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英英学古诗教案(十四篇)

时间:2023-05-07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朗读生字、词语,会写五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会写五个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诗歌。我们现在称它为古诗。

2.板书“古诗”,给生字“诗”注音。指名读——齐读,读准整体认读音节和翘舌音。

3.我国人民很喜欢古诗,许多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在家长的教导下学习背诗了。我想,你们也是一样。是不是?古诗中,又以唐诗最为著名,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现在,谁来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4.同学们背得都很好!可是,你们现在是二年级小学生了,只会背诗是远远不够的。那怎样才算真正学好古诗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一位也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去学古诗。她的名字叫什么呢?请看老师写。

5.板书“英英”,注音。指名读——齐读,读准整体认读音节和后鼻音。

6.板书“3”和“学”,补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7.看了课题,你想问什么吗?

二、看插图,听读课文: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3课,看课题旁边的插图。图上的小姑娘就是英英。旁边坐着的是谁呢?她们在哪里?你怎么判断的?

2.你们看,英英身上背着什么?从这里,你推断出这是什么时候?看英英和奶奶的 动作、神态,你想,她们正在干什么?

3.她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都告诉我们了。请大家边看课文边听读。

4.你听到了她们说什么了呢?

三、朗读课文:

1.认识课文格式:要想知道英英和奶奶说的每一句话,还得自己读课文。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格式。这与前后几篇课文的格式不一样,与练习1中老师和新新的对话格式一样。不分自然段,开头也不空两格,而是在最左边顶格写了“英英”,空一格,再写句子。后面几行字都不写到“英英”下边,而是与第一行第一个字对齐。这是告诉我们,“英英”后边的句子都是她说的话。那么,最左边写了“奶奶”两个字的表示什么呢?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提出朗读要求:

(1)先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遍,不熟悉的生字、词语多拼读几遍,直到正确、流利为止。

(2)再读课后生字、词语各三遍。

(3)最后再读一遍课文,尽量不看拼音读。

(4)以上都做到了,就静息。

3.学生按要求朗读生字和课文。

四、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卡片,拼读生字——读生字词,指导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音。

2.出示小黑板,齐读无注音的生字——轮读生字

3.出示小黑板,齐读生字词——轮读

4.总结生字词认读情况

五、读课文:

1.跟老师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析

4.齐读

5.初步了解课文:

(1).英英和奶奶分别说了几次话?

(2).英英学的古诗是什么名字?

(3)出示小黑板,领读《静夜思》——齐读——指名读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学写生字:

1.英英和奶奶对话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学。现在,我们来学写五个生字。

2.出示小黑板,齐读句子:英英背了一首古诗给奶奶听。

3.这句话里有五个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分别是“英、首、诗、静、思”。你们看,上下结构的字是哪几个?左右结构的字是哪几个?

4.齐说或指名说字的构成。

5.在田字格里范写生字。写“野”时教“里”字旁。

6.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七、课堂作业:

1.在生字本上写生字及拼音。

2.写习字册上这五个生字。

板书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对话)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初步识记生字字形,读准一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3、初步感悟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乡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揭题,师写课题,学生一起书空。

2、指导读好“英”的后鼻音,再读课题。

3、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你能像英英一样背给老师听听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生字词和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字音和字形掌握情况。

(1)小声练读,说说哪些字音需要注意?

(2)给“照”“背”组词,用“一首、一层”练习说话。

(3)去拼音齐读。

(4)说说生字字形你怎么记?

3、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指导学生了解这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通过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形式表现出来的。)

(1)找一找英英说了几次话?分别说了什么?(板书)

(2)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指导读好诗题。

2、指导结合诗句和插图理解诗意。重点理解“疑”、“霜”、“举头”。

3、指导感悟诗情。

(1)李白的思乡情写在脸上,仔细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李白呢?

(3)在这样孤独的夜晚,他会想念谁呢?

