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笔尘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模板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学科专家编写的特色教案模板,适用于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一

聆听了唐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本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体现了教学结构合理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关系民主化等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对唐老师的这节课作一个简单评析,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六大亮点:

本节课张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旧知复习,引出新课;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合作探究——验证猜想;实践应用——达成目标。整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操作、猜想、验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顺利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数学学习活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引出新课环节,唐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课桌、操场等生活实物导入,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要寻找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再如:在练习中,老师设计了计算课桌的面积、篮球场的面积等,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交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节课唐老师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唐老师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唐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例如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使他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初步结论。而后,教师马上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长乘宽来计算呢?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让学生在操作中,独立去探索、发现、验证,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唐老师制作的精彩多媒体课件,色彩明快,和谐自然,变静为动,令学生耳目一新。在教学中唐老师适时运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有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唐老师的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涵盖基础练习、应用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四个层次,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部分突出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例如:

1、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没有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

2、动手操做环节可让学生用小的正方形摆到大的长方形纸上,把复杂的操作转化成简单的操作,即易懂又能轻巧的突破难点。

总之,本节课唐老师贯穿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习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习旧知,可以为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课堂练习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基础练习: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习: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习: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习:巧算面积。

这些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习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三

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四

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五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备这节课时,结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试教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理解起来,并且能够很好的建立起面积空间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将新课的导入部分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以我校运动会为切入点,出示三张运动会上同学比赛的长方形照片,通过比较三张照片面积的大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感到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点,对于本节课教学实在太重要了。在新课教学中,我们感到班级中,中下等学生对于面积、周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出现知识上的混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遗忘规律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狠心将创设的情境删掉,换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复习旧知最为导入新课的基本环节,这种设计可能在现在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再看到复习旧知的环节了,但是我觉得教学始终是要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虽然这样的设计让听课者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对学生学习新知意义还是深远的,扫清了知识障碍,为顺利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1、猜想;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

2、验证:

(1)明确目的:我们验证什么?

(2)明确方法:怎么验证?

(3)明确要求:合理分工。

(4)实践活动:合作探索。

通过同桌合作,用多种方法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的、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搞好课堂训练,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六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七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x午好!

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习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

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1、认知目标。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1、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八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陈老师在引入新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教室地面面积引入,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师的独具匠心。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解疑合探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陈老师重视学法指导,但不影响独立思考,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积之和。从面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生要的教学价值观。

无论是在解疑合探,还是在运用拓展中,陈老师都注意让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观察,特别是在质疑再探之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编题,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并发挥想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很多用处,创设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积,怎样能求出教室面积,以及运用拓展中的怎样求蓝球场的面积,都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运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断高手,教师在让学生出示结果之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二部分,在这一点,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说明题目错误的原因,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将有更大的帮助。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位同学站起来后,说不出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直接让他坐下,点了另一位同学,遇到这各情况,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直接坐下,而是应引导学生,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没有学会吗?这样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习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习旧知,可以为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课堂练习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基础练习: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习: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习: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习:巧算面积。

这些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习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一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感受颇深。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整合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一节好课主要来源于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本节课整合了教材中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以计算机系统组成为主线来组织本节课教学,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组成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明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便于学生达成认知目标。

二、教法多样、学法有效。

本节课是一节有关计算机系统的专题复习课,杨老师对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总结提炼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最后进行迁移应用以及训练。

杨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进行相应指导。(计算机判断题)。

三、教师的教学主体引导作用突出。

杨老师在本节课中能合理的设计问题,梳理知识,由选择和针对性的提问,同时又有对学生的练习做出即时评价和讲解;课堂设计目标明确,符合职高考的知识要求。

四、复习目标明确。

本节复习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复习的内容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内容不是太多,练习也没用一味追求难度。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且突破了难点。

五、气氛和谐、教态亲切、过渡自然。

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鼓励、启发、点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

六、值得商榷的一点。

计算机系统有冯诺依曼理论(两点思想和五大部件)引出,板书是否应该有所体现。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二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用具:

电脑、每个学生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米尺、卷尺.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2)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3)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

2.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电脑演示)。

画面一:

问: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20平方厘米?

