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MJ笔神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写作素材,它具有示范和示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展开文章内容。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具体领域的优秀作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灵感。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一

因为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措施,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译者需要从跨文化视角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真实地还原作品的艺术特色,不断提升自身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水平和翻译能力。

一、跨文化和阅读文学作品。

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就会存在差异性。正是因为生活环境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才会出现跨文化现象。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影响到人们对事情的判断,无法客观地去看待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而人们在交流中往往会忽视这些差异,因此会造成很多误会。而文学作品是人们传递信息、抒发感情的一种途径,展现出人类的生活状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1]。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能够方便世界人民的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涌入我国,我国的人民也开始重视西方文学,在作品翻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语言和文字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跨文化翻译是非常关键的。虽然我国的学者充分重视跨文化翻译,但是翻译质量却有待提高。翻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还要对语言艺术和民族风情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除了语言通顺得体,还要兼顾文字的艺术性和美感。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

外国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西方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鉴赏几部西方文学作品,来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说过:“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我们中国的观众看到这句话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人生比作巧克力。这就需要了解西方文化才能领悟,因为西方的巧克力一般都是二十块左右,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都不一样,而且包装纸也没有注明口味,必須亲自品尝才能知道,就像人生需要经历的酸甜苦辣一样各有其味。这个比喻用在小说中非常贴切形象,也教会了我们一个人生道理。再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根据一个渔夫的经历创作的,主要是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出海捕鱼,在捕完一条大鱼后筋疲力尽,结果大鱼又被鲨鱼盯上了,于是被迫与鲨鱼搏斗,最后鲨鱼抢走了大鱼,留给老人一副鱼骨。虽然老人失去了大鱼,但他经过努力搏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值得我们学习。作者塑造了一个身处险境永不言弃的.老人形象,展现出西方人民所推崇的敢于冒险的精神。如果没有了解西方文化,翻译人员势必无法通过文字向人们展现出这些文学形象的闪光点,也无法体现出作品的精神内核。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简单地直译,而是对西方语言进行再创造。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能够做到尊重西方文化和民族精神,又能体现出本国语言的丰富底蕴这样才是最佳的翻译效果[2]。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夏洛克,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因此,之后有许多作家都用夏洛克来代指嗜钱如命的小人,翻译时看到这个名字就不能直接翻译成人名。《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另一部巨作,其中“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台词,tobe其实是动词不定式表达法,具体意思也有好几种,如存在、做自己,如果没有深入研究文章内容,可能一时无法准确翻译出来,目前公认的翻译是存在。“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如此翻译,就能深刻地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不甘心和对死亡的恐惧等矛盾心理。再比如《富兰克林自传》中有“gringdingwheel”这个词组,如果直译成砂轮,就与文章内容毫无关系,综合上下文考虑,可以译成“上当”。这个译法是有据可循的,因为总统富兰克林小时候在用砂轮磨东西时,有一个陌生男人来访,希望富兰克林能帮他磨斧头,磨好后那个男人就走了,没有感谢也没有报酬,小富兰克林觉得很受伤,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因此西方文学会用gringdingwheel代指上当。如若不知道这个典故,就无法准确翻译文章,反而会闹笑话,因此,了解西方文化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因为文化差异,中西方交流始终存在障碍,这也是阻挠全球化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翻译西方作品时,我们要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和翻译技巧,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去展现西方文化的内涵,用最精准的语言向国人传播外国文化。深入研究外国文化,尊重文化差异,除了能够丰富自身知识以外,也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二

[摘要]弗雷格在其残篇《论逻辑的普遍性》中探讨了思想的普遍性问题,他引入了带有单个字母的辅助语言作为研究普遍性思想的桥梁,普遍性思想的结构分析及其真值条件是弗雷格未完成的内容。普遍性思想的构成部分都是不满足的;普遍性思想的真值条件可以通过理解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而直接把握,一阶量化理论是理解弗雷格残篇的关键。

[关键词]弗雷格;普遍性思想;变元;量化理论。

从19开始,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在“逻辑研究”这一标题下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思想》、《否定》、《复合思想》[1]。除此以外,残篇《论逻辑的普遍性》(1923年之后)也处于这一标题之下。依照冯友兰先生“接着讲”的提法,笔者希望在详细解读残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献把弗雷格没有表述完整的关于思想普遍性的轮廓勾勒出来。

一、处于“逻辑研究”标题下的《论逻辑的普遍性》残篇。

《论逻辑的普遍性》与逻辑标题下的前3篇文章《思想》、《否定》、《复合思想》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残篇开头部分,弗雷格提出“普遍性的本质是什么呢?由于我们这里涉及规律,而规律是思想,因此这里只涉及思想的普遍性”[2]。在探讨了思想、思想的否定和复合思想之后,研究思想的性质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普遍性问题的引入。

弗雷格在研究复合思想时已经提出了思想的普遍性问题。在《复合思想》一文中谈到第六种复合思想时,弗雷格解释了他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个主张:虽然句子的涵义总是一个思想,但“一个复合句并非总表达一个复合思想”[2]。他举了如下2个复合句的例子。

(1)“如果约翰是凶手,那么他是罪犯”;。

(2)“如果某人是凶手,那么他是罪犯”。

显然,在第一个复合句中,条件句“约翰是凶手”和结果句“他是罪犯”都表达了思想,它们组合起来表达了一个假言复合思想。

但对于第二个复合句,情况则不同。先看它的条件句“某人是凶手”,由于这个句子含有一个不表示任何东西的组成成分“某人”,因此该条件句不表达思想。同样地,在结果句中,“他”与第一个复合句中的“他”显然不同,后者表示的是“约翰”这个个体,而前者的“他”不是专名,不指示任何确定的个体,因而该结果句实际上也不表达思想。尽管如此,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复合句却可以表达思想,即“‘某人’和‘他’相互暗示,这种相互暗示通过联结词‘如果……,那么……’的联结,使它们共同表达一个思想”[2]。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对于作为第一个复合句涵义的假言复合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区分出3种思想:条件句表达的单称思想、结果句表达的单称思想以及由二者所构造出的假言复合思想。而假言复合思想只是一种特殊(单称)的思想,它与普遍性思想有着质的区别。对于第二个复合句,它的组成部分不能单独表达思想,即不能单独以一个思想作为其涵义,只有把这个复合句作为一个整体时,它才表达了一个思想。但在弗雷格看来,恰恰是这种不表达复合思想的假言复合句能够表达普遍性的思想,正是这种假言复合句结构中的不定指部分隐藏着普遍性的表达。

(二)如何考察思想的普遍性。

既然研究思想的性质,理所当然把思想作为考察的对象。而问题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方面,只有感官可感觉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另一方面,虽然思想是客观的,但是它却并不是感官可感觉的。这样在思想与我们考察的对象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弗雷格认为“语言似乎能够开辟一条出路,因为一方面语言是感官可感觉的,另一方面语句表达思想,……因此我们可以希望能够将语言用作从可感觉的东西到不可感觉的东西之间的桥梁”[2]。然而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同的东西,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东西的领域和思想的东西的领域之间深深的鸿沟,由于这一鸿沟,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互相对应受到某种限制”[2]。这使得弗雷格在选择把何种语言作为考察思想的桥梁时态度十分审慎,他首先对能够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句子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3)“所有人都是要死的”;。

(4)“每个人都是要死的”;。

(5)“如果某物是一个人,那么它是要死的”。

虽然(3)至(5)都可以表达普遍性思想,但是在弗雷格看来,带有“所有”和“每个”这样的表达式不适合在所有出现普遍性的地方都使用,因为并非每条规律都能以这种形式表述。关于其中的原因,弗雷格在《逻辑导论》中讨论“普遍性”时给出了分析,如下面的2个句子。

(6)“所有事物是与自身相等的”;。

(7)“月亮是与自身相等的”。

其中(6)表达普遍思想,(7)表达单称思想。

“‘所有事物’一词在这里处于专名‘月亮’位置,但它本身确实不是专名,不表示对象,而只用来赋予这个句子内容的普遍性”[2]。

如果将(7)改写为“月亮是与月亮相等的”不会改变思想,因此,“一个专名在句子的一个位置上还是多个位置上出现,是不重要的”[2]。但是将(6)改写为“所有事物是与所有事物相等的”这个句子却不会产生预想的涵义。也就是说在向普遍性过渡时,自然语言中不允许“所有事物”一词在两个位置上出现。这就暴露了自然语言的某些缺陷,因此弗雷格要构造出一种辅助语言,用以实现表达普遍性思想的目的。

对于句子(5),在弗雷格看来“我们有在其他情况下几乎也是必不可少的假言句子结构的形式和句子的不定指部分‘某物’,‘它’;正是在这种结构和部分中隐藏着普遍性的表达”[2]。为了使这种表达普遍性的形式能处理更加复杂的情况,弗雷格将其改写为算术的表达方式,即用字母表示不定指部分,具体如下。

(8)“如果a是一个人,那么a是要死的。”弗雷格强调这里形状相同的字母相互暗示。

这种吸收了单个字母作为不定指部分的语言被弗雷格称为“辅助语言”,正是这种语言充当了从可感的东西到不可感的东西的桥梁。

对于辅助语言的组成成分,弗雷格指出“它包括两种不同的组成部分:构词成分和单个字母。前者相应于口头语言的词,后者意谓不确定的东西。

……我们的辅助语言的本质在于形状相同的专名表示相同的对象”[2]。可见辅助语言中正是包含了形如“a”的单个字母(弗雷格也将其称为不定指字母),才使辅助语言具有了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强大力量。我们用“a”代替(6)中的“所有事物”,得到:(9)“a与a相等”。

这是一个数学规律,它显然表达了一个普遍性思想。

当我们用形状相同的专名代替形状相同的不定指字母时,又可以从普遍思想过渡到特殊思想。

如我们用“拿破仑”这个专名来代替(8)中的不定指字母“a”时,得到:(10)“如果拿破仑是一个人,那么拿破仑是要死的”。

这个句子是一个表达了假言复合思想的假言复合句,其中“拿破仑是一个人”与“拿破仑是要死的”这两个组成部分分别表达了一个单称思想。

弗雷格有着很强的层次观念,在有了带不定指字母的辅助语言之后,他又提出了描述语言,以此作为讨论辅助语言的工具,其实他的这种描述语言就是“通常书写或印刷的德语”,也就是自然语言。

辅助语言与描述语言的关系相当于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关系。在文本中我们需要区分这两种语言,前者是带有不定指字母的,后者则没有。弗雷格用引号把辅助语言的句子括起来,并且,辅助语言的句子是没有断定力的,它虽然能够表达思想,但不能认为它所表达的思想就是真的。

在残篇《论逻辑的普遍性》的最后一段,弗雷格改造了德语语法,使得“如果拿破仑是一个人,那么拿破仑是要死的”这个假言复合句中的构成句子与其表达的思想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以上便是弗雷格的残篇———《论逻辑的普遍性》的主要内容,显然,这些篇幅对于讨论思想的普遍性是不够的,充其量只能说是完成了对思想普遍性考察的准备工作,而具体的考察工作尚未展开。

笔者将依据弗雷格的其它文献材料,对其中的关于普遍性的想法给予一种弗雷格式的解读。

二、基于《论逻辑的普遍性》论思想的普遍性笔者认为在残篇的未完成部分中,弗雷格将会讨论以下2部分内容:。

(1)普遍性思想的结构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弗雷格把辅助语言作为其考察思想的桥梁,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我们便能达到对普遍性思想结构分析的目的。弗雷格用以表达普遍性思想的方式有2种:简单句和假言复合句(在本文以下部分中,前者简称为普遍的简单句,后者简称为普遍的假言复合句),它们所对应的普遍性思想是不同的。通过对这2种表达方式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普遍性思想的结构,这显然应该成为弗雷格要完成的首要内容。(2)普遍性思想的真值条件。“真”是弗雷格逻辑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正像‘美’这个词为美学,‘善’这个词为伦理学指引方向一样,‘真’这个词为逻辑指引方向。尽管所有科学都以‘真’为目标,逻辑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研究‘真’”[2]。对于如何研究“真”,弗雷格表示“我称思想为某种能借以考虑真的东西”[2]。“逻辑研究”标题下的前3篇文章都讨论了相应思想的真值条件,相应地,确定普遍性思想的真值条件是弗雷格残篇的另一个应有之义。

(一)普遍性思想的结构分析。

一个句子的涵义(sinn)是思想,意谓(bedeu-tung)是真值,句子与其相应思想的真值是一样的,这是弗雷格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我们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即单称句的情况。弗雷格对此有着清晰的论述:“最简单的情况是一个思想有一个独立的部分和一个不满足的部分组成。

我们也可以称不满足的部分为谓述部分。如果整个句子应该有一个意谓,即一个真值,则这些部分一定同样均有一个意谓。我们称独立部分的意谓为对象,称需要补充的部分,即不满足的或谓述的部分为概念。”[3]我们将弗雷格关于单称句的结构、涵义和意谓的对应关系总结为表1。

表1单称句的结构、涵义和意谓对应关系表我们结合表1分析一个普遍的简单句的结构、涵义和意谓。

对于表达普遍性思想的简单句,我们可以不失一般性地选用同一律,即辅助语言句“a与自身等同”所表达的思想。显然这个简单句在构成形式上与单称句(如“苏格拉底与自身等同”)有所差别,前者在专名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不定指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把普遍的简单句的构成形式表示为不定指部分与谓词的组合。

在辅助语言中,不定指字母“a”用来表示不确定的对象,正是这个不定指的“a”使得句子整体的内容获得了普遍性。因此,在涵义层面上,不定指部分和谓词相应地对应于该句子所表达思想的一个不满足部分。为什么两个不满足的思想部分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这需要进入到意谓层面的分析。

弗雷格在《函数和概念》中提到,一个普遍的简单句中省去谓词便得到了一个以谓词作为变元的第二层概念表达式[2],这个第二层概念就是该句中不定指部分的意谓,因为该句中只有谓词和不定指字母这两个组成部分。在普遍的简单句所表达的普遍性思想中的两个不满足部分其实是有等级之分的,相对于作为不定指部分涵义的不满足的思想部分,作为谓词涵义的不满足的思想部分其实是相对满足的。

我们可以把普遍的简单句的结构、涵义和意谓对应关系用表2表示。

对于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假言复合句,情况则复杂一些。

一个表达普遍思想的假言复合句,如“如果a是一个人,那么a是要死的”由3个部分组成:“a是一个人”,“a是要死的”和“如果……,那么……”。

弗雷格将前两个部分称为“准句子”,最后一个部分称为“联结词”。

在弗雷格看来,尽管准句子“a是一个人”在语法上具有句子的形式,但是它又不是一个思想的表达式,不表达真思想,也不表达假思想。因为“‘a’既不应作为一个专名表示一个对象,也不应赋予这个部分以内容的普遍性,它对这部分根本没有用,对于譬如赋予这部分一种涵义没有任何帮助”[2]。

