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翰墨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一

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的荷叶——多姿的荷花——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体味作者的匠心:

动静结合,“静”是“动”的瞬间表现。

可见与可想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如:荷叶田田——水脉脉含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3、“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

a、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c、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d、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a、请学生熟读课文;

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一、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三、作品结构分析:

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

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

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

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的运用:(详见前重、难点“通感”部分)。

四、请学生自己赏读5、6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五、小结全文: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课《课课练》。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二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写作背景。

设计人型机器人最关键的要素是精准的工程设计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的`思考问题。然而,工程师却要花费数十年来让机器人会做像走路和甩手这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这不禁让人对人类身体和思想的复杂构造产生敬畏。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x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x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讲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三

1、德育目标: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意境美,品味语言美。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者及时代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它结构精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板书题目)。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四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工具:

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

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

1、提问: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4、小结: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

讨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

(四)、课文解读。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展示动感的荷叶图片)。

3、“层层”——高低有序。(图片)。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对比图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展示对比图片)。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展示powerpoint课件中的对比页面)。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展示动感荷叶图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图片)。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图片)。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图片)。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1、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泻”、“浮”、“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确立课题(作业)。

在比较中,我们也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学还有想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这很好,可以把刚才在比较中的出的结论总结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想从哪方面继续了解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朱自清散文研究”这个大课题下,确立自己相关的子课题。

课后自评: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荷塘月色》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写作背景的介绍很难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明确问题,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查找信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资料等,再到课堂上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图片、朗读录音以及动感的flash音画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直观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课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学生也有兴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课外推荐阅读,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五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2、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一读,读课文。二看,看录像。三议,互相讨论。四读,读课文。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朱自清是诗人,诗写得很好,当然我们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散文名作《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先生散文语言清幽柔美,感情真挚朴素,长久以来为广大读者所赞赏和喜爱。名家对此也多有评说。

2、名家评说。

那么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

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3、词语品评。

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来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边,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姿态优美。

:高低有序,错综相间。以“田田”状荷叶的稠密,因为稠密,我们便可想象流水应该是看不见了。除此以外,荷叶还是有层次的,高低不同,错综相间。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而荷叶看过了,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才见到了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

小结:以上写了荷叶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用到了哪些修饰词?板书。

:花之少。

:与稠密,层层的荷叶相比,花就是点缀其间,映衬在荷叶绿色的背景上。“零星”和“点缀”可见花的数量之少,而且与荷叶的绿色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

:年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小结:以上写了荷花在月色下的光辉。用到了哪些词?板书。

到这里,荷叶,荷花都是静态的,荷塘难道是这样一直平静的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阵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且看作者怎样写这清香吧。

:细微,时断时续。缕缕不绝。

:远,不真切,依稀可辨。

小结:以上写了荷香。清香给人什么感觉呢?板书。

微风送来了清香,也使得叶子与花有了一丝颤动。请大家注意“也”,与上面的微风相呼应。叶与花的颤动形成了一道波痕。

:幅度小。时间短。(不是一阵,不是一股,与微风相呼应)。

:幅度小,频率快。(不是震动,也不是抖动)。

:与上文田田,层层相呼应。

:从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而来。“凝碧”的波痕,何谓凝?依我想来,应该是叶子非常紧密,一动起来,重叠的部分颜色加深,好像荷叶的绿凝聚到了一处,而这点凝聚的绿很快传到了荷塘对面,所以就形成了凝碧的波痕。

小结:以上写了荷波。板书。

以上是对词语的品评。朱自清的散文历来为大家赞赏的是用词的传神,刚刚已经体味过他用词的妥帖生动,此外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新鲜和贴切也常令人拍手叫绝。他的比喻,比拟,通感等手法用的非常好,观察和想象很新奇。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第四段中的几个修辞句,体会它们的动人的魅力来自哪里。

因为叶子出水高,所以想到舞女,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亭亭玉立的舞女,身姿自然美极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人一读之后,就想起了舞女那曼妙的身姿,而荷叶出水很高的优美姿态也就跃然纸上。

“袅娜”和“羞涩”两词我们大家非常熟悉,是写年轻女子的体态、神态的,两者予人的印象都极美,非常赏心悦目。我们常见用花比人的,比如李白的那首有名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用花来比美人,但在这里却用人的神情姿态来比拟荷花,似乎荷花在作者眼中,也有了生命,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它们在月夜的荷塘上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美丽。它们在月色下泛着白光,像一粒粒的明珠发出光芒,映在稠密的荷叶上,又使人觉得是碧天里的星星,它们的纯净明澈,又像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这里连用三个比喻,但每个比喻侧重点不同,引发人的联想也是不同方向的,多角度地调动起了我们的想象力,这样我们对荷叶,荷花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印象,而它们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活了。

