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文锋最新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一个好的提纲应该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相应的小标题。在编写提纲时,我们应尽量避免过于拘泥于细节,而是注重整体的逻辑结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总结有所帮助。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篇一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1.认知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

2.情感目标: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1.创设情境:

播放天游峰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天游峰的险、高。

(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天游峰的险、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天游峰

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天游峰的句子,然后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险、高,使学生明白,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游人爬山游玩都望而生畏,可有一位老人却天天都在打扫天游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3.学习扫路人

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抓住一个问题:打扫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为什么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学生在回答时,自然而然能围绕老人的品质回答。

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体会人物性格,使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也学习到描写人物性格主要就是由这几个方面表现的。

4.小练笔

“30年后,作家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通过这一练笔,加深学生对扫路人的印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篇二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蕴涵哲理,是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熏陶的好素材。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五年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如:顶天立地、气喘吁吁、望而却步、瘦削、豁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较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预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学习课文第一段。

上课伊始,师生谈话,揭题质疑,从而更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结合分自然段的朗读检查,着重对“沏茶”、“瘦削”、“炯炯有神”、“黝黑”、“扑棱棱”等字词进行正音,特别要读准多音字“削”、“量”,初步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交流回答质疑中提出的简单问题。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各段大意。最后学习课文第一段,通过看天游峰的图片,说看后的感受,找描写“险峰”的语句,体会天游峰“石梯”之“险”以及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再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氛围,加深感悟。

接下来,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这一课时,我设想主要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我准备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课一开始,通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课文有十二个自然段,共分三段,第二段是课文的过渡段落,巧妙引出课文的中心人物——扫路人。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写“我”与老人的对话。在设计学习活动中我将第二、三两段整体考虑,先让学生逐段自读,了解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再在文中画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行为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并体会: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圈圈画画,写下个性化的批注,然后全班交流,品味这些语句,试着将体会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最后组织朗读交流、评读加深感悟。在交流过程中,我将随机点拨引导。

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时,我先出示外貌描写的两句句子,让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褪色”、“运动鞋”、“精瘦”、“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体会老人朴素、勤劳、和善、健康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这位老人的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人物的语言,尤其是第四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我先出示第四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让同桌分角色读,围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组织全班同学品读交流。在品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时,我从学生的朗读交流中生成话题: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累不累?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出示第七自然段,让学生抓住“顶天立地”、“九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词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比一般的扫路人更累。再引导学生比较朗读6、7自然段,体会老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感受老人与山的情感之深。品读第十自然段老人的话时,让学生也能学着老人悠然地说一说,感受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品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对话时,引导学生讨论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再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相机板书: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信豁达的精神风貌。

识得到升华,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1.摘录本课中你欣赏的词句。

2.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充满自信

天游峰的扫路人

豁达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篇三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本课教学力求做到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好课“三味”(即浓浓的语文味、浓浓的人情味,浓浓的书卷味):

(1)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紧扣文章内容,“动情诵读、静心默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书本中的语言文字,在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对天游峰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又如文中两段描写天游峰的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特别形象,特别生动,虽不是本文重点。但我也让学生反复有感情的诵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紧扣文章内容,“圈点重点,反复感悟”。在本节语文课上,我出示自学提纲,鼓励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抓重点词语进行感悟。从“精瘦” “瘦削”“黝黑”体会老人工作;从“褪色”“棕色的运动鞋”体会老人生活艰苦、朴素;从“炯炯有神”体会老人有精神,健康;从“引”“沏”体会老人热情好客;从“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朗声大笑”体会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2)浓浓的人情味

人情味表现在: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是一个情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始终维持这个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情节,激发他们的情感。例如让学生反复诵读中走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险,我“终于”登上天游峰的“好不得意”,我初见老人时的简朴的印象,为我沏茶后的品茶聊天,与老人简单交谈后对老人的敬佩,“细细打量”;到随后紧紧抓住老人手的“激动”,到最后完全的折服:“自信、开朗、豁达的笑声伴随我回到驻地。”;走进作者的内心,跟着他被老人一步步感动。还例如感受老人的“不累,不累”的原因,感受老人“舍不得离开”的原因,感受老人的惊起林中鸟儿的爽朗的笑声。让文中的人物充满感情,让文字活起来,让学生体会老人三段话中的悠闲、自信、开朗、和话中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人情味还表现在:注重情感熏陶,重视价值引领。文中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与外表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老人偶遇、品茶聊天,并从与老人的对话中得到启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课文结束了,我和老人的偶遇结束了,但老人的豁达开朗自信的笑声不能结束,应该一直回荡在我们耳边,这是老人给“我”的启发,也是老人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启发,老人的朗声大笑告诉我们要乐观的对待每一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人生奠基。