另一准句子“a是要死的”也是如此。但是准句子可以是一个句子结构的一部分,这个句子结构表达一个思想,因而应该被称为一个真正的句子。显然“如果a是一个人,那么a是要死的”这个假言复合句的涵义是一个普遍性思想。“a”这个字母将内容的普遍性赋予整体,而不是赋予部分句子。但是这种赋予过程需要其它因素的介入,2个准句子的直接组合不会产生普遍性思想。

从语法形式上看,表达普遍性的复合句子似乎只比准句子的直接组合多了一些诸如“如果……,那么……”这样的东西。弗雷格把这些东西称为“思想联结剂”或“思想构造者”。弗雷格认为正是有了思想的联结剂,这些思想的不满足部分和字母a的涵义结合起来,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没有这些思想构造者,2个完整的思想部分同样不能相互结合。

我们可以把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假言复合句子的结构、涵义和意谓对应关系用表3表示。

表3中联结词“如果……,那么……”没有意谓,这不难理解,弗雷格承认有的符号是没有意谓的,但是它总是有涵义。我们可以从表2和表3中看到,普遍句子的构成部分在意谓层面上只对应了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句子的真值是由概念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二)普遍性思想的真值条件。

弗雷格认为对于一个单称思想,“如果我们是不满足的部分保持不变,而完整的部分发生变化,那么就能出现下面的情况,无论取什么样的完整的部分,我们总得到一个真的思想”[3]。由此达米特得出一个结论:普遍性思想是真的,当且仅当我们用任一专名去替换不定指部分所得到的句子或复合句总是真的,换句话说,如果从普遍性思想中得到的所有特殊思想都是真的,“它们结合在一起是真的”[4]。对于达米特的这种观点,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句子的“真”是出于所有由之而来的特殊句的“真”的合取,因为我们实际上无法进行一个无限合取过程以确定普遍句子的真值。但是在很多种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进行无限合取就能够知道一些普遍句子的真值,进而相应地知道一些普遍性思想的真值。如对于“a与a等同”这样一个普遍性思想,我们并不需要进行无限合取,就可以直接地认识到这样一个普遍性思想的真值。

实际上,理解普遍句的真值条件的关键在于理解弗雷格关于概念与对象的思想。弗雷格在《函数和概念》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是一个其值总是一个真值的函数”这一重要主张[2]。如同函数是不满足的,需要变元这个完整的东西来加以填充以产生一个函数值一样,概念也是不满足的,要用完整的东西来补充它。弗雷格认为对象是完整的,可以补充概念,而概念一旦得到对象的补充,就产生一个真值[2]。如对于“x是中国的首都”这个概念,如果我们用“北京”来填充它,所得到的值为真;如果用“上海”来填充它,所得到的值则为假。弗雷格的这种思想对于单称句显然是适用的,但是对于表达普遍性思想的简单句或者假言复合句又如何呢?在这些句子的意谓层面上出现的不是对象与概念,而是概念与概念。同样地,笔者认为,普遍性思想的真值条件其实就是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弗雷格对概念等级的区分使得我们能够把握普遍的简单句的真值条件,“一个普遍的简单句中省去了谓词便得到了一个以概念作为变元的第二层概念表达式”[2]。类似于对象处于概念之下,概念也可以处于概念之下,但是前一个概念必须在层级上低于后者,这样才能作为变元来补充后者。弗雷格把对象与概念的关系称为“第一层关系”,把第一层概念与第二层概念的关系称为“第二层关系”。对于“苏格拉底与自身等同”这个句子,我们知道它的真值,这表明我们理解了第一层关系,当然也理解了“与自身等同”这个第一层概念。因此,根据概念的值由对象决定的观点,当我们把“与自身等同”这个概念当作一个变元处于不定指字母所意谓的一个第二层概念之下时,我们就知道了普遍句的真值,也就知道了“与自身等同”这个普遍性思想是真的。

在弗雷格看来,一个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假言复合句的真值条件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另一种关系,即一个概念下属于另一个概念(概念的包含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实际上还是一个概念下属于另一个概念之下这种第二层关系的变形。一个概念下属于另一个概念表示的是,如果说“f下属于g”,实际上是说“对于所有的事物x而言,如果x处于f之下,那么x也处于g之下”[3]。因此笔者认为,普遍的假言复合句的真值条件是被我们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当我们认识了概念之间的下属关系时,我们也便能够认识到该假言复合句的真值。

三、从一阶量化理论的角度看普遍性。

纵观弗雷格的思想普遍性理论,不难发现弗雷格很重视表达普遍性句子中的不定指部分,认为其隐含着普遍性的表达。弗雷格的这种观点与其著名的《概念文字》是密切相关的,“概念文字”是弗雷格分析思想普遍性的基础。“概念文字”是一阶逻辑的雏形,因此一阶量化理论将会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弗雷格的普遍性理论。

一阶逻辑表达普遍性的方式是对一个非空的个体域进行全称量化,而个体域中的元素是个体,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是个体词,包括常元和变元。全称量化的实质是用全称量词对全体变元进行约束,使之成为约束变元。这是对一阶量化理论的一个简单描述。

《概念文字》发表于1879年,它对弗雷格关于思想普遍性的理解有着重要影响。弗雷格对不定指字母的理解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全称量化思想。

弗雷格对于普遍性思想的形成有一段重要的论述:“如果我们是不满足的部分保持不变,而完整的部分发生变化,那么就能出现下面的情况,无论取什么样的完整的部分,我们总得到一个真的思想。”[3]“完整的部分发生变化”表明的是用变元来替代常元,因为如果只是用另外一个常元,如“约翰”来替换“苏格拉底”所得到的新句子———“约翰是有死的”所表达的思想将不会是“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并且,因为这个新思想“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所以这个变元是处在一定的范围中的,用一阶逻辑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这个变元是被约束的。

如果该变元是自由变元,由于开语句没有确定的真值,在弗雷格处处着眼于句子的真的情况下,这种情形显然是要被排除掉的。因此得到的新思想用一阶语言来表示就是衳f(x),即假言复合句中“a”将普遍性赋予了句子整体所表达的内容。所谓“字母a将内容的普遍性赋予整个句子”,实际上是对a的范围的界定,也就是一阶逻辑中量词辖域的表述。弗雷格对于普遍性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全称量词的详细说明。弗雷格认为一个普遍性句子中量词的辖域应该包括整个句子,所以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假言复合句中的准条件句和准结果句并不表达一个普遍性思想。

弗雷格对于量词的分析,突破了自然语言中语法的束缚。自然语言中,通常是以“所有”,“每一个”这样的语言表示全称量词。根据我们在第一部分的论述,弗雷格认为“所有事物”一词并不表示对象,而只用来赋予这个句子内容的普遍性。这表明弗雷格将句子的内容看作一个整体,把量词看作对整个句子内容的断定,即把量词看作与句子内容不同的东西。即他把句子内容看作一个层次的东西,而把量词看作高一个层次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中建立一阶谓词时所包含的思想。这种关于量词的思想完全突破了自然语言的束缚,揭示了语言中的量词是更高一层的概念。

另外,个体域非空是一阶量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弗雷格也指出“如果并非所有事物都属于虚构范围,那么至关重要的就是有这样的对象。否则根本不能谈论思想的真”[5]。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三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作者:朱林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系,焦作・河南,454000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science&culture年,卷(期):2007“”(13)分类号:g05关键词:解构主义“延异”忠实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四

内容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

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中彼此没有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以情感为主。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容易又安全。网络中的亲密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标准不应相同。现实中衡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彼此知道对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持的程度。而网络交往很容易达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是基于匿名,威胁和麻烦不大,而又能释放情绪,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网络人际关系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中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领先。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最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层。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五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而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从物质要求向精神层面所发展。现今旅游也成为人们接触自然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并且也随之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人们追求精神需求的重要部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概念是不同的,但是其两者很容易被混淆,并且两者也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文章就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真正明确两者概念,从而真正有效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近年来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将旅游与文化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并且也能感受到人类发展的伟大,是促进我国社会文明建设以及不断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将旅游与文化向结合的形式,从而真正的发挥“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优势以及其不同的意义,从而明确“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理论,为其良好的实践提供坚实基础。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及领域出现困惑和混淆的现象。

对于我国的旅游界来说,在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进行研究时,很容易将两者混淆,甚至出现疑惑的现象,这一直是旅游界所重视的部分。对于“旅游文化”,其是人们一听就非常熟悉的内容,但也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概念;而“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才运用开来的名词,可是其内涵与外延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界定。现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其两者从字面意思上看是非常相似的,但从其内在进行分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却有很大人并不能分清楚两者的区别。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业界,都是时常被混淆的概念。只有将两者概念和理论以及实践形式进行明确,才能更好的将其优势与作用发挥出来,并真正能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关于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概念的界定。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这两个词语在实际的语境运用当中很容易会弄混乱,导致语境意义完全改变。通过从语言的构词法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旅游文化其中的核心词是文化,那么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主要表达的就是涉及到旅游方面中的文化内容,其属于文化研究的领域范畴。而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核心词在旅游,其主要的含义就是通过旅游的形式,有效的感受和了解人类文化,从而深刻感受人类在大自然当中所留下的文化遗迹等。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是相对比较简单辨别的。可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在实际运用当中,还是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而影响到两个词组的运用。并且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当中包含旅游产业,由于文化中所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旅游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内容。可是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发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是相互并列的内容。首先,对旅游文化进行有效分析。其属于文化领域范畴内的概念,但是对于旅游来说属于文化中的限定词,其展现的是文化行为的表现。在旅游文化概念形成当中是要有几个元素组成的,其包括旅游主体、旅游媒介以及旅游客体三个环节。在其中所提到的旅游主体属于旅游文化的研究核心环节,也就是旅游者。由此就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从实际角度就是研究旅游者的一种文化体系。其次,对文化旅游进行全面分析。其被归结为旅游研究范畴内人,主要就是旅游者通过自身的旅游活动形式,以此来满足自身对文化需求。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展现的是一种经历,旅游者在享受旅游的过程当中,会打从精神上获得愉悦心理。由此就可以看出文化旅游注重的是一个过程,其表现在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过程中,根据自身主观意愿对旅游文化进行有效感知。最后,对于两者的密切关系分析。对于旅游文化是文化研究范畴,而文化旅游属于旅游过程中所感受的文化,可是其两者概念中的内涵以及外延,却并不是两个词语在不同形式下的简单分析或是研究。也可以说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者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对于旅游概念自身进行分析,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形式,更是展现文化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什么样的旅游,都会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文化多以人的精神境界进行表达;文化旅游则表现的是旅游参与者,在良好的旅游过程当中,来对其文化进行理解。

三、对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的区别以及关联分析。

1.区别首先,其两者的侧重点有一定的不同,由于旅游文化以旅游为限定词,而文化是核心词,那么可以看出其侧重点为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对于旅游文化的广义,其中包含了文化在旅游业当中的不同展现,并且也能表出旅游与文化间关系。而从其狭义角度进行分析,旅游文化所表达的就是旅游者在活动当中所引出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旅游来说,穷核心词为旅游,而“文化”是限定词,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是其侧重点,属于旅游活动与旅游产品当中重要内容。其次,两者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来说,其广义角度,不仅注重旅游活动基础理论的研究,其中就包括旅游活动属性、特征以及影响等问题内容,而从穷狭义角度分析,其重视的是旅游业与旅游活动当中的文化内容;而对于文化旅游的重点研究的内容,是旅游活动对象,也就是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其经营管理的问题研究等,更加重视其文化旅游活动特点、管理体制以及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研究等内容。最后,两者的学科归属不同,通过对我国现今的学科划分体系进行分析,旅游文化的主体是旅游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范畴内的,也有部分内容是管理学范畴内的部分;而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主体是旅游管理学以及旅游开发规划学当中的范畴研究内容。而从西方学术界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旅游文化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文化旅游则是应用性的学科。2.关联首先,通过以概念的范畴进行分析,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都是对当前旅游以及文化的结合点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其两者有着一定的交集,就包括文化旅游资源以及趋向文化景观旅游活动的开展。其次,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来说,其包含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以及旅游人类学等非常多的理论与结论参与到研究当中,这对文化旅游的实践以及理论研究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并且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能够科学有效的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两者更好发展。

四、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实践情况进行明确。

对于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其两者间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其两者的交集点是对旅游以及文化间的良好结合点,以此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分析,主要就是对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景观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其特点。这样使得旅游文化更加重视理论的研究,因此可以保障其对文化旅游起到理论和借鉴的作用与优势,并且也能够突显文化旅游重视实践以及丰富旅游文化意义的优势。对于我国来说是拥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由此能够看出中国的文化历史是非常悠久和深厚的。这就给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开发通过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并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要靠着文化优势来稳定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时期,我国属于新兴旅游大国。由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利的基础,虽然我国有很多旅游项目还并没有被开发出来,但是却已经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而真因为这些现象从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将与旅游相关的不同资源良好的挖掘出来,并将其与社会实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这是一项需要深思的话题。其中就包括不同的旅游产品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在旅游业中出现很多旅行团服务,这为旅游者带来非常多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名目收费以及游客消费产生矛盾等问题的出现,会对旅游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也是一个需要重视和深度研究的内容。对于旅游地来说,其中不仅包括自然遗产,并且也有当地的文化遗产,而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如果只是想单纯地迎合旅游业发展,而对自然和文化的发展带来影响,这样会失去旅游业发展的价值。所以在旅游业发展中也要重视当地自然以及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者的概念进行有效分析,发现其两者很容易混淆,因此在实际当中必须要对两者进行明确,并对两个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只要这样才能将两者优势和作用展现出来,从而科学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俊莉.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河南科技,2013,(14):237.

