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是一种写作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作品,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接下来是一些优秀范文的选段,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一

: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有开口实践的机会, 并通过训练不断消化、吸收、运用和发展, 彻底杜绝“ 哑巴英语” 的现象, 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长期以来,由于受以升学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 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一直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语言的基本功能———交际, 从而造成了学生在英语方面虽然能够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却缺乏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 其结果是不少学生在学了多年英语后, 还听不懂,说不出。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学会一种语言, 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 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 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听的训练, 使其不但听见, 而且听懂。同时用神态表情的夸张表露与肢体语言的显性传递,以及借助身边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说话意图。在课堂上坚持用英语讲解、操练, 并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音等直观手段, 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在视觉、听觉方面得到统一, 学生就会逐渐提高听的能力, 不懂的句子渐渐懂了,不熟悉的句子渐渐听熟悉了,听力提高了,开口就有了保证。说与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者密不可分。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主要问题是开口说,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 首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来解决开口说的问题,帮助学生开展简单的交流。积极主动地用英语提问是展开交流、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提问方式多种多样, 可互相提问;可借助于图样、幻灯片等提问;或对一幅图画提问;然后让学生互相来回答。这种训练学生提问的方法, 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当然,口语训练的方法很多,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地道的英语和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害怕、羞于开口、畏难等是导致他们在英语口语学习中消极、被动的主要心理原因。为此,应对其进行适时合理的心理调节, 消除心理障碍, 引导那些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们正确进行英语口语学习。作为老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口语学习并不可怕, 在口语交际中出错是很正常和自然的现象, 谁都免不了要出错, 口语学习之初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说,说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说的问题。而且在让学生用英语交流时, 学生说错了, 不要批评, 鼓励他下次继续努力,说对了更应该表扬。并且口语交流重在思想的传达, 只要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有一些错误是可以忽略的, 并且随着训练的深入、水平的提高,错误可以逐渐减少,流利性和准确性俱佳的英语口语能力是可以获得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 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 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 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 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了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一定的前提保障。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已经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因此,给学生设置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身置语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语言气氛的感染, 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去说,以期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创设情景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活动,把电视节目中的有趣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如辩论会、抢答竞赛、游戏等。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动手、动脑、从而使学生学其知、得其乐、悟其道,把平常的课文变成有趣的故事、小品等进行表演, 以此来创新情趣, 培养说的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二

摘要: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今天衡量高职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文章围绕就如何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这一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相关的改革方法和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民办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言。

在近10多年的时间里,高职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使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有可能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专业应用能力无法在求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其中计算机专业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处于本科与中等职业教育夹缝中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在学生求学期间培养他们专业应用能力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想法。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求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被信息化社会锁打破,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并且具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要求,对培养社会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1、由社会来把关教学质量。

精英教育模式已经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没落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学生在达到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并毕业之后,已经很难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策略,教学质量标准由社会来定,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已经成了判别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学质量标准有教育部门和学校来决定,学生只需要按照他们制定的计划、标准,在学校里完成规定学业就能毕业得到工作。尤其是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在今后很长时间内,社会将一直为他们把教学质量关。

2、由实用来充实教学内容。

从现在的高职院校课程结构来看,计算机专业理论性课程比例较高,编程语言比如c#,pb等课程,理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有些学生为了考出好的成绩拿奖学金,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理论上。在由社会来决定教学质量标准的指导下,学校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

在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的基础上,还要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按照一般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是由老师来确定的,某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由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来制定的,这样往往脱离实际,不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因此学校就必须要和用人单位用密切的联系,时时了解公司的需求。

3、由实践来营造学习氛围。

上机练习是为了应用理论知识,课程设计是对上机练习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充,是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中。通过课程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全面整体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觉在一门课程结束之后的下一个学期,再安排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比课程开设的同时进行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效果要好。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对该课程已经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某一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在课程设计的同时温故知新,不仅能够为了某一个目的开发设计一个系统,而且还能更好的选择最佳方案。

学科竞赛则是另外一种实践方式,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挖掘学生潜能、肯定学生成绩以及拓广学生的见识。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在多次省市级的大学生多媒体竞赛获得优异的成绩。

让企业家来为学生“上课”,这样做比所谓的创业讲座更加有效果,更加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由项目来增加实战经验。

企业实际的项目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是实现预就业的唯一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理论知识,在上机练习、课程设计中做验证性试验,如果就这样停止不前,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培养和挖掘,与社会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去,是弥补这一差距的最佳途径。绍兴托普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为了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为学院教务处、计算机系使用ruby开发工具开发了几个小型应用软件。对学生而言,可以检验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内容,对科研有一定了解,对项目开发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甚至还可以从项目中得到物质资助解决生活费用,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提高了实战能力。

5、由企业来提高专业技能。

毕业年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到企事业单位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

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在公司企业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切入公司真实的课题或项目。在项目组长的领导下,收集专业材料、阅读专业文献,编写相关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文档,参与子模块的设计和编码工作,测试代码,安装调试,到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等。这些在学校很难学到而公司又十分重视的技能,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获得并加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还有一种联合培养模式,就是引进公司专业人才走进大学讲台。绍兴托普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就聘请了多位在本市著名软件公司任职的技术专家,对课程的设计,学生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讲解,为未来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提出他们的真知灼见。

