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朗读(实用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琴心月2023年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朗读(实用8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一、朗读诗歌,积累字词,学法指导。

一、通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畅;(自由读)

二、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

三、再读: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

【出示幻灯片】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荷:扛着。

沾:(露水)打湿。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而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月亮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赏析诗歌: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

赏析诗歌: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结合作者背景资料)

【幻灯片】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幻灯片】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明确:

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明确:

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结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幻灯片】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他是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五、小结:陶渊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已经足够了!对于诗歌的学习,西方有句名言:“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但是乔布斯的一句话却能体现我们对于诗歌学习的态度:aswithallmattersoftheheart,you’llknowwhenyoufingit.(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六、作业:改写成记叙文

附板书:归园田居

陶渊明

意象意境

景、情、境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一课时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设计者樊友琳)

设计简说

《归园田居》(其三)分别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三首。作者以平淡的言辞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学习诗歌重在领会诗歌意象与意境,陶冶自我性情。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读”将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分为“反复诵读”“推敲品读”“想象赏读”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介绍背景知识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和“东晋政治”资料。为讨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行为和东晋政治腐败的关系铺垫。

2、师: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过不少诗歌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古代一些诗人,不满现实,退避乡村、归隐山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吟咏田园风光来抒发情怀。这样的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就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了大量吟咏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篇。他虽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却又辞官归隐,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陶渊明为什么要放弃丰足的'俸禄,而自甘贫贱,过辛劳的归隐生活呢?让我们走进作品,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二、反复诵读,了解思想感情

1、学生朗读,相互点评;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提醒:注意“荒秽”“荷”的读音和意思。

4、学生读、议,教师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艰辛;田园之乐。

5、指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师:诗中哪一句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引导、明确:

最后一句,“愿”字有着特殊的内涵。诗人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一个“愿”字蕴涵了诗人远离污浊的现实世界,回归自然、回归真我的愿望,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心情,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6、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全诗。

三、推敲品读,感受语言魅力

1.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与乡邻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表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2.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教师点拨、评说并小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道狭草木长”等诗句朴素如口语,不加丝毫修饰,而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含着朴厚深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使平淡的口语增添了无限的诗意,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4.教师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中另选三句供学生欣赏,强化学生对陶诗语言艺术的感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热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四、想象赏读,领略意境之美

1、师:这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于平淡中见情趣。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领会诗歌闲适、惬意、诗意盎然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示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学生活动。

提示: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陶渊明的田园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3、教师评说。

[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以读为核心,按照“诵读--品读--赏读”的顺序构建。其中“诵、品、赏”是手段,次第提升;“理解、感受、领略”是目的,逐步提高。这三个“读”的步骤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模式。另外,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其他篇目作扩展训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能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经典素材。第四个环节联系诗人身份、举止、心情进行想象训练,更富有情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练笔兴趣,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msn(中国大学网)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1月6日,李宗玲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古诗词教学,我选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归园田居》其三上了一节研讨课。课标上讲:“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位。”虽然课标给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够。何况大部分老师教学的重点只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层面,只是迎合考试而为,也没有注重初中与高中这两个学段的有效衔接,我感觉这也是李宗玲老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的初衷。明确初中学段古诗词应怎样教,既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又能注重学生的长远效用。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式的代表作。描绘了诗人劳动中纯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学生很容易读懂,难点在于诗人想表达的心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我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巧妙结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参与互动,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把这首诗定位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感受诗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画面感;让学生学会对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难点辅以多媒体出示诗人背景及诗歌要求。一节课,学生读书、思考、积累、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达到了学生考试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其乐融融。

导入新课:

生:

师归纳: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课前小探究:

这是我在郴州市第五中学教授的一堂古诗词课:《归园田居》,为拉近这个班级学生与教者的距离,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给学生讲故事的互动环节: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小故事,少林寺澄观法师42年学得“一指禅”的最高境界与普通人15天左右学得西洋手qiang的技能,作“功夫范式”与“子弹范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老师提出学习本堂课的三点建议:

1、带着“初心”学习。将参考书收进抽屉,相信自己的头脑比任何一本参考书都更具智慧与灵气。

2、带上快乐主动学习。自己不是简单的课堂承载体,不是待装的瓶,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点燃的火。

3、带上疑问学习。学贵有疑,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向同学的观点质疑。

学生纷纷点头赞同,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开始上课,学生在期待中开始了今天的课堂:

一、导入

老师(板书课题)后,面带微笑发问:有同学能向大家解读一下标题吗?

