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生日活动方案范本(五篇)

时间:2023-03-25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政治生日活动方案范本(五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政治生日活动方案范本(五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政治生日活动方案范本一

5月24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忘又开心的日子――过了人生第一个“政治生日”。

在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将满5周年的日子里,我和全局党员来到了革命英雄纪念地―资兴市龙溪乡杨家坪。在这里,我们沿着革命前辈们走过的足迹,钻山洞、入原始森林,亲身体验了革命的艰辛,目睹了英雄树的千疮百孔,聆听了当年湘南特委靠垒石打退国民政党围剿的感人故事。在这里,我和龙溪乡机关党支部、学区党支部、中塘村党支部的党员一起过政治生日。在神圣的英雄树下我们再次面对庄严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言,接受革命教育,谨记党的使命。在神圣的英雄树下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精美的生日贺卡虽小,却承载着党组织与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转眼之间,入党已五年。对党的认识也由模糊变得清晰。在刚刚入党时,仅仅只是觉得,这是自己政治生命的开始,也是组织上对自己多年努力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而现在,特别是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后,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神圣,就是说,这个群体是社会各界的优秀分子集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成为其中一员。只要成为一名党员就必须心存敬畏,敬畏组织、敬畏人民,始终无愧于这一称谓。也正是这种组织归属感,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不懈努力。责任,就是说,做一名党员你不能混同一般群众,尽忠尽职,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责任。责任心是做一个党员的底线,也是对党员最基本的要求。使命,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对我而言,正如誓词中所说“对党忠诚,积极工作”,钟爱事业,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事业中尽情发挥。

作为一名从事统计工作的党员,做到真实可信、不辱使命,勤奋敬业,扎实工作,必须努力在五个方面十个字上下功夫,即:学习、珍惜、责任、勤奋、感恩。

一是学习。通过学习补充能量,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勤于思考、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真正化知识为能力,化知识为力量,做到知行统一。

二是珍惜。入党是人生政治生命的开始,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领导的信任,要珍惜今天的工作岗位,注重积累和思考,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责任。要用强烈的责任心统领思想和行动,将分配的每一项工作当成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努力将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无论工作多小、多简单、多熟悉,都以强烈的责任心来对待,不但要做更要以高标准、高质量来完成。

四是勤奋。勤奋坚持长久,积小胜方能成大胜。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细致严谨,认真负责,多思考、多钻研,勤思、勤干、肯钻,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完成的每项工作经得起检查、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让领导放心,让自己安心。

五是感恩。就是用感恩的心对待组织、对待同事、对待他人,做到友爱互助、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统计部门“家”的氛围。

很高兴又迎来了神圣的政治生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同大家一样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日,以示珍重生命;另一个是政治生日,表达对党忠诚。政治生日活动,使我强化了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给了我接受党性教育的绝好机会。开展党员过“政治生日”活动,通过“五个一万”的活动形式,加强和改进了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了党员的组织观念和政治使命感,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此项活动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我通过活动的开展,对照入党誓词,检查自身言行,明确了努力方向,激发了工作干劲,进而在本职工作中更能自觉践行入党志愿,永葆先进本色,坚定了在基层的中心工作中建功立业的信心。

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又一大重大举措。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接受党组织无限关爱的同时,我觉得更应该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方面狠下功夫,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习作风,为群众、为基层作好表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党的伟大事业竭忠尽智。

一是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踏实当好人民的公仆,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坚决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不忘。努力争做党的事业的骨干份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站在人民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讲党性,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关于政治生日活动方案范本二

2016年中考政治考点汇总

很快就要中考了,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复习中考政治,百分网小编为同学们带来最新中考政治各大题型解题方法如下:

1.题型特点:

单项选择题是一种考查学生记忆、理解、辨别能力的题型,主要考查识记和理解水平较低的基础知识,侧重于知识的再认能力。

单项选择题由题干和题肢组成,题干通常是一个不完整陈述和缺少某些成分的句子,一般情况下,单项选择题可以变形为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的主要特点是答案具有唯一性和最佳性,因而也是较为容易的题型,同时也是同学们选择准确绿较高、得分较多的题型。

2.解题思路和方法

单项选择题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步骤:审-忆-选-查

(1)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注意,题干长的要先审题肢。

(2)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

(3)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

(4)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

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目、审题干、审题肢。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

辨析题是近年在中考中的新试题。早年曾经有过辨析题、判断说明题,可以说辨析题的出现是一种能力要求的提升。

辨析题是在辨别题、判断说明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从解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上要高于前者。

辨别题一般只判断观点的正误,抑或在增加改正。判断说明题,一般是先对观点进行判断正误,再进行说明。

而辨析题则明显提高了难度:

首先,在题目上,或所给的观点本身,一般不是能够轻易做出简单正误判断的;

其次,从解题思路上,重在对观点本身的分析,然后再对观点做出判断。评判与判断不同,判断只是说出是对还是错,而评判要说明对的道理和错的原因。

在分析简答题时。我们已经就辨析式简答题做出了一定的阐述,在此则对可能在说明题类型中出现的辨析题,或通俗地说,辨析题作为大题如何解答。

辨析题可以分为正题和反题或错题两大类。所谓正题,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所谓反题或错题是指观点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题目。

在考试当中,反题较为常见。形式也比较多样。归结起来大部分属于如下四种:

1、判断标准错误。

我们做出某个判断一般要有一个标准。比如,说一个人的身材比较高。其标准是平常人的身材高度,而不是其他标准。当然因为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例子(小马过河的故事)

2、条件不充分。

做出一种判断,常常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判断正确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一旦条件不满足或不充分,就会导致判断失误。

3、顾此失彼。

我们得出结论,应该考虑全面。但有时在一些问题上会出现片面夸大一个方面或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导致结论错误。

4、多观点辨析。

即在一道题中出现两种以上观点。这种题,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多题来做,逐一分析评判。

1、认真审题,不急于判断

2、紧扣考点,层层分析

3、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案例分析是考法律必考的题型。一般在简答题中有一至两道案例分析式题目、分析题或说明题(即习惯称的大题)中有一道。

