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笔砚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规划的雏形,它可以提供有条理的教学步骤,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安排。请您仔细阅读以下范文,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案模板设计思路。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一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本文构思新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通过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并把它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另外,我把参照课文风格或在自己的风格进行仿写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文的新奇构思。

在教法上,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即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方式。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品读、小结、迁移”五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重在感悟、品味语言。以读为主线,并借助想象,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以写促读。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

首先是导入,出示一组展示大自然优美风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本文的学习要求,即要求学生做一回文中的“我”,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是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我”拜访了哪些朋友?怎么称呼他们?

2、“我”在拜访时心情如何?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学生用静心默读的方式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求学生对文中每一幅画面,所描写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开想象,给它配上色彩、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学生对本文应当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一个阶段,它既可检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练习,要求学生说说默读后,最喜欢的画面或者最喜欢的“朋友”,并说明理由。为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准备,可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让组员进行评价,或对不理解的画面进行探讨。于是教师可追问关于文章写法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作者到山里观景,为何说成“访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学了就要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练习,所以第五步工作为“想一想,写一写”,请学生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问候。有些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限,不够开阔,教师可列举一些问候的对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布置作业,为片断训练。题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板书设计以展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为主,并与作者的情感组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早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

山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

中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

访落叶山花雷阵雨。

友老柏树蚂蚁(小弟弟)归鸟。

——傍晚(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二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1。听一听忆一忆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读一读找一找

(1)扫清朗读时遇到的文字障碍,小组中仍未能解决的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2)找一找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品一品说一说

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不就是山中看景吗,那我把题目改成“山中看景”,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写一写说一说

(比如松树、小草、白鹭……)

1。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走走,去领略大自然。

2。课文仿写:《欢迎你来到大自然》

山中访友——拟人、想象(亲切喜悦)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落叶、小花

阵雨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深情感悟。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三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1、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2、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投影仪、幻灯片。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初步尝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模式为:自读课文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四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投影仪、幻灯片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习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平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平,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投影仪、幻灯片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习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平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平,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五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六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山中访友。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七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悟自然。《山中访友》正是一篇适宜学生年龄阶段的美文,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文章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表达方式上,新颖独特,把景物说成是一个个的朋友,给人非常的亲切,充满着感情,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另一特色就是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趣,有浪漫色彩。如,说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的那段,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第五段是,把瀑布想象为歌唱家,悬崖成了智者等。想象能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因此,读文章时,不知不觉地会被这种童心所打动,在字里行间会感觉到作者所饱含的深情。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特别注重表情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师必要时只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把许会使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写作上的特色,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写作训练。

1、学习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走进课堂。师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创造这种美的、动情的氛围)接着说:“老师要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学生由于好奇心,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那里来。然后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真正感受到美。最后点出课题,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山林,去会晤山中的朋友,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明确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朗读的语气感情后进行配乐朗读。

3、学生回答问题后,着重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感情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试着读、模仿着读。

4、播放图片,再一次明确山中的朋友。

5、用“你好”向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提问是沿用了课文标题的方式,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确作者用的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将描写“古桥”这段作为指导范例,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情的强烈,体会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与古桥对话,显得亲切和自然。

当学生能说出这些朋友的名字后,通过播放图片,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直观的效果,将为下一步回答朋友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最后一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自然朋友打招呼,这应该说是学生有感而发,水到渠成的时候了,因为是安排在跟朋友见了面以后的,既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比起前面的一些问题,难度加深了,起到了拓展延伸的效果,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三、自主、合作、探究。

如果说前面的“初步感知,动情朗读”是准备阶段的话,那这一步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真正投入的阶段,是挖掘其潜能的阶段,也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阶段。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决定“我要学”还是“你得学”的关键。因此,在教法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担心学生会跟你背道而驰,也许你作为一个教师,考虑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比学生深刻,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教师只起了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你为什么喜欢它”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回答,找出关键词,这样一个要求的确定,是从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的,我们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在注意了对话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朗读,我觉得口语对话与朗读是我们教学中齐头并进的两面旗帜,任何一面倒下了,都会有碍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只有我们在分析、朗读、再分析、再朗读的进行中,才会正确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感受用幼情的话语描绘出来的童话般的世界,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题的环节,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通过师生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小环节。

还设计了“这篇散文美,美在……”说几句话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上达到的目的又何止这一个,我看,实际上还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学生从这题目中可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语言文字、修辞、画面、写法、感情等)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过渡。

朗读对抗赛,可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进一步熟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比较中,明确各自的差处。

四、拓展延伸:

关于环保方面,让学生以大自然中某一景物的身份对人类倾吐心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坚持的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向,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最后小结,教师描绘了大自然的另一幅美景,启发学生走进山林中去,去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六、作业:

