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薇儿

通过观摩范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地道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词汇。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小编希望它们能够给大家带来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一

中华民族传统祖国是“三位一体”的意义结构体,“天下”为体,故土家乡是根基,政治国家是保障,伦理文化是支撑,是“乡土之国”、“中国”、“中华”的有机统一。

中华民族在相对封闭隔离的内陆生存环境中,在自然经济、政教合一的宗法农业社会,在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创造中华文明的实践话动中,对个人与民族国家的价值关系长期思索、反复定位,历史地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了“三位一体”的祖国的意义结构。所谓“一体”指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天下”),“三位”指村社共同体(乡土)、多民族共同体(“中国”)和伦理型的民族文化(“中华”)。其中,村社共同体是基础,是联系个体的情感心理纽带,多民族共同体(国家)是调控个体社会生活的政治保证,而人伦文化则是调节整合个人和民族国家的价值关系的精神支撑。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构成有机整体。

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始终构成其所热爱的祖国的价值内核,维护和发展祖国的根本利益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这种价值理念不断内化,历史地积淀成“天下”人文观念。

人们一般地把“天下”理解为实体性的空间地理概念,但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天下”具有特定的人文内涵。总的来说,民众是“天下”的主体力量,民族是“天下”的最高意义。“天下”具有神圣性,其利益不可侵犯。是故,“天下”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天下”是传统祖国的根本意义所在。

首先,民众利益是“天下”的基本意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为天下位天下也。”“天下”是“天下”民众的“天下”,而不是君主一人的私利。所以,天子的职能不是剥夺、占有“天下”利益,相反,天子是为天下民众的生存而治理天下的。是故,在天下、国家、君主的价值序列的选择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他批判君主专制独裁,说“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强调“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王夫之也倡导“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总之,儒家特别是明清之季的启蒙思想家都认为民众是“天下”的主要力量,民众利益比君国利益更重要,但没有也不可能确立人民主体论的政治观。

其次,民族利益是“天下”的最高意义。王夫之以“天下之大公”为最高价值尺度,阐释了爱国主义的价值序列的层次性。指出了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价值,高扬了民族爱国主义的信仰。他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辩,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也;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自定也。”“一人之义”“一时之义”与“古今之通义”都是在“公”的层面上按照价值普遍性的大小从低到高的排序。也就是说,以“天下之大公”来衡量三者,个人的正义最低、君主国家(“一时之大义”)利益次之,民族利益(“古今通义”)最重要。当三者发生矛盾冲突时,“不可以一时废千古,不可以一人废天下”,而应该舍小义,取“大义”,全“通义”。这就是说,民族利益是“天下之大公”的体现,从而是“天下”的最高价值意义,“天下”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顾炎武曾经严格区别了“国”与“天下”。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国”指一家一姓之王朝,是一己之私利,而“天下”则是不因王朝更迭而永恒存在的民族及其整体利益。两者在价值序列的选择上,显然是“天下”重于。国家”。“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超越时空界限的民族爱国主义宣言书,对民族整体利益的自觉认识和维护,成为“祖国”观念的价值核心。

再次,“天下”人文观成为社会正义原则,具有神圣的价值意义。“天下”既然是永远高于专制国家的价值理想,是衡量现存国家合理性的最高尺度,对于现存国家始终具有批判超越性的一面。这样,它就取得了与中华民族的祖国在价值观念上相契合相对等的地位和意义。不妨说,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象征,是传统祖国之根本价值意义所在。因此,它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祖国观念的价值之源和意义之本。

中华民族在形成之早期,不像希腊等为代表的西欧社会,经过了私有财产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分工和交往扫荡了氏族公社的血缘残余,以地域性的社会组织进入了文明国家阶段。相反,它没有经历私有财产充分发展之阶段,而由氏族进入国家阶段,这样,国家就保留着大量的氏族残余。农村公社就成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社会基础。我们民族自觉不自觉地把村社共同体看作是生养自己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现实的“祖国”原型,几千年来积淀成深厚的恋土思乡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拂拭的集体无意识。所以,我们认为,故土家乡是我们民族祖国观念的基础和纽带,是产生“中国”和“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前提。

1.公共土地构成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价值本源。维系氏族共同体的物质力量是农村公社的公共土地。公社成员对属于每个人的公共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成为他们认同、归属该共同体的价值前提。虽然说专制君主剥夺了共同体成员的这种神圣的公共利益,但中华民族始终把“公天下”作为其追求的价值理想。一部沉重的散发着原始民主精神的大同思想史,正是对这种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想追求的历史体现。所以说,乡土情结的价值指向乃是农村公社的公共土地,公共土地构成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价值本源,村社共同体是传统祖国的价值原型。

2.自然血亲情感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基础。古代的农村公社,是时间上的血缘和空间上的地缘相统一的社会复合体,其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实质上仍是自然血亲人际情感。儒家的礼乐文化是建立在“仁”的根基上的。“仁”不是一种外在性的强制的规范,而是个体自觉的人性意识。儒家的仁学思想是以宗法农业公社的自然血亲人际情感为文化心理纽带的。这种“群体至上”的利他性道德意识,表明了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质朴敦厚无私无虑的人际情感。它由父子、夫妇、兄弟推至朋友、邻里。即由家族推及宗族社会,自然成为个体成员的人生归宿。因此说,自然血亲情感构成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情感心理纽带。"。

3.乡土意识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型。在古代,由于战争、内乱或者种族压迫,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公社成员被迫迁徙他地,客走他乡。生活的艰难困苦和异乡异俗,常常勾起人们思念家乡故土的情思。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历程中,逐渐积淀成炎黄子孙的思乡情结。思念家乡故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管是伟人圣贤,还是凡夫俗子,无不如此。刘邦称帝后,还归故乡沛县,和父老乡亲引吭高歌雄浑慷慨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那“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我们民族那种难以拂拭的乡土情结。如果把它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联系在一起,乡土意识便溶入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升华为一种高尚的。国家民族意识即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说,乡土意识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型。