(4)李白的思乡情就写在诗中,配乐指名读。齐读。

四、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看板书,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收集

李白其他的诗,背一背,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ying

3、英英学古诗

背诗

说意

知作者

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语文组研究古诗如何教学,后来我根据学段特点,采纳了王爱云老师的建议,决定上这篇文包诗。整节课下来,不如意的地方很多。最失败的地方,在指导识记字形的时候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感悟诗情的时间不够,处理得有点草率。这是整节课高潮的地方,整个意境没有出来,我也很不在状态,与独自在家无生上课时差距很大,效果我很不满意。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三

作者:延陵中心小学 潘新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9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六

课题

3、英英学古诗

总课时

3

备课人

潘新华

教材

分析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以生动自然的对话形式,介绍了《静夜思》。课文有意创设的生活情景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又蕴籍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课文还配有两副精美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更有利于增添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静夜思》这首诗学生耳熟能详,背诵、理解诗意学生都能较轻松地完成。但本课有10个生字且笔画较多较复杂,正确掌握10个生字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

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兴趣。

4.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重点

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 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

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 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 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 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 明亮 意思 不由得 家乡 月光 唐代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 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 小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后感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

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 学习《静夜思》

1. 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 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 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 指名读。

b. 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 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 指名读。

b. “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 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 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作业

设计

1. 抄写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古( ) 自( ) 代( )

故( ) 首( ) 袋( )

3.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 )( )( )( ) 艹( )( )( )( )

讠( )( )( )( )

板书

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教后感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古诗。

2、指导写字。

教学

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 听录音欣赏。

2. 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 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作业

设计

请你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填空。

静夜思

,疑 霜。

, 。

1.”举“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感情。

板书

设计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延陵中心小学 潘新华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四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理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站起来。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也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文就结合《英英学古诗》一课的教学案例作初浅的剖析和反思。

[教例] 二年级《英英学古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一.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英英学古诗》,指名读题。正音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想了解的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

[评析] 教学刚始,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旨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又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质疑解难,优化学法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在交流的基础上投影出示《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懂吗?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自读古诗,边读边在诗中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不懂的地方。

生:老师,我不懂“霜”的意思?

生:“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懂“举头望明月”这句诗的意思?

……

师:小朋友,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了。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考虑片刻后说可以通过自己读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

师:恩,下面就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

(生交流,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

[评析]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因此,训练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课文《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一诗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古诗的基础上 ,然后让学生自读古诗,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自学后分别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么意思以及个别诗句的意思。老师便针对学生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先让学生在座位上自己读诗句看能不能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若不行再在四人小组里商量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解疑,又要懂得如何正确去评价学生。这样,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思维活动协调一致,可以使教师思维暴露在学生思维最恰当的地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动力。这样的学习,用时少,负担轻,效益高,学生获得了知识与能力,取得了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三.诵读感悟,体味诗情

师:(指实物投影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一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才会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元宵节的时候。

生:中秋节的时候月儿最圆。

师:是呀,中秋节、元宵节的月儿最圆了,那样的晚上我们都与家人在一起过节呢。 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度过的?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月饼,很开心啊!

生:元宵节的晚上我会与爸爸妈妈一起到街上去逛街,看兔子灯,到商店里去猜谜语,好热闹!

生: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回到乡下,与爷爷奶奶一起吃晚饭,看月亮吃月饼,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有多高兴呢。

师:月圆之时是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假如此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会非常想念家里的爸爸妈妈,想他们在干什么。

生:我会很难过的,别人都与亲人在一起,而我只有孤单一人。

生:我会怀念以前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说不定我会忍不住哭的。

师:是呀,别人团聚,自己却孤单一人,心中肯定很难受。(指图)想一想,说一说,此时的诗人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生讨论交流)

生:他会想到家乡,想念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不知道此时他们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在想着远在他乡的我。

生:李白会想:以前这个时候我与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多开心啊!而今天只有我一人,没有人与我说话。

生:他会想:月儿这么圆,可我却只有孤单一人在赏月,多冷清啊!想着想着,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师:说得多好哪,这个时候的诗人望着明月,他会更加想念他的家乡,想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谁来试着当一回李白把《静夜思》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生举手愿意朗读诗句)

师:老师也想做一回李白读一读这首诗,想听吗?

