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孤雁阅读理解 风入松吴文英阅读答案翻译赏析(通用9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FS文字使者崔涂孤雁阅读理解 风入松吴文英阅读答案翻译赏析(通用9篇)

导游词的语调要亲切、热情,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和记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段引人入胜的导游词呢?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导游的实际操作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一

风入松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画船帘密不藏香。飞作楚云狂。傍怀半卷金炉烬,怕暖销、春日朝阳。清馥晴熏残醉,断烟无限思量。凭阑心事隔垂杨。楼燕锁幽妆。梅花偏恼多情月,慰溪桥、流水昏黄。哀曲霜鸿凄断,梦魂寒蝶幽扬。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二

《月夕》

作者: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戾报三更。

考题

(1)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4分)

3.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这两联两次写到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4.结合全诗,分析尾联在表达上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 答: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2分)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答: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2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1分)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1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3)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先从视觉写月光洒满庭院的景象,再从听觉写微风吹拂丛竹发出的声音。(2分)两次写到的雪都是作者的错觉(或“虚写”),(1分)作者借雪渲染一种超凡脱俗的洁净氛围,(1分)表现其内心的澄澈。(1分)

(4)上联“村深无漏鼓”交代作者所居之地为远离尘俗的僻远之村;下联以“鹤唳”反衬环境之寂静,以“三更”写诗人夜深无眠,表现其对这种超凡脱俗境界的陶醉。

鉴赏

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三

风入松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春风吴柳几番黄。欢事小蛮窗。梅花正结双头梦,被玉龙、吹散幽香。昨夜灯前歌黛,今朝陌上啼妆。最怜无侣伴雏莺。桃叶已春江。曲屏先暖鸳衾惯,夜寒深、都是思量。莫道蓝桥路远,行云只隔幽坊。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四

8.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2分)诗的第一联写设祭时的场景。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3分)

9.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3分)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3分)

【鉴赏】:

谢翱(1249—1295),字皋羽,自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后迁居福建浦城县。考进士未中,曾在文天祥戎幕任谘议参军,宋亡不仕,浪迹山水以终,落魄而有大节。能诗文,著有《晞发集》。

“西台”,在浙江桐庐富春山下,与东台相对峙,据传为汉代隐士严光游钓处,又称钓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谢翱约集友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后写成此文,历叙其事,表达他对这位杰出的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的深切悼念。

文章一开头,即追记自己与文天祥的特殊关系,以及文天祥一生的英声烈节、浩然正气。文字简略古奥,而又以廋辞隐语错落映带其间,在一种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的.氛围中,又给读者以触类而长,旁搜远绍,开启这些文字之谜的钥匙。读者既知作者为南宋遗民,则所谓“故人唐宰相鲁公”者,必有所喻,所喻又必当时之人。读者会从“故人”、“开府南服”、“予以布衣从戎”等线索,寻求出“唐宰相鲁公”其人其事。故黄宗羲注谓:“其称唐宰相者,记言前朝,称鲁公者,周文公封鲁,故言文公为鲁公也。”(《南雷文案·西台恸哭记注》)与黄同时的顾炎武直谓“唐鲁公”即唐之颜鲁公(真卿),因为他曾封鲁郡公,做过太子太师,地位也相当于宰相,且其身当安史之乱,其忠贞烈节亦与文天祥相类。既知唐宰相鲁公暗喻前朝文天祥,沿着这条线索,则“开府南服”之日,“布衣从戎”之时,以及“明年,别公漳水”,“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等,自不难求索。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在南剑州(福建南平)建立府署,图谋恢复。谢翱于是时以平民身份率乡兵数百人赴难,遂为幕僚参议军事。明年,文天祥败走漳州,谢翱与其诀别。后明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元兵押送元都燕京,最后以身殉国。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包含在这些隐晦的文字当中。“以事”两字,巧妙地隐去了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执北行的耻辱;而于“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大书特书,则意在以张巡、许远、颜果卿之抗击安禄山与文天祥的扶宋抗元相媲美。从文字上一简一繁的处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文天祥被执北行,过睢阳、常山,曾作诗悼《颜杲卿》,有云:“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在悼《许远》诗中有云:“起师哭玄元,义气震天地。……睢阳水东流,双庙垂万世!”这些诗既是文天祥对古代忠臣义士的颂歌,也是自己坚贞不屈、义无反顾的誓词。“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说明文天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可以和颜、许辈接席比肩,永垂青史。廋辞隐语、暗喻影射,是一种传统的易于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法,人们一旦解开了其中之“谜”,就会豁然开朗,获得一种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审美愉悦。这一段短短的五六十字,容量大,信息多,隐而显,婉而正,凝炼厚重,如幽谷流泉,月夜箫声,无穷之忧愁暗恨,都有待读者去慢慢咀嚼、品尝。