作者:米雨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六

内容提要: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为语篇翻译单位的研究、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基于大型语料来探讨和总结这种转换规律。

一、引言。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并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语篇逐渐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时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篇翻译研究中。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的评述,可以帮助我们对此有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并启发人们对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主位结构与语篇翻译研究。

根据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实义切分法,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语义组成部分。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接受并发展了这一理论。halliday和thompson均认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halliday认为主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语篇特征和语篇的结构性衔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晓霞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并探讨了汉语语篇中的主位结构。研究主位和主位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信息在语句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体现出的交际功能和句子的内部结构。事实上每个语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相互衔接和层层推进。主位的选择决定了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地传递语篇的信息。小句主位还具有衔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主位成分的选择引导读者对语篇进行连贯的解读。由于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的层面上,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中句子的分析、转换和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作为翻译单位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译者首先通过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来了解源语语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而且在译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选用什么成分充当主位会影响到译文的句子结构以及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指导翻译实践。杨信彰从主位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认为与英语原文相比,汉语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刘士聪、余东根据主/述位切分和翻译思维的特点,提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转换。认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译文句子的构建有直接帮助,同时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点及其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特别是它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还必须考虑到语篇中信息的层层推进和发展,否则就无异于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由于语篇中小句所承载的信息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进而构成段落和篇章,以语篇为视角研究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主位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和动态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述位的层面上。

既然主位和主位结构对于理解源语语篇和构建译语语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汉翻译转换时如果能够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当然很好。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是总能做到,因为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尊重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并进行适当的主位结构转换。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李讷和汤普森提出的新的语言类型学的观点,英语是主语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语言,汉语是话题突出的(topic-prominent)语言。作为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英语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一般情况下,除标记性主位以外,英语的主位结构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同时主位与述位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语法中主语与谓语的区别相同。”而汉语作为一种话题突出的语言,句子大多不具备像英语中那样明确的形式结构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组织在一起,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的句子大量存在。“汉语句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话题+评论’为铺排格局的语义结构,汉语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话题。”而且汉语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时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汉语在主位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是英汉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将其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相互转换规律。baker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译者无法总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重要的是译文要有自身的语篇组织发展方式并具有连贯性,并且不损害原文的信息结构。她还特别探讨了英语中的主位与汉语中的话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英译这种“话题+评论”结构。fawcett认为有些语言之间在翻译转换时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结构,而在其它一些语言之间却无法做到,因此译者不能盲目复制原文的主位结构,应该知道在译语中借助何种手段以达到原文主位结构的语篇效果。ghadessy&gao首次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英语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与其在汉语译文中的转换情况,认为英汉语篇在翻译转换时主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较主语、主题和主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认为汉语的主题主语句多用转移和补加的方式进行英译,应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来选定句子的主语及语序。李运兴把“主位”概念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描写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并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主位结构上的两大差异,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互译中英语主语主位与汉语话题主位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汉语空位主位上的隐性成分在英译中的显性化处理,使之成为英语小句中的主语主位。杨明基于“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理论基础,分别讨论了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认为主位问题在英译汉中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中的主语转换成汉语中的话题,在翻译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确立话题;汉译英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汉语中的话题模式转换成英语中的主谓结构模式,同时相应地转换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与述位。王俊华认为在英汉翻译中要处理好两种语言之间的主位、述位转换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英汉语言中的“主语+谓语”和“话题+评论”的适当转换问题。成丽芳认为汉译英时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语的确定,提出要增强超句意识、以句群或语段为操作单位、分析主位结构、利用主位推进来恰当地选择和确定主语。(说明:此节是在综述他人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者区分了英语的主位和汉语的话题,故综述时只能保留这些术语。)上述学者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和主位结构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描述了英汉翻译转换过程中发生在语篇内小句主位上的转换现象,并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转换的规律。当然,这些结论尚需更多的语料来印证、改进和深化,以期对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理论上的指导。

四、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

当一组有意义的句子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时,小句的主、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并推动着语篇的有序发展,这种联系和变化被称之为主位推进(thematicprogression)。捷克语言学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进”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位推进是指语句主位的选择和排列,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它们与上一级语篇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22]。主位推进是语篇的一种重要组织结构,也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构成语篇中信息传递与延伸的重要途径。每个语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衔接与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hatim指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解读语篇、分析语篇组织结构的一个潜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类型(texttype)联系起来。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时指出,恰当的主位推进有助于译文连贯的构建。王斌是国内较早通过主位推进来探讨翻译问题的学者,他指出了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的解构功能和在汉译英中的结构功能。赵小品、胡梅红以主位推进和衔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汉译英中,如何从结构层次上和语法词汇层次上来加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构成译文语篇的框架结构,衔接手段则加强语篇语义的联系和实现语篇语义的连贯,在汉译英中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以主位推进为切入点探讨语篇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语篇语义的.连贯。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以语义为基础的转换活动,主、述位的衔接所形成的主位推进只是语篇表层的衔接,而语篇的内在联系体现在语义的连贯上,因此必须把语篇通过主位推进所构建的形式上的衔接与语篇的内在语义连贯结合起来。

五、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虽然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语篇中的主、述位的衔接千变万化,但语篇中的主位推进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归纳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danes提出了常见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目前常见的分类还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黄衍总结的七种主位推进模式;黄国文归纳的六种主位推进模式;胡壮麟提出的三种主位推进模式以及朱永生归纳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语篇中各句之间主、述位的联系和发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几种基本模式逐步推进的。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中语言材料的排列组合形式,是语篇中小句汇合成篇的信息流动与走向,是实现语篇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语篇,也有助于译者准确地解读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是译者解读原文和构建译文时的重要参照,因此是语篇翻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译者都在译语语篇中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译文在主位推进模式方面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牺牲译语语篇的语义连贯为代价来模仿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必须以不扭曲译语语篇为基本前提。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语篇翻译中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当语篇翻译中无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应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或重新建构译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ventola探讨了英语和德语中的科技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情况。hatim&mason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总是为特定语篇中的整体修辞意图服务的,它作为语篇结构的一个方面在译者构建译文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还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genre)联系起来,指出特定的语篇体裁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译者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设法在译文中加以再现。张道振认为翻译中对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仅仅是保持译文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文学语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进模式也往往承载着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和审美倾向,小说翻译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不仅有利于建构相似于原文的连贯模式和创造类似原作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刘富丽认为在语篇翻译中,源语语篇句群中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模式所体现的语篇目的和整体语篇效果,要求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再现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以求达到与原文相近的语篇效果。同时她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英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无法保留源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情况下,顺应译语的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语义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三种转换情况,即在译语语篇中直接保留、适当调整和重新建构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应当指出,目前将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中的探讨多为理论上的思辨,辅以少量例证,这种经验式的研究不利于准确观察和有效描述翻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语际转换规律。今后还应在较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对语篇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调整和重建的情况进一步分类,使之细化;在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时还要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

六、发展趋势。

尽管将主位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主位理论和英汉翻译转换过程的认识,但是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式的,即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思辨并辅以例证,而缺少实证性的研究,这不利于基于大型语料来观察和总结翻译中的普遍规律。因此,应从规定性的研究转向描写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描写。首先要合理地选取语料,并且语料的数量要足够大以确保观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实际翻译文本中发生的具体转换现象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分类并逐一分析,以保证描写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认真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说明转换中的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总结转换规律,分析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并从理论上作出阐述,尽量做到解释的充分性。在充分观察、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规律,并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必将大大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七

1.1当两种语言的涵义与指称一致时。

弗雷格对涵义与指称的区分对翻译的影响很大,正如刘泌庆所认为的那样,专名如果在语法上是合格的,那么它所形成的正确的表达式就具有涵义。专名是否有涵义与其在语法上是否合格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只要它在语法上合格,那么它本身就存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虽然不同种类的语言具有的表层结构各不相同,但是所有语言却有着一样的深层结构。而语言的深层结构就是不同种类的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桥梁。虽然,语法上合格的语言所具有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和弗雷格所认为的符号的涵义与指称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尤其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流需要用到翻译时,这种相通性尤为明显。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其中任何一方要想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意图,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对方使用的他国语言转换为自己惯用的本国语言。在对不同种类的语言进行转换时,我们发现可以把上述两者综合在一起运用,即将语言的表层语法与深层语法之间的区分和费雷格对符号涵义与指称之间的区分与相结合,就会发现,从实质上讲,符号的涵义与语言的表层结构是相对应的,而符号的指称则与语言的深层结构是相对应的,恰是这种结合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快速而准确地转换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也使得转换过程更为顺利,更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顺利进行。当对a和b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时,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把其a种或b种语言的表层结构首先转化为深层结构。如果我们是要把a种语言转换为b种语言时,我们就可先将a种语言的表层结构转化为它的深层结构,由于用各种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时这些语言的深层结构是同一的,因此也可以说,是将a种语言的表层结构转化为了b种语言的深层结构,然后再将b种语言的深层结构转化为b种语言的表层结构,此时a种语言就已经转化为b种语言了。

1.2当两种语言的涵义与指称不统一时。

2对语言交流的影响。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已经变得丰富多彩,但是无法否认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依然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就是交流的双方都能够准确地了解对方的意思。两个人之所以能够围绕一个事物展开讨论,有如下几点原因:一是,谈话双方对谈及的事物都了解或熟知;二是,谈话中的一方对谈及的事物了解或熟知,另一方对谈及的事物不了解;三是,谈话双方对谈及的事物都不了解,但是对此都比较感兴趣。而无论是基于以上那种原因,弗雷格的意义理论特别是他对涵义与指称的区分都更有利于谈话双方很快地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探讨,无需在做额外的解释,因为一些基本情况即使谈话双方没有事先言明,但这些情况在双方的潜意识里是一致的',简单来说就像“他”代指的是男性,而“她”代指的是女性,当双方谈话中涉及到“他”,另一方脑海中浮现出的就会是一位男性,而非女性。这也是对第一种原因的印证。当谈话中的一方对谈及的事物了解或熟知,另一方对谈及的事物不了解时,弗雷格对涵义与指称的区分作用就更为明显。

弗雷格的涵义与指称理论不仅有巨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社会价值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他对涵义与指称的区分,和不同语言间的相互转换紧密相连,这对语言翻译顺利进行有诸多益处,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八

在传播学领域,所谓传播即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号得到传播,以达到一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翻译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达到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因此,传播学与翻译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信息的处理和交流。传播学关注的是如何让信息从信源到达受众,以达到传播者的目的;翻译所关注的是如何将原作者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以达到译者的目的,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典籍英译显然具备传播的特性,只是其传播过程更为复杂些,但并不影响传播学理论对它的指导意义。将传播学与典籍英译研究相结合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翻译的传播学特征引起学者们在传播学视域下关注和研究翻译问题。然而,在当前经济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优秀典籍传播的相对滞后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相符,如何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是当前典籍英译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的意义。

“中国典籍”包含两个义项,一是中国古代重要文献、书籍;二是法典、制度(汪榕培,:1)。中国典籍浩瀚渊博,博大精深,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典籍英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同时对提升我国的文化魅力乃至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当今,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全球化,而全球化不等于西化,不等于美国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海纳百川、好学上进的民族,在漫长的“西学东渐”过程中,我们翻译并学习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化。我们已成功地“拿来”西方的文化,现在的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化“送”出去,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让世界人民更多的了解中华文化,以保持中华民族固有文化身份。

在国际市场上,如果我们翻译的东西进入不到他们文化的核心部分,那我们的典籍翻译也就是在闭门造车了。优秀的典籍译本还需要恰当的媒介推广,才能为世界人民了解。为此,中国要认真思考,结合世界对中国的需求和中国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需求,大力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发挥人力优势,借助媒体,把我们“和合”的价值核心体系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之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

1.拓展对外传播渠道,传播中国典籍文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谁能掌握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是否能结合传播内容巧妙利用最新的传播平台、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当下,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典籍文化的海外传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设法在国外建立新媒介传播平台,有目的地传播“中国故事”,从细微处入手,用细节来打动世界,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达到典籍推介的目的。也可以花重金在国外电台、电视台通过某些栏目推广中国典籍文化。借助孔子学院,以其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孔子学院已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据统计到末世界上已有400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其教学方式灵活,受众面广包括学生、政府工作人员、高校教师及家庭主妇等等,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国家可以先选择一些经典、简单的典籍作为孔子学院的辅助教材,并充分利用孔子学院的网站、图书馆等循序渐进慢慢推广。

2.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推介典籍文化。不同的国家,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不同。中国典籍文化走不出去,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不了解国际市场的出版趋势,因此要清楚国外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式,就要融入对方譬如聘请经纪人、代理机构等的操作流程中,如果我们局限于自己的推广方式,不融入到他们的传播体制中,同样不会有切实的传播效果。组建调研团队调查分析海外市场和海外读者,调查和研究典籍翻译和海外传播的历史。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开发选题及读本,并且根据不同体制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图书版式、装帧等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对外传播效果。要实施“借帆出海”的战略。借助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利用外国人来宣传本国文化。如美国voa、英国bbc等国为了向中国推介其文化都聘用了许多中国人。日本媒体则大量聘请英美人向欧美推介其自身文化。这种方式宣传效果好,容易被外国人接受。中国文化若想走向世界必须聘请国外优秀人士加入对外宣传大潮,让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也可利用中国出版社与国外知名出版社联合出版方式来达到对外传播目的,充分利用国外的图书分销网络来推广典籍译作。步步为营,慢慢推进。在受众对象上,先以海外华人华侨为首要受众,兼及亚洲和亚裔受众,再推广至全球。在纸质的传播媒介上,先立足国外普通报刊杂志书评栏,继而慢慢将精华文章推介到有影响力的专业报刊杂志书评栏。以此,一步步造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局面。同时,充分估计政治、历史、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困难,兼顾对方的文化传统,做到平等融入,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妄自菲薄。

四、结语。

传播学视角下的典籍翻译跳出了仅研究原语和译语的转化的局限,将翻译性质定性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典籍翻译,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了典籍英译研究内容。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九

首先,要结合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连接教学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学生主要接触的是课本文章的时期,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材的应用过于重视考试对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的考察点,而忽视了教材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和教材中宣扬的人性。教师转变对教材的关注的落脚点,看待教材的视角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关注语文教材。不再单单注重教材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关注教材内容对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意义。关注其中的育人意义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不能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关于课文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解读,学生对课本的学习也就止步于浅显的层面。其次,合理的教学方案还需要对课堂的受众即学生进行一定的解读。教学方案的设计的作用对象是学生,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现阶段的状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那么。这要的教学方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学生的解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整体的心理分析和知识经验的解读、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的分析、对不同个体的发展的前途和方向的估计。

二、教学活动的设置坚持贯彻尊重育人的理念。

育人的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观念上的更新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的层面,最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体现对学生的育人。通过比较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设置对学生的主要育人的方面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型、主动性和人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首先,增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手段沉闷,乏味。小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很统一感到枯燥无趣而丧失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创新性的授课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情景表演中感受到更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教具来让学生认识锄头、镰刀等农具,并且亲自做出锄草的动作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其次,从阅读量的增加上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语文的学习时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的应用才是最重要的。小学生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来体会语文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教育过程和在阅读中独特情感和美感的熏陶。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的素质,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设计学生能参与到教学中的单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参与感强的教学单元的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之上自由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之上,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全面的发展。在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中,语文作为对学生有重大影响力的一门学科,应该在培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将育人的事业做得更加出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