由于课堂上的一、二句话的写作毕竟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后多一些练笔的机会,就布置了一个写作题。(是课后练习中有的)。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八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和五(1)班的同学们一起去山中访友。短短的四十分钟眨眼而过,我不知道有没有给各位评委老师带来好心情。那么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反思一下有没有达到简单、有效。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内容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但和之前学过描写景物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截然不同。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体会到这种情感。我选择了最能表达情感的三、四、五自然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处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我想说说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化。因为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这篇文章句句含情,很适合同学们朗读。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表达上的特点;在读中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文熏陶。我的主导主要放在引导同学们学习语言文字上。在教学环节上,从课文的导入到默读,以及到品味课文内容,再到最后的回顾拓展,力求简单有效。例如第四自然段的读中想象、质疑导读,第五自然段的配乐朗读,我想都落到实处,扎扎实实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文字能力。

第三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整堂课我以为什么用山中访友作为题目展开教学。我想这一堂课留在同学们心中的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是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文章浓浓的深情,领悟到文章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当然教学无止境,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学习目标: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过程。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是因为作者十分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能体现出作者与这些自然界朋友的深厚情感。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都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九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悟自然。《山中访友》正是一篇适宜学生年龄阶段的美文,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文章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表达方式上,新颖独特,把景物说成是一个个的朋友,给人非常的亲切,充满着感情,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另一特色就是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趣,有浪漫色彩。如,说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的那段,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第五段是,把瀑布想象为歌唱家,悬崖成了智者等。想象能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因此,读文章时,不知不觉地会被这种童心所打动,在字里行间会感觉到作者所饱含的深情。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特别注重表情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师必要时只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把许会使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写作上的特色,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写作训练。

1、学习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走进课堂。师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创造这种美的、动情的氛围)接着说:“老师要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学生由于好奇心,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那里来。然后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真正感受到美。最后点出课题,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山林,去会晤山中的朋友,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明确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朗读的语气感情后进行配乐朗读。

3、学生回答问题后,着重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感情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试着读、模仿着读。

4、播放图片,再一次明确山中的朋友。

5、用“你好”向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提问是沿用了课文标题的方式,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确作者用的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将描写“古桥”这段作为指导范例,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情的强烈,体会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与古桥对话,显得亲切和自然。

当学生能说出这些朋友的名字后,通过播放图片,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直观的效果,将为下一步回答朋友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最后一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自然朋友打招呼,这应该说是学生有感而发,水到渠成的时候了,因为是安排在跟朋友见了面以后的,既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比起前面的一些问题,难度加深了,起到了拓展延伸的效果,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三、自主、合作、探究。

如果说前面的“初步感知,动情朗读”是准备阶段的话,那这一步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真正投入的阶段,是挖掘其潜能的阶段,也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阶段。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决定“我要学”还是“你得学”的关键。因此,在教法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担心学生会跟你背道而驰,也许你作为一个教师,考虑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比学生深刻,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教师只起了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你为什么喜欢它”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回答,找出关键词,这样一个要求的确定,是从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的,我们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在注意了对话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朗读,我觉得口语对话与朗读是我们教学中齐头并进的两面旗帜,任何一面倒下了,都会有碍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只有我们在分析、朗读、再分析、再朗读的进行中,才会正确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感受用幼情的话语描绘出来的童话般的世界,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题的环节,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通过师生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小环节。

还设计了“这篇散文美,美在……”说几句话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上达到的目的又何止这一个,我看,实际上还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学生从这题目中可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语言文字、修辞、画面、写法、感情等)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过渡。

朗读对抗赛,可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进一步熟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比较中,明确各自的差处。

四、拓展延伸:

关于环保方面,让学生以大自然中某一景物的身份对人类倾吐心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坚持的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向,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最后小结,教师描绘了大自然的另一幅美景,启发学生走进山林中去,去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六、作业:

由于课堂上的一、二句话的写作毕竟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后多一些练笔的机会,就布置了一个写作题。(是课后练习中有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山中访友》说课稿2,山中访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二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学习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习得了语言,练习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三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品读自然,美不胜收——谈《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四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本文构思新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通过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并把它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另外,我把参照课文风格或在自己的风格进行仿写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文的新奇构思。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即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方式。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品读、小结、迁移”五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重在感悟、品味语言。以读为主线,并借助想象,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以写促读。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

三、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入,出示一组展示大自然优美风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本文的学习要求,即要求学生做一回文中的“我”,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是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我”拜访了哪些朋友?怎么称呼他们?