总之,中华民族把村社共同体理解成自己所热爱的祖国的原型。原始公社的公共土地、人际情感和乡土情结,分别构成传统祖国的价值本源、情感纽带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型。中华民族之传统祖国观念,从起源和基础来看,它首先是乡土之国。

作为“乡土中国”政治化的历史产物,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祖国”理解为多民族的共同体,凝结为“中国”这一概念。“中国”之指谓,并不侧重于种族之血缘意义,而是强调政治之大一统和文化之大一统意义。政治大一统有两层意义。其一是对民族内部而言,实行家国同构、君国交织的专制统治。亦即专制君主既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象征。其二是对于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言,专制君主是“天下共主”,“中国”与其他民族是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作为政治大一统形态的“中国”,要求个体成员忠君爱国。由此,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君与国的交织纠缠,衍生出复杂而矛盾的价值观念,甚至使忠君与爱国演变成二律背反的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在本质上把“祖国”看成是具有高度发达之伦理文化的“礼仪之邦”。对祖国的认同和民族个性主要是文化的认同和文化个性。这就历史地凝聚成一个观念即“中华”。元人王元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若从炎黄算起,中华文明具有六、七千年的光辉历史。它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中华民族其他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在汉化和胡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群体至上的伦理型文化。中华文化把群体至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民族利益。在义利、公私、群己关系上,崇尚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群体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条,极大地凝聚了中华民族,民族的整体利益被整合成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为个体在爱国主义实践中正确处理民族、君主国家、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多维价值关系提供了思想依据。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祖国诠释成群体至上的伦理型文化实体,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中华文化崇尚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反对民族压迫和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来自周边民族的侵扰,总是先以和平方式来化解矛盾,迫不得已,才奋起还击,这叫做“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对待周边民族的态度上,反对以血统种族标准贬低、污辱文化落后的民族,而倡导用宽容的文化标准衡量民族之先进与否。这种热爱自由、追求和平的人文情怀,为加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平等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又为中华民族维护和发展祖国的根本利益提供了鲜活的精神动力。所以说,“中华”是中华民族传统祖国观念的灵魂和统帅,是中华民族立足发展的精神依据。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在创造古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祖国观念。它以“天下”为根本意义和最高尺度,以村社共同体为价值原型和情感纽带,以多民族国家(“中国”)为政治依托和政治保证,以人伦文化(“中华”)为精神统帅和思想灵魂。是“天下”之国、乡土之国、政治之国和文化之国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个一体三位的意义结构中,既有明确的价值主体和价值指向,也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感,既有现实的政治依托,也有超现实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底蕴。这就为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的历史展开拓宽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确立了神圣崇高的理想目标,注入了鲜活充足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力推动了传统爱国主义的发展进程。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二

有一方净土,谓之华夏;有一种图腾,其名为龙。龙本含韵,千古永存。

龙,自古便为万兽之灵,承载着古人的祈福与憧憬,是平安与权贵的化身。

传说。

将龙描摹得圣洁而神秘,在炎黄子孙的心里,留下了威严乃至不可亵渎的神圣身影。神通广大的龙,是实至名归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有“九似”之身,相传诞生于黄帝“合符釜山”之时。集各部落图腾元素为一体的龙,由此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在往日,它象征着各部落的结盟与统一,在今日,它更是华夏大地上中华儿女共同的信仰,是折射出56个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明镜。龙,早已在潜移默化里,一点点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祖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放眼于全中华,在祖国广袤无垠的领土上,龙,无处不在。无论是服饰装饰还是日常饮食,更或为传统习俗,都无不彰显着华夏儿女对龙的敬仰与崇尚。

古时的龙,象征着无上的皇权,因而皇帝被尊称为龙子,皇帝之座椅即为龙椅,即便是连绵的山脉,也能以龙命名,称其为“龙脉”。而流传到今日,龙早已褪去权贵的浮华,成为了平安祥瑞的化身,悄然步入寻常百姓的家中,成为了服饰上精美的。

刺绣。

在细致入微而毫无瑕疵的魅力中透露出龙本便含有的深韵。

在祖国的饮食里同样能觅得龙的身影。在传统美食里的龙,成为了别出心裁的名称,成为了精妙绝伦的造型,饮食的方方面面里,无不反映着龙在百姓心中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龙在传统习俗中一直占据着一袭之地,

端午节。

在纪念壮士屈原的同时,也以赛龙舟这种独特的方式,反映着对历史的敬仰,对生活的热爱,而精雕细琢的龙舟,同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故曰之:龙本含韵,千古永存。

无人见真龙,龙自隐心中。传说里十全十美,无所不能的龙,也映射着中华传统美德的诞生与发展。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的孝道,是全世界所为之敬佩的民族文化,而拾金不昧,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也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身为“龙的传人”的风范。

历史长河漫漫,龙自炎黄时期诞生,见证了祖国元朝的疆域辽阔,唐朝的国力强盛;也目睹了清朝的腐败妥协,让往日世界赫赫有名的强国,像一只脆弱的羔羊任人宰割;它铭记着侵略者的残暴,它永不能忘中华民族所受的耻辱;它见证了“东亚病夫”的崛起,见证了被外国所嘲笑的祖国一步步强盛,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前端……龙不灭亡,华夏不倒,即龙韵在时间长河里终是千古永存,中华,终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龙,不仅是一个图腾,更是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灵魂!

