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精选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笔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精选8篇)

通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和借鉴小班教案范文,探索更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篇一

1、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3、训练朗读能力。

诵读法。

1、放录音。

2、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在诗的意象理解上作一点适当的画面把诗意转换为画意。

电脑显示卞之琳《断章》。同学们畅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出“朦胧诗”。

1、鉴赏诗人新颖丰富的意象。

2、理解诗人复杂热烈的情感。

3、训练朗读能力。

1、配乐朗诵,电脑显示全诗。

2、同学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3、配乐齐读。

1、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同学回答,教师明确:

在第一节中,诗人发明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电脑显示)

问: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明确:这些意象唤起人们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问: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节中的几个意象制成 mtv 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同学畅所欲言)

问:作者用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深沉而悲哀、悲痛。

问:应该怎么读?

明确:繁重、缓慢、低沉。尤其“祖国啊”三字,是其感情的凝聚点,因此我们应以有声的诵读传达出这种无声的情感。

问:本诗节所表示的感情是单一的吗?

明确:不是。本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问:哪一句写希望?“是‘飞天’袖件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飞天”指什么?(电脑显示图片)

明确:“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这希望太渺茫,但终究有了希望。所以比喻人民心中渺茫、难以落实而又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

问:联系上下节,说说本节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明确:本节为全诗情感结构上的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的诗句开始出现亮色和激情。

问:怎么读?

明确: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忧民的情绪转化为深深的悲怆,情绪强化深切。

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由悲痛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与上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问:联系时代背景,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明确:本诗写于1979年,当时“四人帮”被粉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兴奋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

问:诗人用哪些意象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电脑显示图片)

联系背景,谈对“神话的蛛网”的理解。

问:怎么读?

明确:读出欣喜之情,“祖国啊”三个字要读得高亢、热情洋溢、激情喷薄。(同学齐读本段)

第四节:

问: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不同?

明确:第四节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问:本节写了哪些内容?用自身的理解加以概括。

明确:在本节诗中,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

读得坚定有力、不容质疑、给人高亢激昂的感觉。(齐读)

2、说说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洋溢着深沉而真挚的祖国之爱,表达的是热爱祖国这个古老的话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锦绣满腹、才气横溢的爱国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诗魂,例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郭沫若《炉中煤》、艾青《我爱这土地》、闻一多《祈祷》《发现》《一句话》、蒋光慈《哀中国》(电脑显示)

著名杂文家、诗人邵燕祥写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界里不能没有花。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生命的花朵。”“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者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通过学习欣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向诗的知己迈进一大步吧!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篇二

1、读通诗歌,整体感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小组、集体的交流、反馈中进行探究,教师适当地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美好愿望。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我的祖国》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的祖国》

2、引入课题

3、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的祖国吗?(说说祖国的全称、首都、成立时间……….)

4、介绍相关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歌,勾画出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集体反馈。

3、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主要从哪几方面写祖国的?

4、学生反馈(美丽、英雄、强大)

三、美读诗歌,理解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每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理解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情感,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美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谈话:昔日的祖国在志愿军战士的心中是何等的神圣,今日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以更美丽、强大的英姿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同学们,你们能说说最近有关祖国的一些大事吗?(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2、活动:为祖国添光彩。

在《我的祖国》的优美乐曲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可写几句话,可画一幅画,唱一唱这首歌……)

3、同学们,祖国太可爱了,让我们全体起立,深情地对祖国说一声“祖国妈妈,我爱你”来表达此时地心情吧!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篇三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对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爱护祖国的山山水水,培养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

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辩证看待事物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初步了解我国的疆域和面积,了解我国的临海,了解我国的人口和人口政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面积、人口、疆域、相邻的国家和临海。

教学难点:

认识我国的邻国及它们的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根据资料讨论交流、活动体验。

教学用具:

中国地图、图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都标志着我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之骄傲。祖**亲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亲近我们的祖国,去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国。(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读教材第二页的内容,思考中国地域的特点。

