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优质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FS文字使者最新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优质8篇)

征文可以激发人们对于某一主题的兴趣和热情,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注意在征文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提升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征文作品,它们以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一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迁”,官职变动。“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5分)

(2)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5分)

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b.

4.【(1)(5分)李逊缓缓地驱车进入濠州军营,向士兵们陈述了叛逆投顺的利弊形势,众士兵都脱下铠甲请罪,因此濠州之乱得以平息。/得分点:“徐驱”,乘车慢慢地走;“陈”,陈述;“释甲”,脱下铠甲;“因以”,因此得以;“徐驱其间”是省略句,需补充施事者“李逊”。

【参考译文】

李逊,字友道。李逊考中进士,被朝廷征召为襄阳掌书记,又在湖南担任从事之职,很有声望和政绩,多次升迁担任池、濠二州刺史。此前,濠州的都将杨腾,对待士卒非常苛刻,濠州三千士兵谋划刺杀杨腾。杨腾察觉到这件事,逃到扬州,但杨腾的家属都被杀死。濠州的士兵不能自我收敛,乘机大行掠夺抢劫。等李逊到郡所,余乱还未平息。李逊缓缓驱车进入濠州军营,向士兵们陈述了叛逆投顺的利弊形势,众士兵都脱下铠甲请罪,因此濠州之乱得以平息。

元和初年,李逊出京担任衢州刺史。因为政绩特别突出,升任越州刺史,并兼任御史大夫和浙东都团练观察使。此前,贞元初年,皇甫政镇守浙东,当时福建曾经发生兵乱,叛贼驱逐了观察使吴诜。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变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乱平定后就遣散。叛乱平定已近三十年,但当年所增的兵员保持不变。李逊到任几天后,上奏遣散了所增的士兵。李逊治政以平均贫富、扶助弱小抑制豪强作为自己的职责。

元和十年,李逊担任襄州刺史。当时李逊代替严绶镇守襄阳。严绶率领八州士兵到唐州讨伐叛贼。不久严绶因为没有功劳而被撤销兵权,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严绶到唐州统帅军队,严绶的襄阳军归属于高霞寓。家乡和亲人在襄州的军士,李逊用丰厚的待遇安抚他们,很多士兵舍弃高霞寓军营逃跑回家。不久高霞寓被叛贼打败,竟然将过失转推给李逊,说李逊供应军需不及时。高霞寓本来就出自禁军,宦官都帮助他。在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皇上命令宫中使者到襄州探听审察谁是谁非,宦官上奏说李逊行为不公,于是李逊被贬为太子宾客分司。

元和十四年,李逊担任许州刺史。这时候,许州刚刚经历了战乱,很难迅速恢复安宁。等李逊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约定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发布了几百字的号令,士兵都感服心悦。

长庆元年,幽州、镇州相继发生叛乱。李逊请求朝廷让自己独自先去讨伐叛贼,不被允许。朝廷只是命令他率领一万兵马,到行营与各路军马会合。李逊接到诏令,当天就出兵,因而比诸军先到达,因此升任检校吏部尚书。不久改任凤翔节度使,到达京师,因为患病请求退休。长庆三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三,朝廷停止朝会一日,追赠李逊为右仆射。

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二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人。少有隽才,博学能文辞。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直史馆,数上书言时政利病。

先是,卢多逊贬,赵普罢相。其夏,河决韩村,寻复塞。旦献《河平颂》,太宗览颂有“逆逊、奸普”之语,召宰相谓曰:“胡旦献颂,词意悖戾。乃敢恣胸臆狂躁如此,其亟逐之!”即贬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