总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全方位进行培养,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研究中床戏,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新路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三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与学习方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网络和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求的基本要求,熟悉并掌握计算机技能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怎样更好的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是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够部分。目前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当今社会的人需要要三种能力“英语”,“驾驶”和“计算机”,从中可以看出,能应用计算机已成为我们必备的基本的能力。

2、现代教育需求 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计算机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教学科目一起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就成为高职学校责无旁贷地的职责。

3、对高职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国家把高职教育定位为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该注重对操作、应用的能力培养。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育不同于学生以往的中专或中学的基础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是计算机知识本身,是对其他知识的扩展、应用和创新。

二、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三、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以及渴望探求真理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能够激发并引导人们在情感、思想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成功的先导,是学习与创造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之中。

2、合理设定教学起点 因材施教摸清学生计算机现有水平,按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高低,选定合适的内容,合理设定教学起点,保证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是其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而且是全新的,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同时兼顾知识水平两端的学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不至于没有可学的内容,计算机水平低的同学不至于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恐惧心理,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内容时可以分层次教学,水平较差的进行补偿教学;亦可采取兴趣小组等形式,分类指导,使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

3、强化上机操作技能训练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 有了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高职计算机教室必须精心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且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多给学生创造上机操作的机会。并且在上机过程中,教师还要勤于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反复练习,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完全转化为操作技能。

4、重视课程实践,提升实战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会和验证理论知识。我们的计算机教学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团体协作、共同参与课题,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是上机练习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对系统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对该课程已经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系统的认识,能够为某一个实验目的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及时检查、认真总结,讲评算法的优劣评判准则并推广优秀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如何在毕业设计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5、丰富课余活动,提高应用水平 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听取学术报告,举办各种计算机专业的竞赛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此外,还可在学校成立网络中心,以网络开发,数据库开发,计算机辅助及图形图像处理等作为任务主题,尽量争取与企业合作,使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公司培训活动中,使学生从主观上真正体验到市场的竞争,培养其实践与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对学生的全方位进行培养,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新路子,把握住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具体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实现的,其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必须针对所有学科的全部课程进行逐步深化,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等。所以,应该从系统工程方面出发,积极制定教育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了培养高职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在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教育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将创新意识教育渗透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

《现代工程图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在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徒手绘制草图技能和创造性设计构思能力。根据现代工程图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了现代工程制图教材,制作了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借助于cai课件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技术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机构设计创新能力和结构设计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各种机构的原理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具备某种功能的机构,学生思想十分活跃,提出的方案不下十种。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最好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的创新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运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给出一个不能动的桁架,让学生判断并把它改造成一个有确定运动的机构。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给出多种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案,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点滴做起。

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教育

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我们开设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重点讲解创新思维、创新技法,从实现的功能角度讲解机械方案创新、机构创新等知识,完善创新设计的理念。为了开阔学生视野,课内列举大量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多看多想,为创新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设计方法开设了机械设计工程学课程。该课程从整机的观点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围绕机械产品设计的三个主要步骤:功能原理设计、实用化设计及商品化设计,讲述通用的机械系统和设计方法。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因此需要理顺其知识结构,并在这种理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怕学生不知道,就怕学生不敢想,教育学生人人都可以搞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基于上述思想,应多给学生留一些启发创新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设想,敢于创新。

三、拓展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基地的功能

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对机械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对机械感到既陌生又好奇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机械认知实验室,并从工厂等地方收集了大量的实物,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一部机器,形成了三个板块:一个是通用零件、传动件的陈列;二是常用机构的陈列;三是机器系统的陈列。当新生看到各种各样的螺纹、齿轮、轴承……对机械有了初步认识,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针对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机、电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开展创新设计的能力,我们建立了机电一体化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及类型的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平台。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机电一体化应用与实践入手,综合应用硬件、软件知识,直至完成cnc系统、fms的设计及安装调试运行工作。

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里通过自由选题,在实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了众多课题,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克服了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的通病,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才能的培养

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设了三周的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强化机械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配合教学编写了《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针对学生在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设计及液压传动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从一般的方法上给予指导,而且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上着重启发学生尽可能深入思考问题。在任务书中只给出机床功率、转速范围等基本设计参数,而对结构、传动及控制方式不作硬性规定,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性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得到全面训练。恰当的选题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前提,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提出类型多样的课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选题的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组织实施创新设计竞赛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开展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再实践过程。为此,从2017年至今,开展了6届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并专门制定了大赛规则及表彰奖励规定,每次都对优秀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取得了较好效果。有些学生的创新作品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并转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界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培养技师学院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很多,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了五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供同行借鉴参考。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四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实践能力是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本文首先简单地说明了专业和课程设置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纲领性和重要性,然后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课程设计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创新性地提出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应该打破传统的受单独课程制约的方式,采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以整个专业的知识来设置任务内容的方法。

