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

时间:2023-11-01 作者:文锋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一

明确、清楚、切实可行,对每堂课的教材、教法、教学活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直接导向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出一堂堂既充满活力又学有所用的优质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教科书无论从内容还是体裁上看都可谓“百花齐放”;从层次上看,又可谓“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所以,我们应将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三个年级的教材优化组合成整体结构,用控制论原理来实现整体快进。

从大目标上来看,初中的语文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三种表达能力。第三阶段(第三、六学期),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大目标明确后,我们就很容易地把握每册书的“中目标”。如语文第四册是进一步学习记叙与议论、说明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重点是培养学生议论能力。具体来看本册八个单元中,每一单元突出一个小目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议论的作用,以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第二单元又突出一个小目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在《大自然警号长鸣》这篇文章中,说明是基础,议论是作者的主旨,充分体现了说明、议论文所有的基本类型。将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文的三要素、驳论的方法等等逐一交代,清清楚楚,构成了议论文的系统知识。五、八单元为文学体裁的两个单元,教学特点抓住了,重点应突出小说三要素,诗歌的语言及意境。

有了上述的目标分析,就有了指向,也就能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再采取比较阅读法和单元并举法,就能实现用时少收效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双向和谐的发展。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二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浮浅。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诸如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感情自然,自觉、主动地去理解课文,挖掘深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是激发兴趣、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本身即是语言教学,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等等,让它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分分秒秒、每个细节,使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三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当谈到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时,朋友便聊到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最爱听评书,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兴趣盎然,从不感觉厌倦,而且还基本上能将当天听到的评述内容复述下来,这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思考。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中华书局祝安顺老师在评价儿童国学教育时说。的确,现在的小学课堂,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途径拓宽了,但课堂的趣味性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样提高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课堂的知识性,只想到该传授孩子哪些知识,而忽略了该如何传授,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参与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在兴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该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感觉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备“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教案,从学生的学入手。老师要换位思考:“我”是学生,“我”会对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这堂课教学的突破口。备课中,要以怎样让学生感兴趣为主线,注重每个环节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依托。

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比较稚嫩、有的可能比较极端,老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见解,因为这些见解的背后跟这个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学生的见解,就等于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一些极端的、偏差的理解,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还应当循循善诱,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上课。如:《长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过培养小导游的形式来教学;《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教学;像《桥》、《金色的鱼钩》则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观潮》、《火烧圆明园》则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教学;复习课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枯竭。

教虽无定法,但只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展开备课、教学,那么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课堂深深吸引!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四

关键词:思考;语文教学;语文学习。

在细心观察和静心思考之后,我又似乎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强调形式,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现象颇令人费解,值得思考。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手,但决不能放任。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主宰者,更多地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角色。这一观念早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理解存在着偏差,认为只要教师讲解、示范就是错误的,甚至学生在遇到困惑、迷失前进的方向时,教师还缩手缩脚,并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淡薄。实际上,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二者缺一不可。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对的,但这一环节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都很有限,他们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开手脚,同时“放”又应该是有限的,当点拨还需点拨,当讲解还需讲解。一言以蔽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但决不能放任。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的做法是不对的。

时下,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部分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似乎讲了就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就没有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怪谬”的现象。某学生遇到困惑时,仅仅让其他学生讲讲而已,教师对其中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视而不见,想方设法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等等。

试想,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经常处于走马观花,感悟、理解能力又如何提高呢?教师“讲”的多少是相对而言,应该讲十句的,讲九句也不够,应该讲一句的,讲两句也多余。该挖掘体会的,必须挖掘体会,必须恰当精要地讲,既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又要反对追求形式。作为教师,只有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即自主性学习,但自主学习决不能“自流”

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然而,一部分教师因循课标,盲目实施,流于形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宣布自主学习开始,教室里便热闹起来,气氛也十分活跃,可这里有多少“南郭先生”却难以预料,更有甚者,把“自主”完全变成了“自玩”,漫无目的,白白地浪费时间。

如何能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呢?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首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适当地布置学习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使每一名学生都有章可循,有事可做,进而学生才会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避免自主变成自流,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名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探索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投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中,在刻苦探求的同时,也应多一分理性,进而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三中学校)。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五

一、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我们先来剖析某些“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勿庸置疑,教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工夫,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一些公开课,那真可谓“精雕细琢”,不厌百回改,其中不少课也确实称得上漂亮。然而,这样的课,细一审察,不难发现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他们忙于应付老师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提问,有的甚至连这人的回答为什么错、那人的回答为什么对也搞不清楚。试问,他们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主动性可言?充其量是老师手里的棋子而已。语文学习应该重诵读、感悟,但是我们常见一些课堂上充斥着各种问题,用回答问题来替代诵读与感悟,难怪学生换一篇文章又读不出什么来,或说不会读。像这样,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满堂问”的教学形式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果我们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严密的课堂结构、烦琐的提问,消磨了学生的个性,阻扼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提问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入“我毂”,教师总是费尽力气引学生“入毂”。学生“入毂”了,教师就以为大功告成。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唯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再说,教师脑子里的答案许多是从参考资料上拷贝而来,这些答案是否唯一正确呢?有没有别的理解呢?在我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学生“旁逸斜出”,教学应该有思路,但这里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作出调整。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我们再来看封闭性课堂如何处理教材。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思路或“教学个性”而人为地肢解课文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尽管大家都认为教师应当拥有个性,应当拥有解读课文、选择教学方式的自由,这诚然是不错的。但张扬个性必须以尊重美的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教师的个性不管怎样突出,都只能算是耍花枪,故弄噱头,不足道也。语文课堂仅局限于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没有或很少美的感受与陶冶,那么,审美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思想整体性。现代教学论强调整体发展观。就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只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谈。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局部――整体”,入手着眼于整体,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领悟文章的主旨内涵,对局部的剖析建立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例如《内蒙访古》的教学,首先应当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大青山南麓沃野的战略地位,赵长城的修筑原因、位置及遗址现状等,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在一些小问题上争执不休,诸如某个动词使用好坏,这个段落是引用史料,那个段落运用了对比手法等等,那么,即使课堂气氛是热闹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容易把学生引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当然,我们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并不等于拒绝细节分析。开放型课堂教学也注重词语的品味,语句的涵咏,只是不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说,开放型课堂教学在细部问题的探究上为学生提供更阔大的空间,教师只是作宏观上调控。