案例分析,即是对事例(一般是行为)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分析的一种题目。其实,可以看作判断说明题。

只不过,一般的判断说明题是对观点做出判断说明,而案例分析是对行为进行判断说明;一般的判断说明题是以事实或客观规律等作为判断依据,而案例分析则以法律规定做为判断依据。

案例分析的解法最具模式化。基本上是三个方面内容:判断、评析、引申。

判断:是根据法律规定对行为做出性质、情节进而量刑的判断。

评析:是分析行为是如何构成了法律规定的行为,尽数法律依据。

引申:是从案例本身归纳出的一些做事原则和方法,即我们所说的行为要求。

也就是说,案例分析的答题要包含以上三个方面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案例分析题往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相关的多个主体的行为,其中也包含即是违法行为也有守法、护法行为。答题中要一一分析解答。

分析说明题是中考中难度最大,最能体现能力考核的题型。对知识的把握、思维能力水平都有较高要求。解分析说明题主要从题目的思维模式下手。

分析说明题的思维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归纳型:

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归纳能力,即对所出示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或几个结论。

该题型一般采取"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等设问形式。也有的题目采取多问的形式,进行逐层分析。例题(略)

2.演绎型:

考察学生的演绎能力,即要求学生就所给的结论性知识找出论据材料,或应用所学结论性知识解释、分析、说明材料内容。

题目通常采用"用xx材料说明xx结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对xx问题谈谈你理解(或认识)"等设问。例题(略)

3.延伸型:

即题目由一个问题延伸出另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需要学生对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熟练和到位。例题(略)

4.混合型:

即一道题当中,混合有归纳、演绎和延伸等几种形式。

这类题目属于高难度题目,主要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非常熟练和理解深入,经历多种思维形式的跨越,因此,在中考试题当中比较罕见。

开放题,严格地讲一般不属于单独的题型,这里把它单独拿出来主要是因为这类题目学生往往不好把握。

开放题,从题目本身看有几大特点:

一是情境设置多样性(即题源素材广泛,难于捕捉);

二是设问参与开放性(即题目设问基本无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余地很大);

三是答案多元性(所谓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就得分)。

对开放题应注意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紧紧贴近中考热点;

二是多列点,少深入;

三是观点鲜明。

也就是说,我们在答题时一定要多用上考纲的要求,不深入挖掘,点到为

1.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

2.一眼看下去就知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逆向选择除外)

3.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4.相信第一选择,除非的确搞错,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十种情况不选

(1)表述有错者不选

(2)肢干不符者不选

(3)肢干双重者不选

(4)因果相悖者不选

(5)正误相混者不选

(6)题干矛盾者不选

(7)间接联系者不选

(8)范围不符者不选

(9)要求单一者不选

(10)反向选择者不正选

1.弄清题目的蕴涵性。通常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把握题目的限制性

3.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人手,揭示出题眼

4.分层

5.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6.行文过程可简洁明了。

通常考学生辨证的或阶级分析的知识。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有本质有现象。

(1)用全面观点分析,抓关键词,力求找到合理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

(2)凡牵涉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的,必须注意阶级性。

答题时注意:

(1)发现过程中下结论

(2)运用课文原理

合理的:原理+扼要分析(说明为什么合理)

不合理的: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不合理,并指出合理的是什么)

(1)逆向审题: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

(3)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

(4)材料的注释包含很多信息,不能忽视。

(1)凡问现象的,看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展开。

(2)凡是"分析"、"评述"的,就要求用原理扣材料分析,如是哲学部分的,还要在原理后加方法论要求。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要分析和解决问题。

(3)要分层回答,注意行文规范,答案准确。

一:"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

1."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两次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的两次高潮",即1917-1923年形成的欧洲革命浪潮,1945-1959年形成的欧亚革命浪潮。

4."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奥、台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不变。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即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已经完成了。后一个任务,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7."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展。

三:

1."三个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三次科技革命",即工业革命、电力革命、新科技革命。它们的标志分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技的发明和应用。

3."中国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三次尝试",即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

4."三大改造",即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对从未遇到过的所有问题,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6."基本国情中的三大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7."三个大台阶",即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8."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政治生日活动方案范本三

各党组织:

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研究,决定在全镇各党支部中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各基层党组织以“重温入党誓词、重读入党志愿”为主题,集中为每一名党员过“政治生日”,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让党员常思“当初入党为什么、如今在党做什么、今后为党留什么”,真正把实践和精力集中到“两学一做”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章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严格规范党员行为,努力达到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严格组织纪律、优化工作作风、发挥模范作用的总体目标。

(一)坚定理想信念。将“党员政治生日”与重温入党誓词相结合,深刻领会党的指导思想、路线纲领和奋斗目标,坚定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明确党的政治方向,强化党的核心意识,服从党的组织领导,一言一行维护党的威信,不折不扣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二)增强党性修养。将“党员政治生日”与重温入党志愿相结合,深刻领会党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要求,让党员回顾当初的入党志愿,看一看入党后的成长历程。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

(三)严格组织纪律。将“党员政治生日”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深刻领会党的性质宗旨、党建原则和组织纪律,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党规,坚决服从党的组织纪律和组织决定。进一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任何情况下守得住本分,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四)优化工作作风。将“党员政治生日”与党员志愿服务相结合,深刻领会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组织党员“亮身份、亮职责、承诺践诺”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建设,集中整治“庸、懒、散、慢”等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五)发挥模范作用。将“党员政治生日”与党员党性教育相结合,深刻领会党员的基本要求、行为准则和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改革创新在前,为人民服务在前,完成工作任务在前,真正发挥理想信念坚定、本职工作胜任、思想情操高尚、工作作风优良、组织纪律严密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原则上每季度组织一次(有条件的党组织可每月组织),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对象为:在本季度入党的所有党员。其他党员一并参加观摩。第一季度的“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在3月份集中组织开展。

(一)活动前的组织工作:

1、开展调查摸底。以支部为单位(党员人数较少的,可以总支为单位或几个支部联合组织),逐一统计本支部党员的入党时间,合理规划好各季度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对象,确保全年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党员全覆盖。