生:一排有5个1平方厘米,有4排,一共有20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问: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

(先移动成为长方形再数)。

设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答不出?你能想想办法吗?

二、探讨新知.

1.理解长宽.(抢答)。

问: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问:为什么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

生:因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沿长边依次摆6个小正方形,长是6厘米.

沿宽边依次摆3个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

问: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能知道长、宽与什么有联系吗?

2.实践感知.

师:请你用6个1平方厘米摆一个长方形.(师巡视)。

汇报你是怎样摆的?(生说师板书)。

3.观察讨论.

4.深入探讨.

师: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以宽吗?我们再来研究一个例子.2人一组用12个1平方厘米摆成长方形,比一比哪组摆的方法多.1个同学做记录.

师巡视,汇报结果如下:(电脑演示,可让学生操作)。

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字母公式是:

[板书:s=a×b]。

5.释疑。

师:复习中画面七那个长方形你能准确地求出它的面积了吗?

生:先测量长和宽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列式计算.(口答)。

2.判断对错.

(1)5×2=10(dm)()。

(2)(5+2)×2=14(dm)()。

(3)5×2=10(dm2)()。

(4)2×5=10(dm2)()。

反馈:(1)为什么错?

(2)求的是什么?(周长)你能指一指求的是哪里吗?

(3)求的是什么?请你指出来.

(4)为什么对?

3.动手实践.

师: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请你测量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步骤:(1)各组讨论分工(测量、记录、计算).

(2)汇报分工情况.

(3)分小组进行测量.

(4)反馈交流.

4.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看书、释疑)。

5.思考题.

求阴影面积?单位:cm2。

(多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三

几次听侯老师的课都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同学们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可以看出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回忆了旧知“面积单位”的理解也为新知的学习---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自然而然引入本届新课的学习。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用摆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教师给学生准备充分地研究材料,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给与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的结论,教师质疑是不是任意给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能求他的。

面积呢?随后示范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摆,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启发学生得出一行7个正方形就是7平方厘米。看得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相当透彻。

虽少但却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两道,看图计算两道,求a4纸的面积,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下部分面积。体现了算法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的猜一猜,由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引入,进行了变式练习。将整节课学习推向了高潮。

建议:实际感知一下a4纸的大小建立对面积大小的体验感受。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五

3、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改革,本节课采用尝试教法,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具任意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数据填入表里,再量出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出步体会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动手操作学习的方法。

1、首先出示媒体长方形,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长、宽个是几厘米?这样为学生下步的动手操作创设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导入新课。

(2)手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直观演示,明确道理。

充分发挥媒体教学功能,作到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演示为:

a、出示长方形面积24平方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

b、出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边角注明边长为1厘米。

c、横着再放5个。

d、左起按顺序纵着放其余的。

e、实践操作。如:让学生说出长摆几个小正方形是几厘米,宽摆几个是几厘米,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质疑,实际测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结论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看书自学的探索中,进而弄清为什么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面积。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会运用的目的。我们让学生去测量,计算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的大小,通过动手学生就已经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

1. 通过激趣,2. 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公式,3. 使学生初步理解方法,4. 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5.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渗透实验——发现——验证学习方法的教学,7. 发挥学生的性,8. 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9.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理解掌握公式。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公式。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通过激趣,诱发学习动机,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突出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长方形、红旗、课件等。

学习纸、直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

一、创设情境导入  。

1、课件出示新居结构图,质疑:

2、出示4dm×2dm的正方形,用哪个面积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怎样去量?比较两种摆法。

4、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课件提示。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小组使用,共同来解决。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启发学生大胆去猜想。

1、课件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长方形。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课件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

4、猜一猜: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拨: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的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摆任意长方形找出你们所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面积并记录下来。

3、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各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测量结果后,现场在课件中输入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各小组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开展积极讨论。(观察实验报告单)。

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它们有什么关系?