生:想!

(师配上音乐《良宵》,通过范读引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的意境中)

[评析] 此环节的教学片段着重在于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想象人物心情,体会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通过这样角色的转换,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层层深入地体会了诗人的思乡感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到古诗朗读上,这样就很容易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四.创设情境 体验角色

师: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

(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师:老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

(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而后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

师: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生可以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师引导)

[评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是,课上学生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作保障,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有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时使训练不到位,流于形式。因此,要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落实。在这一环节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利用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创设表演对话的场景,扎扎实实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个体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当学生已能熟读课文,理解诗意之后,让他们分角色来演一演,进行一场祖孙俩的对话。在组织方式上,还由师生先扮演角色示范引路,再让同桌互相练习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很好地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另外在组织说话的过程中教师还注意多运用激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并能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作为导演一起评价,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来评。同学们演得认真,评得也像模像样的。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头至尾都保持着参与学习的强烈愿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丰富多彩。以上的语文学习过程也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它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7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三

第一课时教

课时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认知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3、能力目标: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小朋友们,我们暑假时布置了一项作业——背诵古诗。(板书:古诗)

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你可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你会背《赠汪伦》吗?作者是谁?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要懂得古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3.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补充完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4.读课题。

5.要求认真听,一边听一边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解决发现

1.听录音范读

2.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课文是谁和谁在对话?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形式其实我们已经在练习一的学用字词句当中见过了,老师和新新就是通过对话来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a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对话。

b提示语。【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3.像录音示范一样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比一比,谁读得最认真。

4.看见小朋友读得这么认真,老师非常高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求你们再读一遍,读完以后,看看你能从人物的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5.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交流

(三)诗文整合

1.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英英学的是《静夜思》

(1)读好诗题。

(2)引导读好。

(3)夜晚的安静读出来了!你还读出了一种思念的感情呢!

2、出示诗:(点出红字,诗里藏着这些生字宝宝,谁来读读)

(1)读准字音。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这首古诗有几句?(2句)指名分句读。指名2人朗读,学生评价

指读整个诗。指读,评议。*读通诗句。

恩,小朋友读得真好,你们像英英一样都读准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奶奶想知道,朱老师也想知道。你们能在课文里找到吗?快速看看,找到了举手。

*学生交流;

(3)指名学生读意思。正音。(出示意思。点红生字)多指几个。读句子。(齐读)

(4)难读加大了,现在老师读诗句,请小朋友来读对应的意思。

(5)出示意思。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6)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也来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7)学生提问。

*师: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远离家乡的人”指的是谁呢?

(8)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文本(读好唐代,李白介绍诗人。)

*引导他们知道作者是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四)引导体会

1.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幅土上画的呀,就是李白,他在干什么呢?

你们瞧,这时候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大、圆)

师:对呀,这时正好是中秋之夜,在我们中国,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2.小朋友,你们想想每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

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

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白霜,多么冷清啊!(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读出他的思念之情?

(1)指名读,评议。

(2)生加上动作试读。

(五)识字写字

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诗

2.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

(3)“首”的本义是头、脑袋的意思,记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记忆方法纯属个人意见。)“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

(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

(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头扩词。

3.教师范写或学生上黑板,学生临写。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 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培养阅读、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看图(插图1)

根据昨天的学习,你能看图说一段话吗?学生看图说话。

3、英英和奶奶一共说了几次话?每次讲了什么?

4、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二、诗文整合

1.第一层:

1)指名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

出示诗,学生齐读。

教师:你读懂了什么?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交流,在诗句上标出节奏记号,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2)还有不明白的吗?(质疑: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2.第二层:

不明白的我们通过读课文来解决。

指名读第二层。

逐句找出与其对应的诗句,再同桌对应读:一人读诗一人读诗意。

现在都理解了吗?真了不起,反复的阅读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呢。齐读诗意。

3、第三层齐读对话说说明白了什么

1)师生介绍李白,诵读李白的诗。

2)感悟诗句

4、出示插图

1)什么时候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每月的月半是满月,一年中有十二次的月圆)

元宵、中秋你家是怎样过的?

