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作文(大全5篇)

时间:2023-08-02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保护写共有几段篇一

(初二思想政治上册第五课)

——————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政治课探究学习教案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二中   任彤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我国法律规定的对违反环境行为的制裁、当代中学生自觉履行环保义务的方向。

2、能力目标: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以及对它们的处罚不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其参与环保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三、教学时间:45分钟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自制网页课件

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机、学生用计算机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人与环境》视频

教师问: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朗读:

朗读诗歌片段:   地球是大家,家庭是小家。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惟一的家。

地球孕育一切,生态却在变化。

地球为什么变得百孔千疮?

原来是人类自身的糟蹋。

为了生存和发展,请保护地球——我们的家。

1、提出学习任务(浏览“任务”页)

( 1)、 初步掌握对违反环保的行为人要给予什么样的处罚?

( 2)、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合作探究活动   (浏览“过程”页)

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

第一小组:阅读:《天天环保,从小事做起》、《日本人的环保意识》

小组探究:想想我们还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请写出三——六条建议

《 垃圾的奇思妙用》    《 在日本看垃圾分类》

小组探究:1、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依法管理好垃圾,保证环境的清洁?

2、根据昭阳区的实情,提出处理垃圾的可行的一两项措施。

思考:1、即将到来的12月29日是环保什么纪念日?

探究:2、今年的环保日主题是什么?并试着写出相关的环保宣传标语3~5条 。

第四小组:违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残害野生动物法不容

穿山甲,虽然样子可怕,却是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2000年12月间,李宙伙同他人筹资几万元用于贩卖穿山甲。2001年1月2日,他们用4万元从广西购回23只穿山甲(共94.5斤),于1月3日运往广东珠海的餐馆销售,在中途斗门被公安机关干警截获。2001年10月,斗门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判处李宙有期徒刑10年,罚金1万元,同时判处其同案犯有期徒刑和罚金。依惩处残害出售野生动物的犯罪,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保护了珍贵野生动物。

案例二:纸厂排污水,补勒令停产

湖北恩施市茂森公司生产卫生纸,于1999年4月由城区迁到郊区。作为排污大户,被市政府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为此该公司投资6万多元建设了污水沉淀池等装置,并于2000年11月通过治污达标验收。但自2001年起,该公司擅自闲置环保设施,专选夜深人静时排污,日排放造成纸污水30多吨,致使河水污染、水中生物死亡,河流两岸村民深受其害。恩施市环保局经过调查核实后,于2001年10月,责令该公司立即停产,并接受经济处罚。

案例三:

吴某某承包了镇属农药化工厂,生产剧毒农药。在生产过程中,该厂未按要求对有毒废水进行处理便向外排放,严重污染了邻近村庄的土壤和生活用水。村里有数十人因饮用被污染的井水而生病,有的还住进了医院。村民的牲畜也大量死亡。经环保部门牌号 检测,被污染的饮用井水含砷量严重超标。农药化工厂被责令停止生产。受害村民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吴某某赔偿损失合计6万元,并负责解决污染区受害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问题。

探究:1、违反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要受到哪些制裁?

2、上述案例分别受到了哪些制裁?这些制裁有什么不同吗?

第五小组:阅读《禁食野味 》      《野生动物的路 》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自然区 》  《 环保图库》

2、请你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设计一个徽标。

第六小组:阅读:   《  昭昭的地狱噩梦》

3、进行评价:

1、认知能力:

能对一些相关话题所涉及到的一些环保知识和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2、思维能力:

(1)能从环保的角度深入理解相关事件发生的原由

(2)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典型例子所涉及到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知识。

(3)能去了解发生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的事件。

3、扩展能力:

(1)能把自己对生存的环境存在的问题的了解、认识或感受表达出来。(做成powerpoint课件或做成word文档)

(2)能把所学知道内化成一种行动动力和自觉行动,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

学生利用教师或网上提供的信息,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加工信息,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环保的一些共识,但更要尊重学生言之有理、有据的新观点,建议,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提出自己的意见。

提高环保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落实环保行动

4、思维扩展    (浏览“讨论区”页)

1、你认为我校的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你有好的建议吗?

