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4-01-18 作者:储xy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这本书收录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以及谈话集,全篇以人为本位,破除各种宗师,热门哲学的思想,强调要想接近真理,获得真相,必须在没有任何向导的前提下认识自我,继而觉察自己,付出全力和专注力去觉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同时保持赤子之心,在这种觉察中,也许那扇真理的窗户会打开,吹进使你革新的风,让我们体会顿悟、大爱、至美等等,于是在空灵的境界中,我们认识自我,得到自由,并与真理相遇。

认识自我 克里希那穆提 自由

人类总是寻求真理而不得,在于传统的探求模式是“由外围向内包抄,通过世间、修炼和压离,逐渐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培育内在的美及爱。 然而事实上,这样反而使人变得更加狭隘、琐碎而低劣,就像剥春笋般一片一片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明年,也许下辈子才能看到结果”,所以要摒弃形式主义,宗教家既定的模式等等,要想真正改变,必须抛开昨日种种,探寻无向导,而不是“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述……活得即肤浅又虚空,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如此这般才能真正走上接近真理的道路。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理念权威能指导你自己, 克氏也不能,能做的是提醒你,帮助你。

书中有关于恐惧,暴力与愤怒,人际冲突,烦恼,昨日重担的独立篇章,每一章都是可以单独成为主题的演说,我暂且理解为这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对现状有深入的了解能帮助我们回归本心,走到认识自我的道路上来。在这里选取部分阐述如何认识这些局限的现状。“恐惧、暴力、愤怒”是由念头引发的,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才能看见他们的全貌,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笔者的理解在于并不是观察恐惧,暴力,愤怒本身,因为这些是无形的,我们也很难做到真正观察他们,并且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是令我们产生这些的对象,我们应当观察自身的感受,例如呼吸,体会心绪和源头,或者这样内观的方法来的有效。

在书中提到认识自我应当没有向导,既然没有什么可以做我们的向导,那我们究竟如何去真正认识到自我,可以说这是克里希那穆提希望帮助众生的核心,首先要做的是观察真相。在文章中,克氏提到“时间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是。我指的是那种毫无恐惧、直截了当地看一件事的单纯。我们要好不扭曲地看到自己的真相,我们说谎是,就承认自己在说话,既不掩饰,也不逃避 ”,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导师与徒弟,正视自己,这种认识需要谦卑的态度,同时正视当下,时刻保持敏锐的心思觉察“活生生的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愤怒、你的残忍、你的凶残、绝望、痛苦和悲伤。能认清这些就是真理。只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真相,你才可能了解真理。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的得到它的。 ”一如作者杰德.麦克纳在《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阐述的观点:开悟是由自身观察,不分好坏判断的心,以澄清空灵的心境观照,自然完整地得到的。我想这种开悟即观察真相,觉察自己。

自由究竟是什么,随心所欲?让我们看看克氏是如何解读的:“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助游,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能清楚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你从来不曾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唯有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自由是向内的,是自我充盈的圆满状态,停止对外的追求,是一种灵与肉合二为一,心灵上的平静与和谐。

克氏的书中提到“我们心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的接受某种文化的定型,然后形成一个狭隘的自我。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籍、阶级、类型、宗教、传统、语言、教育、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及各种政治宣传、经济压力、所吃的食物、所处的气候、家庭、朋友、经验等等各种事物的影响。”我想这本书就是可以治这些影响的良药,他如同一位激进又不乏温柔的智者,帮助读者一步步走进自己,通过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人的现状:什么是快感、恐惧、暴力、人际冲突,最后达到什么状态来阐述,使我们了解自身局限所在,促使我们静思,冥想,进行自我发现之旅,真相就在你心中,亟待你自己去探索。另外他对人性种种卑劣的展现始终是抱着不排斥不压抑的态度,而是转成空无,以清明澄静的状态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并与真理相遇。读克氏的书有如枯草遇见醴泉,通读下来无疑是畅快,大有裨益的。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纸质书籍被电子书籍渐渐替代,人们通过网络获取资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读书仍然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将通过我的实际体验,重新审视课堂读书的意义,并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读书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课堂读书是学生接触书籍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现代社会,电子屏幕的使用日益普遍,学生们的娱乐方式也转向了网络游戏和视频观看。然而,这些娱乐方式往往不能给学生带来深度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真实认识。而通过课堂读书,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从中获取知识和见解。一本书的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某一方面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能唤醒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课堂读书可以让学生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从书中汲取养料。