学生:我家来了许多客人;我家吃糖芋头;我家吃月饼、做韭菜饼……

教师:为什么要吃这些事物呢?(饼像月亮,象征着团团圆圆)

是呀,放烟火、吃月饼、说笑,我们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着节日。诗人李白远在他乡,那时没电话没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圆。

2)诗人站在窗前看到了什么?背前2句诗。看着明月他想些什么?(学生:他想儿子现在长什么样了,学习好不好?妈妈身体健康吗?……)背后2句诗。

谁来当李白来朗读这首诗,评价。

三、情境体验

文中英英古诗学得多好呀?让我们也像英英一样认真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说给家人听。表演评价。

四、学习生字

意  照  层  代

认读交流如何写好生字。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新学2首李白的诗。

板书:          3、英英学古诗  

第一次  诗句

第二次  诗意

第三次  作者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八

作者:许叶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5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四

课 题

3、英英学古诗

备课者

许叶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堂资源

投影片、词语片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给生字“英”和“诗”注音)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古诗?(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鹅》、《锄禾》、《华山》)

谁能把这几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

背得好!你们在家里学过的古诗背给长辈们听吗?

二、解释课题,教学有关生字词。

1. 这一题目告诉我们谁学古诗?(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 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

3. 要求学生进行书空练习,记住“英”和“诗”。

4. 再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 看图。

(1) 课题右面的这一幅插图,画了哪两个人?(英英和奶奶)她们在做什么?(说话——谈古诗)

(2) 小结: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的话题是有关学习古诗方面的。

(3) 第二幅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大诗人李白在窗前望着明月,正在思考着什么)

2. 自学课文。

(1) 教者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 分步揭示自学要求

(3) 教学生字词。

四、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静夜思》的意思。

2. 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英英 一首 意思 古诗 静夜思

“静”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词卡订正。

2.《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里,英英说了几次后?各讲的什么内容?

3. 指名两人读课文,一人读英英说的话,一人读奶奶的话。(评议)

二、精读训练

1. 学生轻轻地读《静夜思》教者板书或用投影仪出示《静夜思》全文。

2. 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 诗中哪些诗句的意思你已经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 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过联系下文弄懂的。这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英英是怎么讲的吧。

5. 提问:《静夜思》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6. 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三、课堂作业

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画了些什么。

这个人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你们能够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吗?

二、想象与说话训练

1. 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再把课文轻轻两遍,想象当时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2. 提示:想一想:李白这时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3. 各自练习说,同桌互相试说,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4. 指名当众口述。

三、背诵《静夜思》

1. 《静夜思》的第一句写什么?(景色)谁能把它背出来?

2. 第二句写了诗人的哪两个动作?(举头望、低头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3.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4. 指名朗读《静夜思》。

5. 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连同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你们觉得古诗怎么样?

五、写字指导

1. 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 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六、课堂练习

1. 描红练习。

2. 背诵《静夜思》。

附:板书

英英 学古诗

背内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意思

说作者 唐代大诗人 李白

转载自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7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这篇新课文是——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静夜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两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①指名读。

②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

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4、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5、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乡、英、举、教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古、诗、故、首、意

五、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六、板书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背明月光———霜 听

(讲)  静夜思 懂

望 思乡

奶奶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十

一、课前预习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三遍,并圈出生字词。

2、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3、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    ”

古诗(sī  shī)     安静(jìn  jìnɡ)    英英(yinɡ  yīnɡ)

一首(sǒu  shǒu)   一层(cénɡ  chénɡ) 背诗(bēi   bèi)

二、课堂巩固

1、读拼音,写词语。

yì   sī       ɡù  xiānɡ     yīnɡ mínɡ      jiāo shū              

yì  shǒu        ān  jìnɡ      zhào liànɡ      yì  cénɡ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再组词。

