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文锋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

通过使用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最后,希望这些教案模板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一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二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中,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培养,在别人已经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时某位同学如果还能找到另一种方法,就更加有利于发展创新意识。

方法一:165+80.7+99.4(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四、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三

今天,陈老师讲的《加减混合》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扎实有效的算用结合课。本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地达到了既定目标,具体体现在:

一、从新课程出发,准确把握教材,设计了清晰而结构严谨的教学流程,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始终以亲和启发性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结合动态天鹅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使之充满乐趣。把加减混合的算理运用动画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变静为动,更贴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生活情境的设计降低了孩子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难度。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并在启发、评价、交流中深化了学生对加减混合题目的计算方法,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三、陈老师的`教态自然,有活力,基本功扎实,亲和力强,引导语和评价语言非常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本节课我提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在课堂第一环节及复习导入环节耽误时间稍长,巩固练习的设计较少,教学时间在此处分配有些不合理。设计学生活动不够,课堂上放手不够。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兴趣十足的互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点是这节课的欠缺之处。还有在观察动态的天鹅情境图,多放手让孩子说图意,以深化对题目的理解,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另外在对两种加减混合题目的对比总结计算方法时,以及课堂最后环节谈收获时都没有做到放手。放手学生在比较、总结中会升华他们对知识的建构,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四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83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因此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把要相异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即通过通分使算式的分母相同,然后按照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对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单位“1”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然后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在分数的计算过程中,整数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这些规律的使用能使分数加、减运算更加简便,应注意使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能运用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3)、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

提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得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计算。

4/7-1/2=3/8+3/4=5/6-1/3=3/4+1/6=。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谈话引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1、理解各分数的意义。

(2)提问:谁能说说这里的1/4和1/3各表示的意义?

追问: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问题“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这里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4)小组内说说剩下的草坪面积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5)指名汇报。

预设学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单位“1”,减去月季花的面积1/4,再减去杜鹃花的面积1/3,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积。

预设学生的答案二:先算两种花一共占花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减去两种花所占的几分之几,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6)教师找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列式,然后补充板书:

生1:1-1/4-1/3。

生2:1-(1/4+1/3)。

再请学生解释两种列式所表示的意义。

(1)学生尝试完成计算,交流计算方法。

1-1/4-1/3。

=9/12-4/12。

=5/12。

1-(1/4+1/3)。

=1-(3/12+4/12)。

=1-7/12。

=5/12。

提问: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2)提问:在做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时与以前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加减混合运算是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算式。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方法。

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集体读题。

提问:“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把“全国人口总数”看做单位“1”)。

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1–7/10)。

重点指出:全国人口总数看作单位“1”,这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题中没有写出这个条件,同学们必须把它找出来并参与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指名板演,交流计算方法。

提问:你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的?

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与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自己的思路。

(2)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3/10+1/5+1/5=9/30+6/30+5/30=20/30=2/3(小时)。

(3)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1)、(2)小题,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鼓励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计算的,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提问:“1”从哪里来的?把什么看作单位“1”?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成果的篓子中又装了什么新“果子”?说说看?

2、谁愿意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仅供参考)。

1-1/4-1/3。

=3/4-1/3。

=9/12-4/12。

=5/12。

1-(1/4+1/3)。

=1-(3/12+4/12)。

=1–7/12。

=5/1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六

1、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积累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根据以上学情确立了本课的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数的产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比较发现、推理归纳、互相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建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观察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同时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虽然对整数已经相当熟悉,却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的分数,而且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根据我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深入的分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本节课的设计的重点放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等特征。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求法、直观教学法等教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

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注意力不稳定,受兴趣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问题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猜一猜、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等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每张课桌上都有一张白纸,这张纸是同桌两个人的,后面我们就要用,现在请你们两人把这张纸分开,每个人得到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把你们的想法折出来,让大家看看公平吗?然后我们再分。

2、学生动手折,展示折法。(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的过程)。

4、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两个人分一张饼,分一个苹果,分蛋糕……这时的一份我们无法用整数表示,这时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七

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已出现过一些两步的混合运算式题。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四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4、5,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骤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联系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带分数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互评活动,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题的多种有效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

1、出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说说运算顺序。强调积、商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2、计算,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与准备题比较有何不同,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所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以旧知唤新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