幽默带给人们欢笑,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翻译幽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之间得以分享幽默.好的幽默翻译,不仅应当译文地道,而且能够准确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使译文读者理解幽默的.内涵.本文首先探讨了幽默翻译的目标,即语用等值,以及关联理论对幽默翻译的启示.并将幽默分成普遍幽默,文化幽默和语言幽默三种情况.通过分析英汉互译的幽默实例,着重论述了注释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这两种策略在幽默翻译中是可行和值得提倡的.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使译文读者理解幽默内涵是幽默翻译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励刘珊作者单位:刘励(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430063)。

刘珊(武汉科技学院外语系,430073)。

刊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h0关键词:幽默语用等值关联翻译归化策略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一

摘要:此外,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耶诞日,因为西方人把12月5号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随着英语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每年的这一天好多学生都会装扮宿舍,装扮圣诞树,并相互分发礼物。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是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是拥有着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举足轻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成为大部分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这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利弊共存的挑战,如果中国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影响力与国际地位,那么学会英语这种国际语言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时,对于国人来讲,英语的学习对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未来的就业等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英语这一科目,基于比较文学与英语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千年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向世人彰显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有着“外来的新因素”的加入而呈现不同的内容,所以不同的文化都是处于不同的交流对话中的。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这样,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对话,相互影响,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都会在人们学习的过程中,在人的意识中产生比较,产生影响。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名字为《比较文学教程》的一本书,作者是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但是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及这门学科的方法与理论,让这一术语真正流行起来的是一名法国的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一名历史学家,他叫维尔曼,曾多次在自己的讲课过程中和著作中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来重要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称其为“比较文学之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世纪的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发展中心是法国。比较文学不仅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清朝末期,梁启超先生就把我国的黄公度的长篇诗歌与西方的史诗进行比较,类似这样的比较苏曼殊与王钟棋等人都做过,虽有的比较肤浅,但是还是足以说明比较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已经有了开端。而正式的比较文学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出现的,朱自清、钱钟书等人的著作中都出现许多中西文学比较的内容,很有见地,尤其是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被全世界的学者认可,认为是比较文学史上的大事。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比较文学在世界文学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好,所以老师会大部分使用英语教学,遇到十分难以理解的内容会使用母语也就是汉语来加以解释。众所周知,英语属于第一大语种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仅次于印欧语系的汉藏语系,二者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英语是屈折语体,词内有着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曲折变化,而汉语则与之相反,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的附加成分。

虽然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别,看上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和沟通的工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随着中西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发展,语言自身也随之而变化,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英语和汉语有更多的接触,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彼此所需要的因素完善自我的发展。例如词汇发面,茶文化是指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精神、茶艺等,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16世纪茶被葡萄牙人从我国的澳门带进欧洲并在16世纪末进入了英语,tea这个词是闽南语的音译,而闽南语起源于福建的泉州,而福建又是著名的乌龙茶的故乡,有着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自从tea被英语借用后,茶逐渐被英国人喜爱,许多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雅,会在家中特辟茶室,而且此后以tea为词根,构成了许多的复合词,如绿茶是greentea,红茶是blacktea等,我国的名茶也越来越多地被英语借用,功夫茶为congou,武夷红茶为bohea等。文化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明末清初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增多,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加深,一些有志之士将大量的英语词汇引进汉语中,而在“五四”时期形成的翻译外国文学的风潮也引进大量的英语词汇,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大门全面打开,西方文化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对中国产生影响,涌进大量的英语词汇。汉语中的一些词汇也是源于英语,吸收了他们的音译或意译,如英语中的sofe被译为沙发,typhoon译为台风。借用一些外来词汇有些时候会让言语表达得更加清楚,起到简练语言的作用。例如现在在电视中人们会经常看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召开会议时围圆桌而坐,这被叫做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一词就是借自英语“roundtableconfence”,是指围绕圆桌召开的会议,大家围绕桌子而坐,没有上下级、主次等分别,人人平等,来源于英语民间故事《亚瑟王传奇》,故事中的亚瑟王为了让自己的手下不产生尊卑感,相互之间不要有等级方面的矛盾,所以每次召开会议时就让所有的武士坐在圆桌的周围,彰显人人平等,所以提到圆桌会议人们就明白了这是一种平等交流、对话协商的会议。对英语词汇的借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去一些词汇的借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发现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习语在形式和意义上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词汇与习语可以说是完全的相似。例如汉语中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英语中为“likefatherlikeson”,汉语中形容人多嘴的长舌,英语中为“alongtongue”等,英汉中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刚才举的例子都是形态和意义上十分相似的,有些词就是英汉的直接翻译。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母语一定程度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英语有着很大的帮助,英汉的对比会使得学生在理解英语的基础上加快对英语的记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另一方面文化也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外国人和跨国企业来到中国,为使学生可以适应这种国际化的潮流,大学对学生英语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西方的饮食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饮食比较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而西方对于这方面往往是忽略的,他们比较注重营养的搭配,如果营养充足可以不计较食物的单一、味道的贫乏等。近些年来中国人也开始从营养方面出发来考虑自己的饮食,学着合理科学地搭配食物,满足身体需求的营养。其实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都有肯德基的连锁店,以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文化在中国风靡一时,好多的学生以吃汉堡薯条为时尚。西餐厅越开越多,拿着刀叉切牛排、举着高脚杯品红酒成为都市生活的潮流。

此外,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耶诞日,因为西方人把12月5号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随着英语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每年的这一天好多学生都会装扮宿舍,装扮圣诞树,并相互分发礼物。看待事情往往要一分为二,西方文化的进入虽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文化,但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我们也发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不足之处,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各地方经常举行文艺汇演,学校也经常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电视上出现许多介绍各地历史文化的节目以及许多各地美食的纪录片等。所以说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弘扬,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接受影响的同时也在保护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会在学习中感受到英语和汉语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同时通过英语文章的阅读会了解到文化间的差异,通过对东西文化的比较能够更加清楚中华文化的魅力。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的文学研究,要求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大学的英语教学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解、尊重、包容以及影响。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薛水明.教学中应注意英语汉语的异同[j].文教资料,(12).

[3]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03).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二

最早对主述位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修斯,他把一个小句划分为主位、述位及连位。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主位。

他认为主位是话语的起点,述位是对主位的解释及补充,而连位起到把主位和述位连接起来的作用。此后,韩礼德对其划分加以完善,最后提出主位述位理论。本文将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加以研究。

主位的分类。

主位是话语的起点,往往表达的是已知信息。根据主位结构本身的复杂程度,韩礼德将主位分为以下几类: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及句项主位。然而,胡壮麟、朱永生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一书中,只把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他们认为韩礼德所说的句项主位在本质上也是单项主位,因为句项主位通常只包含概念成分。此外,根据有无标记性,还可分为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

(一)单项主位。

胡壮麟等人认为,单项主位是指那些只包含概念成分而不包括人际成分和语篇成分的主位。通常,这些主位由传统语法中所说的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者介词短语充当,在数量上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此外,如前所述,句项主位通常指包含概念成分,所以小句也可以是单项主位。

(二)复项主位。

与单项主位不同,复项主位通常包含一个以上的语义成分,即概念成分、语篇成分以及人际成分。其中概念成分指的是主题成分,在句子中必不可少。另外,如果三种成分同时出现在主位结构中,那么它们的排序如下,语篇成分在前,人际成分次之,概念成分最后。

(三)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

判断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看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是否与传统语法中所谓的主语一致,如果二者合一,则该主位为无标记主位,反之,则为有标记主位。有标记主位的使用主要是起到强调某个成分的作用。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三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怎样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的良好途径,中外很多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但是他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大学生如何创业,而具体介绍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理论少之又少。文章试从创业理论角度论述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问题。

[论文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理论。

一、创业的内涵。

何为创业?顾名思义,创业就是创立事业。创业在《辞海》中给出的定义是“创立基业”。理论界对“创业”这一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罗伯特・荣斯戴特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霍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并进一步指出,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美国巴布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联合发起,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丹麦、芬兰、以色列等10个国家的研究者应邀参加的“全球创业监测”项目,把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的业务组织、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清华大学姜彦福、林强、张健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在各个学科领域又衍生出不同的创业研究方向。学术界关于“创业”的定义,目前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比较早的定义,如一个人为了利润而承担风险,去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加特纳认为,创业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创业者的个人特性和他的创业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华盛顿大学韦斯伯教授的定义则非常简单: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郁义鸿等人的定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二、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中的创业者发现机会、整合资源,最终实现自己创业目的的一系列创业活动。创业的类型有两种: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的创业。企业内部创业是指在大企业内部创业。我们研究的大学生创业属于独立创业的范畴。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应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为毕业生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也随之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亦反映出多元化的态势。其中,自主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已经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及应用的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的新发展将导致新的高技术行业的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作用,也只有在知识经济中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

三、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理论。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劲推动力。众多学者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创业、介绍创业活动和分析创业过程。然而,专门对于创业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对于创业现象的分析开始于18世纪中期,经过两个世纪后,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直到今天才呈现出越来越热烈的局面。对创业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来自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商业伦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介绍和描述创业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创业理论研究的还不多。尽管当前研究显得纷繁复杂,但是创业究竟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不过,自1987年《管理科学》正式开办创业研究专题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创业研究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运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对一些相关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因为创业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在具体的研究中,各学科采用的理论观点和关注的研究焦点自然有所不同。他们或专注于企业家特征、或专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创业家的影响、或考虑创业家在一定环境下的创业过程和结果。综观以前的研究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创业研究侧重于考察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加入了创业研究领域,以环境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这些研究焦点的转换,创业研究视角也随之从经济理论、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发展到资源观、机会观和社会资本观。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创业理论,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成八大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

(一)“风险”学派。早在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就把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了经济学。他认为创业者要承担以固定价格买入商品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将其卖出的风险。创业者的报酬也就是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如果创业者准确地洞察、把握了市场机会,则赚取了利润,反之则承担了风险。奈特赋予了创业者(企业家)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心和在行动中能“坚持这一判断”的人专业于承担风险。在企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创业者(企业家)阶层负责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创业者向那些提供生产服务的人保证一份固定的收入。

(二)“领导”学派。“领导”学派是从创业者在企业组织中的领导职能来研究创业活动和创业者的行为。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创业就是要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把它们带到一起,创业者就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英国经济学大师马歇尔赋予创业者(企业家)在企业中担任多重领导的职能,如管理协调、中间商、创新者和承担不确定性等。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必须对自己经营的事业了如指掌,有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必须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善于选择自己的助手并且信赖他们。

(三)“创新”学派。熊彼特的创业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熊彼特赋予创业者以“创新者”的形象,认为创业者的职能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熊彼特把创新比喻成为“革命”,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是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来生产老商品;通过开拓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拓产品的新销路;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变生产模式。熊彼特强调创业和发明不是一个概念,创业最终需要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实现。创业者的职能主要不在于发明某种东西或创造供企业利用的条件,而是在于有办法促使人们去完成这些事情。他还认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创业是经济过程中本身的主要推动力量,这类活动就是要能使经济肌体革命化的多次发生的“繁荣”和由于新产品和新方法造成干扰平衡的冲击而经常出现的“衰退”(指暂时性的失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强调从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特别是认知性角度来研究创业,并强调创业者的认知、想象力等主观因素。卡森认为,创业者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而作出明智决断的人。柯斯纳的理论试图将经济学与心理学连接起来,他提出一个描述创业者心理认知特征的术语一“敏感”。柯斯纳认为,创业者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并获得机会的“敏感”。也只有具备这种敏感的人才能被称为创业者。柯斯纳的理论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学者对于创业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的研究。除了认知性以外,还有对创业者的人品特征和成就感动机和冒险倾向等方面的研究。

(五)“社会”学派。“社会”学派不认为创业是个性或个人背景的产物,相反,它强调从外部社会来研究创业的现象和创业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创业的影响。有的学者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问题。伍德沃德认为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如个人的社会网络特性可以提高他去实际开办一家企业的概率。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当创业者能够通过社会网络得到充足而及时的资源时,他就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这是一种社会资本观,是在研究社会网络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考察的是网络结构和内嵌关系性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资本观视角的创业研究认为,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社会资本观的创业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学派,即组织社会学学派和社会经济学学派。前者着重于网络分析,考察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后者着重于网络结构性资源和关系性资源,如信任和规范等,同时影响着创业家的创业活动。从非均衡理论和机会网络分析角度看,社会资本观的创业研究是机会观创业研究的深入。这种观点试图进一步探讨创业家是如何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约束条件下利用网络与内嵌的社会资本去发现并利用创业机会的。

(六)“管理”学派。“管理”学派反对从主观主义角度研究创业的方法,反对给创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并且不认为创业是一种天赋、灵感或智慧的闪念。当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德鲁克也十分强调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并能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创业。而且进一步说,将创业看成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发明家虽然是创新者,但恰恰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才成不了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创业者。史蒂文森、罗伯特斯和格罗斯贝克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法,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下的对于机会的捕捉和利用。

(七)“战略”学派。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严格来说创业理论的“战略”学派应属于“管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但是,近年来一些战略管理方面的学者广泛采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研究创业活动,并把创业过程视为初创企业或者现有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管理过程。这使得“战略”学派十分引人注目。

(八)“机会”学派。“机会”学派强调从存在有利可图的机会和存在有进取心的个人这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创业。谢恩和文卡塔拉曼认为不能将“机会”与“个人”对于创业的影响混淆起来,而且指出不同人所认识的创业机会在质量上是有变化的,不能忽视对于创业机会的测量。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包括三类问题:首先,为什么会存在可以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在什么时间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其次,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机会,什么时间发现和利用,如何发现和利用;最后,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行动模式来利用创业机会,什么时间采用,如何采用。此外,他们还探讨了利用机会的两种模式,即创建新的企业(或科层)和把这些机会销售给现存的企业(或市场)。

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创业研究的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大学生创业者只是创业群体中的一部分,但其力量不可忽视。目前,还没有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系统理论,大学生创业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在沿用创业理论,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分支从创业理论中剥离出来。对于大学生创业研究,各个学派的观点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风险”学派强调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领导”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领导能力;“创新”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创新能力;“认知”学派强调创业者的心理特性,如发现机会的敏感性、冒险倾向等;“社会”学派强调创业者的创业环境以及资源网络的重要性;“管理”学派和“战略”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良好的管理能力;“机会”学派则注重创业者发现机会的能力。各个学派都从他们的视角来研究创业。针对大学生创业研究,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作一个融合,各个学派所关注的不同的方面,如创业者的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领导能力等自身的能力素质以及外界的创业环境等要素都可以作为影响大学生创业因素的理论基础。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四

戴维森意义理论是一种思想继承性明显的语义论,已之所以被誉为“当代语义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思想实验”,在哲学界、逻辑学界、语言学界引起强烈反响,除了其本身所特有的创新性外,与其主要思想导源是分不开的。探讨戴维森意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导源,有助于我们弄清这一创新性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该理论的深刻思想和重要影响。这一工作往往被我国学界所忽视,这势必导致对戴维森意义理论的理解的简单化和片面化。本文试图立足于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思想内容及脉络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抛砖引玉,将戴维森意义理论的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一、弗雷格的真值条件论—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基本立足点。

