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翰墨

范文是通过对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总结,汇编而成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一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

2、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4、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5、深挖激趣法。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010(27)。

[2]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4]达新洁.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神州.2011(14)。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二

【论文摘要】小学数学语言是一门特定的语言,她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小学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数学教学中加强小学数学语言的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2]王锡宁。谈数学教学语言的三个美学趋向[j]。数学教学通讯,2005,(9)。

[3]戴风明。浅谈增强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5,(35)。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三

这是鄂教版的一个识字课,这课书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内容,编排了12个短语配上了精美的插图,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自然。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师语言、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的发言读书都是那么和谐自然,行云流水一般,浑然天成。

有同学的眉头皱起来了,可能对传统节日不熟悉,赶快去116页看看吧。自己大声读一读吧。

有趣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教师对孩子的关注,自然激起了孩子读书的欲望。读赛龙舟、耍狮子、唱大戏这些词语时,学生读赛龙舟读得很慢,教师双手划起来,提高声音说:这龙舟赛得可不过瘾啊!谁来赛?学生再读,很自然把赛龙舟的那种热烈的气氛读出来了。舞狮子、唱大戏让孩子边表演边读,孩子们舞得不亦乐乎,唱得不亦乐乎,读得不亦乐乎。

出示生字后,教师很自然地问不知道以前你们认识的有哪些呢?你怎么认识的?孩子们纷纷展示:我认识谜,妈妈买的一本谜语书上有这个字我认识夕,电视里有个节目夕阳红教师微笑夸奖:会学习的孩子最聪明。老师没有忘记那些还没有机会展示的孩子:你们一定都认识了不少的字,跟你同位说说吧,夸夸自己。正当孩子们读得起劲,美丽的雪姑娘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这可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呀,孩子们按奈不住了,观望着,小声议论着,我们也兴奋地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老师看看窗外,笑笑,轻声说:雪姑娘也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了。也奇怪,孩子们马上都把注意力从窗外拉回来了。

抽读卡片时,老师速度很慢,用眼神在观察每个孩子,不失时机地说一句:有的孩子很聪明,老师速度很慢,他就在用心记。就在这样的润物细无声中,巧妙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没有老师刻意的鼓励语言你真棒或发动学生鼓励他,但是课堂上,随时你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欣赏和鼓励,那是发自内心,自然流露于外的。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眼神,一个抚摩,都流露出对孩子们真诚的肯定。当孩子们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笑眯了的'眼睛定定地看着孩子,情不自禁对着孩子呵呵地笑出声来,我忘不了这样纯真的微笑,相信孩子们也忘不了。这样的微笑是最好的鼓励。教师也有语言夸奖,但不是空洞的。如:一个孩子说一张图片画的是唱大戏,教师问: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唱大戏?学生说他们戴的帽子是唱戏的帽子。教师这样夸孩子:注意观察服饰,聪明的孩子。既是真诚的夸奖,又是方法的提示。

这课识字,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还应初步了解我国的一些民间习俗,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师在渗透时也很自然妥帖。读了元宵观灯、清明远足、端午吃棕等词语后,教师问:这么多的节日,你都了解哪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被激活了。

我知道清明节都要下一场大雨。

我会背《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大家都跟着背起来。孩子们晴朗的童音在教室里响起来。

我知道中秋节,嫦娥奔月,纪念嫦娥对后羿的喜爱。还有吃月饼,赏月亮。

我还会背《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这首诗其他孩子都不会背,都带点惊讶带点羡慕地望着这个背诗的孩子。

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孩子们对这些传统节日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主要的是激起了学生的进一步去了解去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综观整节课,教师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我们的语文教学呼唤这样自然的课堂。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四

――读《摆渡人》有感。

原创:姚建英。

【阅读提示】关于生死,该书表现有自己独到的地方。选取了一个人,关注的却不是前生与悔恨,而是抵达与陪伴的沉重,读来颇为落寞与无助。虽不会令你泪流满面,却也让你百般回味。作者抓住了这种感觉,联系到人们对存在感的介意,下笔准确,又不落俗套。只是作为读后感,对原作内容的过分依赖,削弱了对其内涵与自己感受的挖掘。