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封闭性的课堂追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其信息流向的模式是“教师学生”。我们看那些观摩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向老师质疑,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少之又少,整堂课都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开放型课堂教学不是不要教学环节,只是不那么死板而已,它与封闭性课堂有本质区别。

首先,开放型课堂的信息流是多向的,其中当然有师生之间的,但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其模式应当是:

教师。

学生。

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挑起矛盾,引发碰撞,作出评判等方面。其次,开放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教师的点拨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努力又具有能动性,师生双方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第三,开放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他们或答题,或争辩,或演示,或质疑,或诵读,在思维的碰撞中击出耀眼的智慧火花。第四,开放型课堂上应该而且鼓励“意外”出现。这“意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设计而言。有许多课因“意外”而精彩,教师的素质高低也往往在处理这些“意外”的过程中得以显现。所以,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教材处理的自主性。开放型课堂教学侧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为他们留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这就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封闭式的“满堂灌”或“满堂问”因为要把许多内容传授给学生,从段落概括到主旨归结,从结构的分析到表现手法的评价,这就迫得教师唱“独脚戏”,也不允许课堂出现“意外”以打乱教学部署,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了,什么都没抓到。开放型课堂教学视过程的需要,或增添内容,或删除环节,决不拘泥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这些常规的教学内容。它完全可以在一个段落的内容概括上展开辩论而淡化主旨的分析,也完全可以沉浸在情感的体会中而放弃对表现手法的评价。开放型课堂对教材的处理体现充分的自主性。

当然,自主性不等于随意性。自主性要与学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在一起,也要与单元教学计划、学期授课计划乃至学年教学计划联系在一起,是在整体计划中的自主。各堂课的教学重点合在一起,应当涵盖学生语文素养的各方面。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突出了人文性,目前语文界虽然对人文性的理解各有编向,尚未取得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一点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学生语文学得好坏,过于看重考试分数,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性。人文性是很难通过分数来衡量的,它完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有的甚至在三年内不见得有明显效果,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才显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树立长效的评价观。此其一。其二,既然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而人是有差异性的,性格、兴趣、天资、爱好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以单一的绝对的评价标准整齐划一,那么就像有的漫画所讽刺的那样,学生的个性没了,好像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一样。此其二。其三,文学作品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每个人完全可以按个人的能力经验解读作品,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创造性”,往往在与众不同的理解环节中得到培养。硬将多元化变成一元化,不仅违背文学作品的欣赏规律,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基于此,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多元的,学生的回答一般都有其可取之处(从他的能力层次上来判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回答过程中的可取因素,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引导他们自由、和谐地发展。

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开放型课堂教学要求设计的提问是开放的,要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例如《鸿门宴》的教学,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元前2,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两万的兵力击溃秦军20万大军,何等威风,四年后,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意气何其衰也,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项羽狂妄自负,他不听范增意见;他胸无城府,供出内奸;他为人不仁,沽名钓誉。有学生还从刘邦方面寻找项羽失败的原因。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顺便点拨课文中相关语句,最后归结出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某教师执教《祝福》,最后提出一问题,祥林嫂在旧社会是那样无奈,假如她现在来到你们当中,你们打算怎样帮助她?一石击出千层浪,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劝她再嫁,有的要帮她上法院,夺回被她大伯收去的房子,有的说帮她寻找工作……点子层出不穷,教学出现了高潮。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形式,已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得以实施,而且常常涌现出动人的情景。

以课题为中心的全局开放。全局开放的课堂上,教师只布置学习、研讨的内容,既不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也不设计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是以学习的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间。例如某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课前把自己手头所有的关于这首诗的分析材料全部印发给学生,课上叫学生自学,然后发疑问,谈心得,例如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为什么诗人选狗与鸡,而不选牛与马。他的问题引发了同学的争论热情,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统一意见,诗人写狗与鸡,更能体现农村生活的闲适、安逸,如果换成马与牛,就显得太热闹,好像写的是集市或劳动场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含笑注视学生,不轻易表态。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说上述的课例,其开放性还是局限在一篇课文,那么,以课题为中心的开放教学还有另一层次,即“跨课”研习,“跨课”是指课题牵涉到几篇不同的文章,从这几篇文章中概括提炼,形成观点,这已经接近论文的写作。例如“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如果只读《荷塘月色》是不够的,必须读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以及有关的评论文章。这样的教学开放性更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如果研究能取得大面积丰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能走出长期滞顿的低谷,迎来教学的新春天。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六

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方面我们为取得的成效感到振奋,另一方面,又感到束缚课堂教学改革的因素依然不少。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创造热情还没有得到彻底的释放,一些教师在师生交往、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作业布置等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天,在新课改大力倡导的“简练、真实、和谐、高效”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加强“零”思考,实施“零”改革。

一、备课需要“零”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中预先的教学方案,也是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分析学生情况后,所形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文本形式。在新课改快速向前推进的形势下一些学校仍就沿袭着传统教学管理的模式,片面坚持“量化管理”的思想,追求所谓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教师陷入了“格式化”教案的泥潭,刻意追求环节的完美、内容厚实、字边工整、效果美观。写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形成了“以抄代备”的不良现象,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

备课过程的高耗低效使得教师长期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境地,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解放教师头脑、解放教师手脚”相差甚远。此种背景下,备课就需要“零”教案改革。所谓“零”教案,就是教师可以不写那些有着固定套路的“纯文本”教案,也不再为完成任务而照搬照抄、费时费力。要解放教师,还教师最大的热情和潜力,赋予备课更大的创造性,使教师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注重实效的备课习惯和风气。

实施“零教案”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一切教案,只是不再写那些机械烦琐的以应付检查的教案。“零教案”更不是“零备课”,该做的工作还是仍然要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由选择备课形式。如:读一读,即读那些与教学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和一些报刊资料等;划一划,即在教材上划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等,如果教师有独特看法,可以在书上直接进行批注;谈一谈,倡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与平行班教师谈,与同学科教师谈,与所教班级学生谈,这种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搜一搜,即充分利用网络,分享各地同行的经验体会以及成熟的资料;记一记,即把教学框架和思路记到课本上,要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力图杜绝互相抄袭的现象;改一改,指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尤其适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贴一贴,即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留心报刊上有价值的资料、图片,制作成卡片贴于教科书之中。时间长了,这些都会成为一笔宝贵的教学素材。