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基本立足点来自弗雷格的真值条件论,即陈述一个语句的真值条件便能给出该语句意义的说明的观点。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基于真值条件分析意义的方案所细致加以阐发的正是弗雷格的这个基本看法。

弗雷格出于探讨数学的逻辑基础的需要,提出了关于语句的真值条件语义论。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和指称的思想及其贯彻的语义组合性原则。

弗雷格关于思想(语句的意义)和真值(语句的指称)的论述是围绕陈述句展开的。他认为,陈述句包含一个思想,思想就是陈述句的意义。他说:“我称思想为某种考虑真的东西。”语句的意义即思想与语句的真值有关,是借助语句及其真值来说明思想的。那么,什么是语句的真值呢?弗雷格认为,“我把一个语句的真值理解为语句是真的或语句是假的情况。再没有其他真值。”也就是说,语句的真值是语句的真或语句的假。这样,弗雷格就明确区分了语句的意义和指称。他举例说,“晨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与“暮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这两个语句都为真,即它们的指称相同,但它们表达的思想不同,对于一个不知道晨星就是暮星的人来说,可能会认为其中一个语句是真的而另一个语句是假的。

弗雷格认为,一个语句的意义就是它具有它确实具有的真值而必须满足的条件,即真值条件。他说:一个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和涵义是由这个作为语句的名称据以真的那些条件所确定的,这一名称的涵义——思想——就是这些条件被付诸实现的思想。心这里,他显然提出了这一思想:陈述句的意义——思想——陈述句的真值条件,从而为戴维森采用外延性意义理论研究思路提供了理论准备。

同时,弗雷格对语句的真值的语义论说明为我们提出了一种语义组合性思想。在构造形式语言时,他使用函数结构来处理自然语言语句的主谓结构。在自然语言中,概念和对象分别扮演了类似于函数和自变元的角色。简单语句的基本语法形式是:专名+谓词,这种形式就是一个带有自变元常项的函数,可以用函数表达式它表示属性属于元组的情况。对于语句的语义解释是,它们有意义和指称。语句的意义是它的思想,语句的指称是它的真值。语句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因此语句的意义和指称是由主语和谓语的意义和指称确定的。主语由专名充当,谓语由概念词或谓词充当,因此,语句的意义和指称是由专名和概念词的意义和指称确定的。专名和概念词的意义就成了语句意义即思想的一部分。专名指称的对象处于谓词指称的概念之下,例如,“天津是我国的直辖市”,其中的“是直辖市”是谓词,我们可以说,“天津这个对象处于直辖市这个概念之下”。“‘是中’是一种性质”,只不过是“处于中这个概念之下”的另一种说法。这样,弗雷格就给出了关于简单语句的语义解释。

就复合语句而言,弗雷格通过对思想的否定和思想的六种结构的分析,用自然语言刻画了语句的语义逻辑系统。他在《思想结构》中一共探讨了六种结构,这六种思想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其中第一种结构和否定在这里表现为原始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以结构i和否定可以推出其他思想结构,这样就可以把“邢和八”为初始命题联结词构造一个命题逻辑系统。

语义组合性原则即语义递归性生成原则,该原则揭示了语句生成的内在逻辑结构形式,已表明,通过特定的递归生成原则,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一种自然语言所有语句的构成形式,从而从已掌握的有限初始表达式出发理解无限多个新的表达式。因此,这一原则为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试图解释一种自然语言的使用者的任一话语的目的提供了直接的方法论指导。

戴维森认为,如果一种意义理论具有形如意谓的语句作为推断,其中可被一个语句的结构描述短语所替代,可被一个指称该语句的意义的单称词项所替代,那么,其形式表征是一个内涵表达模型,已是通过找出与语句组成部分相关的同义性概念给出整个语句的意义的。这实际上是在意义理论的范畴内讨论意义,除了明显的循环论证外,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像指称论那样对意义追问的无穷倒退的局面,显然不符合他提出的有限公理化和无循环性的要求。而采用弗雷格早就告诉我们的真值条件表征意义便能克服这些缺陷,因为“真之谓词的表征对所需要的那种〔递归性〕结构进行描述,并对自然语言的适当的语义学提供了一个清楚的、可检验的标准一种不过是为语言定义真的理论比起表面上的分析所表明的更接近于构造一种完全的意义理论。”这一断言实际上是建立在弗雷格的真值条件说和语义组合性原则基础上的,表明了它是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基本立足点。

二、蒯因的彻底的翻译理论—戴维森意义理论的经验解释的理论基础。

戴维森明确承认,他在语义学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的老师蒯因。他在《对真理和解释的探究》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蒯因,没有他,本书无以问世。”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其意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彻底解释理论与蒯因的彻底翻译理论有着不可否认的亲缘关系。

大家知道,蒯因在其自然化认识论理论框架内,提出了旨在为自然语言提供一部从行为到语言的整体上相容的翻译手册的“彻底的翻译”理论。它涉及一种极端的翻译情形:在一种迄今对从未接触过的语言的翻译的情形下,没有业已存在的翻译手册可供依凭,也没有现存的字典可供借助,语言学家除了自己对陌生语言的说话者的行为观察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翻译证据。蒯因设计了一个丛林语言学家翻译土著语言的情形:丛林语言学家对这种语言的翻译只能从与刺激条件直接相联系的语句即观察性场合句开始,把听到的语句和看到的言语刺激联系起来,然后通过问询方式,观察说话者的言语行为倾向,即说话者在特定的刺激条件下赞同与不赞同的行为反应,通过不断反复的刺激和观察,逐渐建立起这种语言与语言学家母语之间的语词对应关系,编纂一部翻译手册。这是一部基于刺激意义的翻译手册。

蒯因还将表达式的真假值和土著人对它们的赞同态度联结起来,从而给出真值函项的刺激意义。因为一个否定式是真的当且仅当被否定的那个表达式是假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某个土著语素翻译成“并非”,当且仅当,对于任一土著语句p,土著人赞同p之前附加那个语素而形成的表达式,当且仅当他不赞同p;同理,一个合取式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的两个合取肢都是真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某个土著语素翻译成“并且”,当且仅当,对于任何两个土著语句p和9,土著人赞同由那个语素连结p和9而形成的表达式,当且仅当他既赞同p又赞同9;一个析取式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的两个合取肢至少一个是真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某个土著语素翻译成“或者”,当且仅当,对于任何两个土著语句p和9,土著人赞同由那个语素连结p和9而形成的表达式,当且仅当他或者赞同p或者赞同9。如此等等。

对于非观察性的场合句和恒定句的意义则不能直接通过刺激意义加以确定。蒯因为此建议彻底的翻译者求助于分析假设。“分析假设的方法是利用动力把我们抛入土著语言的办法。它是把奇异的新枝嫁接到常见的老树上的办法。”也就是说,分析假设不是直接将翻译者与说话者当下的刺激证据相联系,而是与翻译者的概念框架相联系,这种概念框架在知识或概念的网络中最终还是要与刺激证据发生关联的,这种关联是通过它们与观察性场合句的关系实现的。

在蒯因看来,无论是刺激意义的翻译方式还是分析假设的翻译方式都与翻译者和说话者的附带信息有关。这些信息包括语言知识、信念知识等等。因此必然引发翻译不确定性的论题,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编纂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手册,所有这些手册都与言语倾向的总体相容,但它们彼此之间却不相容。”意义和信息“不可分离地联结在一起,它们之间的这种不可分离性是蒯因称之为翻译的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意义和信息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经验证据确定意义的不充分性。蒯因认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是一个沿边缘与经验紧密接触的人工织造物,如果把整个科学比作一个力场,其边界条件就是经验,那么,我们会发现,边界条件即经验对整个场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在根据任何单独相反的经验对哪些陈述重新评价上有很大的选择自由。谈一个个别陈述的经验内容会使人步入歧途。

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体现了蒯因的整体论知识观。确定语言意义的行为证据和相随信息的不可分离性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被翻译或解释的语言对象的言内语境因素,还要考虑包括语言使用者的情况在内的言外语境因素。蒯因的整体论不仅涉及到语言系统内各语句之间的一种整体论语义性质,而且也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的信念系统内各元素之间的整体论联系,以及语言系统和信念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系。正是整体论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决定了翻译工作的性质。同时,一部翻译手册的提出和完善不仅仅是联结表达式的事情,而且是预设相同信念的事情,即使在语言学家开始询问土著说话者之前也要做出这种假设。否则,一切交流和翻译活动无从谈起。这就是在蒯因、戴维森和其他人著作中所谓的宽容原则。

宽容原则在蒯因彻底的翻译理论中得到了应用。他在谈到对土著语言中的真值函项的翻译问题时认为,我们只能假设土著语言中的真值函项和我们母语中的真值函项相同。虽然这种做法违背一种所谓的容忍明显的自我矛盾或不一致性的前逻辑思维(urologicalmentality)的学说,但我们在翻译时别无选择,否则,会使我们对土著语的翻译显得稀奇古怪而难以理解,因为任何恰当的翻译都得遵循逻辑规律。实际上,即使在对观察句的翻译情形下蒯因也预设了宽容原则:而对说话者和翻译者共处的刺激场景,土著人和我们具有整体上相同的心理态度、价值取向和感觉功能,否则,那种刺激意义的方案无法实施。同时,在分析假设时只有预设土著人和我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语言习惯和知识,我们才有可能去解析土著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结构,从而建立起一部恰当的翻译手册。

前面已经提到,戴维森试图诉诸塔尔斯基的约定模式的真理论给出一种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的形式表征,并且通过这种表征来解释和说明自然语言的意义。可是,单靠语句本身还不足以说明这种理论的解释功能。这一点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因此,如何针对自然语言中丰富的经验事实为从形式上诉诸真谓词的外延主义表征方案提供一种恰当的解释,即如何使之呈现为一种解释性真理论,必然成为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核心课题。在他看来,在一种不预设任何语义信息、概念或知识的极端情形下,立足于人类主体间的可观察行为的解释理论有望既能从整体上保持意义理论的外延特色,又能对一种自然语言的说话者的话语作出解释。这种解释背景非常类似于蒯因的翻译背景,即设想的一种完全从头开始理解一个陌生的语言团体的人类学场景。受蒯因“彻底的翻译”的思想启发,戴维森提出了著名的“彻底的解释”的理论。

不难发现,蒯因的彻底翻译理论为戴维森解释性真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戴维森彻底的解释理论就是直接在蒯因的彻底的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蒯因和戴维森虽然各自的理论目标不同,但他们最终要求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在彻底的情形下寻求一种经验证据对语言意义的支持关系。蒯因的彻底翻译理论是其自然化哲学体系的一个论据和例证,而戴维森彻底的解释理论是其意义理论的一个环节(另一个环节是约定模式的形式表征),但二者选择的起点都是相同的,即可观察行为,都是以言语交流方式为突破口寻求“语言有意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叩这一问题的答案的。其次,在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基础上戴维森提出了解释的不确定性论题。戴维森将蒯因翻译理论的意义与伴随信息的不可分离性转变为其解释理论中的意义和信念的相互依赖性,将蒯因的认识整体论发展到语义因素和命题态度的相互依赖的思想。通过这样的转变,戴维森巧妙地将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转变成他的解释不确定性论题。第三,蒯因的整体论原则和宽容原则在戴维森解释理论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发挥而成为其基本原则。戴维森全面启用蒯因式的整体论。概括起来,除了整体论的语境意义观外,还在解释真、信念和意义三者(解释三元组)之间关系时始终贯穿整体论原则,而且还将这种原则渗透到研究形面上学的真理方法之中。宽容原则在戴维森理论中贯彻得更为全面。在他看来,蒯因的刺激意义范型难免带有私人的主观色彩,我们应该回避这种讨论方式,其结果是应当全面地运用宽容原则,因此他将其作为一个预设前提全面地运用于说明意义和信念、意义和真、真和信念的相互关系中。

由此可见,戴维森的彻底解释理论在证据基础、主要内容和贯穿的基本原则方面都明显地来源于蒯因的彻底翻译理论。对此,马尔帕斯客观公正地说:“蒯因的工作为戴维森的彻底解释理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背景,标志戴维森工作立足点的正是蒯因关于彻底翻译方案的观念。正是在蒯因的著作中我们才首次碰到整体论、不确定性和宽容这些在戴维森彻底解释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对此,戴维森也坦承,他研究意义理论的不少想法本质上是蒯因的,因此读者肯定会为他们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如此深入地一致而感到震撼。虽然他们在一些细小的方面有分歧,但是对翻译的不确定性、整体论和宽容原则的基本看法无疑是一致的。

总之,戴维森意义理论旨在为一种令人满意的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提供恰当的形式表征和经验解释,呈现为一种解释性的真理论,由两付对子构成:一是意义和真结成的对子,这付对子给出了意义理论的具有递归性质的公理化形式表征;二是意义和信念结成的对子,这付对子以彻底的解释的方式从经验内容方面表达了解释三元组(意义和信念)的共生关系。前者受塔尔斯基约定真之语义学的影响,后者受蒯因“彻底的翻译”思想的启发,二者的思想立足点是弗雷格的真值条件意义论。这些哲学大师的经典思想,为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石,也正是由于戴维森善于借鉴这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使其意义理论注定从一问世就潜在地具备非凡的理论优势和影响力。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五

摘要:生态理论在建筑设计的应用主要是指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对生态建筑基本特征的分析与合理设计,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建筑资源的良性循环,并且提高生态建筑的使用寿命。实践表明,在贯彻环保理念的前提下,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引领了未来建筑的潮流,对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理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绿化;环保。

一、生态理论的概念和在建筑设计中的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生态与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现代居住理念正颠覆着人们的居住传统,“居家健康”跃升为城市焦点,大量的城市建筑设计都将生态与健康这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森林覆盖率”、“小区绿化率”、“水景房”、“山水房”等热点名词应运而生。从一定意义上讲,基于生态伦理的建筑设计,就像一场绿色的革命,提升了城镇化的品位。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建筑”的含义,国内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绿色生态建筑应体现出以下几条含义:(1)生态建筑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在不破坏整体环境的前提下,对建筑的位置和功能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给予人们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2)生态建筑本身要以“居家健康”为基础,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居住的室内环境条件,包括冬暖夏凉型的气候条件、具备自我调节功能的生物气候条件等[1],其主要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更加的舒适,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人与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具备良好的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空间。(3)生态建筑还要考虑到历史文化底蕴,不能一味地追求先进与开放,寻找到时代性与历史性的平衡点,建筑设计理念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地的传统特色和人文环境。

