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紫衣梦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借鉴。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一

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不安全行为导致失误造成的,人的失误行为也是使火灾后果扩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失误的产生原因以及对火灾事故的影响,给出了如何减少失误和减小失误对火灾后果影响的策略.

作者:王志鹏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公安消防支队建审科,山西,大同,037005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2008“”(14)分类号:x9关键词:失误火灾事故人体三节律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二

[论文摘要]瑞吉欧教育方式在中国走过十年的推介之后,如若真正成为改革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他山之石,必须注重教师这一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中介因素。文章旨在通过瑞吉欧式幼儿教育与中国传统幼儿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比较分析,为构建“中国式瑞吉欧”教育方法中教师群体的角色而努力。

[论文关键词]瑞吉欧中国化教师角色。

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民众自力更生建立的家长团体自行运作的学校。学校的开放性、学生教育的公正、民主性是自始有之,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探索,到80年代理论构建和实践模式初具规模并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在随后的发展中,不但国际反响日渐声隆,自身的研究也日臻完善。

到90年代,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就其理论自身而言是较为完善的。但是在中国的幼儿教育界,在引入和推广的过程中,一直是“叫好不叫座”。6月28~29日,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与韩国汉阳女子大学金恩姬教授共同组织了“中韩幼儿教育领域瑞吉欧教育方案的应用与转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学习并挑战瑞吉欧”的会议主题。朱家雄在报告中提道:“不管瑞吉欧教育系统本身怎么理想,也不管有多少人把它捧得多高,它只属于意大利瑞吉欧这一特定环境,没有人能把它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内地来,若一定要这样做,等待他的可能是失败。”

这不仅表明了瑞吉欧教育方式的学习不能机械模仿,也提出了一个深远的文化和理论命题,即不同文化的借鉴的实质必须也只能源于创新,就瑞吉欧教育方式而言,专家们坦言要“瑞吉欧中国化”,而不应追求“中国式瑞吉欧”。在诸多影响瑞吉欧中国化的因素中,本文主要探讨教师的角色塑造问题。

一、瑞吉欧教育方式中教师角色的分析。

关于教师角色的理论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到20世纪50年代,已从初期重视教师的角色品质研究过渡到大批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教师角色理论引入中国后,我们的研究是两者的结合,即在社会期望基础上的角色品质研究,以期新时期的教师能够从应然走向必然。综合瑞吉欧教学方式的研究,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有以下特点:

1、教师是儿童活动的策划者。教师工作的核心在于对儿童活动目标的理性认知、活动方式的谨慎筛选、活动过程的缜密预期和活动结果的深切反思。项目教学是对教师此项要求的最后诠释。儿童成长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活动。活动在通常情况下就是儿童存在的方式,成人对儿童的认知和参与方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关键,瑞吉欧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具有启发性的。

2、教师是儿童生活的倡导者。生活是人存在的实质。儿童的生活很简单,但这绝非是单调而是单纯,儿童的生活即是个体的自我生发过程,也是成人参与下的生成过程,所以倡导者的实质即在于要倡而不是要控,要疏而不是要堵,要扬而不是要抑,要成而不是要毁。成人要理性地融入孩子的生活。

3、教师是儿童成长的引导者。成长是儿童活动、学习、生活的目标。引导者要引其所去,为其所能,导其所欲,成其所成。

二、当下中国幼儿教师的角色分析。

1、教师是儿童活动的组织者。通常情况下,幼儿教师是兼有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双重特点的,但主要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所谓活动的组织者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活动的发起者、控制者、结束者和评判者,是主动参与的。因此,儿童的活动不再是儿童的而是教师的,所以才有了“儿童游戏”成为“游戏儿童”。

三、中国瑞吉欧式教师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是职业范畴的用语,是自然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走向职业人的历程。角色塑造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要有角色认知。就教师的社会职能而言,既有其一贯的传统内涵,又深具一定的时代内涵。所以,当今的教师角色要以不变应万变,又要以变应变。朱家雄教授曾说,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它顺应当今世界幼教改革的潮流。那么“潮流”的内容是什么?即发挥潜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全面发展儿童的培养,而在这一过程中,尊重与民主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吸收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认识在瑞吉欧式教师角色认知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有差距,文化传统也不同,我们绝不能简单地角色模仿,机械移植,而要从表象看本质。尽管目标相同,但是达到目标的方式和步骤是可以不同的,也即所谓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要经由角色分析。如果角色认知解决的是共性问题,那么角色分析就要解决个性问题。如果前者是机构到集体行为,那么后者就是个体行为。瑞吉欧教育方式在中国推行十年中的上热下冷现象,尽管有诸多影响因素,但有一条是不能或缺的,即幼儿教师的低调态度。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能依靠个体的自我转变,但没有个体的努力也就没有集体的效果呈现,职业生涯设计对于幼儿教师同样不可或缺。

3、角色努力。有目标不等于有结果。目标的实现是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其中情、意尤为关键。成功的角色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教师的角色努力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提高。不管是群体塑造还是个体努力,态度都很重要。某种程度上,态度决定了结果。

在中国瑞吉欧式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挑战,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切忌模仿。“东施效颦”的古语犹在,参观也好,研究案例也罢,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场景,教师是有血有肉的人,成功的教师绝不是“像谁”,而是在“是谁”中成为自己。第二,重在创新。“中国瑞吉欧式”而非“瑞吉欧式中国”立意即在于此。成功不在于重复而在于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第三,贵在持久。教育事业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独指学生培养,教师的改造何尝不是如此,甚或更难更久。当然,时不待我,必须只争朝夕。但要清楚事情的发展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差别是过程的长短。

