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ZS文王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可以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和结构,从而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和水平。接下来是一些写作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一

明湖居是一个以传统江南风格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小镇,坐落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湖畔山区。这里有着独特的环境和氛围,吸引着无数热爱文学艺术的人们。最近,我被邀请参加了明湖居的一个活动——听书会,并从中获得了许多的体会和思考。

第一段:入境明湖居,文化氛围浓厚。

明湖居位于山间湖畔,入境的瞬间,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独特的建筑,仿佛承载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愿意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分享。整个小镇半山腰的夕阳,映照着悠闲的湖泊和静谧的山林,形成了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琴声飘扬,茶香袅袅,仿佛置身于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雅士空间。

明湖居为了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经常举办各类读书活动。而听书会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在这里,我看到人们在茶馆内安静地坐着,用心地倾听着朗读者的声音。在大家的共同聆听下,故事悄然萦绕,激发出每个人心中的情感共鸣。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还能促进分享与交流,同时也为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生命。

第三段:倾听朗读,心灵的享受。

在明湖居的听书会上,我有幸听到了一位资深朗读者朗诵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朗读者的声音婉转而抑扬顿挫,准确地诠释着村上春树那独特的写作风格。在他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了小说中那迷离而深沉的情感。每个字、每一句话都在我的耳边萦绕,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的内核。这种沉浸式的朗读,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小说中的故事,体验了其中的喜怒哀乐,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第四段:朗读的力量与价值。

在听书会上,我同时也注意到了朗读的力量和价值。朗读者不仅仅是将文字念给人们听,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解读和演绎,赋予了作品新的灵魂。在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朗读者口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意义。这种多样性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用意。

第五段:朗读带来的反思与启示。

通过参与明湖居的听书会,我不仅仅是在享受文学艺术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我在朗读中得到了一些对生活和人性的反思与启示。朗读者有时会在书中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激发出了我内心藏匿已久的情感和思想。我开始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背后所隐藏的深意,也更加明白了每一本好书都是可以有不同解读的。通过朗读,我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也更加愿意去探索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世界。

总结:

明湖居的听书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化氛围浓厚的小镇、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以及有趣而有魅力的朗读者们,都让我爱上了这个地方。通过朗读,我不仅仅是在倾听文字的朗诵,更是在接触到一种文学艺术的魅力和人性的思考。我相信,明湖居的听书会将会一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体验,也将会成为一个人们渴望文化与艺术的心灵港湾。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二

3、从视觉的角度点染以色,“像放那东洋烟火。。。。。使扬起的演唱声形色兼备,十分动人。课题明湖居听书总课时3第3课时教学目的1、讲解思考练习及同步练习;2、通过练习巩固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1教具粉笔教学过程:一、重在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2、“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三

3.学习通感 比喻 夸张等修辞方法。.'。

二.教时安排。

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演奏艺术的方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本课选自刘鄂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地十回,是一部反映了晚清时代社会现实的谴责小说,写的是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各地行医时的所闻所见及活动,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特别抨击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嘴脸,反映黑暗吏治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现实。

此部小说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熟悉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小说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什么?

2.根据分析说说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分析小说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侧面描写。

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侧面描写,怎样写的?

讨论归纳:

戏园盛况__人们赶往戏园听戏的盛况;听戏的有各阶层的人;杂乱的场面描写。

琴师弹奏__先抑后扬,先写丑陋的外貌(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再写弹奏,重点突出其绝妙的轮指:

(抑扬顿挫,入耳动听,恍若有十几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黑妞演唱__先写外貌,再写演唱之好:

(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急或缓,忽高忽低;其中转腔转调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

观众议论:(略)。

作者通过这些侧面描写,目的在于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正面描写。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对白妞进行正面描写的?

出场__写外貌 (白净面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初出场时的简单动作和产生的效果:

两片顽铁,到他手里,就有了五间十二律似的;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 左右一顾一看......满园子里便邪雀无声,比......