其次,课堂读书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通过课堂读书,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课堂上老师会教导学生如何快速寻找关键信息,如何理解作者的意图,如何从文字中抓住重点等等。这些技巧的掌握,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课堂读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和解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读书过程中,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课堂读书成效不如预期。首先,教师在设计课堂读书环节时,往往只注重内容的灌输,而忽略了技巧的教授。学生们往往只是被要求读完一本书,而没有得到具体的指导和讲解。其次,在读书环节中,学生们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讨论。读书不仅是个体的活动,也是一种社交的行为。通过读书交流和讨论,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和学习。然而,在许多课堂中,学生们往往是匆匆读完书,然后被要求写分析报告。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对书籍缺乏兴趣,也破坏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课堂读书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设计课堂读书环节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而不仅仅关注内容的输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和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找到信息的窍门。其次,在课堂读书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讨论。学生们可以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交流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对于书籍的兴趣,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和项目,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和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学生们可以组织一场戏剧表演,将书中的情节和人物重新演绎出来。这样的创造性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总之,课堂读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读书,学生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要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读书。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设计,增加学生的互动和讨论,以及提供更多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可以提高课堂读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1. 或许因为此书是演说合集,所以某些地方的条理不是很清晰明了。有时长篇累牍在重复同一个话题,推进很慢;有时却又语焉不详,不甚了了。甚至还有跑题、替换概念之处,例如,讨论生理死亡带给人的困扰,最后却在谈心理的死亡(清空)。

2. 克氏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有明显的误解与偏见。

然而,瑕不掩瑜,此书依然为“认识自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 人生的真理、实相在哪里?(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不在宗教里!不在传统、权威里!

在认识自己里!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了解真理了。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

因为生活是由关系构成的,所以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 观察,极大的觉察力,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

- 觉察整体意识,全观(attention)而不是专注(concentration)

- 注视着它

- 单纯地、如实地去看,谦卑

-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

- 正视你的恐惧、暴力、愤怒、欲望……

- 惟有这种观察才能看到真相,当心智看到全貌时,自由就来到了。

-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 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 不要逃避

- 不比较

- 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批评谴责。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

- 毫不逃避、辩解、谴责、或压抑地正视它(恐惧)。既不加以判断,也不干预。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

- 不要思考,只是单纯地观察

- 不加好恶地正视它,既不想去除它,也无意从中解脱,只是观察而已。

大部分人的现状与真相:

- 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

- 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焦虑不安、二手货

- 局限的、自我受限制的、被干扰的(表现在对问题、挑战的不当反应)

-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象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 逃避(eg. 参加球赛、寺庙、教堂、娱乐……)

- 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

- 分裂: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风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为政。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

- 痛苦、贪婪、嫉妒、怨恨、挣扎、绝望

快感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寻求快感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快感必定带来痛苦、沮丧、忧伤及恐惧,并由恐惧而滋生暴力。(理解:快感与喜悦、喜乐的区别在于执着,执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痛苦。而执着来自于念头、记忆,即思想。所以获得喜悦而不是快感的方法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不要去思考。你一去想它,喜悦就转为快感了。在这里,思想是有害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恐惧是由念头(思想)引发的。(作者的重点是:思想既造成了快感,又造成了恐惧。)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看见恐惧(快感)的完整面貌。面对恐惧本身,正视它,观察它;不逃避,不压抑,不去设法解决或克服。与恐惧共存,人心存活于当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如果你正视它,深入它,它就会消失。

(补充:葛印卡的内观开示对此有更细致、实用的阐述。有些智者的教导是,在愤怒的时候观察“愤怒”,这样它会自然消失。这个方法没错,但很难真正做到。原因在于,愤怒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它只是一种情绪。当你在观察愤怒的时候,你只会观察到让你愤怒的对象(某某人、某某事),然后你甚至会更加愤怒!那么应该怎么做?不要观察愤怒,取而代之的是观察你的呼吸和身上的感受。因为愤怒与你的呼吸、身上感受的变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密切相关,直接联系的。而正因为呼吸、身体的感受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更加直接有效。这就是内观的基本原理。)

- 恐惧、快感、悲伤、思想及暴力,全都是密切相关的。

- 人际冲突: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image)与防卫机制上的。

比较:这种不断与某人或某事较量的习惯,是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你早有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待人处事的概念,事实上,你却活得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总想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毁掉欲望,或者压抑、控制、升华它。我们只需要单纯地正视欲望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对象。我们的内心就是因为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才不断陷入矛盾之中。

- 彻底的自由:如果你说,你已经从某个东西中解脱了,那也只是一种反应而已,其实它根本与自由无关。反抗也并不是自由,而只是一种反应(reactive,已经受制于对方,而不是主动、自发、自主的)。因为你跳出这个模式,又会陷入那个模式之中。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而能清除依赖、奴役、臣服、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

- 孤独是清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这种种垃圾,孤独是丢开别人的看法,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

- 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空隙。

(理解:所谓的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实体,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存在的仅仅是当下这一刻。时间并不是像水那样的实物,一点一滴地在流失。只有当下这一刻和行动,才是实相。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必定属于现在。但由于行动常常带来吉凶难卜的后果,于是我们常去设想(思考过去、盘算未来),期待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安全感。思想是永远不会安于当下的,它要么在过去,要么在未来。于是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而引发悲伤、痛苦、希望、懊悔、恐惧……如果思想能安住于当下,或者思想完全不活动,这些困扰便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同样来源于思想。)

- 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爱:

- 爱不是:崇拜(上帝)、依赖他人滋养、快感、欲望、臣服、干涉对方、占有控制、比较、义务、责任、悲伤、恐惧、嫉妒、自叹自怜。爱不是思想的产物。练习无法得到爱。

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在我们真正看见的那一刹那,我们就浸淫在爱中了。

- 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问题都来自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全神贯注。(理解:观察者,我,所拥有的记忆、观念、印象、概念……所有的心理活动,因为都是来自于过去的累积,所以在当下成为了障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阻隔了我去体会了解真正的美,真正的爱!)