2、根据各小组收集昭通环保存在的问题,发表你们的看法,并尝试以集体的名誉给环保局写 一封信。

5、教师归纳小结:

绿色是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是人类的向往,人性的呼唤,我们相信人类终究会拯救自己。新的21世纪,应该进一步优化和美化环境,人与自然、动物、植物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和平安宁,生机勃勃,生态平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1世纪将会成为一个绿色和平的新世纪。

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

1、违反环境法要受到的制裁:

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

2、我们青年学生在环保中如何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行动。

保护写共有几段篇二

1.知识目标

⑴识记:我国几个主要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⑵理解:①简要说明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②列举实例,表明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⑶活动:①根据各自的体验,分析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环境问题,对国家和个人应如何依法保护环境发表看法。

②对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建议。

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用发展的观点理解依法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以及对它们处罚的不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学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其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要求通过有关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对有关环保法律的学习,增强其依法治理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在环境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要求培养初步的在环境问题上的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第五课的内容,阅读的要求是粗读,即只读课题、框题、目题。(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人类环境的状况。

材料一:从本世纪30年代至40代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死亡60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全镇45%人口患病、死亡17人)、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汞污染事件等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进入80年代以后,又发生了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为严惩的博帕尔泄漏事件(3300人死亡,20万人致残)、菜茵河污染事件(160千米河段鱼死亡,483平方千米范围内井水不能饮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等。

材料二: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抻,进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匮乏(世界上有80个国家,20亿人口在缺水的边缘)、矿产资源枯竭等等。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上述材料说明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引起当代人的深思,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人类面临严惩的环境问题(板书)

1.人类环境(板书)

⑴环境的含义及环境要素的内容(板书)

提问:环境是指什么?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理解这里的环境,要掌握三层意思:①以人类为中心,指人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②它指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其范围是很广泛的;③它主要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要素,这些要素中,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

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又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的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板书)

⑴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后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二是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问题在我国同样严重存在。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a.我国森林覆盖率解放初为13%,现在仅为8.9%.目前我国沙化面积约90万平千米,至今仍以每年5000平方千米加速扩张。水土流失面积增至357万平方千米以上,占国土总面积的40%。中华大地4条江河每年把50多亿吨表土汇入汪洋大海,随之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超过全国化肥施用量和年产量。

b.全国5000余座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被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1996年我国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的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我国七大水系中的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我国森林减少,沙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退化、大气污染、水污梁现象十分严重。总之,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必须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⑵环境问题的危害(板书)

第一,威胁生态平衡(板书)

[案例]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北边有一个大草原,草原上有很多鹿,这里草肥水美,本应该繁殖更多的鹿,然而猎人们发现,鹿的数目并不增加,总是保持在4000头左右,猎人们认为,鹿是被狼和山狮吃掉了,于是,捕杀狼和山狮的活动持续了10年,狼和山狮被杀得一头不剩。鹿果然多了起来,即由原来的4000头增到10万头,这简直是爆炸性的增长。猎人们高兴极了,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草原上的草根本不够10万头鹿吃,饥饿夺去了鹿的生命,仅仅两个冬天,就饿死了6万头,后来只剩下一万头。这时,草原上的草连1万头鹿也养不活了,庞大的鹿群践踏草皮,“绿色地毯”被破坏的残败不堪,不少地方已经变得寸草不生了,多少年过后,这里仍未再现当年的风光。

提问:这段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说明了人类破坏环境已威胁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环境中的无生命要素、生物要素构成。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牌相对稳定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空气、阳光、水等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据调查,西双版纳天然林面积大幅度下降,从1952年的105万公项降至30万公项。天然林下降后产生了严惩的后果。

森林生态呈现退化趋势,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等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森林资源减少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西双版纳天然林大幅度下降从现象上看,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病虫害大增、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从实质上看,森林的破坏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请同学们接着看一组材料: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同样十分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第二、危害人类的健康。(板书)

提问:你生活的地区有环境污染吗?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的折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第三、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板书)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第9位,但人均仅2.9吨,居世界第49位.专家预测,若按目前的开采方式和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上述材料说明:人类环境中的森林、石油等资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可以无限使用.破坏性的开发利用,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那时人类连生存都将遇到困难.还谈什么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戴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呼吁人类善待地球母亲为我们“天造地设”的生态环境,停止污染和破坏。

对此,我国积极响应,全民动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口号,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2010年远景目标”之中。那么环境问题是如何危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童话故事。

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并回答这则故事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需要的发展途径,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像故事中那样如果过度开垦、种植、滥施化肥,就会使土地板结,失去营养,破坏生态平衡。

这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将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提问: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首先,我国人口众多,总人口已接近13亿,致使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积、森林面积、草原面积、矿产资源以及淡水资源分另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1/6、1/2、1/2、1/4。其次,我国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课后作业 ]

调查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设计一些好的措施。

保护写共有几段篇三

{过程设计}

【导入  新课】

音乐《蓝色多瑙河》贯穿整堂课,音乐背景《天鹅湖》,展示图片并讲解。(通过美与不美的强烈对比,使学生在意识上对环境问题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由此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第五课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1、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预习思考题:

1、  (1)  什么是环境?

