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XY字客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提前预知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为应对做好准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教案模板范文,探索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一

《蓝树叶》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讲读课文的第二篇(即第十九课)。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知识与能力方面: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他又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开课时和学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看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并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课程教学光盘逐一播放各种颜色的树叶图片相机介绍“瞧,这是绿树叶,红树叶、金黄色的树叶等。

而课题是蓝色的树叶,这是为什么呢?”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觉到树叶的不同,从而心里面也产生了疑问,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识字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特点,即孩子已初步具备的识字能力的特点,我放手让孩子运用“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给生字编儿歌”等方法自主识字,在全班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写字时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再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课程教学光盘按笔顺一笔一画教学生认真地写下来,并且同时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姿势,做到足安、肩平、身正和三个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二

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圆形物体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圆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来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半径和直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圆的美。

重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

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有关概念。

本节课我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半径;用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学习半径、直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动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等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圆的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点亮双眼,看自行车车轮。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1、认识圆的边:观察圆形,看看它的边是由什么样的线围成的?由此得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心:移动车轮、转动车轮,让学生观察车轴在车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通过实物迁移,用一个点表示车轴,从而去认识固定的点即定点在圆中叫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3、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在图中找出与圆心距离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点,能找多少个,并观察分别在圆的哪个位置,从而认识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位置关系。

4、认识半径:通过点在圆上这个知识认识到圆上所有点与圆心所连的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接着介绍这样的线段就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组去讨论怎么理解半径,并通过一道练习加深对半径的理解。

5、认识直径:出示一个圆及圆中的6条线段,让学生观察6条线段中哪条最特别,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特别之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再介绍这样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再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直径并在圆中试着画一画直径,看看还能画出多少条,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6、认识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预习回答问题来知道圆的对称轴及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来解决如何确定它的圆心的问题。

(三)齐心协力,一起练习。

本环节通过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首先,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接着让学生们猜。

谜语,轻松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个水果)猜出后,我们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围最大能吃出什么图形?在猜谜中感受到圆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圆,最后出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三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7的乘法口诀》中的例2、例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和分两行摆点子的情境图。首先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正方形的情景,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建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通过示范、指导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通过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熟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适合他们的就是直观形象的学习了。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发现学习法、游戏激趣法,把这四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尽管本节课“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体验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美国教育学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学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分析发现法,在教学中通过层层深入把“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暗含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把“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通过亲身操作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倍”,让学生初感受到“倍”,还给学生准备了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四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五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2、词句训练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讲读最后一段。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1、引读法。

2、图文结合法。

3、迁移法。

1、课题入手法。

2、课后题入门法。

3、圈点勾划法。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六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七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6~9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本课之前都能说出、数出6~9各数,对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也有一定的掌握,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接触到这些数;但在孩子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6~9各数的概念,如何正确书写还比较模糊。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有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认识应会读写6~9,掌握6~9的顺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交流探究的意识。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6~9各数的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本课难点是: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6~9各数的含义。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出示套圈游戏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在授完新课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6~9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教学6~9各数的认识时候,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发现在5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6,在6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7,从而了解数的顺序。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6~9各数的顺序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6~9各数的顺序。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由个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通过数字卡片复习旧知识,利用抓珠子的情境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6、7、8、9这4个数由具体实物逐步抽象出数的认识过程,并学习写数。学生虽然会按顺序数出6~9,也可能已经认识了数字6~9,但对这4个数表示的意义,对它们表示的数值究竟是多少,认识不一定清楚。让学生经历认数过程,揭示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这4个数的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在学写数时让学生分析各个数字的字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做别人的小老师,因此在完成第一个练习时让同桌学生互相检查,这样既帮助了同学又让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还发扬了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精神。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和所学到的知识,体会到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八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九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生活中熟悉的街道和有特色的建筑。

2.初步学习看地图,感知家与幼儿园的位置关系。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已经观察了自己走过了那几条路,能说出一些有特色的房子。

环境准备。

一张所在城市或乡村的地图。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看地图,感知家与幼儿园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看地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中国地图吗?(认识)它的外形像什么?(大公鸡、恐龙、翻过来看像河马------)今天我也带来一幅地图,看看是什么地方?(幼儿回答)。

二、已有经验的交流分享。

“现在我们在哪里?”

“我们幼儿园附近有什么?”

三、初步学看地图。

1.“我从家到幼儿园走哪条路最近?”

2.“找一找,你从家到幼儿园应该怎么走?”