2、组织集中学习。要紧密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创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活动。充分利用党委中心组、“三会一课”、党员集中学习日、远程教育网络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讨论。教育引导每一名党员把政治学习作为终身必修课、基础课,做到持之以恒,常学常新,为“党员政治生日”活动打好思想基础。

(二)活动中的重点环节:

1、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党员以集体宣誓的方式,普遍开展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教育党员时刻牢记入党誓言,自觉遵守党的章程,终身践行入党誓词。

2、重读入党志愿。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党员,要结合重温入党誓词,重读当初的入党志愿(入党志愿遗失的,要及时补写)。引导党员不忘入党初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激情。

3、检查查找差距。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党员,要认真对照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和入党志愿中的坚定决心,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入党以来的追求与表现,简要总结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重点查找自身差距,进行自我剖析,展望未来努力方向,形成书面的《自我感言》,在重读入党志愿后向党组织宣读。

4、开展集中点评。组织观摩的党员代表,对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党员进行点评,重点对照党章党规要求,本着对组织、对同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点评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党员的理想信念强不强、群众观念牢不牢、纪律意识强不强、表率作用好不好,帮助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党员牢记宗旨,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有条件的党组织可邀请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党员的亲属一并观摩,并进行点评)。

5、书记寄语期望。党支部书记针对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党员的现实表现情况,对党员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寄语期望和要求。寄语的期望要求既要立足全面从严治党、党章党规和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要贴近党员本职工作实际。

(三)活动后的跟进措施:

1、制定整改措施。结合政治理论学习的收获、“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感悟、党员群众的点评和党组织书记的寄语期望,每名党员撰写今后的整改举措,明确目标方向。

2、组织志愿服务。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党员,结合在职党员进村(社区)、“7+1”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根据自身特长,到挂钩联系的村(社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为党组织送上一份“生日回礼”。

3、开展结对帮扶。与外出流动党员和困难群众进行结对联系帮扶。借助qq或微信等网络平台,为在外流动党员推送理论学习资料,传递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理论成果。定期走访结对的困难群众,开展帮扶指导,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凝神铸魂。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责任。镇党委将不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把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特色创新项目和全年党建工作的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党的建设贯穿到底,落实到位。各基层党组织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项活动抓紧抓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镇党委将派员列席支部“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加强工作指导。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党员政治生日”活动,为本支部党员作表率、树榜样。

(二)注重结合,增强活动效果。要把“党员政治生日”活动与即将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全年党员义工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辨荣辱、明善恶、知美丑,珍惜党的声誉,忠诚党的事业,努力塑造共产党员求真务实、艰苦创业、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高党员意识,增强党性修养,以工作成效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各党组织要利用部门网站、网上村委会等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宣传。宣传部门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宣传,及时宣传报道“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好的做法和经验,在面上选树工作典型,营造好争做合格党员的浓厚氛围。

(四)与时俱进,建立长效机制。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思想状况,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机制。坚持以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蕴涵的精神为指导,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强化党的观念,建立党性强、作风正、纪律严、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

关于政治生日活动方案范本四

第三章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

1、人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和其他动物相区别,只是人出于上帝的特殊创造,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赐给人不朽的灵魂,才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宗教“地心说”的长期统治,从而震撼了“上帝造人说”,开始把人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举“人性、人道”的旗帜,反对神性和神道的统治。这样,使人从神秘的天国的云雾中回到了世俗人间,人成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成为思想家不能回避的理论文化。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自然法学派从“自然状态”处罚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研究。霍布斯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人人相互残杀的战争状态,提出了“人对人是狼”这个臭名昭著的论断。洛克和卢梭把“自然状态”描写成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的升平境况。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对人的本质研究达到了以往哲学的高峰。黑格尔从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这种唯心主义前提出发,认为“人之异于动物就因为他有思维”,“人作为精神是一种自由的本质”。他是把“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这对资产阶级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是有利的。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至高本质是人自身”,他从人自身寻找人的本质,比起黑格尔来是一种进步,但是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人去考察,仅仅把人作为 1 自然的人去考察;第二,他不是具体地、历史地去考察人的本质,二十孤立地、抽象地去考察人的本质,陷入了抽象人性轮。

到了近代,各种学科分门别类的建立起来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又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从生物学角度,可以说人是会说话,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哲学家们说人是主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以外的一切都为人所认识、所改造、所利用。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甚至说“人对人是狼”。

中外思想家以及神话、宗教等,尽管对人是什么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但由于他们各自的局限性,毕竟不能科学地、确切地说明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对此作了科学的回答。

2、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讲的社会关系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血缘关系等等,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结成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政治关系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即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而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道德关系又叫伦理关系,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由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规定的非强制性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血缘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各种亲人、亲戚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文化关系、宗教关系、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又不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合理的结构。首先,经济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其他各种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依赖于这个基础。因此,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各种关系都居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其次,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序结构。一方面,生产关系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社会关系,其他社会关系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对生产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关系之间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独立的、纯粹的社会关系是不存在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一方面,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创造的、承担的,都是人的关系,都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另一方面,一切人又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将不称其为人。人的一生是在社会关系中完成的,人是社会关系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没有这个大舞台,任何人都不能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基础,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集体主义原则,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等等结论,都是在正确认识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或者说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

“人对人是狼”的命题是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家霍布斯提出来的,属于“性恶论”的范畴。他认为人生来就存在着追逐各种名利的欲望,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争夺,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霍布斯的观点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为促进竞争和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他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欲望的一面,完全看不到人的社会属性,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

还有一种观点:“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也是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同样属于“性恶论”的范畴。这也是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欲望的一面,把人仅仅当作“自然的人”,要吃、要喝、要穿、要住,有许多自然需要,这当然是为自己的,是自私的。但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是因为人有自 2 然欲望,根本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关系。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网上的一个点、一个结。这个点与其他点、这个结与其他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必须考虑到其他点、其他结,顾及到别人。因此,人的本质是道德的,不是排他的,自私的。

