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

时间:2023-11-01 作者:紫薇儿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

高中教案是一种为高中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方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特收集了一些高中教案范文,与大家分享。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一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三、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课余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二

陈老师这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的掌控、学生的参与等方面都把握的非常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有效性、层次性、参与性结合,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现就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亮点与不足提几点意见。

亮点:1、课堂导入——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陈老师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段视频导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生活会这么困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是画龙点睛之笔,为教学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2、环节设计——层次分明,突出主题。

陈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1个分粥的故事1个探究活动即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设置阶梯型问题(如),层层深入剖析相关知识点,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探究、问题的突破,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体现量力性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高了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参与——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是点燃智慧的打火机、催化剂。陈老师坚持以生为本,多次提问学生,关注学生参与,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事例、视频等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如问答法、讨论法,分组交流探究等,能较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感悟,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4、课堂互动——氛围宽松热烈,体现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

陈老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态亲切自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走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愿意回答、想要回答,师生互动良好,原本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机盎然。

不足:本课的知识含量大,概念多,因此在时间把握上稍有不足,也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检测。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都进行的很到位,将本应是很难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很自然的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构建,也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影响的来源。

2、理解文化影响的表现。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文化影响的特点。

能力目标:

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设计:

1.预学案评价分析。

2.(观察生活)。

以桃花节为例让学生列举文化现象。

3.(各抒已见)。

请你设计国际友人的行程。

4.活动设置:

让学生表演接待外宾的情形来感受文化对人们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些影响?

5.(体验地道战遗址)。

通过地道战遗址照片,请你谈谈自己参观之中之后的感悟。

展示世博会的相关图片。

6.(多媒体播放)。

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7.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探究学案题目。

8.当堂达标。

学生做当堂检测的题目,检验教学结果。

9.知识总结:

10.(学以致用)。

课后要求学生做一调查,对自己影响做大的一部作品,并说明原因。

二、教师活动:

1.评析预学案,做得好的表扬,激励;做得差的进行鞭策。

2.与学生一起在回顾之前桃花节带给我们的影响,让学生列举文化活动。

3.展示图片:同学提供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从环境、活动两个方面入手,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的影响。

总结: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4.学生演示,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板书: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5.引导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感悟。同时结合教学要求进行提升。

引出这些感悟是在这种环境与参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总结:潜移默化。

由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入我们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板书:参加健康活动。

6.引导学生倾听,并思考这首歌说明了什么?

分两部分听完。

板书:深远持久。

设问:你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总结:树立科学“三观”

7.指导学生在题目中的疑问,

让学生自主展示,点评。

8.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查缺补漏。

9.整理本节知识要点。

10.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学生活动:

1.查找预习问题,做好听课准备。

2.由学生自由地回答。

3.由学生设计活动,

4.由学生交流自己对文化对人们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5.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感悟。

列举自己参加过的有益文化活动。并谈自己的感受。

6.学生听还唱。

由部分学生回答问题。

7.自主解决,合作讨论,形成本小组的答案展示,另外以小组点评。

8.自己解决问题,检验学习成果。

9.与教师一起整理。

10.由每一个学生先以局面的形式准备,并由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四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基本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收集材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国家性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教学重难点。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五

1.知识目标。

(1)识记。

〇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〇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〇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〇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解。

〇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〇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〇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〇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运用。

〇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讨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要看他对社会、为人民贡献了多少,而不是为自己捞取了多少。

〇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讨论分析为什么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〇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〇列举生活事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个性发展和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253。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深刻理解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指路航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3)通过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4)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人和物的价值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只有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劳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认同劳动的观念,承认奉献的价值,是学习这一课后应有的重大收获。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索取,只是满足自己的小利,走不出自我的人生是狭隘的,走不出自我天地的人永远找不到人生幸福的真谛。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对社会对群众永远怀有感激之情,努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3)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社会性,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抛开社会和他人的纯粹的个人的奋斗是不可能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因此,把自己放在社会中,放在集体中,放在和他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4)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别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条件,别总在黑暗中孤影自怜,唉声叹气,走出自我,勇敢地站出来,敢于对命运说不,勇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同样能够与那些有条件的人一起搏击长空,铸就人生辉煌。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提示与建议: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以校训、班徽的制。

254。

定为例,可说明价值判断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的作用。讨论:报刊媒体中关于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的内容。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从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言论中,探究影响其价值判断的因素。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讨论:选择解决某项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可采取的策略与方法。讲评: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劳动者的生活轨迹。讲演:面对人生旅途中挫折与成功、曲折与前进、机遇与挑战的选择。人生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需要每个人去创造。撰写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框题一: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的基本含义。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3)对人的价值评价。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〇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〇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框题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已。

(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〇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〇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〇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255。

框题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2)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〇人的生存条件由社会提供。

〇人的发展条件由社会提供。

〇人的享受条件由社会提供。

〇人的工作条件由社会提供。

〇人创造价值的条件由社会提供。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2)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1.本课的逻辑结构。

根据课程标准,第十二课的内容设计为三个框。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人的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这一框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及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活动的重要作用,最终了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在理解了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后,本课将进一步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实践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56。

准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价值——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努力奉献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