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初看这个句子有些诧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觉)呢?然而细加揣摩,就会明白:花少(零星,点缀),微风(不是大风),空气   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渺茫”在这里给我们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我们日常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似乎听到一丝声音,但凝神细听之下,又听不到什么,不留意了,它却又轻轻地鼓荡你的耳膜,这声音不辨方向,不知来自何处,却又依稀可辨,这就是渺茫。

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无色无形,难以捕捉。但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感觉互通修辞学上叫做通感,或者联觉。“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细细体味这种“感觉的转移”,非常巧妙,常常出乎我们意料,也超出一般人的常识范围。

田田 (多,密)。

荷叶  亭亭 (美)。

层层 (层次)                   静态美。

零星 点缀(少)。

荷塘       荷花  袅娜 羞涩(姿态)。

明珠 星星 美人(光,色)。

荷香  缕缕 歌声(隐约细微)。

荷波  闪电(快)                       动态美。

流水  脉脉(深情)。

简要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同学一起回顾那些精彩的用词,体会那几种修辞手法的妙用。

小作文 观察你周围的某一处景物,把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样子描摹出来。尽可能把词语用的妥帖一些。

请大家把下面的表填写完整,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进行简要说明。

景物。

修辞手法。

荷叶。

比喻 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

流水。

3、情与景的交融营造出的诗情画意。

第二,朱自清是个诗人,他编选过诗,研究过诗,写过诗,作为诗人的素养和审美趣味自然影响了他的创作,在这篇散文中追求一种听觉上的音乐美和节奏感。作者在选词用句方面的精雕细琢,形成了一种轻柔缠绵婉致的声韵效果。

比如这段中用了许多叠音词、双声和叠韵词(这里主要分析修饰词)。本段中出现了。

叠音。

双声。

叠韵。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零星。

袅娜。

粒粒。

缕缕。

仿佛 渺茫。

一丝。

闪电。

霎时。

密密。

宛然。

脉脉  。

(曲曲折折比起曲折,密密改为紧密,就没有这种听觉上的美感了。)大量双声、叠韵和叠音词的运用,(全文双声有43处,叠韵有46处,叠音有34处)使得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非常悦耳,而且诸多形容性修饰词的运用,加长了句子,舒缓了节拍,给人一种流畅、不疾不徐的感觉。

从句式选用上看,全篇都是陈述句,陈述句的语调平和,轻松,舒缓,而且都是常式句,变化不大,(一般是主谓宾)与变式句强调某一部分不同,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好像一个人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没有太激烈的感情在内。以这段为例,极少简单的短句,多为附加修饰成分的长句,甚至是复句,(从几个方面反复描摹)复句中的几个单句语意前后相连,这就使文章语意绵长,但作者用了许多助词,故而句子读起来不觉拖沓,反而节奏舒缓了许多。长句和复句节奏非常舒缓,但作者在每一个停顿处,选用在听觉上非常悦耳的叠音、双声、叠韵词加强这种节奏感。

语言分析过了,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意境。其实刚刚就提到了绘画般的意境,现在要做的分析是,情与景是怎样交融起来的呢?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俞平伯曾有一段话说:(《清河坊》)。

(ppt)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子,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们花花自己去响着。若没有憔悴的女儿,则枯干了的红莲花瓣,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人万一没有悲欢离合,月即使有阴晴圆缺,又何为呢?怀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则入画的河山,其黯淡又将如何呢?  一言以蔽之,人对于万有的趣味,都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出来的。这基本趣味假如消失了,则大地河山及它们所有的兰因絮果毕落于渺茫了。

(情)。

首先得说朱自清的感情基调。这点影响到他笔下景物的色彩。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读其书,想其人。朱自清是个文弱书生,他极少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但他有着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共有的苦恼,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时局的关切,然而对现实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革命者,对他的触动非常大,这种深深的忧伤和恐惧加快了他的退缩,他从革命初期的热情高涨中很快就退到了象牙塔中,专心研究国学。他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他没有像周作人,俞平伯那样,完全关到书斋里面,与现世隔绝。他是个清醒的思想者,他有着中正平和的生活态度,他论述刹那主义,追求生活的各个过程都有意义和价值,既不执著,也不绝灭的中性人生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多处提到这种生活观。既然不能舍弃生命,还得活着,那何不着眼于现在,对前此的过去,是无法改变了,对后此的将来,想也没有用。所以还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使每个现在都有意义,这样也会过得轻松些。

这里只想分析前面提及的情与景是怎样交融渗透在一起了呢?