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和联系网络,主要是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结构的根本内容。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社会,没有人就没有社会。首先,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正是由于猿变成了人,猿群才变为人类社会,没有猿到人的转变,就不可能又从猿群到人类社会的转变。其次,从社会的构成看,任何社会都是由人构成的,都是人的社会,没有人,要么就是自然,要么就是动物,就跟本不可能有社会。再次,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马恩选集》第4卷第321页)

第二、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离开了社会就是没有人的存在,或者说,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生存,都不成其为人。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群狼中发现了两个狼孩,一个取名叫“卡玛拉”,一个取名叫“阿玛拉”。由于这两个小女孩从小生活在狼群中,与人世隔绝,虽然有人的模样,但已经没有人性。她们用四肢走路,不吃素食,用牙撕肉,怕水、怕光、怕火,白天睡觉,夜晚潜行,不会说话,和狼一样嚎叫。尽管人们费劲了心机想让她们恢复人性,但没有结果。这足以证明,离开了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行为,人的习性,已经不成其为人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社会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人与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人与社会同时又是矛盾的。社会一旦形成,就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又具有依赖性,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多方面的制约。当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时,才能行的通,才会有价值,并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积极作用;个人的行为如果与社会的规律不一致,就会处处碰壁,并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作用。个人与社会这种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辩证运动,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又推动着个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原则,主张个人理想服从于社会理想、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主张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所有这些结论,都是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理论推倒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人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评价某个人时,会因为他的某些行为失当而说他缺乏人性、没有人性,甚至说他丧失人性、灭绝人性。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这个人的言行违背了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习性,不把自己当人看待,抛弃了自己的人性,把自己摆到野兽那里去了。如有的罪犯采取及其凶残的手段犯罪,有极个别人在性关系上的乱伦,有的人搞封建迷信吃人心,喝人血等等,都是丧失了人性,剩下的只有兽性,所以人们骂他们“畜生”、“禽兽”。另一方面,是说他对待别人的态度违背了人类待人的常规,不把别人当人看待,把别人仅仅当作动物任意宰割。如奴隶主对待奴隶,殖民主义者惨无人道的掠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 3 的“三光”政策以及多次制造的大屠杀等等,都是对人性的迫害、践踏、灭绝。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大肆倾销鸦片,也是灭绝人性的行为。把自己不当人与把别人不当人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把自己当人的人不可能把别人当人,把别人不当人实际上也是把自己不当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人性是与兽性相对立的概念。所谓人性,就是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特有属性和一般特点。首先,人性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与一般动物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性。人既是动物,又不是一般动物,而是通过长期进化、进步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高级动物、特殊动物。在人身上,既有一般动物所共有的属性,如食欲、性欲、生存欲等等,又有人类所独有的特殊属性,如人有道德性,这种特有属性就是就是人性。其次,人性又是人类所共有的、一般的特性,是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哪个民族、哪个阶级的人所共有的特性。如对善与美、正义、崇高、正直、勇敢的向往和追求等,这是人类所共有的。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不能回避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问题进行过广泛深入的探讨。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革命年代和历史条件的不同,特别是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人性问题上出现了不少误区。

其一,一讲人性就认为是“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阶级承认人的共性,不承认人的个性、即阶级性,而“左”的思潮是只承认人的阶级性,不承认人的共性,用阶级性代替人性。这都是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确实,在阶级社会里,一切人的人性中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这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除了阶级性以外就没有共同人性。如果不承认共同人性,那么阶级的烙印打在什么地方呢?“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不讲人性,仅仅是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性受到阶级性的制约,主要表现为阶级性,但决不是用人的阶级性代替人性。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不可能完全代表人性,除了人的阶级性,应当承认有共同人性,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等,这是无论哪个阶级、哪个时代的人所共有的。

其二,一讲人性就认为是“抽象人性论”。确实,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思想家,由于他们从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出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性看作一种超越历史发展、脱离人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因此陷入一种非科学的抽象。但是,如果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历史发展上看,从人所处的历史关系中来分析人性,即从经济、政治的制约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的要求中,从不同生活环境众人的需要、欲望和感情中来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的共同本性,这不但不是抽象地研究人性,而且正是历史地、具体地、科学地研究人性。

二、中国传统的人性观

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关于人的本性的探讨,主要有儒家的人性学说,道家的人性学说和中国佛教哲学的佛性说。其中有许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这里就儒家人性学说的主要观点作简要介绍。

在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不要又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以董仲舒、王充、韩愈为代表的“性三品说”。除此之外,还有世硕、杨雄的“性有善有恶说”,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李翱的“性善情恶说”等等。

1、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前两句是孟子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后两句是孔子的观点。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四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说,人生来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并且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4 只是由于后天个人修养和学习的功夫不同,差距就拉开了,有的成了圣人君子,有的成了乡愿小人。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说人性的善良好像水性一样总是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既然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那么人性就固定地存在着“四心”,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既然是人本来就有的,所以又叫“四端”。端是端倪、萌芽的意思。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和修养,把这“四心”或“四端”开发出来,发扬起来,使之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有“四心”,是人,无“四心”,非人。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性恶论”是“性善论”的反命题,起主要倡导者是战国后期的荀子。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就是说,人的天生之性是恶的,人之所以有善性是后天行为的结果。荀子认为,人性之所以生来是恶的,是因为人性本身决定的。人性是什么?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什么是“生之所以然者”?他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凡人有所一同”。所有这些,都是天生而成的,生来就有的,就是人性。“好利”,是喜爱和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恶害”,是讨厌和舍弃对自己有害的事物,这是任何人都一样的本性。这种追求功利的本性是恶的萌芽和起源,所以“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贱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认为人要弃恶从善,必须靠后天的学习和教育,靠社会规范和制度的强制性约束,靠法制。