狭义的中国瑞吉欧式教师角色塑造已是挑战,广义的教师群体――家长、社会中的成年人的角色塑造更是难上之难。不管怎样,开始就好。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三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意大利瑞吉欧课程的研究,在心理发展整体观的基础上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整体环境。

所谓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方面随年龄而发生的与社会相适应的变化。[1](p.489)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基本途径。首先,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基本途径,父母对儿童的一般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随着身体和心理的自然成熟,儿童进入同伴中,学前教育机构成为他们社会化的第二个重要场所。作为“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学习经验的多种活动的总和”[2](p.6)的学前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综合考察儿童、社会、学科等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设计的,是实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中介环节。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课程怎样促进儿童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其中就有意大利瑞吉欧学校的教师。本文试就瑞吉欧课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做出一些分析,希望从中得到借鉴与启发。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这种整体观影响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在整体观的影响下,我们认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诸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是认知、情感与行为,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个性与情境,儿童的社会互动,个人与社会系统。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是以儿童心理发展整体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成性课程,以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为核心价值,综合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渗透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因而体现出许多特色:。

1.师生共同制定目标计划。瑞吉欧课程把课程设计视为一个高度动态、灵活和开放的过程,相对于传统教育预定的固定性行为目标,其课程目标是预定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结合。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3](p.174)它是教育情境的产物。

在这里,学习什么,怎么学习,何时是学习的间歇和结束等都依靠儿童、教师与文本之间不断碰撞与协调,而不是由教师的预先设定来决定。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儿童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3](p.174)可见,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非统一性的,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强调儿童有权利而且也有能力运用多种方式如口头言语、文字言语以及用各种材料去认识他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课程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建构。瑞吉欧课程中每个主题的生成与发展都是在师生共同的协商中进行的,这样的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更紧密,也更易激发学习兴趣。

3.以“项目活动”为课程和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项目”(project)也译作“方案”、“计划”、“设计”。这种教学形式主张儿童在自己设计、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是一种儿童自主学习的形式。瑞吉欧人在教学中强调师生的互动,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倾听者,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儿童,而是由儿童自己通过活动来获得,这既培养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儿童形成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项目活动小组一般是3人—5人,有时两个人。小组内的活动最后也可能发散到更大的集体中,但小组活动是基本活动形式。

4.帮助儿童在真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真实的生活问题永远是瑞吉欧课程中的第一要素,教师帮助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切身感受,教育教学就在学生的直接经验上展开。瑞吉欧人用儿童的多种象征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用课程成果展的名称即“儿童的100种语言”来命名。这种课程既来源于学生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生活,同时又贯穿于学生的生活。

5.讲究长期的专题研究。瑞吉欧课程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及认知发展的特点来决定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时间。由于儿童兴趣的不稳定性与主题自身一些特点的影响,有些主题会历时很长。

6.工作中重视儿童档案的建立。瑞吉欧的教师们特别注意收集、保存儿童学习过程和师生共同工作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对学生准确、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它具体包括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照片及幼儿的作业等。

7.螺旋式的课程循环。瑞吉欧的课程是一个螺旋体。学习过的内容在更高的程度上进行重复,它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复。

瑞吉欧课程既重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技能的关系,又重视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品质发展的作用,既考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又考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作用机制。

1.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性行为的联系。认知、情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3个方面。社会认知主要指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认知;社会情感是儿童在进行社会活动或在进行社会认知时表现出的依恋感、自尊心、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社会性行为是指儿童的分享、合作、助人等方面行为方式及相关的技能。瑞吉欧人认为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领域里,认知与情感终将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行为不仅受认知的支配调节,也受情感中介影响,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瑞吉欧人设计了“人群”方案:教师在儿童暑假结束后回到幼儿园谈论的有关旅行话题中捕捉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主题后放射到儿童的各个活动之中,形成主题网络。这一过程是通过“对人群的口头报告”、“用图画来呈现对人群的回顾”、“用一个真人来研究人群”、“从人群中看人群”、“从高处看人群”、“用黏土做人群”等活动来实现的。活动之初,儿童对“人群”这一概念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孩子在口头报告中有“人群是一个装满人而且全部都挤在一起的袋子”;在图画中把“人群”画成了往一个方向走的群体等。当认知是错误或不全面时,情绪情感虽是兴奋的,却是泛化的、不稳定的,我们期待的社会行为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因此,教师引导幼儿一起重温、分享活动过程,通过回忆,与同伴比较、对话,进一步从现实生活人群中观察人群,通过表征、反思,逐渐形成对“人群”概念的全面认识。

这类方案活动不同于以前的分科教学,认知、情感、行为是互相联系并互相促进的,儿童通过这种活动形成的认知是全面的,情感是深刻的,行为是稳定的。教育只有兼顾了这三者的协调一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才是全面的。

2.个体与情境的联系。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在幼儿园与在家时不一样,在幼儿园与在小学时不一样,这其实涉及到了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跨时间的稳定性问题和跨情境的一致性问题。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人的人格特质引导,而人格特质是稳定的,行为也是稳定的,因此许多心理学家都热衷于寻找和培养各种人格特质,期望通过找到或培养某种人格特质来操控人的某些行为。与此相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以及刺激的强化或替代强化决定的。这两种理论对儿童社会性的'稳定性与一致性的解释都有失偏颇。瑞吉欧人信奉个体的社会性行为是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和情境特点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的,期待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既要培养健全人格,又要提供有效的教育情境。

