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通用7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雁落霞2023年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篇一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及解读:义务教材中在安排“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是一个数一个数地认识,而且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来认识数的概念的`,并且在学习了加减法的含义之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很扎实。当时我国的学前教育还不普及,许多学生入学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数学知识,有的根本没有学习过数学知识,这样安排,小步子地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要的。

2、教材分析:教科书第14~15页,这一单元的主题图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野生动物园”,渗透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图的教学有两部分内容:数数和认数。数数的教学:教材中用集合圈圈出各种数量的事物,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数,而且这些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认数的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如看着1就知道表示有1个物体,在头脑中再现这个数所表示的数量是多少,并能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3开始釆用几何图形,增加学生的兴趣,并为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一个基础。如3摆出一个三角形,4摆出一个四边形,5摆出一个五边形。

3、学情分析:学生在准备课上已经学会了认数,会从一数到十,有了基本的数感,在学习本单元就有了一定的铺垫。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思考,本课题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二)学习目标表述:

1、知识目标

认识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三)评价方式设置:

目标:

1、表现性评价目标

2、交流性评价目标

3、目标性评价

二、学习过程预设

三、作业设计:

课本16页上面的1到5的数字,自己描一描

课题:比大小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篇二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篇三

课 时: 第1、2课时 课 题:折纸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

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

3、4页练一练

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 时: 第3、4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2、3、4、5、6、7、8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

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教学反思: 课 时: 第5、6、7课时 课 题:星期日的安排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1、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

课本p6页练一练

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 1-(2/7+3/7)

1-3/8-1/6 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8、9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

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课 时: 第10、11课时 课 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 0.25 0.14 1.34 4.06 0.08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 15÷45 5÷10 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1、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0.06表示为在含有100个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6个格。 1/20表示为在含有100格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5个格。

此时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了。0.06>1/20(2)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将分数1/20化成小数,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给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小数再进行比较。

(3)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将小数0.06转化为分数,依然利用上学期学过的小数转化为分数的转化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分数在进行比较。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统一,首先要进行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在继续进行比较。

3、“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将分数王国中的分数翻译成小数。将小数王国的小数翻译成分数。

4、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

对于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是我们上学期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回忆出转化的方法。

三、练一练

在比较分数与小数时,要先统一他们的表现形式。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只有表现形式统一了,才有可能比较大小。

四、作业 课本p8页练一练

2、3、4、5

五、板书设计

“小数王国”和“分数王国”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12、13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练一练

2、3、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小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

首先要利用通分的方法来统一分数单位,只有分母统一了才能进行比较。

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生活中处处都有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信息的,只要我们用心来观察就可以了。教学反思

课 时: 第14、15、16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练一练

1、2、3、4、5、6、7、8、9、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3、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

将全班人数的和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在提数学问题时,由于个人情况的不同,及时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给与补充。

题目中出现了分数和小数,需要将小数化成分数或者将分数化成小数。

将分数化成小数,再在尺子上标出各个数的大概位置。此题也是一个分数与小数互化的问题。

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观察参与运算的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接着进行分数加减运算。

此题先要将3/5化成小数,进而确定答案。将0.4化成分数,进而确定答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相同,其中涉及到分数加减的运算,首先呀考虑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要分析题意,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而进行计算。

首先用计算的方法来得出结果,然后观察结果的规律,进而总结出类似题目的规律。

课后反思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篇五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篇六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同学在观察、操作、笼统、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考虑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使同学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同学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 合作探究,体会有序考虑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身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同学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同学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身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同学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 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 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 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 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1. 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 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同学作业,简要研讨。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 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 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假如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3×2=6。

再问:假如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4×3=12。

同学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 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动身,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同学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同学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 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同学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游戏问题。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同学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 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篇七

1.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请各组讨论讨论。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观感知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二)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折、画、剪。

想一想:我们用不用把整个图案全画在长方形纸上?为什么?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长方形的纸自己创作一个对称图形,比比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学生活动后展示作品)

师: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较好?为什么?

三、课间小歇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对称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电脑演示)

四、巩固深化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请你帮老师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出示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师:你能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吗?(全班交流)

师:小蜻蜓又遇到一个难题,它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在哪儿,请你帮它找一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其实,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们?他们就藏在方格纸上(出示课本第70页第3题),猜一猜,他们是谁?我们猜得对吗?请同学们沿着对称轴画出他们的另一半。(学生课下练习)

五、评价体验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称,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