说书__作者根据演唱情况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完整表现演唱的全过程,又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比喻和通感把每一阶段作了细致的描写。

听众反映__。

3.重点研读白妞的演唱。

a.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初不甚大--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

忽又扬起--无限声音 俱来并发;

人弦俱寂--,

b.作者主要用设喻的方法对白妞的演唱进行描写,作具体分析。(讨论完成练习二)。

(四).作业:三。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希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听书》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

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能说说听到音乐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等话语来描述,于是我就做如下引导:

通过刚才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就让我们来看晚清的刘鹗,他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

2、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第5段正面描写了王小玉说书,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与音乐的美。

(1)请学生散读第5段,思考: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话,锻炼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2)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圈划文中的语句,并在旁边加注欣赏的理由,然后读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小结:作者创造性地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即以画面来表现声音。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丰富。

(3)“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也是审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散读、品读后,我要求大家齐读第5段,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这次的诵读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人文的互动。

4、同形训练,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变”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依据学生习得心理,我再次播放了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并故意在音乐结束后留下半分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品味,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印象。

5、小结。

6、布置作业。

(1)短短的40分钟帮助学生感知到了文学的魅力,但印象初浅,美文的陶冶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反复诵读并至能背诵第5段,进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2)表达:有人说,因为能够倾听,所以感到幸福。你听,琅琅的读书声,操场的喧哗,师生的交谈,迅急的风雨,悦耳的鸟鸣……仔细倾听和体会周围的这种声响,借鉴课文的描写手法,记录和描绘你的感受与想象。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五

这篇课文结构并不复杂,语言也并不难理解,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可由学生朗读课文,以提问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

参考问题:

1.第1、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怎样写出场的男人的外貌的?

4.这个男人弹了几个曲子?弹得怎么样?

5.文章是如何描写黑妞说书的?

6.黑妞唱得好不好?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7.文章是怎么写白妞的外貌和神情的?

8.文章是怎么写白妞的演唱的?

9.白妞说书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的是什么?

10.文中几次写观众的反应?是怎么写的?

二、把音乐引入课堂,帮助新课的教学。

这篇课文类似一篇描写音乐的散文,虽然有人物的描写,但主要不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也有环境的描写,为的是烘托音乐的描写。而且这篇文章的结构并不复杂,语言也不难理解,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明湖居听书》上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例如,可以由音乐导入,让学生欣赏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由此引出课题,通过分析课文归纳出音乐描写的方法。可让学生闭目聆听音乐,然后谈出自己的感受,或写成文章。这样把课文、音乐、写作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快掌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音乐描写,是《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的精彩之处,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无形的音乐的描写上,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分析小说结构,欣赏经典音乐,学习描写音乐三项任务。

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在文学与音乐之间寻找交接点,力求以此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对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会有良好的作用。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六

3、学习通感 比喻 夸张等修辞方法。。'。

二。教时安排。

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演奏艺术的方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本课选自刘鄂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地十回,是一部反映了晚清时代社会现实的谴责小说,写的是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各地行医时的所闻所见及活动,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特别抨击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嘴脸,反映黑暗吏治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现实。

此部小说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熟悉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小说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什么?

2、根据分析说说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分析小说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侧面描写。

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侧面描写,怎样写的?

讨论归纳:

戏园盛况__人们赶往戏园听戏的盛况;听戏的有各阶层的人;杂乱的场面描写。

琴师弹奏__先抑后扬,先写丑陋的外貌(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再写弹奏,重点突出其绝妙的轮指:

(抑扬顿挫,入耳动听,恍若有十几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黑妞演唱__先写外貌,再写演唱之好:

(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急或缓,忽高忽低;其中转腔转调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

观众议论:(略)。

作者通过这些侧面描写,目的在于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正面描写。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对白妞进行正面描写的?

出场__写外貌 (白净面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初出场时的简单动作和产生的效果:

两片顽铁,到他手里,就有了五间十二律似的;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左右一顾一看。.。.。.满园子里便邪雀无声,比。.。.。.