作者在开头提及心里“颇不宁静”,但在第三自然段已说明“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其实已为下文抒情定下了基调。暂得片刻自由的作者,心中充满放松感,立刻就沉浸在了荷塘月色中。正是因为心绪宁静,所以作者用心感受着这片脱离于人世的仙界。一是因为独处,一是因为自然,这两样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独一无二的荷塘。作者怀着自由和轻松的心情,看到的荷塘,荷叶,荷花,荷波,流水无一不美,无一不深情款款,有着美人的身姿,在微风中散发着幽幽清香,在微风中颤动,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陶醉啊!作者对荷塘的描写之细腻,对荷叶,荷花等的体察之深,尤其对荷香的感受和描摹,足可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之幽静,而且充满了文人笔下的诗情画意,读者自然也为这样的一种画境所化,如同身在其中了。

(ppt)         。

荷叶。

田田。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

荷花。

袅娜。

羞涩。

如明珠。

如星星。

如美人。

荷香。

缕缕。

仿佛渺茫的歌声。

荷波。

一丝。

闪电般。

凝碧的波痕。

流水。

脉脉。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六

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1.重:情景交融;

2.难:感情的变化。

(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

1.指名读。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

(2)拟人:“袅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

(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

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

(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

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四)争鸣(探究情感)

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五)拓展(改写)

1.配乐朗诵,摘抄、背诵。

2.改写:把散文改成诗歌,或给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画;小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七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八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情感线索: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织。

特点。

修辞方法。

荷叶。

密、高、美。

比喻。

荷花。

姿态柔美、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博喻、拟人。

荷香。

淡淡的。

通感。

荷波。

快速。

比喻。

流水。

脉脉。

拟人。

(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影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作者情感的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教学反思】。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发觉我的教学环节处理还是不够细致;但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现总结如下:

首先,为了突破常规,而且朱自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家,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省略了作者介绍这一环节。我觉得这样处理的效果应该还是可以的,它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对于写作背景的介绍我不似往常一样放在作者介绍之后,而把它放在讲解文章的文眼时。作者为什么会心里颇不宁静?自然而然地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处理显得比较连贯,不会觉得生硬。这是我觉得在这堂课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

其次,在讲解过程中我省略了对课文结构的分析。上完课之后我觉得这个环节不能省。因为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差,省略了这一环节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在对于学生回答时的引导方面做得很不够,往往会把自己想好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九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探究阅读。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十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难点 】。

1.作品中的景物描绘上如何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

2.作品中景物描写所营造出的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对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二、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三、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四、小结。

1.本文结构。

2.写作线索。

五、作业。

熟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优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课文内容赏析。

第一段。

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第二段。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踱":

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析: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析: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两段便浑成一体了。更重要的是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脱现实的心态。)。

二、作业。

熟读第四段、第五段,品析作者是如何写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的。

第三课时。

一、课文内容赏析。

第四、五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二、作业。

背诵四、五段。

第四课时。

一、课文内容赏析。

六、七、八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二、小结。

《荷塘月色》是作者在二十年代写成的,很难表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呼啸呐喊"。

的战斗性来,朱自清不是鲁迅。但,在民主革命的大潮中,朱自清先生不断改造自己,终于成为了可歌可泣的民主战士,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热烈地颂扬了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希望大家找来这篇文章读读。同时推荐大家看看他写的散文《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宝库中的珍品,我们应当背熟其中精彩的段落,记得熟,反复咀嚼,营养就会吸收得更多些。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有"参与"意识。

陶潜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韩愈说,"沉浸秾郁,含英咀华"。

三、作业。

1.书后练习四。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十一

活动背景:

在夏天这个充满浪漫的季节里,花无疑是最具代表的事物。夏天的荷花,婀娜多姿,冰清玉洁,别具特色。荷塘月色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我想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充满浪漫和美妙的境界,荷塘、月色。毛笔作画对于小班孩子来说,难度较大,运笔、握笔都成难题。忽略这些,只是简单地表现荷花、荷叶,让画面充实、优美,领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画面结构和色彩合成,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目标:

1、大胆运用毛笔画荷花、荷叶,表现自己的“荷塘月色”。

2、尝试合作布局画面,运用简单的色彩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

活动准备:颜料、毛笔、画好底色的铅画纸、荷花图片(课件)及实物若干、作画过程幻灯,抹布、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美工服、月亮教具、布置场地。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塘”,引起兴趣。