央    (      )     争    (      )    云    (      )

寺    (      )     昭    (      )    子    (      )

田    (      )     孝    (      )    音    (      )

三、选字填空。

教  交   (    )通   (    )书   (    )歌  (    )往

手  首   (    )都   (    )先   (    )心  (    )中

四、给下面的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     )

(     ) 

(     )

(     )

(     )

(     )

五、根据意思把相关的诗句写下来。

1、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                   。

2、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                   。

三、课后拓展

1、你还会背李白写的其他的诗吗?选一首写下来。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十一

学习这课,首先从课题入手,明确这一课的主人翁是英英,借着学生已经的预习过,问学生:“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学生自然背得朗朗上口,且有模有样。

接着让学生打开课本,认真看课文的格式,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对文体了解得还不错呢。有说:以前我们学的课文分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行都空两格作为标志,这篇课文没有自然段;有说: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是单独出现的,有《悯农》、《锄禾》;《静夜思》是在课文里面的;“这就叫‘文包诗’。”有说:这篇课文的前面有“英英、奶奶”。“那是表示什么呢?”“表示是奶奶和英英说的话。”“那用说话的内容写成的文章叫什么形式呢?”沉默了好议会儿,终于在我要公布答案时,有一学生自信地说:“是对话的形式。”“真了不起!”

然后就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章,“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这句话读起来很费劲。一是前半句读不齐,即使画了停顿符号还是不太理想;“思念起故乡来”,学生思维定式,总有人读成“思念起来”,反复朗读了好多遍,结果还是夹杂着几个不协调的声音。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奶奶跟英英对话的内容,课文层次清晰,学生一下子就说得很准确:她们的谈话是围绕《静夜思》这首诗展开的,谈了诗的内容、意思和作者。

我跟学生分角色朗读,我扮演奶奶,萌对我这奶奶沙哑的声音还不满意,说可以再老一点。我于是就“装老”了,“是啊,奶奶年纪大了,耳朵不中用了,英英啊,你一说就是一大串,奶奶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什么意思?”刚开始要求回答的小朋友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在我的暗示下,终于有孩子知道从书上找到了答案,但我发现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对到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没有感觉。再反过来问这句话是说的哪句诗,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我们还讨论了“为什么说是秋天的夜晚?”大致了解是因为秋天天高云淡,月亮格外明亮;秋天有个中秋佳节,人们都团圆了,就更加思念起故乡来。这时就有学生问:“老师,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节的晚上写的吧?”“你怎么知道的?我看不一定哦!你看,诗中是说‘举头望明月’,并没说‘圆月’啊。”他笑笑,坐下了。我心里反没了谱,是在中秋节的晚上写的吗?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并没有此说,才算安心。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感觉不太好,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文中的语句是对诗句的解释。

本来还设计让学生扮演奶奶,向英英提出问题。可是由于在诗句与意思对应上扯了不少时间,这一环节没能进行。这会儿坐着后悔呢,学生定有我想不到的精彩的提问。很遗憾!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十二

一、看拼音写汉字

gu shi zhao liang yi si shou xian an jing ye wan jiao shu

二、选字填空,再读一读

(1)首 手 一( )古诗 一()好字

(2)望 往 ()上看 一()无边

(3)思 丝 雨( ) 意( )

三、请你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填空。

静夜思

,疑 霜。

, 。

1.”举“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感情。

补充阅读:

为什么(wèishénme)中秋(zhōngqiū)的(de)月亮(yuèliàng)分外(fènwài)明(míng)

中秋(zhōngqiū)期间(qījiān)的(de)月亮(yuèliàng)特别(tèbié)明亮(míngliàng),是(shì)由(yóu)这么(zhème)几(jǐ)个(gè)原因(yuányīn)造成(zàochéng)的(de):

一(yī)是(shì),中秋节(zhōngqiūjié)在(zài)农历(nónglì)八月十五(bāyuèshíwǔ)。在(zài)这几天(zhèjǐtiān)里(lǐ),正是(zhèngshì)月亮(yuèliàng)“满月”(mǎnyuè)的(de)时候(shíhòu)。

