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规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 纪律规矩教育心得体会(大全6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BW笔侠2023年规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 纪律规矩教育心得体会(大全6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规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篇一

在幼儿园中,有的老师总喜欢安稳一点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听话好管教,让老师省心,也总能淘得不少老师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则往往因为其“调皮、惹事”,久而久之,则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特殊待遇”。

但我觉得,对待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需要老师行使有别于一般幼儿的教育和教导方法,找准切入点,通过意识引导而使其行为上产生循序渐进的转化,逐步改变其过于“活泼、爱动”的习惯,使其容入班级整体活动之中去。我带的小朋友中就有这么一位,他不仅活泼爱动,而且常常给老师制造些小的“恶作剧”。比如,在大家一起游戏时,他往往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掉头大窜,让老师追来追去,累得老师气喘吁吁;教育活动中有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你玩“捉迷藏”;可能由于他的过分爱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幼儿园里已经小有名气,大部分老师认识他。他的妈妈曾这样给我说过:“我的儿子不简单,四岁就成了‘明星’”,我也曾开玩笑地对家长说:“你的儿子简直就是一个‘自由人’”。

如何教育这样一位刚刚三岁的“自由人”呢?我的切入点是——找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很聪明,反应能力强。有时老师在门外回教室时,外面的老师会轻轻敲门或向里招招手,示意小朋友过来开门,四岁的孩子大多猜不透老师的心思,可班上那位所谓的“自由人”几次急匆匆地跑过来,给老师打开门,这时我便过去亲他一口,并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让他感受到跑过去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老师就会喜欢我!

我还发现他喜欢交朋友,人缘好。一天早上开饭时他迟迟不吃,他说他要等到他的好朋友来了一起吃!还有一次,班上的新新小朋友因生病几天未来园,当新新小朋友来园时,他主动走上前去迎接,并拉着他的手认真地说:“你怎么了?”。当时我看出了他此时的心情,他确实是真的想念新新小朋友了,这也是他关心小伙伴的一种真言真行。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发现,让我对这位幼儿有了新的了解,一次次地鼓励给了他自信,使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产生了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成功体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进步可不小,他再也不一人跑出去让老师追来追去;现在他再也不是以前妈妈眼里的那个“自由人”了。

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讲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与独特发展。”

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给孩子沟通,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信你也试试看!

规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篇二

自从我家有了电脑,我的生活就走入了低谷,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中了“电脑小姐”的美人计啦!

以前,我是个有名的大书虫,学习成绩特别好,可是现在再也没时间看书了,只要我一写完作业,哪儿也不去,一定陪伴着我的“电脑小姐”。电脑中的游戏我都能背出来,什么《刀剑倚龙记》、《幻世陆》、《仙剑3》、《红色警界》等等,没有我不知道的。

有一次上课时,我正津津有味地背诵电脑游戏,结果被老师发现了,问我:“程皓,刚才讲的那一题怎么做?”我一时糊涂就对老师说:“刀剑倚龙记、幻世陆、仙剑3、红色警界、魔兽争王3……”于是我糊里糊涂地站了一节课。

我玩电脑时间越来越长,这导致我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眼睛越来越模糊。上一次考试由于看错了一个字,100分白白泡汤了。

一次妈妈对我说:“在我们宿迁市有一个六年级的小伙伴逃学上网24小时死亡。”听完之后,我吓得舌头都忘了缩回来。再也不敢没完没了的玩电脑了。

我还要提醒网虫们千万不要没完没了地玩电脑,否则它会要你小命的。

规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规矩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里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也充分体会到了规矩教育对我的影响。通过规矩教育,我受益匪浅,既感受到了规矩的力量,又深刻体会到了规矩教育的价值。在此,我想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以此来弘扬规矩教育的力量。

首先,规矩教育让我懂得了秩序的重要性。在学校的教室里,老师强调我们要保持室内的秩序。并非只是因为要维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是培养我们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当我们按照课桌椅的摆放、行为规范等进行学习时,我们会发现课堂更加井然有序,老师的教学也更加高效。这种秩序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一个有机组织的集体中,更加融入其中。