孟轲的“性善论”和荀况的“性恶论”相互对立。各有长短,又相互补充。“性善论”是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一面,为善要靠后天对善性的发掘、养成,引导人们加强人生修养,具有积极意义。“性恶论”是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一面,为善要靠后天的教化、法律和制度约束,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二者都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了后天自我养成,后者强调了后天社会教化。但是,孟子把人的善性看成是先天就有的,这是不科学的。荀子把人的自然欲望说成是先天就有的,这本来符合实际,但把人的自然欲望当作人性或人性恶的根源,这就不科学了。人的自然欲望同动物一样,都是出于本能,是动物性的表现,不能代表人性,或者说不是人性的本质方面。况且自然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如食欲,很难说谁的食欲是善的,谁的食欲是恶的,只是满足食欲的方式和行为才有善恶之分。

3、“性三品说”

汉代大儒董仲舒综合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长短,提出了“性三品说”。他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近乎全善,是“圣人之性”,不教而成,就是他天生就是善的,不用教育;中品可善可恶,是“中民之性”,教可成善,不教则成恶;下品近乎全恶,是“斗筲之性”、“贱民之性”,天生就是恶的,教也难成善。“性三品说”强调社会教化的重要性,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它把人性分成先天的若干等级,不仅是不科学的,而且比起孟子、荀子来是一种倒退,明显地表现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

三、人的自然属性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动物的人,它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维持自身生存、延续、发展的自然本能,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同动物的自然属性一样,都主要表现为食欲、性欲、生存欲三个方面。告子 5 曰:“食、色,性也”,荀子曰:“饥而欲时,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这都是讲的人的自然属性。食,是饮食之欲,饿了就要吃,饥了就要喝,这是动物维持自身生存所具有的基本本能。色,本意是指眼睛对美丽颜色的追求,都愿意看好看的事物,爱看好看的女人,就引申出对异性的追求、交合,这是动物为了延续后代所具有的本能。生存欲,集中代表了动物的自然欲望,食欲、性欲,实际上也是生存欲的表现,为了个体的生存要吃喝,为了人类的生存就要交配。这里讲的生存欲主要是指自我保护欲,当自身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或躲藏,或逃避,或反抗,都是自我保护。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非本质属性,或者说是人性中的非本质部分。这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出于本能,是动物的一般属性,而不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人没有脱离动物界。因此,在自然属性方面人与动物无法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严格地说,人的自然属性不属于人性的范畴,它仅仅是动物性。如果说它是人性,那也仅仅是人性中的非本质部分。

尽管如此,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并非毫无意义。这是因为,人本身具有二重性,人不仅是自然的人,同时又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然属性虽然在本质上属于动物性,但在形式上,即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形式上,也就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的具体方式上,人与动物又有着根本的区别。换句话说,人的自然欲望本身与动物一样都是出于本能,但如何满足自然欲望人与动物则不一样,人不仅仅是出于本能,而是受到社会属性的引导和制约。伦理学研究人的自然属性不在于研究自然属性的内容本身,而重点在于研究满足各种自然欲望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的不同,使人能够在本能方面也可以与动物区别开来。

现在我们来看看人的自然本能与动物的自然本能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在食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食欲方面,动物满足食欲时表现为“狼吞虎咽”,“弱肉强食”,“饥不择食”,“相互而食”,并没有一定的规矩和约束。有的动物是在找不到食物时,会将自己的子女吃掉。非洲的旱季,为争水源有时狮子竟敢向大象进攻。而人的饮食则受到精神、道德、习俗等的引导和制约。虽然在满足身体对物质营养的需要这一点上与动物是一样的,但在满足方式上与动物则根本不同。

第一,人的饮食表现为“食之有道”。道在古人那里是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规则、道理、道德。在动物那里,之为谋食,不讲其道,而在人这里,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即要按一定的规矩、道理、道德要求去取食。当“道”与“食”的矛盾不能一致时,要取其道,舍其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也是一种道德要求,为了遵守这种道德,饿死也不在乎。革命先烈在狱中为了守住革命气节,宁肯绝食,直至饿死。古人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是不为食而失节。

第二、人的饮食表现为“食之有名”。名,食之人的名声,人的尊严。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饮食之乐不顾自己的名声与尊严。古人讲:“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盗泉”的名声不好,所以不喝它的水;施舍时代有侮辱性的,所以不能食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吃请,“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为了一时的饮食快乐,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名声,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同时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第三、人的饮食表现为“食之有情”。人的食欲往往受到情绪、感情的影响,精神愉快食,吃东西就香,胃口就好;精神沮丧时,会食欲下降,吃什么东西都没味。情投意合时,“酒逢知己千杯少”;当话不投机时,杯酒也醉人。为了老人、自己所爱的人,可以割下自己的肉,所以有“割股疗亲”一说。战争年代当自己的家园不保时,宁肯将家园烧掉也不留给敌人。

第四、人的饮食表现为“美食”。人在饮食时,不仅体现着道德、理解、感情,同时也讲究美食。人类越是进步,越讲究美食。美食包括食品的本身美,进食的姿态美和进食时的环境美。食品本身要讲究色、香、味、型俱全。进食是要讲究姿态、风度,还要讲究进食时的环境。人们 6 现在都愿意进高档餐馆,不见得都是去吃那里的山珍海味,往往是看中了那里的环境,那里的气氛,所以有人说“吃得就是那个气氛”。有人说孔子就是个美食家,他曾要求“割不正,不食”,肉块要切的方正才进口,这是讲究型美;他还提出“食不语”,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讲话,这是讲究姿态美、风度美。

2、在性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动物纯粹是出于延续后代的本能而发情和交合。平时我们所说的“兽性”,一方面是指野兽在满足食欲时表现出来的残忍性,另一方面是指野兽在满足“性欲”食的乱伦性。残忍和乱伦,这是野兽最主要的两个特点。而人在性问题上不仅受到道德、精神、习俗的引导和制约,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的引导和制约,这种引导和制约比起食欲来要严格的多。

首先,人的性关系是以婚姻形式固定下来的,只有婚内的性关系才是合乎道德的、合乎习俗的、合乎法律的。人类的婚姻经过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等阶段,发展到今天,普遍以一夫一妻制固定下来,各民族无不如此。尽管有的动物也有相对固定的性伴侣,如“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但它们完全是出于本能,绝对无法与人的婚姻相提并论。人的婚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受到人的社会属性严格制约的行为。

