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HT书生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一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设计意图。

学生预设。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我的礼物将奖励给坐姿最漂亮,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的小朋友。

2、教师演示:左手3支铅笔,右手2支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

3、小组合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的。

4、汇报结果。

5、当我们把事物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时可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课题)。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铅笔,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从而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1、点数。

2、数的顺序。

3、列加法算式。

(二)理解加法的含义。

1、课件动态展示23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板书在小黑板上)。

3、以上三个问题都能用加法来计算,那你能总结出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加法计算吗?

4、小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我们就用加法计算。(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5、学习加法算式。

(1)由数量抽象出数字。

(2)认识+: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

(3)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4)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通过课件主题图的动态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并理解,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字,渗透给学生,抽象的数字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1、1个粉纸鹤和2个蓝纸鹤,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2、左边1位小朋友,右边2位小朋友,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3、1位小女孩,2位小男孩,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三)进一步巩固、理解加法的含义。

活动一:

1、课件展示小丑合气球。

2、小组合作:你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吗?快和你的伙伴说一说,并在你说的时候,像老师一样加上动作。

3、检验合作效果。

活动二:

1、教师边板演边表述含义:摆1个圆片,再摆1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圆片,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1=2。

2、学生边板演边表述含义。

3、小组合作:2+2=4。

4、检验小组合作。

活动三:

1、用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2、学生独立操作,全班汇报交流。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同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并巩固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13+22+31+4。

(四)5以内的加法教学。

1、创设情境。

(1)课件播放:学校的操场上有4位同学做游戏,又来了一位同学。

(2)你能从刚才的图象中提出数学问题吗?(将图像复制到黑板)。

(3)解决问题(板书4+1=5)。

2、交流算法。

(1)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得数是5呢?

(2)全班交流,可适时引导学生不看图,你会计算4+1=5吗?

(3)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算法中哪些比较简便。

3、小结:我们在计算5以内的加法时可以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用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

1、点数。

2、根据数的顺序。

3、根据数的组成。

(五)巩固练习。

1、课件播放:24页小猫图动态的活动情境。

(1)让学生说题意、列式(板书)。

(2)独立计算得数并填在方框里。

(3)点名汇报并说算理。

(4)引导学生观察并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摆一摆。

(1)学生独立操作,边摆边表述加法含义,并独立完成填空。

(2)点名汇报,说算理。

通过读懂题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能从多样化的算法中认识到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并使学生直观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二

数学是我们的基础学科,平时在生活中也应用广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七年级数学分式方程评课稿,希望对您有帮助。

《分式方程》是七下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知识的呈现过程,创设情景,以旧引新,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尝试,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得到了有效体现。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符合数学新课标理念, 概念引入得比较清晰,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把握了课堂节奏,问题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强调解题的步骤, 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内容扩展适中, 语言精练清晰;尊重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老师精神状态好,充满激情,语言幽默。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脉络关系,对知识具有整体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比较强烈,学生有较多的交往互动,学习状态积极活跃。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

设计学习问题步步深入,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问题面前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语言亲切,富有激励性,思路清晰,铺陈有序,娓娓道来,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强,坡度设置较好,适合学生接受能力。

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由生活中的实际“顺流、逆流”引出了数学分式方程,然后寻求方法,最后拓展解决复杂的分式方程。整个课堂幽默、风趣,很有亲和力,但也不乏知识性、系统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了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真正体现了“轻负荷、高质量”的办学理念!