因你而活――读《摆渡人》有感。

于杰3.7。

“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这是我在《摆渡人》中最喜欢的一。

句话。

我与这本书的渊源,还真是可以用机缘巧合来形容。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本外国名着,只是凑巧看过一个同名不同内容的电影,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本书。仅仅是知道罢了,在学校住宿注定了我很久也难去买一次书,偶然一个周末放假,我途经一个小道,那里不知哪里来的小贩摆起了书摊,映入眼帘竟是一本《摆渡人》,此时,买下它是我必然的选择了。

放入书架很久没有再次翻开过,恰逢阅读课,我想起了这本书。真是应了那句话“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相同的,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被需要”,与年少时的血气方刚不同,那是来自时间的沉淀。

单亲女孩迪伦没有朋友,缺少父爱,在去探望父亲的火车上意外死亡,而崔斯坦则是负责带迪伦去往另一世界的摆渡人。初见时,迪伦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崔斯坦本想骗着这个单纯善良的姑娘,而呼啸的狂风,一望无际的平原,似魔鬼般的叫声,让迪伦怀疑并恐惧,一路上,崔斯坦帮助迪伦度过一个又一个恐怖的夜晚,当迪伦到达另一世界的大门,两人发现竟是早已情愫暗生,崔斯坦却没办法继续陪着迪伦,迪伦进入大门后,门外的`他又被分发了下一任务,一切都是那样井然有序,而迪伦却又冒着禁忌逃回了平原寻找崔斯坦,两人明白不能同去另一世界,于是迪伦选择和崔斯坦一同回去,获得复生。

其实故事很简单,一条主线足以走到结局,但其中的意义却发人深省。“崔斯坦”一个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的摆渡人,倘若生来便做着同样一件事,没有原因,没有结局,甚至没有身份,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崔斯坦曾告诉喋喋不休发问的迪伦:“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为你需要我。”一个自己是否存在都是个谜团,多可悲的一生,可他遇到了迪伦,一个人是否存在,都在于别人的脑海,是迪伦使他存在,使他获得新生。

反观如今社会,人人为了“刷”存在感而努力拼搏着博出位,人人都说自己乐观向上,说着自己的身边多么优秀与热闹,“网红”们每天做着新鲜的视频生怕被人忘记,就连商品都不断换着广告在各个地方播出展览为的只是人们的注意。所以,真正的孤独与否,不在于你身边有多少人与物,不在于你每时每刻得到的赞美与阿谀奉承,孤独,是来自灵魂深处不被发掘的,它因无人熟识而生,因被人记住而消亡。

“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我因你而活。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五

湖北省黄石市第五中学孔祥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

走进大自然的作文教学。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要不是遍访名山大川,就不会有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问世;李白如果不是“一生好入名山游”,则不会写出那么多气壮山河的浪漫诗篇;苏轼要不是亲游黄州,则断不会有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闪耀文坛;陶潜王维孟浩然若不是钟情山水,则不会诞生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派。大自然是我们最博学的老师,她可教你怡情,教你增知,教你感悟,教你提高审美情趣。

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滑冰玩雪,爬山越野,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与写作冲动。如果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学生的收获远比听几节课的写作指导大。12月,我将高一(5)班的学生带到汉朝名士东方朔先生曾隐居过的地方--黄石东方山脚下的水库边野炊,在恰当的时机提醒他们仔细观察此时同学们的行动与表情与在学校时的不同,怎样抓住重点描写野炊的过程,如何注意不要忘了周围的山水景色,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句来表达,等等。回来后几乎每个同学都在周记里作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描述。有个叫刘福强的同学这样写:“蓝色的火焰已欢快地舔着锅底,舔得锅里咕嘟咕嘟地响;大家叮叮当当拨弄着炊具,演奏着欢快的交响曲,引得肚子里的馋虫与之里应外合。……一位嘴巴并不比别人小的女生(喝汤时)将上下唇撮成一颗樱桃大小,以匙尖触及口边,徐徐吮吸。古人以樱桃小嘴为美,此女认为也许如此用餐,一定楚楚动人。--这样子却着实牵动着掌勺人的心,他惴惴地问:‘不好喝吗?’女生答曰:‘it'slastwell!’掌勺人心中石头落了地,说:‘好喝干吗用这样子!’众人大笑,该女只好以正常方式喝起来。”如果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学生断难写出如此气息浓厚、妙趣横生的语句来。