说书__作者根据演唱情况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完整表现演唱的全过程,又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比喻和通感把每一阶段作了细致的描写。

听众反映__。

3、重点研读白妞的演唱。

a.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初不甚大--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

忽又扬起--无限声音 俱来并发;

人弦俱寂--,

b.作者主要用设喻的方法对白妞的演唱进行描写,作具体分析。(讨论完成练习二)。

(四)。作业:三。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七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希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听书》是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与林嗣环的《口技》前后呼应,正好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

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能说说听到音乐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等话语来描述,于是我就做如下引导:

通过刚才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就让我们来看晚清的刘鹗,他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

2、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第5段正面描写了王小玉说书,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与音乐的美。

(1)请学生散读第5段,思考: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话,锻炼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2)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圈划文中的语句,并在旁边加注欣赏的理由,然后读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小结:作者创造性地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即以画面来表现声音。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丰富。

(3)“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也是审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散读、品读后,我要求大家齐读第5段,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这次的诵读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人文的互动。

4、同形训练,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变”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依据学生习得心理,我再次播放了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并故意在音乐结束后留下半分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品味,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印象。

5、小结。

6、布置作业。

(1)短短的40分钟帮助学生感知到了文学的魅力,但印象初浅,美文的陶冶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反复诵读并至能背诵第5段,进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2)表达:有人说,因为能够倾听,所以感到幸福。你听,琅琅的读书声,操场的喧哗,师生的交谈,迅急的风雨,悦耳的鸟鸣……仔细倾听和体会周围的这种声响,借鉴课文的描写手法,记录和描绘你的感受与想象。

上一篇:《小巷》教学案例。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析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四)提问讨论。

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写法?对写白妞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白妞说书的过程,画出运用了通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参考内容:

1、明湖居听书听白妞和黑妞说书。主人公是白妞。

2、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写琴师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技艺高超,为后文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笔。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说唱艺术雅俗共赏/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

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正面描写。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1、写观众的反应:感觉妙——伏帖——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

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侧面描写。

9、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用视觉设喻:“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六)作业布置。

1、利用通感手法写一篇练笔,描写一段精彩的演出场面或比赛场面。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九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书场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众多,到得早。“说书”十二点半钟以后才开始,可是“不过十点钟”,戏台前的“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的满满的了”,以至“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饿着肚子早早地赶来占个座位,使得戏园子里竟然有一二十个卖烧饼油条的。二是观众身份多样,代表性广。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还有许多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三是气氛热烈。有人在进场,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在叫卖叫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听白妞说书。

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首先是琴师演奏三弦子,初不觉怎样,“只是到了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挑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很有特色。再是黑妞说书,从衣着打扮写到动作表情,进而描写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转,高低徐急,富于变化,既有“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或缓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的.生动比喻。然后是观众的议论,知情懂行的观众将黑妞和白妞进行比较,“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突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6―8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这是课文的描写重点。第6段描写了白妞的衣着相貌、动作表情,特别用特定镜头描绘了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那样清澈纯净,明亮润泽,美丽传神。第7段写白妞说书歌声的高亢,第8段写歌声的低回和变化。这两段描写白妞说书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声音越来越高,回环转折,雄浑高亢,字转悠扬――声音陡然一落,回旋激荡――声音悠远、细弱――声音扬起、诸声并发――突然收结。作者在描写白妞说书的节奏时,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借助实体形象来感受到声音的美,让人们体会到白妞技艺的高超。

第四部分(9段),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十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

(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文档为doc格式。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十一

教材情况:《明湖居听书》是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虽然选自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是它虽有人物描写,却主要不是向读者昭示人物性格,虽有情节结构,却主要不是告诉我们有多么曲折的故事,虽有环境描写,却只是作为音乐的布景。它就象一篇描写音乐的散文一样,堪称一篇美文,想象极为丰富,语言妙不可言,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描写得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为此,我大胆把其上成一堂音乐、文学欣赏课,集中力量听音乐、评语言、写音乐,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学生情况:我所教授的是初一(1)班,他们聪明、思维活跃,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是语言感知、感性体味能力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校在举办校园歌手大赛,本班也有好几个参赛的同学,但本班有部分同学并没有去现场,如果让你向没有去的同学描绘你唱的歌曲,你会怎么说?(请同学起来说)。