感觉到李老师在关注学生主体性,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上值得我学习。体现在:

1、引入新课由已学数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由问题列出的`有字母的方程,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对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打下铺垫。

2、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类比数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发现分式方程解法,步骤,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

3、组织学生讨论增根的原因,使学生重视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能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由实际问题自然引出分式方程定义,由解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启发总结出分式方程的解法,课堂安排严谨有序,教师点拨及时到位,特别是在渗透数学思想和指导学法方面值得学习。

符合数学新课标理念;选材上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教者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渗透;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把握了课堂节奏,问题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概念引入得比较清晰,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调解题的步骤,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内容扩展适中,调动有方有度有章法,语言精练清晰;尊重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老师精神状态好,充满激情,语言幽默,有较强的感召力。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方向上逐步走进问题的核心,发现探究过程清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脉络关系,对知识具有整体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比较强烈,学生有较多的交往互动,学习状态积极活跃。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好。教师如果能国家权力大胆地让学生来自主探究,那样可能会更好。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比列一次方程(组)要稍微复杂一点,教学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选择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是在本章的教学中仍然要注意复习、总结,并且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检验,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

本章教科书呈现了大量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过程,所以,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否独立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分式分式方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教科书设置了丰富的实际例子,这些涉及工业、农业、环保、学生实际、教学本身等方面,评价中应该关注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且检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等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难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课前预习、课中引导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语言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部分进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小结。

(一)情境导入。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解法的不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应用几幅图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顺利引出新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危机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二)新知探究。例1、某市为治理水污染。这一例题只给出了情境没有具体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分析题意及各个量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我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一问题进行解决。(实际功效是多少?)这样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采用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独立完成、互帮互助、上板展示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知识应用。对例一分析解决后选择课本上的例3作为习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应用,而且进一步检测了学生的分析、表达、书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四)小结: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和在班内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回顾知识、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补充小结使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92页做一做作为学生的作业;p94问题解决的ex1-3作为学生课后习题,要求的难度适中,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即使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六、说板书。

我板书了几个等量关系式,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这样有利于把握重点、掌握新知。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四

1、本章与本节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数的知识来学习的,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四则运算,这一章的内容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它既可看着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可看着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础(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同时学习了分式方程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打破了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代数式必须是整式这一限制。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基本方法是:“去分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识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

(2)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熟练地解分式方程。

(3)体会解分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一)学生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新课教学:

(1)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提问: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母里含有未知数吗?前面学习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

)注意: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先学习分式方程的定义,再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紧接着利用几道识别题训练学生正确地区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及分式的区别,这部分教学要求达到“了解”层次即可。)。

2、解方程:回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中的第一步?如何去掉分母?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这是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去分母才能实现我们的转化,而这个步骤由于涉及的知识多,学生容易出错。这里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解这个整式方程。(由学生完成)。(学生已有这部分知识,由学生独立完成,新课的教学不能教师一讲到底,凡学生能做的应由学生做,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解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必须强调原方程,因为有学生往往代入去了分母的整式方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得出未知数的值是否使方程两边相等,确定方程的解的正确性,得出原分式方程的解的结论。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解分式方程,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练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的查缺补漏,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练习中形成解题的能力。

拓展题:

对这堂课的增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说明增根是在解方程后,让公分母为零的未知数的值才叫方程的增根。

(四)课堂小结:

3、解分式方程应注意:(1)正确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通过小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体系、网络。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小结也应由学生试着完成,教师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体现。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52页10.51、2、3题。

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应精选,应适量。

1、观察以下两个题目:

(1)计算:2/(x-1)-1。

(2)解方程:2/(x-1)-1=0。

这两个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做什么?解题的第一步有什么不同?

五、几点说明:1、板书设计:将黑板分成四个部分。(1)课题、引例1、引例2。(2)例1。(3)例2。(学生板书的课堂练习写在例1、例2的下面)(4)小结与作业布置。2、教学时间安排:复习引入约3分钟;新课教学约30分钟;课堂练习约5分钟;小结约2分钟;作业布置约1分钟。3、整堂课要体现的设计思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选择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试着总结、让学生试着做一做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参与,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

在讨论增根问题时,通过具体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然后归纳出验根的方法。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五

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比列一次方程(组)要稍微复杂一点,教学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选择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是在本章的教学中仍然要注意复习、总结,并且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检验,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

