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学霸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复习笔记(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文轩执业中药师学霸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复习笔记(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执业中药师学霸笔记篇一

 指将药物经适当干燥,使药物中的水分经地道一定限度(一般应少于5%)再粉碎的方法。除特殊中药外,一般药物均采用干法粉碎。

 干法粉碎包括混合粉碎和单独粉碎。

 2、湿法粉碎

 指往药物中加入适量水或其他液体并与之一起研磨粉碎的方法(即加液研磨法)。通常选用的液体是以药物遇湿不膨胀,两者不起变化,不妨碍药效为原则。

 湿法粉碎的优点:加入的液体减少药物分子间的引力而易于粉碎;对某些有较强刺激性或毒性药物,用此法可避免粉尘飞扬。

 3、低温粉碎

 低温时物料脆性增加,易于粉碎,是一种粉碎的新方法,适用于脂胶、黏膏。

 4、超细粉碎

 超细粉体通常分为微米级、亚微米级以及纳米级粉体。粉体粒径为1~100nm的称为纳米粉体;粒径为0.1~1μm称为亚微米粉体;粒径大于1μm称为微米粉体。

执业中药师学霸笔记篇二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相应选择药物,并作适当配伍。如水 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可与温补脾肾药配伍;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湿热者,可与清热泻火药配伍;热伤血络而致尿血者,可与 清热凉血止血药同用;湿热蕴结肝胆而致黄疸者,又可配伍清热燥湿药。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六、使用注意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虚津伤者应慎用或忌用。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属甘淡平,淡能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而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茯 苓 (基源药材)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甘补淡渗,作用平和,无寒热之偏,入心、脾、肾经,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1)治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常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2)治脾肾阳虚水肿。常与附子、白术、生姜等同用,如真武汤。

(3)治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小便不利、水肿。常与滑石、猪苓、泽泻等同用,如猪苓汤。2.健脾补中——用于脾虚诸证。

本品有健脾补中之功,常用于脾虚诸证。

(1)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体倦乏力,便溏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汤。

(2)治脾虚停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3)治脾虚泄泻。常与人参、白术、山药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本品能益心脾而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1)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如归脾汤。

(2)治水气凌心之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生姜等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猪 苓 (药材)

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本品甘淡平,入肾、膀胱经。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凡水湿停滞者均可选用。常与茯苓相须为用。

(1)治表邪不解,水湿内停之膀胱蓄水证及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桂枝、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

(2)治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阿胶等同用,如猪苓汤。

(3)治脾虚湿盛之水肿,泄泻。常与茯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四苓散。

(4)治中暑伤湿所致的水湿泄泻。常与茯苓、白术、厚朴等同用,如胃苓汤。

(5)治热淋。常与木通、滑石、生地等同用,如十味导赤汤。

(6)治带下。常与茯苓、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茯苓与猪苓功用对比

茯苓与猪苓均能利水渗湿,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然茯苓 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又能健脾安神,为治脾虚诸证及心悸失眠所常用。而猪苓性主渗泄,功专利水,其利水作用强于茯苓,以水湿滞留实 证为宜。若治脾虚湿盛之水肿,茯苓、猪苓常相须为用,以利水而不伤正气。

泽 泻 (基源药材)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本品甘淡寒,入肾、膀胱经,具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常用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

(1)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白术等同用,即四苓散。

(2)治妇女妊娠浮肿,气喘息促。常与桑白皮、槟榔、赤茯苓等同用。

(3)治水湿痰饮所致眩晕。常与白术同用,即泽泻汤。

2.泄热——用于湿热带下,淋浊。

本品性寒,有泄热作用,能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治下焦湿热之黄白带下,小便淋浊,常与龙胆草、车前子、木通等同用,如龙胆泻肝汤。

此外,在滋阴药中常加本品,以泻相火而保真阴。治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盗汗、耳鸣腰酸,常与熟地、山茱萸、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薏 苡 仁 (基源药材)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功似茯苓。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对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

(1)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

(2)治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常与茯苓、白术、黄芪等同用。

2.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

本品有健脾止泻作用。治脾虚湿盛所致食少泄泻,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清热排脓——用于肺痈,肠痈。

本品上清肺金之热,下利肠胃之湿,有清热排脓作用,用于肺痈,肠痈。

(1)治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即苇茎汤。

(2)治肠痈。常与附子、败酱草等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4.除痹——用于湿痹筋脉拘挛。

本品有渗湿除痹作用,且其性寒,以治湿热痹痛为宜。

(1)治湿滞经络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常与桂枝、苍术、当归等同用,如薏苡仁汤。

(2)治风湿热痹。常与防己、滑石、栀子等同用,如宣痹汤。

(3)治湿郁经络,身热身痛,汗出自利。常与竹叶、滑石、通草等同用,如薏苡竹叶散。

(4)治风湿身痛发热。常与麻黄、杏仁、炙甘草等同用,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5)治风湿日久,筋脉拘挛,水肿。常与粳米同用煮粥服,如薏苡仁粥。