对例题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让学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中,需要学生自身感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见兴趣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做完后反馈交流,指名一学生口答运算过程(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练习。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合理简洁;三算,书写格式正确,认真计算;四查,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做一做练习中除要求学生按以上四步骤解题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按这四个步骤解题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通过做书本中一些同例题相仿的试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性练习 例如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应用题等,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

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布置课后作业)。

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两到思想,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八

五月二十二号,我有幸参加了全市组织的名师送教单元培训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聊城名师潘淑燕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课,听潘老师的课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小数混合运算这个内容自己也上过了。这堂课的知识点不难,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一样,要注意的无非两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小数加减数位对齐,计算结果能化简的尽量化简。尽管简单,学生的错误率还是相当高的。

细想原因可能有:

1、计算繁琐。题目中两位小数为常见,加上整数部分,一般要加三四次,计算量相当于三四位整数相加减;数位对齐,由于整数相加减对数位的负迁移,一不小心会变成末位对齐;进位退位容易出错,进位时小数点易造成进位干扰,整数减小数时,部分学生对整数根据要求改写成的小数容易遗忘,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2、混合运算时由于去盲目“凑整”常会造成计算顺序的紊乱。但是听了潘老师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是一节简单的计算课更是一节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课。

听潘老师的好、课让我领略了什么是大家风范,一开始潘老师几句开场白让我看到了潘老师的豪爽和大度。整节课潘老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确实是从生活中来更应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潘老师在这节课中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与其他老师不同之处就是在计算课中注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变得更有趣味性。当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老师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而不是一跃而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中遇到生成性问题时,潘老师的沉着和冷静更让我领略了名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潘老师耐心的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比如:画图法,帮助学生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队学生细节的关注,比如:书写姿势的培养,更值得我去学习。

潘老师这节课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孩子的鼓励和启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都是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和借鉴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九

本节课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整理,复习练习设计有层次,整堂课中,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的氛围,交流亲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课堂上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有效。通过课件出示各种练习题、例题,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教师还能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的内容后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作奠其作用。体会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创造性使用教材。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数学的体验,发展提升数学素养。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这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新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一

本节课将完成教科书第76页例1的教学及练习十六中的相关练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律以及小数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对 小数四则运算的复习,也是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可以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一) 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2.说说上面三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增加篮球价格:35元/个,足球价格:63元/个)

课件出示问题1:王老师用200元买了3个篮球和1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尽量写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综合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1:因为要算还剩多少钱,就应先算出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也就是3个篮球的钱和1个足球的钱,再从200元里减去一共用去的钱。

学生2:我们也可以从200元里面依次减去买两种球各用去的钱,也得到还剩多少钱。

教师:大家非常能干,一个数学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咱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2:方方用20元买了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钱?)

教师:讨论讨论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答:

学生1:我们先算出方方买3支钢笔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3.5×3=10.5(元),再算买两种文具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10.5+6.3=16.8(元),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钱,算式是20-16.8=3.2(元)。 (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

学生2:我们写的是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2:我们是从20元里依次减去方方买两种文具分别用的钱。 教师:那你们在计算的时候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3: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们也是写的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3:我们先算出方方一共应付的钱,再算出剩下多少钱?

教师:你为什么要加这个括号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不加这个括号,计算了乘法以后,就应该计算减法,要使这个运算顺序由先减后加改变成先加后减,就要加上括号。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这样规定的,我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应该这样。

教师:也就是说加上这个小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的时候,也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学生2: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教师:请你们选择一个综合算式,按照刚才讨论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分步解答的结果一样。 学生算出结果后,与分步解答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

教师:现在请大家把这4个综合算式进行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00-(35×3+63)

(3)20-(3.5×3+6.3)

(4)20-3.5×3-6.3 =20-(10.5+6.3) =20-10.5-6.3 =20-16.8 =9.5-6.3 =3.2(元) =3.2(元)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学生1:(1)和(2)这两个算式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3)和(4)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生2:我发现(1)和(3)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2)和(4)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觉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教师: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板书)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面的算式中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

38.4÷6+4.8×227.5-(6.2-2.1÷3)

学生说运算顺序后,再请学生算出答案。

本教学环节在情景图中增加了用整数作条件的数据信息,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解答同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从刚才我们的研究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出示题目:0.36÷[ (6.1-4.6) ×0.8]

教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和像这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吗?