本章教科书呈现了大量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过程,所以,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否独立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分式分式方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教科书设置了丰富的实际例子,这些涉及工业、农业、环保、学生实际、教学本身等方面,评价中应该关注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且检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等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难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采用:课前预习、课中引导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语言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本节课分四部分进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小结。

(一)情境导入。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解法的不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应用几幅图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顺利引出新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危机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二)新知探究。例1、某市为治理水污染。这一例题只给出了情境没有具体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分析题意及各个量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我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一问题进行解决。(实际功效是多少?)这样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采用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独立完成、互帮互助、上板展示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知识应用。对例一分析解决后选择课本上的例3作为习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应用,而且进一步检测了学生的分析、表达、书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四)小结: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和在班内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回顾知识、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补充小结使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92页做一做作为学生的作业;p94问题解决的ex1-3作为学生课后习题,要求的难度适中,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即使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我板书了几个等量关系式,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这样有利于把握重点、掌握新知。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六

《秒的认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里将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并通过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这是对时间单位体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秒”这一时间单位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及其知识构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并深入体验1分钟的价值。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直观动作、堆积数据等方式感知并抽象的数学知识,初步感受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这相对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如下:

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构想主要运用情境再现、直观演示、实践感知等方法,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实践校正等活动,经历建立正确的“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的过程。基于以上构想,我将整个教学流程预设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2。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3。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4。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秒”的产生!课始,为学生播放一段好听的动画片音乐——《白龙马》,并告诉学生音乐的时长是1分钟。学生感受1分钟时长,听音乐,观察“进度条”的变化。然后再欣赏一段乐曲——《喜羊羊》,边听边看进度条。音乐不足1分钟便停止了!于是,问学生:从时间的长短来看,你感觉这段乐曲怎么样?不足1分钟的时间,我们该用什么单位记录呢?进而使学生自然认识到时间单位“秒”的产生的必然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即重点感知“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进而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任务,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向发展。

(二)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本步骤预设要完成三个任务:认识1秒、认识几秒、归纳秒与分的关系。

1。认识“1秒”

在这一步骤中,为了强化学生对“1秒”时间单位的感知,我设置了三个层次,引领学生感知体验。

(1)感知“1秒”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之后,作为教师引导发言:认识秒还要用到计量时间的工具——钟表或电子表。

【1】第一,认识“钟面”计量秒的方法。教师提问:在钟面上,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自然从颜色、长短、快慢等方面找到了“秒针”。接着借助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动一动,认识到“秒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此外,引导学生配合语言描述和肢体动作加深对“1秒”时长的体验感知。

【2】第二,认识电子表计量秒的方法。教师出示电子表,如9:20(冒号在不断闪烁)。向学生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既没有秒针,有没有滴答的声音,那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学生自然观察到:冒号每闪烁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并配合动作深入感知了电子表上的1秒。紧接着,我又出示一种这样的电子表,如9:25:34(秒在不断变化)。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冒号不再闪烁,那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部分数字每变化一次就是1秒。于是引导学生随着电子表的数字的变化,有节奏地数数,深入感知1秒1秒地变化。

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深入感知,加之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述,“1秒”的时间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体验1秒的价值。

为了丰富学生对1秒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下活动;。

【1】在1秒的时间里你能在做什么?谈一谈你的感受。

【2】接下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1秒钟内现代机械工具做的事情,突出数据的直观刺激,强化1秒的巨大价值。

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

1秒虽短,但是如果充分利用这1秒,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3】紧接着,通过课件展示数据,对比刘翔与奥利弗的110米栏成绩,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1秒虽短,却往往能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进而引发学生产生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共鸣。

通过以上活动,力求使学生对1秒的感知更加丰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2。认识几秒。

为了加深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与运用,在认识“1秒”以后,引导学生认识5秒、10秒、20秒、直到60秒,在夯实时间单位感知的基础上,感知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如下三个活动:

