐初高宗李渊于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成为皇家寺庙。

我们再来看《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中所记载的大师生平,玄奘本是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约生于602年,隋大业八年(612年)大理寺卿郑善果破格度他出家为僧,时年十三,与已出家的二兄长捷法师共居东都净土寺。净土寺在河南省伊川县,位于洛阳南二十多公里,北依洛阳,南接嵩县,东临登封,西望宜阳,东北与偃师接壤。

以上史实合而观之并与《生命的林子》作个对照,我们可以知道:

第一,玄奘出家不在法门寺,而是初居洛阳净土寺,当然在传记当中也没有他在法门寺从事学经、讲经、译经的记录,我在两年前也曾亲自打电话到法门寺询问此事,法师亦称无此事。

第二,玄奘出家时尚无"法门寺"之名。他出家十三年之后,李渊敕建并改名为“法门寺”,此时玄奘已二十三岁。他的早慧与天才,深为时贤所惊服,已是佛门中知名人物,他那些年正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一路参学,到过荆州、到过赵州还有扬州参学。

至此,我们其实已有足够的理由判断《生命的林子》中的地点――法门寺,与主人公――玄奘,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出家时尚无法门寺之名,何况不在法门寺出家,当然更无那法门寺子虚乌有的方丈及其故事。可见作者李雪峰的文字纯属杜撰,凭文人习气“戏说玄奘”以显自己生花妙笔,博得看客几句廉价的理性赞誉。如果文中法师另有其名,并且是大家所不熟悉的,那又当别论。要知玄奘法师,岂可容你戏说???

我一向信奉:在真实时空内真实人物发生的真实事件中领悟出来的真实道理,才能真正感人至深、育人至真,学而时习,也才能让我们得到真实智慧享受真实受用。

我并不反对虚构,也不反对戏说,可是,我却不希望我们中国的孩子迷失于虚构,沉迷于戏说,最终成了历史的失忆者,文化的失忆者。印度的课本里还有《佛的影子》,讲述玄奘当年如何感化印度强盗的故事。中国孩子却只能咀嚼某些文人的闲文碎墨,而遗忘了这位千百年来在中印文化史上有着杰出贡献有着巨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以下,我根据自己所知的一些浅陋知识以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见地,审视一下《生命的林子》原文,顺便再提出一些批评,供读者参考,当然我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的同时,我强烈建议苏教版删除《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

一、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

玄奘之所以十三岁破格录入僧籍,因为他当时就有“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志向,他这种人怎么会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只顾静心养神?这种想法必非玄奘所思所想,更非好学深思初出家时的玄奘所想。

二、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

玄奘出家才十三岁,是个小沙弥,如此大寺,会让未发育的小沙弥承担繁琐法务?如果方丈是个好方丈,如法门寺是皇家寺庙,必不会让十三岁的小沙弥有繁重法务的。

何况,写这些文字是以今观古的结果。以为见到现在职业和尚法务多,古人也一定多,不知明以前出家为僧是国家要考试的,出家是为求觉悟、了生脱死,不是为了赶经忏超度死人可以获得更多的钱,超度亡人也由经忏师、经忏道场专门负责。他们基本的早、中、晚课虽然远比我们常人学习来得苦,但这不能算是法事应酬的,仅是日常功课而已。再说玄奘由二兄长捷法师提携,也不至于法事繁忙。更不知,刚出家时的玄奘,伏膺苦读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更胜于前啊。

三、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练习

青灯黄卷的日子对于常人来说是寂寞的,但对于玄奘来说是甘之如饴的,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苦不苦的,因为出家是他自愿的,不是谁逼的。

四、谈经论道却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于此可见作者太不了解玄奘了,不知《传》记篇首记载法师“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八岁时,闻慈训而学曾子避席,父亲知其必成,其早慧如此。他跟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时,“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闻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

玄奘他没有习经多年而声不闻于世的经历,而是初出家即有声名。“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查无实据纯属臆测。等有“法门寺”这名称的时候,玄奘(25岁)已经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京师了。

五、有人劝往小寺

阅经读卷何须前往小寺?

小寺恐怕缺经少卷了吧?

阅经读卷岂是出人头地之法?

出家是跟俗人一样是为了求个出人头地?

劝者何人?玄奘何人也?岂能轻易听信此等劝说?

