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郭明义读后感学生(精选6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影墨观看郭明义读后感学生(精选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观看郭明义读后感学生篇一

在当下热闹而喧嚣的电影环境中,这部影片却从容而朴实,一如其简简单单的片名《郭明义》——它来自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普通共产党人的平平凡凡的名字。

这部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艺术化地表现了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人如己,甚至爱人超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他先后获得的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之外,这部电影为郭明义这样一位普通但却光彩照人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树立了一座朴素的丰碑。它像一面镜子,让每一位观众的灵魂得到震动,也让我们各种“皮袍下的小”更加无地自容。

影片中由侯勇扮演的郭明义,无论是外形、气质、行为,都最大限度地还原和接近了生活中的郭明义。那性格的轴,那笑容的憨,那心肠的热,那生活的简单,那语言的通俗,都为人物塑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影片也没有过多地去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虚构大起大落的情节,渲染大悲大喜的情绪,而是老老实实地选择了郭明义生活中各种感人的事迹,用从容的手法还原出来,用生活本身的朴实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无论是他作为“业余”翻译向外国公司讨回赔偿,还是帮助白血病少女获得新生;无论是他三次将自家彩电送给别人,还是将一生中工资的一半都资助了他人;无论是他20__年献出超过自身血量10倍多的鲜血或是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每一个看似平凡的行为、看似细小的事情,都不动声色地托举出一个像金子般闪亮的灵魂。这部影片是《闯关东》等著名电视剧的编剧高满堂先生的编剧作品,尽管这类影片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英模”话语体系惯性的某些制约,但是影片已经尽可能还原出生活的质感。而它的美学意义也恰恰体现在,当生活能够打动你的时候,尊重生活就能打动观众。过多的技巧性修饰、过多的因果逻辑演绎出的戏剧冲突,常常让本来感动人的生活变成矫情的故事。

这部影片,对于郭明义的性格、心理的内在性揭示虽然不够充分,但是却用大量“无私奉献”的事迹,串联起郭明义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通过郭明义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展示了他朴素的价值观。当别人以为他疯了、傻了的时候,他严肃地提醒对方:你虽然有20__年党龄,但也许你已经20__年没有看党章了吧?当孩子问他为什么总能发现比自己家庭更困难的人的时候,他淡然地回答,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见;当妻子责怪他对家庭照顾太少对别人关心太多的时候,他会略显惭愧地回答,看到别人比我们更苦更难的时候,我总不能把头扭过去,装作没有看见吧?……他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朴素,一方面是一种道德关怀,爱人如己;一方面又是一种政治信仰:做一个共产党员,就要能够让人看得出来!现实生活中,一个共产党人是否能够被群众看出来,看出来他是否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来说,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严肃的考验。在革命年代,成千上万的先烈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换来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而今天,无论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或是郭明义这样的普通共产党人,将如何用我们对待利益、对待名利、对待人民的态度、方式和行动,来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郭明义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仿佛明镜高悬,“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见。”

《郭明义》由主旋律电影的“金奖导演”陈国星执导。与陈国星导演的主旋律影片的一贯风格相一致,这部影片在剧作风格上虽然朴实无华,但是却并没有选择纪实语态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种常规戏剧的影像风格。画面优美、构图完整、镜头流畅、节奏紧凑、声画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制作精致、氛围渲染充分的艺术世界。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那座宿舍楼,如同生活中郭明义一家3口人至今还居住的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宿舍,其建筑的外形,如同一个人字,既增加了画面的造型感,同时也成为一种符号:正是这些生活在宿舍楼里的普普通通人,支撑起了一个坚韧的沐浴在朝阳中的大写的人,他们感动中国,更应该感动曾经在党旗下举起拳头庄严宣誓的每一个中共党员。

观看郭明义读后感学生篇二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公路管理员,但他却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做一个好人。他说:“我不求升官,也不求发财,我只想问心无愧的做一个好人。”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却全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让闻着感到肃然起敬。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努力的去践行者这个目标,几十年如一日。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

时代先锋郭明义同志的事迹虽不惊天动地,但点点滴滴却是可歌可泣;他虽是个小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伟大的;他虽在平凡的岗位,但他的追求是崇高的。我做为一名教师,共产党员,看完电影《郭明义》,心灵受到了一次传统教育的洗礼,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把“爱”贯穿工作及生活之中。

一、要端正思想,对待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一颗甘于奉献的爱心与敢于寂寞的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在工作岗位中,我首先要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不要因为内心过于美化的幻想而被现实的诸多因素而阻碍不能兑现时,或当自己的工作得不到重视或认可时,心里的落差较大,要正视自己的工作,从而坚定自己扎根学校体育沃土的信心与决心。