(2) 构成环境问题的要素有哪些?

(3) 环境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2、 环境问题及其表现是什么?

3、 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设置预习的环节,主要是由于是借班教学,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可能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分成三个环保小分队作为预习小组,一个是明确今天上课的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另外,通过裁判组的掌声评判,对同学们的预习工作予以肯定,并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1、 人类环境

(1) 定义:人类环境是指(2)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讲解定义,注意把握三个知识点,通过不同颜色的字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大家对它的理解。)

(3) 构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过不同的颜色字体,区分前八种的天然属性与后六种的人为属性)

(4) 环境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把环境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 从环境构成要素的特点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指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帮助学生找到两个关键字眼“天然”、“人工改造”。以此作为划分依据)

② 从人们对环境要素的依赖和利用程度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生活环境:指人们居住、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场所。(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依赖程度更高,利用更直接)。

生态环境:指生活环境以外的各种自然要素。

(平时我们相对更多地注重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而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我们今后应当克服的。)

2、 环境问题

图示:远古时代 ——————保持原始状态的协调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基本协调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开始变得不协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是人的活动造成的;

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1) 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协调。

(2) 环境问题涵义:指(3) 人类不(4)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在把握这个定义的时候,应注意两个内容:一个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一个是“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这是环境问题的两种表现。

(5)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 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请同学们举身边发生的例子,并展示一组图片。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什么叫破坏环境,并看看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图片中得到直观的感受)

(重述两个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加深印象。)

3、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1)     威胁生态平衡

(结合动画图示,从大草原的故事引入,使学生能很轻松地总结出环境问题的第一个危害。)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强调“相对稳定”这个关键词)

生态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结合刚才的草原故事,加深理解)

② 空气、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结合常见的普通电冰箱、环保冰箱,讲空气中臭氧的比例失去平衡状态的例子)

(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们得到直观感受)

(2) 危害人类健康

危害特点:影响范围大、接触时间长、潜伏时间久等。

(展示图片“垃圾猪”和本世纪以来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两则录像,使学生明白环境的第二大危害。)

(3) 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一段录像,并结合“七一讲话”精神,明白环境会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白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是给学生点明:我们现代人需要在生活上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发展。但是发展要有前提,要有基本条件。这个前提和基本条件,就是环境的状况。环境的状况水平,直接制约着发展的程度和期限。)

【巩固新课】

(重现预习提要,复述本课知识要点,明确环境问题的危害,实际上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切合实际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持整洁、有序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布置作业 】

(通过布置环保小分队的课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得到一次升华,并从书本中回到现实生活中,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也为下节课学习青少年该如何保护环境打个基础。)

保护写共有几段篇四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图片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1: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图片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地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的一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果:环境问题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一—威胁生态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时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储气罐阀门破裂,45吨左右的毒气泄漏。正在熟睡的人们被毒气熏得难以忍受,摇晃挣扎想跑出毒雾笼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惊慌。当场就使该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医院。最终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不同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响江水,也影响市容卫生,并威胁着人类健康。

展示图表: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二—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5:

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吨,居世界第49位。有人预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照此下去,我们当代人吃子孙饭,后人将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连生存都成问题,何以谈发展!

图片展示:《无节制的开采石油》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三—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

讨论情形:

学生甲讲了“杀鸡取卵”的故事,认为无节制的开采将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试图说明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

学生乙举例:德国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并非经济和环保的同步发展,由此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发展。

学生丙发言:现在我们常听到把开发西部旅游作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条途径,而且确实有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用结构图表示如下:

教案点评: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保护写共有几段篇五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⑴识记:我国几个主要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⑵理解:①简要说明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②列举实例,表明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⑶活动:①根据各自的体验,分析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环境问题,对国家和个人应如何依法保护环境发表看法。

②对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建议。

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用发展的观点理解依法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以及对它们处罚的不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学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其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要求通过有关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对有关环保法律的学习,增强其依法治理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在环境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要求培养初步的在环境问题上的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第五课的内容,阅读的要求是粗读,即只读课题、框题、目题。(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人类环境的状况。