其次,规矩教育教会了我尊重他人。学校的规矩教育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在学校里,我们被要求要尊重老师和同学,不仅仅是言行上的尊重,还包括心灵上的尊重。当同学们彼此尊重,互相关心,和谐的氛围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这样的环境能够让每个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更加愿意去帮助他人。

再次,规矩教育培养了我的自律能力。规矩教育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做或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在我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掌握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律能够带来的成就感。当我学会自律,遵守规矩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更加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未来,去面对各种困难。这种自律能力对我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

此外,规矩教育让我明白了规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规矩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也是为了让每个人的权益都得到保障。在遵守规矩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一切行为有其因果性,违背规矩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正确遵守规矩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了解规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将自觉遵守规矩,做到有法可依。

最后,规矩教育提升了我的责任意识。通过规矩教育,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在学校里,我们被要求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让我明白了行为的后果是由自己决定的,我们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这种责任感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总而言之,通过规矩教育,我明白了秩序的重要性,学会了尊重他人,培养了自律能力,认识到了规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提升了我的责任意识。这些对我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将会有更多的规矩教育带给我启迪和收获。我愿意一直遵守规矩,以此来实现更好的自己,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规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

规矩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规矩教育是为了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遵守规矩,我们能够建立起秩序和纪律,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我个人的经历中,规矩教育不仅使我受益终身,而且让我明白了规矩的重要性。

第二段:

规矩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习惯。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陷入混乱和无序中。在学校里,老师教导我们要按时上课、交作业、注意课堂纪律等等。这些规矩让我们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不仅让我们受益于学校生活,还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基础。同时,规矩教育也使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当我们遵循规矩时,即意味着我们尊重了别人的权益和需求,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平等和谐。

第三段:

规矩教育能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和遵守规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规矩教育教导我们要有正直的品行,不撒谎、不偷窃、不欺负他人。这些价值观对于我们成长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它们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使我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同时,规矩教育也让我们明白了努力和奋斗的价值。只有通过规矩的遵守和努力的付出,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

第四段:

规矩教育让我们明白规则的必要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有各种规则和法律来维持秩序和公平。遵守规矩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尊重规则意味着我们愿意为社会付出并遵循共同的准则,同时也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规矩教育使我们明白,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第五段:

尽管规矩教育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我们也要明白规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规矩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需要进行调整。此外,规矩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出机械的遵守者,更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只有在规矩教育和个人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规矩的人,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结:

综上所述,规矩教育对我们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惯,塑造正直的品格,培养努力和奋斗的精神,引导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然而,我们也要明白规矩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只有在规矩教育和个人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有规矩的人,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规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篇五

现代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我们的孩子生活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姿多彩。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一些人们开始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规矩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品德教育方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我深入研究了规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规矩教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方式,已在很多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当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时,规矩教育扮演着塑造个人道德和行为的重要角色。通过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年轻人被培养成了纪律严明、有礼貌和尊重他人的成年人。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养成自律和自控的品质。

其次,规矩教育还有助于塑造孩子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在规矩教育的框架下,孩子们必须按照制定好的规则和纪律来行事。这要求孩子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催生了他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规矩教育通过约束个人的自由行动,促进了集体意识和集体目标的实现。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和帮助他人,并在团队合作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然而,只是过分强调规矩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单纯的规矩教育可能会削弱孩子们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注重规矩教育的重要性,又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以展现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最后,规矩教育需要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和有益的教育。现代教育倡导个性化和综合发展,强调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合作能力。规矩教育可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孩子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孩子们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成功。然而,规矩教育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孩子们的需求。

总结起来,规矩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品德教育方式,具有塑造孩子品格和行为的作用。通过规范和限制,规矩教育培养孩子们遵守规则、负责任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过分强调规矩教育可能会削弱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在规矩教育和自由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将规矩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和有益的教育。

规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篇六

在教导1岁的宝宝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的时候,所有的父母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你肯定也尝试过教导孩子学说“请”和“谢谢”,不许掐人、抓人,或者鼓励他与人分享,可结果却并不一定如你所愿。

这一方面是因为1~2岁期间孩子的行为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而另一方面则是他的理解力还存在很大局限;虽然他的动作能力增强了,但他还不明白哪些行为是粗暴无礼的,哪些是可以让人接受的。