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马周坐流海岛,旦亦贬坊州团练副使。坐檀离所部谒宋白于廓州,既被劾,特释之。徒绎州一稍复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素善中官王继恩,为继恩草制辞过美。继恩败,真宗闻而恶之,贬安远军行军司马,又削籍流浔州。成平初,移通州团练副使,徒徐州,以祠部员外耶分司西京,又为保信军节度副使,久之,以司封员外郎通判襄州。封泰山,改祠邗耶中,服母丧,既除,乃言父卒时尝诏夺哀从事,请追行服三年?已而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致仕,居襄州,再迁秘书监,卒。

旦喜读书,既丧明,犹令人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著《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三百余巷一斫大砚,方五六尺,刻而瘗之,日“胡旦修《汉春秋》砚”。晚尤黩货,干扰州县,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既死,子孙贫甚,寓枢民间一皇祜末,知襄州王田为言于朝,得钱二十万以葬。

(节选自《宋史·胡旦列传》)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判,足宋为加强控制而置于各州、府,辅佐州、府处理政务并负有监察任务的中央官吏。

b.封泰山,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象征君枞神授的巩周皇枞、粉饰太平的仪式。

c.致仕,指古代官员非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称致事、致政、休致等,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可作贬谪,降职意,如迁客骚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旦才智出众,学识广博。年轻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多次上书议论时政的好坏,曾向皇上进献《河平颂》一定,用“逆、奸”等词形容前任宰相。

b.胡旦几次因好友关系而遭贬谪.因马周犯罪,而被流放到海岛作团练副使,又因王继恩的阴谋失败后,被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叉革职流放到浔州。

c.胡旦仕途并不顺利,但喜欢读书立著。他官至直史馆、秘书监而已,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唐乘》等三百多卷书。

d.胡旦晚年特别贪财,但子孙很穷。他贪财,干扰州县的t作,喜欢拿捏县吏的短处,被当时的人鄙薄,死了以后,子孙因为穷把他的棺木停放在民间。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胡旦献颂,词意悖戾。乃敢恣胸臆犴躁如此,其亟逐之!(5分)

(2)旦喜凑书,既丧明,犹令人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5分)

参考答案

4.c【解析】根据“因为改姓名马周”,不能断开,排除a、d;根据“以为唐马周复出”不能断开,排除b。

5.c【解析】“致仕指古代官员非正常退休”解说有误,“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指正常退休。

6.b【解析】胡旦“因马周犯罪,而被流放到海岛作团练副使”理解有误,原文巾“马周坐流海岛,旦亦贬坊州团练副使”是说马周犯罪被流放到海岛,胡旦也被贬为潍坊州团练副使。

7.(1)胡旦进献的颂文,文辞语意违逆乖张。竟敢放纵心怀,狂妄得像这样,还是赶快放逐他吧!(“悖戾”“恣”“巫”各1分,大意2分)

(2)胡旦喜欢读书,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倚着几案听,一刻不停地写。(“丧明…隐几…不少辍”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胡旦字周父,是滨州渤海人。年轻时才智出众,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考中进士第一名,担任将领,充任监丞、升州通判。升任为左拾遗、直史馆,多次上书议论当时政事的好坏。

在这之前,宰相卢多逊被贬出京城,赵普被罢免宰相之职。这年的夏天,黄河在韩村这里决堤,不久就将决堤口堵上了。胡旦向皇上进献了《河平颂》一文,宋太宗读到颂文有“逆逊、奸普”之类的词语,召见宰相,对他说:“胡旦进献的`颂文,文词语意违逆乖张。竟敢放纵心怀,狂妄得像这样,还是赶快放逐他吧!”立刻被贬为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