二、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是从环境系统理论演化而来的,基于生态理论的.建筑设计,对于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的要求很高,通常要求具备未受污染的水源、有一定湿度且微生物含量较为丰富的土壤、清新而干净的空气,在安全性方面,能够抵挡一般性自然灾害的侵袭,其建筑资源还可以循环使用。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与合理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人为本并非一味地将人作为核心,而是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众所周知,生态建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所以此处的以人为本,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人们居住的环境质量,这两者是对等的,不能只顾一方而牺牲另一方,应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建筑周围要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创造出更加优美的景色景观,此外还要注重室内环保,围绕人的身心健康这一要素,提升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尽量降低环境带来的污染,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二)对清洁能源的开发。

生态建筑不仅反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还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注重环保”已经成为生态建筑的特色标签。生态建筑中的各种能耗应降至极低的水平,无论是水电、热能还是建筑与装潢材料等,都要得到有效的使用。多开发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在环境保护中多出一分力。节能降耗是“低碳生活”的基础,更是“注重环保”的推力,在保障人们舒适、健康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降低能源消耗的方式节省有限的资源,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三)对资源的循环使用。

生态建筑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其建造的资源能够循环使用,该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所认可。当一所建筑被拆除时,旧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钢筋、玻璃、墙砖等,都要尽量回收利用,在确保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建筑的成本。对于一些内部结构尚未老化的旧建筑,可以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加固或改造,在满足人们新需求的同时,还能节省下一大笔建造新建筑的费用,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积累,有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基于生态理论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人、建筑、自然”三大因素,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增强建筑物的性能,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加快建筑新技术的钻研速度,大幅度提升生态建筑的使用寿命。建筑企业要善于创新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提高生态建筑的现代化水平,对于智能型建筑技术要积极采纳和使用,通过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的提升,完成自身的跨越发展,设计与建造出更多更好的生态建筑。

(四)降低对生物圈的破坏。

人文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在生态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高度重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尽量多保护和打造人文景观,确保人文历史的连续性。设计生态建筑要深入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历史,与地方风情和地域特色融合在一起。建筑并非是死的,在人文景观的陶冶下,它会变得更加的生动,更加的富有内涵,完全扎根于当地的人文环境中,表现出历史性与时代性,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差异,体现出该区域的文化和传统[10]。此外,要促进自然环境的建设,充分利用建筑周围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地形地貌还是湿地植被,都不得任意破坏,生态建筑尽量跟自然环境相融合,争取开发更多的绿色空间,并使生态建筑保持有活力的布局,杜绝废弃物与有害气体的排放,对于跟建筑有关的废弃物及垃圾,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多种植绿树,以改善当地的气候,尽可能降低对生物圈的破坏程度。

结论。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与健康的呼声也更强烈。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应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不破坏环境及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多加强绿化工作的开展,打造符合当地历史特色的人文景观,多开发与使用清洁能源,全力提倡节能降耗,并利用合理布局确保建筑物内部的环保,尽量使用可循环的资源,以降低建筑成本,增加社会财富。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引领了未来建筑的潮流,其“绿色、环保、健康”的内涵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永昌,包行健.基于可持续理论下的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节能研究――从国外生态建筑成果看我国的生态建筑及室内空间发展[j].室内设计,2007(2):2-6+24-26.

[3]赵继龙,刘甦,郑斐.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基于新兴生态理念的发展展望[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85-388.

[4]蔺宝钢,徐娅,胡仁锋.生态脆弱区的生物气候学建筑景观设计――河西走廊古浪地区景观规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31-536.

[6]赵宏宇,高洋,王耀武.山地水敏性城市设计――基于“城市、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理论的城市设计新思维[j].规划师,2013(4):86-91.

[7]张建新,王立国.生态经济学视角下建筑工程可持续建设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2(10):5-10.

作者简介:

连鑫1991年10月24日生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六

面对席卷世界的民族化大潮的来袭,国际化与民族化教育发展的冲突与融合与之俱来。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其发展路径面临莫大的机遇与挑战,值此高等教育的分野与两难选择之际,以更富人文性的本土情怀关注民族本土化教育,大力发展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新知,并使之最终转化为民族本土化教育成果,这是每一位肩负民族教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之责。深入梳理民族本土化历史发展脉络,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教育是任何一个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所在,失去高等教育的民族迟早会成为世界其他民族的实际意义上的附庸,目前,发展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各民族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困境及思考。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对任何国家民族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现代人类文明所必需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是透过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主导之下创造出来的,没有高等教育为其培养人才的民族将会在未来失去一切。审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虽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其民族本土化发展程度之低却令人堪忧,几乎所有高等教育不仅其人才培养模式几近相同,而且其民族的本土化缺失亦十分雷同。首先,所有高等教育均忽略了民族本土化问题,过度追求高等教育的一致性,反而使得民族区域内部本应固有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其次,民族区域的民族特色既是民族赖以发展与维系的纽带,更是以民族区域内部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所需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所有民族的高等教育都应拥有其自身所独具的特质,且与本民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点相契合,照搬照抄的教育理论及方法绝对不是最适宜的,我国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中真正能够做到民族本土化的教育理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理论与经验都是从苏联与欧美等国借鉴而来,这些理论与经验同我国的民族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我国的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就其发展现状来看,既缺乏真正的民族本土化特质,又缺乏较好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二)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困境。

在梳理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教育事实就是高等教育课程的本土化落地生根的发展困境,无论是引进式发展还是借鉴式创新都必须回归到民族本土化内核,并将其内化为能够与民族本土化相同频率的文化,民族的固有文化是在长期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发展而来的,每一种文化,不仅是民族生存的源泉,而且更是民族发展的智慧源泉。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由于存在着过大的落差,因此,首先,必然会在发展的初期陷于如何完成文化差异的对接困境;其次,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所教授的敷衍式的象征性的民族教育亦将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拉向了边缘化的困境;另外,泛文化准文化等国际文化的的文化杂化的泛滥趋势更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带来了日渐非本土化的困境。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引领文化制高点的高等教育更应是与国家民族联系密切的亲本土化的,而这一点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并不冲突,在多元化高等教育中适当添加民族本土化成分更能够促进并突显高等教育的同质化与一体化进程。民族主义与民族性的方法论及其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都可以成为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法宝,这些基于民族宝贵遗产的智慧源泉的背后是历经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的积淀。高等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的国际化同化,以及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的内化,最终都必然会汇流成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思考。

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既是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强而有力的支撑,又是发扬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保证,更将是引领民族区域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区域过多地关注并倾向于全球化,往往会迷失其民族化意识,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当然,民族本土化本身并不排斥全球化、国际化,更不排斥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但是民族本土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加以考量的一个攸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存在着传统与现实、扬弃与创新、本土与域外、理论与实践等诸多方面的必然冲突,从教育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教育现实显而易见地与民族教育传统存在着理念与理论上的冲突;从民族发展的视角来看,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亦存在着必然的扬弃与创新的问题;从教育的地域视角来看,民族本土化多元高等教育与一体化教育之间存在着本土教育与一体化教育的冲突;而从高等教育在民族区域的本土化实际落实来看,还存在着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的冲突。[1]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的发展还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们认真衡量并找出本民族教育与其他民族乃至其他发达国家教育的差异点与共同点,从差异点中找到高等教育的差距,从共同点中找到高等教育融入民族本土化的着力点。

二、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意义。

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困境思考为学界带来了一个热议的民族本土化发展话题,这一话题虽然与民族文化本位无关,亦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无关,但是却与民族文化意识息息相关,同时,亦与民族文化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这就不由得不引发民族区域对民族文化如何更加有效地拓展的深刻思考,民族文化的拓展对民族区域而言具有更加广泛与深远的积极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区域的立域之本,失去了民族本土化特质,民族区域必将不断疏离于其民族性,由名存实亡而最终逐渐消亡。由此可见,不断增强民族本土化特征,增强民族区域优势,已经成为各民族尽皆知而不宣的立域之本。诚然,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与世界多元化交相激荡的现代社会之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一体化显然是更为时髦的课题,但是,作为民族区域,加强误区域内部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与紧迫的议题。民族之间的以经济文化为纽带的快速渗透,已经达到了以往人类社会所无法企及的空前高度,这就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的民族本土化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促进民族发展的和谐化过程,而且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个国家多民族和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探析。

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真正的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更需要基于民族特质的多元化,而这与我国目前传统的一体化教育并不矛盾,且完全可以齐头并进。从复杂理论系统的视角来看,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本身就存在着民族自我禀赋的特质发扬,这对于民族本土教育而言是一个较大的优势,针对这一优势加以深入研究与深入探析不仅对于更好地理解民族本土化教育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将高等教育更好地引入民族本土化意义非凡。[4]促进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首先必须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理解民族教育本身的意义,同时更需要在思维上彻底转变对于民族教育的传统的肤浅认识与顽固意识。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对其加以把握,通过对民族本土化文化传承这一主线作为调动民族敏感性的基本要素,围绕这一主线,将高等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渐进式的民族本土化渗透,在此过程中,小而言之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可以从中最大限度地受益,大而言之则整个民族区域乃至高等教育领域也都将从中获益。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发展路径。

(一)高等教育民族人才培养的创新。

纵观世界各个著名学府的成功模式,我们看到它们无不秉承着民族本土化的发展之路,同时,这些学府亦都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但是,这些学府均能从国际化过程中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本土化脱颖而出。哈佛大学的前身就是剑桥学院,哈佛之所以能够从剑桥学院嬗变成现在世界屈指可数的顶级大学的决窍其实说来非常简单,那就从早期的模仿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从英式教育中“学习、模仿、移植、培育、超越、创新”之路。[5]高等教育民族人才的培养恰恰与这种发展思路吻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更加多样化,管理体制应更加规范化,生源应更加倾向于民族化,同时,应更加注重民族实用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民族实用知识的拓展与创新。“学习、模仿、移植、培育、超越、创新”的民族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创新机制必将成为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民族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扎实的根基上,以民族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论、先进教育方式、先进教育理念汲取出来,使之成为可持续地浇灌民族本土化花朵的有源之水,同时,继续弘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基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传承与培养。

高等教育不仅要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情怀,更要有一份国际视野与人文关怀之下的本土情怀,只有拥有民族化的本土情怀,才能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民族视野观照传承与培养问题。解决民族本土化传承首先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问题,在时间上,民族本土化传承思想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将其引入高等教育之中并将其形成培养机制尚需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其次,在空间上,民族本土化传承与培养尚需经过一个由超越沙文主义达成以民族优势超越的过程。从教育理论的融会贯通着手,在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培养思路上,形成以民族化作为社区学院基座,以民族化进阶式高等教育为发展后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模式。同时,民族区域内部的高等学府中应针对民族本土化特质,为区域内部民族进行民族本土化方面的特别课程设置,使之成为既符合民族本土化发展又符合民族精神的多元化课程,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保有民族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维系民族内部必要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本土化传承与培养的具体实施,可在民族区域的高等学府内开设数门与民族本土化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还应将越来越多的优秀课题转化为民族本土课程,在吸纳优秀教育成果的同时,将其内化为可传承的民族课程,以完善民族本土化的培养过程。

(三)基于教育理论的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展望。

纵观美国大学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其虽然沿袭了英式教育的良好传统却在民族本土化方面不断地进行了完善与改进,其虽然效仿了德式教育的先进模式,却又对其进行了民族本土化方面的不断调试与改良,进而以民族本土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避免民族本土高等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其实,推而广之,狭义的民族本土化如果善加利用、善加弘扬,也可以像美国各大学一样,快速发展成为广义上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本土化教育的骄傲。由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特殊性进而到关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民族围绕其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同时,更应与汉民族以及其他各族同胞一道,在教育理论的支撑之下,竞相为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发展做出贡献,无形之中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6]。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从其一开始就是一个面临选择的过程,这取决于各民族在所谓的“地球村”中的迷失程度,迷失愈深则愈难选择,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同化对文化与文明活动的影响由来已久,为民族本土化所带来的困境亦由来已久,惟有走出困境方能真正引领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不仅仅只是单一民族的发展诉求,究其本原,其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发展的普适化诉求,民族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懈创新是高等教育理论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本土化发展则是高等教育理论民族化创新的必经之途。高等教育理论不仅需要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中国特色”,而且更需要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民族特色”。高等教育的“民族特色”可以借鉴我国成功引进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论的经验,更多地汲取国内外优秀高等教育成果,面向世界,立足本土,植根本土,深耕本土,以关注世界的视野关注本土化教育发展,让民族本土化教育与世界最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同步。

参考文献:

[4]于伟,秦玉友.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j].教育研究,,(06):9-10.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七

古生态哲学理论是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在选择建筑位置和朝向等等时对大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景观景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判,对建筑技术营造中和禁忌归辟的总结,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形成了古生态哲学理论,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和具美学内涵,有一定的科学性,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在我国甚至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我国古代建筑规划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人们对居住环境都有过十分丰富的创造,也产生了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差异、气候条件限制、历史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不同等等。黄山西南部的古村落宏村就是一个活化石,宏村的特点是仿生学理念布局的应用,因此名扬海内外,有国家瑰宝的美誉。它仿生的动物是牛,应用上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严谨合理,周围的地理环境的巧妙利用,很值得今天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借鉴。

我国古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史很大程度是就是我国古代住宅规划史,也是我国古代住宅区发展的哲学史。半坡遗址的早期氏族部落研究,2000多年前周朝祖先的选址,铜雀台在三国时期的发展,颐和园代表了清代建筑文化,古生态哲学理论在以上这些选址和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生态哲学理论的理性的应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个理念,已成为当今城市住宅区规划的一个热点和亮点,对这一理论的应用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2.1因地制宜。

应用古生态哲学理论要主动适应环境的客观性,住宅区规划要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北方气候干燥和寒冷出现了窑洞,南方闷热潮湿多雨则出现了吊脚楼,这些建筑形式的出现都是因地制宜在古生态哲学理论中这一原则的产物,通过科学的认证,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些建筑形式是非常合理的。

2.2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古生态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的出现和形成到成熟,用今天的科学理论检验,它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的世界观,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态环境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内涵和我国古生态哲学理论是一致的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今天在城市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中所崇尚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古生态哲学理论中都可以找到。

3.1要求加强住宅区的整体规划观念。

住宅区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都有悠久的历史,田园文化理念、山水概念、简约概念、生态环保概念,随着城市规划观念的不断发展,规划理念在发展中会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成熟,亲和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觉遵守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城市信宅区规划者历来所追求的更高理想和达到的更好效果。

3.2利用自然、融合自然。

古生态哲学理论这一学从古到今都有争议,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色彩有强烈的表现,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和对待更科学合理,这一理论积极成份在住宅区规划中产生的影占主导地位,它提供了处理自然要素与住宅区规划等关系方面的'理论依据,这份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当今城市住宅区规划都的重视,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借鉴。