5、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6、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公式)激情鼓励。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引导质疑: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讨论验证方法。学生自主验证,交流验证结果。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2、归纳:实验——发现——验证。渗透学习科学方法的教育。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2.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播放音乐让学生测量,然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1)回到导入  题。课件出示新居的结构图,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新居各部分的面积。

(2)课件出示破镜子的画面,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出长度。

五、深化拓展。

学习了这个方法你有什么打算?

六、开放题:课件出示一幅设计图,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请你来当设计师为我们关山小学设计一幅新校规划图。

执教:涂红玲。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七

(《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用具:

电脑、每个学生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米尺、卷尺.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2)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3)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

2.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电脑演示)。

画面一:

问: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20平方厘米?

生:一排有5个1平方厘米,有4排,一共有20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问: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

(先移动成为长方形再数)。

设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答不出?你能想想办法吗?

二、探讨新知.

1.理解长宽.(抢答)。

问: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问:为什么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

生:因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沿长边依次摆6个小正方形,长是6厘米.

沿宽边依次摆3个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

问: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能知道长、宽与什么有联系吗?

2.实践感知.

师:请你用6个1平方厘米摆一个长方形.(师巡视)。

汇报你是怎样摆的?(生说师板书)。

3.观察讨论.

4.深入探讨.

师: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以宽吗?我们再来研究一个例子.2人一组用12个1平方厘米摆成长方形,比一比哪组摆的方法多.1个同学做记录.

师巡视,汇报结果如下:(电脑演示,可让学生操作)。

你能总结出公式吗?

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字母公式是:

[板书:s=a×b]。

5.释疑。

师:复习中画面七那个长方形你能准确地求出它的面积了吗?

生:先测量长和宽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列式计算.(口答)。

2.判断对错.

(1)5×2=10(dm)()。

(2)(5+2)×2=14(dm)()。

(3)5×2=10(dm2)()。

(4)2×5=10(dm2)()。

反馈:(1)为什么错?

(2)求的是什么?(周长)你能指一指求的是哪里吗?

(3)求的是什么?请你指出来.

(4)为什么对?

3.动手实践.

师: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请你测量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步骤:(1)各组讨论分工(测量、记录、计算).

(2)汇报分工情况.

(3)分小组进行测量.

(4)反馈交流.

4.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看书、释疑)。

5.思考题.

求阴影面积?单位:cm2。

(多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夏天大全(15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思想的精华,是对知识和情感的深度思考和表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人们都说

    公司开业庆典领导演讲稿大全(15篇)

    公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商业模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因素。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公司总结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今天这个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吉时良

    笑猫日记想变成人的猴子读后感(通用14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他人交流心得和观点。每本好书都值得我们读后留下自己的感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我们写作提供一些

    实践心得与体会(专业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优化自己的行动。接下来是一些普通人的心得体会,可能并不出名,但由衷地分享自己的成

    和谐校园工作总结(专业15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自我激励方式,通过总结过去一个月内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可以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为未来的工作注入信心和能量。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小河变形记变化(汇总13篇)

    优秀作文能够激发读者的思维,引发深入的思考,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世界。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变化最大的是我家

    书指引我成长小学生(汇总17篇)

    在写优秀作文时,我们要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运用,要认真校对文章中的错误,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表达准确。赶快来看看下面这些优秀作文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高二艺术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范文(18篇)

    自我评价需要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况,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自我评价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评价提供一些参考。光阴似箭,岁月

    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自我评价(实用21篇)

    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自我评价是培养自信和自我驱动力的重要途径,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幼师毕业的自我评价范文(17篇)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进行公正评价的一种方式,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自我评价范文,希望对大家进行自我认知和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