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才能,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在本课中,第一框分析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价值观对于人具有导向作用。第二框分析论证什么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三框论证了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这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这三框的逻辑清晰,内容紧密联系,从剖析不同的概念到实际运用,最后落实到人的具体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人的价值。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共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学生思考,物的价值不同于人的价值,对一般的事物而言,其价值就在于它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人则不同。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也就是说,人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社会和他人,并且能够从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满足。第二问让学生思考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活动对自己所属的社会以及他人、自己的需要的满足。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列举出了人们在经济、政治、道德、科学等不同的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认识。要求学生明确,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关于某制药企业的营销理念的问题。该企业经理正是本着为患者、为人而生产药品,而不是为利润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才使该企业生产的药物受消费者欢迎。可以看出,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作用。正如朱熹所说:“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专去计较厉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现实生活中这方面例子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很多反面的事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

257。

第三个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积极的、进取的、崇高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而错误的、消极的、自私自利的、贪图享乐的价值观则容易让人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潭。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要受到自己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如果你觉得人生在世就应该多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情,那么你就会选择正确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总觉得世界、社会或他人都对不住你,觉得人生在世,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你可能就会选择悲观失望、贪图享受的、消极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教师应告诉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寻找到人生的真谛,才能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中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目中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引入元代大学者许衡的故事。第一问让学生思考“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有价值观支配的,同样,饥渴难忍的许衡之所以不去摘梨的选择,也是在其价值观念的支配下作出的选择。

第二个探究活动旨在告诉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凭空设想。我党建党八十多年来所走的每一步,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都是自觉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我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制定出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一框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价值观就会不同。

第二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对所列的几种行为选择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讨论,如果看见一个人落水,你会选择如何去做。在这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评价就会不同。要求学生自觉分辨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

第三个探究活动旨在说明,人们的立场不同,价值观就会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会不同。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行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最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从而保证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这一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理解,只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第四个探究活动旨在告诉学生,当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当作自己行为选择的标准。

258。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目中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学生思考,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劳动使人品尝幸福,奉献使人生获得快乐,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就应该是奉献着的人生,是以劳动为荣的人生。因此,把奋不顾身工作着的人生看成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问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下,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

第二个探究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共有两问。第一问旨在告诉学生雷锋之所以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在于他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民,愿意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他把自己的生活的目的看作是让他人生活得更好,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第二问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一个整天想着自己、斤斤计较蝇头功利的人,一个心里没有他人,没有大众,总是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幸福可言的。

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引了科学家马祖光的一段话,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第一问是让学生回答“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人在创造价值时必定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个人所作的一切总是构成他人和社会成果的一部分,没有谁能够真正脱离社会,脱离他人,“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第二问是让学生从自己对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中,引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这就是:在马祖光的思想中,没有大家的努力,就没有他个人的成功,他把个人的成功看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看作是党的给予的结果.马祖光的价值观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他就会毫无保留地为社会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价值观正确了,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光明的,他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告诉学生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一个从未上过学的残疾女孩,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向这些健康的、学业优异的学子们讲述自己如何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的经历,她就是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十大杰出青年,齐齐哈尔市福源心理咨询所所长司晶。

司晶是不幸的,出生仅九个月就得了小儿麻痹症。为了活下去,她接受了大大小小30多次手术,现在是靠着固定在体内脊柱上的三根钢棍支撑着身躯,可以说,每时每刻司晶都在忍受着肉体痛苦的煎熬。

因为身体的原因,司晶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17岁才开始从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学习认字,当她第一次读懂墙上的一小段文字时,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了提高自己,她强迫自己每天写日记,为了握住那支份量小小的笔,她用脸贴在手上,给写字的手一些力量,硬是练得双手都能握笔写字了。就是凭着这种砥砺自我的精神,司晶走出家门自谋生路,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所。有人问她:“你那么不幸,那么痛苦,却躺在那里帮助那些实际上命运很好的人,你心理平衡吗?”司晶的回答是:“因为我的生命中遗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要用我的聪明才智使那些有条件享受生活的人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最终成为社会中的良性细胞,这是我目前所做的工作,也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259。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正是怀着一种极强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才使司晶选择了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生命的每一天。结合这个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悟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砥砺自我的生命精神。

第二个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并说明提高个人素质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在生命旅途上创造奇迹,实现人生的辉煌。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光的赞歌》这首诗的思考,感悟彭湃的生命激情和崇高的生命情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为社会、为他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才会选择如歌的生命。让学生结合实际,畅想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让学生懂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通往成功与幸福的人生道路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心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才能展开自己有力的翅膀,遨游在人生广阔的天空中,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既能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对他人有用之人,又能够从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与满足。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我们才能坦言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人和事物的价值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具有相当大的理论难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成长中的高中学生经常在思考的问题,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60。

果,都是体现和凝聚着人的主体性的人造物。且不说电脑、手机及短信、飞机、火车、食物……这些对人具有价值的物,是人们遵循客观规律创造出来的,就是空气、水、阳光等自然物,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也都打上了人类智慧、人类生产的烙印,也要通过生产劳动加工、净化,作为主体改造的对象,才能对人显示出积极的价值来。总之,价值是人创造的,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