请铭记有一方净土,它的名字叫做华夏;请铭记有一个图腾,象征着中华民族之魂。龙本含韵,千古永存!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三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文化也是我国历经多年文化沉淀而结成的体育文化结晶。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世界体育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给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立足于全球化的视野,在分析传统体育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提若干意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要从意识上重视起传统体育文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体育文化,在坚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精神不变,独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拥抱西方其他体育文化,重新构建并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比如我国的太极体育和太极体育文化,不管是从体育的形式内容,还是体育所能达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质上来看,太极体育和太极文化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意义。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精髓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并且对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精髓进行拓展传承。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创新。为了得到更好的创新继承,使得后续能够得到更有利的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鉴其他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扑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所以在继承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认清自己在传承上的优势以及劣势,改变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创造优秀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3.1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四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精彩文化的大民族。传统节日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它是我们民族每个时代文明的载体,连续着中华文明的深深血脉。

春节,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贴春联、放鞭炮、拜岁、舞龙、挂灯笼等等是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庆祝方式。但是,今年2月1日起,阳泉市开始禁燃烟花炮竹。意味着这将是一个没有炮竹声声的安安静静的年。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我和小伙伴们在春节走上街头,宣传禁放烟花爆竹。

我们制作了宣传板,印制了签名墙海报布,设计了调查问卷。活动开始了,我和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同学向路人散发关于禁燃烟花爆竹的问题知识调查;有的同学向来往的行人介绍我们的活动;有的同学邀请行人在签名海报墙上签名。

我和好朋友接到的任务是做调查。一开始,我羞涩不愿开口,我害怕大过年的每个人会很匆忙,没人会停下脚步接受一个孩子的提问。所以我和好朋友忐忑的找到一位阿姨接受我们的调查。没想到阿姨对我们设计的问题都很感兴趣,认真一一做了回答,还给了我们好多有用的建议,赞赏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活动。得到肯定后,我和好友都有了信心,再次向行人提问起来就自信了好多。我和伙伴在人群中穿梭,收集到近二三十份的报告。在这些报告中,反映了人们了解并支持禁烟花爆竹活动,绝大多数的群众认为虽然春节不放鞭炮有些小小不适应,但是保护环境更加重要。看到这样的报告,我真为我的市民们感到骄傲,大家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社会陋习,携手呵护城市的蓝天!

今年的这个春节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节日,它虽然是传统的节日,但是,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文明,健康,环保;更加适应我们的时代;更加进步!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五

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尼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成功申报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热恋圣诞节。然而,在崇尚洋节时,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我们要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验古人在诗词里面留给我们的意境美;我们要多听《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姿;我们要过清明节、端午节……,在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把它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儒家经典、道家理论,那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可以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

如今,国家为保护民俗文化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央视《百家讲坛》也先后推出了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庄子》、钱文忠的《三字经》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古代文学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创新,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国人对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清明时节的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时与家人的团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读孔子、学老庄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都来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六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就是我喜爱的传统佳节——元宵节,人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传说,平定“诸吕之乱”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

元宵节是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我真期待下一个元宵节赶快到来呀!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七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精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采用一定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很有必要。

一、引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中国五千年以来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重要精神财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也积极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倡导将其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不能缺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髓,以思维、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形式一代一代的流传至今,仍能成为指导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主要在于其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特点内涵。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依旧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不断改变的社会时代下,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继承创新,逐渐成为中国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而这种时代相传的继承性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由新一代年轻人将其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其次,在道德伦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尤为明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伦理道德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具有积极影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师重道的道德观念也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直接影响,利于创建一个文明、守礼、尊师的注重人伦道德的和谐精神家园。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对“和”的重视可见一斑。从古代社会的家族利益中逐渐延伸出了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等,当人们在和谐整体性的引导下,共同努力、齐心合力才能打造一个完美和谐的家园。这样的传统文化,在当前个人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当道的社会环境下,犹如一股清流,对大学生的视野、三观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利于帮助大学生抵抗不正之风、消极思想的侵蚀,共同向着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相当少,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还有的大学生连饮食习惯都偏向于西方,相比较粽子、月饼,更喜欢可乐、汉堡、牛排。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就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观念意识,具体表现为:

1、在高校中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可以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出现在大学生的面前,或是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努力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结合联系,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总之就是最大程度的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2、针对大学生热衷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或是设定传统文化的相关专题,组织学生以专题报告或辩论的方式来参与;也可以举办中国传统优秀名着阅读、爱国歌唱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尤其可以在特殊的传统节日,或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日时,开展各种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

(二)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青睐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来获取咨询,成为大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鉴于此,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都大大的利用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工具,组织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扩大大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渠道,高校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并将其巧妙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在高校校园局域网内构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以管理,务必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以达到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目的。也可以大范围的利用校园广播、qq群、论坛、微博、校园文化宣传栏、微信群等方式来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更多思想道德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且综合素质能力强,才能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因此,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阅读大量的古典文化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传统文化。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还必须定期参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培训,认识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树立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观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八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儒学未来。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

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

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

”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

“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

”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文化宗旨,正如张纯如所阐释的“文化影响力”(powerofculturalforces)“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削去使人成为人的那一单薄的社会约束―这样我们所有人都会变成魔鬼,也可以增加这一约束。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

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

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

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

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书经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作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家学说,可供统治者利用的内容有:

(1)天道观念;

(2)大一统思想;

(3)纲常伦理。

《书经》“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荀子王制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这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所谓“两千年无思想,非无思想也,以孔子的思想为思想;两千年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归根结底,不是中国人对于孔子学说特别有好感,而是中国的社会统治,特别需要孔子学说。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九

摘要:优秀的华夏文化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使命。用马列主义思想创造性的解读传统文化,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扬长避短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找到与人们的生活相契合的点。

关键词:辩证;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党和人民群众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的背景下,我们目前最紧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渊博的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