20元月,几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正值上课时纷纷扬扬的下起来,看着学生们频频将眼球投向窗外,我索性搁下正讲的内容,引导学生搜索已学过的、知道的前人描写雪的诗句,老师适时扩展,以巩固和增加文化积累。然后将他们带到操场上、植物园里,让他们去疯狂。第二天,地上已铺了一层厚厚的雪。--干脆玩个尽兴,带他们去打雪仗!看着学生们东奔西窜、大呼小叫的高兴样儿,自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他们这个年龄,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当然,老师要有多挨雪球的.准备,因为时时有“冷弹”从背后袭来。此后,我布置了一篇《雪》的文章,让学生随便写来。结果,诸多文化气息浓厚的美文呈上案来。

走进大自然的散文教学。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散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尤其那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大自然的浓缩画,置身于自然,或许可以窥出那些风景画的色彩水墨与运笔技法甚至情感脉络。

《荷塘月色》堪称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妙笔渲染,便成了生动传神、浓郁深邃、寓意深刻的风景。许多同学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本文的美学价值,我将学生在某天带到班上一个同学家的藕池边,让他们七嘴八舌的谈论,怎么样将藕池描写得美,然后开始学习这篇散文。通过与自身的比较与对文章的品味分析,学生逐步明白本文的美在于对描写对象从荷叶、荷花、荷香、荷下的水、荷塘的四周等作了立体的描绘;还调动了视、听、嗅等感官,运用了新奇的比拟及精妙的通感,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特殊的词语(如叠词)婉约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此,本文的构思美、语言美、意境美则默化于心。

许多散文,含有深刻的道理、哲理,哲理源于作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如果学生能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能发现或理解了其中的“理趣”,那我们就找到了理解、分析、鉴赏这些文章的契机。有一次,我将学生带到湖北黄石市与鄂州市的分水岭--海拔400多米的白雉山去爬山,当学生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爬到山顶的小庙“一览众山小”后,许多人不由背出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一段充满哲理的论述:“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我适时点拨《雨中登泰山》中“人生如登山,一级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等有理趣的句子,在共同的玩味中,师生对文章内涵的挖掘更深了。

走进大自然的诗词教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宝石。那么,新课标提高了中学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亦是情理之中了。

学诗最重要的是在落实背诵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因为诗的主题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师者引导学诗,就是要借助诗句的表层语言(意象)来领会诗人所传达的真意(意境)。譬如你问月亮在哪里?有人用手指着月亮说:“那就是月亮。”你不能认为手指头就是月亮,而应沿着手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诗的语言即手指头,诗的意境即月亮。寻找“月亮”的方法就是要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和联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想象和联想是需要生活积累的,大自然就是我们想象和联想的酵母。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朴实的语言和淡远的色调描绘了一幅清纯、幽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图景。其实所谓“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实为平常之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的郊游中均能见到却熟视无睹,而《归》诗何以就表现出不平常之意呢?原来,即便是这样司空见惯的农村风光也让陶渊明宠爱有加,则正是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这种淡远的文风,与诗人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是完全一致的,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高尚情操。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隐匿于云层后的“月亮”就容易找到了。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六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写道:“教师所要求的是:让学。”“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给学生的学习,体现在语文课堂中就是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深入地学习语文。

一、“让学”的前提是“让时间”

1.让学生有时间读。当前的语文教学阅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浮光掠影,教学目标安排过满,挤占学生接触文本的时空,短短的时间内,学生甚至不能读完全文;二是空洞无物,学生的阅读如嚼木尝石,肤浅机械。问题根源在于阅读目标的缺失,导致阅读本体的不在场。

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读前一定要作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带上心灵——启发学生带着心去诵读,感悟,体验,品味,披文入境,抵达语言深处,感受文本的神韵,与文本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2.让学生有时间思。做老师的,最欣喜的莫过于在课堂中,一个问题下去,下面马上小手林立。但须知,学习是需要思考的,如果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分析,感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进行思考,再组织语言最优化表达,才能更加全面、完整地回答问题。

3.让学生有时间议。如何推动学生去思考、去实践,使之逐步转化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议论,就是推动学生去思考、去实践的一种好方法。

一是议释疑。当学生对知识疑惑不解,脑袋中存有诸多小问号,又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时,议论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探究。

二是议理道。在讨论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路不清晰的`问题,或结论有差错,或论据不足,或逻辑不严密,或语言表达不清,这时通过互相争论,研讨,启发,自我表达和充分发挥,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之道的过程。