从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东西时间不同,南北冷暖有差异。

2.指导学生读教材第三页,在图上找出我国东南西北四至点,并标出其名称。

学生认真读图、做标记、同桌交流讨论,班级交流明确:中国领土的四极分别为,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交汇处(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3.组织学生研究我国的东西南北的距离及时间和气候的差异。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发言,明确:我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当我们在祖国的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迎来冉冉升起的旭日之时,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还星斗满天;当我们还在祖国的最北端漠河欣赏着“北国风光”——那冰封大地、雪飘长空的奇壮之景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却早已烈日炎炎。

计算坐火车每小时140千米,从我国最东端到最西端走直线距需要多长时间,进一步体会我国辽阔的疆域。

4.我国的邻国、临海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我国相邻的国家有哪些,我国濒临哪些海洋。哪些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哪些国家与我国陆地相连。把观察的结果填在书上第5页的框子里。

小组汇报讨论明确:我国陆上邻国有十四个,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隔海相望国家有六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问答活动:学生随意问任何同学,某某国家在我国的那个方向。有条件的也可以做填图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下节课课前准备内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篇四

活动目标:

1、能理解诗歌内容,看图标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能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认识。

3、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标:“我最爱祖国”的配套挂图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活

(1)、“你们现在上什么班?”教师出示图标“大”同样出示图标“中”“小”

(2)从小到大,你最爱谁?

(3)你喜欢什么?

2、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你们听到了什么?”

3、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分段出示图标。

第一段,妈妈问了我什么?

第二段,爸爸问了我什么?

第三段,现在我上大班了,是怎么回答的?

4、边看图标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幼儿分角色朗诵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段?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你最喜欢哪段?为什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篇五

自古以来,家国之情一直是人们乐于吟咏的主题,催生出了许多优秀的篇什,它们或颂赞祖国的如画山川,或寄予对祖国的绵绵思念,或展望祖国的美好蓝图……优秀的家国篇什总能打动人心,因其回荡着能让所有人心弦共振的强音,蕴涵着能令所有人都兴奋激动、神痴意迷的情愫。这种强音,这种情愫,跨越种族、国界,贯通古今直抵明天,已然成为一种普泛性的世间第一“大”情。因此,当我们将中国诗人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以下简称“舒诗”)与苏联诗人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以下简称“阿诗”)放在一起比读时,这种感受及认识便异样的强烈。

两首诗都出自女诗人之手,在各自的国家都堪称精品,表达的都是对祖国的深爱之情。但相同主题下的精品,在表达方式上却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可谓“同”中有异趣,“异”中有同工。

寻常意象,饱含深情

写诗需营造意象,这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黑格尔说过,意象就是“心意通过想象而获得的一种具体表现”。诗人通过“象”(具体事物)来表达“意”(思想、情感),两者巧妙融合,意象即成为诗人主观情绪外化的产物,成为诗人个体思想情感与客观之物的复合体,诗歌也就成为一个“有机体”“生命体”。两位女诗人的作品同样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舍弃了习见的宏大之“象”(诸如“巍峨的高山”、“奔涌的长江”之类),而选择了生活中那些不甚为人所关注的寻常之“象”,使各自的诗作涵融着同样的深情,呈现出新颖别致的艺术趣味。“舒诗”中诗人选取“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形象地刻写出祖国所经历的贫困与悲哀;“阿诗”中诗人选取“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等意象,新人耳目地呈示出诗人对祖国土的反思。这样的选取是别具匠心的,一者体现出诗人在艺术追求上的不同流俗,正如黑格尔所说:“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二者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需要,诗人的用意不在于再现祖国的客观状态或祖国土之遭蹂躏受践踏之现实,而是重在表现自己对祖国的一种个性化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取向。

“主体”有别,韵味独具

一般而言,无论诗歌作品中是否出现“我”,诗歌的叙事与抒情的主体就是诗人本人。因为是纯个体的性情展示,一般也不用群体概念的“我们”。藉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舒诗”中的“我”就是舒婷本人,而“阿诗”中的“我们”使用不当了呢?当我们细读这两首精品之作,发现问题没这么简单。