“课堂教学的实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交往过程”,新课改为课堂教学的本质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交往,是师生之间主动交往、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过程,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它都应该是一种“零”距离交往。这种“零”距离不是一般意义的“亲密无间”,其实质是,尽可能地消除过去师生交往中存在的各种观念上、行动上的阻隔因素,达成一种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和谐态势,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摆脱对讲台的依赖。教师不能再把讲台作为“永久根据地”和身体的支架,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样,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可以多起来。通过走下讲台,教师可以找到融通师生感情的结合点和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切人口,这有利于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使课堂效益得到了提高。

二要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接纳,是一种宽容和包含,它会减少师生交往中的误会和冲突,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捕获学生言语背后的思维过程;倾听还可以体现教师的热情期待,在情感上走进学生,达到思维共振和心灵的敞亮。正如专家所言“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三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不仅要做信息的发布者,更要体现信息交流的平台价值。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同成长。教师还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为此,教师应有一种“功成身退”的精神境界,不妨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

师生之间的交往距离越近,彼此越容易情感相悦,互相包容,达成共识,进而实现经验的共享,共同成长。

三、教学方式“零”霸权。

当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带有“霸权”色彩,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理性专制横行,教学方式变成一种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的活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许多教师试图用自己的思想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种充斥着“霸权”的氛围中,学生成了老师的附庸,成了沉默的听众和匆匆的过客。

今天,新课改所弘扬的“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正在深入课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零”霸权。所谓“零”霸权,并不是简单否定教师的教学权威和对教学的主导、统领作用,而是要积极建立一种课堂教学的合作关系,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主要是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转换角色。以往,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讲坛霸主,习惯于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课堂变成了教师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语言甚至神态上的表现为无所不知;在对学生评价中,教师仍以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作为学生见解的唯一评价标准,不知不觉成了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最大阻力。今天,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住在“导游、主持人、导演、顾问以及平等对话的首席”等等,以一颗平常心,用和善欣赏的目光,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

二要消解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教师的权威和专制主要来自于对教科书的先期“占有”和绝对信奉,以及不能容许学生对教科书和自己的怀疑。实际上,“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及时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当前,新课改正在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组成课堂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知识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进一步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转变。

三要正确对待参考资料的“标准”答案。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内容解释,都是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没有预设答案,因为文本的学习是由师生对文本的扣问、质疑、延伸来完成,是对文本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过程。过分强调“标准”进而推行思想的专制,实质上是对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一种“封杀”,这样只会遏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要鼓励学生敢于和权威辩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名家、教材和教师自己提出大胆质疑,这对以往学生学习中的盲从、服从、全盘接受,导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的现象无疑是一种纠偏和矫正。也许学生的观点显得幼稚、简单甚至错误,但这些欠缺都是学生成长中的欠缺,这些错误也是一种“美丽的错误”。日本学者认为“课堂是个试错的场所”,我国当代教育家孙维刚先生也主张坚持课堂“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并不是无视学生的错误,而是认可它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教育的契机。

四、教学效果“零”泡沫。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假自主”、“假合作”、“假提问”、“假表扬”等泡沫现象。透过这种由课堂泡沫堆砌的“虚假的繁荣”,我们感受到不少教师在追求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着一些“盲动和浮躁”。

课堂教学泡沫的存在,扭曲了教师对课堂价值的正确理解,助长了教师的教学功利行为,严重影响着新课改的顺利进展。在加快新课改进程的同时,课堂教学改革也要尽可能实现“零”泡沫。所谓“零”泡沫,即教师要避免教学的形式主义做法,消除投机行为,正视师生生命成长和课堂生态的存在,努力追求一种“真实、朴实、扎实”的`常态化教学境界。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教师以生为本,去除演练做假的成分。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做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应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正如课程专家吴刚平教授所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

二要教师珍视教学生涯的真实历程。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师生的一种生活体现,是一段生命历程记录。笔者以为,教师上课,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取悦于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风流倜傥,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互相促进,这45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

三要教师应敢于承认教学瑕疵,追求过程的动态生成。真实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这教学瑕疵本身就是课堂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甚至是一种美丽点缀。同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目标的达成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所以,应当允许实际课堂与预设不一致,甚至出现一定矛盾和意外而这一切又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生成性教育。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教师与学生在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成长。

五、课外作业“零”负担。

当前,新课改对作业的价值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应是课堂的“附庸”,而是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对照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我们的课外作业要实现“零”负担改革。这种“零”负担,不是彻底取消作业,而是改进和完善作业的形式,实现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生长”的价值功能。如果说作业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的话,那也是思维在挑战未知事物时而产生的兴奋感和紧迫感。作业“零”负担改革,其目的是积极寻求减轻学生负担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点。

一要摒弃无效作业。那些只是为记忆、为应付考试的作业,尤其是惩罚性作业,其出发点是狭隘、短浅、盲目的,它强化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带给学生挥之不去的压抑、焦虑和敌对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产生厌烦、逃避甚至抵触,正是因为繁杂苦涩的作业抑制了他们对待学校生活的热情,致使他们对学习的渴望转变为失望最终到绝望。所以,实现作业“零”负担,首先就要摒弃那些对学生身心成长无效的作业。

二要培养学生的作业自主能力。教师对待作业的策略,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确立“人人发展”的思想,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采用读一读、查一查、演一演、编一编、议一议、试一试等方式自己的作业,允许学生采用自主创作的方式,把原来千篇一律的作业本变成个性化的语文作文集、数学习题集、物理化学实验报告集,让学生在每天的写作业过程中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要改进作业批改方式。从减轻教师负担角度来看,教师可以考虑不同形式的学生组合,以组长为核心对部分作业进行批改;从范围来看,可以实行“免检制”,根据不同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对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使作业评改成为一种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总之,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的“零”思考,不是绝对化的“推翻重来”,而是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思考,是一种“尽可能达到”的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努力撤除那些困扰教学改革的羁绊,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最大热情和创造力,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显亲和,师生交往更平等、更融洽,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作业负担更小……倘如此,我们的课改步子就会更顺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就会更健康。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七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摘要: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今天,毋庸置疑的是: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最有价值的教学方式。既然如此,坚持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那么,如何在来自社会的压力、人们观念的束缚中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开放型教学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此有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八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高了有效性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教育教育的改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课时,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份内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对于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不按教学规律办事。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分清主次我觉得很重要。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可滥用预习。