三是议创思。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索,交流学习和体会,就可以纠正一些糊涂知识或错误观点,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使理解更加深刻,甚至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4.让学生有时间写。鲁迅说:“学好语文没有什么其他技巧,四个字‘多读多写’。”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特别重视并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操练和运用的机会。正如特级教师沈大安所强调:“语文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学生对字词的巩固、对句子的领悟与创造必须经过写下来才能获得更强的记忆。

二、“让学”的手段是“让实践”

1.生成知识、“让学”要求教师摆脱“授予”的观念,尽可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旧知识进行辨识,对新知识形成深度理解。我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学生不能理解纺织娘为何物,他们认为奶奶坐在屋子里纺线、织布,她就是纺织娘。参与磨课的部分教师建议直接用投影仪播放纺织娘歌唱的动画帮助其理解。我觉得这样的理解过程无异强加于学生,他们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再三考虑,我决定让他们回读课文,找出奶奶不是纺织娘的依据。经过潜心会文,学生很快找出一大堆证据,如课文中用的是“它”,奶奶不会寄住在门前的瓜架上,奶奶不会在半夜“织,织,织”地叫,在他们否定自己原先的见解后,我再出示纺织娘的图片。这样,没有直接播放动画,也没经过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自行建构起“纺织娘”的形象,既实用又具实效。

2.提出问题。“学贵有疑”,疑问是产生探究欲望的动力。如在执教《嫦娥奔月》时,我带着学生们一起漫步神话丛林,走近勇敢的后羿、善良的嫦娥,这时班上有一个男生开口提问了:“为什么后羿不把月亮也像九个太阳一样射下来呢?那样他不就可以和嫦娥团聚,不用再饱受相思之苦了吗?”你看这个问题,学生确确实实进入到了文本之中,站到了后羿的角度,体会到他的相思之苦才有感而发的啊!再听听学生讨论的结果:“嫦娥姐姐在月亮上,后羿一箭射去万一伤了她怎么办?”“不对,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如果被射下来了,夜晚就只能一片漆黑了,后羿这样做是为百姓着想。”课堂的精彩由此而生,学生们的思维完全被激活了。

3.体验情感。情感体验首先得具有一定的情境,情境的渲染一部分来自教材的情感因素,一部分来自音乐渲染的情感因素,最主要还是教师的言语描述的情感因素。如教学《二泉映月》,对于描述阿炳生活艰难的一句话“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这是全文情感的蓄积点,所以我特意安排了一个写话练习,但由于生活体验缺失,学生对“卖艺度日”不甚了解。我首先引导:“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在旧社会卖艺,那是被人看不起的啊,他们常常会遭到一些人的侮辱和欺负,有时甚至是毒打。大雪纷飞,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停地哆嗦着,他的双手布满冻疮,冻得又红又肿,但他依然坚持拉着,拉着。”低沉的声音缓缓地在教室内弥漫,大家都被感动了,情感的闸门一下子打开,随之奔涌的是无穷的才思。

三、“让学”的目的是“让理解”

1.深厚的语言习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表达服务,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些表达都有着一定的技巧,这就需要从我们的课堂上获得。《草原》一文,句子短小、节奏分明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怎样带领学生去悟得呢?譬如其中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我让学生把这句话按照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重新整理整理,他们说:“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被小丘包围着,平地和小丘都是绿色的。”再让学生分别读读这两句话,感觉怎样呢。通过一比较,他们立即发现原先那句好,读来琅琅上口,似乎是随性所发,随性所致,但又恰到好处。

2.深远的。

人文熏陶。汪潮教授说:“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同样,脱离语言文字空讲人文性,也会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言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是‘让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执教《天鹅的故事》时,课末我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鵞”字并说:“这是古体字‘鹅’,你能从‘鹅’字的演变中悟出些什么呢?”学生说“我”字在上,“鸟”字在下,说明人凌驾于动物之上;现在改成“鹅”,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与动物生而平等,我们要善待每一个生命。一个“鹅”字的演变,唤醒了学生对生命该有的敬畏,在学生的心灵播下了热爱生命的种子!

“让学”使我的语文课堂灵动而美丽,它指引着我从备课开始就将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使学生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更自主,自得,自在。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明道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七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1)反之亦然。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八

-田玉教授。

不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以及正在提倡的“同课异构”,无非是想打造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俗话说:“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门。”不论采用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不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也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往往关注人在理性、认知、过程方面的发展;“人文性”往往关注人在非理性、情感、动机方面的发展。如果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者只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将会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使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过程与动机得到有机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语文教学改革,还要明确语文教育之“魂”。

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教学,首先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招回来。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魂”。?