有一个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名叫翟颖,胡旦曾经和他关系很好,因而替他改姓名叫马周,把他当作唐马周复出,马周上书指责时政,并且自荐说自己能够做大臣。又举荐了能够担任辅助君王的大臣十人,上书的文词颇为雄壮。当时人们都认为是胡旦写的。马周犯罪被流放到海岛,胡旦也被贬为潍坊州团练副使。因为擅离管辖的地方到廓州拜访宋白,就被弹劾,后又被特地赦免。迁徙到绛州。不久恢复工部员外郎职位,管埋集贤院,身为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一向和太监王继恩关系密切,为王继恩草拟制书,文辞过于华美。王继恩(的阴谋)失败后,宋真宗听说这些事就讨厌胡旦,把他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又革职流放到浔州。成平初年,移任通州团练副使,迁徙到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的身份分管西京,又担任保信军节度副使。很久以后,以司封员外郎的身份担任裹州通判。皇上封禅泰山后,胡旦又改任祠部郎中,为母亲服丧,服丧期满,就上书说父死的时候曾经因皇上的诏令而改变守丧时间,请求追加服丧三年。不久,胡旦失明,在秘书省少监的任上申请退休,居住裹州。再升任秘书监,死去。

胡旦喜欢读书,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倚着几案听,一刻不停地写。他写了《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等三百多卷书。凿了一方大砚盘,五六尺见方,刻好后把它埋了,称之为“胡旦修《汉春秋》砚”。晚年特别贪财,干扰州县的工作,拿捏着县吏的短处,被当时的人鄙薄。死了以后,子孙很穷,把棺木停放在民间。皇祜末年,裹州知州王田替他向朝廷上言,才得到二十万钱来下葬。

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三

【提要】

战国时代东周虽然越来越弱,但还是名义上天子。周君为天下之君,是名正言顺的。可能现实不是这样,因为群雄割据,早已无视天子,但是只要照章按理,在大道理前面理直气壮,周君为天子的公理是不能任人歪曲的。

【原文】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译文】

魏国温城有一个去东周,周人不准他入境,并且问他说:“你是客人吗?”温人毫不迟疑的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温人回答说:“臣自幼熟读《诗经》,书中有一段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说是‘主人’。”周君听了,便把这个人释放了。

【评析】

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四

赵葵,字南仲。绍定六年十一月,诏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入对,帝曰:“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葵顿首谢曰:“臣不佞,忠孝之义,尝奉教于君子,世受国恩,当捐躯以报陛下。”

端平元年,朝议收复三京,葵上疏请出战,乃授权兵部尚书等。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未几,北兵南下,渡河,发水闸,兵多溺死,遂溃而归。赵范上表劾葵,诏与全子才各降一秩。

嘉熙元年,以宝章阁学士知扬州。二年,以应援安丰捷,奏拜刑部尚书,复兼本路屯田使。葵前后留扬八年,垦田治兵,边备益饬。

淳祐三年,葬其母,乞追服终制,不允。葵上疏曰:“移忠为孝,臣子之通谊;教孝求忠,君父之至仁。忠孝一原,并行不悖。故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往岁叨当事任,服在戎行,冒万死而不顾,捐躯戡难,效命守封,是以孝事君之充也。臣昨于草土,被命起家,勉从权制,先国家之急而后亲丧也。今释位去官,已追服居庐,乞从彝制。”又不许。再上疏曰:“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亲恩未报,浸逾一纪,食稻衣锦,俯仰增愧。且臣业已追衰麻之制,伸苫块之哀,负土成坟,倚庐待尽,丧事有进而无退,固不应数月而除也。”乃命提举洞霄宫,不拜。

景定元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咸淳元年,加少傅。二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赠太傅,谥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葵勇于献身。皇帝赞赏他能身先士卒,敢于舍身报效国家;朝廷议论收复三京,他主动请求出战;他不顾危险平定危难驻守封疆。

b.赵葵忠于朝廷。赵葵认为自己家世代蒙受国恩,理当报效朝廷;在服丧期间,努力服从临时任命,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为母亲服丧放在后头。

c.赵葵出兵失利遭弹劾。端平元年,赵葵受命出征。但因北方的军队渡过黄河打开水闸,造成赵葵兵员大损溃败而回,遭到赵范的上表弹劾。

d.赵葵有孝心。赵葵先前服丧时受命离家,因母亲的恩德未报,愧疚之情日益加重,后上书请求补行穿麻布睡草垫枕土块为母亲守孝之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2)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