有机会阅读《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我们会看到僧俗官僚乃至诸王,各色人等都有劝玄奘不去西天的故事,于此更见法师(27岁左右)坚韧不拔之志。而文中此人劝玄奘换个小庙(宁做鸡头不做牛后),又是阅经读卷(期待出人头地),一派俗言,岂是修道人所言,信与不信,听与不听均与出家之旨不合,道不在乎大庙小庙啊!

玄奘从小就知道出家学佛不在乎庙的大小,而在于寺里有没有真参实学的大德,因此他是不会轻信劝说前往小庙,也就不会再有下面的故事了,更何况自古以来从茅棚小庙里走出的高僧代不乏人,方丈劝说不去小庙亦不合理。一切都有火候,一切都是因缘。

六、向无名方丈辞行

“母以子贵,师以生显”,学僧玄奘身显如此,文中方丈却无上下(无法号之意),玄奘有诸多历史可考,有数本传记可证,写作时理应语出有据,事出有因,如课文所写,则胡说太甚了。

七、方丈二喻失宜

一是灯烛与太阳比较,比喻能耐高低大小,玄奘出家志在“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岂是为了与古往今来的僧人争个你高我低?他尽己之能,尽己之力为佛法为文化做事自度度人而已,岂是在与僧竞争?

古人把成佛成道比作“重现光明”、“智光重朗”,故不论光之大小、广狭、不论烛光阳光,光明重现即有成就,而且光光互融、光光无碍、光光无别,常人见到了烛与日的差别,故有去有取,智者见到了烛与日的实质,故无二无别无得无失。

二松林之喻。正如方丈郑重所言,“这些树是芸芸众生……”,在我看来,此方丈肯定是个假方丈,充其量是个职务方丈,不是实修方丈,亦非祖师方丈,故别无妙语。因为出家不是为了象众生一样活着、成为一个好众生,而是要超凡入圣普度众生。用成就众生的思路来开导这位玄奘,似乎看错了对象用错了药。

众生众生,众缘而生,这缘不同,生亦不同,各自发展,随缘而生龙活虎。“万法因缘而生”,这佛门中的大道理,早慧的玄奘,又“习经多年”岂能不知?

而玄奘当年就因为大理寺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会相术)”“贤其器貌”、少有风骨,并预言他必然能成为“释门伟器”,是人物,他终物,岂由环境大小、广狭决定?此喻既不知人,亦不知事,更不知佛理,何以成为方丈?

如若他不是假方丈,那本文必为假文章!

八、“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文中可以看出玄奘似乎听了方丈的理喻,决定长留在法门寺了。要知道学佛不是嫁人,必须从一而终。古人所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连老师的话都未必都必须依从,连经典的文字都未必都依从,还会去依从一个形而下的寺庙吗?出家意味着无家,虽然无家却也四海为家、处处为家,哪里会以寺庙为归宿?而是以成道觉悟为归宿,为达到目标,必须到处参学、访问,要是玄奘真听了假方丈的话,这历史上就不可能有中印文化史上的巨匠了。因此,文中此话必不为玄奘所言,亦与玄奘终身行藏绝然不符,该为作者浅测臆想所成。

九、终成名僧

圣人无常师,玄奘亦然,传记记载他到处拜师到处参学,取其所长,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正因为如此,才有西游之志,西游之功,最终成为当时世界最伟大的高僧。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僧,正是因为他没有离群索居,正是因为他没有从一而终,方才得以成就,而不是在法门寺的僧林里,更不是潜修所得。潜修在心,而非在形在庙。

十、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此句看似有理与真实玄奘成就名僧的原因没有半点关系。成才既要在风浪中闯荡,又要能在寂静中修养,既要有享受个人坐冷板凳寂寞奋斗的时光,又要有走出书斋服务大众的岁月;既要有师从百家的能力和经历,又要有独树一职超前越后的智慧和成果。记得宋儒邵康节有言,有些人不教而善,有些人教而后善,有些人教亦不善。古人讲“良马见鞭影而驰”,玄奘属于前者,而且属于“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那种人才,当然就不为常人常理所拘,亦非常人常理所能套用。于此等处此等人戏说,过必大矣!