p;第二段,重点写一个“哭”字。张丁注此文引作者祭祀文天祥文有云:“章(漳水)、贡(水)之别,言犹在耳。水寒天空,老泪如霰。”可以想象当年谢翱与文天祥分别时许与义气生死相邀的悲壮情景。其后,一亡一存,一个临难死节,浩气长存,盖棺论定;一个流亡江湖,哀思不尽,抱恨终身。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唯有佯狂山水,长歌当哭,方能排遣苦楚烦闷,表现侠骨刚肠于万一。作者在正面叙写哭祭之前,先以“梦中寻之”烘托之,再以“悲不敢泣”铺垫之,形成肝碎肠裂的悲恸气氛。而在哭于“子陵之台(即西台)”之前,又以“始哭公”于夫差之台,继“哭之于越台”为之烘托,为之铺垫,以明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由“悲不敢泣”至哭之再三者非止一日。这始哭、继哭、今哭,前后历时十二年,跨吴越江浙数地。始哭于夫差之台,因为文天祥在那里开府执事,而临难死节,正在是年;继哭于越王之台,因为当年文天祥奉命使元,过越王台,作诗有云:“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而勾践之忍辱负重,兴越灭吴,亦与文天祥相类。面对扶宋抗元的彻底失败,想起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兴亡得失的历史教训,自然会勾起作者一番“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刻骨悲痛。三哭于子陵之台,表明作者之不忘“故人”。作者对文天祥的思念、爱戴、景仰,初不以贫贱布衣易其守,今不以荣辱存亡异其心。同样身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同样背负着家恨国仇,凡夫俗子即使不曲膝变节,也容易逐渐淡忘,终至麻木;而爱国的仁人志士,却忧愤多思,慷慨悲歌,终身不二。古人有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哭,既是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深沉悼念,也是对国破家亡的不尽哀思。这一段文字,也极简略,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自第三段始落实到正题,对“哭于子陵之台”的前后经过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这段由三层组成。“先是一日”至“复东望,泣拜不已”,正面描写约集友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情形。文笔明晰细腻,与前两段之简略古奥大不相同。作者只是将所约友人真实姓名隐去,而以甲乙丙代称之,至于其它则不厌其烦娓娓叙说。于时、地、风物交代特详,作为哭祭前的衬托与铺垫,由严装待发、残垣枯甃、风风雨雨,逐渐将读者引入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使人感到庄重肃穆必有所事。果然:“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以厚重的感情、急促的语气、简洁地勾勒出祭拜的全过程,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描写,而重点仍在突出一个“哭”字。一连串庄重急促的祭拜动作,终于引发了一场号眺大哭,长期压抑的悲愤,终于在此得到了无所顾忌的宣泄。然后,再由此时、地、风物引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以抒发物是人非的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至此,登西台恸哭告一段落,仿佛兴已尽而笔当停。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写了“有云从西南来”至“于是,相向感唶”一段文字,掀起第二个高潮。心有所悲,则万汇同感,日暮途穷,壮志难酬,即以“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扶风歌》)的诗句泄其忿懑。故南来之云可相助以悲,且南来之云,在作者眼里不正可视为文天祥英灵的象征么?由此,作者又情不自禁,借助招魂之歌,像屈原那样,将其内心的抑郁悲痛用芬芳隐约的辞藻予以宣泄,进一步渲染哭祭文天祥时的慷慨悲壮情景,使文天祥的形象更加伟岸,悲剧的色彩更为浓郁。从“复登东台”以后为第三层,写事后“各为诗以寄所思”,以示哀思不绝之意,谢翱《西台哭所思》云:“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读过杜甫《八哀诗》的人,是不难了解作者叹旧怀贤,伤时忧国,“百年见存殁,牢落吾安放”的悲愤心情的。作者始用“风帆怒驶”,“疑有神阴相”以回应上文,表示文天祥之英灵长在;继用阮籍穷途之哭,表示爱国志士之浩然正气长存。直到最后一段,又以“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为喻,寄希望于后人,暗示天下分崩,正统已绝,兴汉灭夷,扶宋抗元,正在其时。这就是作者所言“今之人不有知予心,后之人必有知予者”的深刻用心。显然,作者此记的目的仍然在激励天下之士揭竿而起,将以有为。文章最后以“先君”登台之日暗示作记的年月,结束全篇。

全篇四段文字,详略得当,宾主分明,重点突出,叙写生动,以“恸哭”两字贯穿全篇,表达了深沉的悲愤。这种感情不仅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而且是属于整个民族的。由于当时在元人的野蛮统治之下,作者有许多话不敢明言,只有借助于廋辞隐语,用影射象征手法加以表现,正所谓乱世之辞多隐晦。这种隐晦是在高压下形成的,因而它也最能唤起被侮辱、被迫害者的共鸣,其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往往是那种直白浅露的文字难以比拟的。