参考答案

4、a

5、d(厉为恶谥。)

6、d(“后上书请求补行穿麻布睡草垫枕土块为母亲守孝”错误,由原文“臣业已追衰麻之制,伸苫块之哀”可知赵葵补孝在前上书在后。)

7、(1)当时酷暑天行军,汴河堤坝溃决,洪水泛滥成灾,军粮运送跟不上,所收复的州郡城邑,都是空城,军队没有粮饷可以依靠。(得分点:“水潦、继、因”各1分,大意2分)

(2)(赵葵)坐船停靠在小孤山,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当天晚上,五洲星石陨落其大如箕。(得分点:“次、薨、陨”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赵葵,字南仲。绍定六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让赵葵担任淮东制置使兼扬州知州,赵葵入朝应对时,皇帝说:“你们父子兄弟,为国效力很多,你在军队阵营中又能身先士卒,有献身报效国家的愿望,这尤其是文臣难以办到的,我很赞赏你。”赵葵叩头感谢说:“我缺乏才智,对于忠孝的意义,曾经接受君子的教诲,世代承受国家的恩典,应当舍身报答陛下。”

端平元年,朝廷议论收复三京。赵葵上疏请求出战,于是授命他担任兵部尚书等。当时酷暑天行军,汴河堤坝溃决,洪水泛滥成灾,军粮运送跟不上,所收复的州郡城邑,都是空城,军队没有粮饷可以依靠。不久,北方的军队南下,渡过黄河,打开水闸,士兵淹死很多,于是溃败而回。赵范上奏表章弹劾赵葵,朝廷诏将他与全子才各降一级。

嘉熙元年,赵葵以宝章阁学士的身份任扬州知州。嘉熙二年,因为接应、援助安丰取得胜利,上奏后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又兼任本路屯田使。赵葵前后留任扬州八年,开垦土地,整治军队,边境守备日益整饬。

淳祐三年,赵葵安葬他的`母亲,请求补服守满三年丧期,没有被批准。赵葵上奏疏说“:移忠作为孝,是臣、子相通的情谊;教孝求取忠,是君、父最仁义的表现。忠孝同于一源,并行不相矛盾。所以说忠臣以忠侍奉其君王,孝子以孝侍奉其亲长,其根本是一致的。过去几年念叨担当事任,在军队中任职,冒着万死的危险而不顾,舍身为国平定战乱,效命国家,驻守封疆,这是以孝侍奉君王的充分表现。我先前服丧,受命离家任职,努力服从临时任命,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为母亲服丧放在后头。现在离任去职,已经补穿丧服,居住在草屋中,请求遵从通常的制度。”又没有被批准。赵葵又上奏疏说“:我过去奉诏令讨伐叛逆之人,恰逢母亲去世,在我悲痛内疚的情况下,命我驰驱疆场为国效力,移孝作为忠,这是我不敢推辞的。这是我曾经以国家的急难为先,并且尽臣子的忠义。母亲的恩德未报答,渐渐已超过了十二年,吃着稻米穿着锦衣、抬头低头之间,愧疚日增。况且我已经补行穿麻布丧服之礼,抒发睡草垫枕土块的悲哀,覆盖泥土做成坟墓,靠着草庐等待服丧期满,丧事只有进行而没有退止的道理,本来就不应该刚过数月就除去丧服。”朝廷于是任命他提举洞霄宫,他没有接受。

景定元年,授命担任两淮宣抚使、扬州通判,进升封为鲁国公。咸淳元年,加官少傅。咸淳二年,请求退休,特地授命他担任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赵葵坐船停靠在小孤山,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当天晚上,五洲星石陨落其大如箕。赵葵被追赠为太傅,谥号“忠靖”。

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五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参考答案

4.b(可根据主语、地名、句意等来断句。)

5.c(左迁是贬官。)