我简单作个归纳:

因不正则果必迂;事不真则理必屈;见不深则语必妄;习不信则征不成。

综上所列,仅为郑家之言,正是因为秉承玄奘"若不摧邪,无以显正"之旨,而略赘数语,供方家批评。

然而,敬请读者诸君再次思考一下开头的三个问题的答案。

2007年10月28日夜12点完稿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

课前交流七分钟(略)

课前故事: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轻松一下,看一个故事。

出示情境故事:

小王,高中毕业,自学了计算机课程,最近他去人才市场转了转,发现许多单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他对其中的两家单位很感兴趣:一家是小型企业,正招聘一位文秘,要求应聘者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比如打字、复印等;而另一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高些,有些业务能力小王暂时还没有完全掌握,而且那家单位已经有了几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小王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如果你是小王的朋友,你会劝他怎么选择?

师:如果你是小王的朋友,你来帮他出出主意,思考5秒钟,在这两家单位之中,你认为小王应该选择哪家企业?

生:我觉得小王应该进那个大型企业。因为虽然他有些业务还不会,但对他是一个挑战。

师:她说赞成他进大型企业。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赞成他进小型企业,因为他还没有掌握计算机其它的功能。

师:这样子,来表决一下。你赞成他进大型企业的请举一下手。

师:赞成进大型企业的稍微多一点。我们把这个问题暂且搁在这里。我们可不可以上课了?

生:可以!

师:好,上课!

一、直入课题,理清主要内容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两遍。

师:我想同学们已经对这篇课文很熟悉了,因为已叫同学们提前预习,并且在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语解决了,是不是?

生:是。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谁?一起来。

生:玄奘!

师:说明你们预习很到位呀,一下子就说正确了,没有说成是其他人,没有说成是方丈。我感到很高兴。

师:你了解玄奘吗?

生:了解。

师:同学们可能会去查查资料,其实,我们不去查资料,就我们平时的经验来说也知道他的一些东西。把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与同学交流交流。

生:我知道玄奘是一位和尚。

生:他是《西游记》中的人物。

师:他是《西游记》中的哪一位?

生:师傅。

师:那么,《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不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中的玄奘呢?

生:不是。

师:错!是!是不是?

生:是!

师:错!不是!为什么?因为《西游记》是文学作品,它是艺术,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呀!只不过,它有一些真实,也有一些虚构,比如孙悟空,现实中有没有?没有,如果有,我都去当。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现在这样吧,我来考一考你们,做一道题吧。

出示填空题:玄奘为了出人头地,决定( ),经过方丈的( ),玄奘明白了一个道理,于是仍然( )。

师:好,第一个空,谁来?

生:他决定离开法门寺。

师:离开法门寺到我们光华学校来?

生:到偏僻的小寺去。

师:他经过方丈的什么呢?

生:经过方丈的指点。

师:对。“指点”可不可以换成其它词语?

生:教导,点化,引导……

师:大体意思对就行,语文没有标准答案。

师:第三个空,玄奘明白了一个道理后,于是仍然……

生:仍然继续留在法门寺苦心修炼。

师:最后他仍然没有成功,是不是?

生:不是。

师:好像应该把结果说出来,最后应加一句。

生: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文的内容了如指掌啊。我们来读一读我写的主要内容,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大体意思正确就行,不要说这就是标准答案。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好不好?

生读。

师:苦心……

生:潜修。

二、默读、交流、提升

1、

师:好!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把这篇文章读一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听清楚,我有一个要求,把你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最好把自己的理解写一写,写在书上或写在笔记本上都可以。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好吗?

师:停!我没有叫你们齐读,默读。不好意思,可能我没有说清楚,对不起!

生默读。

在生默读的过程中,师:一定要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啊!

2、

师:好!我看我们班的学习习惯相当不错,几乎是全班每位同学在看书的时候都在动笔。我刚才说了,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这是有深意的,是一个好的习惯。这样子吧,还没写完的同学继续写,写完的同学先来谈谈。好不好?

师:那就就近这一位吧。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师:她找的是哪一句呀?

生集体:最后一句。

师:翻到没有?请听听她的理解。

生:竞争使人迅速成长,脱离了竞争,人就不能迅速地成长,所以,只有身处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人才能成才!

师:可不可以?

生鼓掌。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集体读。

师:还有没有同学就这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能。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成为栋梁之才的人是不能离开这个社会这个群体的,一旦离开人群,就没有……

师: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她说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离开这个群体,其实,社会就是一个什么?

生集体:群体。

师:这个群体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

生集体:生命的林子!

师:对!它是一个比喻而已。继续!