第二,人的性关系是以爱情为基础和纽带的。这是一种精神引导和制约。人类越是走向文明,爱情在性关系中的作用也越为重要和明显。嫖娼与卖淫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把性关系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换,是人性的一种异化。这其中只有金钱关系,没有丝毫的爱情,没有爱情的性关系是野蛮的表现,无异于兽性。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商品在社会生活中消失时,嫖娼与卖淫必然会消失。

第三,人的性关系表现为性美。人的性行为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在法律、道德、习俗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的,并且讲究时间、地点、方式,是感情无间的融汇,是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曾作序并校对过一本书,书名叫《让美在性生活中荡漾》,专门讲性美的问题。

3、在生存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动物只会本能地逃避和消极地反抗。“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这都是出于本能。而人能够自觉地防范和积极的防卫,根据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爱情的等多方面的需要去支配自己的生命。

首先,人能够主动舍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布鲁诺坚持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面对教皇架起的烈火,镇静地说,即使把我烧死了,地球仍然围绕太阳旋转。这是为真理而献身。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为自由而献身;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为功名而献身;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为祖国而献身;还有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等,举不胜举。总之,人可以通过主动舍弃生命,使生命更有价值,更崇高,更有意义。

第二,人能养生。生命是一个天然的过程,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珍惜、保养、锻炼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社会越进步,人的生命有可能越延长。

第三,人追求生命美。人对自己的生命不但有崇高、长寿的追求,而且又有美的追求。主动献身是一种壮美,加强锻炼是追求健美。收拾打扮、美容美发、唱歌跳舞、观光旅游等等,都是对生命美的追求。

总之,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属性在表现形式上是根本不同的。归结起来讲就是人的食欲、性欲、自我保护欲的满足受到社会属性、即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民族的、习俗的等多方面的引导和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人的真正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就是动物的机能”(《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和动物在自然属性上的区别,7 不在于“吃、喝、性行为等等”“机能”本身,而在于这些“机能”不能脱离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人的其他活动”,即在于各种欲望的满足方式和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人与动物在自然属性上区别开来。

四、人的社会属性

我们所说的人,是具有两方面性质的人。一方面在为自然人,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他仅仅是动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属性是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同时又是社会的人,他不仅仅是动物,而且是社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属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

如前所述,人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在自然属性即自然本能方面已经区别开来。但这仅仅是在自然本能表现形式上的区别。要最终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还必须研究人的社会属性。

1、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类一开始就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结成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并在其中劳动和生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显示出来的性质和特点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人性中的本质部分。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这是人脱离一般动物的第一个标志,也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最基本的特征。一般动物只能消极地处应自然,利用自然界现有的、现成的资源维护自己的生存。人不单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东西,而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创造出自身所需要的东西。劳动使人从一般动物最先分离出来,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劳动是“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劳动这种活动与一般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如蜜蜂有造蜂房的本领,小鸟有筑巢的本领,蜘蛛有结网的本领等,它们的本领有的虽然也很高超,但都是出于本能,而人的劳动是出于自觉。

劳动是创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的劳动,这是劳动的又一个标志。当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时还不能称其为劳动,只有创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的活动才是劳动。因为工具总是为着一定的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创造和使用的,创造工具本身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表现。

第二、人在劳动中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有相互依存性、集体性、交往性。单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人类初期,只有靠集体的力量,靠许多人的协作才能对付比较凶猛的野兽,获取到生活必需品。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它是集体的劳动,使许多人协作和配合的社会性劳动。社会性的劳动必然产生社会性的关系,使人们在劳动中结成这样那样的关系。在人类初期,是许多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享用劳动果实,社会关系相对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化了。社会性的劳动,社会性的关系,必然使人产生相互依存性、集体性和交往性,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

第三、人有语言,会思维。社会性的劳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与沟通越来越频繁,随着联系的密切与交流的增加,当手势语和吼叫不能满足需要时,语言就产生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从猿到人转化的推动因素,“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的的影响下,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思维活动产生和发展了。语言和思维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又一方面。

第四,人爱美求善,追求正义、正直、崇高和勇敢,人有道德性。

2、人的道德性是人性的核心和最本质的部分

一般说来,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独有的,动物没有社会属性。但这并不绝对,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属性中的某些方面也可以在动物中找到例证,在前面的第一、第二、第三项中都 8 可以找到。如有的动物也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不少动物有相互依存性、集体性和交往性;有的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笼统地讲人的社会属性,并不能真正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必须找出人的社会属性中最本质的特点,即在动物身上永远找不到的特点,以便最终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能够把人与动物最终区别开来的东西,就是人性中最本质或最核心的东西。

这就是人的道德性。道德性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只有人有道德性,动物没有永远也不可能有道德性。这是因为:

第一、道德性是人猿相揖别的最后标志。从猿到人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即一个人性的产生到逐渐增多、兽性的减少到逐渐消失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最先显示出来的人性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马克思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马恩选集》第1卷第25页)。马克思讲的“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就是劳动,能够劳动是人与动物的第一步区别,也是从猿到人的第一个标志。

任何劳动都不是单个人完全独立地完成的,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劳动,处理这种社会关系的活动就是交往。这样,交往性和相互依存性就成了人猿相揖别的第二个标志。

人的交往又必须有一定的交往手段和内容,这就产生了语言和思维。语言是交往的手段,同时又是思维的载体。这样,语言和思维就成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第三个标志。

人们在交往中,不仅逐步形成了语言和思维,而且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交往准则、规范和习惯,这就是伦理道德。人们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进行交往,这就是道德性。道德性使人与动物最终区别开来,标志着人类的成熟。

第二,道德性使人与动物在自然属性上完全区别开来。动物的自然属性完全是出于本能,而人的自然属性则受到社会属性(主要是道德性)的制约,表现为道德的自然属性。这在前面已有详细说明。

所谓道德性,就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时,能够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用道德标准来引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善与美,塑造崇高人格的特性。我们平时说某人缺乏人性、没有人性,实际上主要是指他在从事某种活动或处理某种关系时缺乏道德、不讲道德。这里,道德性与人性是同等的。