人不仅改造自然物,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物的价值,人还在改造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断创造人生价值。因为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动物,人凭借着这种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不仅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对象化,形成客体价值;而且在劳动中,自己把自己对象化,分出主体性自我(i)和客体性自我(me),产生人与自身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主体价值;同时,能动的交往又产生了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人把他人对象化,产生了人与他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因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都是互为主客体的。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就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社会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是通常所认为的“社会价值”。同时,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对个人也是有价值的。能否满足每一个劳动者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和合理性的重要标志。社会的价值就是社会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也叫做“自我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首先,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基础和前提。个人只有获得自我需要的必要的满足,他才能生存和发展,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其次,社会价值决定自我价值。人的自我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和表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这两个方面中,决定的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要满足需要,首先需要生产出满足需要的产品,贡献是满足的前提。社会、集体高于个人,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他的自我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同时,个人也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在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因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评价、满足只能通过个人的贡献才能实现。人的劳动贡献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他也就越会受到他人或社会的尊重和满足。

因此,人生价值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来实现和完成的。因为作为价值客体,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必须通过劳动和实践来实现。人在社会实践中使自身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量,人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它使人表现了自己的才干、能力、智慧,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使自己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261。

神状态等。所以,青年学生要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人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认识、一种理解,这是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个价值观念的内容都是对某个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价值理解,例如,道德观念理解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价值,民主观念理解的是政治生活中的平等价值。对事物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时,新的价值观念便产生了。最近我们所倡导的环保意识就是对自然价值的重新理解。

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方向性。对于任何主体来说,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自己认同、肯定、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是自己奋斗的目标,实现的愿望。因而,人人都有价值观。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中,都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学习和工作在社会的某一个领域中,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等。受教育程度不同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知识结构,现实利益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价值判断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为存在的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产生价值观的变化。这说明,人们的价值观是与他们所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紧密相关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时这种冲突还是相当激烈的。因为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也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昆乱。这是客观的社会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作为思想政治课必须发挥其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变革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心理学中,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这种看法当然会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这就是价值观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人们可能会作出比较一致的事实判断,但究竟这种客体对人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作出的价值判断可能有很大差异。如,同时代的人对工作和金钱的态度和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等。即使对一些很具体的问题,不同价值观的人都会有不同反映。如,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人们的看法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次,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再次,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错误的价值观只会使人误入歧途。

262。

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即使正确的价值观也并不是单一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如此,我们总要认同多种价值标准中占主导地位的最高价值标准。这种最高价值标准,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够为社会最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接受,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社会发展规律的需求相一致的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人民利益是最高的取舍标准。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总结;人类的每一次巨大变革、社会形态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因此,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人民利益是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它作为整体利益,反映并代表了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只有坚持集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才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就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立足点,反映和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当作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我们就应把献身于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价值的含义?

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果某种事物能够满足主体一定的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于主体的生存发展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某种事物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甚至妨碍主体实现某种需要,对于主体具有消极的否定的意义,就会被主体认为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即无价值的。因此,进行价值判断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满足;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这是因为,一个事物的价值必须以客体具有主体所需要的那种属性和功能为基础。空气是因为能提供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而对人来说是有价值的,如果空气被污染,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甚至提供的是对人的身体有害的气体,那么这种空气就变得没有了价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家都强调要注意保护空气质量,避免其遭受污染。同时,价值也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例如,我们说垃圾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才总是希望尽快抛弃它。其根本的原因是它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甚至是损害我们的健康。可见,价值不是某种实体,它既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但它既不能归结为主体,也不能归结为客体。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并存在的。因而,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意义关系、作用关系。价值的大小,归根结底就是意义的大小、作用的大小,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

263。

2.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是什么?

作为价值关系,人的价值和一般物的价值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二者的价值构成不同。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构成价值的双方,一方是社会的人,另一方是客观事物;而在人的价值中,构成价值双方的都是人,涉及的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2)二者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式不同。物的价值是用自身因素或属性来直接满足主体的需要,如食物是用自身的可食性来直接满足主体的充饥需要,艺术品是用自身美的特性来直接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同时,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客观事物在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在人的价值中,一个人在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时,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是“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创造出物的价值来满足主体的需要。

(3)二者的价值关系不同。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物的价值只是单一地构成的,因为物作为客体来满足人的需要时,它自己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需要,或需要的满足问题。物只能是一般的客体,它根本不能作为主体、也不因主体而存在,即客观事物只充当满足人的需要的角色;而在人的价值关系中,当人作为客体时,其主体地位并没有丧失,因为当他创造出价值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时,他自身的需要也同时被得到满足。反之,当人作为主体时,他的客体地位也没有丧失,因为当人的自身需要被满足时,他也同样是创造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价值。即每一个体的人既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自己本身也有一定的需要,须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满足。

(4)二者的价值地位不同。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尊严等,虽然对他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用物的东西来代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或交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3.怎样理解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自我价值”按其本来的意义,是指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关系,它表现为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是肯定的方面,如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自己尊重自己,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等。恰当地认识自我价值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所谓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这种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劳动、创造和贡献,就是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一般地说,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在这里,主体就是社会和他人,客体就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个人。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就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在多方面成为满足他人需要的客体,因此,个人的社会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价值,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价值,种族延续的生命价值等。在这种相对关系中,个人作为客体,是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手段。对于个人而言,谁的人生活动符合这种关系,谁的人生价值就有意义。