引言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化、社会化、网络化、功能化。如今社会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正因为如此,各个学校都相继地开设了计算机的专业教育,职业中专学校同样也不例外。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不断进行研究,同时在对应教学模式过程中,更加严格。采用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性教学要求实践既要落实到教学中,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才能改善教学质量。为此,我每周抽出两次课后时间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参加省市的比赛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全体学生都参加的指法练习、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操作竞赛,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兴趣小组的成立和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践,才能不断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在上机实践中,应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热情就会下降,甚至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新生第一个学期刚开始学习五笔字型时,兴趣高涨,但真正练习打字速度时,却又感到枯燥、不耐烦。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采用金山打字通等打字软件供学生们练习,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拥有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而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比如教师在讲到c语言中几种典型的排序算法时,可以先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对全班同学的考试成绩进行一次排名,你会用什么办法?你又能想出几种排序的方法?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接着引出要讲的课题。又如在讲到网页制作中的“网页间的链接”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按兴趣制作班级主页的某一部分,这节课将制作一个主页将各个单机中的网页按小组链接起来,在课堂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未做链接的与做好的链接比较,讲明链接的功能。将做得好的链接与一般的链接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计算机教学课堂总是有限,课下学生们要进行主动性的学习。教师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布置任务,让学生们有顺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之间的交叉,这就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要明白主次。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合理化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一旦班级的人数过多,教师要注意避重就轻。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中,要进行适度教学,学生们的实践操作环节至关重要。在理论教学环境中,适量的作业布置之后,并定期性的检查。上机实践的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解答疑问。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要重点培养,采取让优生当组长辅导组员的方法,兼顾学生的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学习,不能仅靠教师的课堂讲述,学生的自学非常重要。计算机学习中,一旦出现了问题,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摸索,找到问题答案。显然,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这里不再赘述。不管专业及课程如何,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课程必须为专业技能训练服务。

《试论中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五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探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当前的教学模式,实施导师制后的成效作对比,对其结果展开讨论,共同探究实施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实施措施。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3大教育模式。它利用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通过指导实际操作为纽带,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导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计算机专业融入导师制中,师生之间通过密切的沟通、交流,通过实践锻炼操作能力,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全面提高实践能力,这就是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1]。近年来,本专业都在深入学习实践导师制,大力发展本专业导师制的培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更好地把素质教育与导师制融合在一起,结合两者实施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导师制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师生密切关系,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领导学生进行思想创造,扬长补短。

1分析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国外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5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每个学生在入学之后都会被学院分配至少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在我国导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业、行为、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2]。导师制关注的不仅是工作上的问题还包括个人问题,它在传授教学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大多数导师都是根据学校授课内容的要求,按照流程式方式传授知识,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开学习。但是在面对计算机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传统的教授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在操作方面的需求,这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容易受到研究深度的影响,一成不变的教学只会导致思想上的落后,正是师生在思想上的相互冲突,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变质,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甚至走向极端,这就是我国教育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就要求着专业导师必须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强化专业教学的实践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虚拟世界,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电子游戏中,这就需要推行导师制,导师通过空闲时间,带领学生通过到课外学习和实践中成长,在此专业上进行正能量的指导,所以导师制培养模式应在创新中发展。

2分析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导师的弊端。

导师制多半流于形式,专业导师并非真正的专业,很大一部分导师都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在教学中不过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旧示版本,根据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进程,教学知识[3]。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市场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通过实践动手能力。我们会发现在教育中,导师往往是通过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教案,然后根据教案内容以完完全全复述形式教授给学生,追加一些常规练习和深入设计等进行授课,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类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取,很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导师并非上司,近日接连发生的导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矛盾纠纷,导师与学生已沦为市场化的地主阶级关系,学生对于导师的要求必须绝对服从,对于有自己观点看法的学生只能选择放弃,一切服从导师安排,这可能关系到自己学业的发展,只能无奈选择沉默,提出意见的学生也未能解决问题,反之得到冷眼相待。其次,身为导师,除了教导学生最重要的是终生学习,不断地在学习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可是如今的导师却对这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单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反复使用多年的教案内容,口头表述教学内容仅此而已,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等问题。

2.2导师师资的匮乏。

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及计算机在我国地位的不断攀升使得本专业成为较热门专业,得到很大的重视,它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同时又是一项很灵活的课程,在一个问题上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操作过程不唯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4]。而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学生增加的速度,师资较为匮乏,这种情况下推行导师制便很难贯彻实行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一项对专业水平要求高,需要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门技术,需要一些有经验丰富、阅历成熟的专业导师,可是由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导师制难以成效。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六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不同价值的个性差异,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导师队伍中推行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可以通过设立户外活动领域以及实践活动领域两方面开展。在条件允许下,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专业的学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观察工作人员如何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运行,如何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如何在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等。本专业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是实践活动,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可见操作性的作用占大比例,这就要求导师在课堂中应避免过多的讲学内容,留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不同的学习角度出发,获得不同的学习方法,改善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3.2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发展。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行都需要有专门的制度来维持,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学习的质量。虽然计算机具有一项操作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没有绝对的路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导师就能放任学生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导师应该制定跟课程相关联的制度,安排课程的正常进程,课与课之间务必要有交点等,这样做有利于维护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有效性。所以,导师制的实施也需要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教师辅导学生从随意性变成工作职责,从师生关系跨越到知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当然,导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学业要求、激励等也需要制定规范的管理模式。