中央对我们要坚持的主流价值观给出了24字的精简总结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同传统文化相结合,吸收好的养分,摒弃不好的,一定可以借助华夏优秀文化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营造好。“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赢得民众的广泛认同”。这是智慧的中华儿女对人类进步的贡献,也是中华儿女对全人类应尽的义务。

1.2、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它并不只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的展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活生生的体现着,它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保存,历史得以延续,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绝对不能被抛弃的,否则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灵魂,那就更不用去说民族复兴了。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美苏争霸的结束使世界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大的全球性战争,但并不意味着强权与霸权的结束,只是转化成了和平演变的形式。就是不断对目标国家进行文化传输,从而使其内部大众否认本国主流价值观,最终导致国家动乱。这就表明,在软实力竞争的形势下,被大众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体系很重要。中国必须要有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标识和价值体系。只有大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的、热爱的、认同的才能被广泛的接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今,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阔步前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记载着得与失,成与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就是对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从古至今,中国的繁荣富强理念一直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富强理念始终是将德治和仁爱与发展相结合的,如儒家着名的“庶、富、教”思想。在生产发展,并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经济和文明要均衡发展。很多人也许认为“民主”是源于西方的话语,但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民主都有与其历史文化相关的内涵。为人民服务正是当代中国民主观念最真切的表达,我们借鉴了古代“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而“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意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中国传统和现代法治思想都体现了维持社会秩序,达到自由、平等、公正的目的。儒家主张“礼治”,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通过启发、诱导、教化的方式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儒家对中国平等、公正思想的影响较大,主张“有教无类”,推行德政、仁政,倡导贤人政治,“学而优则仕”。《孟子·滕文公下》描述了君子应具备的人格特点,同时也描述出了儒家自由人格的特点。不是将每个人刻画成统一的形式,而是和而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也是其与当代主流价值的契合点之一。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意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可以说它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之中的“爱、敬、诚、信、善”等思想。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重要地位,因而,儒家的价值观就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或是“仁爱”。从而引申出许多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都体现了对爱祖国、爱事业、爱他人等观念的倡导。《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关于为学做人的纲领性表达中也包含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

3、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前人的实践中形成的,是我们进行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最好的试金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回归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扬宝贵的传统文化。在经典读本中,对爱、敬、诚、善等概念有大量的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走进课堂,融入思想,去理解它的真正意义,有利于我们去践行这些价值观。公民若能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到诚信、友善、敬业,爱国之情必定油然而生,从而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

3.2、辩证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辩证的对待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最紧迫的就是要明确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怎样用传统文化为建设和发展服务,怎样用传统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合理的继承,与时代相符的创新,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时代特征。

3.3、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一传播到中国,先进人士就视它为法宝,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中华儿女历经艰辛,完成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了改革开放。最终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此,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科学性,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好历史性传承与时代性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建设中发挥最好的影响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奋斗,人民生活就会更加幸福,国家就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十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十一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文化宗旨,正如张纯如所阐释的“文化影响力”(powerofculturalforces)“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削去使人成为人的那一单薄的社会约束―这样我们所有人都会变成魔鬼,也可以增加这一约束。”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书经?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作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家学说,可供统治者利用的内容有:(1)天道观念;(2)大一统思想;(3)纲常伦理。《书经》“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荀子?王制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这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所谓“两千年无思想,非无思想也,以孔子的思想为思想;两千年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归根结底,不是中国人对于孔子学说特别有好感,而是中国的社会统治,特别需要孔子学说。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发挥。“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变文化”,师儒和政权的关系,在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而“以儒治世”是历代统治者及传统士大夫所选择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般观点,他们不过是把已经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出来。”从孔孟到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到魏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到唐韩愈的天命论到宋朱熹的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到明清各种儒学思想见解,都体现了把儒学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达到“治世”,维护统治的目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为其政权及其经济服务的,儒家文化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反映了中国历代的“国情”,正如金克木所言,“文化就是‘国情’,文化就是‘国民性’,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从一定的视角分析,儒家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要为国家培养官僚的文化”,历代统治者都公开标榜以儒家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儒家观念成为官僚文化的核心,其在“尚贤使能”“民为邦本”“仁政理想”“隆礼重法”“节用裕民”“修身为本”等方面,都对中国官僚体制及王政统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治世”的体现。

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未来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希望之光、和谐之光、精神之光。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十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积淀,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但同样面临着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为此,主要通过分析文化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去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传统文化;挑战;出路。

在现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强弱的一种显现,对国家的发展强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运用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融合,需要我们不断关注传统文化的相关工作进展,学会对传统文化进行准确定位,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道路。

1、文化全球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论述。

1.1、文化全球化。

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对话以及价值共识和共享。其实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上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过程。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描述20世纪的局面时说:“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目前,文化全球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欧美国家文化的全球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先进的科技优势,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手段在全球快速传播。

1.2、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有学者把它定义为“历史演续中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还有学者表达为“祖宗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而“继承活性”则说的是某些文化自创立以后独立于其创立时所处的政治经济关系的能够跨时代并影响后人的意识形态。基于以上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在民族历史演变中形成发展起来,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流传下来的带有民族特性的一种动态文化。它会根据时代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内涵。从内容的延展性上讲,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建筑科技等各种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思想的延续与继承上,它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辅以百家之长的一种圆融和谐的文化;从时间的跨度上,“新文化运动”以前它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沉重的奴隶社会和近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社会,五千年的酝酿与积淀,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2、在现今社会发展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2.1、加剧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

“全球文化体系是一部普遍的法典,然而其目的不是普遍的同化;恰恰相反,它是区别、界限和冲突的表现。”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与融合,虽然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推动文化的发展,但还会因各自文化差异而引发新的冲突。最突出表现就是西方的价值理念和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在西方社会里大多喜欢追求个人主义,注重和维护小我的利益。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就注重强调集体主义,以整体利益为重。