瑞吉欧课程要培养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为达成个性与社会性相协调的目标,众多的方案提供多样的情境,把孩子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天空。在这里,孩子可以发挥多种智能,丰富生活经验,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道德,形成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其中,小组工作模式又为他们营造同伴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但由于每个孩子的人格特质不一样,所以同质的社会行为不一定有相同的表现方式,这点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比如,瑞吉欧的两位幼儿做值日安排座位时,同样有责任心乐意帮助同伴的孩子,甲男生是用询问告诉的方法叫发脾气的女孩坐下,乙男生则是尽量多询问女孩的要求,并把她带到座位上。

3.儿童与社会环境的联系。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他强调研究人在“环境中的发展”。“生态”在这里是指有机体正经历着的、对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此,他把儿童的生活环境从微观到宏观依次分为4个系统:微系统(家庭、学校)、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第一水平的微系统之一是家庭,另一个微系统是学校。第二水平的中间系统,指儿童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影响。第三水平的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比如父母的职业等。最后一个水平的宏观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通常我们最重视微观系统对儿童的影响,然而,最外层的宏观系统也对儿童有影响。儿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其中各个因素作社会性相互作用,使其社会性发展得以实现。考虑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就要考虑环境的多样性和联系性,正确协调各环境因素的关系。

基于以上理论,瑞吉欧在课程设计中“摒弃绝对的儿童中心、教师中心,强调团体中心、关系中心,构建孩子与教师、成人一起游戏、工作、说话、思考、发明的课程模式”。[4](p.60)这种课程设计旨在把儿童培养成既有个性又有合群性、社会性的新一代。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瑞吉欧人除了把教师、幼儿、材料看作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外,还把空间、环境、家长、社区等因素作为构成教育的重要因素。

在微系统与中间系统方面,首先,以小组活动形式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其次,通过活动成果展示的“工作坊”通过档案式的“教学记录”,通过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建立家长与幼儿、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儿童的互动。这些互动的建立远比传统的家园联系更全面、更有实效。正如马拉古奇所说,它将实质地改变家长们的期望,“让他们重新检讨为人父母角色的假设以及对孩子生活经验的看法,并以一个全新、更具好奇心的方式来看待整个学校经验。”[4](p.35)儿童将在教室中所学的内容,在驻校艺术教师的协助下,到“工作坊”,用各种手段表现出来,这是瑞吉欧师生互动的特色。

在外层系统与宏观系统中,瑞吉欧课程折射出意大利的社会文化特征。每一所瑞吉欧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源自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经验及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方式。它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园本课程是否有利于儿童的发展,要看它是否根植于本民族文化,是否源于儿童的需要。

每个社会都会按照关于人的基本价值的概念及其对每个公民的义务的基本设想去教育培养儿童,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都必须习得本民族文化许可的基本价值观念系统作为他们一般发展的一部分,人们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正是基于以上这种信念。当然,我们在期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成为个体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的一种基地时,又必须尽量扩大个人的发展和个人的个性化,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找到一个这两个方面的平衡点。我们认为瑞吉欧课程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为我们积累了经验,更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倪敏.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四

如果家长通过羞辱或冷淡孩子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孩子会变得刻板、教条。家长采用温和的、间接的方式管束孩子,孩子的道德观念会更成熟。家长的榜样作用最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内化规则,学会自我控制。

如果孩子看到别人不遵守规则可以不受惩罚,他们就更容易违反规则。如果家长能向孩子解释他受惩罚的原因,更有助于孩子接受规则的约束。当孩子理解行为的理由,他们就会采取自觉的行动。比如,孩子明白早一点睡觉第二天精神更好,他就会乖乖地按时上床。大多数的孩子都会为自己违反规定感到羞愧,为自己能够管住自己感到自豪。所以,家长要尽量帮助孩子达到标准。在这个阶段,家长和孩子的“舞蹈”应该从家长“领舞”过渡到孩子“领舞”,让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行为,家长则在必要时调节方向和节奏。

同伴关系。

7~12岁的学龄儿童大约40%的时间都是和同伴一起度过的。住得近的同龄、同性别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在游戏、活动方面兴趣一致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朋友。长得漂亮、外向、爱帮助人的小朋友最受欢迎。一般来说,平均每个学龄儿童有5个朋友。

3~7岁孩子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这个阶段的友谊还很不稳定。

4~9岁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6~12岁的儿童对友谊的互助性有了一定了解,能互相帮助,但不能共患难,有很明显的功利性。这个阶段的友谊强调平等、互相给予、步调一致。孩子建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受家庭的影响。善于交际的'孩子的家长往往也是热情、宽容、乐于助人的。

家庭环境的变化,比如,搬家、父母离异,打乱了孩子的生活秩序,会使孩子的同伴关系受到影响。这阶段的孩子还开始参加集体活动,加入一些团队或组织。在集体活动中,孩子逐渐学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特定的标准,学会服从或发布指令,配合、组织或领导活动的进行。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五

论文摘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里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肴严重的问题,例如:没有同情心、缺乏责任感……。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突出。在我带班的八年中,经观察发现,在看到别人摔倒时,大多数孩子只是旁观,或若无其事地走开;有的幼儿对教师和伙伴态度冷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活动中,事事按自己意愿办,不懂得谦让和与小朋友平等相处;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应当自己做,而认为应当父母帮他做;自己出了差错也把贵任往家长身上推;上幼儿园忘了带物品,怪爸爸、妈妈没帮他放在书包里,等等。“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应当从环境、教育上找。