导师是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友,是学生的教育者、指导者、引导者、支持者,导师的培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意味着导师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导师本身,导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熟悉符合计算机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修养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跟学生一同讨论,并非直接将答案分享出来,对于相对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间接性地一步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4导师制资源的开发。

在专业学术研究中,导师能力的发展在于资源配置是否能够满足其需求还是很有必要的,包括资料文献、机器设备、活动的场所等必要资源,向导师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给学生的学习的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其他院校的资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计算机行业的崛起,使得本专业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这样就出现了导师师资短缺的局面,由于导师队伍的匮乏,使得导师制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应加强对导师的扩招,或者采用分期模式,所谓分期模式指在一个导师分不同时期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授课,每个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不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环境下被激发,合理分配资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要针对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要适应社会需要,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导师制是一项改变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要求导师队伍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导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就。

参考文献:

[1]姜磊,唐兵.本科生导师制在计算机类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探索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9(6):48-52.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七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要有理论教学作为保障,高职计算机教育要重视理论教学,并能够创新理论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可以采用总结实例与理论概念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将一些计算机应用中的项目实例引入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项目问题,通过设计有效的作业,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新算法,不断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在理论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职计算机应用难度大,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掌握相关应用技能,在计算机利用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手段教学,根据程序设计的语言特点,加强例题讲解过程中的现场调试与分析,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相关技能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通过这种策略培养学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3.2突出计算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借助有效的上机实践活动,因此,要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做好三个工作,第一,完善计算机实践教学设备,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成功开展,必须要由相关的实验设备做保障,高职院校要支持计算机实践教学,完善相关设备,完善开放的网络服务资源,为学生参与计算机实践活动提供环境支持。第二,要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能够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保障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时间,为学生有效实践提供时间保障。第三,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以教师演示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设计一定的任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3开展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竞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探索的积极性和热情,学校要通过多种计算机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导向作用,积极为学生设置各种计算机应应用的竞赛题目,设置竞赛任务,要为学生创造出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能够不断求新,求异,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协作,参与竞赛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袁科萍,李湘梅,朱君波.实施“12字”培养目标,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21).

[2]孙爽滋,王艳春,孙.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1).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八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在这种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小学数学教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学课堂要想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改意识,还要不断创新教改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不断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实验。

第一部分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

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要想培养儿童对书籍的敏感度,提高对知识渴求的愿望,就要从儿童初入学就开始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只凭着在课堂上看书学习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个舞台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师用熟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探索的欲望、和对各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字的含义并会恰当运用。

虽然素质教育倡导了许多年,但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老师把教材内容彻底讲透了,双手捧给学生,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非常依赖老师,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自己看书,让教材上的内容成为引起学生思考的资源源泉,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关注,逐渐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自主学习的轨道。如:我在课堂上教学生时,我说:“把书打开”,学生就七嘴八舌的问:“翻到哪一页?”我就反问:“你们这么多人都记不住,我一个人能记住吗?自己找找看。”从此以后每天该学习哪一页学生记得非常清楚。所以老师适当“懒”一些,学生就会“勤”一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非常有利,使他们从小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又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上,课本上没有专门讲左右的认识,但是可以渗透在习题上,就同样可以让学生辨别左右,很容易就理解、掌握、并会运用。题目如下:1、在下面图形的左边画6个三角形、右边画5个三角形。2、在下列图形中从左数第三个什么图形。这样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就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左右,比专门讲左右效果还好。另外要学生知道左右是有方向性的,如教师的左右和学生的左右是相反的,看书时图画的左右和呈现图画的方向是相反的。学生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分清左右。再如在讲新课时,例题可以用小黑板出示,还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还可以用投影仪出示,还可以做成课件展示,但是现在能让学生自己读的题目我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去读,自己读题、自己理解题意、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遇到困难时才给以适当点拨、引导。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适时表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用这种探究学习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懒惰思想和依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部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理论又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才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例如二年级“分一分”这节课,在授新例1过程中,把六个五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观察有几种分法,其中有一种分法两堆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的概念用讲解处理。在教学例2:把18个苹果进行平均分,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通过动手摆一摆能得出结论。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所以用分小组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进行。由于所填表格是第一次用,对他们来说难度非常大。本来就只做了一张表格,想让学生回答,我自己填,后来想让学生试一试,所以又给每个小组做了一张表格。从实验结果看在意料之中,符合学生真实情况。教学例3,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平均分,体现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只要分的结果是平均分都可以。这个题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一遍,让其他学生也感受一下如何平均分,自己也学会若何进行平均分,这样对他以后的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在演示活动中让学生边分边说,也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创新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独到的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是别人没有思考到的内容。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所以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同时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相互评价结论的正误。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九