当西方的这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入人们视野之后,原先传统文化中良好的道德风气和风俗习惯就会受到挑战,人们会产生质疑,甚至还会抛弃它转而推崇外来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常常看到的各种因“道德绑架”而带来的社会难题。

2.2、我国本土的文化安全出现问题。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美国等欧美国家都是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传播方式,无形地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仔细观察周边,不难发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出现了“西化”的现象:饮食上随处可见的麦当劳、肯德基和德克士等西式快餐店;服饰穿着上对lv、gap、阿迪达斯等外国品牌的盲目追求。特别是“西方节日”的大兴之风,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节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其实都是当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忽视或者缺乏认同感的体现。“对于人来说,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意识形态或者经济利益。人们认同之所在,人们为之而战斗、而牺牲的,是信仰和家庭、血统和理念。”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弱化,很容易让我们迷失文化方向,忘却自己的文化底线,给我们自身的本土文化带来一系列文化安全问题。

3、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3.1、辩证地看待并继承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今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支持。但是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需要摒弃的糟粕。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就是:既反对教条式地全部接受和学习,又反对那种全盘否定式地宣扬传统文化“无用论”。更多的是做到:弘扬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确保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

3.2、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所谓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根据现实诉求和时代需要,将那些有借鉴价值的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理解,并以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之符合现实要求和大众的口味。这样,不仅提高了公众参与度,还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创新性发展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合理完善和拓展。一是要把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二是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地融合外来的优秀文化。例如,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吸收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之上而产生。

3.3、树立开放的文化观,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下,树立开放的文化观,坚持多元文化可以共存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发展自己本民族文化,而不主动与其他外来文化交流、借鉴和学习,这无异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

文化全球化带给我们的除了挑战更多的是机遇,只要方向正确,道路明确,完全是可以让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特点的优秀文化。

首先,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主体建设意识,加大对本国文化的建设力度,增强文化自信心。通过大力发展相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形象,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出现新的商机。其次,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加大传播方式、手段和力度,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最后,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措施,确保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能够准确代表中国形象。总之,需要形成一种“合力”以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发展下来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这是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但我们同样要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更需要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历史机遇。以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在碰撞中产生新的契机和新突破,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袁金刚。文化、文学全球化涵义界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三农中国,1998,(11):8.

[3]程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4):34.

[5]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3.

[6][德]乌·贝壳,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十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它是对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玄学及古代艺术的全面阐述。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为研究方向,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开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及教材建设,最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意在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教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互通有无,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更尊重他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掀起了一股申办孔子学院的热潮,目前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彰显的无穷魅力。在国内,中国传统文化热潮的重要体现是各大高校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多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使传统文化课程也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步骤。

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一)学习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开辟疆土,为我们创造了今天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文化,身为华夏子孙尤为自豪。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从春秋末年至今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用儒家思想统治底层人民,现代社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使之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文化瑰宝中,人们尤为珍惜,从老祖宗遗留下的宝贵财富中择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信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部分融入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去。

(二)全球设立孔子学院。

截止到2015年年底,据调查在乌兹别克斯坦、美国、英国、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且仍有70多个国家的200所大学都在积极申办孙子学院,由此可见中国汉语言文学及古代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阐述了“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活下去,就必须回顾2000年前,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这一理论,顿时在全世界引起广大反响。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性,保留、继承和弘扬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思想与文化,齐心协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从古文化汲取智慧。

虽然高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比较乏味,一些文史类的专业仅将此课程作为辅修课,学生对该门课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中国文化是教育的根基,如果不认真对待,将会与老祖宗的智慧失之交臂。如今全球已开始重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孔子学院每年都在增加,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有必要汲取和继承下去的,中华儿女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让外国人告诉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优秀。时代的发展告诉每一位华夏儿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

(一)教学的基本内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文史类和师范类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让广大莘莘学子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将这种文明与思想继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汉语言文学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种形态的文学思想皆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古代哲学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最丰富的古代文化组成部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整体文化,对学习中国古汉字、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帮助。

(二)针对性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方向非常广,对其总结主要为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字写作和阐述、影视评论、影视出版以及汉语言研究与教学相关工作。工作的性质基本与文字打交道,重点在于对文字的组织与推敲,要求每一句发言稿或宣传稿不仅能够突出主办方的意愿,而且能够达到社会的共识,这对稿件撰写人的文字组织水平具有很高要求。事实证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莘莘学子,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语言组织能力较高,非常适合做报纸、电台、电视等相关媒体的编辑、编导或宣传工作。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加自己的内在涵养,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更优秀。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该专业注重学生文学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与中国社会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9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的兴起,文坛上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90后一代更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一)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能全面地介绍中国几千年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精髓。重点是一些高校并未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而是作为文科类专业辅修课程,学生对此兴趣不高,这些都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无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另外,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书名的命名和质量也参次不齐,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通史等。纵观这些书籍所阐述的内容基本一致,大多是从宗教、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未对宗教、艺术、教育、科技等形式和发展做更深入的阐述与说明。

(二)解剖中国文化形成。

除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深度解剖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这些正是喜爱中国历史的学生最关注的部分。一般来说,这类教程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先秦时期开始讲起,贯穿了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细细解剖和阅读会发现趣味众多,中华文化的经典也正是在这其中体现出来。无论是两汉时期的经学,还是隋唐时期的佛学,无论是宋明时期的理学,还是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所有教程均将中国的演变史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总结出每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了中华古老文化对该时期的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虽讲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影响教师采用高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于一体的方式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佛学等文化。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开设孔子学院,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礼节和习俗嗤之以鼻,甚至认为某些思想退化或属于封建守旧思想,不值得继承和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现象,高校更应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大学生全面、准确、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汉语言文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世界知名学府都在申办孔子学院,研究孔子哲学,作为中华儿女更有义务学好中国文化并将此发扬光大,向世界展示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改革的必备条件,它让文字、图形、视频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成为现实,能够让学生更直接了解课本的内容,增加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古代文学、文字与历史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旦不理解则无心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让传统的教学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