小结:教师引导、协助有困难完成的幼儿完成。

3.师幼共同确定幼儿的位置及幼儿园附近的主要街道、建筑。

4.教师在地图上介绍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请幼儿帮忙找一找从老师家到幼儿园的路线。

小结:地图可以告诉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寻找这些地方。

四、在地图上走一走。

1.幼儿找一找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在地图上用手指走一走。

2.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来园的路线和路上自己印象深刻的房子,还可以与同伴进行比较。

结束部分:

请幼儿讲述自己学到了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少讲多练多演示来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地图,结合实物的演示,设计了观察和探究的思考题,但是发现幼儿年龄特点,对方位的感觉仍然很含糊,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能否说出知识点(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应使孩子的探究更专注,更富有热情;孩子们的思考更严谨而深刻;孩子们的学习更生动而有效;孩子们更热爱科学,更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在活动中幼儿是快乐的,大部分的幼儿很投入,表现也很积极。活动中和幼儿平行交流,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活动中,我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说、大胆地说。大多数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大胆的表达。活动中,教师一直与孩子是平等的,是站在支持者、引导者的角度,去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支持是有效的。

不足之处:

1、在活动中还需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能力较弱又不敢开口的幼儿。

2、课时容量大,导致活动时间长。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把握,而每个幼儿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只有适合幼儿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只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十

活动目标:

2、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树叶,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纸盒,树叶贴画。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设计思路:直观对比,直奔主题。通过展示老师用树叶做的树叶贴画和老师的提问,直奔主题“树叶”,一下子就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树叶上来了。)。

二、通过不同方式直观认识树叶。

1、(出示各种树叶)请小朋友们看着老师手里的树叶,他们分别都像什么呀?(扇子、针、三角形)。

2、他们的形状不一样,那么大小呢?(让幼儿拿出自己手中的树叶,进行观察)有的树叶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宽,有的窄。

3、(摸一摸、闻一闻)比较完了树叶的形状和大小之后,请小朋友们闻一闻手中的树叶,再仔细地摸一摸,有什么样的感觉?(有的很光滑,有的粗糙,有的还有刺,还有的树叶会发出淡淡的清香等,鼓励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说出的自己的感觉。)。

(设计思路:看、摸、闻,层层深入,让幼儿对树叶从感官上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

三、游戏活动:“找朋友”

1、老师先讲清游戏规则:老师出示一种树叶,边展示边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手中拿了与老师相同树叶的幼儿则站起来,边出示树叶边大声的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

2、老师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

(设计思路:游戏在幼儿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游戏,游戏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在游戏中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充分利用找朋友的游戏,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使幼儿在游戏中给相同的树叶进行归类,很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送树叶宝宝回家(按颜色分类)。

1、(老师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纸盒,上面用彩笔画出房子的形状。)树叶宝宝和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该回家了,请小朋友们将树叶宝宝送回家吧。

2、请幼儿有序的将手中的树叶按照颜色分别放入相应的纸盒里,对于有个别出错的幼儿老师给予及时的纠正。

(设计思路:如果单纯的让幼儿按颜色给树叶分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会很高,在这里老师充分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送树叶宝宝回家这个环节,使幼儿对树叶的颜色进行了分类,又将幼儿手中的树叶回收起来了,以免造成教室环境的破坏,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儿歌表演并教育幼儿爱护树叶。

1、树叶宝宝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我们和他们共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就让我们为他们表演一首儿歌吧,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2、幼儿进行儿歌表演“小树叶,沙沙沙,风儿吹来雨儿打,小小树叶快长大,为咱祖国做绿化。”

3、教育幼儿懂得爱护树叶,不能去攀折树木,去爱护我们的大自然。

六、活动拓展。

今天我们和树叶宝宝交上了朋友,对他们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森林里,去认识更多的树叶宝宝,并且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树叶来做一幅画。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十一

2、在活动中体会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3、引导幼儿动手用各种树叶拼贴树叶画。

4、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各样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

难点:用树叶拼贴树叶画。

活动过程。

1、老师拿出收集好的各种树叶给幼儿看,并且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互相交流。老师个别提问说出树叶的名称和颜色。

2、老师引导幼儿说一说树叶的名称、形状、大小和颜色。

3、引导幼儿说一说所在小区里面都有什么树木,各有什么作用。

4、老师小结:树木是人类的朋友,小朋友们不要乱爬树,不要乱采摘树叶。

5、让幼儿一起动手用树叶自由贴一幅树叶画。

6、活动结束。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十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讲讲、做做引导幼儿爱护树木,并且知道要多种树。

2、初步了解树木与人、动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立体教具、树、沙盆。

活动过程:

(--)讲故事:

1、出示小熊:问:“这是谁”

2、老师讲故事,并出示立体教具。

3、提问:

(1)小熊想砍树干吗?

(2)春天到了,小熊干吗不砍树?

