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湖课文原文教案 美丽的西湖的说课稿(优秀5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飞雪2023年西湖课文原文教案 美丽的西湖的说课稿(优秀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湖课文原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预习准备)

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同学们对西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来谈一谈。(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习造句用“宛如造句”。找出课文中宛如的近义词,口头造句。

(五)、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谈体会。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提供相关网址,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浏览网上的西湖文化、传说故事、逸闻趣事,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继续提供相关图片网址的链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

《西湖》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这一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既是对全文的归纳,又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课文原文教案篇二

二、主动、开放的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构建了开放、主动的课堂,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在品读课文时,教师并不是自定教学内容,而是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假如你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呢?”一句平淡又亲切的话语,激起了学生无限的兴趣,每个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去选择最想了解的内容。温州的孩子生活在洋溢着春色的环境之中,几乎没有看见过雪,因此他们对“雪”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冬天,老师就顺着学生所选择的内容采取机动的教学,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顺着孩子的心理来教学,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感受冬天的美时,教师问:“冬天什么最吸引你?”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思想,教师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进入学习状态。

三、教材处理主线清晰,学生体会深刻

小兴安岭的四季虽有不同的美,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以此为中心来写,美得真是生机勃勃、实实在在,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诱人的.。林老师紧紧抓住这一主线,请学生找出描写树木的句子,每个自然段都是以写树木开始,树木的变化美的景色,让学生对整体有个把握。但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深入篇章,而不仅仅停留在朗读上。文章到底怎么写?为什么写的这么美?,描写春夏秋冬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写,为什么要抓这一点?如果这里再对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进行比较,将文章的分支和整体有一个更好的融合,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文章抓变化来写,通过抓变化赞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是否会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有一次审美层次上的提高。

西湖课文原文教案篇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振作,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扎实基础。针对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张老师用游戏“比手画脚”导入,通过这个游戏,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并顺势引出“误解”这个主题。

张老师在课上通过快乐转转台、倾诉心声、生活小插曲、妙招大看台四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整堂课的框架搭得很好,整堂课教师积极投入,很有亲和力,注重学生内心的体验,学生能够在如此和谐快乐的课堂中体验应该会感到十分幸福。

不得不提其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在最后自主活动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写出曾经对其他人的误解,并让学生走到当事人旁边表达心中所想。更是让学生在这堂课是切实有所收获。

若说还有美中不足之处,那么就是

1。上课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不熟悉,导致了沟通过程中短暂的冷场,建议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让课堂顺利进行。

2。应该让学生再多一点表达的空间,再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感受,教师可更深一步提出自己的感想,及时解除学生心中疑惑。

西湖课文原文教案篇四

《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语言简约凝练,文字优美,形象传神。让读者在读过之后自然的对丹顶鹤产生了喜爱之情,是一篇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而陈梅老师也正是抓住了教材的这个特点,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力求简洁、有效而富有童趣。在这节课上,陈老师认真落实课堂教学模式,她娓娓动听的优美语言,收放自如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堂精彩的美文美学课。

一、围绕重点,凸现简约、有效。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题眼“美丽”一词,从“颜色、体形、姿态”三方面写出了丹顶鹤的美。陈老师力求体现文本的这种简洁思路,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在教学中,陈老师的教学主线清晰明朗,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在课始,陈老师就提出: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我们可以看到,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只提了一个大问题,即“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美?说说你的理由。”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老师在教学时很巧妙的引导学生找到表示丹顶鹤颜色美的词语和描写丹顶鹤形体美、姿态美的句子,精心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一次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美美地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丹顶鹤的和谐美,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进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学习了作者的用词准确,体会了语言文字的优美。陈梅老师这种看似简单的教学问题以及教学方法,正是她在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返璞归真。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在这节课里,陈老师充分利用了课堂的有效时间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文本,如看图复述课文,比较句子的不同等,其根本目的都是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远比那些一味的、无用讲解要有效得多。

二、恰当地运用媒体,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陈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媒体的有效,恰如其分的使用,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语言的作用。