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文学也往往隐含有悬疑、探索的因素。我扪现在的学生由于科技的进步,见识较广,我们小学课本本来就没有多少值得深究的作品,如果再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在课前、在课外,那课堂上,学生还有多少可学的、可问的?教师还有多少可讲的?那课堂上又干些什么呢?我们在大讲预习的同时欣赏到各路名师的课,个个叫好,但他们又有谁在让学生预习?我以为,当教材容量大、教学时间短或者课外搜集信息有利于教学时方可预习。否则,滥用预习只能使教学工作空心化,课堂教学无效化。

三、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四、教师角色重定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必须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做到:一是要提高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理性权威”意识,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角色。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建构意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内在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讲方法、讲规律,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搞“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关注,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九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1最一般地讲,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均衡的努力都是得不偿失的。对世界格局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角度,比如可以从历史或动态的角度看,也就是力求回答“世界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我们亦可以从时代的横断面或静态的角度观察,即透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我们也可以用成本收益方法,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格局脉络。我们还可以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涨中,从其构造世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换个角度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在形形色色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国土、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与资源禀赋;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军事力量。多维度并重、动静态结合、损益量比较、内外因兼顾,应成为思考世界格局这一宏大问题的基本脉络。2总体上看,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由来已久,但于今尤甚。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充斥着资产阶级对产品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它必然到处安家筑巢,到处建立联系。”经典作家们在当时不仅看到了今天人们称之为全球化的种种现象,还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血腥味的或明火执仗式的对外扩张。时至今日,特别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尽管贸易和资本扩张的动机依然如故,但扩张的方式已大为改观了。当今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基本内容和实现方式都已经变成为,在保障所谓“普遍人权”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框架下,按照市场规则,也就是通过清晰界定和严格保障财产权、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等原则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得以实施和贯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谋取利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扩散,关乎全人类福利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紧迫,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动体在治理结构、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至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实现共赢的可能性增大,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等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全球化的性质。此外,由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加深还引发了另外一个后果,即军事影响力对多数国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有有限的功效。3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有如下4个特征。首先,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冷战结束的客观后果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广阔的相对统一市场,出现了全球主要力量拥有如此广泛而坚实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状态,出现了除非其内部发生分裂否则在一、二十年内不会遇到挑战者的局面,以致有人声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历史开始了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的胜利作为终结的进程。其次,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对美国霸权的理解必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为背景。换言之,美国只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的源泉也在于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的选择才特别值得关注。第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地区一体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在加剧的背后,隐藏着各主要力量力求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将于己有利的规则灌注其中以抵御区外竞争的动机。最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个别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但总体来看,它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形成集体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方面,还存在重重障碍,尚需要下大力气加深合作。4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在深度、广度和数量上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市场开放,而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也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也得以积累。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应当承认,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历支持了“共赢”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在为世界提供“共赢”机遇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挑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换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5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进程中两种基本路径业已显露,并大致勾勒出了未来世界的结构。美国和欧洲在建立国际秩序或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作法上的分歧趋于明朗化,正在形成所谓“美国路线图”和“欧洲路线图”。美欧分歧的核心不在于“自由民主”本身,而在于自由民主之合法性的来源。美国人认为,民主宪政的民族国家是最高原则,对任何国际法或国际组织而言,订约各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民主宪政的民族国家利益,违背国际法或撤销国际组织的民主合法性。欧洲人认为,民主的合法性来自比单个民族大得多的国际社会的意志。在他们看来,国际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球性的主权国家联合体,相反,国际社会或国际意志拥有合法性授权,并由各个国际组织为代表。基于此,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构筑全球秩序途径。其一是强调国内法高于国际法、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美国,力求通过建立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区来达到其拓展市场和影响力的目的。由此我们见识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其二是注重超国家权力作用、并且力求借助民主程序保证参与国利益的欧洲,热衷于靠某种不断向外结晶的扩张方式来实现其理想。由此世人目睹了欧元区建立、欧洲宪法草案出台、欧盟的东扩和南进。在亚洲,一种有别于“美国路线图”和“欧洲路线图”的“亚洲路线图”正在酝酿之中。与美国和欧洲那种由大国或核心国家为主导略有不同,亚洲区域合作走的是一条先由多个“小国”(东盟10国)共同制定规则、通过集体谈判、再由周边大国(中日韩)加入的道路。亚洲区域一体化虽路途漫漫但却是大势所趋,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类提供一种区域合作的途径,还在于如果此路走通,那么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五分之一的新亚洲,将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6尽管持续时间长短尚不清楚,但发达国家利益集团中的霸权国家美国,其实力已开始进入“顶峰平台期”,并显露出了颓势。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剥夺了美国赢得西方世界支持的理由。欧元的出现已开始威胁到美元霸权,并必将减弱美国向全世界融资的能力。“9・11”恐怖主义打击,粉碎了美国是世界安全堡垒和投资天堂的神话。经济政治社会一体化势头甚猛的欧盟,在塑造未来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开始与美国分道扬镳。充满不确定性的恐怖主义威胁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兹剑,将会长时间地搅动着美国决策者的神经。美国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和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里约公约》、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抛开联合国而发动对伊战争,这种单边主义政策既表明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亦说明其势必在“失道寡助”的路上越走越远。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将在阿拉伯世界建立“民主样板”步履艰难,都会对美国内部凝聚力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军费开支占世界一半、为欧盟的三倍,规模如此之巨长期来看无疑会恶化美国财政状况并损害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长项,比如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巨大的市场规模,强大媒体的垄断地位,军事打击力量等,在中短期内还不会像其“软力量”那样迅速减弱。同时我们更不能无视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国的优势。毕竟和结盟而成的欧洲不同,美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7当今世界格局中最意味深长的动向,是发达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和欧洲的分歧是深刻的和难以弥合的。我们已经看到,它们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路线和理念上存在差别,并在货币领域内竞争激烈。但关键在于,美国推进全球化的方式不啻是对欧洲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欧洲是在对自身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美国。应该看到,美国和欧盟的综合实力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停止。相对美国而言,欧洲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换言之,欧洲需要美国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美国对欧洲的需要,至少欧洲已不再需要美国这个保护伞来满足其防务需要。在人口、产出、贸易、制造业等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市场规模方面,欧盟已经超过美国。在曾经是比较薄弱的领域,即世界货币和金融市场方面,随着欧元和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创立,欧洲与美国在配置和享用全球金融资源能力上的差距也在大大缩小。