二(èr)是(shì),中秋节(zhōngqiūjié)正(zhèng)处在(chǔzài)秋天(qiūtiān),秋天(qiūtiān)是(shì)一年中(yīniánzhōng)天气(tiānqì)最好(zuìhǎo)的(de)时期(shíqī),天气(tiānqì)明朗(mínglǎng),万里无云(wànlǐwúyún),空气(kōngqì)新鲜(xīnxiān),到(dào)了(le)夜晚(yèwǎn),圆圆(yuányuán)的(de)月亮(yuèliàng)挂(guà)在(zài)空中(kōngzhōng),格外(géwài)明亮(míngliàng)。

三(sān)是(shì),中秋(zhōngqiū)期间(qījiān),正逢(zhèngféng)秋分(qiūfēn)季节(jìjié)。在(zài)平时(píngshí),太阳光(tàiyángguāng)往往(wǎngwǎng)是(shì)斜(xié)着(zhe)照射(zhàoshè)月亮(yuèliàng)的(de);到(dào)了(le)秋分(qiūfēn)时(shí),太阳光(tàiyángguāng)几乎(jīhū)是(shì)直射(zhíshè)着(zhe)月亮(yuèliàng)的(de),因此(yīncǐ)反射(fǎnshè)到(dào)地球(dìqiú)上来(shànglái)的(de)光(guāng)更多(gèngduō)了(le)。

当然(dāngrán),秋季(qiūjì)还(hái)不是(búshì)月光(yuèguāng)最多(zuìduō)的(de)季节(jìjié),冬天(dōngtiān)才是(cáishì)月光(yuèguāng)最多(zuìduō)的(de)季节(jìjié)。不过(búguò),冬天(dōngtiān)又(yòu)有(yǒu)谁(shuí)出来(chūlái)赏月(shǎngyuè)呢(ne)。

十五(shíwǔ)夜(yè)望月(wàngyuè)

唐(táng):王(wáng)建(jiàn)

中庭(zhōngtíng)地(dì)白(bái)树(shù)栖(qī)鸦(yā),冷(lěng)露(lù)无声(wúshēng)湿(shī)桂花(guìhuā)。

今夜(jīnyè)月(yuè)明人(míngrén)尽(jìn)望(wàng),不知(bùzhī)秋(qiū)思(sī)落(luò)谁(shuí)家(jiā)。

大意(dàyì):

中秋节(zhōngqiūjié)的(de)晚上(wǎnshang),皎洁(jiǎojié)的(de)月光(yuèguāng)洒(sǎ)满(mǎn)大地(dàdì),乌鸦(wūyā)已(yǐ)在(zài)树(shù)上(shàng)歇息(xiēxī),院(yuàn)中(zhōng)的(de)桂花(guìhuā)被(bèi)露水(lùshui)打(dǎ)湿(shī)。今(jīn)夜(yè)有(yǒu)许(xǔ)多(duō)人(rén)在(zài)赏(shǎng)月(yuè),不(bù)知(zhī)道(dào)那(nà)茫(máng)茫(máng)的(de)秋(qiū)思(sī)会(huì)落(luò)在(zài)谁(shuí)那(nà)儿(er)?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十三

巧设情景朗读 为课堂注入活力——《英英学古诗》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8

巧设情景朗读 为课堂注入活力——《英英学古诗》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这节课学的是《英英学古诗》一课。这一课时苏教版特有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这类课文,这节课又是进行的第一课时,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对于第一课时的上法基本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无非就是倒入新课、读读课文、认认生字、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把课文读通顺。总觉得已经驾轻就熟了,所以也就信心十足地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