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为我国it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和it行业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模式和理念亟需做出创新和转变。在计算机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首先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创新应该体现在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上,并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实施和运用这些先进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通过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机会不断积累创新教学的各种理论和手段。借助现有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再将他们限制在课堂之上。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良好开端,学生能够注意到普通事物与特殊事物之问的不同之处才能产生有价值的一些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思维来总结、归纳、推理。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师首先应当对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有更加系统和熟练的把握,对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历程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同时还要在这种对过去的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早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解决未来的问题也是一种创新。因此教师这种创新思维的流露会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一些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时经常出现一些不方便操作的地方,这些细微之处若能得到完善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通过这种细节上的变化和微妙之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转变创新理念对于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解决创新教育中的问题,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育理论和技能增加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创新素质提升需求。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应当注意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保护。在当前的教学中,传统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设定的程序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他们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的设计和轨道时,往往使得教师猝不及防,教师也会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初始阶段就被扼杀了。这种教学环境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成长的。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反映的新问题应当及时的给予解答和分析。

将创新教育扩展到课堂之外。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完善和发展。这与计算机学科的性质存在很大联系,计算机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学生不但能在课堂上接触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大量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还应当扩展到更广泛的环境和氛围当中去。鼓励学生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去发现新问题。带着些新问题回到课堂上做理论验证或者提出之后由教师系统的解答。另外还应当注重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整合。加强学科创新能力的迁移,例如用计算机知识设计数学学科和教学演示软件等。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举办各种创新活动,并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优秀作品探索实施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就能调动更多的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举办创新教育活动在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育方法,每年各大院校和职业院校都不定期开展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各种赛事,这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这些创新活动的举办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就大赛作品来看,其实用价值不高,虽然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这些创新成果“看上去很美”但是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再就是从参赛的选手来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公平获得这种资格。有些创新项目非常有潜力,但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但是这些项目要么教师不能发现其中的价值,要么没有精力去帮助学生完善。因此只能选送那些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参赛了。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在根本上具备一种较为明确的创新自觉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给予重点培育,只有在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之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辅之以必要的教学辅导手段,解决学生创新环节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应当以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一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牵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语言识别转化软件等,让学生调动一切资源和知识完成这项任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小型技能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虽然我国每年都举办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大赛,但是这些大型的赛事不是结合教学开展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小型技能竞赛的灵活性与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中课程内容进展到某一程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时候,可以举办一次小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能比赛。比赛规则中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成分的体现。教师可以给与一定的指导,对于创新的方向和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做简单介绍。学生应当以具体的创新项目参加这种小型技能比赛。在当前的教学中,笔者也举办过几场这样的小型技能比赛,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果要求学生自愿参与的话,参赛人数不足全班10%,如果要求全体参与的话,学生被动情绪较为明显,抄袭现象大量存在,敷衍塞责。对待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是应当从教师做起,注重投入更大的精力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材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和依托。结合教材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注重对教材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教材内容非常容易因科技发展而显得滞后,对当前的前沿理论和最新技术应当及时体现在教材当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新科技的魅力,了解创新对于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学习中充分体验这些创新精神对自身的指导意义。同时教材还应当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是一个复杂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又带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现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有很大不足之处。为此教材设计和编写中应当注重个性化设置和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

1.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但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他们编成口诀、童谣、歌曲、故事等用于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便于掌握,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索的兴趣。例如:学生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常常不能把被除数、除数与商写在合适的位置上,我说:“除法算式真可笑,画个厂子当除号,被除数在厂里住,除数厂外把门敲,抬头看看厂房顶,商在上面把手招。”这些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很快地跟老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激起敢说的勇气。

有的孩子不敢大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害怕自己说错后老师会批评、同学会笑话。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对学生采用了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对学生的答案不急于作出对和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对回答问题有缺陷的学生扶一把,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敢说、爱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例如,我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再让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样,既能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说”

1.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训练。

比如:教学12×25=3×4×25=3×(4×25)时,我说:先把12分解成3×4,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4×25。我讲过后,让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接着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算理。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这种算理,又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提出问题:“5比6怎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是简单地回答“少”或“多”,这时就应及时让学生完整说出“5比6少”或“6比5多”。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需要从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开始,否则,学生习惯了用简单的字、词回答问题,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4.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如教学《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湖里一共有11条船,同学们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列式自然不成困题。

三、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教师示范,学生跟说。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跟说是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他们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然后让学生跟着说,再适当指名让个别学生说,最后让全班一齐说。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同桌互说或分组讨论。

课堂中,可适当地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说或把学生安排成几个人一个小组,指导他们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选代表在全班说出本小组的结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想说、会说、能说的过程,学生会用准确、精练、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想说又会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一

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著称,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定理、公式使不少学生觉得枯燥、晦涩。然而,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新旧知识联系紧密,作为数学教师应能驾驭全部教材,掌握其内在联系,做到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才能帮助学生把头脑中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规律和方法构成紧密联系、融汇贯通的知识网络。当出现新知识时,学生就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出有关联系,进行改组、转换,使其与新知识相适应,促成知识的迁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如何将知识学会,还要考虑如何帮助逻辑思维的方法。如教“一次式的同类项”时,组成5x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有四组,除了课本例举的3x+2x=5x外,还有5x=2x+3x=4x+x=x+4x,但组成5x的整数系数的两项有无数组。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时,我们不应让学生东拼西凑地说出七组,而是启发学生有顺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还有9x-x=-x+9x=10x-2x+10=……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加法交换律,还使学生能有顺序地思考和无限地想问题,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记忆能力。