随机点到一女生,腼腆地说:是关于陶渊明回到田园耕作的生活。(该生把“生活”读成了“senghuo”)。

老师重复“senghuo”,女生和其他同学开心地一笑。老师继续:那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陶渊明的生活故事。学生点头开怀。

二、初读诗歌,疏理大意

出示幻灯:

老师:老师先朗读诗歌,请同学们跟着一起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陶渊明,向同学介绍你的生活,请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诗歌的大意。

生:很准确、流畅地进行了疏理。

老师:同学们,诗歌的朗读中,可以根据语意划分节奏。请大家根据刚才老师的朗读,读准字音;请根据同学的疏通,读准节奏。

生:全班同学一起初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会意入境。

老师:刚才这位可爱的女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中生活作了准确介绍,这样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语同老师说说。老师随堂把话筒递给学生。

生1:悠闲

生2:自由

生3:闲适

老师作表扬,其他同学不甘失弱:

生4:怡然自乐

老师再作表扬,连四字词语都用上了,生笑,继续。

生5:悠然惬意

……

老师: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有一点不明白,诗歌最初给我的印象是艰辛,但与本人持相同看法的很少。

学生若有所思。

学生面带微笑。

老师:老师知道你们从诗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接下来进入本堂课展露你们慧眼的环节: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充分的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向你的同桌描绘、与你的同桌表达感受。

学生相互交流,老师与之交流。

几分钟后,学生当堂交流。

生1:我最喜欢“草盛豆苗稀”这一句,诗人在庐山下种豆,你们看,豆苗长出来了,当然,草也长出来了。但生性随意的他,又怎会在意这豆苗是稀是盛呢。这恰好能表现诗人生性的随意。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诗人是种豆之意不在豆,在乎种豆之——

该生接话:悠然也!(师表扬,学生纷纷鼓掌)

生2:我更喜欢“道狭草木长”里面的画面,豆苗地里的草茂盛,回家路上的草也茂盛,看着这旺盛的生命,即使劳累了一天,在这自然中走过,同样是惬意的。

师:是的,诗人毕竟不是普通的农人,他的眼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老师更惊讶于你们的灵气与悟性,真正的入境,与诗中的人、诗中的景对话了!

生3:我喜欢“夕露沾我衣”的画面,你看,我回来了,背着锄头,露水却打湿在我的衣上,伴着这份清凉,是多么宁静的画面。

师:这位同学真难得,她是直接用的“我”去感悟的。老师也来了兴致,我想讲讲我心中这幅画。我觉得今夜这露水啊,长了脚,争着跑到诗人的面前,很想和他作一次亲密的——(师作出拥抱状,陶醉地)

生:接触

生:亲吻

生:拥抱

(老师有话要说:这就是学生富有灵性的想象与解读啊——)

生4:我更喜欢“带月荷锄归”的画面。(其他学生纷纷点头。)我觉得他是艰辛的,早起晚归,披星戴月。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不赞同了。

生思考,纷纷举手。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在诗人回家的路上,静静地照着他,跟着他一起回家。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就像是跟着诗人的脚步一样,更像是他的朋友。

大家点头,老师也来了兴致:听到过这首歌没?

当堂唱了两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

学生:伙伴

老师:对,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学生微笑,欣然接受。

老师继续带着学生找:看看诗中还有哪些是伴随着诗人的“伴侣”

学生道出了“锄”,“晨”景,“南山”等等,真正地将诗中的意象有情化、生命化了。

老师:孩子们的眼光当真不一样,确实,天地万物、自然众生,诗人在眼里是艰辛以外的闲适与惬意。你看,陶渊明的另一首饮酒诗,也是同一份的洒脱。

出示幻灯:《饮酒》其五

学生齐读(配乐),(老师板书:境:田园风情)

老师:同学们在中国的诗歌史上,自陶渊明之后,以田园和山水、以大自然入诗歌的就纷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请从你聪明的小脑袋里赶紧找出来。

生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老师出示幻灯,将节选的王维、孟浩然等学生已学的经典山水田园诗句呈现,学生配乐吟诵。

四、品读诗歌,领悟情怀

请你结合背景资料,畅谈你心中所想。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准备发放。有意思的是,有学生表示,不需要提供。

老师:老师很欣慰于同学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如果你不借助背景资料能体味到其中的情感,老师为你点赞;如果你通过知人论世之后,能谈出背景之外的感受,老师同样为你点赞!