生:一旦离开人群,就没有别人同自己竞争,就不会进步。一个人不进步,又怎么能成为栋梁之才呢?这就如同一棵树一片森林一样,离开竞争,它就绝不会成为参天大树。

师:哦,语言表达不错!

生鼓掌。

3、师:好。这句我们暂且把它放在这儿。其实,这句就是本文的什么句?

生集体:中心句!

师:要理解中心句,有一个方法就是联系课文的其它的一些句子来印证来理解这句话。那么,书上还有没有其它什么句子来印证这句话呢?我请一位男同学来读一读他找的句子。

生: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丛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和雨露,没有树木和它们竞争,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师:他找的是这一句。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我的理解是,方丈是借树的生长情况来告诉玄奘,在群体中,大家你追我赶,奋力拼搏,个个都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高枕无忧,安闲自在,就只能成为平庸之辈!

生鼓掌。

师:成语用得多好呀!“高枕无忧、安闲自在”这些成语都会用,你真了不起!

师:这句话找得不错,印证了中心句。刚才那位同学可能是紧张了一点,有些地方读颠倒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我相信集体的力量。

生集体读。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写作方面的手法,请想一想?大林子,小林子……

生:对比!

师:还有没有同学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它们就像生长在一个很大的竞争场地一样,如果没有竞争,它们不为了一缕阳光不为了一滴雨露,它们有可能也成为薪柴,而零零星星的松树,没有谁与它竞争,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就慢慢成为薪柴了。(该男生说话语速特快,听得不是很清晰)

师:哦,你说了一连串,但他总的意思,同学们应该还是明白,是不是?

师:还有没有同学要谈?

生:我认为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有竞争的环境,那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就会努力向上,就可能成为栋梁。而一个人单独学习,就像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雨露,没人跟他竞争,就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他就会安闲自在,就会非常骄傲,就不会成为一个栋梁之才。

生鼓掌。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强,这可以看出你们平时的训练多扎实啊,你们老师的水平高呀,你们的能力也强啊!不错!

师:我刚才说了,这段话其实是印证了中心句,它在说什么呢?其实就在说如何成为……

生:栋梁。

师: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栋梁呢?这段话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围绕一个词语在说,围绕什么词语?如果有了这个词语,就可能成为栋梁,没有这个词语,就可能成为薪柴,什么词语?

生:竞争!

师:对,要有竞争的环境,而且还要有敢于面对竞争的勇气。如果有竞争的环境,但没有面对竞争的勇气,行不行?

生:不行!

师:所以说,要敢于面对竞争。

4、  

师:读了这段话,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谈话,你们会突然想到,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这样互相竞争、共同进步的群体呢?或者说,这片林子呢?

生:有!

生:比如说我们六四班。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我们的很多人都互相竞争,共同进步!

师:他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说我们六四班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呀,你们每一位其实就是棵棵松树,在这片林子里,敢于竞争,共同上进!

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身处在这片林子里,我想问一问,你对竞争有什么看法?或者说,我们身处在六四班,竞争给你带来了什么?

生:比如大人那些做生意,就像一片生命的林子,他们互相竞争,生意就越做越红火。

师:哦,他还一直在思考刚才的那个问题。不好意思,我现在问的是什么呀?我们班上的竞争给你带来了什么?不过,这位同学还是不错,专心志致!

生:竞争给我带来了勇气、坚强、力量,还有更高的水平!

生:竞争给我带来了快乐!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了竞争,自己输了也心服口服。

师:这位同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好!

师:是啊,竞争给我们带来了好的东西,想一想,我们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沮丧、伤心、灰心、失望、磨难,甚至是痛苦,有没有?

生:有!

师:那么,竞争给我们带来的这些磨难,这些坎坷,你怎么看待?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这段话,边听边想刚才的问题。好吗?

师读:

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

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平静地悬浮着,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

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茶。他们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一脉脉清香。

( 节选自《浮生若茶》)

师:芸芸众生,这个词好像在哪儿见过呢?

生:书上!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玄奘的河南同乡,谁?

生:李雪峰!

师:对,他是著名的青年作家,他写的文章很有哲理,如果有兴趣,下来后可以搜集一下他的文章来读一读。

师:想一想刚才的那个问题,联系到这段话,在竞争的过程当中给我们带来的沮丧、灰心、磨难、痛苦,我们怎么看待?

生:我把这些看成是一种锻炼!