欧元区和欧盟运作与扩大的方式,以及它们对待和处理国际争端的总体态度与手法(尽管欧洲内部各国之间有所差异),为其“软力量”的积累贡献甚大,并彰显了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不合时宜或“失道寡助”。甚至仅从欧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事实上已经在出现。以长远眼光看,未来最有可能和欧美平起平坐的一极就是亚洲,其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是中日韩三国。8世界格局变化或大国或国家集团间关系的调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较为剧烈地表现出来。健全的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所谓“两大一小”的格局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即美元和欧元“双寡头”,外加日元“小伙伴”,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在欧元创立之前,任何单个欧盟国家的货币,无论在信誉上还是在方便程度上,都无法和美元竞争。正是这种局面成就了美元霸权,让美国在全球范围获取了大量隐形的“铸币税”。美国印制的约5千亿美钞中的三分之二都是在境外流通的,约四分之三新增发的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各国政府和私人持有的美元储备和存款数以万亿计。有鉴于此,欧元的创立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欧元区内的交易成本,也不仅让各成员国的'交易者规避了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使欧元成为了足以与美元分庭抗礼的世界货币,并且在国际储备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计价等领域已经开始削弱美元地位。过去三年多时间里美元对欧元比值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两者间名义产出的此消彼涨,正在逐步但却深刻地改变着美欧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布什总统眼中的3个“邪恶国家”同时又都是拒绝使用美元计价的国家,并非巧合。亚洲在货币领域的合作,虽然目前尚无法和欧元区同日而语,但发展势头强劲,长期前景乐观。其未来主要取决于中日韩三国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小国货币在经济上存在的必要日益下降。9国际规则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地位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首先表现在国际规则或惯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或政治实体所接纳。无论是世贸组织这样的全球机构、还是欧盟或欧元区这样的地区性组织,囊括的国家或经济体日益增多。其次,越来越多的问题或领域都被纳入国际规则的约束范围之内。在过去的中,新增的多边国际规则、包括原有规则涉及领域的丰富与拓展,就有数十种之多。第三,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纠纷的解决越来越倚重双边或多边国际规则。处理贸易争端如此,打击跨国犯罪亦如此。第四,对某些国家、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国际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国家而言,各类国际规则已成为它们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第五,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结构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在制定和实施国际规则过程中的综合实力,或一国的综合实力之大小,大国或国家集团间的竞争,也主要围绕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展开。第六,国际规则的“非中性”,亦即在同一规则下各国损益程度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这一特征愈发明显。列入全球贸易谈判内容的“环保条款”和“劳工条款”等,已成为某种维护特殊利益的工具。最后,滥觞于发达国家的种种规则或惯例正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化,诸如公司治理规则,若干年前由少数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家制订的“巴塞尔标准”等,正在变成某种一般原则;“普林斯顿普遍司法权原则”,即不允许犯罪以主权豁免和国界神圣为由而逃避惩罚,以及所谓“华盛顿共识”,也正在或一度成为全球性说教。10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团结起来,但要真正合成一股力量还需要跨越许多障碍。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也还是有成功范例的,东盟10国在对外谈判过程中用一个声音说话,确实提高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的世贸组织多哈会议上,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件:以印度、巴西和中国为首的21个发展中国家集体行动,顶住了发达国家的压力,并使自己在过渡期满后不至于马上面临更为广泛和严格的新规则。多哈会议上两大集团的较量,尽管它有可能会阻碍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长期发展,但还是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反思全球化的收益分配问题。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之间拥有共同利益,后者为其通过合作来保障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共同利益只是合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考虑到各国因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各异其利益也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采取集体行动的成本收益分担和享用常常不对等,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分化政策,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形成一股国际力量的难度巨大,因而它们在制订国际规则的谈判过程中经常处于劣势。国际规则的歧视性可以说随处可见。发达国家每年对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的关税,比适用于富国之间的关税平均高出4到5倍。富国政府目前每天花10亿美元补贴农场主,这造成了农产品大量过剩,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根本无法与之竞争。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合作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暂时性。它们联合起来并且真正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条件尚不成熟。11尽管民族国家或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却遇到了挑战。国家主权成为问题是因为:一,随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而出现、或得到加强的超国家组织机构作用增大,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需要多国合作方能解决的全球问题变得日益紧迫,比如臭氧层遭到破坏;三,虽然理解和解释差异很大,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存在着某种超越主权国家的普遍权利或价值,比如人权;四,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愿地放弃原本属于国家主权的权利;五,诸如跨国公司和“透明国际”这类被称之为“非国家行动者”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急剧增长。结果,原有的绝对主权概念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所谓“有限”或“弹性”主权观念的挑战。从可能的后果上看,对国家权利的重新界定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利于合作的深入,另一方面又为某些大国干预别国内政提供了借口,甚至其有利的一面也可能被某些大国恶意地加以利用。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诸如放弃独立货币政策与所谓“主权让渡”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只要国际条约的签署或一国政府的选择完全出于自愿,国家主权本身或许就不存在什么让渡的问题,因为国家主权的真正体现恰恰在于它可以通过放弃部分权利来寻求自身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像个人在受到自己所签订契约的束缚时并不丧失其主权地位一样。主权弱化和强化是相辅相成的。12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空前严峻和紧迫,需要而且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方能解决,亦即进行全球治理。全球问题主要是指那些涉及整个人类福利的长期和普遍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6大类:贸易与投资规则的确立与执行;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以恐怖主义、腐败、洗钱和非法移民等方式表现的跨国犯罪;人类健康,其中特别涉及到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和对转基因有机体的管理;环境与资源,包括气候、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热带雨林保护等;安全,包括防止地区冲突、多边维和,以及对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控制。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影响全球格局的两个长期因素:全球治理和与此有关的移民政策以及人口问题。需要各国共同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但找到有效地的途径实现这个目标却困难重重。当今的超强国家美国在享有霸主收益的同时,没有能够尽到公正地和充足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义务,几乎所有的全球治理机构又都面临着合法性不足、透明度不够、责任心不强的困扰。今天,资本、技术及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例外。许多狂热的自由市场原则的信奉者,也都回避了允许劳动力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流动的主张。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在更深的层次上暗示了经济全球化的限度。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欧洲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到劳动人口的五分之三,美国的非欧洲裔人口将要超过一半。俄罗斯竟然出现了人口连续净减的现象。鉴于此,大量吸收移民已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移民进入发达国家后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势必会波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乃至国际格局。13从长期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以不到世界总产出4%的经济总量,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16%。中国的迅猛发展自然会引起世人种种看法,归纳起来大体上有3类:一,世界对于这种经济成就能否持久抱有多大信心?二,中国的政治结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这一进程?三,中国在较广泛的国际舞台上可能将发挥何种作用?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所谓“崛起”,就是确保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是增进中国人民福利水平,就是使世界体系在今后的发展和运作中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就是让中国的实际利益和权利在现行或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得到尊重,就是给中国以机会和能力对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所谓“和平”,无非是说中国实现崛起的目标是为了世界和平,采取的手段也是和平的,亦即要通过参与国际分工,通过遵守现行国际规则,通过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积累起来的和新出现的种种问题,来实现崛起,而不是做现行国际制度的挑战者或破坏者。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讲演者小传张宇燕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亚太学会、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出版《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经济学与常识》、《说服自我―――经济学杂文集》、《共享繁荣―――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未来》(与马杰合著)、《旧邦新命―――两位读书人漫谈中国与世界》(与盛洪合著)等著作。发表“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美元化:现实,理论和政策含义”等论文。主持翻译《新制度经济学前言》。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0次集体学习,张宇燕与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就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安全环境向中央领导集体作了讲解。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十