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很多,而教师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极其重要。如果只重视数学结论忽视思考过程,只重视记忆,忽视理解,那么学生在解题时只会机械模仿,缺乏触类旁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应着眼于使学生“会学”,“会学”才能出人才。“会学”的关键在于思维,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分析推理,学会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探讨问题,这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故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获得知识;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启发学生按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活动来实现,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学生的兴趣盎然,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靠教师的长期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各个环节、名个阶段之中,不仅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要培养,而且练习、复习、考试也要培养,初一、初二年级要抓,初三年级更要抓。老师不仅在拟定计划时要考虑知识要求,还要考虑到达到思维能力的指标。

初中阶段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应用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型,它与证明题同样重要,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报以,在应用题的教学和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题意,按逻辑顺序分析数量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二

当代社会平面设计的发展与竞争,对设计师的需求不仅增加了,而且整体素质也提高了,要求越来越严格,但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在平面设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有一定的平面设计水平教学生工作,不仅注重知识,而且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规范,所以学生很快就会学会一些专业知识,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作品的风格是统一的,因为观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所以每一个研究学生工作的设计是僵化的。然而,一个标准化的设计系统的形成阻碍了源平面的设计需要开发多样化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2.在技术水平和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都不协调。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实践教师忽视实践,注重理论,如何平衡理论知识和实践它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实际工作,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理论知识和专业特点,不能顺利进行设计是社会科学与创新的核心。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是前者和专家知识的总和,但真正的设计工作是基于知识理论,创造性思维能优化教师教学。

3.教师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工作是靠设计师的创新和思维来创造新的一个新的工作,在一个新的想法的掩护下,将使它更加但在一些学校,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教育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适当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生学习环境独立思考和创新空间,让每一位学生的设计工作都是全新的思想与思想。

二、平面设计教学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创意,创意很吸引人在日常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平面设计的研究不仅要求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态度,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学习开放教育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和空间思维,学生是否真的使用这个空间,花费一定时期的创新与思考产品推广及杂志的关闭等任务,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和安排正确的设计,这个任务还允许学生提交每月自愿设计作品。

3.培养学生运用各种命题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平面设计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培养运用各种命题的能力适当的学生进行一些困难的任务,培养学生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给学生所需的时间如产品、宣传报告、学生设计理念等命题然后,口头叙事,为每一个学生进行培养。

三、平面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方法。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自学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应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迅速发展的设计行业摒弃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作为复习的重点,学生总结经验和不足,从而达到持续改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创新感兴趣兴趣、创新将成为习惯,教学过程会变得更加顺畅、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更好的'挖掘为学生创新训练创造必要条件,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主要原则,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以最大程度的课堂允许学生识别自己的主题、内容、形式和使用工具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在自身利益真实个人特征。

4.鼓励学生参与设计竞赛和社会实践。平面设计理论是实用的。使学生能更好地提高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和社会学生可以参与设计竞赛和社会实践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理解他人的工作,吸收有用的部分,与他人交流发现和弥补不足,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水平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上学和体验社会实践岗位,与学校的区别在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综合能源功率。

四、平面设计设计培养学生的策略研究。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知识和新事物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外部教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和发展,也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和培养教师的意识,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被动,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依赖于教学活动。目前,从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的首要任务,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创新。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他们的教师,作为辅导员,为学生的困难提供指导。例如,教师可以提供案例或工具,让学生讲解,在平面设计的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探究相关信息的背景、知识和技术。制作课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让学生参与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每一步的设计要求。而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生出现问题、或设计效果时,不知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接触点和生产需求,并能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发现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平面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创新性的理念,实施全面的工作是最基本的平面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生活中的元素,并结合作品。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智力活动的兴趣来源,用兴趣充分调动大脑,调动情绪,使所有的学习任务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一步一步来。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授知识,以知识为主体,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兴趣,不愿参与。因此,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团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平面设计,灵活,从需要打破常规,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元素,结合需要运用元素,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创新。从设计工具、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3.充分利用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大家都知道,平面设计是一门集感官科学和社会审美创造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实践能力是平面设计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专家知识方面有很多基本的平面设计理论。平面设计,总结了他以前的经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真正的平面设计思维必须以创新设计理论为基础。因此,在法庭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重心。他们的协调性很好,所以平面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可以让学生参加展览。设计竞赛,通过提高学科的设计水平和他人的思想来提高设计水平,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具体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安排教学任务,完成设计工作,督促学生做到。综上所述,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与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永文.试析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中国包装工业,2015(15)。

[4]刘珊珊.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探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3(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制订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强调和重视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考试能力,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有一点要求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步的思维能力则是二者的基础。基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即数学有大量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及相应的符号系统,有很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通过逻辑推理,一些理论生成新的理论,一些判断生成新的判断,数学就是由这些理论和判断组成的。虽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或者说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也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只要学习了数学科目,就离不开判断或推理。或者可以总结出,数学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针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逻辑思维能力是多层次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几点看法。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唯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3.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不受到常规的解题模式的限制,找出解题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把2、5、6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组成的数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这些数外,学生还会发现6的特点,把6反过来是9,从而组成更多的数,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表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几种训练方法。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四