初读“舒诗”,总觉得首节“我是你河边的老水车”等句与末节“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等似相龃龉。但细读便不难发现,末节的“我”是真正的诗人自己,那么前三节中的“我”又是什么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叙述视角的问题了。在我看来,诗人在这里分别设置了一个用以叙事的“我”、一个抒情的“我”,亦即前三节之“我”是虚拟的,承担着叙事的功能,后一个“我”是现实的,承担着抒情的功能。前为“客”后为“主”,主客交融,虚实结合,“虚我”与“本我”构成一种内心观照的关系,通过通感、象征、比喻等手法,在意象的生成中组合成为一个立体的叙事网络,一个立体的诗歌意境,强化着一代青年对祖国的一篇深情。“阿诗”中用“我们”而不用“我”作为抒情叙事的主体,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诗的前八句乃至前12句中所列行为、心态,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和心态,诗人写作的目的也正是通过这种叙述提醒人们“我们都躺在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它是“我们”“自己的土地”!“我们”中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如果仅是陈述“我”(自己)则诗的境界相较而言就逼仄与狭隘了。可见,不同的抒情与叙事主体的变换,产生的艺术效果是韵味独具的。

情有波澜,曲尽其妙

两位诗人都继承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在结构上都采用了非平面线性结构,使诗作呈现出曲折有致、层递变化的美学特质,情感抒发上呈现出回旋起伏的波澜。

我国自古就讲究“作文贵曲”、“曲径通幽”。“舒诗”继承了这一传统,将情感荡漾在“悲痛、哀伤与欣喜、昂扬”之轴上,起伏之中跌宕生姿。开篇以五个个性化的意象,以长句型的句式,造成一种低沉凝滞的情感基调,将祖国的破旧、衰败、贫困演绎得淋漓尽致,表达出对祖国旧有状况的深沉的无尽的喟叹,一下子便将读者的心弦牢牢抓住;第二节先以两个短句开头,语势顿起变化,情感似有转折,再以“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构成一种渐趋喜悦的情感之波;第三节句式整饬,让读者在“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地平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极具“煽动性”与鼓动力的明丽意象面前,反拨情感之弦,重调心灵之境,昂扬压抑情绪,直抵兴奋的高音之巅。

“阿诗”则是大胆借鉴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体,用抑扬格五韵步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写得有波有澜。前八句用“不用”“不给”“不像”“不知”“没想”“从不”等词写出了“我们”对待祖国土的种种不应有的做法及心态,说明在人们麻木的心中,祖国土一无地位二无价值,而自己却只知道在它上面“受难、遭灾”。压抑沉闷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充盈在诗句之中。按十四行诗的常式要求,后六句应是对前八句所陈述的事情“给出答案”,但诗人却来了一个大胆的变革。接下来的四句,诗人以两个“是的”开头,借助于寻常的意象将前八句的情感进一步推向更深的层次,在带有深刻反思的叙述中渲染强化,层递推进——“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情感的贬抑已达底谷,情感的底线几近崩断。叙写至此,诗人才用最后两个句子将前面的情感基调扳转过来——“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强调“我们”与这土地不可分割的关系,压抑难舒的郁闷之情感顿时冰释,被一种炽烈的爱国情怀取代。先抑后扬,情波兴焉!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篇六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1课时

1、字音字形

疲惫()蜗()行淤()滩簇()新

迷惘()胚()芽干瘪()

2、字形辨析

蜗()牛纤()绳绯()红隧()道

女娲()歼()灭菲()薄深邃()

学习课程:

一、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作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新诗奖。

2、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诗人的主管感觉世界,追求诗的内在旋律,大量采用虚的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他们的一些诗作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这种诗被称为“朦胧诗”。

3、写作背景

舒婷毕业以后,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1972年底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

二、听诗歌朗诵,整体把握感情基调

三、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1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2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3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4节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4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四、研读诗歌,探究品味

4、这一节的“我”与祖国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是诗人个人吗?