学生默读资料后,进行小组探究。老师同样作其间作交流,发现每个组的观点都有不一样。

之后,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我们从他的生平中读到了一个高洁傲岸的陶渊明,他对官场的厌弃,才会选择田园,过得清贫,也要保持一份自由、干净。

(老师板书:高洁傲岸,并补充:在东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影响下,辞官归田的确少见,且为当时士族阶层所不耻的,但他坚持了。)

第二小组:我们从诗人的选择中,读到了他向往自由、向往自然,如同菊花一般的洒脱坚强。

(老师板书:自由洒脱)

第三小组:我们读到了他艰辛背后的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官场黑暗,不与之同流合污。

(板书:不同流合污)

(板书:情:隐逸情怀)

老师:同样,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了一个陶渊明,之后就有无数个陶渊明诞生了,选择田园,选择归隐,来,孩子们,让我们又来找一找,哪一些诗句写出了隐居山林的超脱与忘我:

4。学生找诗、读诗

老师出示幻灯,配乐,学生读诗。

原本到这里,教者认为可以直接归结到诗人的“隐逸情怀”并且课堂要接近尾声了。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

生:我不赞同他们的说法。陶渊明三进三隐,最终选择了归隐,但他是消极的。社会如此黑暗,他没有在官场中坚持他的正直,他却归隐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中又有不一样的意见了。

五、个性化解诗,追寻诗韵。

这位学生的话语一出,课堂再次掀起大波。

有学生表示,他是不得已为之的;有学生表示,社会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己。

老师这个时候,将话筒递到了一个小组代表的手里,事先老师听取过他们的交流。

小组代表:其实陶渊明虽说选择了归隐,但他毕竟心里想着的,还是社会能美好,不然他从这么多次官干嘛?尽管每次都不如意。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之前所学过的《桃花源记》吗?里面有一段关于他理想社会的描绘:

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师:孩子们,最后一句,大家留意一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生有所思考、沉默。

老师:其实在陶渊明的心里,这个理想的社会,是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十老人,人人都能“怡然自乐”!诗人是选择了归隐,如果不是“兼济天下”,为何又有他的《桃花源记》呢?我相信诗人的情感一定是丰富的,大家有时间去读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饮酒》组诗,读一读萧统的《文选》中《陶渊明传》。

当然,诗无尽解,同学们保持着你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就是最好的诗歌解读境界!

(板书:韵:怡然自乐)

学生表示赞同。

老师:诗人往往是孤独的,他的情在当时没有人懂。一百年之后,南朝太子萧统的《文选》,方读到了渊明先生的兼济天下又超脱忘我的情怀,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在萧统的心中,不再是隐士,而是一位圣贤。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钟情与他的原因啊。

学生读诗(配乐)

六、诵读,结束课堂。

诗人已经过世,庆幸的是15之后,他的愿已经实现。当下的中国田园,是真正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热爱,对诗人的热爱,一起尽请的朗诵他的诗歌,用以结束今天的课堂(三遍)。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

境种豆南山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田园风情

情高洁傲岸自由洒脱不与合污隐逸情怀

韵怡然自乐天下为公……愿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感人的日记(汇总8篇)

    六年级感人的日记篇一“今天真累呀,累死人了!”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奋斗,我迈着疲惫的步伐走进家里。我来到床边,筋疲力尽地瘫倒在床上。“妈妈,妈妈……”我不停地喊着,

    女孩天天向上读后感(优质8篇)

    女孩天天向上读后感篇一第一次看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女孩天天向上》。我以为是讲关于女孩如何学习的,但我翻开书,看完读者远远写的序言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个

    与家政保姆的合同(精选17篇)

    装修合同是装修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法律文件,它规范了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小编整理了一些常用的保密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使用,希望能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与家政保姆的合同

    2023年三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学工作计划(优质8篇)

    我们需要编制一份周密的导游工作计划,以解决在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交通安排、餐饮安排等。下面是一些幼儿园工作计划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一些灵

    2023年财务出纳下半年度工作计划(优秀8篇)

    护师计划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以下是小编为机关单位编写的总结材料,希望对大家总结工作有所指导和启示。财务出纳下半

    2023年作业展有感(模板8篇)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活力四溢的时期,它是朝气蓬勃的象征,是梦想和希望的孕育地。我们的青春充满了无限可能,值得我们懂得珍惜和把握。青春是我们追寻梦想的开始,也是

    用电安全的宣传标语 安全用电的宣传标语(优秀8篇)

    团结一心,共谱辉煌。编写团队标语时,应当注意与团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干劲和创造力。这里整理了一些团队标语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用电安全的宣传

    最新小班第二学期配班个人工作总结 幼儿园小班个人工作计划第二学期(优秀10篇)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是对农村农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的成绩与问题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文稿。掌握好综合实践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果。小班第二学期配班个人工作

    最新新人自我介绍简单 新人自我介绍一分钟(模板8篇)

    新人自我介绍简单篇一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叫xxx,来到xxx公司感觉很荣幸,在xxx部担任xx一职。我毕业于xxx,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平时

    2023年中秋节简洁祝福(优秀18篇)

    一分钟看似短暂,实际上却足够我们做很多事情。快来看看一分钟内发生了哪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吧。如何在一分钟内给予他人有效的建议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提升的能力。以下是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