二、对待工作,要有一颗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时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这一点很重要。它决定着你的处事态度与目标。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工作都不能有个正确的认识,相信他不会有较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

三、对待学生,要有一颗不厌其烦的包容心,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体贴。

教师首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不要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失去对学生的关爱。教学中这是难免的事情。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言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包容,不要因为学生的不理解与故意为难而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因此,教师要具有一颗包容的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尤其是那些别人认为调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来正确引导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使他们也有向其他同学展示的舞台,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而扼杀他们的信心。

四、在成绩与荣誉面前,要时常保持具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

面对纷扰的、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时刻保持具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而使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面对挫折,我们不能轻言放弃。用行动去证明我们的价值,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五、对待自己,要有一颗永不言输、不断进去的恒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需要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所淘汰,才会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六、对待同事,要时刻心怀一颗感恩的心。

要时常心怀感恩的心,感谢那些给予你帮助的人,同时也要感谢那些你所帮助的人,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相互扶持,才使自己认清自己,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更好,才会使我们的心情倍加愉悦,有了愉悦的心情,何愁我们的工作没有效率呢?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观看郭明义读后感学生篇三

篇一:郭明义观后感1000字

看完影片《郭明义》后,郭明义的爱岗敬业、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尚品德深深感染了我,给被这追名逐利的社会侵染的内心来了一味心灵鸡汤。

郭明义,先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转业后成了鞍钢大齐山一名普通工人,拿着微薄的收入,似乎就是一个平凡、看似前途黯淡矿山工人。然而对工作,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正是他的细致认真,及时发现了进口设备的质量问题,正是他的无私奉献,在矿山发生灾难时,他走在抗灾抢险的最前线,为国家挽回巨额的经济损失。对他人,他助人为乐,为了帮助素不相识的患有白血病的男孩,他三年如一日的寻找配型骨髓的李国华,最终挽救了男孩的生命,为了帮助患有白血病的付苗苗圆梦,多次找民航公司高层,最终圆了付苗苗的空姐梦。对社会,他默默奉献,先后56次献血,献出了比自身血液多十倍的血,不知挽救了多少群众的性命。正是这么一个普通的人,却在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其实,粗看《郭明义》,由他的工作、捐款捐物、献血、寻找干细胞等内容构成,似乎内容有点繁杂、琐碎,内容之间没有紧密的因果联系,主题不够明确,然而仔细回味,正是这样,才饱满的刻画出了一个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时代人物形象,更深层次来看,串联他这些感人事迹和优良品质的是他内心深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宗旨意识,用时髦的话来说,是一种“人间大爱”。

而正是在郭明义身上体现的这种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让我对我们职业学校和职业学校老师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职业学校和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职业学校的生源多是一些成绩差、不守规矩的学生,所以社会上甚至行业内流行一种说法或者说偏见,认为作为职业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再加上这些学生多是来自农村家庭,不像其它名校一样,很多学生可能来自政商名人家庭,因此对职业学校来说,没有任何优质的社会资源。而做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虽然与其他普通高中老师拿着同样的财政工资,但是隐性的福利奖金差,而且管理的学生以成绩差、不服管的`居多,也不能因教书而结识什么达官贵人,反而在与学生家长交流中容易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自然而然,社会上乃至行业内似乎对职业学校、职业学校老师的认同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教育行业的边缘人群,而职业学校的部分老师似乎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一些老师甚至采取了得过且过的思想来对待工作,没有激情,使命感、责任感不强。

然而认真反思这种现象,这其实恰恰体现了一种教育功利主义的作祟,我们忘记了教育的本位和宗旨。教育,其最基本宗旨、最高贵的品质应该就是教书育人,()绝不能以学生今后成就的大小、能够掌握多少社会优势资源来作为衡量标准,只能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标准,而正是从这个标准来衡量,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教师更应该受到尊重,职业学校教师更应具备职业自豪感、自信感。因为学生无高低,但是学业有优劣,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职业学校面对的学生确实是相对来说难以教育、管理的人群,但是正是如此,虽然我们职业教育要付出更多辛勤和汗水,但我们的职业教育更体现了教育的本旨,因为我们的教育,让这些成绩并不好、直接融入社会存在困难的学生在青春期学会了共处、学会一技之长,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篇二:郭明义观后感1000字

学校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观看了关于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的电影,我深有感触。他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奉献,什么叫做无私。他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创造了不平凡,他用无私奉献感动着一个又一个身边的人,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温暖。