首先,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做为家长,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孩子认识很多字,能计算复杂的数学题,会识谱、弹琴、唱歌、跳舞,在许多场合能给父母撑面子。而应告诉孩子,你可以少识字,但你不能撒谎;你可以不会吟诗作画,但你不能没有礼貌。

家长还应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对孩子不仅要关爱有加,还要加强行为要求,教育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对于刚刚学走路的孩子,当他对某件玩具感兴趣时,家长可用那件玩具引导他学习独立行走,让他在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后,才能得到喜欢的东西。

第二,不能一味地给孩子爱,更要教孩子主动去爱别人。例如: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关心与同情。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学习同伴的长处。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互相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

第三,改变事无巨细,为孩子包办代替的作法。家长要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成就感、自信心,逐步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有意识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做一些有困难的事情,过一段艰苦的生活,受一点失败或挫折,并教育孩子学会正视困难、失败等挫折,勇敢地承担一切后果,并迅速地从沮丧、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孩子振作精神再尝试一次,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孩子明白失败一次并不要紧,只要能吃苦耐劳,具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方法适当,总会取得成功的。其次,教师要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更多进行的是认知教育,在幼儿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却重视不够。要改变这种现状:。

第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次大转折。幼儿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难免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知这个新环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不知自己该如何行事。如果教师能以父母般的爱心和态度对待他们,及时提供各种帮助,使他们很快习惯并喜欢上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那么,这次转折就会给幼儿一个十分有益的经验:“原来家庭之外的世界也是美好的!原来我有能力应付新局面!”这种自信将使幼jl勇敢地面对今后的各种挑战。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我们希望教育出来的孩子有礼貌,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那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满怀热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和身边所有的人;如果我们想引起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自己就应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

第二,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

教师所选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时机,为他们提供获得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实际锻炼的机会。例如:在“学雷锋活动日”这一天,带孩子到学雷锋一条街上去走走看看,去体验那种爱心,那种助人为乐的情感。幼儿在认识四季美景时,在品尝各种水果的香甜时,在欣赏民族歌舞时,在初步感受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时,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排队练操时,在学习走过“独木桥”时,可培养幼儿的组织纪律性和进行勇敢精神的教育……。

第三,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行为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只有教师和家长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一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使家长了解到用正确方法适时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巩固。同时,也可通过“家长园地”沟通家园联系,使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得以在家庭活动中延伸。例如:“3·8”妇女节,在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夸妈妈、爱妈妈活动,教师可通过“家长园地”,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当日活动内容,并进行活动延伸:回家后让幼儿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

总之,要想使孩子的人生快乐、幸福和成功,我们一定要努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六

瑞吉欧主题探究是根据儿童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强调教师尊重和满足儿童的需要,鼓励幼儿与环境发生有意义的互动。主题探究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式的灵魂和核心,是对瑞吉欧学校课程和教学最全面、准确的概括。多媒体可以快速地收集大量的资料,为主题活动的发起创造条件。瑞吉欧项目活动主题的产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源自成人的建议、儿童的讨论,也可以是成人和儿童共同协商的结果。项目活动的主题无论以哪一种方式提出,从根本上说,都是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确定。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仅仅指儿童在活动中的自发表现,而且还包括由教师推断和引发出来的兴趣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光,善于从儿童的活动和反应中看到蕴涵在其中的学习价值。

多媒体可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习者兴趣,引起注意。电脑中飞人、飞出、显现、隐去等效果的应用,各种声音的点缀,使一些简单图片产生不同的音效。就犹如一部短短的动画片一样,为幼儿营造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氛围,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官,适合幼儿喜欢看活动的、有声音刺激的物体等特性,可以使其集中注意力,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出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如,探究活动《我的肚中谁在动》中,以往是用挂图或实物模型进行教学,画面是静态的,模型虽然真实直观,可是显得呆板无趣。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肚子里各器官活泼有趣的运动形象,配上动听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活跃了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我吃的食物先到了胃里,然后到了小肠……我的身体是怎么把吃到的食物吸收掉的呢?吃进去的和排出来的怎么会不一样啊?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孩子的脑中产生,幼儿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界面友善、超文本、人工智能、可编著工具、方便的外设、虚拟现实等功能,可以使学习者沿着自己的思路,适应自己的需要去发展学习的过程,极大地提高活动的效率,多媒体是老师和孩子的良师益友。每个孩子都希望教师或同伴认为自己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教师应及时把握幼儿的这种心理。运用电脑,可以在孩子出错时,自动地退回、退出,这种形象的效果,更能为孩子所接受。并且,在对孩子正确、错误的操作后,运用一些声音来表示肯定或否定。如,英语活动《动物园》,进行练习时,用电脑动画演示,看见一条猴子尾巴时,问孩子猜猜这尾巴属于什么动物?当幼儿答对时,会出现小鼓发出“咚咚咚”的声音,肯定了孩子的答案,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答错了,电脑不会批评他,而是会出现一只鹦鹉,会说:“再猜猜!”这样亲切婉转的话语,幼儿就算是失败了,也能极好地调节心态,情绪上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势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可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像一些自然现象:火山爆发、地震、日食、月食,流星雨等,化学中的原子、分子等微观运动和变化在幼儿教学中极少出现,对于化学中运动而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幼儿理解,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幼儿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模拟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幼儿的能力。