1、进入活动室,欣赏场地上布置的荷花池,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夏天到了,花儿都收缩了自己的花瓣,怕被太阳晒黑了。荷花池里却绽放了无数艳丽的花朵。荷花不怕太阳,越开越大,粉粉的,映衬在碧绿的荷叶上更是美丽。瞧,摄影师把这些美景都拍下来了。”(欣赏荷花课件)。

二、操作演示。

1、我们没有照相机,可是我们有画笔,你会用什么颜色把荷花画出来呢?(幼儿讲述)。

2、看看我们今天作画的工具吧:铅画纸、毛笔、颜料(展示工具)。

3、要把美丽的荷花画下来,小朋友可要看仔细了(教师示范)。

重点:毛笔蘸粉色,平按,表现花瓣,一片片花瓣组合,画出荷花。换细笔,蘸绿色画茎;大毛笔蘸绿色画荷叶,荷叶要画大些。

三、引发幼儿操作。

荷花池开了很多的荷花,小朋友来不及画了,那么就要找好朋友一起,团结合作,一起完成。有的小朋友画荷花、有的画荷叶。完成图画后,可以请客人老师来欣赏一下作品,看看我们的“荷塘月色”还缺少些什么,再把它画的更美些。

四、幼儿操作。

1、分组,分工。合作进行。

2、注意画面的布局,要充实些。

重点:荷花的下笔要明快,几笔完成一朵荷花。

五、展示作品。

1、邀请客人老师欣赏作品,并补充完善。

2、布置作品在背景帘上,播放背景音乐,互相欣赏。“好美的荷塘,连月亮也陶醉了”(出示月亮教具)。

活动反思:“荷塘月色”一开始,我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充满浪漫和美妙的真实境界:荷塘、月色。在布置的场地上有绿绿的背景窗帘,铺上大片大片的荷叶,衬托娇嫩的荷花,一片荷花池俨然就在身边,带孩子进入的一刹那,传来的就是一片惊叹和欣喜。孩子深深陶醉了,她们亲密的接触着美丽的“荷塘”,依依不舍,对于的活动的开展更是津津乐道。孩子是在美好的境界中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荷塘月色之美。按笔、勾画都是有神无形,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荷花池的景色,合作、分享这美好的画面,是最后的高潮。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十二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十三

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要彻底理解语句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

3、揣摩语言还要学会抓取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

(1)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总结概述语句;

(2)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

(3)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

(4)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

(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

(6)运用“虚化迁移”手法或词类活用的语句;

(7)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

(8)有特别生动的词语的语句。

本单元前两课为教读课文,后两课为自读课文。教读课文每两课时完成,自读课文每课一课时完成。

进行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的学习。

进行自读课的教学,更应该体现由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一种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教师作出结论。这种方式适合于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级使用。另一种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课文的任务交给几个或几组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拿出分析意见,在课堂上各抒已见展开讨论。教师不要下结论,让学生对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课下继续进行思考,在校刊上发表他们的意见。这种方式适合于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较高的班级。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十四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1.阅读全文,参考课后方框内的提示,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背诵4~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一、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检查对课文结构理解的情况。

1.提问:大家阅读了课后方框里的内容,了解了本文结构上是圆形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描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

全貌:路幽、树多、月淡边走边想:想现实边走边看。

出门看月下荷塘香。

荷塘浓。

颇韵。

家不光。

静色。

深夜回家去忆过去边走边忆江南采莲看近树远山。

《采莲赋》四没精打采的路灯。

《西洲曲》周热闹的蝉声蛙声。

2.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放录音,再品全文。

1.体会一位知识分子当时的苦闷心情。

2.品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作者朴素、准确的语言特点。

五、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六、布置作业 。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十五

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说“我什么都没有”。

他不甘心没有人与他对话。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们是多么活泼可爱,唱着艳歌去采莲,那个风流的季节多么让人向往,但一转念,向往归向往,还是不能回去与他们对话。

没有对话的人好让人惆怅啊。作者觉得自己像《西洲曲》里的女人,唉,想着想着,不由得怀念家乡了,也许只有家乡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对话的人。

他带着一腔无处诉说的失落走着,走着,已然看见过去的一切,继续罢。苦闷,暂时放在心里。待来日希望找到红颜知己,让我倾诉郁结已久的烦闷罢。

他寻找一个知己,一个可以领会他的内心可以听他倾诉的知己,在他心中,这个知己只有艺术的女人才可以充当,他最后仍然失望了。

二、教学目标。

(一)文学角度。

1、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了解散文这一文学体裁。

(二)写作角度。

1、体会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学习散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方法。

3、学习散文使用多种修辞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

(一)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二)生动准确的用词。

(三)多种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如何让学生体会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观照下的景。