从高校基础配置来看,95%以上的学府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这些都是利用现代化科技资源来拓展高校教育的渠道和模式。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能够更直观、更方便、更形象地还原出课本内容。

(三)实地感受中国文化。

通过实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最有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当地历史的演变、风俗习惯、礼节礼仪等传统文化,并多选取几个不同的城市作为比较和研究,会发现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生活习惯和风俗皆不相同,各有差异,这也正是中国56个民族不一样文化的特色。另外,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戏剧、刺绣、饮食、制茶工艺等,别小看这些民间艺术,许多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利用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古老智慧。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古老而又具有系统性的一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通晓中国古今文化的文坛之士。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全面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身为中华儿女感到自豪。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任务,可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悠久且古老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十四

“过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活动,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理解传统文化,实践传统的情感,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精神奠定情感基础。

镜头一:圣诞节前,大街小巷,各个商场,各个超市布置一新,早早地张灯结彩。欢快的圣诞歌曲不绝于耳,圣诞树和挂件都很热销,让人仿佛置身于西方世界。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还不具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也开始了庆祝活动,他们不仅互赠卡片和礼物,还会在圣诞前夜或圣诞节当天自行举行庆祝活动。此外,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许多家庭也会买圣诞树进行装饰,甚至有些家长会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

镜头二: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当教师问学生:“你知道端午节吗?”全班43名学生,只有6个学生知道端午节是吃粽子的;教师继续提问:“那你知道端午节怎么来的吗?”这时全班只有1名学生知道它的来历和屈原有关系。“那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这唯一的一名学生也不知道是哪一天了,课堂上呈现了一副冷冷清清的场面,和过圣诞节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的传统文化————春联。

在组织学生进行过春节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抄写三副对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春联的文化蕴意,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境界和追求,热爱中华文化。我们班的学生在春节前后以各种方式收集了春联,在开学后的《品德与生活》课中,我们班级开展了“春联擂台赛”、“咏诵春联”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慢慢发现了春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文辞优美、对仗工整、韵味十足,不同的春联表达了人们心目中共同的新年祝福。

最意外的是,以前对春联完全陌生的学生,现在居然能够背诵多副春联,连我们班口齿不是很清楚的王艺鑫也能陆陆续续地背诵两副了,这真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成绩啊!这种生动、有趣、艺术价值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灿烂,远比教师单调的说教好的多。

(二)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的深刻情感————亲情。

过春节活动引导学生给亲人拜年,从小树立报本返始、不忘家人,又鉴于本班大多数学生都是外地人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放寒假之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回老家和家中的亲人团聚。其中一位母亲去世的学生的做法更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和她爸爸一起去给不幸生病去世的妈妈拜年。用她自己的话说:“活人要过年,死去的人也要过年,所以我要给我妈妈拜年。”多感人的话呀,多真实的感情啊,是呀,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够记住他们,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孝心啊!孩子这一番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也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情怀。在过春节主题活动中,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给老师拜年,可以打电话,发邮件,发短信等,其中有一位平时学习成绩比较落后,很调皮的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老师,虽然我的学习不好,但我非常喜欢你,在今天,我在老家向您拜年。当我看到这里,我心理感到特别的幸福,因为这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语是来自一个经常被我批评的学生,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爱,也就是在这一时刻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当老师的最大幸福。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弘扬民族文化的环境。

在节庆活动之前、期间或者活动之后教师可以有目的给学生布置一些主题明确的活动,如讨论会、故事会或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的观点和见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交流等形式认识到各民族相依相存、共同团结、共同进步。当然还可以在班级中开辟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专栏,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讨论,建设班级民族文化的角落,收集体现民族精神的语录、文章和诗句,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习俗。我们班开展的“过春节”活动,新学期伊始,就在教室里挂起了红灯笼,摆上出自学生之手的年画、剪纸、对联等富有节日色彩的作品,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这样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民族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去体会节日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2传统节日的保护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以及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灵,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很多活动都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完成,如:“我和父母共收集春联”,“我和父母共同扎灯笼”等等活动,都需能够市,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家长的参与也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舆论则对孩子们对春节的看法也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保护传统节日的活动中来要保护的传统节日和文化,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大力的宣传。如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民俗文化,通过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进行抢救,对还在传承的传统文化进行报道和引导,进行系统地宣传。

[1]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十五

茶文化是一种具备深厚的价值内涵的文化机制,要想真正有效的传承茶文化体系,还需要借助合适的形式将茶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其中。从当前我国现代文化来看,现代文学体系不仅包含有丰富并且完善的文学创作元素,还蕴含丰富的创作理念,这二者构成了众所周知的现代文学作品内涵。通过研究蕴含有茶语的现代文学形式,挖掘其中存在的人文思维与价值机制,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历程,还能够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茶文化;现代文学;文化元素。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底蕴,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淀,茶文化体系中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物质性元素,还囊括了深厚的精神内涵与价值理念,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值得传承发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文化整体来看,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文化机制与内涵,对现代文化来说,茶文化不仅仅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创作内容与素材,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价值内涵也是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具体情感来源宝库。

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通过借助具体的素材进行创作,使得现代文化作品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通过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理解现代文学。