《登西台恸哭记》是一篇宣传爱国主义高扬民族气节的优秀散文,在元明之际广为流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几乎成了人人必读的文学教材,为之笺注索隐题记序跋者不乏其人。到明清之际,由于民族矛盾又一次加剧,这篇文章又一次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元明之际的张丁,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都曾为之作注,以寄托其麦秀、黍离之悲,民族沦亡之痛,这些都足以说明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人们需要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他是一盏明灯,一面旗帜,是民族的内聚力和生命力的伟大象征。因而对文天祥的纪念、颂扬,或恸哭,或高歌,或为诗,或作文,都能激发起生活在异族统治下的人民深刻反思,积极奋进。这种不甘奴役勇于抗争的精神,乃是天地间的一股浩然正气,乃是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它可以代代流传,永恒存在,与天地日月同辉。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五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4分)

答案: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1分)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1分)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1分)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1分)

2)“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4分)

答案: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2分)“闲敲棋子”之“闲”似闲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2分)

赏析:

《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

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注释

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赏析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写蚕妇的伤感。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蚕妇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痛哭流泪了。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蚕妇之所以会痛哭流泪,是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诗人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此诗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诗人在此时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七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词牌名:

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代表作有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

此调有多种格体,俱为双调。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旧谱分作六言、三言两句,不尽适合。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以上这篇相见欢朱敦儒阅读答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八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

愁草瘗花铬。

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

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

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

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

幽阶一夜苔生。

赏析:

此词为清明西园怀人之作。上片由伤春写到伤别。首句“听”字值得品味,不忍看的孤凄之况自现,且重复使用,更觉沉痛。次句又着一“草”字,看似平常,实能反映词人想借之遣怀却心烦意乱的愁绪。“一丝柳”更是以武断的计量表达思念日久且深。下片写雨过春晴,扫林观赏,触物生情。“黄蜂”二句写秋千索所留手脂香引动黄蜂,以侧笔点染,妙语通神。末句“一夜苔生”,踪迹渺茫,盼望急切,一笔写尽。盖青苔不唯生于幽阶,亦且萌发于心田矣。

崔涂孤雁阅读理解篇九

房太尉:房琯。

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对棋:对奕、下棋。

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谢傅:指谢安。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

《别房太尉墓》赏析/鉴赏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也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只听见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意境分析

此诗极不易写,因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句句都要得体;而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所以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

思想感情

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诗人已经为此吃了苦头,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表现出诗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老师给学生评语(优质10篇)

    致辞致谢能够让我们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并感激那些为我们付出过的人们。精心组织致辞致谢的结构,可以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表达,并保持秩序和连贯性。以下是一些

    跨年励志祝福语 元旦跨年夜祝福语短信(汇总7篇)

    请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工作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加准确地制定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在写请示信时,要注意尊重和礼貌,避免使用过于直接或冷漠的措辞。请示是一种职场中常

    2023年小学生自我介绍秒(优质12篇)

    一分钟可以改变你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一分钟的素材收集,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大家可以借鉴以下一分钟的时间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小学生自我介绍秒篇一

    师范生求职的自我介绍(汇总8篇)

    师范生求职的自我介绍篇一。以下就是本人的自我介绍:毕业出来任教已经有一年多了。有较长的教学经验积累!性格活泼开朗,有亲和力,待人真诚,善解人意,有较强的语言表达

    最新酒店辞职报告 酒店简单辞职报告(通用16篇)

    辞职报告是向上级领导或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离职申请的一种方式,它需要清晰地说明离职原因和时间。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报告范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2023年承包灯具安装合同(通用16篇)

    作为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离婚协议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文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典型的离婚协议样本,供大家参考。承包灯具安装合同篇一发包单位

    2023年桃花诗句最出名的古诗(汇总20篇)

    在典礼中,人们会穿着特定的服装,进行庄重的仪式动作,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在典礼前,我们需要详细制定一个充分的计划,确保典礼的各个环节有机衔接、有序进行。邀请大家

    2023年我们都是木头人教案反思小班(大全8篇)

    小学教案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准备和安排的详细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在下面的初中教案示范中,你可以看到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古诗名言警句摘抄 学习鲁迅的名言和诗句(大全8篇)

    环保标语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下面是一些同学在军训总结中分享的感悟和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古诗名言警句摘抄篇一2)写不

    2023年手和手指头绘本教案反思(优秀16篇)

    幼儿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习和准备相关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高一教案的编写要注重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手和手指头绘本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