分类法和比较法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分类法是对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比较法就是将学习的对象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种方法是小学阶段一直应用的逻辑思维方式。

2.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法就是将普遍的知识点中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从而得到客观事物中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对抽象事物进行分析;概括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有效的概括归纳成一个整体。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法则时,3/4+7/4=10/4;5/3+8/3=13/3;概括出:同分母分式进行加法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整体出发,探究事物的本质;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探究,进而分析出事物的本质。

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越来越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如果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好的演示和操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目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置课程,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动机是一种心理反应,是由人们的需要引起的,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与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产生逻辑思维动机。例如,在学习追及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问题的目的所在,即只有在两个运动物体做相向运动,由于速度和时间等原因造成路程差的存在时,才能用到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入一道例题:兄弟二人在400米环形的跑道上练习长跑,哥哥跑一圈用50秒,兄弟二人同时从起跑点出发,同向而行,弟弟第一次追上哥哥时跑了600米,则问弟弟的速度是多少?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2.建立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中很多知识都用到概括总结的方法,也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概括为统一的整体,然后将概念、定理、运算方法等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数学的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缺少语言描述,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非常依赖语言教学,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概念、定理和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不要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思考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在思考中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如果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动机。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动机,建立学生逻辑思维的整体性,加强数学逻辑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五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中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基础[1](p5)。

二、“关键能力”的概念。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是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dietermertens)先生在1972年首次提出的。1974年,梅腾斯再次提出:“教育要培养为明天工作的人,而为明天工作的人要具备‘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就是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的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更是应对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如果劳动者具备这样的“关键能力”,即使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劳动者不但不会失业,还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关键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德国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学习和引入,目前已得到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认可。

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所需的高端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关键能力”定义为人的整体能力而不是片段化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重要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格、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2],使学生获得一种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和环境。由于知识和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所以任何领域中的学习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要学生在职业英语教学中获得“关键能力”,那么任何时候都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为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上课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高职英语的教学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学计划是按学期制订的。每个学期开课前,教师要提前拟订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时分配,以及每节课的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运用的教学方法等。任课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教材,认真详细地了解教学计划,熟知教材,在备课和教学中把教学计划细化到每节课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以真正落实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英语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开场听力,集中学生注意力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学计划,每单元的精读课都配有一节听力课,但对于听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一节课如果全部是听力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感,教学效果甚微。因此,笔者把一节课的听力分解成四次,即每次精读课开始时安排15分钟听力,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2.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其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精彩、灵活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因此,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可灵活选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问答式、给关键词编故事、翻译相关句子或名家名言、讲习语、讲幽默故事、即兴讲演等。例如,在讲授thanks,mom,forallyouhavedone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就“thanksgivingshouldbededicatedtomymother”进行演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互动融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语言训练机会。其次,信任学生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要多鼓励、多肯定,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中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最后,了解学生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桥梁。教师要走近学生,在教学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三)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课堂。

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课时少,学生基础差,教师教学时应把握一个原则,即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精讲多练,有些简单的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多言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指挥者,除了对知识难点进行讲解外,还要通过开展课堂讨论、互动练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四)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

笔者所在学校按自然班的模式开展英语教学。金融、会计、物流等专业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50人左右,网络、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就要根据教学任务指派不同的学生参与不同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把学生“分等归类”,即按听、说、读、写、译的课堂活动和学生的英语程度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按基础水平和对某项活动的喜好程度再细分成三个等级,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水平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按组打分。评分的环节可以先由学生相互评定,再由教师指出其中的问题,然后给予综合评定,以使学生相互学习,找出差距。

五、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实现个人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还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六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

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特殊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特殊,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问题,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4、散向性。

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其次,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初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教学中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七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才可以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必须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2.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与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使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

3.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出新,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引人入胜教学法。如通过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5.注重主体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诚然,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阅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模式清楚地发现,数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诚然,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严密,显得有逻辑。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文本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八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面对教育改革,作出了新的调整,在数学教学当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改革,要达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的目标。逆向思维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改变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是与常规思维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从思维的反向层面去思考问题,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逆向思维要求学生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同时,利用逆向思维模式,有时更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在数学教学当中,培养逆向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的理解;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思维严密的习惯;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时刻考虑巧妙利用逆向思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功用,将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改变教学理念,以生本的态度来进行数学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逆向问题,锻造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反思,在实战中提高思维水平,尤其是逆向思维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1.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因受到应试教育导向的严重影响,导致教师对思维培养不够重视,自然也就不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由于教师对于逆向思维缺乏必要的认知,导致了在教学实际行动当中不会有意识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多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现在的初中课堂教学,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身缺乏自我完善和持续学习的意识,导致教师在逆向思维的培养当中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性,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当中习惯于引导学生正向思考,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得不到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失去了很多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契机;虽然当前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和框架的构建,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使得教学缺乏坚实的基础和依托,从客观上导致了数学教学缺乏持久的动力。