五、教学方法:体验法品味法。

六、课时设想。

共两课时,提前发朱自清生平资料给学生。

第一课时:文本解读通过通读课文,想象、体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了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写作脉络。

第二课时:艺术品读包括品读词语和品读修辞两部分。

七、教学过程。

指导思想:先不了解背景等,直接进入文本感受、品读,课后再请同学结合背景验证自己的理解。

1、作者及背景简介(有提前发下去的材料,略)。

2、请学生读课文,读得时候注意(15分钟)。

1)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假设你是作者,你不宁静,你想着出去走走,你来到煤屑路上,你看到这样的荷塘,你看到这样的树影,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感到什么?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问,请一定记下你的疑问。

例如:“颇不宁静”想想自己什么时候颇不宁静?不宁静的时候最希望作甚么?

2)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调你在体验过程中,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理出作者的行动和思想脉络。

4)写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

3、提问,通过提问带领大家走入课文。

1)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题眼在哪里?本文给你的整体感情是什么样的?

2)写出本文的写作线索,找出过渡型的词眼和语句。

3)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个什么顺序发展变化的?

4)文章中作者的行动路线是什么样的?作者在行动过程中视线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5)直接写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请举例说明。

6)作者笔下的景完全是客观真实的吗?如果不是,则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请举例说明。

7)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吗?直接抒情完全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了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4、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找出至少5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句子进行赏析,说明情是什么样的情,景又如何表现情,情景是通过什么交融在一起。

2)找出本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试着说明为什么精彩。

提示:词语可以使用“替换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修辞可以使用“还原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十六

初步体验将沙和水有利结合,使玩沙活动更富情趣,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以大带小的团体协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2、各种塑料玩具(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

3、活动前收集(小草、落叶、枝条若干);大场地沙池一块。

(一)活动前的“热身运动”

1、教师将幼儿带到沙池边,观看沙池。引导幼儿谈话:“哇!今天我们的沙池里来了好多的小客人,他们是谁呀?”幼儿答:“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师:“我们下去和他们一起玩好吗?”(调起幼儿的积极性后)教师请幼儿做好进入沙池的准备。(脱鞋袜、卷袖口与裤口)

2、进入沙池,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学沙池里的小动物:我学小鸭摇摇摆、我学小鱼游呀游、我学青蛙跳跳跳、我学螃蟹横着走、我学乌龟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妈妈身边来(请小朋友爬到老师身边集中)。

(二)教师讲解活动玩法和要求

玩法:先请幼儿在沙池里挖一个大坑作池塘,接着将挖好后将一次性台布铺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渗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满水,然后将各种玩具放进“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装饰。

(三)引题让幼儿产生兴趣

1、师:“今天小动物们和你们玩得可开心啦!可是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知道他们是住在哪里的吗?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幼儿开始自由讨论)。

(四)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1、两位老师协商以大带小原则,分别将中班小班幼儿分成六组。

2、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的情况,指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活动,中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儿进行铺池塘、运水灌水;小班幼儿进行找、送小动物进池塘等。

3、活动时,提醒幼儿不要将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安全和卫生,懂得照顾小班幼儿。

4、教师点评活动情况,让幼儿相互欣赏各种各样的“池塘”作品。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7篇)篇十七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2、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2)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

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落实能力目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相关范文推荐

    我心中的英雄发言稿(汇总20篇)

    发言稿可以让我们提前思考和策划演讲的结构,从而更好地达到演讲的目的。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发言稿,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

    感动父爱初三(专业18篇)

    作文是一种对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从中学习其中的闪光点。野蔷薇盛开着萤火虫

    三年级的教案语文(热门14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教学计

    图形碰碰乐教案(通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应不断完善和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1、有控制地画园、方等图

    语教学计划(专业17篇)

    制定教学计划需要参考教育教学法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内容和思路。为推动我校“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

    机关政研党员党性分析材料(精选24篇)

    党性分析材料的撰写要做到言之有据、条理清晰,具备说服力和指导性。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整理的党性分析材料样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小班体育教案蚂蚁运粮(通用15篇)

    小班教案的制定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做到个性化教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小班教案样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练习单臂匍匐向

    新入职教师教师节精彩发言稿(汇总16篇)

    发言稿不仅是演讲的必备工具,也是展示自己才华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窗口。接下来,请大家共同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发言稿,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感情。老师们:大家好!百年大计,教

    店庆周年演讲稿(专业23篇)

    演讲稿是一种需要用言辞和逻辑把握好观点和论证的文章,以达到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的目的。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女士们、先生们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高中(优秀13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良好的结构组织,使文章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最后,我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