(1)感知5秒。

【1】边看变数。

【2】静默数一数。

【3】自主回答:秒针从()走到()是5秒。

(2)采用上述方法,继续感知10秒、15秒、20秒。

(3)游戏:估一估。

要求: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到宣布“停”,经过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秒?分别估测10秒——15秒——20秒——30秒——60秒。

3。感知1分钟与1秒的关系。

设置的活动如下:

(1)分组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结出:1分=60秒。

这一活动的安排,旨在通过看、数、估等活动检测并进一步校正学生对“几秒”时长的感知,促进正确时间观念的形成。同时,直观地归纳出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关系:1分=60秒,促进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知识架构进一步完善。

(三)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为了深入感知1分钟,也就是60秒的时长及其价值,继续安排了下面的教学活动:感受1分钟。共设置三层次的活动:

1。静候1分钟,谈感受。

2。活动1分钟:分组在一分钟内写字、算题、数数等。

3。对比两个1分钟的感受。

通过以上的活动,观察、静候、活动、对比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意义,领悟人生的道理,也就是教师在小结中提到的:时间有限,价值无限。

(四)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在新知学习之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设计了练习,即以游戏闯关寻宝的形式完成练习。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改数学日记。

3。知识拓展:“一眨眼”的时间。

最后,引导学生寻得珍宝,那就是时间。教师随即揭示一句时间名言送给学生,并一起诵读时间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并以此完结本课知识的学习进程。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七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一、复习。

例解方程:

(1)2x+xx+3=1;(2)15x=2×15x+12;。

(3)2(1x+1x+3)+x-2x+3=1。

解(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x+3=1,

即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2x+6+x2=x2+3x,

亦即2x-3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x+12。

方法2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2x=12。

解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2x+xx+3=1。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135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m+n;(2)ma-b-ma;(3)ma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八

本节课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回顾与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过程、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是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阅读理解、动手解题等手段,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去讲解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本节课小结采取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置了独立思考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创设了条件和可能。不过,若时间允许的话,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最终是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验和评价的。所以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九

一、说教材(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内容,记叙的是他第一次出访内蒙古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写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表达了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课语言简练而通畅易懂,对环境的描写细腻而富有激情,并把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是一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的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

根据教材的特点,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学会读写课后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掌握生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快速的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积累,理解“回味”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展开想象,具体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境和深刻内涵。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使学生体会草原秀丽的景色和各名族间的深厚友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体悟各族人民间的深厚情谊。

二、说教法和学法(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书不读熟不开讲,书不读透不研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感情,并且能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以默读、浏览、带感情朗读等多种阅读形式穿插配合。本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环境的描写尤其突出,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课件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有视听的直观感受,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之中,既帮助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要求,我将此篇课文安排为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解决课后的生字,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点播的方法。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文章主要描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两大主要内容。下面我想向大家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创造美的氛围。

在上课前,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配合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出现广阔无垠、蓝天碧野的大草原景象。随后我不失时机的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广阔的大草原,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然后板书课题《草原》。这样的导入,以直观的视听直接呈现课文中草原的景观,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感受语言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第一课时初步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再来读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会给出问题:“同学们,请带着感情来朗读课文,并说说你读了课文,感受到了什么?或者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你也可以拿着笔做一些记号。”学生自由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中,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后通过汇报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下面的教学顺序。

(三)、初入草原,感受景色之美。

1、假设同学们先提出草原的美景给他的印象最深刻,那么就接着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马上提出要求:“你觉得草原的美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能美美的来读一读这美景吗?”然后请多位同学来反复练读学生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

2、播发背景音乐,并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推选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读。

第一段,他读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边听边感受并想象,然后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3、在快速的浏览课文,这一自然段除了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还写到其他的了吗?幻灯片出示: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让学生细细品味两句话,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感受其中不同的感情色彩。(因为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作者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后面他看到了非常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