2.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当前,数学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改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当中,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际数学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如果采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思维僵化的弊端,不利于培养思维的开阔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思考。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会强化记忆、生搬硬套;在知识运用时,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却缺乏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在数学学习当中,自身的综合能力无法较大地提高,更不利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提高。

3.总结反思较为缺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往往缺乏教学的发展性评价,这一点对于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尤为不利。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模式尚在初步的探索和实践阶段,因此对于教学反思体系的建设还不甚成熟。因此,教师还无法依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地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中,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和思考误区没能被及时发现,也得不到及时解决,这就阻碍了数学教学的持续高效开展。同时,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教学当中,教师没有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没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制订较为长久的思维培训计划,导致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初中各学科中,很多学生最怕的课程是数学,因为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要求较高,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拓展内容较多,因此造成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吃力。

如果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开放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情绪。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章节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出比例公式,然后再介绍其应用;教师让学生记忆公式和结论并能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能会有同学很难记住或者不会运用公式和结论。这时,如果教师采用逆向教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雕塑、建筑或者美术作品,如:维纳斯、米开朗琪罗等作品,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些作品当中的黄金分割的妙用;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以上这些作品在审美上给人以美观的印象?然后,趁热打铁介紹黄金分割的有关知识,以及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这时,学生对数字和符号的记忆就会转化成对图画和实物的记忆,相比于教师直接抛出公式,学生的掌握效果会大大提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逆向思维教育的成功案例。

2.将数学知识进行逆向运用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课本里已经涉及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教师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来帮助学生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和剖析,导致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学生无法通过数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学习时往往存在着数学概念模糊、数学运用生疏和实践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果,教师在概念和定义的介绍时,能有意识地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辨析,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在公理、定理的教学时,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学生就会非常清晰。如:平行线判定定理和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教学相互印证,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总之,在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逆运用,这样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及时对知识和方法进行逆向思考,能从反向角度出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逆向思维的培养为基础,利用学生逆向思维的优势,帮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注重对解题步骤和解题原则创新。在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时,学生应当不断地使用互逆法则等基本的逆向思维原理,帮助自己不断地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提升自己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和解题的能力。

3.创新数学教学方式

在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当前义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思想,以逆向思维模式的培养为抓手,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质量,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教学法展开教学。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时,教师应当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带领学生,从结果出发,逆向寻求解题思路并理解问题的真实含义;学习定理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两个方面结合进行教学;如: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结合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此外,反例教学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举反例,其实就是逆向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数学教材安排《第12章证明》,通过对命题、逆命题和证明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尤其对逆向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证法来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反证法要求学生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科学的证明,否定其反面,从而证明正面的正确性。反证法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初中数学教学在学生思维培养方面的问题所在,然后,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堂思维训练,不断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热门19篇)篇十九

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所有思维模式中,直觉思维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加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答题前就能用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教学导向;培养学生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基本定理。这些无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从思维活动的规律上来看,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开发智力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在数学解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学的重点已从简单的解决数学问题改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对数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数学的实际使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数学。而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学术领域和人文学术领域也越来越看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塑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额问题。本文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3、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多种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教师表扬和同学认可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处理问题。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等多种学习手段,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全面展开,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不再只看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的目的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要找到思路,紧扣已知条件,找到条件之间的共同桥梁,激发直觉思维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善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观念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1] 林碧卿. 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 宁德师专学报,2018(5).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学生自我学习总结自我总结学生高中高一(优质17篇)

    自我总结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学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精选的自我总结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总结自己的过去。15天的军训生活已为大学的军

    美术培训个人总结(精选17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改进的方向。在这些总结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成果和失误的清晰总结和深入分析。

    故乡情怀字大全(21篇)

    优秀作文应该注重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写作,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谁不惦念故乡呢,作为一个在异乡流浪

    除夕的小学除夕夜(模板23篇)

    在中国人的心中,除夕夜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代表了团圆和家庭的重要价值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健康提示,让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的新年。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

    我与企业共成长演讲稿财务(热门18篇)

    通过演讲稿,我们可以向听众阐述某个问题、分享经验、传达观点、呼吁行动等。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演讲稿范文,它们展示了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演讲艺术。尊敬的领导、评委和各位同

    可爱的小蜗牛中班教案(热门14篇)

    中班教案是中班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编写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推荐,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2、能和小蜗牛做好朋友,了解小蜗牛的

    做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演讲稿(通用14篇)

    演讲稿的内容应该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兴趣,同时又能清晰地传达我们的核心观点。演讲稿范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听众投入其中,与演讲者共情,感受到他

    一封写给父母的家书五年级(专业16篇)

    优秀作文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为大家展示的是一批经过精选的优秀作文,其中有很多不错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亲爱的妈妈:您好!妈

    入团申请书自我鉴定(通用21篇)

    入团申请书是申请加入共青团组织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展示自己充实和积极向上的证明之一。在准备写入团申请书之前,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

    聪明的小鸡大班教案(模板17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大班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要点。1、培养幼儿听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