这就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

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教育,即母语教育。民族语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

总之,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包括听和说),语文教学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决不会“越教越不会教”。

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更必须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

四、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狠抓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把握住了以上四点,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只有如此,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打造出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

赵厚、宋春晓老师针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设计的“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打造出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了范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学习写新闻。赵厚老师重在指导学生“写”,宋春晓老师重在指导学生“读”。先看赵老师的课堂教学:先写后教。结合生活实际,即针对正在举行的教职工篮球赛,让每一位学生写一则消息,并展示;然后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特点。了解消息的特点,赵老师做得很好。紧扣文本,很好的发挥了文本的“工具性”作用。比如:4月22日22时的发报时间很好的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特点;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共计“百万”的数字,“西起九江”后的“(不含)”,“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充分体现了新闻“准确”的特点。另外对本课标题、导语、主体的分析,概括出新闻撰写的实质:同一件事写三遍,一遍更比一遍详。之后让学生对照新闻的特点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指出修改中的不足--“篮球比赛还未结束,怎能说a队已大获全胜呢?”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必须让事实说话,不能想当然啊。赵老师敢于放手,走出课堂,走向操场,拓宽了课程资源;写读结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展示互评老师点拨指导,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有条不紊,学以致用,简洁高效。

按说新闻题材属于客观如实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很难谈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即体现语文“人文性”的一面。但宋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扬长避短,巧设情景,模拟播音,以“我当小小播音员”为主线贯穿课堂,分组模拟播音朗读,并分组选代表展示,学生参与评价,老师模拟示范指导,学生无不感受到解放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英勇气势,敌人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的狼狈情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朗读指导,宋老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新闻的语言必须简明扼要的特点。“读”熏陶了情感,积累了语感,奠定了写作基础,可谓“一读多得”啊!

根据以上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第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不要盲从,更不能邯郸学步,要扬长避短,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第二,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教什么”是重难点问题,“怎么教”是教法问题,“怎么学”是学法问题,“学会什么”是课堂效果问题。课堂教学的成败是一看“知识与能力”(工具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性)目标是否达成;二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巧等等。

第三,“懒婆娘养勤快孩子”,“懒人出智慧”。老师要学会“懒”,学生才会“勤”--多让学生动起来。

第四,老师一定不要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该学生自己做的事。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田玉教授。

陈爱强。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九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把cai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在集“声音、图象、文字”为一体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冲击下产生动摇,电子备课系统和因特网的建立将改变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方式远程化、网络教学将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发情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cai课件的运用也带来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鲜明生动的声像输入,并由此传递的清晰明了形象具体的情感信息、语言信息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了广泛的兴奋点,而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反复强化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一方面电光形声的结合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把教学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和外表之间互相转化,这就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殖率扩大,使教学规模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抽象为具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如《金色的鱼钩》、《凡卡》等课文篇幅很长,每课往往需要2至3个课时,如果在cai课件快速声像显示下,最多用1至2课时内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且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再如期末复习时,运用cai课件出示复习题,能加大复习的密度,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运用cai课件的多种益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以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学的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十

摘要:凭借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真切的特征,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的教学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因此,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高效低耗”的教学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拼音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音像皆备、图文并茂、交互性强。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教学反馈和调控,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1)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情景,使拼音教学妙趣横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比如,笔者在教“o”的声调时,运用信息技术演示,一边演示一边模拟公鸡鸣叫的时候,发出“o”的四声,学生们观看了感到很有趣,也跟着教师做拍翅鸣叫的姿势,并且一边拍翅膀一边发音。紧接着,笔者就向学生总结规律:“一声平又平,二声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下山坡”。这样让学生的脑、眼、手、口同步活动,把本来学起有困难的,变容易了。学生充满了兴趣,学得特别轻松自在,教学效果明显。(2)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接近生活、富有乐趣。教师根据编者意图,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图画。启迪学生发现图画与拼音字母音、形有联系。比如:在教学声母“k”时候,笔者先让学生仔细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图上画了小蝌蚪和水草)。你们喜欢小蝌蚪吗?(学生:喜欢)这些可爱的小蝌蚪在那干什么?(学生:小蝌蚪在水草边玩耍)。笔者随后板书“k”让学生看。这个字母像什么?(学生:它像两只小蝌蚪靠在水草边玩耍)这样联系看图,启迪学生想象,不仅增添了情趣,而且使学生容易记住字母的音和形。