264。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所区别,但又是统一的。这是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任何“自我”都只能是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着;而自我也都是有自我意识、具有自我需求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而不是无意识无需求的自然存在物。这样,自我的需求就不能只通过自我获得,而必须在自我之外的对象中、在客观事物的属性中得到。孤立的、绝对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自我,必须把“自我”看作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同、时,任何个人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就必须同时是一个自尊、自爱、自重的人;反之,真正的自尊、自爱、自重,必须体现在对社会和他人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出应该作出的贡献,从而受到他人的爱戴和尊重。也就是说,人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体现在社会价值中。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将自己与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比如,个人对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都有一定的评价,也期望得到社会的评价,这是每一个追求进步、争取发展的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事实上,如果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不落实到对社会和集体做贡献之中,既无法表现,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自我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四、教学方法建议。

(一)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3课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容的具体展开情况调整。一般情况下,按照教材内容展开的顺序:

第l课时学习“价值与价值观”,其中,重点研究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及其作用;。

第3课时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重点学习劳动、创造、奉献对于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使学生确立在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

(二)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内容直接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教育性很强,要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否则,其思想性就很难实现。因而,从教学方法看,可采取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情境导入。

从“价值观”的学习看,导人时可以用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来说明,也可以用学生。

265。

自己的各种生活选择来说明,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更能吸引学生。

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的学习看,理论知识较难,也可以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做,做了之后再谈感受,从体验和感受中抽象形成理论。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如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等,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道理。

2.对比教学。

关于价值含义的解释,可以联系经济学中学过的“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联系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特有价值,对照哲学上的价值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确价值不是实体事物,而是关系中产生的意义。然后再对比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而说明人的价值的特殊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样需要对比教学法。因为不了解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不同,就无法理解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理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教学中,可以列举诸多判断,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事实判断,哪些属于价值判断,以及各类不同的判断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关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问题,也可以对比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发现其内在的一致性,达到理解和认同的目的。

3讨论交流。

本课内容会引起学生很多想法,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引起争论的问题,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再将这些观点和想法与生活联系起来,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发现正确的观点,从而认同正确的观点。

4.启发思维。

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深度。教学中可以将有关问题设计的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哲学本身就需要思辨,人生哲学问题更能够引起思辨,所以,如何设计问题则是需要重点进行研究的。

(三)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教材第96页):“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

本探究活动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如,让学生分组列出一些事物的价值,说明这些事物价值的具体表现,从而区别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不同之处;并进而分析说明人的价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确立对人的价值的正确认识。

探究活动2(教材第97页):“想一想,人们在上述(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实践等)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认识是受什么观念支配的?”

266。

不同认识,并分析在这些认识背后起作用的观念,说明价值观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

探究活动3(教材第98页):“这位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对他的经营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活动的材料中已明确提示,即某制药厂的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可以就此事例延伸开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其他产品或经营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先分析其取胜的多种原因,再分析其经营理念的作用。通过思考制药厂的成功与其所秉承的思想信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中领悟价值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的重要的导向作用。

探究活动4(教材第98页):“为什么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同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错误的价值观则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本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人物来说明,同时也可以从一些误人歧途的人的事例来论证,以此说明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有助于青年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探究活动5(教材第99页):“谈谈你对‘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理解。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为什么会作出上述选择?”

本探究活动承接上一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教学内容,着重说明价值观对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导向作用。可以对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也可以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事例,如迟到、早退或乐于助人等不同的行为现象相互评析,主要分析其产生这些行为的观念原因。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要想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探究活动6(教材第99页):“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此探究活动可以结合学生在历史课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如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策主张、在建国初的政策主张、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政策等,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党的政策变化情况说明这个观点。目前,根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5%,财政收入达到占gdp的20%的情况下,又提出了“反哺农业”的政策措施,这都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正确的价值判断都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凭空设想。

探究活动7(教材第100页):“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267。

的人的价值选择,从寻求其选择的多种因素中找到根本性因素,说明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好选择不同的典型人物说明,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分析说明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人可以能动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这样有助于青年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探究活动8(教材第100页):“谈谈你对上述不同选择的认识,分析他们各自选择的得失。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此探究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中领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因而,必须学会分辨什么是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什么是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探究活动9(教材第101页):“为什么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在上一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那我们究竟以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标准呢?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几代共产党领导人的讲话,说明共产党人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可将这些话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人民的利益是什么?人民的立场是什么?表现在什么地方?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代表人民利益的?以此为例,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持什么样的价值标准。这里需注意,不能空泛地理解价值标准,必须放到生活中理解。如,你对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有基本的价值标准?如果有,是什么?如果仍然处于在不同的情况下价值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原因是什么?你是否有要自觉地确立一种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社会生活中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让学生领悟到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探究活动10(教材第102页):“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思考,人民是一个整体,人民内部的利益具有差异性,当人民内部不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通过这种思考让学生明白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必须首先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现实生活中,个人、集体、社会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必须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大前提。但是本探究活动研究的不是一致的情况,而是要研究当这些不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因为只有在冲突时才能体现出价值选择的重要性。从理论上看,学生都会作出正确判断,即一定会回答要顾全大局、人民利益优先等。因此,在进行探究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即在发生了具体情况时,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并探讨其原因。