生:把这些看成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勇于战胜它们,然后才能成功。

师:谈得多好呀,人人都要经历,但应正确地面对它。还有没有?

生: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力量。

师:什么力量?

生:它会使你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更有信心去和别的同学竞争,你才能吸取更多的精华,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师:是啊,我们要敢于面对竞争,还要敢于面对竞争过程中所带来的坎坷、磨难呀,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溢出一脉脉……

生:清香!

5、

师:可有时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只要敢于面对竞争,敢于面对竞争中所带来的负面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呢?

生:不是。

师:就像玄奘,他留在了法门寺,他敢于面对高僧济济、水深龙多的场面,他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代名僧了吗?

生:不是。

师:那么,他还需要做什么呢?能否看看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

生:苦心潜修!

师:是啊,有勇气还需要苦心潜修呐。那么,给玄奘出出主意,他到底应该具体去做些什么?

生:和其他的一些高僧竞争。

生:和其他高僧取长补短。

……

师:是啊,做任何一样事情,没有竞争的勇气是不行的,但光凭这点勇气,也是万万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苦心潜修、不断地提升自我,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成为栋梁之才呀!

6、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课前的这个故事,再次给小王出出主意。好吗?

出示故事:

小王,高中毕业,自学了计算机课程,最近他去人才市场转了转,发现许多单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他对其中的两家单位很感兴趣:一家是小型企业,正招聘一位文秘,要求应聘者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比如打字、复印等;而另一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高些,有些业务能力小王暂时还没有完全掌握,而且那家单位已经有了几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小王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如果你是小王的朋友,你会劝他怎么选择?

师:那这样,我们来举手表决一下吧,赞成小王进大企业的请举手。

学生表决。

师:好,课前赞成小王进大企业的有过半数的同学,现在有绝大部分同学。有极少几位同学仍然支持小王进小型企业,我对这些同学抱以敬意,为什么?因为他肯定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

生:因为我觉得他本来就是能力有限,而且他在小型企业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弥补自己的缺点,然后就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步步高升嘛。

师:理由很不错!

生鼓掌。

三、延伸,结束

师:现在,我想小王肯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如果他听从了大部分同学的建议,在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他肯定选择……

生:大企业。

师:对,就像法门寺和偏僻的小寺,玄奘最终选择了……

生:法门寺。

师:可是,平时我在想一个问题,不知同学们在想没有,不知此刻在想没有?你们可能没有在想,也可能和我想得一样。想什么问题呢?

玄奘玄奘就真的只能在法门寺才能成为一代名僧?或者说,他在偏僻的小寺就不行吗?就像一棵松树,就必须要在大树林中才能成为栋梁?或者说,它在小树林中就只能成为薪柴吗?

师:思考思考!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一点点费脑筋,我本来就没有打算叫同学们回答,只是叫你们思考思考而已,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下课以后去思考,或许你们在生活当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师:同学们,今后不论是在班级还是在社会,或者其它一些大大小小不同的林子里,我相信你们都能够敢于面对竞争、敢于面对坎坷,不断地提升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祝你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放歌:《飞得更高》)

谢谢大家!再见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篇好的叙事寓理文,不仅仅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更重要的是透过它的语言,更好地影射道理,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阐发的哲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科书课外选读课文《生命的林子》就是这样一篇的文章。

首先,就课文的题目来说,“生命的林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会让人误认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大森林里的,动听的童话故事,使人容易由此产生联想,从而引起想要读下去的强烈愿望。然而,读完全文后,才明白这是一曲充满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的生命之歌。文章内容似乎与题目相去甚远,可是,当读者再次品味罢文中法门寺方丈那饱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话语后,就不难体味到,那林子不正象征着我们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社会吗?而要想成才,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不正需要我们融入到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吗?“生命的林子”正蕴含了这一切。题目未入俗套,而另僻蹊径,达到了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目的。

其次,课文的选材独具匠心,耐人寻味。《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说明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如果文章仅停留在通过讲述一些伟人、名人如何通过竞争成才的层面上,则极易落入千人一面,空洞说教的路子之中,不易引发学生的思索;如果文章的内容、情节过于简单,则不能把道理讲透彻,又会步入枯燥乏味、附会牵强的俗套。而本文作者巧妙地克服了这一矛盾,选择故事的主人公是孩子们熟悉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 ——颇具神奇色彩唐玄奘,修行得道前的经历来说明道理,从而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通过玄奘的内心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