马拉古奇曾经说过“幼儿透过记录,看着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时,会更加好奇、感兴趣以及有自信心。”即,透过记录中自己的活动或与同伴的比较等等,幼儿会进一步肯定或修正自己,会进一步进行自我整合,从而给自己提供进一步建构知识的机会。如,《我又长大了》,我应用多媒体把幼儿早上上幼儿园与老师、阿姨、小朋友打招呼的情景拍摄了下来,在活动中我们还请有条件的家庭,把幼儿在家里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拍摄下来,经过整理后,我们请幼儿观看录像,幼儿看到录像里的自己非常地惊喜。多次重播后,教师引导幼儿关注到问题上来“我长大了,我更有礼貌了,我长大了,我会做许多事情了……”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七

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2.焦虑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父母在外创业,自己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挣钱的父母,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远离父母,缺乏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这些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人际交往障碍,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八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的航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层次的航海类院校和培训机构蓬勃发展。我国现有各类从事航海人才教育与培训的机构104所,其中本科院校12所,专科学校(含高职)17所,中专(中职)25所,海员培训规模每年高达4.6万人。以山东省为例,现山东省从事航海教育的院校有15所,其中有13所是最近4年内批准的。山东辖区中专层次在校生数为零,增长为790人,和中专层次海上专业在校生数每年突飞猛进至近万人。大专及以上层次在校生数量也在逐年递增,20航海专业新生入学1.3万人。截至5月底,航海专业在校生达2.8万人,山东省航海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均占全国总量的近1/4。

随着我国航运市场的不断扩大,船员数量也在激增,普通船员基本满足现在的需求,但高级船员缺口非常大,甚至出现紧缺现象。普通船员具有一定的航海经验,熟悉基本航海知识,通过适当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学历水平,就可以转化为高级船员,缓解高级船员短缺的矛盾。为提高船员素质,促进船员队伍发展,落实“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为解决船员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交通部于203月27日发布了《关于实施加快船员队伍发展十大措施的通知》(交海发[]141号),通知的第六条涉及规范函授培养模式,具体内容为:“参加航海类专业函授教育,必须是现职船员,且在校面授和实操训练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年。本通知实施前已经在航海院校参加或者完成航海类专业函授教育的学生,可以申请参加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这就为普通船员晋升建立了渠道,鼓励普通船员在岗成才,延长其职业生命。自交通部发布《关于实施加快船员队伍发展十大措施的通知》以来,越来越多的普通船员和将来想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开始关注函授这一学历教育,并且希望通过参加成人高考来进行航海类专业函授学习,以期获得大专学历,为以后职务晋升和陆地再择业做好铺垫。

二、新形势下航海函授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员学习目的不明确。

航海类专业函授学员通常在入学前已经通过各种专业培训学习和了解了相关航海知识,通过上船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函授知识学习上存在一定的优越感。因而多数学员进行函授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仅是为了获取学历文凭。花钱拿证的不良思想仍在部分函授学员头脑中作祟,这种思想状态必然造成其学习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投机取巧、混成绩的人不在少数。上课不到考试即来、到处托关系找门路的学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航海函授教育管理的正常进行。

2.学员工学矛盾突出。

海上专业函授不同于其他专业,工学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航海类专业函授学员大多为在职船员,由于船员职业的特点,受所在船靠港靠岸时间的制约,其参加面授的时间通常无法得到保证,因而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到校学习,这就造成了集中面授时到校函授学员数量少,函授任课教师难以正常组织课堂教学的困境。这种状况在冬季显得尤为突出,甚至会出现一个年级只有十几名学员到校上课的情况,这就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组织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成本,浪费了教学资源。

3.教材体系缺乏适用性。

现行航海函授教育体系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平移自同级同类全日制普通院校。这类教材的编写通常是以没有任何职业背景和职业技能的普通高校在校生为授课对象,而航海类专业函授学员本身已具备一定的航海知识,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因而这种简单的教材平移不适用于已有相关知识结构和航海资历的航海类函授学员。当前,航海函授教育中所使用的包含教材、习题集等教材体系均没有结合并体现航海类函授学员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不具备针对性和适用性。

4.课程讲授缺乏针对性。

部分函授任课教师对函授面授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学员函授的目的只是为了拿到学历证明,因此就顺水推舟做老好人,仅就部分要考试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为考而讲,为使函授学员考试分数达及格线而讲,而不是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学员在实际应用中的疑点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这种授课状态不利于学员的学习,影响着航海函授的教学质量和学员知识的接纳。函授任课教师授课内容以促使大多数函授学员通过考试为目的、就考而讲,学与不学都能过关,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员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着学员自主学习的质量。

5.函授教育手段落后。

函授教育主要是运用通信方式进行的一种远程教育,在学员自学、作业、答疑辅导等环节中应当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交互的过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在航海函授教育的这些环节中并未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现代教育技术在函授教育自学环节及答疑辅导过程中的缺失,使目前的函授教育变质为短期集中培训,无法体现出函授教育特有的优势,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1.结合函授学员实际,建立适用的教材体系。

航海函授教育应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学习对象职业特点和固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学员固有的特性,考虑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结合实际选取或自行组织编写一套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符合航海函授学员自身学习规律和特点的函授教材,并建立起包括自学指导书、习题集等相配套的教材体系,确保学员能够及时获得难度适宜的自学教材,避免因教材要求过高或难度过大致使学员放弃主动学习。在编制教材时,首先应在教材中体现大纲的要求,使学员明了各章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并对重点难点进行解析,便于学员自学理解;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员在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大检查力度,提高学习质量。