我们都知道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能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晚清的刘鹗,他是如何用文字给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现在请把书翻到三十二课,继续来学习刘鹗的《明湖居听书》。

(二)文本研读。

1、听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并在听的过程中,圈画出声音的变化。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并绘出声音的变化示意图:

2、那么在声音变化的过程中,它的特征又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出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

人参果:舒畅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小结:

(1)用感觉设喻(2)用视觉设喻(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

3、同形训练,活学活用。

4、课堂总结。

王小玉是幸运的,在那个科技手段不发达的年代里,她遇到了知音听众刘鹗,刘鹗将王小玉美妙的说书用他那支生花妙笔写出来,流传后世。那赋声以形、赋声以色、赋声以味的风韵让今天的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咋舌、去叹为观止。但是,通过最后的实践,我发现,其实你们也有这样的一支笔,这只笔就在你们的心里。

五、板书设计。

用感觉设喻。

用视觉设喻。

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

六、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在初一(1)班开了一节《明湖居听书》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本文结构并不复杂,学生梳理起来并不难。但其中的音乐描写,才是本文的精彩之笔。本教案删除一切旁枝,不讲通感夸张,略讲烘托渲染,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拟用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分析文中的音乐描写方法,欣赏一段音乐,学习描写音乐。以音乐导入课文,以分析音乐描写方法为课堂重点,以欣赏品评音乐结束本课教学。

首先,立足于文章的音乐描写,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因此我让同学们先找出音乐的变化阶段,并在黑板上画出变化图。“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继续发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同学们整体上把握白妞说书的全局。同时这样的一个环节也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其次,评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多角度生动设喻。音乐本是听觉上的感受,但作者却通过其他的各种感觉来表现的,化无形为有形,十分生动形象。在整体把握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更细致地品味语言,感受其说唱的魅力。

最后,将音乐描写的方法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听节选的二胡名曲《赛马》,并用文字描绘你所听到的音乐。这一环节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选音乐节奏感强,变化明显,便于学生描绘。

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本课时是第二课时,主要分析第五段。但却没有对第一课时的内容加以复习,直接分析本段,较为突兀。第二、朗读不够。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第三、在最后描绘音乐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较为仓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同时也没来得及朗读同学们写的语段。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十二

网址:/~hlyzwlz。

电邮:hlyzwlz@。

一.教学要点。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设喻的运用,领会其作用;

3.学习通感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二.教时安排。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本课选自刘鄂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地十回,是一部反映了晚清时代社会现实的谴责小说,写的是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各地行医时的所闻所见及活动,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特别抨击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嘴脸,反映黑暗吏治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现实。

此部小说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熟悉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小说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什么?

2.根据分析说说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分析小说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侧面描写。

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侧面描写,怎样写的?

讨论归纳:

戏园盛况__人们赶往戏园听戏的盛况;听戏的有各阶层的人;杂乱的场面描写。

琴师弹奏__先抑后扬,先写丑陋的外貌(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再写弹奏,重点突出其绝妙的轮指:

(抑扬顿挫,入耳动听,恍若有十几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黑妞演唱__先写外貌,再写演唱之好:

(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急或缓,忽高忽低;其中转腔转调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

观众议论:(略)。

作者通过这些侧面描写,目的在于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正面描写。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对白妞进行正面描写的?

出场__写外貌(白净面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初出场时的简单动作和产生的效果:

两片顽铁,到他手里,就有了五间十二律似的;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左右一顾一看......满园子里便邪雀无声,比......