相机出示草原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后,直接让其把感情送入课文中来读,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深读感悟,感受人情之美。

在读完课文后,相机过渡:“刚才是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风光的美,那么,你还感受到什么了呢?”自然的引入到下一部分的学习。

2、在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出示问题: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容学生动笔画一画。(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让学生整体的感知课文,初步的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

3、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回热情的蒙古人民和受到款待的客人,先同桌互练,在请一到两组上台表演,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进一步感受蒙古人民的好客特点,深入理解课文。

4、课件出示图片并配合音乐: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

相机出示导语:“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出示问题:(1)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2)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这离别之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此情此景,你能用那句话来表达呢?(“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5、最后齐读课文,把丰富的感情带到课文中,融会贯通,整体感知。斯宾塞指出:在阅读教学时,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让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所以在整节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通过读、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五)尝试运用,注重迁移。

让学生课后搜集关于草原美景的资料或者蒙古族的有关资料,以图片、歌曲、绘画、影片等形式,开展一次班级“草原情怀”展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和阅读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会自主学习。

四、板书设计景色美。

草原。

人情美。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和地位:

《解方程(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方程这部分知识,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你能力。学生通过天平游戏,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探究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情,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解方程是有一定认识的。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5.教学难点:等式性质(二)的推导。

6.教具准备:课件、天平。

二、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积极主动探索、根据学生实情,我主要选用讨论法、以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观演示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程。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动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巩固应用。

(四)归纳总结,回顾整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课前与学生谈话,通过掌声和笑容来缓解师生的紧张情绪,从而带着愉悦心情走进新课学习,可见教师在努力向幽默型教师转化,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自我调整。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问答式”“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比较多,根据课题研究我以学生为主,在设计教学时,以课堂提问和追问为主,激发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如:。

1.推想。

师: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还成立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验证。

1)师:既然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答案,那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边放5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师:天平平衡,可以用什么样的数学算式表示?

师:左边加2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2个5克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平衡)。

师:左边加6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6个5克的砝码,还会平衡吗?(平衡)。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以上的规律?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两边都除以一个数,等式还会成立吗?下面同学们用天平验证一下。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右边主题图:左边2个x克砝码,右边2个10克砝码。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

5)师:对比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如果等式两边能都除以零呢?0能做除数吗?

小结:追问是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回答问题结束之后的进一步引导,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问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点拨。追问是一种教学策略,追问的问题一定是有意义的、有趣的,同时也是有挑战性的。让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是方程的定义。本节课在通过不断地摆天平中建立方程的模型。在对“未知数”的处理上,教师没有局限于未知数,而是多方式表达,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形、符号、字母等等,这样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建模。学生不再向以往学生那样,认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但此处教师能够在几种方式中再进行优化,让学生体验到由于文字不简洁、图形符号具有局限性等因素,而字母更具有优势,于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采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对于这方面,我在课后进行的修补,但能够融入到新授课中就比较合适。

第四层次:归纳总结,回顾整理。

在教学重点难点基本突破后,让学生及时巩固,然后全班交流。

1、基础练习,完成课后1、2题,习题设计体现层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2、专题训练,生活中问题。

3、在计算中总结规律并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时运用数学的思想,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不仅有知识上的积累,还能在学习方法上有多收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最后说板书:

为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新知进一步记忆和理解,板书如下:板书设计简洁,抓住重点方程式,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清晰易记。并用不同色彩粉笔标出易错点,引起学生注意。

文档为doc格式。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一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课时安排。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视“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

(二)新授。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读文。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探究。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语文的学习是一幢大楼的建设,那么词句和语文知识便是砖砖瓦瓦,而积累则是将砖瓦砌成高楼的过程。

4、练习。

为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为比喻句)。

2(改为拟人句)。

以“美丽的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因此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理念设计了这两个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二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三