2、“我”在拜访时心情如何?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学生用静心默读的方式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求学生对文中每一幅画面,所描写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开想象,给它配上色彩、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学生对本文应当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一个阶段,它既可检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练习,要求学生说说默读后,最喜欢的画面或者最喜欢的“朋友”,并说明理由。为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准备,可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让组员进行评价,或对不理解的画面进行探讨。于是教师可追问关于文章写法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作者到山里观景,为何说成“访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学了就要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练习,所以第五步工作为“想一想,写一写”,请学生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问候。有些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限,不够开阔,教师可列举一些问候的对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布置作业,为片断训练。题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以展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为主,并与作者的情感组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早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

山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

中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

访落叶山花雷阵雨。

友老柏树蚂蚁(小弟弟)归鸟。

——傍晚(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五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六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本文构思新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通过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并把它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另外,我把参照课文风格或在自己的风格进行仿写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文的新奇构思。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即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方式。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品读、小结、迁移”五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重在感悟、品味语言。以读为主线,并借助想象,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以写促读。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

三、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入,出示一组展示大自然优美风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本文的学习要求,即要求学生做一回文中的“我”,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是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我”拜访了哪些朋友?怎么称呼他们?

2、“我”在拜访时心情如何?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学生用静心默读的方式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求学生对文中每一幅画面,所描写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开想象,给它配上色彩、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学生对本文应当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一个阶段,它既可检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练习,要求学生说说默读后,最喜欢的画面或者最喜欢的“朋友”,并说明理由。为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准备,可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让组员进行评价,或对不理解的画面进行探讨。于是教师可追问关于文章写法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作者到山里观景,为何说成“访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学了就要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练习,所以第五步工作为“想一想,写一写”,请学生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问候。有些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限,不够开阔,教师可列举一些问候的对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布置作业,为片断训练。题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以展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为主,并与作者的情感组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早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

山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

中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

访落叶山花雷阵雨。

友老柏树蚂蚁(小弟弟)归鸟。

——傍晚(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七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 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六、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中访友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八

《山中访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安排:根据课文需要,本文将安排3课时。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我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真正让语文教学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

【板书:早晨黄昏】。

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

【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能读书,鉴于此,我将带领学生品味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词句。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在课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写板书时,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最新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热门19篇)篇十九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充满童心和好奇心,富有浪漫色彩。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谰的大自然图景。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与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七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训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妙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拟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段,感受美好意境。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中,应以各种形式的诵读为主、点拨为辅来突出重点,以拟关键句、改重点段来突破难点,读赏结合、读想结合,从而体味大自然的美好。

4.课时安排。

本课属自主阅读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

5.教具准备。

(1)旋律轻松优美欢快的vcd音乐,与课文感情基调吻合,烘托气氛,增加美感。

(2)美轮美奂的山林风光资料片。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抒情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

2.学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落实“教——扶——放”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读议结合,以读促进”的方法学习,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课上适当练笔能够活学活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故应积极实践。

1.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诵读,比比谁读得有味道。再依据唐诗内容改编成故事,看谁编得生动而富有创意。随之教师为唐诗另起名(《山中访友》),由此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读诗有两大功效,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为新课的导入作辅垫。编故事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一石三鸟。

这样的导入自然、水到渠成。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查工具书解决,思考课题的含义。第二遍的要求是:美读课文(指名读)读出感情来,思考:作者探访的“朋友”是谁?怎样探访的?第三遍的要求是:师生(男、女生)配乐分读,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读前设疑及读前悬测都是为了引发学生读书的强烈欲望,为后面的三读蓄势。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花样翻新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冼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

3.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林的种种美景,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进而与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最后归结主旨: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本环节力图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虚幻世界,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情境再现法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4.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构画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前者可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后者可通过讨论第三节原文与改文的差异来达到。改编后的第三节如下: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它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固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请学生说出个人最喜欢的语句,就是尊重其审美选择的表现,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积累优美词句、品味赏析精彩语段的好习惯。改写课文、对比分析是化难为易、促进理解的一种好方法,本环节中这一步骤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学习模仿,练笔实践。

在上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其一,当堂完成并交流。

(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2)国庆节后,太湖广场一片狼藉。假设你就是广场上的草木,请你与游人倾诉心声,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注意角度)。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两则练笔各有侧重,前者重在想象力的训练,后者重在第二人称的运用。让学生任选其一,折射出教师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加工合作协议书(专业18篇)

    合作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团队协作技巧与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一、_________(以下

    人行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评估培训效果和提出改进意见的有力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前段时间,集团举办了二次培训大会,会上两家培训公司

    生活委员总结工作报告(精选20篇)

    通过工作报告,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职业的工作报告,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思路。

    企业个人业绩报告(优秀17篇)

    报告是向上级、同事或公众汇报工作、研究等内容的一种书面或口头形式。如果您正在寻找各种领域的报告范文,那么以下的例子将对您有所帮助。自聘任工程师以来,主要从事建筑

    商务车心得体会总结范文(20篇)

    总结范文可以作为自我评估和提高的工具,帮助我们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写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在商务车车间工

    高速公路服务心得体会(汇总16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分享经验,帮助他人提高。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思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

    贝壳找房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2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领悟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在我对贝壳找房进

    档案专题心得体会总结(实用13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或者工作实践中对所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读别人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被要求完成各种专题调研、制

    工作轮岗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21篇)

    工作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对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下面是一些写工作心得体会的范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月度工作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表(实用19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提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六一儿童节到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多么遥远的节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