再次,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行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出唐僧玄奘修行之处的状况:“香火鼎盛”、“香客如流”、“水深龙多”、“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由此可见,法门寺是个荟集天下佛学之大成的名寺。而玄奘只是个刚剃发不久的和尚,他的学识,怎可与那些名僧相比?由此道出玄奘决意离开,而去偏僻小寺发展的原因。

接着,玄奘找方丈辞行。方丈得知其来意后,并没有直接劝阻玄奘留下,而是提了一个问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通过烛火与太阳光亮的对比,反射出在小寺院默默无闻,和在名寺里功得圆满后把佛光普照天下的强烈反差。玄奘的回答 ——“我愿做太阳” 使方丈看到玄奘其实是个有抱负而不甘寂寞的可塑之才。然而,此时方丈仍未劝阻玄奘留下,而是带他到了寺后的松林。只见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这里“最大最高”的树木“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在这里方丈向玄奘暗示,“最大最高”的树木生长在“树木疏松”的环境中,就好比在偏僻小寺修行,虽然在众人之上,但是最终“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

然后,方丈信步把玄奘带到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林子中,“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 ,这些树长在一起,“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至此,方丈终于让玄奘明白:法门寺就是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会不断努力,力争上游,所以终究都可能成为栋梁,而在偏僻小寺,虽然鹤立鸡群,但因缺少竞争,终会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成就平平。

课文通过方丈和玄奘的对话亮出本文蕴涵的道理,真可谓是层层剖笋,环环相扣。方丈劝玄奘留下,并没有直接给他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一次次思考,让玄奘自己参悟其中的道理。其实,作者更是把握住孩子们对唐僧玄奘去留的关心这一关键所在,使故事一步步深入,最后自然而然地道中文章的主旨,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本文的道理,真可谓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这篇课文,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事例或者是方丈长篇累牍的说教来达到说明事理的目的,而是让故事自然发展;作者没有过多地使用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另人炫晕的描绘,而是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道出真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的层层深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之处。

最后,仅就本文所阐发道理的现实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笔者觉得本文作者把竞争教育提到小学生的意识中很有必要。我们都知道,当今这个知识大、科技大社会,不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发展都要求竞争。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生生长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家庭的溺爱使这一代孩子大都缺少竞争意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养尊处优的思想只会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当代变化复杂的大社会。只有从小培养处处争上游的竞争意识,才能使他们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成为祖国的栋梁。

总之,《生命的林子》这篇选读课文,无论是选材、内容、主旨思想,还是教育意义,都称得上是一篇叙事寓理文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二

执教者:南湖一小 潘文彬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一课时,生字新词会写吗?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2.对照屏幕订正

3.齐读生字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生交流:是形容寺庙的人物很多,从这些词语看出这里是个名寺,这个寺庙里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来法门寺。

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玄藏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留了下来,此时玄藏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问他些什么?

教师板书:走  留

师生交流

看来大家对于玄藏的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放飞你们的思想,好好感受文章中的语句,在书上做出相应的圈划。

二、新授

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1)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走呢?

学生说:有人和玄藏说要想展示才华,就要到小的寺庙去,就要去向师父辞行。(学生实际是在读书回答)

老师说: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呢。

学生说。

(2)师:从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玄藏想潜心修炼,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却身在法门寺中,读(刚才听写的词语)

(3)想这玄藏待在这个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

所以他要决心留下来。

我们可以擦去这个问题吗?

2.为什么他又留了下来?

(1)学生说:他的师父对他说,山野小寺就没有竞争,最多在那里当一个方丈,但是留在法门寺的话,会有更多的竞争和提高;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树林一样。

3.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藏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的4—9小节。

师生交流:

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引导他的;是问玄藏是愿意做太阳还是愿意做烛火的问题来引导他的,

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教导玄藏,他一共问了玄藏几个问题?

师生交流:一共问了四个问题。

4.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出示:先来看看这个问题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

方丈为什么要这样问?

师生交流

是方丈想了解玄藏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

5.于是方丈带着玄藏来到了树林,他为什么要问这两个问题呢?

(1)出示“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

(2)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有什么不一样呢?

说说树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

从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完全不一样呢?