航海函授教育应加强全过程质量监控,尤其要加大学员自学环节的检查力度,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调动函授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函授学员应按自学指导书中学习计划的要求,对照教学大纲通学教材,完成既定作业,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自学进度。函授学员每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按照自学情况、课程考试成绩、上课考勤各占一定的百分比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函授学员自学主动性,提高课堂出勤率。函授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学员的作业,并针对函授学员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释,确保有惑得解、学有所得,确保函授学员的自学质量,为函授集中面授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在函授面授过程中应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监督检查力度,可通过学员和函授管理人员双重监督,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促进教学相长。

3.提倡因材施教,实施弹性教学。

由于函授学员中船员和接受过相关航海教育的学员占绝大多数,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备课的同时,还应充分地“备学生”,在教授课程时充分结合学员的特点,因材施教,实行弹性教学。“弹性教学”是活的教学,它不对教学方式、练习作业、教材教法做固定的要求,而是因学生实际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因学生实际不同而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它不以教师主观想法施教而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施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分层分类的,学习材料是多维、开放的,教学手段形式多样,评价方式多元复合。这种弹性教学的方式恰恰适合海上专业的函授教学,在充分结合函授学员已有的航海知识和航海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4.缓解工学矛盾,实施弹性学制。

在职人员尤其是船员常会遇到无法固定船期进行集中学习的情况,在规定的修业期限内往往无法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而函授面授时间通常较固定,也无法对学员进行单独教学,对此,航海类专业函授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实行弹性学制,考虑在职船员的职业特点适当延长修业期限,取消“学籍”限制,允许其随低年级修读,为因在航、生病等特殊原因无法正常参加集中面授学习的函授学员提供一定的便利,做到以人为本。函授学员中有部分为高级船员,他们在入学前已经参加过甲类海船船员适任评估与考试,对这部分高级船员可以采取课程免修制度,对那些评估考试成绩合格者允许其免修相关的课程,但要按规定提供适任证书原件、成绩单等有效证明。另外,免修科目的数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确保函授教学秩序的稳定。

5.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多样,教学资源丰富多彩,航海函授教育可以通过网络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校友录等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将优秀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加载其中,通过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灵活授课,灵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函授学员带来便利、促进教学相长,也给航海函授教育管理带来极大的转变,并促使其不断向高深层次发展。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九

由于我国幼教发展状况和现有条件的限制,使得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有些幼儿园教师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完整”课程则明确提出:“教师要做幼儿学习信息的传递者、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引发者和学习潜力的开发者。”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我们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主动活动的机会。

二、给幼儿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让小朋友就一些事情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们在幼儿园的这一天的时间想怎样安排?”等等,小朋友在这类的讨论活动中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主见了。记得,有次科学小实验中,孩子们在探索的时候,我急于想让孩子知道空气挤压水的科学原理,就一直提问幼儿“怎样让手帕在水里不湿呢?”看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设想的方法去做很着急。这时,几个幼儿在争吵,我走过去仔细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实验的方法。明明说:“我把手帕放在杯子里再放在水里就不会湿。”毛毛马上说:“不对,这样手帕也会湿的,我的手帕也是这样放的,已经湿了。”我没有斥责他们,趁机启发:“杯子的口向上,水就会流进去,如果杯子的口向下会怎么样呢?”孩子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同时也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在一次大型游戏活动中,活动游戏的材料都是由小朋友、家长、老师们一点一滴收集起来的废料。材料拿来后,首先得由小朋友一起把材料搬到指定的“建筑工地”,别看孩子们人小,他们的干劲一旦被发挥出来,还真有点让人不敢相信。小的、零碎的材料,他们用一个大纸盒来装,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大的一人搬一件,有的抱、有的扛、有的提……个个跑得满头大汗,还一个劲地对我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能干好,老师您累了,在一边休息吧。”最后,连十几斤重的大纸皮也被两个男孩子抬走了。这次的任务是建构房子。因此,接下来我们得将这一大堆的废料进行加工:纸皮要变成纸箱,空易拉罐要变成支架……于是小朋友自发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纸板的四边一边压住一边,不用透明胶、胶水就把纸箱成型了。用纸卷成漏斗将沙子装满一百多个空易拉罐,由我用玻璃胶将他们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粘牢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备用。经全班讨论一致通过:制作两幢傣族的小阁楼。可是游戏一开始就碰到了困难,小朋友将易拉罐分散摆放做支撑脚,刚把一块三合板架在上面只听“哗啦”一声响,阁楼歪了两下倒了。小朋友又尝试着轻轻地放上去,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我引导小朋友找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小朋友很快发现是支撑脚不够结实。于是他们用纸盒当木板的支撑脚,旁边加上易拉罐,这样既解决了受力问题,又解决了美观的问题。然后大家既分工又合作,有的搭外墙、有的装饰门、有的搭房顶、有的搭楼梯……两幢傣族的小阁楼像模像样地搭好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无比兴奋和激动,他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责任心、顽强的毅力、交往能力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地提高。

四、重视在日常生活的各种随机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索。

幼儿想学、愿意学只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第一步,但要实现主动学习,幼儿就要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和环境相互作用,教师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让幼儿不失时机地感受、体验到其作用于环境的结果。使幼儿顺应环境,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认识。