探究活动11(教材第102页):“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为什么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的人生看作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为什么有些人虽然有优裕的物质生活,还是觉得不开心、不幸福,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268。

此探究活动的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劳动创造价值,也创造人生价值,因而劳动是幸福的。但就青年学生而言,由于生活阅历浅,生活内容单一,理解这段话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必须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说明。可以引导学生先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如制作班徽、出板报等,学习中的一些创造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谈谈进行这些创造性劳动的感受,是否有获得过成功的愉快,是否也使别的同学感到愉快,是否增强了自身的某种能力等。明确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确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探究活动12(教材第103页):“为什么雷锋把为人民做好事看作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一个只想着自己吃好、喝好、玩好的人会幸福吗?一个没有亲情、友情和爱心的人会幸福吗?”

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也是学生熟知的,但是深入探讨雷锋的行为背后的理念却是以往少有的活动。因此,本探究活动不在于一般性地谈雷锋,而是要深入探究雷锋的生活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是雷锋为社会所带来的效应。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家人,如父母的生活体验等。从探究这些生活理念中获得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理解,领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探究活动13(教材第104页):“‘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也做不成’这句话包含了什么道理?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是很难以理解的。通过理解马祖光的这句话,并对马祖光的行为及理念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身的事例和感受,让他们真正明确这一观点。如,在生活中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是社会提供的,都需要别人的服务,以此说明自己也应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领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探究活动14(教材第105页):“她的成功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哪些主观条件?”

这个探究活动选材很微观,也很典型。通过对这个不幸的女孩子人生之路的研究,会使学生有深刻的感受,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找一些这样的事例,以进一步说明在人生价值实现中主观条件的重要性。还可以找一些身体健康、精神心理都健康的正常人来说明人生价值实现中的主观因素,并对这些主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结构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素质等。这种情况离学生生活近一些,更有说服力。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得主刘翔,在他的宿舍挂着这样的铭言:“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和自强的精神。

269。

探究活动15(教材第106页):“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努力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使其具有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说明,还可以结合班级日常工作展开活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几点,也可以在全班总结一些内容,特别要说明原因和在行动上如何做。如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值日;学会吃苦,不怕困难,尽可能地做好需要自己做的事情;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在许多事情上能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等。以此说明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从小事做起,必须从尊重他人做起。

探究活动16(教材第106页):“艾青的《光的赞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对你有什么启发?”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这诗中反映的诗人的心态不仅是积极的,重要的是这种积极心态表现在奉献精神上。无论自己的状况如何,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找一些类似的名人名言,结合这些人的事迹,说明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社会的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这种启发表现哪些方面、哪些事情上等,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六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2、理解目标。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运用目标。

(3)根据19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抽象的哲学”其实并不脱离时代,真正的哲学恰恰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坚实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人类思想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

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学生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重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

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重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德国人和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属于什么类别?它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中国人则问:“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一故事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一差异也折射出中西方哲学上的差异。

【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p15页。

a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

b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背景资料】我国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政治发生巨大变革,七国争雄,天下纷扰,各种社会矛盾复杂激化(有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有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型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有新型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有新型地主阶级不同阶层和集团的矛盾),社会变革使文化走向民间,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开放和不可思议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学术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播而言,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游说之士面对震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救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在这个时代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就是说,百家思想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客观要求。

【探究提示】。

a百家争鸣在战国时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产物。

b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1)哲学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p15。

【回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名言】恩格斯——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在各种各样的哲学中,有的哲学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可以称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也有的哲学停留在表面现象或歪曲反映了时代,那只能是时代的糟粕。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a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概念)。

真正的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一,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第二,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举例】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改革开放)。

【注意】要正确理解马克恩说的“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春笋,他们是自己时。

代、自己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向去引导它。哲学不仅反映、表现时代精神,更重要的在于它塑造并引导了时代。

精神。

2、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

【提问讨论】先导是什么意思?

【课堂探究】a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

b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资料补充】文艺复兴运动。

在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砸断了封建社会给人们戴上的精神枷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艺科学空前繁荣。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达1000年的漫长黑夜,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它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资料补充】启蒙运动。

17、18世纪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新一轮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文艺复兴时期由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否定转向对封建专职制度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说明了哲学革命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即哲学革命是。

社会变革的先导。

a文艺复兴运动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空前繁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新文化,为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准备,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b领悟哲学革命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明确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说明哲学可以反作用于时代。它具体为两个方面:

(1)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时代的批判功能)。

【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公平问题。

(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引导功能)。

哲学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还引领时代的发展。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几乎每一次哲学思想的变革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哲学思想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涤荡人们的观念,改变或重新建构人们的价值世界,成为社会变革的前奏。

【名言】恩格斯——正像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判断】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吗?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本课的落脚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三大客观条件)。