五、人生与人生观

人生观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如何认识和理解人生,而且关系到怎样对待和把握人生。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地认识人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对于自己未来的整个人生将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人生

什么是人生?许多教科书上说:人生是指人的生命过程,即人的出生、发育、成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这种定义并不错,但它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定义,不能揭示人的本质。

如前所述,任何人都是社会之中的人,离开了社会不能生存。狼孩也有生命,但因为它脱离了人类社会,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因而它的生命谈不上是“人生”,仅仅是“动物生”。我们必须把人生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才能揭示出人生概念的真正含义。

所谓人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人的目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的生命过程。这里,不仅表明人生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过程,而且表明人生又是一个有着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社会生命过程。

第一、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人要树立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效地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首先得接受社会教育,学习社会知识,9 积累社会经验,取得社会资格,使自己由自然的人逐步成为社会的人,完成自己的社会化。即使到了成熟期,也还有个继续学习提高和适应社会的问题。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个人社会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他人生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着他达到人生境界的高度。

第二、人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人的生命的自然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即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长寿而长寿。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说到底是个人对社会的意义、责任、义务和奉献。雷锋说过,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他虽仅活了22岁,但他留下的雷锋精神世代相传。有的人活到百岁,但一生碌碌无为,生命没有多少价值。人的社会化、人生修养也不是目的,它们都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有的人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体健如牛,但就是不去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这种生命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人的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时间过程。这是人生的一维性。任何一个生命都与时间密切联系在一起,并且同时间一样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延伸着,过去的将永远成为过去,不可重复,不可逆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走错路的时候,但只能从错误的道路上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不能将这段路重走一次。人们都希望犯人能悔过自新,重新做人,这只是希望他悬崖勒马,转向正道,决不可能是重新再来一次。我们把人生的16岁看作花的季节,叫16岁花季,过了这个花季不可能再有这个花季。生命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它的不可重复、不可逆转性。因此,人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人生书写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那么,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人生境界等等方面。在这些内容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观以其哲学基础为标准,可分为唯心主义人生观、机械唯物主义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三种基本类型。唯心主义人生观往往脱离人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过分夸大人生的主动性而否定人生的客观制约性,主观地设计人生,往往表现为唯意志主义,不能达到人生目的时又表现为悲观主义或人生虚无主义。宗教宣扬的人生观都是唯心主义人生观。机械唯物主义人生观又称形而上学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虽然看到了人生的客观制约性,但又夸大了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忽视甚至完全否定人的活动的主动性,它往往表现为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命定主义。这两种人生观都不能正确揭示人生活动的规律和本质,而且给人以错误的人生导向,因而是不科学的、消极的、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生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于客观制约性的统一,因而是科学的、积极的、正确的。我们要树立的人生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观以其阶级性职位标准,又可以划分为剥削阶级人生观、小资产阶级人生观和无产阶级人生观。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是一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在我国现今社会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仍有一定影响。小资产阶级人生观就是通常说的小生产者的人生观。小生产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发财观念很重,总想往上爬。“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这种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就是保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是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其宗旨是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以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目标,是现实社会中人生观的最高层次,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崇高的人生理想,即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社会主 10 义共同理想。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是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大多数人来说,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第二,正确的人生目的,即到底为什么活着。对于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大多数人,在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正当地追求各人正当利益。第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正视人生矛盾,用于克服矛盾,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第四,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即把奉献作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人生观对人生起着十分明显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人生方向和人生道路的选择点上起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多极化,利益主体多极化,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在多极化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选择点上。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是合理地为自己,还是不择手段地为自己;是先为自己后别人,还是先为别人后自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看你持什么样的人生观了。特别是身处重大事变和人生的关键时刻,人生观对人生方向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作用更为明显。

第二,人生观是人生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人生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在一定人生观的指导下选定目标以后,人生观会引导人们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断地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3、几种非科学的人生观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多元的利益主体,也就存在着多元的人生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各种人生观有所认识,有所比较,从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这里就几种非科学的人生观作简要评析。

第一、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历代剥削阶级所推崇的一种人生观。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各人的物质享受,满足生命本能的需要。

享乐主义人生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古希腊的昔勒尼学派最早提出了“快乐主义”,认为追求快乐的感受是人的天职。中国的《列子·杨朱篇》中提到,人生就是为了吃好、穿好、玩好,满足耳目、口、鼻、体、意的快乐。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享乐主义已经成了影响很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就是发财致富,寻欢作乐,任意享受。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趋乐避苦。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所谓一追求的就是快乐。到了现代,资产阶级更是把追求个人享乐看成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目的,认为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快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生的意义和最高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而幸福只是各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得到快乐。”资产阶级把享乐推向极端,贪婪、纵欲、道德沦丧,充分暴露了享乐主义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信奉“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人生享乐主义的体现。

享乐主义人生观肯定人有自身的物质和精神欲望,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对于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把人从上帝、从神那里解放出来,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作用。但是,享乐主义人生观以人自然属性解释人生目的,提倡从利己主义出发去追求人的幸福和快乐,是片面的和错误的。首先,人的自然属性并不体现人的本质,也不体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享乐主义人生观把人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活动排除在生活之外,不是把个人的享乐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之上,享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全社会成员都只享乐而不进行劳动创造,那么,有什么可以享受呢?