五、延伸阅读

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清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又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又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篇七

1.学习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以读代讲,来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2.诵读感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准备:

(改革开放初期,十年浩劫 刚结束,中国展现出崭新的面貌,祖国大地一片光明灿烂)

2.重温朗读的技术处理要领:

(注意领会诗歌本身的思想感情,并根据自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认识处理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下面我们请四位同学(老师可自读第三诗节,以突出前后朗读的不同)分别朗读这首诗歌的四个诗节,大家注意听他们 音是否准,停顿是否恰当,音的轻重是否合适。

二.诵读思考:

1.这三方面有没有问题啊?

找同学回答。

3.第三诗节。之前同学们怎样在读,之后同学在语速、语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语速舒缓,语调低沉;速度慢慢加快,语调渐渐变得高昂亢奋起来。)

4.只有情感的变化才能决定朗读语速语调的变化,那么第三诗节作者的情感与第一、二诗节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情感,需要去分析景物,在诗歌 中就是分析“意象”——融合了作者情感的景物。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两部分的内容。

5.下面就让我们比较一二诗节和第三诗节中的意象,看看他们有何不同?

三.第一诗节研读:

先请一个同学读诗的第一节,

2. 请同学找出这一诗节中的几个意象(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有目的的揭示意象的象征含义,淡化深层含义的挖掘)

(破旧的老水车。)强调:老水车。老水车是怎么样啊?水车,中国农业工具的代表啊

(熏黑的矿灯。)强调:矿灯,是熏黑的。象征中国工业生产

(疲惫的歌。)强调:歌是非常疲惫的。

(干瘪的稻穗。)强调:稻穗是干瘪的。

(失修的路基。)强调:路基是失修的。

(淤滩上的驳船。)强调:驳船在淤滩上,行进很艰难啊。

可能会回答“落后、破旧、疲惫、颓废、黑暗、贫困、艰难、无望”等词,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能试着分析吗?

(痛苦、悲哀、有一种绝望,一种深深的痛与苦)(学生自己讨论交流,然后回答,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5.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第二诗节中有“我是……,我是……”,还有“痛苦的希望”中的痛苦,所以作者的情感“悲哀、痛苦”。(此处板书)

小结:面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所显示出的贫困落后,表达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

6.这样的一种情感,自然要怎样来读?

用舒缓的语速低沉的语调读出沉重、压抑和悲痛的情感。

带着这种理解,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四.第二诗节研读:

同学答“我是希望”

2.“希望”是“痛苦的”,“痛苦的希望”怎么理解啊?(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注意“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的理解,)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飞天袖间的花朵”是美丽的,作者在这里把希望比作花朵,但是花朵千百年间也未曾落到地面,说明希望一直一直没有实现,这里的痛苦是希望没有实现的痛苦。)

(然而尽管希望遥不可及,让祖祖辈辈的人痛苦,但人们从未因此放弃过希望。 “祖祖辈辈”延续的“痛苦的希望”就说明了这点)

学生自找,然后回答。(引导学生用刚才品读重点字词的方法,来解读这两句的含义。)(注意“蜗行”——前行速度缓慢;“摸索”——前行的艰难;“深深勒进”——所负重担的沉重;“隧洞”——黑暗中。)

4.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里,从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形象?

(刻画了一个负载着沉重的负担在黑暗中艰难地缓慢的前行的形象。)

在这个形象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屈的努力与不懈的抗争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的存在,才让人充满无尽的希望.(板书:精神)

小结:

所以在第一节虽有痛苦和悲哀,但痛苦却不消极,悲哀却不悲观。

当我们同学在读这两个诗节时,可以低沉,可以迟缓,但不可以没有力度,否则你绝不能读出面对贫困与落后心中的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的呐喊。我想这种痛苦应该源自一种深深的热爱,就象闻一多的那句“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同样的情感。

5.下面我们就请全体女同学用舒缓低沉的声音来读出作者的悲哀与希望之情。

生读。

五.第三诗节研读:

下面我们请男同学来读第三诗节。

2.你能用一对对的反义词来表现第三诗节与一二诗节意象的不同吗?