2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

(1)借助动画故事感知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本中的文字与视听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多种感官传递到大脑,极大限度地施展大脑“接触、判断、储存、想象”四个智力区的功能,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教材。新教材几乎为每篇课文都配备了生动有趣的电脑动画片。在导入新课后,笔者常常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听课文一边看动画。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加之录音中抑扬顿挫的朗读,时常把学生带进故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了故事情节,也使他们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增强了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2)借助录像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借助了光、声技术,生动形象地把教学内容揭示出来,这比教师的讲述、板书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教学《花木兰》时,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词语,如“英勇善战”“巾帼英雄”等,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词语,体会花木兰的机智、勇敢、英勇、善战。笔者又适时插入了一段动画录像,录像中的花木兰在千钧一发之际,临危不乱,想出了通过制造雪崩打败单于,从而挽救了全军的生命,挽回了战争的胜利。动感的画面,生动紧张的故事情节牢牢地吸引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花木兰的英勇善战,从而也进一步理解了巾帼英雄的含义。看完录像后,当教师提出“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时,小朋友们都高举小手,各抒己见,课堂上好不热闹。(3)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的制约,形象地传输、保存和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这就简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学习《拾贝壳》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去过海边,没有见过金光闪闪的沙滩,也没有见过那些奇特、有趣的贝壳。于是笔者便在课前制作了ppt课件,上课时当学生读道“啊!一只贝壳,犹如一把打开的扇子,太漂亮!看,一个螺蛳壳,犹如一个朵盛开的小喇叭花,多么惹人喜爱!”。笔者便一一出示这些图像,并调出单个贝壳图像让学生边看图边学习语句。这样图文并茂,并且动感,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有一种好像来到海边的感觉,不但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经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让学生认真欣赏优美的音响,仔细观看有声有色的镜头,体会形象化的语句,形成丰富、清新、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从而改进作文指导过程,增强作文指导效果。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作文:写一处秋天的景色。(1)化静为动,激趣寻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因知识不够丰富,阅历太少,观察力不强。大脑中储存的写作素材不多。即使回忆出一些场面,也只是零散的、局部的,结果写起作文来,只能是凭空臆造,闭门造车,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因而写作兴趣不浓,害怕写作文。由于多媒体具有化静为动,形声具备的功能。在写作指导时,笔者适当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形象、活泼、直观以及善于感动人的生活场景或事件,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写《秋天的景色》时,笔者让学生主动地去观赏画面,积极思考,选取素材。笔者在课堂上将精心拍摄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将学生带进一幅幅美丽的秋天画卷中,使他们兴趣盎然,在观赏的同时,激发想象,完成素材的选择。(2)视听结合,构思表达。《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这就是说写作指导必须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语音设备辅助教学,做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布局谋篇,想象特征,构思表达。例如,写《秋天的景色》,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赏过秋景录像之后,引导学生去认真构思,然后利用语音设备,先让学生戴上耳机对着电视上的慢镜头自己说,自己听,再通过音频传输,互相对说,纠正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讨论加工,再讨论再加工,进一步完善说话内容,厘清说话条理,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口头表述能力,为涉笔成文打下扎实的基础。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有利于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2]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王珏。梳理:“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走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z1):7—11。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十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罗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

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十二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最具审美性、人文性的学科。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要探讨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找到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高效;语文课堂。

如今,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堂教学在表面的光鲜热闹中失去方向,偏离了语文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目标。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其价值至少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教学情境应具备的几个方面。

1.方向性。

创设情境是为了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分析当学生身处该情境中时,学生是否会产生与该目标相关的各种预期的心理感受,学生会做些怎样的、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事情,会说些怎样的话,会问些怎样的问题。当这些心理感受、行为、言语反映的特征能说明学生的自主探究时,所创设的情境才是可行的、必需的。

2.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积极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使学生身处呈现的情景中时,能完整地体验“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经历,然后在“向往”心理的驱动下,去主动完成任务的探究。