学生:我想应该是一样的。

学生:这道题应先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除法。

教师:那你们能把这道题计算出来吗?

学生:能!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为了便于检查和验算,在草稿本上应把同一题的竖式写在一起。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正确。

教师: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练习十四1,2,5题。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也是我的实战经过。我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二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习。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三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四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五

1.口算。

让学生做复习第7题.时间4分钟。

集体校对得数。

提问:你能说说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吗?关键是什么?

2.引入课题。

我们在学习了小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还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1.整理运算顺序。

做复习第8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各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指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也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复习简便算法。

做复习第9题。

让学生分析、讨论每一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题的简便算法,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

三、应用题练习。

1.做复习第ll题。

让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答要怎样想。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列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复习第12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提问:解答这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8题后两题,第9题,第10题。

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周晓刚。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六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七

备注。

1、判断下列分数中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把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

1/83/44/57/259/122/3。

1/68/157/167/3312/159/13。

2、把下面各小数化成分数:

0.010.750.969.8。

2.053.132.223.375。

2、出示例1。

计算1又3/4-.045+3又2/5。

(1)尝试(用两种方法计算)。

(2)投影片反馈。

解法1: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1又3/4-0.45+3又2/5。

=1又3/4-9/20+3又2/5小数化分数。

=1又15/20-9/20+3又8/20通分。

=4又14/20计算。

=4又7/10约分。

1又3/4-0.45+3又2/5。

=1.75-0.45+3.4分数化小数。

=4.7。

(3)讨论比较后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

(4)巩固。

0.38+3.59-1又2/53又7/20-1又9/10+2.415。

3、出示例2。

计算3又5/6+4.25-2又5/8。

(1)审题: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计算?

(2)试做。

(3)投影反馈。

小数化分数做:

3又5//6+4.25-2又5/8。

=3又5/6+4又1/4-2又5/8。

=3又20/24+4又6/24-2又15/24。

=5又11/24。

(4)讨论后:

(5)巩固练习。

4.2+2又1/6-3.152又2/3-0.75+1又1/2。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情况,先判断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如果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通常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如果分数不能化有限小数的,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这样才能使计算既正确有迅速。

1、判断。

下列过题怎样计算正确又迅速:为什么?(化分数做还是化小数做)。

0.2+1/4-0.39.8-1又5/16+1又7/24。

3/7+0.25-2/312+4.375-6又5/12。

2又4/5+78.02―70又3/85/6―0.42+1又1/4。

2、练一练:

2又1/3-(0.75+7/10)。

3、投影反馈。

学生都能掌握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但在实际计算练习中,正确,合理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还有部分学生不够,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今后还要多提醒和训练。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八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

8.65+0.40=9.05(分)9号选手的得分。

9.43-9.05=0.38(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的分数。

师问:除了这样分开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拓展训练。

2.35+4.28+0.657.66-3.54-1.46。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任务,让课堂高效。

文档为doc格式。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二十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精选21篇)篇二十一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向学校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申请书(专业17篇)

    助学金是一种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奖励金,通过申请助学金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助学金申请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以下范文可以

    太阳的教学设计意图(汇总16篇)

    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充实而有序的学习体验。希望以下教学计划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新的思考,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精亲协会工作计划(实用22篇)

    编写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工作目标,分解任务,设定阶段性的里程碑,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作的进展。不同行业的工作计划书都有各自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范文供大家参

    暑期教师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精选18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请大家共同分享以下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相互学习借鉴,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教师安全维稳工作总结(精选19篇)

    教师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梳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校园消防演练应急预案及流程(优秀23篇)

    应急预案不仅是组织和机构的管理工作,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能够提高人员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了解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编写要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案

    基层派出所演讲稿范文(13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演讲者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陷阱,例如抄袭他人观点、篇幅过长或过短、语言过于晦涩等。在这里,我们为您推荐一些富有启迪性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对您

    美丽人生的读后感(精选23篇)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对话,理解他们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思想。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精彩的读后感,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写作技巧和心得。记得最早最深刻的一句

    幼儿园仓库管理总结范文(18篇)

    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原因,进而改进和提高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食堂内及休息室卫生不

    学校工会活动方案新年大全(20篇)

    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和参与者的满意度。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丰富多样的活动方案,希望能激发大家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