6.b(唐太宗刚开始并不理解刘仁轨以下犯上,下诏诘问后才理解。)

7.(1)译: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武则天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

(“因”“规”“赍”各1分,句意2分。)

(2)译:(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为……所”“慢”“引决”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社会**,他不能安心学业,每当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下文书补任他为息州参军。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太宗李世民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太宗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升他任咸阳县丞。

贞观十四年,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劝谏说:“今年雨水丰沛,各种庄稼都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收造成妨害。还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于几万人。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宁。”太宗发下诏书对他的劝谏表示赞同采纳。后来任命他为新安县令。多次升迁到给事中。他遭到李义府的憎恨,离京任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国。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任太子少傅。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他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wuzt后主持朝政,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wuzt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终年八十五岁。wuzt后诏令全体官员登门哀悼,颁发诏书追认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在乾陵墓地。

刘仁轨虽然官高位显,但是从不自高自大,接待亲朋故旧跟当平民时一样谦虚恭敬。(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等到他任大司宪时,袁异式还是宪台御史,心里惶惶不安,乘着酒性向他求情解释。刘仁轨手端酒杯说:“如果不和您友好共事,就让我跟这酒杯一样。”后来主管政务,推荐袁异式任司元大夫。他就是这样从小小县尉做到辅国大臣,善于博取声誉,得到属吏部下的欢心。

文档为doc格式

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六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擢进士第,为芮城尉。大足元年,武后幸长安,陕州刺史宗楚客委以顿峙,馈献丰甘,称过宾使者。楚客叹其能,亟荐之,擢为新丰尉,迁监察御史。神龙中,郑普思纳女后宫,日用劾奏,中宗初不省,廷争切至,普思由是得罪。时诸武若三思、延秀及楚客等权宠交煽,日用多所结纳,骤拜兵部侍郎。

帝崩,韦后专制,畏祸及,更因僧普润、道士王晔私谒临淄王以自托,且密赞大计。王曰:“谋非计身,直纾亲难尔。”日用曰:“至孝动天,举无不克。然利先发,不则有后忧。”及韦氏平,夜诏权雍州长史,以功授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赐实户二百。坐与薛稷相忿竞,罢政事,为婺州长史。历扬、汴、兖三州刺史。

由荆州长史入奏计,因言:“太平公主逆节有萌。(陛下)今据大位,一下制书定矣。”帝曰:“畏惊太上皇,奈何?”日用曰:“庶人之孝,承顺颜色;天子之孝,惟安国家,定社稷。若令奸宄窃发,以亡大业,可为孝乎?请先安北军而后捕逆党,于太上皇固无所惊。”帝纳之。及讨逆,诏权检校雍州长史,以功益封二百户,进吏部尚书。

会帝诞日,日用采诗大、小雅二十篇及司马相如《封禅书》献之,借以讽谕,且劝告成事。有诏赐衣一副、物五十段,以示无言不酬之义。

久之,坐兄累,出为常州刺史。后以例减封户三百,徙汝州。开元七年,诏曰:“唐元之际,日用实赞大谋,功多不宜减封,复食二百户。”徙并州长史卒年五十并人怀其惠吏民数百皆缟服送丧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再赠荆州大都督。

日用才辩绝人,而敏于事,能乘机反祸取富贵。尝谓人曰“吾平生所事,皆适时制变,不专始谋。然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客叹其能叹:感叹。

b.夜诏权雍州长史权:代理。

c.太平公主逆节有萌萌:苗头。

d.日用才辩绝人绝:超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日用善于处事。武后到长安,陕州刺史宗楚客将安排膳食之事交给他,他供应极为妥当,因而得到宗楚客的.赏识。

b.崔日用为数位帝王所用,他有才辩,处事机敏,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事方案。在并州,他施惠于人,受人爱戴。

c.崔日用善于进谏,他曾进谏皇帝,促使皇帝以在位之优势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天下得以安定,他因功受到封赏。

d.崔日用是一位颇有功劳的臣子,他多次因功受到封赏。他颇受皇帝礼遇,只要崔日用有所求,皇帝就没有让他的希望落空。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徙并州长史卒年五十并人怀其惠吏民数百皆缟服送丧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再赠荆州大都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日用劾奏,中宗初不省,廷争切至,普思由是得罪。(4分)