材料一:从本世纪30年代至40代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死亡60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全镇45%人口患病、死亡17人)、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汞污染事件等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进入80年代以后,又发生了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为严惩的博帕尔泄漏事件(3300人死亡,20万人致残)、菜茵河污染事件(160千米河段鱼死亡,483平方千米范围内井水不能饮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等。

材料二: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抻,进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匮乏(世界上有80个国家,20亿人口在缺水的边缘)、矿产资源枯竭等等。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上述材料说明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引起当代人的深思,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人类面临严惩的环境问题(板书)

1.人类环境(板书)

⑴环境的含义及环境要素的内容(板书)

提问:环境是指什么?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理解这里的环境,要掌握三层意思:①以人类为中心,指人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②它指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其范围是很广泛的;③它主要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要素,这些要素中,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

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又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的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板书)

⑴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后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二是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问题在我国同样严重存在。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a.我国森林覆盖率解放初为13%,现在仅为8.9%.目前我国沙化面积约90万平千米,至今仍以每年5000平方千米加速扩张。水土流失面积增至357万平方千米以上,占国土总面积的40%。中华大地4条江河每年把50多亿吨表土汇入汪洋大海,随之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超过全国化肥施用量和年产量。

b.全国5000余座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被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1996年我国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的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我国七大水系中的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我国森林减少,沙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退化、大气污染、水污梁现象十分严重。总之,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必须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⑵环境问题的危害(板书)

第一,威胁生态平衡(板书)

[案例]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北边有一个大草原,草原上有很多鹿,这里草肥水美,本应该繁殖更多的鹿,然而猎人们发现,鹿的数目并不增加,总是保持在4000头左右,猎人们认为,鹿是被狼和山狮吃掉了,于是,捕杀狼和山狮的活动持续了10年,狼和山狮被杀得一头不剩。鹿果然多了起来,即由原来的4000头增到10万头,这简直是爆炸性的增长。猎人们高兴极了,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草原上的草根本不够10万头鹿吃,饥饿夺去了鹿的生命,仅仅两个冬天,就饿死了6万头,后来只剩下一万头。这时,草原上的草连1万头鹿也养不活了,庞大的鹿群践踏草皮,“绿色地毯”被破坏的残败不堪,不少地方已经变得寸草不生了,多少年过后,这里仍未再现当年的风光。

提问:这段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说明了人类破坏环境已威胁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环境中的无生命要素、生物要素构成。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牌相对稳定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空气、阳光、水等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据调查,西双版纳天然林面积大幅度下降,从1952年的105万公项降至30万公项。天然林下降后产生了严惩的后果。

森林生态呈现退化趋势,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等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森林资源减少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西双版纳天然林大幅度下降从现象上看,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病虫害大增、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从实质上看,森林的破坏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请同学们接着看一组材料: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同样十分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第二、危害人类的健康。(板书)

提问:你生活的地区有环境污染吗?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的折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第三、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板书)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第9位,但人均仅2.9吨,居世界第49位.专家预测,若按目前的开采方式和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上述材料说明:人类环境中的森林、石油等资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可以无限使用.破坏性的开发利用,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那时人类连生存都将遇到困难.还谈什么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戴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呼吁人类善待地球母亲为我们“天造地设”的生态环境,停止污染和破坏。

对此,我国积极响应,全民动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口号,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2010年远景目标”之中。那么环境问题是如何危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童话故事。

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并回答这则故事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需要的发展途径,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像故事中那样如果过度开垦、种植、滥施化肥,就会使土地板结,失去营养,破坏生态平衡。

这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将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提问: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首先,我国人口众多,总人口已接近13亿,致使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积、森林面积、草原面积、矿产资源以及淡水资源分另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1/6、1/2、1/2、1/4。其次,我国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课后作业 ]

调查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设计一些好的措施。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写作文共有几段5篇(大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保护写作文共有几段篇一

    回忆小学作文字6篇(大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最新回忆小学作文字十篇(大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毕业后回忆小学作文(实用七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

    最新小学英语年度工作计划 小学英语年度总结实用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

    最新保护写作文共有多少字 保护作文题目优秀(六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如今和过去的好句子(模板三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最新中班下学期工作总结班主任(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

    2023年现在与过去 过去和现在的我作文(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2023年写比赛过程作文模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