现状:在八年级思品课堂学习中,男生表现过于弱势,他们看书速度慢,学习效率低,对学习缺乏热情,在发言展示活动中少见男生身影,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基本上被女生的光茫掩盖。

问题:如何改变课堂学习中的弱势表现。

策略:分析原因有效应对。

一、男生表现弱势的原因。

一是基础差,本届八年级男生的语文、英语、思品、历史等文字学科成绩普遍比女生差。二是习惯差,本届八年级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为近三年来最差,习惯中最差的又是课堂注意力集中不够,其中男生的注意力又比女生差。三是心理特点决定,男生比女生生理发育慢,进入八年级时部分男生才刚刚进入青春期,在提前进入青春期两年的女生面前,男生显得不自信,他们胆小甚至羞怯。四是课堂关注缺失。在课堂中,老师往往为了追求自己预定的课堂效率,眼里“只有‘女’没有他”,致使自信、开朗、大胆、积极的女生包揽了大部分发言展示的机会,男生在逐渐丧失锻炼机会的课堂中,参与学习的热情慢慢冷却,在学习活动中变得更加内敛、无助、胆小甚至冷漠。这样一来,造成了他们学习能力持续提升远远不及女生。

二、有效应对改变现状。

改变男生在课堂中的弱势表现,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在课堂中好的学习品质。要做到这些,可以采用以下有效手段。

一是课堂聚焦。在课堂上眼里不再只有“女”没有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盯住男生,随时发现精力分散的男同学,并随时用点名答问、目光扫描、手势强调、走近提醒等各种有效方法帮助男生保持注意力,紧跟学习主力军,精力集中不掉队,以此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二是任务过关。在学习过程的“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严格要求,一一检查,让以前在课堂中滥宇充数的男生完成起码的学习任务,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探究活动打下基础,从而为后面争得发言展示机会做好一定的准备。

三是适当照顾。

三要当面辅导,在课内,小组共学时,有针对性辅导一到两个小组的男生,给予思路提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在课外,基础差的男生当面批改作业,及时指导更正,帮他们轻松进入下一课。

四是激励评价。

男生的弱势表现,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信心,所以培养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是当务之急。在激励学生时,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效的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八(二)班有一个男同学,在开始的两节课上从不举手,第三节课上我让他朗读一段材料,他在朗读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他的音色干净淳厚、稳重有力,很有特点,于是我大加赞赏,我对他的音色进行评价后同学们也点头称是,我甚至提议同学们为他鼓掌,这位同学当时有些激动,也有点感动。下一节课中我继续让他读材料,他明显显得比上节课要从容大方。另外,对于学生发言后进行鼓励性评价时,多说“说错了没关系”“你的声音还大一点就更完美”“你的回答有创意”“你不仅答对了而且也很有风度”“你的表现要好过上节课”等。这样,他们的信心会重拾,冷却的热情会复苏。

改变男生目前的弱势表现,决非一朝一夕,更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更多的智慧去面对,去研究,去实践。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更多一份耐心,更多一份爱心,男生这块应该充当主流的“半边天”一定会强势撑起。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十一

本学期我任教二年级六班和七班的数学课,因为数学知识本身都是很抽象、理性的知识,学习新知的时候很有可能产生枯燥无力、无趣的教学情节,所以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学新知的特色,在数学课堂中施展了“魔法”,使我的数学课堂在灵活多变中高效巧解数学问题。