(2)庶人之孝,承顺颜色;天子之孝,惟安国家,定社稷。(3分)

参考答案

16.a[“叹”应解释为“赞叹、赞赏”。]

19.【详细分析】文言文断句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看虚词,文言虚语(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2.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3.据修辞,文言文也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利用这两大特点断句;4.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20.【详细分析】(1)得分点:“劾奏”“省”“切至”“得罪”。(2)得分点:“承顺”“颜色”“惟”。

(1)崔日用上奏弹劾,中宗开始没有省悟,崔日用在朝堂争辩切直尽理,郑普思因为此事获罪。

(2)百姓之孝,在于遵奉顺从父母;天子之孝,只在于匡安国家,安定社稷。

【参考译文】

崔日用,是滑州灵昌人。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做了芮城尉。大足元年,武后到长安,陕州刺史宗楚客将接待之事交给他,他安排的膳食丰盛可口,还赞赏随从人员。宗楚客赞赏他的才能,屡次举荐他,他被提拔为新丰尉,后来又调任监察御史。神龙年间,郑普思把他的女儿送到后宫,崔日用上奏弹劾,中宗开始没有省悟,崔日用在朝堂争辩切直尽理,郑普思因为此事获罪。当时武家人如武三思、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权倾一时,相互勾结,崔日用与他们多有交往,很快就被提拔为兵部侍郎。

皇帝去世,韦后专权,他害怕灾祸殃及自己,就通过僧人普润、道士王晔私下拜见临淄王来使自己有所依靠,并且密切辅助(临淄王)谋划大计。临淄王说:“谋划不是为自己一人考虑,只是想解除家人的灾难罢了。”崔日用说:“大孝能感动天地,这样做事没有做不成功的。但是要先发制人,否则就会留下后患。”等到韦氏之祸平息,皇上连夜下诏令让他暂代雍州长史之职,他凭借功劳被授予黄门侍郎,参与主管国家的机要事物,皇上封他为齐国公,赏赐他实际封户二百户。他因为与薛稷相争斗气获罪,被撤了职,他后来做婺州长史。崔日用历任扬州、汴州、兖州三州刺史。

他通过荆州长史入朝献策,趁机进谏:“太平公主阴谋叛逆,已露出迹象。(陛下)现在为皇帝,下一道制书,天下事也就定了。”皇帝说:“我害怕惊动太上皇,怎么办?”崔日用说:“百姓之孝,在于遵奉顺从父母;天子之孝,只在于匡安国家,安定社稷。假如听任叛乱在暗中发动,而使大业败亡,这能算是孝吗?请皇上先安定北军再逮捕逆党,这对于太上皇来说一定没有惊忧。”玄宗采纳了他的谏言。等到讨伐叛逆的时候,皇帝下诏令让他暂代检校雍州长史之职,他凭借功劳增加封户二百户,晋升为吏部尚书。

适逢皇帝生日,崔日用选录《诗经》中《大雅》《小雅》二十篇及司马相如《封禅书》献给皇上,借此对皇上进行劝谏,并且勉励他成就事业。皇帝下诏赏赐他一套衣服、五十段布匹,以此表明只要进谏就会受到赏赐的意思。

又过了一些时日,他因为哥哥的牵连获罪,离开京城做了常州刺史。接着又按照惯例被减去封户三百户,被贬到汝州。开元七年,皇帝下诏说:“唐复国之时,崔日用对重大事项的谋划确实有辅助作用,他功劳显著不应该减去封户,恢复原来的封户二百户。”他后被调任并州长史,去世时五十岁。并州人感念他的恩惠,几百名吏民都穿着孝服送葬。皇帝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昭。又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