(3)浓浓的“书卷味”

“做每一件事,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

砍柴的时候,想着的是火的诞生,

锄草的时候,想着的是丰收在望。

与你同行,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跟你分手,想着会师时候的狂欢。”

“浓浓的语文味、浓浓的人情味,浓浓的书卷味”总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意语文”,才能真正达到“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朱光潜)的境界,才是我一生追求的教学方式。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材简析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和阅读课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准备:u盘课件

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上,我着重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程序分三点进行

(一)朗读体感知内容,加深理解内容

(二)紧扣内容,解决问题

我开门见山地说明今天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体会天游峰的“险”;

2、体会扫路人的“乐”;

3、体会作者的“情”下面逐个解决

2、体会老人的“乐”:接着要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天游峰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了便于授课,使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我把以上的大问题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小问题:

(1)这是一篇写什么为主的文章?

设计目的:

1、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老师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降低了难度,便于学习;

2、在突出学习重点时,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让学生找相关句子、读相关句子、悟相关内容,但不是乱找、乱读,而是按一定的顺序找,既使学生主动思考,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体会作者的“情”提出问题:课文表达了作者能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就会找出相关的两个句子:

(1)30年后,我再来看您!表达出了对老人真诚的祝福,祝他长寿;

(三)总结全文

1、指导概括中心思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2、再现板书根据板书口述课文梗概,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天游峰: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反衬

扫路人:每天一级

级扫上山

轻松自在

扫下山

自信豁达

外貌——

神态——

动作——

语言——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篇五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蕴涵哲理,是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熏陶的好素材。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五年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如:顶天立地、气喘吁吁、望而却步、瘦削、豁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较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预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学习课文第一段。

上课伊始,师生谈话,揭题质疑,从而更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结合分自然段的朗读检查,着重对“沏茶”、“瘦削”、“炯炯有神”、“黝黑”、“扑棱棱”等字词进行正音,特别要读准多音字“削”、“量”,初步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交流回答质疑中提出的简单问题。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各段大意。最后学习课文第一段,通过看天游峰的图片,说看后的感受,找描写“险峰”的语句,体会天游峰“石梯”之“险” 以及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再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氛围,加深感悟。

接下来,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这一课时,我设想主要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我准备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课一开始,通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课文有十二个自然段,共分三段,第二段是课文的过渡段落,巧妙引出课文的中心人物——扫路人。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写“我”与老人的对话。在设计学习活动中我将第二、三两段整体考虑,先让学生逐段自读,了解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再在文中画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行为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并体会: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圈圈画画,写下个性化的批注,然后全班交流,品味这些语句,试着将体会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最后组织朗读交流、评读加深感悟。在交流过程中,我将随机点拨引导。

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时,我先出示外貌描写的两句句子,让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褪色”、“运动鞋”、“精瘦”、“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体会老人朴素、勤劳、和善、健康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这位老人的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人物的语言,尤其是第四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我先出示第四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让同桌分角色读,围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组织全班同学品读交流。在品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时,我从学生的朗读交流中生成话题: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累不累?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出示第七自然段,让学生抓住“顶天立地”、“九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词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比一般的扫路人更累。再引导学生比较朗读6、7自然段,体会老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感受老人与山的情感之深。品读第十自然段老人的话时,让学生也能学着老人悠然地说一说,感受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品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对话时,引导学生讨论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再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相机板书: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信豁达的精神风貌。

识得到升华,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1.摘录本课中你欣赏的词句。

2.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充满自信

天游峰的扫路人

豁达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篇六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1、认知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

2、情感目标: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1、创设情境:

播放天游峰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天游峰的险、高。

(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天游峰的险、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天游峰

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天游峰的句子,然后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险、高,使学生明白,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游人爬山游玩都望而生畏,可有一位老人却天天都在打扫天游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3、学习扫路人

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抓住一个问题:打扫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为什么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学生在回答时,自然而然能围绕老人的品质回答。

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体会人物性格,使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也学习到描写人物性格主要就是由这几个方面表现的。

4、小练笔

“30年后,作家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通过这一练笔,加深学生对扫路人的印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

这时我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篇八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

这时我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整合提升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品读感悟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以上就是我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