理解力的发展跟不上技能发展的速度

在1~2岁之间,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惊人的飞跃,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却仍然处于几乎没有任何发展的状态。我们成年人称之为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这些概念,对孩子们来说,根本不存在。他们不知道哪些是常规,自己应该怎么做,什么样的行为是父母所期望的,他们还没有能力理解这些概念。

因此,当你1岁多的儿子在家里墙上到处乱画以后,却没想到你居然还会生气,这种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在一张又大又干净的白纸上乱画,你通常是不反对的,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情,但是,现在你却不让他在这面看起来更大更白的“纸”上乱画,孩子就不明白为什么了,所以,你不得不向他解释清楚在墙上画为什么是不行的。

另外,孩子们对语言有限的理解力也增加了教导他们行为准则的困难性。1岁多的孩子能够使用一些基本的字词,也具有一些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但是,语言本身还不是一个与1岁或1岁半孩子沟通的有力方式,长篇大论的解释或说教只能使孩子陷入云山雾罩之中,仍旧迷惑不解。

事实上,即便只用一些相对简单的词语来向1岁的孩子说教也为时过早。比如“热”的概念就很难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就更令他们困惑了。所以,你接电话之前对准备听故事的孩子说“等一会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会儿”到底是什么?孩子不明白,也不理解。

而且,想让1岁孩子的需求受到约束,延迟满足他们的愿望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即便这种延迟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结果也行不通。在一项调查中,研究员们把一块儿糖放在了孩子们的面前,告诉他们如果能等10分钟以后才吃这块儿糖就能够得到两块儿糖。结果是所有的孩子都毫不犹豫地抓起了这块糖。基于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对你“轮流玩”的解释置若罔闻,而索性直接从别的孩子手中抢走那个他喜欢的小铲子了。

父母的反应至关重要

尽管孩子发育的局限性给爸爸妈妈的教导带来了一些妨碍,但父母还是能够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研究表明12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开始参考他人的交往方式了:他们通过观察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的成年人的行为举止,得到了一些信息;从父母对人、事和物的反应懂得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而当孩子快两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识别他人的感受了。

在孩子1岁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教导他学习行为规范,教他避免危险,不做那些令人讨厌的行为,教给他正确的行为举止。然而,就像教你的孩子学会唱一首他喜爱的歌一样,教导孩子学习行为准则同样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也就是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用行为来表明他已经完全理解你的教导了,这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异乎寻常的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不断地进步,现在就开始行动吧。?只说不行,而是要借助各种方式说明白。通常,单靠语言是不能被孩子所理解的。父母还需要用面部表情、语调来教导孩子。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不要碰燃气灶”,一个是语调平淡,一个是语调坚决,而且面部带有严厉的表情,那么后者的威力肯定远远大于前者。因此,生活中,当孩子给自己制造危险或者做出无礼动作的时候,父母与其没完没了地指责他,还不如先做出既强烈又明确的态度反应,然后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再说明道理。因为长时间的责备只能使孩子更加不理解,更加不愿意听你的唠叨,而自己则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就越说,从而导致双方都不悦的局面。

始终保持一致性。如果孩子伸手拿小狗的食物,有的时候遭到批评,有的时候却无人问津,那么就会使他迷惑不解。这个动作是能做还是不能做的呢?然后他会继续尝试这样做,验证它的对错。因此,如果父母想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就需要反反复复地告诉他,前后一致地要求他,那么最后孩子才能学会并懂得这个道理。

张今天的报纸了吗?我们是在一起分享这份报纸!”

面对现实,采取措施。因为孩子太小,有些危险行为还不可能期望他自己有能力去避免,所以父母必须做好预防措施。比如,1岁多的孩子出于本能,都愿意把东西放进嘴里来发现它的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把小发卡和其他有潜在危险的小东西收藏好,远离孩子,以免他拿到以后吞食下去。由此看来,孩子的年龄有限,对他的要求和期望值都不能过高。

有选择性地“开战”。毋庸质疑,给孩子讲道理讲不通,说教失败的情况肯定很多。做父母的都会知道,当自己的孩子筋疲力尽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被激怒,乱发脾气。所以,当你的孩子很累了或者很饿的时候,你最好明白这是坚持讲究礼貌的最差时机。如果你还坚持,就等于向孩子“宣战”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