可以出现以下的反义词:破旧——簇新;熏黑——雪白/绯红;隧洞里——黎明(黑和亮);蜗行——喷薄;悲哀——笑窝;干瘪的稻穗——古莲下的胚芽;沉重——欢快。

(象征着开始、新生、希望、光明)

4、作者写这些景物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啊?

(激动、振奋、期盼、喜悦)

同学回答:高昂 的、略带急促的、亢奋的语调。

6.请一位女同学来读

【7.可能不理解的内容:

(“蛛网”是一种束缚,而“神话的蛛网”则是思想上的束缚。)

( 挂着眼泪的笑窝,怎么理解?痛苦、艰难之后的喜悦与欢乐)】

小结:

“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描绘出一个新的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的时期。

随机发问:这一时期是什么时期啊?(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作者面对此景,自然难以掩饰心中的 兴奋与激动。

六.前三诗节总结: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才对一二诗节和第三诗节中的意象、情感上的比较结果。

1.意象上形成对比,有明暗之分

2.情感上形成对比,痛苦悲哀与激动振奋之分

3.这些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时间

由过去到现在。因为有过去种种的贫困和落后,因为有过去种种的痛苦与悲哀,所以才更加衬托出现在新局面的可贵与难得,才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惊喜”“激动”“喜不自胜”。读时也让我们情不自禁的高昂激动起来。

七.第四诗节研读:

1、历史的新生振奋人心 ,那“我”会如何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第四节。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节,并说说我和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是你的一分子,诗人既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祖国的统一体。

我和你是不可分割的。我即是你,你也就是我。

所以文中“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即是我的情感历程,也是你——我的祖国的发展历程。说明我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

所以前文中“我是……”就是祖国是……,全诗写出了祖国过去的贫困、落后,写出了祖国今天的发展乃至未来的发达,我是祖国这一切的见证者,我见证了祖国的过去、现在,也将见证它的未来。我一直与祖国同呼吸,共荣辱。

小结:作者就是这样将“我”与“你”两者很巧妙地合二为一,“我”既是一个见证者,当然也是一个抒情的人。

3.那么表达的是我对你的什么感情呢?

(深深的热爱之情)

这种热爱能用文中具体的诗句来表达吗?(学生读)

一种养育之恩的感激,一种为回报祖国而不顾惜生命的奉献之爱。

4.怎样才能读出这 种爱恋的感觉呢?

(深情地,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低到高。)

5.这节诗以第一人称写成,是“我”向“你”的倾诉,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你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你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请大家激情地诵读这一节,用生命呼喊出的对“你”的无限热爱。

生读。

八.尾句的品读:

作者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每节诗的结尾其实都有一句对祖国的呼唤。

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可能有的答案:诗中第一句“祖国啊”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涵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表达了诗人激动的心情;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读

九.全诗诵读:

最后:全班同学齐读全诗,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 习诗歌,就是要向这样,要有激情,要会动情,要能忘情。何况,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多情的诗人。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就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

十.知识迁移:

仿写:

1. 诗歌的作者已不再年轻,但诗歌中所倾注的复杂的情感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浅变淡。我们总被某种东西打动着,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诗中那些无声的号角,那些高贵的灵魂。

2. 下面请同学们学做一个小诗人,仿照本诗的句式,以“祖国”为话题写一句、一节或一首小诗,寄托自己的情感。可参考如下句式(可用其它句式):

我是……

我爱 ……

我愿……

例句

(我是你飘扬的红旗/永远不褪色

我是你入云的山峰/代你亲吻天空的笑窝

我是蓬勃的秧苗/是金黄的硕果/是波涛滚滚的南海,/朵朵 浪花绣成你的/万里江河/——祖国啊!

我是你的青松气质/我是你的红梅品格。

我是你的森林无边,/我是你的群山巍峨。

结束语:

谢谢同学们的优美的语句,让人多一份沉醉。

这节课就到这里,愿同学们在诗海泛舟,在诗原放歌,把诗情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板书设计: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轻 抑

重 扬

缓 顿

急 挫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两课时篇八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4.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