李老师的课幽默风趣、教态自然、活泼开放。

首先,李老师非常注重语言能力的熏陶和培养。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事,赖老师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亲切鼓励是学生乐说,通过恰当的评论引导学生善说。如:“一边……一边……”,请学生说说相关的句子,明白这要表示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再比如:介绍完两个学生是怎么学棋的,分别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把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非常到位,也为下文要渗透的道理做了铺垫。

其次,重视以读为主,充分发挥朗读功能,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是学生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

特别是整堂课李老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鼓励,是她整堂课的亮点。每位学生在她的不同评价下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要说有什么要商榷的,就是在理解词语时从难到易,分步进行,就会有梯度。如:比较“没有进步”和“没有多大进步”时,教师分步引导,学生就不至于走那么大的弯路。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四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习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习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五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和地位:

《解方程(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方程这部分知识,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你能力。学生通过天平游戏,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探究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情,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解方程是有一定认识的。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5.教学难点:等式性质(二)的推导。

6.教具准备:课件、天平。

二、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积极主动探索、根据学生实情,我主要选用讨论法、以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观演示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程。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动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巩固应用。

(四)归纳总结,回顾整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课前与学生谈话,通过掌声和笑容来缓解师生的紧张情绪,从而带着愉悦心情走进新课学习,可见教师在努力向幽默型教师转化,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自我调整。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问答式”“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比较多,根据课题研究我以学生为主,在设计教学时,以课堂提问和追问为主,激发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如:。

1.推想。

师: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还成立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验证。

1)师:既然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答案,那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边放5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师:天平平衡,可以用什么样的数学算式表示?

师:左边加2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2个5克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平衡)。

师:左边加6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6个5克的砝码,还会平衡吗?(平衡)。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以上的规律?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两边都除以一个数,等式还会成立吗?下面同学们用天平验证一下。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右边主题图:左边2个x克砝码,右边2个10克砝码。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

5)师:对比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如果等式两边能都除以零呢?0能做除数吗?

小结:追问是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回答问题结束之后的进一步引导,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问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点拨。追问是一种教学策略,追问的问题一定是有意义的、有趣的,同时也是有挑战性的。让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是方程的定义。本节课在通过不断地摆天平中建立方程的模型。在对“未知数”的处理上,教师没有局限于未知数,而是多方式表达,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形、符号、字母等等,这样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建模。学生不再向以往学生那样,认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但此处教师能够在几种方式中再进行优化,让学生体验到由于文字不简洁、图形符号具有局限性等因素,而字母更具有优势,于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采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对于这方面,我在课后进行的修补,但能够融入到新授课中就比较合适。

第四层次:归纳总结,回顾整理。

在教学重点难点基本突破后,让学生及时巩固,然后全班交流。

1、基础练习,完成课后1、2题,习题设计体现层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2、专题训练,生活中问题。

3、在计算中总结规律并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时运用数学的思想,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不仅有知识上的积累,还能在学习方法上有多收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最后说板书:

为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新知进一步记忆和理解,板书如下:板书设计简洁,抓住重点方程式,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清晰易记。并用不同色彩粉笔标出易错点,引起学生注意。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2/30。

上课地点: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高大2容貌美3多。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小结: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导读: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导读: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总结: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liexiyi。

丰()恶()()击()靠。

baorunfu。

()子()湿()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环境()的战斗。

()的考验()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丰碑》教学设计(鄂教版五年级下册)]。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七

《海滩上》一课是冀教版第二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从《祖国多么广大》,《小帆船》到《我爱大山我爱家》,再到《海滩上》,贯穿始终的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美好情感。选文内容和情感在整体上是由远及近的一种把握,从大处着眼,于小处入手,再由小见大地以每一课所选取的不同生活区域作为侧重点,关照整个单元。使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中的某个具体情境去了解祖国的美好,感受在这么美好的家园中生活是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海滩上》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诗,句式整齐,合辙压韵,语言生动流畅,意境优美。