他面对生活以一颗知足的心诠释简单的幸福。被任命为公路管理员,并没有因为婉拒过外国人高工资的邀请而后悔,依然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工作、去生活。他以帮助女儿学习为由搬出家里的电视机送给贫困地区的儿童们,而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把自家的电视机送给更需要的人。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歉意,他买戒指送给爱人,妻子的一句理解感染了我们每一位观众,尽管那戒指只有28块钱。他给家人的生活并无太多物质,但充满了温馨,尽管物质生活是简单的,但精神生活是富足的。

他面对平凡的工作尽职尽责,并以身作责激励、感召着身边的同事。他义务为同事搓背;每天提前上班;矿场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时,(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他二话不说带领同事们奔赴现场……工作中,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他从不放过一个小细节,把每一件看到的“小事”都当做自己的事情努力去解决。而这样的心态感染了他身边的每一位战友,激发出人们内心的精神。

郭明义的先进事迹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用对党的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无声的爱谱写了和谐的新篇章,用闪光的人格力量不断感染者我们每一个人。

郭明义的先进事迹,给了我从来未有过的启迪,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需要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担当起一点社会责任、道德责任、进步责任。要实现这些责任就需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这是我们最基本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我一定要向郭明义学习,时刻牢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以郭明义同志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牢记宗旨,坚定信念,把学生的学习、成长、进步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努力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观看郭明义读后感学生篇四

电影《郭明义》主要讲述的是郭明义的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生活片段再现了其助人为乐的事迹,向观众展现了其平凡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总是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是问自己,还能多做什么。”——郭明义,现代的“活雷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郭明义》的观后感两篇,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观看了电影《郭明义》后,我深有感触。

“他总是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是问自己,还能多做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

他出身低微,但他又是那么的高贵;他虽然渺小,但他又那么的高大;他虽然贫穷,但他又是那么富有;他很平凡,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伟大,他就是被评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

影片以郭明义帮助身患白血病的女孩——苗苗寻找配型为主线,围绕纠结其中的金钱、生命、家庭等种种矛盾,深刻展现了郭明义丰富而美善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人生信仰,真实地艺术化地反映出他崇高的价值观、幸福观,他的高尚境界和博大情怀。

郭明义最为感人之处是他无私奉献精神。

他是一个被白血病患者称之为爸爸的老好人,一个有着三次福利分房机会最终却让给他人的“活雷锋”。在他眼里总能够找到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在绝望与失落面前他总能挺身而出,拉住别人的双手给人信心的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做好事很难。郭明义却做到了。为了帮助身患白血病的患儿,郭明义积极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为了寻找合适的肝细胞为素昧平生的患者配型,他走遍鞍山大街小巷,饿了以方便面榨菜为粮,累了找家街头小栈寄宿,历时三年,锲而不舍,坚持同患者手拉手,决不放弃,终于用真诚与执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

一个人自己做好事不难,难得是带动许多人一起做。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共有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他发起的捐资助学活动,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郭明义可贵之处还有他对工作的不懈追求。

他是一个被外国专家誉为最轴的中国人。从部队到地方,从矿山司机到党委干事,从国外专家的翻译到风雨无阻的公路管理员,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刻苦钻研业务,为厂里追回1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得到外方公司欣赏,外方专家两次劝他跳槽,并承诺收入可高出他当时工资的7倍,他丝毫不为所动。半夜顶着雷雨、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大家到工地抢险,为了挽救国家财产,面对溃坝危险,他毫不退缩。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鞍钢工人的身影。

郭明义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的快乐源于他的付出,不是回报;他的幸福在于帮助可以帮助的每一个人,而不是得到别人的帮助。他虽然在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极大富裕,他的快乐是纯粹的,他的内心是充足的。

在充满物质诱惑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社区工作者都要学习他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时刻把党的宗旨记在心里,立足本职,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服务好社区,造福好居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

鞍钢一个普通养路工人郭明义,从部队到地方,从工厂到家庭,十六年来只图奉献,不求索取,让人从不理解到理解,由观望到积极参与,成为以实际行动学雷锋的标兵,他图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功名利禄,只是一份心安,一份良知,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普通而伟大的情怀,一份平凡但生动的人生答卷,一记掷地有声的回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优胜劣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承。同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向往,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胸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奉献。

人的渺小是相对的,精神的映射却是无穷的。螺丝钉精神,哪怕在他人眼里显得傻、哪怕穿着不时髦,哪怕学问不高深,但其心灵的美是挡也挡不住的。

被誉为当代“雷锋传人”、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辽宁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用其内敛而挚热的爱,彰显一个普通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怀,他不说什么,不图什么,不奢望什么,但正是这些不介意,让他无意中见证自己平凡中的伟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见证了“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这句话。