4.1楼栋的朝向和布局。

建筑坐北朝南是古生态哲学理论所主张的,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与这一朝向有紧密的关联,从气候学来讲是非常科学的,北侧建高层,这就保证了每座建筑在夏天都能通风,达到了消暑降温的目的,而冬天阴冷干燥,大部分时间是北风,这样也达到了避寒保暧的作用。

4.2户型。

玄关是住宅区的户型设计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作用是保持居住者的私密性,避免一进门就对整个房间一目了然的设计,在功能上还有换鞋挂帽保洁的作用,当然更多的作用是精神上的。

4.3绿化。

绿化是衡量一个小区居住环境质量和水准的重要参考因素,大自然与人相互依存、和丨皆相处,绿色植物在当中起了最大作用,植物可以起到营造一个小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住宅区规划中对这些因素应予以重视。

5.结束语。

古生态哲学理论由于受当时认知等原因达不到当代建筑学所具备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与我们现代的追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古生态哲学理论更注重人与自然在在精神方面的交融,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中古生态哲学理论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人员正确使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古生态哲学思想,用这种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住宅区规划、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问题。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八

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最大的共性是音乐发展。其次在创造性、真实性和互动性上都有相同的地方。音乐的主体在于演唱家和作曲家,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的互动性就是体现在演唱家和作曲家上的。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要根据演唱家的音色、音域和演唱的风格来确定创作的目标,同时演唱家也要选择符合自己个人特色的音乐作品来演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明确的角色定位也是独具匠心的体现,一方面让创造的成果变得鲜明和形象具体,另一方面使得听众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音乐作品。音乐的真实性是对音乐创作的一种检验方式,可以避免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夸大和虚假的现象。演唱家和作曲家要通过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的共性来让音乐变得更加完美与和谐,提升其审美价值。音乐创作的真实性决定音乐创作质量的好坏,同时也关系到了音乐作品魅力的发挥。作曲家对于音乐的创作需要音乐理论研究的支撑,这是将两者共性相结合的体现,而演唱家在演绎歌曲的时候,也要赋予音乐强大的表现力。音乐理论起到了使音乐创作的成果更加具体、鲜明的作用,并能让音乐创作成品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欢迎,让音乐创作者在创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音乐理论最大的检验成果就是音乐创作。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重要,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在传递音乐信息时具有准确性、积极性和真实性,音乐不是浮夸和虚伪的产物,具有真实性、创造性的音乐作品才能更加自然的贴近我们的生活。音乐创作的目的就是音乐理论研究的目的,在实际的发展中,音乐理论研究与创作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才能够好地表达音乐的内涵。

二、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发展的具体路径。

1.对多层次与多学科音乐展开探索。

开展对多层次与多学科的音乐的研究与探索,一方面能够提高专业的音乐技能水平,另一方向还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探索的经验与能力。各种综合性的探索都对音乐创新与音乐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扩展分析。但现在的音乐研究中,在深层次的扩展方面还是较为薄弱的,因此需要增加研究的层次性,这也是提升理论水平的一个前提。在音乐的综合发展上,音乐创作需要通过音乐理论研究来吸引大家的目光,在音乐中投入理论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多层次的音乐创作,才能实现研究领域的实用性和严谨性。同时音乐的发展不能局限在一个学科中,多学科的音乐共同发展才能丰富音乐的内涵。

2.增强综合性研究。

综合性的研究是以扩展专业音乐学习的深度为目的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要增加在音乐方面的深层次研究,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提高音乐创作的理论水平。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少的,为了促进音乐的不断发展,在加强综合性研究中,要认识到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扩展音乐理论研究视野的根本。只有提高音乐理论研究的严谨性,才能不断地推进音乐创作的发展,才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来指导音乐创作。

3.结合古代音乐发展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古代音乐理论的积累,而现代音乐的成功是建立在古代音乐的基础上的,音乐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古代音乐理论是现代音乐创作的动机,同时是领略音乐创作的精髓的根本。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中,存在大量的音乐创作材料,它们以历史的形式将古代的`音乐创作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音乐材料直接或者间接地给现代的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理论研究提供了资料参考。全面地掌握古代音乐创作的发展规律,并将其有效地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研究成果是现代音乐的目标。古代音乐已经是一种音乐的标志,对于整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其彰显了古代人民杰出的音乐思维能力。例如在《乐记》中,古代音乐的深度就被完整地体现出来了。古代乐器的创新,也为现代音乐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经验。我国音乐的发展在古代就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这也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音乐创作方法,其中创作的手法多种多样,风格均不相同,各具内涵,并且在音域的研究上获得了不小的成果。从现代的音乐中不难看出,很多音乐创作都对古代的音乐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参考,部分创作的方法也是借鉴了古代音乐的成功案例,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音乐给现代音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音乐的规律或直或弯、或明或暗,与现代音乐中结合起来,就能体现出我国音乐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这是古代音乐延续至今的原因,也是古代音乐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现代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时,好好把握与耐心探寻,这样才能扩展我们的音乐思维,解除固定音乐模式的限制。让现代音乐和古代音乐的历史感相融合,将古代音乐的传统性和民族性发挥到现代音乐中,并对这些特质进行理论的研究,发挥其作用,不断地完善音乐理论的知识,才能对以后的音乐创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在音乐理论研究中,音乐创作是作为基础而存在的。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是互相联系互相发展的,音乐创作不能缺少音乐理论的理性分析与归纳,同时音乐理论研究也不能缺少音乐创作的实践。在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只有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理论共同进步,才能实现音乐更快更好地发展。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要合理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层次进行有效的扩展。同时需要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对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开展创新,才能促进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十九

摘要:飞行翻译理论以科技翻译理论为基础对飞行翻译理论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飞行翻译理论的研究为飞行翻译课程的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飞行翻译课程是结合民航行业内的新型人才的需求,自主研发的英语专业民航方向的新型课程,该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翻译练习、课后学习方面都大胆地进行了教学实践的创新,其教学成果为民航院校英语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英语教学;翻译理论;飞行翻译;创新。

“飞行翻译”是中国民航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飞行翻译和飞行翻译人员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为中国民航的发展特别是在飞行翻译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飞行翻译包括各种飞机资料的翻译,飞行训练的翻译,航线飞行的翻译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英语专业开设了飞行翻译课程。该课程是结合民航行业内的新型人才的需求,自主研发的英语专业民航方向的新型课程。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和五年的教学实践,飞行翻译理论日渐完善,飞行翻译教学显现出了教学特色。

任何一门课程的构建都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飞行翻译课程是一门新课程,飞行翻译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民航特色的,前人重未涉及过的行业翻译理论。该理论依托科技翻译理论(《科技翻译学》李亚舒、黄忠廉)将飞行翻译归属于科技翻译的范畴,有效地解释了飞行翻译的属性;明确了飞行翻译特点;提出了飞行翻译的三大原则等。

1.1飞行翻译理论的属性。

飞行翻译属科学翻译的范畴。科学翻译是译者用译语表达原语科学信息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飞行翻译是译者用译语表达与飞行训练有关的信息的翻译活动。

1.2飞行翻译的特点。

飞行翻译是翻译人员用译语将飞行资料和有关飞行训练方面的信息进行转换的语际活动。飞行翻译具有科学翻译的种种特点,如:科学性、现实性、准确性、快捷性、程序性等:

科学性:飞行翻译需要转换的信息是飞行手册中有关飞机的各种资料,飞行训练手册中有关训练的各种资料。飞机信息是飞机制造商提供的。飞行训练信息是飞行员在飞行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些信息均为飞机、飞行等事实、飞行训练的过程、结果等。翻译的内容其隐涵意义较少,歧义现象也较少。因此翻译时要求译语严谨,逻辑性强,同时避免主观臆测。

现实性:飞行翻译具有实用性强的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讲求实用,讲求效率,根据飞行员和飞行训练的需要有选择的摄取信息。

准确性:飞行翻译要求对原语资料“理解要准确,转换要准确,表达要准确”。准确性在飞行翻译中还体现为术语规范,表达用语规范,使用民航行话等等。

快捷性:有时飞行翻译是在飞行训练中进行的,有些飞行程序如起飞、进近、落地,这些飞行过程时间紧,任务重。飞行员在其间须完成的项目较多。翻译人员对教员的讲解翻译应干净利落,只需将有用的信息和教员的意图翻译到位即可。

程序性:无论是哪一种机型,所有的飞机系统,飞行训练程序均大同小异。因此,飞行翻译有一定的模式和套路。

1.3飞行翻译的原则。

飞行翻译原则为语用价值第一原则;语里意义第二原则;语表形式第三原则。飞行翻译的语用价值主要体现为传达原意内容,而且为飞行员所接受。飞行员的需要为语用价值标准,只要把语用价值和语里意义传达出来了,语表形式可以处于最次要的地步。在以往的翻译中多以文本为中心,但在飞行翻译中飞行员是翻译的服务者,飞行员能接受的翻译是翻译的第一原则。其次是利用全译风格求似,变译的变通求效的方法保持飞行翻译中的内容信息;最后在力保信息内容的前提下取意舍形,因意变形,因意造形。

1.4飞行翻译的翻译标准。

根据飞行翻译的本质:科学翻译是译者用译语表达原语科学信息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求得信息量相似”应该是衡量飞行翻译的标准。这个标准指明了飞行翻译的基本方向和总体原则。

飞行翻译是以满足飞行员的需求为目的的。应该把飞行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让飞行员能够接受翻译内容,应追求语用价值的翻译,不一定是字斟句酌的翻译,而是“动态翻译”或“功能对等”式的翻译,还可使用全译和变译手段,突出原作或教员讲解的有效信息或使用价值,同时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据飞行员的实际情况,提倡和鼓励翻译人员的正当发挥,使飞行员获得快捷、详实的知识。

2飞行翻译教学。

我院正式启动飞行翻译教学是在招收了第一届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以后。为了打造我院英语专业学生民航英语的特色,我们确定了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民航英语方向。为了成功的创建飞行翻译课程,我们先开设了全院性的飞行翻译选修课,根据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而后在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纪开设了飞行翻译课,制定了“飞行翻译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和教学研究,飞行翻译课程已基本成熟。飞行翻译课程已成为我院民航英语专业民航方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飞行翻译课程也开创了民航教育新领域。

2.1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

在飞行翻译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式就要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教学。实际上要完成飞行翻译工作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飞行翻译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英语水平,掌握翻译技能技巧,了解飞行翻译的技能技巧,还需要掌握航空基础知识。对于我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民航基础知识几乎等于零。因此,在进行飞行翻译教学时,除了讲解飞行翻译的技能技巧,民航的语言特点外,主要还要讲解民航基础知识、飞机结构基础知识、飞行训练基础知识、飞行技能和技巧基础知识。由于我院飞行翻译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资深的飞行翻译人员,他们的知识比较全面,飞行翻译经验丰富,通过他们主导式的讲解,学生收获较大,翻译的进步较快。因此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确立了飞行翻译课程采用采用了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

2.2以飞行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程序。

飞行翻译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不是先讲解词或句的翻译再讲解段的翻译,而是以飞行训练的顺序和程序进行教学。在飞行训练中飞行员要学习飞机系统、固定模拟机上飞行训练的正常程序和全动模拟机上的主要训练科目;另外还包括简单的航空理论、航行管制理论、航空气象、jeppeson航图等知识,在飞行翻译的授课中,讲解飞机系统时主要以空客320的飞机系统为主线;飞行程序主要以b737和747为主线;讲解飞行技能时主要以经验丰富的机长的飞行经历为主线。由于课程讲解的内容与实际的飞行翻译密切相关,学习的课程非常实用,学生毕业后可马上进行飞行翻译工作,而且,工作会非常出色。

2.3互动式的听译练习方式。

互动式的听译练习就是飞行翻译练习中一边叙述飞机某一系统,某一程序,一边翻译的同声传译的练习。这种练习在培养飞行翻译能力上非常有效,又非常实用。飞行翻译在实际的翻译中就是通过计算机一边看和听讲飞机系统,一边为飞行员翻译讲解,或一边听外籍教员讲课一边翻译,或在模拟机上教员一边讲解飞行技能技巧,飞行员一边学习飞行,翻译人员一边翻译。由于担任飞行翻译的教员都是资深的飞行翻译,他们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因此他们利用这一方法来训练学生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练习效果。

2.4课后的自主学习。

由于课时紧,内容多,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飞行翻译练习软件”研制成功。该软件的开发主要是为了配合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

“飞行翻译练习软件”的设计符合教学和自学的规律。软件中应用的自学方法具有先进性,直观性,对于改进自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练习软件以教材的内容线索为主要依据,以课堂教学组织为主要顺序,以教学互动为主要特点进行了开发,这样的开发理念使得该软件在学生在课后的自学中感到实用,好用,便于深入浅出的了解课文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

由于有了教学软件辅助配合,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能理解。飞行翻译练习软件是一套完备的e—learningandteaching系统。包括完整的课程内容,讲解要点,互动练习,课程回顾以及课程论坛等。为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辅助。

总之,飞行翻译教学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教辅体系,实现了科技翻译在行业领域内翻译理论的突破,完成了飞行翻译教育的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的革新。这些成绩不仅填补了行业内飞行翻译教学的空白,也为我国为民航院校英语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二十

【论文摘要】本文以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为契机,围绕实践导向的个性化英语教学理念,在对合作学-j理论进行简要概述基础上,结合大学英语各言语技能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实际,就合作学习理论的细分运用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言语技能合作学习理论个性化运用。

从1985年制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纲的修订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的颁布,十多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有一定成绩,但语言知识的输入远远大于言语技能的输出,这不仅体现在所谓“哑巴英语”、“聋哑英语”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上,而且还体现在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之间输出的效度比失衡和不合理。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师能动作用,向教改要“效益”仍将是未来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由之路。

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但理论共性与实践个性之距离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科学的教学改革观,其关键便是基于实践个性之上的理论运用问题。正是循着这--视角,本文结合《课程要求》相关精神,就合作学习理论在当前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培养中的细分运用进行探讨。

一、实践导向的个性化英语教学。

围绕学生言语技能综合素质培养,20《课程要求》的颁布和高校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工作的开展拉开了新一轮英语教改的序幕。表面上看,与19修订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要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量化要求,但实质上,《课程要求》所蕴含的深层核心理念应是构建基于学校、课程、学生等实际之上的个性化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

这种实事求是、以实践差异性为指向的改革思路,从哲学认知层次上揭示了教学理论的共性与教学实践个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恰恰是长期影响教学与教改效度的症结之所在,因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推进基于差异的教学。由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一名教师不仅带多个班级,而且往往在只使用一本教材情况下,却要全面负责各项言语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策略和理论运用上,习惯倾向于单一计划、单一模式的“一揽子”、“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必然距离,忽略了各言语技能间的个性差异及其应对策略问题。以实践为导向的`个性化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模式时,不应只局限于“形而上”层次的宏观指导性与整体综合性,而要充考虑到“形而下”实践层面的差异性。