我想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美景可能会在记忆中变得模糊不清,但可以永远深藏我们心中一辈子的却是那份浓浓的深深的美好情感。是那可爱的故乡,美丽的家园,和那神奇大自然无私给予我们的快乐与幸福。也许这才是此文真正打动我的原因。景美,情更美。我想无论人到中年或是暮年,都会对童年的时光产生无限的怀念与眷恋,所以我们常常情不自禁的感叹“金色的童年”。

就让我们和孩子带着对童年时光那美丽的回忆和无限的憧憬,一起漫步在金色的海滩上吧!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以读为本,让孩子在诵读中受到语言美、自然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孩子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其快乐,又在感受中进一步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再充实感受。贯穿全课的情感主线就是快乐!快乐!再快乐——读快乐,谈快乐,寻找快乐,分享快乐。

下面我就海滩上一课谈谈我的设计和理解。

一、首先激发孩子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以和蔼的语气先和孩子交谈。

孩子们,上次语文课我们一起爬上了大山,令我们心旷神怡,山里的孩子心爱着山,山里有我们的好家园。那么今天你们又想去哪了?(好吧)这次就先让我们一起下海好吗?脱下鞋子,光着脚丫,一同体验一下踩在松松软软的海滩上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抓住孩子年龄小、爱玩的特点,让他觉得这节课又要去游玩了,精神先愉悦、轻松起来,增强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范读,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氛围、情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

1、范读全文。

2、孩子们,如果你现在就来到了海滩上,最想干的是什么?(让孩子仿佛置身在海边,能使孩子畅所欲言,谈真实想法,把这种对快乐的渴望得以释放。紧扣孩子的情绪,让这种感觉保持住,并沉醉其中,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有谈的欲望、冲动,与生活拉近距离——如:去海滩上捡贝壳;在海滩上追跑着玩;坐在海滩上看大海、轮船、海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吹海风……)。

哎呦,看来大海真是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快乐啊!那就带着你的这份好心情去仔细读课文,看谁能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熟悉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检查课文读的情况。

1)带拼音,指名分段读。(主要纠正字音,关照差生)。

2)去拼音,自告奋勇读,(分段读,评价读得是否熟练、通顺。给中等生创造机会,并让孩子们提出建议怎么读出快乐)。

3)试着有感情地读,让好孩子展示。(师鼓励孩子们肯定都会像这些同学一样有感情,甚至会超过他们。只要你脑子里想象着海滩美景,心里体会着在海滩上玩耍的快乐,就会把这篇课文读得很美很美。想试试吗?教师指导方法,培养孩子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习惯。)。

三、美读,体会优美的意境。这一环节包括两部分:景色的优美以及快乐情感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1、先出示词卡“海滩”、“贝壳”,认读并贴到黑板上。请你想想:贝壳在海滩上和我们干什么?引出“藏”并识记“藏”字,然后想象在怎样的海滩有怎样的贝壳,它们和我们如何捉迷藏,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让孩子充分感受快乐。谁想给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评价指导。(让孩子想象海滩的美丽、贝壳的调皮、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从而读出快乐)。

2、喜欢这些小贝壳吗?为什么?展示一下孩子的画,出示贝壳图片,现在你们想做的是什么事?出示“捡”,认读并粘贴,出示课文第二句话,体会着自己捡贝壳时的心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个性。)。

3、你认为还会“捡”起大海哪些美丽的景色呢?(海螺、海草、海蟹、海鸟、海浪……)听《小螺号》,融入美景、乐情中,再来读,品味。孩子们,我们捡起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欣赏了那么美丽的景色,大海把这么美丽的景色当作礼物送给我们,此时你们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我捡哪捡哪,捡起大海美丽的景色!”)我们要送给大海些什么?出示“脚印”词卡,认读粘贴,让我们一起在沙滩上奔跑、追逐、欢笑吧。(打出图片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结:是啊,我们把一串串可爱的脚印留给了海滩,也把我们的快乐留给大海,而我们则把童年的快乐永远地珍藏在了自己小小的心田。(粘贴认读“留”“走”)你一定也回忆起自己童年中许多快乐的往事。还有哪里给你带来过快乐呢?(拿照片、纪念品、画等给大家讲述。引发孩子从生活中寻找童年的快乐、分享童年的幸福。)。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八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4、多种收获: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1、创设情境: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