3.情感性。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4.延续性。

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须考虑“维趣”.“激趣”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而“维趣”是为了让学生连续地动下去。所以,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设计整堂课的情境创设,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课伊始的新课导人。一些课让人感觉“作秀”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后续阶段的情境创设和“激趣”与“维趣”的衔接问题。

二、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发掘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计教学情境。课本里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以初中语文中《散步》一文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如“想必在座的同学们都有过散步的经历,那你们散步时,通常是一个人,还是和别人一起?()而且,散步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这个示例,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习的生活贴近了,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则是极具情境性的。所谓情境性,是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在教学《观刈麦》时,我利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话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农民在田间劳作,脚受暑气熏蒸,背受太阳炙烤,为什么还“不知热”?为什么还希望“夏日长”呢?此矛盾的问题情境一抛出,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激发,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共识认为农民们是为了抓住晴好天气去收割,心甘情愿受酷暑煎熬。这样,农民的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强烈的不满。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了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运用语言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为此,要求教师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教学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中鲁迅观看“外国人枪毙中国人”这一段落时,朗读到令人痛楚的语句,我内心非常沉痛、悲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也让学生深深地体味。

4.借助媒体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共鸣。

这里的媒体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特定的画面与音乐,借此达到渲染情境、激发情感的目的。图画与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是,它们都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情达意的,图画与音乐选择得好,就可以把音画语言与课文语言沟通起来,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各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如,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当要求学生谈谈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时,画面展示斯科特等南极科考队员和美挑战者号上的宇航员的生活图片,背景播放成龙等众星演唱的《真心英雄》的歌曲,此时的课堂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在画面和音乐的相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各抒己见,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5.体验角色情境,激活学生参与意识。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特别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角色。角色决定着人的语言、思维和情感活动。情境教学正是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相关的角色,使学生与教学内容更贴近。这样,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他们便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在情感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无形的导引效应,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变成了“主动参与”的角色,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情感体验亦更真切。《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很适合运用角色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文章。教学中,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菲利普夫妇、“我”和于勒叔叔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个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验角色也可一人扮多角。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他们的语言,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起来,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许翠萍。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文学教育,2009(02)。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十三

于是要求学生们刻板地复制语文教科书上的内容,死记硬背,这是万万不可的。曾经有人推出这样一条公式:天才=1%天分+99%汗水。这里说的“汗水”不是说死记硬背、复制粘贴。每一个年轻的心理,在大脑的潜意识里都有求知求学的欲望,点燃这根火药线的导火索就是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拥有主动性。可以利用情境创设问题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常用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所说的道理运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2)利用演绎推理。可以通过一个命题作文展开一个情景对话。

(3)利用类比推理。把一些类似的文章或者词语分类进行比较。

(4)抓住闪光点。从优点激发学习兴趣并在成功中获得喜悦。

(5)借助童话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解更能捕捉孩子们的心思。抓住学生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点,在探索推理的过程中将演绎尽情地发挥,最好能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趁热打铁,将文章中所要体现的内涵告诉他们,并让他们与教师一起再次复述。

(二)做到“谜语”“悬念”“故事”“小品”的引趣。

每堂课的开端决定着孩子们整堂课的学习效率。提出相关的情境问题,让学生们产生兴趣,通过问题的假设在文中寻找出答案。这样孩子们既觉得有意思,也不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这种双赢的方式是必须要尝试的一种。

(三)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半是“我比别人强”,所以开展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几个组来进行活动,老师通过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观察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活跃性,就会发现成绩稍差一点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不甘示弱。这样下来,积累经验,以后对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就游刃有余了。因此,趣味性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发挥学生主体、发展孩子们的智力。

小学生对于课堂上或者语文课堂之外的许多事物都很容易发生兴趣,兴趣产生之后就会引发自觉性,进一步探索这个“事物”,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展了自己的智力。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看图读书、画画、模仿、表演等形式都是可以发展孩子们智力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分析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和蔼可亲,学生做主人;

(二)实施解放政策,勇于实践;

(三)妙用非智,激活课堂;

(四)运用策略,实现目标。

三、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方式的策略。

主动参与。主动性越高,越明显,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能表明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实践的认识不可以是勉强的,一定要是孩子们自发的。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很多组织学生学习各种形式的一些活动。

(一)鼓励学生要自主学习;

(二)提倡学生要合作学习;