二、合作学习理论基本原则概述。

合作学习理论可追溯到1951年西方社会心理学家为揭示不同目标设置对于个体行为方式及其任务完成效果影响的“明茨实验”。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学、群体动力中的合作原理开始用于教学中,以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教学研究与实验表明,“合作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并设法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推理及问题解决方面的技能”(加里·鲍里奇.p274)。目前,合作学习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大、中、小学的各种教学中,并逐渐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为了有效地将合作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技能培养中,有必要对其基本原则、内涵加以简要慨述:

2.群动原则。合作学习将传统的师生双边互动内涵扩大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语言交际的核l-就是互动,这种包括双向型、多向型、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的群动理念已成为当前外语教学中的三大原则之一。

3.目标原则。以学术性目标及合作技能目标为主要导向,“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王坦。2002,t“69)。

4.互利情境原则。其有别于传统的竞争型和个体单干型学习模式,旨在构建一种团队内学生相互依赖和促进的课堂情境和“利人利己”的学习心理氛围。

5.过程评价原则。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的进行性评价机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不看重个体在传统分数意义上的成功,更关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提高,所谓“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三、大学英语言语技能个性特点及其细分合作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跨学期,涵盖听、说、读写、译五大模块的系统工程。如果从二语习得角度来看,听、说模块属于语言输入层次,而读、写译属语言输出层次,且前者为后者之基础。从语言认知角度来看,听、说的提高比读的能力提高更为困难,而写、译所涉及的非语言因素认知程度较高。从学生的心理诉求来看,调查表明“学生中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口语,占到65.84%,而阅读其次占20.64%”(蔡基刚,,p18)。从各项技能测试结果来看,从1987至,间四、六级考试数据显示,阅读能力一直是学生得分强项,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听力能力却偏低,即使重点院校考生平均原始分只有14分,口语获得a、b、c等级的只占到口试人数的45%;写作能力方面,以重点大学为例,一半以上的考生初步能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由于篇幅关系,这仪从以上几个侧面对英语言语技能问的个性差异情况进行了简要列举,紧接着不妨就合作学理论在各言语技能培养中的个性化运用问题分析如下:

1.听力技能培养中的任务分、二次分组、成绩分工、分层递进模式。

新的《课程要求》提出,学生毕业时能基本听懂英文广播,呵谓任重而道远前学生听力水平普遍较低,突出表现在数字听’与单测辨旨、句子听写、对话、短文听力等层次上水平参差不大。由于大学英语听力学时少任务匝,统一进度与标准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顺及这止匕差异,势必造成学生听力水平差异不断扩人难以达到听力素质整体提高。针对这一弊端,笔者将斯莱文教授的stad合作策略和分层教学理念相融合,依靠语音室同步异播和异步同播技术支持,提出二次分组、成绩分工、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将骼个听力任务由易到难分为单词辨音、数字与句听写一对话听力一短文听力一外台与听抄四大层次模块。根据学生听力综合测试的表现差异,进行相应的层次组别划分,同一层次学生按2~3人分别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运用提高计分制对每位组员进行考核与奖励,但只有当整个合作小组的总成绩达到一定要求,整个合作小组方可申请进入更高一层次的组别进行新的任务学习。教学进程一般包括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串讲与呈现——听力材料步异播——任务合作与完成——测试与评价——层次递进等环节。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分组前综合听力测试中,测试模块与难度依学生平均水平而定,新生一般涉及单词辨音、数字与句子听写及对话听力两大模块,而二、三学期增加短文听力,第四学期增加外台与听抄;划分层次组别可每学期一次,而一层次中各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匹配呵按需要动态调整,在同一教师所任教的多个班级中,凡属同一层次中的学生可以跨班组成合作小组;在任务学习中,允许同组组员问信息交流,似小组进行层次递进考核时不允许合作,次递进考核申清可由合作小组自主提出,可随堂或课外测试,以小组平均成绩能否达标来决定递进与否(比如能否达到所测层次模块总分值的70%或80%等标准);当前一般语音设备都可进行2个频道以上的同步异播,加之听力教学资料也常按上述层次模块编排,所以教师可将各模块资料进行分类整合与复制,为教学及课后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2.口语技能培养中的课外自组(合)而课内异质定组和角色强制定位的“拼盘”模式。

虽然新的《课程要求》中提出”能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日常交流”这一最终目标,但当前口语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仍旧是如何让学生勇于开口和正确表达,而不是口语是否流畅。此外,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中并无专门的口语课时和教材,教师往往只能在精读课文的讲解中挤出有限时间加以训练,所以诸如广泛开展分组讨论、口语游戏竞赛等策略显得不切实际。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将合作学习中的“交错搭配”策略加以改进,将课外自由组合与课内异质定组和角色定位相结合,增强组员的协作意识与责任感,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同时通过角色强制定位来确保组员皆有口头表达机会,并有意识地增加口语水平中、下程度学生在课堂内开口训练机会,从而提高整体口语水平培养效度。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首先根据学生的口语能力将学生大致平均划分为好、中、差三类,然后分别从以上三类学生中各抽1人组成3人课内合作小组,并对这3人的角色进行如下强制性定位:口语好者负责在课外领取与准备任务并将准备结果口头传达给其余两位课内合作小组成员,以作为课堂内回答问题之用,而在任务准备过程中口语水平好者允许在课外自由组合;口语水平差者定位为该合作组在课堂内的发言人,负责回答问题;语水平居中者负责协助该小组差者(发言者)在课堂内回答问题,负责提示与补充。口语水平差者和中等者在课堂内的口语表现之平均成绩作为该小组各成员的个人成绩,按比例纳入该小组各成员期末平时成绩折算之中。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口语任务设计与分配方面,应尽量围绕所要讲解的精读课文进行,同时在课前应将任务分配下去(或由学生抽取),使学生口语任务的准备与课前预习、课后总结练习相结合,为了公平和课堂内节省时间,小组任务各不相同,但难度与数量相近;在课内异质定组时,不仅考虑好、中、差之匹配,还要注意学生性别以及内向、外向性格等心理因素,待部分学生水平提高后,可按学期重新进行好、中、差分类和课内定组;在角色强制定位方面,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角色可以按需互换。

3.阅读技能培养中的组内交流与班内交流相结合、团队竞争与团队辅助个人竞争相结合的竞争与反馈交流模式。

在大学英语言语各项技能中,阅读一直是学生的强项。但即便是从《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11项阅读要求来看,阅读速度(70~120词/分钟)和语篇层次上的阅读思维与推理仍普遍是当前制约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两大主要因素。每个学生有其自身的阅读、思维与推理习惯,阅读技能培养不可能寄希望于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某种固定的方法,只能是依靠学生自己在大量阅读实践与讨论交流中对阅读、思维与推理习惯加以自我认知与修正,从而找到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有效的阅读方法。组内交流与班内交流相结合、团队竞争与团队辅助个人竞争相结合的模式旨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阅读实践和讨论交流中去,不断对自身阅读、思维与推理习惯加以反思与调整。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4~5名学生分成一组,各小组及其组员的阅读任务皆相同,同一小组组员通过讨论交流后向老师提交一份代表该组的答案,以各组完任务的时间和答案正确率作为团队竞争与考核的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训练后,各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参加个人阅读竞赛,竞赛中各组可对其代表进行帮助,赛后前3名分别向全班进行经验交流与讨论。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分组时,应尽量将阅读速度或语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平均匹配至各组;在任务设计与考核上,突出阅读速度与推理能力训练,小组成员间应轮流推选代表参加个人竞赛。

4.写作技能培养中的公开选题、组内讨论与交叉批阅、团队间佳作互阅、教师课堂与网上点评模式。

当前写作教学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因缺乏兴趣和相关技巧训练,大都是考前“临阵磨枪”。新的《课程要求》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定位于语言知识的正确运用和思维的转换,即从自由性发散思维(freethinking)向控制性逻辑思维(120ntrolledlog—icthinking)的转变。本模式旨在通过公开选题来满足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心理诉求,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同时通过组内交叉批阅与组间佳作互阅之勾式批阅方法,强化语言知识的正确运用、学生间的互动和思维拓展,进一步使学生深刻理解写作基本要求并清楚认识到自身写作弱点,最终培养学生自我识别错误、纠正错误、避免错误的能力;此外,运用教师课堂和网上批阅方式,加强信息反馈之速度与效度。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每3~4名学生分成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选题,各组员进行讨论并完成任务,组内成员交叉批改后推选出代表该组之佳作。各小组间进行代表作互阅,同时教师将抽取佳作进行课堂点评或将各小组佳作在网上进行批阅与反馈。实施进程为:教师精讲——小组选题——组内思考与讨论——写作——组内互改——组员自我整改后参加佳作推选——组间佳作互阅——教师课堂点评或网上批阅一根据反馈信息组内再次修改与讨论。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公开选题时,教师可对任选题目从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几种体裁上进行大致划分和限制,或者预备好几个题目供各组自选;在组内交叉批改、组间互阅和课堂点评阶段,教师可编制“写作中词、句、段落、篇章各层面错误检查标准表”并下发给学生;在网上辅助教学方面,主要是通过e—mail和校园网论坛张贴方式进行作文公开点评,此外,可要求学生利用wo中的spelling、grammar功能进行语言检查,利用thesaurus进行优化选词,用template进行写作格式训练,用readabilitystatistics进行可读性统计等;在日常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写作与精读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之意,更应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通过字、句、段落、篇章各个层面的组织和发展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5.翻译技能培养中的双语匹配分组、教师自由协作、团队间讨论、点评与总结模式。

根据新的《课程要求》,翻译技能的培养重点在于,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在达意和通顺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词、句翻译技巧并对语言与文化差异加以感性认知。翻译不仅是一项双语转换活动,而且更是一门“杂学”,无论理解还是表达阶段皆涉及到许多非语言因素。常言道,译无定法。译文无最好之说,只有正误之分。针对这些特点,笔者采取双语匹配分组方法,充分调动合作小组成员的图式知识,强化双语互补与互助;同时引入“师生合作教学”理念,通过教师随机性地参与到各小组中并给予协作,来推动翻译技能的教学。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根据每组3~4人,尽量将英语较好的学生和汉语较好的学生匹配在一起;教师作为自由合作者,在各小组任务完成中随机给予指导和协作。各小组间可以互相对译文进行质疑与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技巧总结。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任务设计方面,难度一般不应超过所学精读课文,同时尽量将翻译任务与课文学习联系起来;在教师自由协作时,应主要围绕译文忠实与通顺两大原则加以指导,点到即止,将如何理解与表达等细节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在点评与技巧总结时,教师不应过多讲述翻译理论而应突出对语言间差异和转换策略的分析。

上述可见,合作学习理论的互动、动态评价、素质培养等理念对英语教学无疑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但要进一步增强理论的实践意义,必须根据实践的多样化,对理论的实现途径进行具体且可操作性的研究。

精选翻译论文的理论意义(模板21篇)篇二十一

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科学而又独特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内涵。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全面建立,金融日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构成要素,可以说,金融业发展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货币资本与金融业的发展向来紧密相联,它是影响金融业发展稳定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货币资本,发挥好货币资本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关于货币的起源,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随着商品交换矛盾的日益扩大,价值形式也开始不断扩大,并最终演进为货币的形式。关于货币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就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主要具有以下5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以及世界货币。最后,伴随着现代信用和金融制度的形成,以银行券、商业票据为代表的银行券产生。

2.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而每一轮新资本重新出现在市场上的过程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六个区别,即:第一、流通形式不同;第二、流通顺序不同;第三、流通中的货币具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流通的目的不同;第五、流通的形式不同;第六、流通的限度不同。资本的总公式是g-w-g,这个公式也表现出来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商品和货币的流通并不能刺激资本的形成,资本形成的首要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而是商品经济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

3.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形成被称为资本化。因为虚拟资本是指企业生产中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价值,而现实资本是指企业股票的资本价值,所以虚拟资本的价值并不等同于现实资本的价值,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作为一种纸质副本,虚拟资本价值的变动与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同货币资金的运动并无关联。

虚拟资本的价值主要通过证券、股票等投机性活动实现,因此,随着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会显着提升。

1.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施行和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是“第一推动力”的理论表明:对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资金。着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方向是影响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因为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也与资本运动和市场规模紧密相联,所以它也能影响到产品的生产结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速度等,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大于实际所需数量,那么加剧通胀压力,造成物价上涨;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小于实际所需数量,又会造成产品积压、经济萧条。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积累理论提出: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能阻碍经济增长。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m2/gdp都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加快,国外热钱也开始不断涌入我国资本市场,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资产市场价格的上涨,但是也加剧了通胀压力,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对于我国新阶段的金融改革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开始进入减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要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但是,这些战略举措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来进行支撑,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来源重要以短期资金为主,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借贷期限错配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尽快完善金融市场,引进更多的长期资本。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起长期资本的投融资体制。

4.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提出:适当的虚拟资本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同时,它也能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高风险、高利润是虚拟资本的显着特点,当实体经济中的大量资本开始流向虚拟资本时,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的大量减少,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虚拟资本也容易引发投机行为,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同时还能诱发金融危机,严重威胁到市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也并不表示货币资本理论能有效解决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所有问题,事物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局限性。因此,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要在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货币制度。

参考文献:

[1]姚华,刘涛.论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现代意义[j].山东电大学报,2010(04)。

[2]段文阁,冯继康.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

[3]李振华.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亲子阅读家长的心得(模板20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到改进的方法和思路。这些范文展示了作者对不同话题的思考和总结,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心得体会的灵感。

    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教师工作总结大全(13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提升的重要工具。这些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

    最优幼儿园大班年级主任工作计划大全(22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还需要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供各位参考和借鉴。本班共有36名幼儿

    专业中华史纲读后感(汇总18篇)

    10.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与书中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读后感样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我读了《中华魂》这本书,从中受到了

    最优经营承揽工作总结范文(18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是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发现问题的重要方式,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它们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最优新教师入职发言稿幼儿园(模板15篇)

    发言稿应该具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简练、结构完整等特点。发言稿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演讲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和影响力。尊敬的各位领导

    优质迎元旦国旗下的演讲稿范文(24篇)

    演讲稿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模拟演讲和积极反馈来提高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最热医院合作的协议书范文(21篇)

    合作是人与人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请浏览以下合作指南,希望能给你在合作中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引。甲方:乙方:丙方:经三方共同反复商讨研

    最优五一假期的心得体会(通用18篇)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和待提高的地方。10.通过这次实践,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应用和理解,也发现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2023年收费站收费员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3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在不同方面的工作表现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一个全面的工作画面。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岗位和行业的工作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