- 在日常生活中,思想非常重要。在另一种层次上,它却一点价值也没有。

- 思想维系和延续着昨日的快感,同时也维系着快感的反面(恐惧和痛苦)。

- 思想不但引发了内心的矛盾与对立,它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

- 当你完全而彻底专注时,这个观察者、思想者、中心点和自我感觉都会一并消失,在那份专注中,连思想也无影无踪了。

- 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

- 你可能在幻觉中享受一段美好时光,你也难免在自己的局限中看到一些幻象,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对象。信得愈诚,那信心所投射出来的幻觉就愈为清晰,这些都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冲动的向外投射。

- 对于实相或真相,一旦我们声称认出它,就表示我们早已从心中投射了一个假象,所以它仍然是思想及时间的产物,而不是真相。凡是思想所能想出来的实相,绝不可能是真的实相。

- 冥想和专心是两回事。念头跑来跑去并不是问题,让自己觉察每个念头的动向,才是关键所在。

-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

-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 如果你学着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走路的姿态,吃东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如何闲聊、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觉察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拣择,那就是冥想了。(冥想 = 觉察,而不加判断)

-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

- 已经不能再奋斗力争的心,就是道心。在这种心智状态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谓的真理、实相、大乐、美或爱。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读书是每个人每天必读的心得,古人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对于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书越多课外知识就越广泛,知识面的大大增加对我们以后的读书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读书势在必得,多读一点书的好处:1.考试时经常会考到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面广的同学会在这儿一处占便宜,比别人得考分的这道题多得好几分,可不要小看这几分,如果你其它题全对,就只有这道题,那就太吃亏了。2.现在找工作都要知识面广的,并且工作效率又快又好的。

这次胥老师发给我们了一本《小学生必做的50件事》(分男生版和女生版),这上面讲的是小学生的个人安全问题和行为习惯、应该改掉的缺点和应该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好同学、好孩子。我在这里面特别看重关于健忘、写日记......等问题,我个人就有健忘症,做的一些事情都需要同学、老师和家人的提醒才记起来或等一两个月才想得起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当日记写下来,每一天都看一两遍日记,这样就一箭双雕了!

看书的好处实在太多,说也说不完。“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同学们好好读书吧,多多读书,加油!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通过近一年来车站组织学习《弟子规》,我们非常荣幸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弟子规》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弟子规》是传承儒家经典文化的文学作品。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方面阐述。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让他们在晚年的时候不再操劳,不再替我们担心受累,也不要让他们做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多抽出时间看望老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和关爱,心里上的宽慰,这也是一种孝道。血浓于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对长辈尊敬,爱护晚辈,做到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这样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团结。其次在外要珍惜朋友及我们身边的人。另外《弟子规》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这样给人以清新之感,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相互攀比,我们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做最好的自己。爱你本来的样子,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他软弱的一面,别人短处不应到处宣扬,应当取长补短。仁爱宽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与人坦诚相待。

今后在工作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多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次,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做好,那就会出现“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也许是仁爱的最高境界。因为爱自己,所以爱父母,因为被人爱,所以爱人,因为爱生命,所以感恩爱。我们生命有限,但爱是无限的,因为爱,才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己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情怀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认真读过学习过,用心去做,并且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便可终身受益。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暑假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在孤单一人在孤岛上生存下来,并成为航海家的愿望。

鲁滨逊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在风暴海啸中,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但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政客对书籍情有独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样诠释。是啊,书能净化人心,能洗去一切 的阴暗,书就是这样神奇。

生活中,难免会有忧伤,忧愁,失意等负面情绪。这时只要拿起书,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起体验那些温馨,美丽的故事。当回到自身时,又觉得豁然开朗,书中有你要的阳光!

可阳光下又一定有阴暗。鲁迅先生对“黑屋”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在“屋”中那不甘心,不放弃的《呐喊》,唤醒了多少中国人奋发的志向?即使在现在的和平年代,翻起那本《呐喊》,是不是又觉得有奋发向上的必要呢?书中也有你要的激励!

书有你要的内涵。在无聊时,翻翻书,也是一种享受。随个性丰富的主角们一同体验平淡而温馨的故事。感受溶溶泄泄的气氛,自然感到豁达。

书中还有你要的快乐。莎士比亚说:“书是时间的营养品。”我们应该用书丰满自己的翅膀——以翱翔于云海之上;爬上书籍巨人的肩膀——以望得更高;让书补充我们的阅历——以探索得更远。

请不要忘记书给予我们的一切!带我们走向成功的书籍给予我们的一切!

-- end --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单单是知识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和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有效地认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