执业中药师学霸笔记篇三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复方板蓝根颗粒。

 剂型:颗粒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开水冲饮,每日3次,每次1-2包,小儿酌减。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1021022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滋补性中药。

 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

 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5、服药3天后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6、小儿、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本品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药放在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

 11、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规格:每袋装15g(相当原生药15g)

 贮藏:密封,防潮。

执业中药师学霸笔记篇四

本类药物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大多入心肝二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 的作用,主要用于热入营血的实热证。如温热病热入营血,心神被扰,身热心烦、舌绛脉细,甚则神昏谵语;热入血分,扰乱心神,热盛迫血,吐血衄血、尿血便 血、身发斑疹、躁扰不安、甚则昏狂。此外,亦可用于其他疾病所致的血热出血证。本类药物的部分药物具有清热凉血与滋阴生津双重作用,故可用于热病伤阴口渴 等证。

生 地 黄(基源药材)

1.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证,血热出血证。

本品性味甘苦寒,质柔润,入心肝血分,为清热凉血要药,善清营血热而治热入营血证及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毒斑疹等出血证。

(1)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神昏舌绛。常与玄参、金银花、黄连等配伍,如清营汤。

(2)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常与青蒿、知母、鳖甲等配伍,如青蒿鳖甲汤。

(3)治血热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常与鲜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同用,即四生丸。

(4)治热毒斑疹色紫暗。多与赤芍、紫草、玄参等配伍。

2.养阴生津用于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

本品又能养阴润燥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及肠燥便秘等证。

(1)治热病伤津,舌红口干。常与沙参、麦冬等同用。

(2)治内伤消渴。多与山药、黄芪等配伍,或与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如玉泉散。

(3)若热伤津液,大便秘结。常与玄参、麦冬配伍,即增液汤。

玄 参(基源药材)

1. 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证。

本品苦寒清泄,入肺、胃、肾经。善泄营血之热,用于热入营血证。

(1)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神昏舌绛。常与生地黄、连翘等配伍,如清营汤。

(2)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常配莲子心、竹叶卷心等同用,如清宫汤。

(3)治温热病气血两燔,身发斑疹。常配石膏、知母等,如化斑汤。

2. 滋阴用于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本品甘寒能养阴降火、生津润燥,以治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等证。

(1)治劳嗽咳血。常配百合等润肺止咳药同用。

(2)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常与地骨皮等同用。

(3)治内热消渴。常配伍麦冬、五味子等。

(4)治津伤便秘。多与生地黄、麦冬配伍,即增液汤。

3. 解毒用于咽喉肿痛,瘰疬痰核,脱疽,

本品咸寒能泻火解毒、软坚散结,以治咽喉肿痛,瘰疬痰核,脱疽。

(1)治热毒壅盛,咽喉肿痛、大头瘟疫。常与连翘、板蓝根等同用,如普济消毒饮。

(2)治瘰疬痰核。常配牡蛎、贝母化痰软坚,如消瘰丸。

(3)若治脱疽。常配金银花、当归、甘草,即四妙勇安汤。

生地黄与玄参功用对比

生地黄与玄参均甘苦性寒质润,都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的功效,治热入营血证及阴伤津亏之证。然生地黄功偏养阴凉血,多用于热病伤阴证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玄参功偏降火解毒散结,多用于温毒发斑,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等证。

牡 丹 皮(基源药材)

1.清热凉血用于血热斑疹吐衄,虚热证。

本品苦泄清热,辛散透发,入心、肝、肾经。有良好的清热凉血之效,常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身发斑疹,或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其清中有透,有清透阴分伏热之效,用于虚热证,为治无汗骨蒸之佳品。

(1)治热入营血之身发斑疹,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生地黄、赤芍等清热凉血药同用。

(2)治温病伤阴,邪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常配青蒿、鳖甲等,如青蒿鳖甲汤。若与养阴药同用,亦可用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等证。

2.活血散瘀用于经闭痛经,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肠痈。

本品又善活血散瘀,有凉血而不留瘀之特点,用治瘀阻经闭痛经、瘕积聚、跌打损伤。并能清泄散瘀,用于热壅血瘀所致的外痈或内痈。

(1)治瘀滞经闭、痛经。常配丹参、当归等同用。

(2)治瘕积聚。常与桂枝、茯苓等配伍,如桂枝茯苓丸。

(3)治跌打损伤。常配乳香、没药等同用。

执业中药师学霸笔记篇五

 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有心包护卫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所谓心主血脉,主要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脏、脉和血液循行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的独立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脏所主,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如果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皆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而出现异常现象。

 心对血液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脾胃经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将精微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其中心对于血液的生成有化赤作用。因此,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全身血脉充盈。如果血液不足,可见心悸、脉数等症。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即是指心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即是指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主要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与振奋作用。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如血虚、血热等,常可引起神志的改变,出现心神不安,也可引起血行不畅,出现瘀血等。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心包的生理功能,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由于心包能保护心脏,所以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称为心包代心受邪。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病证,称之为“热人心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