(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习题。

1.填空题。

(1)当前,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关键技术之一。_________能量和物质被称为当代社会的三大资源。

(2)信息必须借助于种物质载体才能得以呈现:闹钟、红绿灯、电视、报纸等都是信息的__________。

(3)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文化信息,可以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天气预报信息,可尽量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等,这些都说明信息具有_________。

(4)信息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甚至完全失效。

(5)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合法地使用和传播信息,注意信息的________和______,防止伪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信息的是()。

a.一段天气预报b.一张报纸c.一份学生成绩单d.一则寻物启事。

(2)所谓信息的载体,是指()。

a.表示和传播信息的媒介b.计算机中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c.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信息d.各种信息的编码。

(3)通过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说明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共享性d.载体依附性。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5)下列对信息处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存储、整理。

b.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输出等操作。

c.计算机是非常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

d.信息查询属于信息处理的手机阶段。

(6)关于信息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能够独存在b.信息的价值是一成不变的。

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3.判断题。

(1)一则商品广告属于信息。()。

(2)未经允许,通过网络获取他人的私人信息是一种非法的行为。()。

(3)随着信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越越大,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会越来越淡薄。()。

(4)有一些信息不需要载体就可自行传播.()。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十九

王老师的这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注重词语积累。在教学中,王老师在学生理解了“专心致志”后,问:“你能换上几个意思一样的词语吗?”学生说出“认认真真”、“一心一意”,这还不够,她还送了“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全心全意”3个词语,从中可以看出很注重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另一个学生时,抓住文章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表达:这位走神的学生到底想什么了?学生说得很好,教师又收拢得很巧妙:这叫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心猿意马,一下子又让学生积累了好多词。

其二,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利用“一边一边”说话时,王老师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引导培养。让孩子们不仅会用词语说话,同时还知道了该怎样做。

注重了积累,感觉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就少了些,王老师也已发现了这一点,不过以后课前备课时多注意些,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分式方程说课稿冀教版(实用20篇)篇二十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教师班主任工作计划(优秀18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要有创新性,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份详细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作为高中的

    小学综合组教研计划表(热门18篇)

    教研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和指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研文献,希望能够为大家在教研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不平凡的202

    提高教学质量心得体会总结(热门24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方式。以下范文中的观点和思考都非常独到和深入,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

    中班学期计划春季(热门19篇)

    在新的学期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学期计划,以确保我们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本学期,根据学校对学生年龄

    机械设计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次及时总结和自我检视的机会,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月工作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分享。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告(通用19篇)

    单位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市场竞争的需求,不断发展壮大。单位是指一个独立的组织或机构,通常由一群人组成,共同追求特定的目标。单位可以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

    高考送考老师发言(精选16篇)

    撰写发言稿时,演讲者应通过多次修改和反复训练,不断改进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提高演讲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毕业致辞发言稿范文,希望对即将毕

    模拟法庭活动策划(实用14篇)

    活动策划要注重创新和差异化,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创造与众不同的活动体验。尽情参考活动策划范文,掌握写作技巧,打造一份成功的活动策划方案。星期五,学校大队部

    淮北市房屋出租合同书范文(15篇)

    在订立合同协议之前,双方需要充分了解合同的内容和条款。以下合同协议范文来自专业法律团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房屋正式交割前,交易双方应当签订一个《。》,这对双方

    美容院双十一促销活动方案(热门16篇)

    通过制定活动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活动的进程和结果。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一些实用活动方案,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圣诞乐翻天,缤纷乐淘惠!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