五、在幼儿自主活动时,不能忽视教师的适时点拨。

“完整”课程认为,幼儿主动活动的形成不可能是自然的和自发的。它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适时地、适度地去组织各种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观察、感知、尝试、探索、发现。主动活动强调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在幼儿整个活动过程中解决好主体、教师主导、平等参与、穿针引线、适时点拨等问题。

有一次,刚下过一场雨,我带小朋友到户外散步。在雨后的草丛里,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了许多的小蜗牛,他们有的把蜗牛捉在手心,仔细地观察;有的把几只蜗牛放在大型玩具的爬杆上,给他们举行爬杆比赛;有的.故意用手去碰蜗牛的触角;还有的硬把蜗牛、毛毛虫、蚯蚓放在一块,看它们怎么打架……一整天小朋友的话题、兴趣始终没有离开蜗牛。我也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活动,和小朋友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蜗牛了。小朋友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蜗牛的眼睛、鼻子、嘴巴在哪?蜗牛有胃吗?它怎么消化食物?蜗牛有什么防身武器?蜗牛是由哪一类动物进化来的?它死后会变成什么?最大的蜗牛在哪个国家等等。最后,我们把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全部列在墙上,请小朋友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找答案。我们还开了专题讨论会,小朋友们都当了一回小小科学家,他们别提有多得意了。虽然,我事先准备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但是,从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看到:由于环境的作用,孩子们会对周围的许多事物发生兴趣,会进行观察、探究。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得孩子们这些小小的兴趣对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价值大大上升了一个层次。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来说无疑是更有意义的。

“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是一个还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完善的课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而要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需要教师的观念突破、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对教师的素质也是一个挑战。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十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他人的真诚、接纳和同理心可以使我们获得成长。因为,当人们被接纳和获得奖赏时,他们就会以一种更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当人们以同理心倾听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倾听对方内心的感受。那些关注他人的个体更能体验到社会的支持,更能享受生命并有效应对压力。朋辈心理辅导在实施中是以真诚、关注、尊重为基础的,因此受过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给对方带来真诚、关注和接纳。罗杰斯通过经验还发现,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人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些特性,是因为人的内部存在一种要向完美发展的先天性倾向性,罗杰斯称这种倾向性为实现倾向性。每个有气息的有机体内部都有这种实现倾向性。柳圣爱认为,这种实现倾向性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它促进个体不断地扩张、延伸、发展、成熟、奋发。因为它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内部的动机,因此,它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最终可以实现自我。因此,朋辈心理互助辅导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避免了各类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美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虽然提供了一种非专业的辅导服务,不能取代有资质证书的专业咨询与辅导,但却是美国学校教育尝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是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因为愉悦的心理气氛,团结、向上、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和具有创造性,从而能够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在活动组织、开展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协助和学习,又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活动与咨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逐渐调整、确定整个活动计划的实施和确保咨询的效果。对于朋辈心理互助成员,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通过对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用强有力的自身感受、体会和经验去帮助其他同辈同学调整行为,驱散心灵的雾霾。实际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既调动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位同伴强健了抗压力,最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要求为指导,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为宗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人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m.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要着重关心人积极的心理品质(见表1),它还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另外,它一直在为每个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引导人们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能够使人更好地调控情绪,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线水平,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心理品质。

(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强化了学生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应对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要锤炼,它需要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关爱自我,满足自我的需要,习得积极情绪体验对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积极地去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实践显示,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必须利用内部积极力量和外界无私支持的双向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增强他们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性。据调查,在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人的认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时若只采用纯粹的外界干预,其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强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强化他们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如何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来自同学中间,他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层,生活、学习在学生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最方便,也最容易发现周围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成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编辑不同心理健康知识主题的宣传报纸、网页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宣传展板、漫画展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在班级、宿舍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根据周围发现的心理问题编写、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扩大心理影响的效能。

(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该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内人,真正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鉴于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在课堂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成长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授课的特点,事先选择高一年级的朋辈辅导人员2~3人作为课堂上的团体和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人,经反馈,效果很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得到进一步的内心体验,双方的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三)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各种憧憬,对新环境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可以使他们顺利适应新生活,推动整个班级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据反馈,新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这种氛围里,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变高了,并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合理的目标。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四、结论。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抓住了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显示出任何个人都有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愿望和潜能。在朋辈心理辅导与咨询过程中,朋辈成员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疏导、排解同学心中的不良情绪,既实施了关注自身、成熟向上的自我心理教育,又使他们得到彼此的情感支持和经验知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随之形成。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学生乐于接受、覆盖面广的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一种辅导方式,它的实施和推广既增强了学生心理互助、自助和心理危机应对的能力,又提高了周围学生的心理素养,加固了学校心理安全稳定的屏障,因为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不仅心理辅导员们能真正体验到自助成长的心理快感,被辅导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互助的快乐,从根本上成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十一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有语言文学的特点;数学教育建立在数学基础上,数学教育则具有数学计算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

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教音乐,忽视教育的要求,或者只重视从歌词和语言讲述上进行教育,忽视音乐艺术激励人的感情,触及心灵,使人获得审美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特有教育功能,如果教幼儿学习音乐与进行教育脱节,这样的音乐活动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一、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许多老师热心、认真地参加了学习,并力求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收获、体会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去,以提高教育质量,这是老师们热爱音乐教育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最多的要数奥尔夫教学法培训了。我看到的几个音乐教育活动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节奏训练,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语言节奏,利用节奏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这是老师们参加了奥尔夫教学法培训班,把学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勇于实践的结果。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工作中,培养节奏感只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结合多种教材,从多方面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质,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有能力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二、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再比如,在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需要能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和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能记忆音乐并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随音乐的变化交换动作,随音乐的情绪变化用动作表达感情,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节奏感等一系列随音乐做动作的能力。