(三)不断完善,探究学习。

四、结语。

综合本文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领略其中的真谛。它拥有世界文采的多元化,还有极强的艺术性。可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很多,学生自身、课堂环境、教材等因素。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换为主动指导真正的领略文章中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十四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事:班上有一个孩子生病请假了一个星期,班主任非常热心地和家长交流说给孩子补课的问题。但家长却说英语、数学一定要补,至于语文补不补都一样。这足以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了吗?很多老师都觉得这个好像很难像数学或英语学科一样去量化衡量,因此也和迷惘。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也就是说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相信只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就过分强调了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下面我们通过我校甘晓莹老师上的《草船借箭》这个课例来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甘老师她第一课时就能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并教会孩子说故事的方法。这就关注了学生的表达,这个本体。第一遍学生只会用几句话去概括文章,讲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但原文中借箭的精彩部分却被省略了,于是老师把出现的几个人物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弄懂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看着板书尝试着说一说,这时候就有了明显的进步。根据课文内容讲故事,不仅是课后第二个习题的要求,同时也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甘老师在渗透讲故事的方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让学生明白了本文的内容,并且反复朗读了课文,因此非常巧妙。这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复述故事,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当然,在这个寻找语文课堂本体教学本真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坎坷,但只要坚持,语文教学之路必将更加有效。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综述论文大全(15篇)篇十五

课堂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一架奇妙的桥梁,它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把这一空间无限扩展并装点得有情有趣、多姿多彩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找准定位,是否能够把握好语文课堂中的几组辨证关系:

所谓“预设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前针对施教对象(学生)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预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教师只有在先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水平的前提下,才能更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并开展教学活动。我们不能等走进课堂时,才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与预设不相符的地方,所以在教学实践之前,我们就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加以思考: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教师需要给学生怎样的暗示?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在预设时应该多多思考、加强关注。而通过这一过程,会使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更讲究有意味地形式,更能够完美地去把握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使师生之间在生成教学的过程中,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创一个良好的合作式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语言如同沐浴大地的春风细雨,能勃发出遍野的红花绿草,教师的语言,如同熊熊燃烧的火把,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启迪学生的智慧。由此,教师语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教师上课爱用一些优美、诗化的词语,这固然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整体学生的接受水平,如“雄深雅健、沉郁顿挫、奇鬼怪诞”等拗口不常见的词语,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如同听“天书”一样,飘飘然昏昏然,不知教师讲的所以然。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表达,把握好象征与符号的关系,尽量使语言趋向于口语化、通俗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欣然接受,并掌握运用。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把握好节奏与进程的控制,那么,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疑问便成了课堂的核心与灵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思维,更能够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问题个性化、探究化、独立化、多角度化以及创意化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全新的听觉、视觉的新鲜,让他们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与此同时教师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反应。学生是一个独立个体,有着与教师不同的感觉,他们往往会产生许多表面看并不十分合理的疑问。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幼稚、荒唐、离经叛道而皱眉头,甚至不愿解答。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为教师就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舞台要关注,认同甚至去欣赏学生的参与活动,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集诗人的智慧、演员的功力、主持人的风度于一身,更要有哲学家的辨证思想,只要把握好课程中的辨证关系,我们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辨证化语文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

    春节大扫除的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领悟的总结和归纳。这是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起床啦,起床啦!”妈妈硬生生地

    必备读书活动总结范文(1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总结片段,这些片段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读书能积累语言,丰富

    保险工作计划表大全(20篇)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工作计划表,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工作计划表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制定和管理工作计划有

    小区文明倡议书范文(19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作文写法和表达方式。范文范本囊括了各种文体和题材的优秀作品,它们展示了不同作者的独特风格和个人魅力。园区各位养犬的

    少年宫体验活动总结(模板17篇)

    活动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某一活动的概括和评价,对于提升活动效果和改进不足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活动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出一份完美的活动

    电子技术测试工程师个人简历(专业21篇)

    通过撰写个人简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不足之处。在制作个人简历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成功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了解他们成

    创新实训总结报告(精选19篇)

    报告范文是一种对某个主题或事件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具有概括性和客观性,能够向读者传达清晰的信息。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

    扶残助残爱心捐款倡议书(实用18篇)

    范本的存在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和写作的兴趣,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第十三周国旗下讲话(汇总19篇)

    站在国旗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致敬国旗下的诗歌和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年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六年级英语读后感(专业20篇)

    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思考和感受,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读后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在这里,我们推荐了一些读者们写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