【课堂探究】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

b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探究提示】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a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完成工人阶级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使命而出现的。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它提出的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它不可能过时,而只能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年代,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18世纪以来,在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日益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力的征服,充分暴露了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明朗化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阶级关系简单化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显现出来了。

与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及其阶级表现一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并走向尖锐化。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力量。

【举例】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每隔10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就会重蹈覆辙,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举例】《摩登时代》。

19世纪30年代开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发展,先后爆发了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工人运动推向高潮。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先后失败。从失败中,无产阶级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资料】英国的宪章运动。

持续12年之久,要求取得普选权,使广大工人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但由于政府的压制,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

【举例】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里昂是当时法国的纺织业中心,盛产丝绸。纺织工人生活贫困,屡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均遭到拒绝。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忍无可忍的纺织工人两次反动起义,宣布“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并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遭到血腥镇压。

【举例】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000多名纺织工人为反抗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发动起义,英勇战斗了三天,最后遭到镇压。

细胞学说。

(2)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

生物进化论。

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对哲学理论有重大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以及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成就,为哲学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提供了科学前提。

【相关衔接】p19三大发现。

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哲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合乎规律的产物。它的理论来源于人类以往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以及某些历史观中的有价值、合理的思想。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不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机械、简单相加,而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相关衔接】p19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的努力。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受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他们学识渊博、思想敏锐,同时深入社会实践,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考察现实社会,研究欧洲工人运动,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发现,创立了崭新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名人介绍】马克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学时就具有为人类谋福利的远大志向,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法律、历史、哲学,汲取当时许多先进思想,取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被聘为《莱因报》主编。办报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由于宣传进步观点,遭到了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一生几乎过着流浪乞丐式的生活,常常为付不出房租、稿子写好了没有邮费而犯愁,有时甚至向恩格斯借助两个铜板才发出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夙愿矢志不移,进行了长达42年的资本论写作。马克思具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凡是人类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批判过、研究过。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阅读了1000多本书,做了400~500本读书札记,这种治学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

恩格斯中学没毕业就随父经商,后来在父亲工厂工作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同情工人,厌恶腐朽的统治阶级。他在深入了解工人生活状况的同时,不断进行理论探讨,终于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思考】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16。

【提示】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课堂探究】p20。

a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探究提示】这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有局限性,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相分离。

b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哲学的不同在于它第一次实现了三个有机统一。

(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

a坚持实践的观点,指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提出了辩证的唯物论。

b坚持实践的观点,指出了社会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抛弃英雄史观,提出了唯物史观。

c坚持实践的观点,指出物质是世界变化发展的主体,提出了唯物的辩证法。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坚持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课堂探究】p20页。

a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

b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能够统一?

【探究提示】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a第一种认为科学性和革命性不能统一,第二种说法认为科学性和革命性在无产阶级身上可以统一。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越是科学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就越符合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和愿望。

b如果一个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时,就可以统一;不相一致时,就不能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事实价值。

【提问思考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因为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首先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坚持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它的所有结论都有牢固而又客观的科学分析作基础。(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其次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基本原理都是来自于实践,又复归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而发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提问思考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

因为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不仅仅在于说明和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改造世界任务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其阶级性,即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符合无产阶的利益和要求的,是无产阶级批判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和行动指南。

【名言】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名言】恩格斯——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以上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名言】p21毛泽东-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结合图表讲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人类实践活动没有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自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产生以来,随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思想逐渐建立起来。

(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论述,正是因为有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指导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相关衔接】p21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论、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认识论,以社会基本矛盾和群众路线为中心的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有集中反映。

(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相关衔接】p22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只有坚持这个思想路线,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哲学方面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相关衔接】p23“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

【图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论。

成果产生条件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三者关系。

毛泽东。

都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三者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邓小平。

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

(新境界。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补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本土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本土化。

民族化。

【注意】从图表必须把握三点:

(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抛弃或离开了马克思主义。

(3)这三大理论成果都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当今各种思想流派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现代社会是剧烈变革的时代,是知识爆炸、观念更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对这些新变化,及时而科学的回答这些挑战,才能担当起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发挥改造世界的伟大功能。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永葆其强大的生命力。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2、第三课课后练习。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七

高中必修二的政治内容是政治生活范畴,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2的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依据、地位

(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含义、意义、地位)

(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原因、地位)

(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一、五个性质及其职能(职权)

(1)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其职权是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4)我国各级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5)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二、“六个决定”

(1)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5)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6)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决定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

二、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八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观点介绍】柏拉图:理念;黑格尔:绝对精神;上帝创世说、女娲造人说。

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理"一元论,认为理在事先,理在气先,认为精神性的"理"产生了物质性的"气"。

以上这些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本来是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探究】p13(朱熹)。

【提示】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和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

【讨论】宗教属于唯心主义,是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但是当代大学生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a社会根源-社会转型时期,体制还不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问题、下岗失业问题、就业问题等。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的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丧失奋斗的信念,迷失信仰。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九

1、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主权属性。(×)。

点拨:国家具有主权属性,并且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主权属性不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点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民主,具有全民性,不具有阶级性。(×)。

点拨:社会主义民主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但它不是全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人民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点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点拨: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6、在我国,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点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等方面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年满18周岁,二是不能被剥夺政治权利。