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即欢快又平静。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小溪停止了流淌:有些孩子停止了读书,开始了小动作;还在读的也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怎么回事?我有些疑惑。仔细想一想,我明白了。这篇课文既不是描写了优美神奇的景色,也不是讲的活泼有趣的故事,所以学生们不是那么感兴趣。再加上第一课时的模式他们都很熟悉了,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进行下去的话,孩子对课文失去了兴趣,对课堂失去了热情,那么就不可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不可能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怎么样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呢?用简单命令的方式:打起精神来,认真读书,大声点!肯定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入手。正在这时,我看到了课文中的插图,图的内容是英英正在和奶奶对话。这让我眼前一亮,有了主意。这篇课文的特点正好整篇都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这些孩子平时最喜欢分角色朗读。我何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呢?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分角色朗读都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才会进行,但是,这次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发挥它新的作用。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在脑中形成了。

“同学们,课文都读好了吗?”我问同学们。“读好了。”他们响亮地回答我。“那好,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我当奶奶,你们当英英。”果然他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一个个坐直了身子,端好了书。奶奶的话只有两句,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在英英的部分,这样一来他们就把课文的主要部分练读了一遍。很快一遍读完了,大家一起读读得很好,字音正确、句子通顺、声音响亮。可是单独读的话怎么样呢?我要进行我的第二步了,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具有评价的功能。

以往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都是分段读课文,然后学生再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尽管要求学生在评价的时候要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老师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尽量不打击学生,但是,听到别人指出问题,提出批评,总是会感觉到不舒服,有些孩子就会很紧张不安。这次我要尝试一下新的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别人的评价,改进自己的朗读。

我对同学们说:“谁想来当英英和老师合作读一读?”“我、我、我”下面小手林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喊道。我特意找了一个平时读书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到前面来。我对他说:“现在你就是英英我就是奶奶了。”我一边说,一边搬了个凳子往讲台上一放,把嘴一瘪,眼睛一眯,手上做拿着针做针线活的样子。(只恨没有提前准备一幅大眼镜)同学们一看都笑了,那个到前面读书的学生也笑了。一开始,他的声音很小。我一听就一手放在耳朵边上,用奶奶的腔调对他说:“什么?奶奶年纪大了,耳朵不大好,你可得大声点。”下面又是一阵笑声,那个读书的同学也笑了。接下来他的声音明显响亮了。可是读的过程中他又出现了读不通顺的情况。我早就预料到他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又皱着眉头,一副很不明白的表情对他说:“奶奶没有听明白,你能再给奶奶说一遍吗?”底下又是一阵轻轻的笑声,他又读了一遍,这次比上次好多了,我满意地点着头,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奶奶这下可明白了。”他也高兴得笑了,一点也没有平时让他再读一遍的紧张和不安。接着又上来几个同学和我合作,读得好的,我像奶奶那样夸一夸,抱一抱,不太好的就像刚才那样再让他读一读。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很高兴,就像跟自己的奶奶说话一样,一点也不紧张。同学们都争着要读,于是我就让同桌两个来分角色朗读。他们马上高兴的读了起来,一会儿这个当奶奶,一会儿那个当英英,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读书声一直持续到了下课。

下课了,我对这节课上的突发奇想不禁有些得意。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在第一课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的兴趣,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并且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箭三雕。反思以往的教学,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的不同的特点设计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模式化的倾向。致使课堂慢慢趋于僵化,没有了生气,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才能保持课堂的活力,才能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十四

作者:常州市怡康小学 蒋铮    转贴自:常州市怡康小学    点击数:60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五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图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两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① 指名读。 ②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

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 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 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4、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5、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次。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乡、英、举、教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古、诗、故、首、意

四、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古( ) 自( ) 代( )

故( ) 首( ) 袋( )

常州市怡康小学 蒋铮

xx年元月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世界读书日活动策划方案(优秀3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

    最新主题年会策划方案优秀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

    军人使命心得体会(优质14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

    鸟岛教案第一课时 课文鸟岛原课文(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

    艰苦奋斗的文章素材优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上级自我介绍精选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2023年奋斗的作文4508篇(实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我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发言稿简短精选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我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发

    最新春满校园作文300字大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

    2023年作文教学随笔500字模板(11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