说书__作者根据演唱情况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完整表现演唱的全过程,又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比喻和通感把每一阶段作了细致的描写。

听众反映__。

3.重点研读白妞的演唱。

a.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初不甚大--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

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人弦俱寂--,

b.作者主要用设喻的方法对白妞的演唱进行描写,作具体分析。(讨论完成练习二)。

(四).作业:三。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美好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现在人们一般用高科技手段来保存音像。古人没有录音、摄像等技术设备,那么,他们如何保存飘忽易逝的音乐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一篇文章,它用妙笔生花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美。

二、简介作者、作品。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赏析“红花”,品读音乐描摹。

(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明确: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琴师的弹琴,黑妞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表演。重点是写白妞。

既然重点是白妞说书,那么有关白妞的描写集中在那些段落?

明确:第6、7、8自然段。

(二)白妞出场(第6自然段)。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三)赏析王小玉说书(第7、8自然段)。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明确:演唱可分为几个阶段?(结合课件)。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3、作者是如何描写空灵飘忽的音乐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绘声以色。

用感觉设喻:

“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舒畅。

用视觉设喻: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有力。

“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比喻、通感,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四、简析“绿叶”,把握全篇。

明确:戏园盛况、琴师弹奏、黑妞说书、听众评议。

1、戏园盛况。

时间早:十点至下午一点。

观众多:满满的,人缝里坐下,“顶”着篮子。

职业广:官员、生意人、读书人。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听,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写黑妞容貌、服装,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目的在于为写白妞设伏笔,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烘云托月,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五、拓展欣赏。

欣赏韩红的《天路》。

六、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

1、熟读白妞说书两段,仔细体会其中的通感句。

2、预习《琵琶行》,赏析其中音乐描写的部分。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侧面烘托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卡农》,思考如何将音乐的变化和妙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描写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二、以通感的修辞描写音乐。

1、仔细阅读课文第五小节,尝试用折线图表示白妞说书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过程。

3、在表现白妞说书声音动人时,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妙处?

4、逐句分析通感的使用。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5、通感的例子——你笑得很甜。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三、实践与总结。

1、播放导入时的乐曲,请同学们尝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这段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小组点评与课堂总结。

四、补充拓展《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十五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听书人多: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

(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十六

【教学重点】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明湖居听书课件(模板17篇)篇十七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希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听书》是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与林嗣环的《口技》前后呼应,正好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

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能说说听到音乐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等话语来描述,于是我就做如下引导:

通过刚才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就让我们来看晚清的刘鹗,他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

2、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第5段正面描写了王小玉说书,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与音乐的美。

(1)请学生散读第5段,思考: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话,锻炼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员工离职报告书(通用17篇)

    编写报告范文之前,我们需要对要研究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整理,确保准确全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灵感。您好!在经过深

    口腔医生工作心得(优质16篇)

    通过工作心得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工作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阅读下面的工作心得总结,你将收获对工作态度、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启示。

    大学生班会活动策划书(实用21篇)

    在活动策划中,我们需要考虑活动的目的、参与人群、场地和时间等方面的因素。以下是一些精彩活动策划的实践案例,通过这些范文可以学习到一些策划的技巧和经验。

    游桂平西山字景色(优秀15篇)

    优秀作文能够展现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读完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后,大家可以互相分享感受和心得,共同进步成为更好的写作者。“去秋游了!”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记录思考的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近日,全网都在展示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

    北京常用房屋租赁合同书范文(24篇)

    租赁合同可以为双方提供法律保障,明确了租赁关系中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租赁合同的示范文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出租人(甲方):承租人(乙方):身份

    班级纪律演讲稿(精选17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听众易于理解和记忆。演讲稿范文展示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演讲,有助于我们拓宽思维和提高写作水平。

    食堂用餐管理制度(汇总17篇)

    在组织中,规章制度起着规范人们行为和维护秩序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规章制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学生食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上班喝酒检讨书大全(12篇)

    检讨书是一种书面形式,通过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可以推动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阅读下面的检讨书范文,你会发现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思路和观点。尊敬的领导:您

    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讲话稿大全(17篇)

    讲话稿的写作要注意逻辑性和结构性,确保观点清晰、条理分明。这些讲话稿范文是小编精心挑选的,希望能对你的演讲有所帮助。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xx年安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