央视春晚,见到了郭明义充满笑容的脸,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国家对平凡人的重视。红色,不但是中国国旗的颜色,不但是心的颜色,更是我们国家自强不息、努力发展的底色。《郭明义》这部电影,实为教育意义的大片,旨在激励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热情讴歌时代精神。不断弘扬雷锋精神和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楷模郭明义,把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说雷锋曾被喻为螺丝钉,那么郭明义就是一只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辛勤奉献的小蜜蜂。国家对郭明义精神的大力提倡,是奉献精神传扬的最佳表现方式。只有国家高度重视,国民思想道德水准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正因郭明义这样的人的存在,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

观看郭明义读后感学生篇五

只要视财如尘土就会觉得富足;只要保持对不幸的关注就能感觉幸福。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鞍钢人给我们的全部。在这里没有养路工人与宣传干事的差别,没有英文翻译与献血志愿者的差别,有的只是人。大写的人。所有的头衔与修饰都是苍白的;所有的地位与功名都是虚无。当这样的一个人完整的顶天立地的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真应该觉得幸福,因为,面前的这个人是一个极其幸福的人。他身边的人即使身处绝境,即使面临不幸也仍然觉得幸福,幸福可以传染扩散。生活真的值得庆幸,因为我们离这样的人又是这么的'近,一切是这样的稀疏平常。

影片中讲述了郭明义的几个典型事迹,一个是他将自家的电视机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学,让在那里上学的孩子能够看到电视,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够看到自己的偶像。而且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把家里的电视捐出去了。另一是为救治两名白血病人而四处奔走,能够医治白血病的方法就是找到相配型的骨髓进行移植,郭明义就是为了帮助一位白血病人找配型骨髓,不辞辛苦,坚持不懈根据得到的一点点线索,找了三年终于找到了有配型骨髓的人,及时挽救了那名白血病的生命,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郭明义的事迹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那就是多献出一点“爱心”,多奉献一些“公德”。只有献出“爱心”,为社会做些事情,才能修成崇高的情感,换来人生的愉悦,获得生活的幸福,得到社会的尊重。只有尊敬与爱戴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的道理。在当今追求文明的世界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人类社会的文明才会得到发展,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变成文明的天空,和谐美好的人间。

在影片中,郭明义的女儿问他一句话“爸爸,你怎么总能发现比我们更困难的人”。郭明义回答是:“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是啊,在我们的身边你可能也会发现需要你来帮助的人,但你会去做吗?在郭明义的眼睛里,总能看到比自己更困难的人。然而,他送给与自己生活了二十多的妻子的节日礼物,却是一枚价值二十八元的戒指。

幸福很小,小到简单,简单到一句暖话都能让生者不再孤单,一个微笑都能让面临困境的人重燃脱离困境的信心,我们身边像郭明义这样的普通人很多,影片里那个不收馅饼钱的老妈妈,主动把自己几年的血汗钱捐给需要它们的人。影片里那个主动同意为白血病患者捐助干细胞的张老总。

观看郭明义读后感学生篇六

近期,观看了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我感触颇深。郭明义,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平凡的采场公路管理员,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要履行的义务。

视频报告会上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纪、军区某团政委、省委宣传部干部王雪和郭明义的女儿郭瑞雪同志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向我们讲述郭明义同志几十年无私奉献的模范事迹,特别是听了郭明义同志本人朴实无华却内涵丰富的演讲,使我更全面的了解了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业绩和崇高品质。有人说雷锋时代已经远去了,雷锋精神也逐渐淡化了,而郭明义同志却用他的一言一行反击了这一言论,告诉我们雷锋精神还在,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当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应与时俱进,我们要向郭明义同志学习,从身边小事做起,可能我们只是非常渺小的个体,但涓涓细流尚能汇成大海,更何况我们中国有着13亿的人口,只要每个人都做一件很小的好事,那么汇聚起来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力量。

郭明义同志16年里共资助了180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累计捐款12万多元,单位的多次分房他也都婉言谢绝,至今还和妻子、女儿挤在一间不足40平米的房子里,这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完美境界,在他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他却只说“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人们总说“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个在我们看来很难完成的事,他不仅完成了,而且只用了“天经地义”四个字来一带而过。这种因为给别人幸福而得到幸福的满足感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到个中的滋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郭明义就是我要学习的楷模,他的人生追求就是我的行动指南,在单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但我要学习郭明义对工作的态度,岗位无贵贱,我要把心思用在干好工作上,在名利面前要有满足感,在能力面前要有危机感,这就是一名普通党员对党和人民最好的回报。在生活中,我是一名普通的公民,净化社会环境,创造和谐社会,也需要我出一份力,先从改掉自身不良习惯,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办起。“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就是我今后所要追求的目标。

中国需要更多的郭明义!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为了社会的和谐、未来的美好而义无反顾地践行郭明义的雷锋精神!

《郭明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