例如课始,陈老师在屏幕上展现了一幅幅洁白无瑕的丹顶鹤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个个走近了丹顶鹤,全神贯注地欣赏起来。学生从直观的图片中一下子感受到丹顶鹤的美丽无与伦比,赞叹、惊喜,不言而喻。然后让学生给丹顶鹤涂上颜色,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首先要立足文本,但有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或理,又需要进行适度拓展,并让拓展的内容与文本“交相辉映”,使学生对丹顶鹤形成立体化或多角度的认识与感受。

在教学丹顶鹤姿态美的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丹顶鹤除了在地上引吭高歌,在天上展翅飞翔,还会干什么?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并让学生用“丹顶鹤不论-------还是--------,都显得那么高雅。”练习说话。学习第四小节时,教师出示了一组丹顶鹤各种姿态的图片,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这样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说得欲望,学生有感而发,课文的`语言在此时得到深刻内化。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学文过程中,陈老师不露痕迹地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在第四节的教学中,教师随机介绍:“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我国的黄海之滨。丹顶鹤这种美丽的动物,世界上仅存一千二百多只了,我国两个自然保护区约有八百多只,是世界上的一种珍稀禽类,也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听了老师的介绍,学生对野生动物的珍惜之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四、陈老师的教师素养高。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教师素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果,陈老师的教师素养高是实施好课堂教学的关键。

1.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准确、生动、具有感染力,能够照顾全体学生。教师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应变能力强。如当学生在课堂上问作者是谁时,教师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课后去了解,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2.板书工整、简洁、艺术,概括性、条理性比较强;课件制作精美,板书、多媒体的运用和实验演示熟练准确。

3.体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张扬的情况。

4.有效评价。陈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予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评价艺术;能够对所有学生表现给予尊重、悦纳、理解、支持,能够激励没有求知欲的“后进生”喜欢老师,喜欢这一学科的学习。

建议:

在这课教学中,陈老师安排了两个说话练习,而在实施教学时,本要学习的五个生字因时间关系只学完了一个。我想,如果把两个说话练习整合一下,利用图片指导学生说话,这样可以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学习生字,完成教学。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请大家指正,谢谢!

西湖课文原文教案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湖的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科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西湖的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与以前学生接触到的写景课文和游记课文不同的是,在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的笔下,西湖就像是一幅流动着灵韵的山水画,又如一曲赞歌,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这是因为,作者选取了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学习本文,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是学习本课的目标。

说教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用激发兴趣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和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并采用ppt、录音、图片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导,学生为主体”的思路作为学法的指导。采取了小组讨论法和练习反馈法。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兴趣,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课题的问题,使学生自主的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在课后练习中,让学生温习所学并利用所学写一篇游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说教学过程:由于在课前,我已将让学生搜集了西湖的图片并想象自己心中的西湖,所以新课伊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导入,简单介绍西湖后,让学生发言,让学生向同学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说出自己心中的西湖。学生说完后,我会告诉同学们有一个人心中的西湖和大家心中的西湖都不一样,那就是作者宗璞,然后带大家进入课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语文学科,其独特之处在于:文字更多地是描绘一种内心感受,形象的“看”只是一种表面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应关注的是文本,是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和情感,因而,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立足语言土壤,以读为本,以想象为本,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步感受西湖的绿。(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完课文后,我会让学生分小组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同时,我会给出我的建议,希望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答案,告诉他们最好在每个自然段中找到中心句后思考答案。讨论完毕后让学生派出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使之准确精炼(1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做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2雨中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古木: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青苔:直绿得遍体发凉;小溪: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漫步苏堤:树上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花港观鱼: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茁壮的生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课文讲解完毕后,让大家听录音,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观察,怎么去抓住美的特点。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学会感受。达到了教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教学目的。

课后的作业,我就会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到的写作特点,写一篇游记。

说板书设计:

西湖的绿

抓特点,发现美,感受美

雨中访灵隐:绿意扑面而来

绿

花港观鱼:活泼的绿色,茁壮的生命力

漫步苏堤:青绿的山水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