7、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是不能放弃的;公民的义务是法定的、庄严的,是可以不履行的。(×)。

点拨: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是不可非法剥夺的,但自身享有的权利可以放弃;公民的义务是法定的、庄严的,是不容推卸的、必须履行的。

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守法平等、司法平等。(×)。

9、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因此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点拨: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但不能由此得出权利与义务完全对等的结论。例如未成年人、残疾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而不能让其履行他们不能履行的义务。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十

〖知识〗担当使命要勤于学习、立志成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能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立志成才、甘于奉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绚丽的人生需要实践来锻造。

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教师用书、粉笔、多媒体等。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法、举例分析法、作业练习法、小结归纳、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教材88页王守仁语。

【提问】这段古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人不可无志,立志是为人之本。

二、讲授新课。

【解说】勤于学习、立志成才是我们实现理想、担当使命的重要保证,只有努力学习,完成好作为学生的任务,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地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都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经历,当然,也会有努力坚持的事情。

【说一说】。

1、我不能坚持的事情。

2、我不能坚持的理由。

3、我坚持做到的事情。

4、我坚持的理由。

【解说】实现理想,担当使命,不仅要立志,更需要我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奉献就是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报效祖国。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应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材料】。

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请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李开复和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参与关于人才问题的对话,两人分别对什么是人才谈了自己的认识。

李开复:人品、智慧、团队精神。

陈章良:创新、执着、自信。

【解说】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

〈学生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出示材料,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想?追求》。

我徘徊在人生的路口。

听秋风和小鸟鸣奏。

我在寻,我在觅。

青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

我曾想到月亮上眺望地球。

我曾想去大陆架开采石油。

我曾想使漠漠荒原变为绿洲。

我曾想在海角天涯发展旅游。

多少寒署,星移斗转。

一个个理想都变为梦境。

我知道。

消沉,只会枉过一生。

叹息,只能空白少年头。

我不愿作时间的过客。

来去匆匆,足迹未留。

命运给我们安排了坎坷。

现实给我们留下了怨恨。

我们只能选准人生座标。

去奋斗,去追求。

我走呵,走。

翻过了山头还有山头。

我走呵,走。

跨过小溪还有江流。

不停歇,莫回头。

我要放舟历史的长河。

去发现永无穷尽的真理。

给未来的世界。

留下一点小小的纪念。

课外练习。

某企业在某报刊登了如下招聘启事:

诚聘:(一)运营副总(1名),本科以上学历,6年以上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责任心强,富有团队精神,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二)区域销售代表(6名),专科学历,2-5年产品销售工作经验,吃苦耐劳,做事踏实,责任心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计算机软件。

(1)这则招聘启事反映了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2)该企业的招聘条件对青少年的成才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十一

1)知识目标: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增强收集相关信息、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多渠道将人代会的有关资料用于知识学习;锻炼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人大代表团会议讨论模拟加强辩证看待问题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明确我国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通过对人大代表的了解,树立权利、义务不可分割意识;通过模拟与讨论,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活动角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课件

【导入】从生活出发,激趣引入

课前准备: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并就第1题做出归纳:

(1)我国是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所以不可能十三亿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开会。

(2) 人民当家作主是否意味着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那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学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但全国人大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老师: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地位、职能等方面与地方各级人大存在很大差别,我们一起来了解二者的具体内容。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务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老师:教材第54页的图片材料中全国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学生:选举出体现了它的任免权;审议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它的监督权;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它的立法权。

学生:大约半个月。

老师:对。那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涉及全国的重大事务由谁来处理呢?

学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4)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作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规律总结

注意:(1)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三者说法有差别。

(2)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职权、地位上的差别,把握全国人大往往有“最高”二字。

(3)同级人大产生同级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说所有国家机关都由全国人大产生。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视频材料和阅读教材,认真思考。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使他们在将来成为人大代表时,也能自觉树立忠实履职的意识。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了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大的作用发挥的怎么样,还与人大代表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一起来学习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二、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合作学习

老师: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

学生:人民代表,这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就是说,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这就是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老师:那么,人民代表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2.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5年。

老师:在这里应注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在具体产生方式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如十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就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人民代表构成的'。而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是由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出来的,即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3.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人民代表的权利: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利。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利。

活动:角色扮演、体味责任

情景设置:大屏幕展示一组图片,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材料:

《元芳,你怎么看?》

某校校门口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就会“呼啦”出现许多流动小吃摊,看起来种类丰富,卖相诱人,学生趋之若鹜。对此小贩喜笑颜开,过路行人纷纷侧目,而附近居民则无奈摇头。

现在我们高一(6)班就是山东省代表团,在座“代表”依座次分为“山东市民代表、教育界代表、经济界代表”3个讨论小组,就“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该怎么做”为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每组推荐出一个最佳议案,再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

教师准备:

事先预设好代表的立场,以便与学生课堂的发言作对比归纳。例如:“山东市民代表”应注重从流动小摊与日常生活出行,市容市貌角度展开,“教育界代表”可从流动小摊与学校环境卫生,学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客观分析,“经济界代表”则需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见解。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很强,相信将来大家不管是否能当选为人大代表,都能够关注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做一个尽责任的公民。相信未来中国政治的春天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