关联、相辅相成的。儿童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将促进音乐能力的发挥与发展,反之,儿童具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又将促进音乐知识技能的运用与掌握。

音乐力虽然涉及的面广,是表现在听的、唱的、动的、奏的等多个方面的多种能力,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之中的。我所观摩的几个音乐活动都表现出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我相信,只要老师们能遵循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恰当地选用教材,细心地研究教材,从中挖掘有助于培养能力的教育因素,切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音乐教育,儿童就能得到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儿童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之后,再结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生活体验,引导幼儿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情绪情感和教育内涵,这样就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当然,幼儿音乐能力的形成、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一个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教材,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如果老师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培养和教育的计划,踏实认真地组织好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关心照顾班上每一个儿童,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一定能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落到实处。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十二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学前教育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想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转变自身的观念开始。为此,我们要突破传统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践行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所倡导的“蹲下来看儿童”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为幼儿营造安全、自由、宽松、民主、活跃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凡是创造意识较强的幼儿大多具有顽皮、淘气的特点,他们的所作所为经常让教师感到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就面临着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你不能对积极好动的、喜欢追根究底的幼儿满怀讨厌之心,应该看到他们在顽皮甚至越轨的行为中也可能蕴藏着一定的创造力。如:当他们把“自然角”里养的小金鱼拿出来晒太阳的时候,也许他们只是想小金鱼在水里呆得时间太长了,应该到外面晒晒太阳、玩一玩啦,而这些都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表现。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意识,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才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二、运用多种不同形式,不断丰富幼儿的创新知识结构。

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在幼儿的已知和未知之间选择那些具有挑战特点的教学内容,使其既符合幼儿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又给他们留有创造的空间。其次,要选择适合幼儿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音、形、色、光等方面的优势直接刺激幼儿的感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只有开阔了幼儿的视野,才能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才能使他们的创新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三、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主动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十三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最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案例14篇)篇十四

加强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分析,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且积极地影响,所以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一个成年人眼中做不到的事,儿童眼里就能做得到,因为他们的思想处于原生态,没有束缚。而成年人,受到各种教育、宗教、政治等社会上的各种干扰与困惑,禁锢在各式各样的牢笼里。孩子的心底宽阔,天马行空,只有了解孩子的这些天性,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美术,必须有和孩子平等甚至低下的思维方式尚可谈及幼儿教育。孩子眼里美的人和物便是人间最美的东西,和孩子探讨这些美好东西将是成年人永远的美好的回忆。成年人和孩子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绘画,了解合作对象又不能以自己为师,只有乞求孩子接受你,方能进入到孩子们万花筒般的思想世界。

2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到工作的内涵所在。下文将针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理念的改进。对于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应当从颜色的`层面着手,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应当注重教学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儿童对于蓝色以及绿色等颜色的反应相对而言较为平淡,而对于橙色以及红色等较为鲜艳的颜色表现则相当的强烈,对于颜色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变化等反应敏感程度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实践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重视上述的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颜色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处于婴儿阶段的儿童应当教导其使用嘴以及手等,感受不同物体的形状,另外,颜色对于婴儿所产生的刺激可谓是相当强烈,所以,对于此阶段的儿童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监护人还抱着孩子,仰望天空,引导其对天空之中的蝴蝶、鸟等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花草和植物等等,在这样多重颜色的刺激之下,儿童对于颜色的认知也必将有着巨大的提升。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的是对于儿童的表扬,恰当的表扬可以全面地提升儿童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以及个人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在表扬的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儿童积极性的提升,以增强儿童进行绘画等的兴趣。因此,早期美术教育应是不断探索、不断改变现状,因人、因地、因时灵活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成人的目光抱着功利的目的实施教育。恰当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个人成长也必将起到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方式,可以形成儿童较为高尚的道德情感,且实现对儿童思维方式的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儿童的思维方式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儿童的一些天真并且简单的思想,可以采用美术教育来进行塑造,同时由于儿童有着较为丰富的想象力,所以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其后期的发展以及个人成长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教育工作开展的重难点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且细致的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开展的相关核心理念等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以此为基础,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做出积极贡献。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开展科学化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必然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应当对相关教育工作产生深刻的重视,且不断地完善教学的理念和教育工作的思想,为后期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助力成长心得(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经历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和反思。以下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段:引言(200字)。亲情是人

    专业军训日记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个人对待军事训练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自身成长的一种见证和记录。在军训中,我收获了友谊和感动,认识到了军人同志们的艰苦付出

    热门新时代军事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6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学习和工作的重点,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实用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段: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

    最优地铁安全运营心得体会大全(22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个人认知和体验的总结和反思,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成长意义。以下是一些普通人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平凡的经历和努力,发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给我们带来了

    最优乡镇网点发展心得(通用21篇)

    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参考和借鉴的优秀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优质合规风险心得体会大全(19篇)

    我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专业员工质量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案例18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促进个人与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培训心得范文,对于写作和思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第一段:总览培训内容和

    优秀原合同作废协议(通用19篇)

    合同协议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您对合同协议范本有需求,请不要错过以下由小编精心收集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

    2023年耳鼻喉科护理心得体会范文(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行动方式。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学习和工作的认识和体验有着独特的见

    实用药剂科主任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12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方式,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那么,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指导。药剂科20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