社会主义不是一概反对享乐,恰恰相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享乐与享乐主义的区别在于:享乐实在劳动创造基础上的享乐,是全体人民同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1 而享乐主义是个人的享乐,是不劳而获的享乐,是纯粹的享乐。我们反对享乐主义不是要做“苦行僧”,而是要努力学习,积极奉献,在奉献的基础上获得快乐,把奉献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二、悲观主义人生观

悲观主义人生观又称厌世主义人生观,是剥削阶级处于没落时期,对于未来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充满烦恼,毫无乐趣,因而消极悲观,玩世不恭,逃避现实,甚至毁掉人生。

在欧洲,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是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典型代表、。他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出发,推出了它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不过是意志的虚幻,是空虚的,没有什么价值,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噩梦,充满着痛苦。这是因为,人生是欲望所支配的,“欲望按其实质来说就是痛苦”。因为欲望时无穷无尽的,而得到的满足是暂时的、有限的。当一种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新的欲望就会随之而来,这样,人的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这就是痛苦。因此,人生永远是痛苦的。反之,人的一切欲望都满足了,没有新的欲望了,那会感到“寂寞、空虚、厌倦”,而这同样也是痛苦。总之,人生是痛苦的。

如何摆脱人生痛苦呢?叔本华认为,就是要消除产生痛苦的根源,即完全抑制欲望,否定生命,否定支配人的生命的意志,忘却现实生活,进入无我境地。这是一种极端的禁欲主义。

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只有放在他所生活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才会得到客观的认识。他出身于德国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一名放荡的通俗文学作家。他17岁时父亲因经商受挫而自杀,母亲对他又不太好,这使他在少年时期就产生了悲观情绪,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他的悲观情绪的流露。他的思想体系形成于19世纪初,但当时影响不大。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在德国资产阶级中产生了一种对理性的不信任,逃避现实,苟且偷安,悲观失望思潮,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才有了市场,名声也随之大噪。所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资产阶级政治苦闷和忧郁心情的反映。

悲观主义人生观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前途,一切只能听任某种精神力量的摆布,否定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逃避现实,怨天尤人,消极颓废,自甘沉沦,这种人生观是十分有害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失败和挫折,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一遇失败就灰心,一遇挫折就回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勇敢面对火一样热烈的生活,努力拚搏,勇往直前。

第三、实用主义的人生观

实用主义人生观从“有用即真理”的基本原则出发,把“方便”、“有用”、“管用”作为人生处世的最高原则和信条。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服从各人主观的意志和愿望,生活的意义要由按照这种欲望行动带来的好处的多少来衡量。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其典型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杜威。实用主义活动的中心一直在美国,甚至成为美国的国家价值观。

詹姆士认为,有用便是真理,无用便是荒谬,真理等于有用。在他们看来,有用、获得成功是真理的根本标志,至于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则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一个观念不符合他们的需要,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那么,不管这种观念如何地反映的客观实际,他们也会宣布这个观念是谬误,或者千方百计地回避它。杜威则用“工具主义”来粉饰詹姆士的“真理等于有用”的观点,他认为,思想、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表达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达到预期的目的是有用的,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是由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决定的。美国从18世纪末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后,资产阶级夺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他们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夺得的胜利成果,就积极利用美洲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以及欧洲移民带来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迅速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和农业。处于初创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为 12 了求得尽快发展,特别需要发扬求实精神,鄙弃抽象理论,强调有效行动,反对守旧,孤立开拓等,实用主义正好适应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这种需求。同时,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自身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继承,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炫耀,它在开发时期,人口、人才、资金、技术,可以说除了美洲丰富的资源以外,它需要的一切都是外来的,这样,它当然要将最需要的、最有用的“拿来”,为我所用,这自然也就形成了实用主义。当今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它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符合美国的利益”,只要符合美国利益的,就是有用的,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就是无用,就是谬误,就随心所欲的处置,为所欲为。因此,实用主义又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崇尚实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把它作为普遍原则,作为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有害的。它的核心命题“有用即真理”,实质上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我们承认“凡是真理都是有用的”,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凡是有用的就是真理”。“有用”,指的是人的一种主观需要,人的主观需要是丰富多彩的,人与人的需要又是千差万别的,同一事物,有的人需要,有的人就不需要;同样是人,有的人需要这个,有的人需要那个。正如有人需要上帝,有人需要科学;有人需要君子的“正统哲学”,有人需要小人的“厚黑学”,如果都以自己的需要作为真理的标准,实际上就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也就没有真理可言了。

总之,人生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每个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塑造着自己的人生,书写着自己的章章节节。譬如一张白纸,谁都愿意将上面画上最美最好的图画。你怎样画好自己的人生画卷呢?

关于政治生日活动方案范本五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新基层党务工作,探索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我村实际,建立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制度。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通过建立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制度,让党员自觉重温入党誓词,回忆党组织的培养历程,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帮助党员解决党性观念淡化、组织观念淡薄等实际问题。同时把党员“政治生日”活动作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凝聚人心,体现党组织的关心作用。

1、过政治生日的对象:共产党员

2、过政治生日的时间:每位党员入党周年纪念日的两周内。

3、活动内容:通过时刻提醒每一个共产党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走在群众前面,都要起表率作用。

(1)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册。为确保每个党员都能过上“政治生日”,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册,将党员名单按入党日期排出“政治生日”序列。对一些具体时间记不清的党员,就通过查找人事档案,弄清准确时间,保证每个党员都能过上一个有意义的“政治生日”。

(2)重温入党誓词。在每位党员的“政治生日”这一天,自觉重温入党宣誓。通过这样的一种有效形式,让每一位党员深刻理解入党誓词的内涵和意义,并希望每位党员要把誓词的内容和当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把入党时的追求和现在的思想实际对照起来,始终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从大处着眼,于小处做起,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来激励和鞭策自己。

(3)进行专题谈话。在党员过“政治生日”时,由书记本人与党员谈话,谈话可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也可采取几人一起座谈的形式。谈话内容包括:党员汇报一年来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个人体会,总结过去,谋划将来;谈话人代表党组织对党员一年来的情况做一个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要求;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4)赠送“政治生日”礼物。由党员所在党组织负责向党员赠送礼物,并在礼物上对过“政治生日”的党员写上希望和要求的寄语。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政治生日活动方案(精)

    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

    如何写政治生日活动方案简短(八篇)

    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

    2023年政治生日活动方案怎么写(七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仅供

    有关政治审查情况报告(推荐)(6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

    2023年政治审查情况报告(2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2023年政治生日活动方案如何写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

    关于政治生态分析报告(精)(7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有关政治生态分析报告简短(3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政治生态分析报告如何写(六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

    精选政治生态分析报告汇总(八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