老师: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生: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老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人民代表依法享有、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规律总结

1.人大代表产生于人民,权力源于人民,人大代表理应忠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人大的权力不能混淆。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十二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可以依法行使政府职能。(×)。

点拨:政府职能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其他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中国共产党虽然是中国的执政党,可以制定方针政策,但不能代替政府行使政府职能。

2、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

点拨: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

3、人民政协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

点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但其不是我国的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点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各自独立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5、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

点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6、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点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参政不等于执政。

7、中共中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点拨:中共中央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点拨: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十三

1、政府对人民负责,政府要依法执政。(×)。

点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点拨: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法制的完善意味着减轻了政府的责任。(×)。

点拨:有权必有责,法制的完善不会减轻了政府的责任。

4、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

点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人民有权监督政府。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委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各种监督方式和途径都对政府的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能说哪种方式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

5、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点拨: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权威,但其不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6、最大程度地放权就能提升政府的权威。(×)。

点拨:政府要坚持权责统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被人民认可和接受,可以提升政府的权威。

7、政府的权威就是使人民服从政府。(×)。

点拨: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影响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政府才有权威。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十四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经营。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国家财政。

征税和纳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学好政治课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听讲。上课专心致志地听取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述、分析,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听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笔记,随时记录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重点,边听边记,既可以加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课后的复习做准备。倘若不注意听讲,又不做笔记,那么,这门课就等于白学,而浪费的时间、精力却是无法挽回的。因此,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是十分重要的。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政治课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的理论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学习政治课,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只有经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我们的政治课理论是可以分析现实的,这是它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大力提倡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由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现象错综复杂,任何一个理论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充实、发展,通过应用,我们会发现理论的正确与不足,从而进一步学好政治课。

3、勤于动笔,善于总结。每一门政治课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后,要学会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的内容,自己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形式,使知识的脉络一目了然,这样,不仅每一课的知识十分清晰,而且本门课程的逻辑结构也明明白白。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4、冷静思考,融会贯通。由于政治课的理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好政治课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的办法,而要多思,勤思。政治课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学科,没有思想,人云亦云,是学不好政治课的。经过大脑冷静的思考,我们会寻找到基本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5、适当练习,提高能力。练习就是要适当做一些作业,作业分为两大类:基本原理的练习和原理应用的练习。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否牢固;后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我认为,每一次作业,实际上就是一次开卷考试,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真实水平进行一次考核。因此,练习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定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决不能应付差事,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一列提纲。

复习每个单元的时候,都要做一个提纲或者思维导图,把每个知识点浓缩汇总记在分支上。

二康奈尔笔记法。

这个笔记方法是我在大学中经常用的。

三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人可能是记忆力不好,一遍两遍三遍就是背不住,这时候就要动词写一下啦。

四理解。

其实背书的重要基础是理解知识,只有理解了知识点,理清它们的逻辑关系,才能背下来。

最优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通用15篇)篇十五

哲学是什么?(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其他学科(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基本观点、局限性、科学性)。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基本观点、代表性思想是什么)。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是什么?

哲学上的“两个对立”是什么?

哲学与时代经济、政治的关系?

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有什么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它们是什么关系?

第二单元。

什么是物质?

区分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

区分物质现象与意识现象?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根本属性是什么?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什么是运动?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什么是意识?(起源、生理基础、本质)。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方法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哲学依据、意义、要求?(唯物论的总方法论)。

唯物论的答题范围?

如何理解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实践的特点是什么?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真理的概念?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分别是指什么?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的答题范围?

第三单元。

联系的概念?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观的答题范围?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方法论是什么?

发展前进行与曲折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观的答题范围。

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怎样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观的答题范围?

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创新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答题范围?

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辩证法的答题范围?

第四单元。

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及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选择?是什么两者关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原理及方法论?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答题范围?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铸造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9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观点,提高我们的思维逻辑能力。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些写得极好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指导。

    2023年分享的班队会演讲稿(模板18篇)

    通过阅读和学习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增加自信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演讲稿范文,感受那种动人心弦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

    优秀水果栽培培训心得(汇总19篇)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课程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在下面的培训心得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写作方式和思路,希望对大家写作有

    最新升国旗唱国歌活动总结(汇总14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参与者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在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几篇经典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提供

    专业动物检疫员年终总结(模板16篇)

    年终总结是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文件,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成就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在以下的年终总结范文中,有些是成功

    最优役务兵退伍申请书(案例18篇)

    撰写更多申请书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展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申请书的例子,它们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申请书的写作要求。尊敬的领导、敬爱的

    最新幼儿园告家长通知书回执单(模板20篇)

    通过通知,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果你需要撰写一份通知,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可以参考以下通知范文,或许能给你些许灵感。通知书。家长通知

    精选新学期新打算短信范文(17篇)

    精选范文涵盖了各种不同领域和主题的优秀文章,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光阴似箭,日月如

    最优爱情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15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经历、感悟和思考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年一度的岁末年初

    精选初中少先队工作总结报告大全(16篇)

    少先队工作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回顾和总结,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少先队组织的特点和优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精选少先队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5月31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