(3)夏天到了,小熊干吗又不砍树?

(4)秋天到了,小熊干吗又不砍树?

(5)冬天到了,小熊干吗又不砍树?

(6)最后,小熊想到什么?又做了什么?

4、小结:小熊真好,不乱砍树,还种了许多树。让小动物和人可以乘凉有家。

(==)种树:

1、出示沙盘,“我们也和小熊一起种树,好吗?”

2.每人取一棵树,种于沙盆中.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排队回教室。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十三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其差异。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旨在让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猪、兔、狗毛绒玩具各一件;中型跷跷板;相关的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都来玩跷跷板了,小朋友猜猜谁轻谁重。

幼:跷起来的小动物轻,沉下去的小动物重。

※教师运用设置情境的方法导入活动,以幼儿十分熟悉的压跷跷板为例,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入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

师:请从小筐里拿起两样东西,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幼: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师:请拿出两块积木,是一样大吗?掂一掂,哪块重,哪块轻?

幼:不一样大。大的重,小的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师:试一试,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球是怎样的?

幼:一样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璃球重。

师:掂一掂大小一样的棉花球和玻璃球,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幼:玻璃球重,棉花球轻。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师:掂一掂,大棉花球和小磁铁,又是怎样的感觉?

幼:大花球轻,小磁铁重。

※幼儿尝试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与比较是此环节设计的亮点。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而适宜的活动材料,通过任意两件物品的比较、大小不同积木的比较、同样大小玻璃球的比较、同样大小棉花球与玻璃球的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的比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激发了幼儿的主体性与探索、比较的热情。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师:用什么方法能使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

幼:盛进水或装上东西。

师: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现在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

幼:东西全倒掉或都装上一样多的东西。

※数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4.利用课件,拓展思维。

(1)倾斜的天平两端分别是一个西瓜和几个梨。

师:请问天平两边怎样才会平衡?

幼:最好的办法在跷起来的那边再放些梨。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支粗蜡烛和两只细蜡烛,两边重量相同,教师将两边的蜡烛同时点燃。

师:如果两边的蜡烛燃烧的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

幼(争辩后最终给出答案):是平衡的。

(3)天平显示皮球和冰块一样重。

师: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幼: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教师又利用生动的课件,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活动延伸。

1.丰富活动区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物品,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学习。

2.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活动反思。

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最后的环节,教师利用课件拓展思维,使幼儿经验进一步提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认识树叶说课稿(精选14篇)篇十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中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1、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

圆锥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两者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了圆柱的知识后再认识圆锥问题不大。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体会旋转直角三角形的边所成立体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模型,刻度尺,平板,剪刀,直角三角形,木棒,胶带。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看、摸、想、剪、量、转等实际操作掌握圆锥特征。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下面说一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情境导入:由圆柱变换成圆锥,并举例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来感知圆锥的形态,使学生激起认识圆锥的欲望。

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感知圆锥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转一转的实际操作掌握圆锥侧面展开图特点,深刻体会到圆锥的高定义和明确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轴旋转所成立体图形的半径和高。

课堂小结:通过填表课堂提问和回顾旧知相结合的方式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检测: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板书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使学生清楚的掌握本节课知识。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认识》的说课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实用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专业18篇)

    教师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些教师工作计划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场景,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1、加强理论学习,深

    2023年梅花魂读后感参考范文(18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回响和思考,是我们对阅读体验的一种反思和总结。这些读后感范文不仅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同时也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

    2023年小学三年级感悟生命(热门19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启迪思想和传递价值观念的文学作品,它能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优秀作文范文让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才华,不妨一读。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做

    最新有你陪伴真好的有你陪伴真好(精选18篇)

    优秀作文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能力,让人印象深刻。以下是一些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第一次遇见你,正是我失败失落之时,我看见你在

    最新医学院大学生自我鉴定(优质18篇)

    通过自我鉴定,大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实现计划。大学生自我鉴定是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的一种方法。自我鉴定不仅是一

    2023年教师集体备课工作总结(汇总14篇)

    教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促进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推荐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总结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最新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教案(热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各类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学科教育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一种书面材料。编

    2023年春季消防安全工作实施方案(通用16篇)

    一个好的工作方案可以使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减少错误和犯错的概率。接下来是一些企业内部实施的成功工作方案的案例,可以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我办20xx年冬季

    最新消防日大班安全活动教案(专业17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求,保证教学的适应性和个性化。欢迎大家浏览以下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给您的教学提供一些灵感。收集有关火灾和灭火的

    2023年保险业务经理个人简历(专业14篇)

    一个优秀的个人简历可以突出你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为你争取到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编写个人简历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注意其中的信息展示和语言表达,以帮助你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