1.1现代文学作品的分类。

通常我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是主要通过人物塑造,文体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现代文学作品细分为小说、诗歌、戏剧艺术、散文艺术四大类。而在这四大类中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小说又包括悬疑类小说、浪漫类小说,诗歌可以分为叙事类诗歌、抒情类诗歌。在戏剧艺术中,通过各种演出将脚本元素进行展示,在编写过程中编剧常常会借助人物具体的语言与动作来对事实进行揭露,传达个人情感,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我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容纳着形式各样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大众长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映,充分传达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现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性,个性突出,不仅能够借助多样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形式来对科学,人文等当面的内容进行充分表现,还对传统文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风格上进行的创新突破。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茶文化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着丰富的基础,以多种形式存在着。

1.2茶文化的文学应用及综合内涵诠释。

客观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文化理念与文学作品元素进行创作是也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结合与融入,在具体创作中表现出不仅仅是将某种具体的文化素材融入到创作中,更包括精神理念与文化价值思维的融入。在具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中进行描写与创作,这是茶文化体系在文学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追溯茶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在早期的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创作中,主要是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后才不断完善,趋于成熟。放在整个茶文化发展历史来看,茶文化文学作品承载了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文化、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形式。茶文化元素出现在现代文学创作当中,为现代文学作品赋予了更多更有内涵的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字与作品表现出更强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并且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所具备的内涵与特点更好地凸显出来。纵观整个现代文化中涉及到茶文化的相关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理念无一不是如水般的流畅与细腻。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代文学中已经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具有代表显得茶文化作品,比如汪曾祺的《寻常茶话》,老舍先生的《茶馆》,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现代文学体系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元素内涵,从创作素材与创作理念来看,其都与客观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传统文学体系相比,茶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学体系中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通过研究茶文化在现代文学体系中的融入情况,能够更好地实现茶文化理念的传承与认知。

2.1笔下的饮茶文化。

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作品体系中对茶文化的理解表现出鲜明的风趣,精辟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饮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形式,对和尚来说,饮茶是一种禅文化,对道士来说,饮茶是一种寻道,因此,知识分子饮茶,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代表着一种文化情操与内涵。

2.2老舍的《茶馆》。

老舍先生对茶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茶馆》中对茶进行全面的描述。老舍不仅仅是对茶、饮茶以及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事实上他对整个饮茶活动中所蕴含的内在含义都有着全面的研究。为了确保文学作品创作的效果,他常常选择茶作为自己创作伙伴。在老舍的代表作《茶馆》中,不仅旧北京大裕茶馆的兴衰演变得到全面的展示,还体现了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变化的过程,虽然老舍自己并没有过开茶馆,但是在作品中却表现出对茶文化体系不可思议的成熟了解。

2.3茶客汪曾祺。

汪曾祺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以为著名的茶客,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不仅对各种茶文化元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传达了很多茶文化理念内涵层面的东西,将其自身对茶文化的深入理解应用到现代文学创作中去。在汪曾祺的《泡茶馆》中,凭借自身对散布在昆明学校门口的布置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的了解,将散布在茶文化体系中的各种元素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生活类型中都能够培养出对茶的浓厚的兴趣。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是写到,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一定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除了《泡茶馆》之外,汪曾祺在自己现代京剧作品《沙家浜》中也表现出丰富的茶文化内容。

3.1茶文化与文化元素的发展。

通过分析茶文化元素的展现形式能够更全面的掌握整个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从而更有针对性的从中挖掘出能够进行文化传承的渠道与空间。茶文化体系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并不仅仅限于文化元素的形式与内容的丰富上,还在于对价值理念的有效提升。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相关机制不断建立并完善,世界文化体系已经普遍表现出鲜明的融合特点,打破了过去的单一文化表现机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茶文化体系不仅仅存在于我国,在世界各国都有着自己的茶文化体系内涵,研究茶文化体系的发展情况,能够更全面的将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文学创作中去。

3.2茶文化与价值理念。

通常来说,要想全面了解某个文化体系,对进行整体理解,就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与载体进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体系中存在的涉及到茶文化元素的相关作品就是直观了解茶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现代文学体系中涉及到茶文化理念除了包括具体的茶文化元素的展现与描写,还传达了准确的价值理念内容。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学创作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从具体的创作内容到文学作品的实际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对其中蕴含的茶文化进行研究,能够全面整体了解整个文化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传达的价值理念,真正实现文化理念认识的目的。

3.3茶文化与文学作品创作。

茶文化对我国现代文化作品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最集中表现在现代文学创作的创作理念与创作风格都受到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发生深刻的变化。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现代文学作家都深受茶文化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茶文化对深刻的影响到整个现代文学作品创作,甚至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从整体来看,茶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规范以意识都影响到了整个茶文化文学体系的发展,而茶文化作品中所弘扬诠释的正面、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也是读者接触了解茶文化的重要渠道。

从文化多元化发展层面来说,茶文化元素的充分合理使用能够极大地激发现代文学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极大地贴近了现实生活,从内容以及具体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更好地丰富现代文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从而真正对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价值层面的共鸣,让读者真正理解作品中所要传递的思想理念,加强对具体的情感理念的深层理解。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字论文(热门16篇)篇十六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汉语热正在日趋高涨。众所周知,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全球汉语学习者中的比重是最大的,且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忠诚度也是最高的。伴随着汉语教学的进行,中华文化开始走进韩国中小学的汉语课堂,怎样将中华文化教学开展的有生有色将是本文的重点探讨之处。