本学期第一单元有三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讲的内容是相同加数的连加,因为学生首次学习相同加数的连加,没有这方面的学习意识,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知前,我邀请学生自己扮演数字,先请两名学生上讲台站好,让他们2个人手拉手,他们是一组,先后再依次邀请三组(每组2人手拉手)学生到讲台上站好,然后我请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讲台上的学生,我问:“台上站了这么多同学,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瑞瑞说:“朱老师,台上的同学都是2个2个人手拉手,他们两个人可以用数字2表示。”我说:“嗯,瑞瑞的`眼睛可真厉害啊,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特点。”随后我让台上四组学生都将手拉起来,形成一个大整体,问:“同学们,你们看,现在台上的同学都拉手了,那么谁知道我想问什么问题?“涛涛说:“朱老师,我知道,您是想求他们一共有多少人?”涛涛你真棒,全班同学送给涛涛最热烈的掌声,请坐涛涛。我问:“我们学习的是数学知识,谁能用数学语言表示出一共有多少人呢?小豪说:“2+2+2+2=8(人)”。

这个小环节的设计我有意安排学生扮演数字,两个学生亲身手拉手就表示数字2,然后再请三组,通过学生亲身手拉手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学生原本陌生的知识演绎成直观、形象地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相同加数加法算式的意义及算理。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首先要使数学练习有效果,练习的题目都要具有教师提前预设的达成目标;其次是要有效率,要在相对较适当的时间内实现课堂效果和目标。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看图列式是一个重要题型。如。

1、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之后,渐渐地能利用乘法解答该题。

图形与数学的结合,可以很大成分上降低题目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该图设计两个层面的数学含义:

1)可以求一共有多少个珠子?2)也可以求一共有多少串珠子?

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做该题之前,先请学生看清单位名称,在动脑积极思考,最后再下笔写出乘法算式。

我设计本练习题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然后才是积极动脑、灵活思考、多变思维、巧解问题的时刻。

通过对高效课堂教学的体会,我深刻地体会到将理性的知识演变成学生自身知识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灵活多变,巧妙地解决数学问题,最终美化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实现高效地课堂教学。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十二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

1最一般地讲,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均衡的努力都是得不偿失的。对世界格局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角度,比如可以从历史或动态的角度看,也就是力求回答“世界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我们亦可以从时代的横断面或静态的角度观察,即透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我们也可以用成本收益方法,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格局脉络。我们还可以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涨中,从其构造世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换个角度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在形形色色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国土、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与资源禀赋;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军事力量。多维度并重、动静态结合、损益量比较、内外因兼顾,应成为思考世界格局这一宏大问题的基本脉络。

2总体上看,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由来已久,但于今尤甚。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充斥着资产阶级对产品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它必然到处安家筑巢,到处建立联系。”经典作家们在当时不仅看到了今天人们称之为全球化的种种现象,还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血腥味的或明火执仗式的对外扩张。时至今日,特别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尽管贸易和资本扩张的动机依然如故,但扩张的方式已大为改观了。当今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基本内容和实现方式都已经变成为,在保障所谓“普遍人权”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框架下,按照市场规则,也就是通过清晰界定和严格保障财产权、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等原则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得以实施和贯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谋取利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扩散,关乎全人类福利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紧迫,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动体在治理结构、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至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实现共赢的可能性增大,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等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全球化的性质。此外,由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加深还引发了另外一个后果,即军事影响力对多数国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有有限的功效。

[1][2][3][4][5]。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十三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过去“封闭性”教学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师“善意”的暗示是否多多益善?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去说,不断进行提醒、暗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教师抱怨自己倒霉,学生也感到自卑。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厌烦。事实上,结果的获取并非重要,关键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悟出道理,提高能力。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个别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少些“善意”提示,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从而让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开放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商吗?

开放的课堂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启学生的智力,使智商和情商产生和谐共振。积极的情感体验,既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的实现,又能让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习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要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50个同学去划船,有下面两种船,大船坐6人,每条租金8元,小船坐4人,每条租金6元,请你设计几个租金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合理?”

既要少花钱又要办好事……通过对上述生活问题的思考、观察、假设、探索与尝试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智商和情商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数学素养。

三、学生的“自由”就是课堂的“开放”吗?

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改汇报课上,出示算式:97+129= 356+87=;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完了,可是有两个学生做得很慢。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正扳着手指计算这两道题。下课后,我和授课的老师交流,原来这位老师很早就发现这两个孩子喜欢扳手指做计算题。“你采取过哪些措施吗?”而他去振振有词地说:《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算法多样化”,既然允许算法多样化,学生就可以选择他喜欢的做法,这既是学生的自由,又体现了课堂的开放。这位同仁的话让我深思:学生的这种“自由”就是所谓的课堂的“开放”吗?如果“扳手指计算”也是一种算法的话,那么教师就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算法多样化,不论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还是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都应该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条件下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否则就违背了“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变成“放任自流”。

四、“学会了”是“开放学习”中评价的全部吗?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

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关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十四

编者按:校长是一个学校各方面的管理者,但是也不能离开课堂的教学,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对课堂的思考吧!

一年来我们课堂教学改革走过的路,感受颇多,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小小收获的喜悦,也有缕缕挫败的无奈。

我校教学设备在农村学校来说还算是比较好一点,几年前,各班都已经装上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大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较少。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起码是大部分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上课,备课小组在备课时,都能把学生活动考虑进来,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课堂上,都能进行小组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把课堂上学生的积分和平时的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我平时听评课和巡课时的了解,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比较好的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之所以有这种质的突破,我觉得和我校的高效课堂激励制度有很大关系,你的课堂是否高效课堂模式,直接决定你高效课堂的积分,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改革有成效,必须制度先行。

教师参与课堂教学课改的热情较高。课改以来,我校教师大多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遇到去外地学习的机会,谁都想得到,唯恐不让自己去。我校每学期安排的全员赛课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每听一节课,教师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对该教师的课进行有效评价,按照高效课堂的标准,逐项打分,然后写出自己的反思。上级部门开展的各种活动,教师都积极参加,每年全县的优质课大赛,因为报名的教师太多,我们每次都得先进行学校初赛,通过平时高效课堂积分和教师初赛的分数进行选拔。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校沿用十多年的目标管理制度起了作用,确实和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一旦分数落后,所有的荣誉和机遇将和你无缘。另一方面,得益于我校的高效课堂激励制度,包括教学常规的各个方面,时时刻刻激励教师前行。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为调动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提倡小组教学,小组教学以来,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原来不大爱发言的学生,为了小组的积分,为了自己的积分,也积极参与讨论,努力展示成果。原来上课无精打采的学生,因为小组成员的帮助与提醒,也打起精神参与教学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所以提倡小组教学,就是从学生身上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每学期三次评选合作展示优秀小组,从很多程度上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了。