崔日用才辩超出众人,而且处事机敏,能抓住机会消除灾祸取得富贵。他曾经对人说“我平生做事,都能根据时机应变,不死守既定的计划。但是每次想到这些,都像背上有芒刺一样”之类的话。

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七

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父琦习吏事,为漳浦令。通判宜州,侬智高入寇,转运使檄璹与兵会,或劝勿行,不听。将二千人蹑贼后以往,得首虏为多。

惠卿起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见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为政,惠卿方编校集贤书籍,安石言于帝曰:“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及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司马光谏帝曰:“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帝曰:“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光曰:“惠卿诚文学辨慧,然用心不正,愿陛下徐察之。江充、李训若无才,何以能动人主?”帝默然。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会惠卿以父丧去,服除,召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安石求去,惠卿使其党变姓名,日投匦[注]上书留之。安石力荐惠卿为参知政事,惠卿惧安石去,新法必摇,作书遍遗监司、郡守,使陈利害。又从容白帝下诏,言终不以吏违法之故,为之废法。故安石之政,守之益坚。

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章悖、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讫于死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百三十》)

【注】投匦:臣民向皇上上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通判”为担任通判的意思。宋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设“通判”一职。

b.古代官员任职期满谓“秩满”,经考核后,或调动任职,或降职,或升迁。

c.擢,在文中指“升任”的意思。同样表升官的词还有“进”“升”“左迁”等。

d.古代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守丧期满,谓“服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惠卿有文才。他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意思大多相合,王安石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皇帝也曾说他进对是非分明,好像是个难得的人才。

b.吕惠卿与王安石志同道合。吕惠卿为检详文字,王安石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议;吕惠卿也支持王安石,王安石建议请示的奏章都是他起草的。

c.吕惠卿受司马光贬讥。司马光对吕惠卿的评价与王安石截然相反,但是皇上不赞同;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信,挑拨他与吕惠卿的关系。

d.王安石请求离任时,吕惠卿极力挽留。吕惠卿担心王安石离开后,新法不能推行,就动员官员陈述利害,又请皇上下诏,因此,新法得到更坚决地推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5分)

(2)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5分)

参考答案

5.c左迁是降职贬官

6.c

辽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八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

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授:被授予

b.士诚已焚瓜洲遁遁:逃跑

c.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薄:轻视

d.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规:筹划

解析:选c。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薄”属于常见的多义实词,在这里应该是“接近”的意思,引申为“侵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为庙号。

b.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阳指在衡山之北。

c.迁,在古代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但有时也表示贬谪、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晋升的.意思。

d.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解析:选b。此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含义。结合“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可知,水之南谓之“阴”、水之北谓之“阳”;而“衡阳指在衡山之北”则错误,山之北应谓之“阴”,所以“衡阳”应在衡山之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康茂才因组织“义兵”宝乡有功,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b.朱元璋率军渡江后,派军攻打康茂才。康茂才奋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设计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多次失败后才率部归降朱元璋。

c.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交情,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并骗陈友谅说愿做其内应,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d.康茂才跟随朱元璋多年,战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战功显赫,累得升迁。

答:c

康茂才没有亲自送信,是派仆人送的信。对应的原文是“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答案

(1)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得分点:“以”“命”“兼”及句意)

(2)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得分点:“遮”“薄”“拔”及句意)

【参考译文】

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孝顺母亲。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多次升迁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多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于是康茂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释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与张士诚协商联合攻打应天。太祖希望尽快将陈友谅引诱过来,一举破敌。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哄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蕲州、兴国、汉阳等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打败了陈友谅的八指挥,迫使他的二万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带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

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夺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才追赶败兵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不久,攻取湖州,进逼平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在齐门驻军。攻克平江后又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征伐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