对外汉语教学;韩国初中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方法。

自古以来韩国与中国就进行着频繁的政治、文化往来,韩国与很多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都处于汉语文化圈之内并深受其影响。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中韩经济政治交流愈加频繁的背景之下,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全球汉语学习者中的比重最大,且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忠诚度也最高。20xx年正值中韩建交20年,从今年开始中国将陆续向韩国派遣近200名汉语教师志愿,这些老师将深入到韩国的各个中小学之中,与韩国当地的汉语教师合作教学。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比要求对外汉语的教学在一定的文化为基础上进行。文化教学既可以增进学生对于外语的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所以学习汉语的同时中华文化输入更是必要之举。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时下韩国中学的汉语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汉语。一所学校之中,几乎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都未去过中国或未接触过汉语,因此韩国初中生对于汉语以及汉文化的了解程度就可想而知,开设中华文化课势在必行。

以现阶段韩国首尔地区的汉语课堂为例,汉文化的讲解介绍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依照课本总结文化内容;汉语志愿者教师自行选取中华文化内容。首尔地区的汉语课堂采取后者的方式偏多,选取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简介。如国土面积,行政区划分,人口,民族等;

2、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观看中国电影,与校园文化有关;

4、中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

6、二十四式简氏太极拳;

7、中国的婚俗;

9、中国流行歌曲;

“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同时也就习得了这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语言和融合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同时习得的。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因素也是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语言教学应与文化因素相融合,但需要强调的是,汉文化教学只是正常汉语教学之外的辅助教学,不可喧宾夺主,用文化教学取代日常的语言教学。

1、选取文化内容时,应循序渐进原则。正因为韩国的中学生大部分都为汉语零基础者,所以文化教学的内容不宜过难,即使是当下教授简单内容的仍需韩方的汉语老师协助,因此更妄说内容深奥的中华文化。

2、应该与母语为汉语者的文化教学区别开来。母语为汉语者因为平时的耳濡目染,对于汉文化的积淀比较深厚,因此教学时可以进行深层的探讨和拓展,而对于初学者就应以简单内容为主,选取骨干讲解即可。

3、选取教学内容时,应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华文化并非都是精华,对于糟粕我们也要敢于进行批评,敢于正视自身文化的不足之处,为学生呈现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中华文化的教学必须依赖于学习者所处的具体环境,脱离语言学习而进行的文化学习必定枯燥无味。学习者的环境主要为母语环境,汉语环境,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学习目的,智力水平等。

中华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来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如教材上已配备汉语文化内容,应该尽量依照教材的编写和顺序进行。韩国当地的汉语教材作者大部分都为身处韩国教育一线的汉语教师,或者是资深的汉语研究者,所以韩国当地的汉语教材编写的都比较科学合理,有利于韩国本土学生的学习。

2、如汉语教材无相关文化内容,汉语老师就必须要自己进行选择。此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在授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询问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文化教学。只有知道学生所想,才能投其所好,达到良好的文化学习效果。

3、可以采用尽可能多的多媒体手段,例如ppt、视频、音频资料等。人类对于外界信息的接触是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实现的,感官越丰富,接收到的信息便会越多。韩国中学生较活泼好动,好奇心更是强烈,图片、音频等资料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引力,且视频、音频等资料可以更直观、更客观的展现中国文化、经济、政治情况,此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中华文化习得的能力。

4、给予学生尽量多的实践体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剪纸、书法、太极拳等。

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一定的讲解之后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体会实践,让学生自己制作剪纸,自己动手写书法,既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可以让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目前的韩国的中小学学生状况而言,学生们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强,所以多增加文化体验的机会只会利大于弊。如若条件允许,汉语教师亦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和中华文化有关的建筑等实物,在视觉、听觉、嗅觉甚至于味觉的冲击下,授课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

5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积淀,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毫无疑问,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而作为一名汉语教师,需要不断教授学生中华文化,也要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化了如指掌,这样才可做好文化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更要多学习韩国文化,从中发现中韩文化的异同所在,进而在理解学生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进行更恰当的授课。“教师能将教学与实际交际相联系,并能说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能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实际交际中的会话原则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会话的真正含义”。

[1]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相关范文推荐

    微笑服务倡议书范文(16篇)

    服务月能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社会角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些范文中的服务月活动充满了创意和热情,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全院护士姐妹们:您们好!在这鲜花盛开的季节

    游戏老鹰捉小鸡(专业21篇)

    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多读书、多积累知识,掌握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这里有一些关于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他们难道在玩游戏?不然

    国旗下讲话稿稿(精选15篇)

    国旗下讲话稿是向国家和人民致以诚挚祝福的方式之一,通过讲话来表达我们的思考和感悟。在阅读这些国旗下讲话稿范文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进一步加深对国

    研究小学生的调查报告(优质18篇)

    调查报告是一种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式组织的文本,旨在对某一特定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论证。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并掌握相关信息,形成科学的结论

    动物园之旅大全(20篇)

    优秀作文是在各个写作领域中脱颖而出的一种创作,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名人名言和格言,可以激发我们写作优秀作文的灵感和动力。阳光明媚的一天,

    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工作会议的讲话(热门21篇)

    演讲稿范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演讲内容的一种文体,非常适合激发观众的兴趣。如果你在写演讲稿时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演讲稿范文。同志们:时值全国上下集

    公司关工委工作年度总结(专业15篇)

    在年度总结中,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所学所悟,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在此分享一些精彩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我校关工委工作

    口腔诊所护士年终工作总结(优秀1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每个人的月工作总结都各有特色,下面是一些独具一格的总结范文,或许能激发你的写作灵感。

    电子商务调研报告BB电子商务调研报告大全(23篇)

    调研报告应该客观、准确地反映调研结果,做到言之有据。在撰写调研报告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便更好地组织报告的结构和内容。作为国家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成都市

    技能竞赛活动总结职工技能竞赛活动总结(热门16篇)

    活动总结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我们全面考虑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及影响因素。这些活动总结范文包括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既有学术型活动,也有文娱类活动,对我们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