以上这些事让人欣慰的地方,也有许多困惑时常困扰。

从制度上向高效课堂倾斜,从评估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前行,都是很好的办法。但是一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淡薄,还有一些年龄大的教师观念陈旧,不愿意改革,就使得课堂教学在原地踏步,这一小部分教师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个别教师的表现让我觉得,课堂教学改革绝对不能留下死角,不管年龄大小,不管职位高低,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设计者,下一步把所有涉及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都以积分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和目标管理挂钩,也就直接和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挂钩了,这样才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分组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但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说活的次数,讨论时间延长,预设5分钟完成的活动,课堂生成时或许就得8分钟,导致有些教学环节无法进行。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如何掌控课堂讨论的时间,如何细化教学流程,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都是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问题。

预习环节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但平时的正课时间没法完成预习,晚自习又不能保证全体学生参加,人不齐有些环节没法进行,教师常反映预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一段时间了,预习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常常考虑该如何对所有学生的预习活动有一个整体的安排,真正地把高效课堂落在实处,是统一预习时间,还是放在一节课的某个环节?辅导课或是晚自习都是可以考虑的,另外对于在家上晚自习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好具体的预习任务。

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还不能及时改变,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无所适从,尽管分组时,已经进行适当的调配,但学生能力不同,合作交流不能真正交流起来。这种不容乐观的情况一定得改变,在反思论坛的基础上,在集合学科土专家进行研讨,结合我校实际,看能不能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细化程序,达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

我们进行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双丰收,可是进行课改以来,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实现成绩明显提高的愿景,我一直坚信高效课堂和学生成绩是成正比的,还是我们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但是当堂检测不够扎实,还是合作展示环节不够规范,我们是不是该作为一个校本课题研究一下,找出症结,轻松前行。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校的重中之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把控好教学的改革,才能让一所学校真正成为课改中精英。

作者|老庙一中怀庆。

最优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大全(15篇)篇十五

按照惯例,中考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召开一次研讨会,总结得失,展望未来,可令我略感不足的是,每年讨论的话题都无多大的变化,因而效果有点差强人意。

收获也是有的,至少对我来说。会议其中一个环节是分组讨论,而我负责讨论的话题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我一边聆听一边组织,一边记录一边适时插上两句……感触颇深。

我感到,教龄越长,年龄越大,想说的话就越多。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我们一回到他们身边,他们总有许多话想讲,啰啰嗦嗦,不管你是否爱听,也不管你的心情如何,反正我逮着了听众。想起来,我们许多人给学生上课就如同这些老人一样,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时间长了,兴趣没有了,逆反产生了。所以说,当下教育界倡导“精讲课堂、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深度课堂……”其实都是希望我们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产生力图改变自我的意识,即改变自我,契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提高课堂价值和效率。

实际上,许多学校、老师又走入了一些误区,如少教多学,有的学校规定老师一堂课只能讲十五分钟,将教学模式化。难道整堂课讲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小时候的评书演员单田芳、刘兰芳等等,就他们一个人讲,一讲个把小时,我们都没觉得厌烦,听一遍还不行,听几遍之后还模仿。只是因为这些老师的讲课的艺术水平高、讲述的内容新,这些成为吸引你的因素。所以,一位老师的语言艺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讲学生知识发展区、空白区,学生懂的、会的,你就少讲甚至可以不讲。

记得中考前几天进行系列强化训练,每次练习之后,将参考答案直接发给学生,学生立马认真研究答案,然后将仍旧弄不懂的,追着我问。这说明什么?许多知识我们不需要讲,他们看看就懂了,而不需要讲的内容,你需要让他们受到刺激,等自我觉醒之后,效果自然体现。你可以一堂课不讲,只是给时间让他们对照答案进行分析,或者进行答疑就行了。所以,不讲课或者少讲也可能是一堂高效的课,这是由这堂课的任务和形式决定的。

讲与不讲、讲多讲少真不能成为评判一堂课好与坏的标准,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评价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要看学生,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我们经常去听课、评课,往往很武断,关键只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也不是一堂课可以看出来的,于是我们评判的标准首先就出现偏差,只能按套路去评价了。

有不少“特级教师”真的很神奇,无论用哪个地区的学生上课,无论用什么层次的学生上课,都能上得风生水起,课堂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和谐。我就觉得奇怪,他也不了解学生的水平层次,也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都能上得很好,也太神奇了。后来渐渐想明白,关键是他会教,他只要着眼眼前,只要上好这一堂课就行了,所以,只剩下或只需要表演就行了。

课堂只是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学习的载体,不是教师展示学识的舞台(学生不懂的上网查询就是了),而是学生成长的平台。

公众号:角落里的石头一家。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学校教师拔河比赛方案大全(17篇)

    在学校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来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技能。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写学校总结,以下是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启发。每队设领队一人,由年级组长

    热门合同中退款条款(通用14篇)

    在商业领域,合同协议被广泛应用于交易、合作和投资等方面。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中常见的一种法律文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一、医院应订有各该医院

    最热走访体会及建议(汇总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提炼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美心得体会,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走访是一种了解和体验不

    最热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心得体会感悟(案例23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成长的见证,它记录了我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成长,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心得体会的灵感。

    最优滕王阁序读后感(汇总16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读内容,提高阅读的效果和价值。以下是一些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与帮助。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

    优秀煤矿机电技术工作总结(通用23篇)

    技术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工作中所做的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的过程,它对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小编特意搜索了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作总结案例,希

    最优绿豆的心得体会总结范文(20篇)

    总结范文是对自己过去的工作和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这里有一些总结的典型范例,通过阅读和分析,你可能会对总结的写作有更深入的理解。绿豆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

    热门孙子满月酒爷爷致辞(案例19篇)

    致辞可以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积极的语态和自信的语气,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面是一些致辞的典型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帮助。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来宾

    优秀事业单位年度总结(通用16篇)

    通过年度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不同方面的进步和提升。如果你正为写年度总结犯愁,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和启示。转眼间我们送走了

    2023年写人写作指导教案(汇总16篇)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实现个人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供广大教师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