师生交流:

6.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样说的?在他的话语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师生交流

方丈不是拿树作比较,而是拿人做比较,

师:就是像他这样扣住词语来谈自己的感受。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语叫做“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

师:你说的是字面的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谈体会:有了竞争才会让一个人成才。

方丈的话语真是令人回味啊,请一位同学再读这段话。

学生读课文

7.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联系前面的内容,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生交流:方丈在耐心地指导玄藏,成为一代名僧。

读了这段话我有浏览两幅画面,高高的松树立在灌木丛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画就是全是松树的林子。

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的林子、充满生命力的林子。

8.方丈如此循循善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玄藏,看看玄藏自己是怎么说的?

(1)    指名读

(2)法门寺还是那座法门寺,再读词语。

(3)此时的法门寺就是……

(4)读下去

(5)此时的玄藏还会觉得待在法门寺没有意思吗?

(6)再读课文

9.玄藏一开始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也还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

寺还是这样的寺,经过方丈的教导,玄藏明白法门寺就像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林子。

如果走了玄藏会觉得自己像什么?

师生交流

教师板书:“柴”   “材”

三、拓展

1.后来玄藏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藏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2.学生构思

3.师生交流

学生:我决定不走了,我待在这里一定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我不要离开法门寺了。

学生:我想继续留下来,不然到了山野小寺里永远不会成为明亮的太阳,否则没有竞争的压力,我永远不会成为高僧。

学生:如果我离开了法门寺,我在山野小寺成了名僧,也不过是一棵灌木丛中的杂树而已。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目,齐读,你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了吗?

学生: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更高的成就

学生:只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

学生:……

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小结

1.生命的林子是无处不在,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对于玄藏来说,成才的人来说。其实对于六一班,游府西街小学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预祝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

2.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开头,连读两遍。

下课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设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

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发学生对成才的理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启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男生读、女生读)

出示:                 生命的林子

玄奘 法门寺名僧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这几者关系的句子。

二、阅读感悟

1、出示学生找到的两句话:①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

②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修行,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齐读,谁能把这两句话读好?(指名读)

2、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请大家快速浏览1-3小节。

①交流

相机板书:法门寺  水深龙多

②出示: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 ,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

3、轻声读读这两句话,你对哪些词语感受最深 ?

指导读(读这两句,对这四个词强调一下。声响不代表有感情。读第二句,声音扬一点,声响不代表吵   齐读)

4、作为一名和尚,你有怎样的感觉?如果不是法门寺,而是普通的小寺,你有怎样的感觉?

5、想象一下,玄奘带着向往、自豪而来,可是文中开头可以看出,向往没有了,自豪没有了。想一想,有人劝玄奘离开原因何在?

6、所以在玄奘离开之前,他和方丈有一段对话,这是一段关于烛火和太阳的对话。问烛火和太阳,实际上问的是什么?烛火和太阳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找到这段话认真读一读。)

(烛火有没有太阳做不到的地方?太阳只有一个,而烛火有无数。)

7、出示: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齐、挺拔。

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成为栋梁。

(生齐读)

恰恰是因为阳光、雨露太稀少,他们才一棵棵成为栋梁。你有疑问吗?为什么说可能?

8、小结:1、作为一棵树,有可能成为栋梁。

2、只能是一种可能,有的甚至为得不到阳光而死亡。玄奘在烛火和太阳中做太阳,做栋梁。下面第8小节中玄奘的话,轻轻读给我听。谁来试试。

9、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想做烛火还是太阳?

你们有志向很好,玄奘也想做太阳,历史告诉我们,玄奘确实成了普度众生的高僧。了解历史,读过《西游记》的同学都知道,这棵大树了不得,他在31岁时去回真经。取经19年后,带着650卷真经回国。作为伟大的旅游家、翻译家、佛学家,不仅是中国 ,还是世界,玄奘都成为太阳时的人物。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升华

出示玄奘资料,续写

板书:

10、生命的林子

林  子     郁郁葱葱    群体

法门寺     水深龙多    竞争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烟台的海教学目标优秀(1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烟台的海教学目标篇一1,面

    2023年别挤啦诗歌 别挤啦读后感15篇(大全)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

    2023年麋鹿教案幼儿园实用(三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

    债券认购协议书(优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

    2023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课教案十三篇(实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

    2023年《学会合作》教案设计 《学会合作》教案设计中学(优质十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

    2023年三好学生评语简短 小学三好学生评语(优质1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班主任对学生评语50字十六篇(通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最新学生推荐班主任评语100字 学生班主任评语200字(十九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最新三好学生评语范例简短十三篇(优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