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作文字大全(6篇)

时间:2023-08-02 作者:储xy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丝绸之路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

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两汉通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新疆管辖的基础。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创举。以他们所表现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与大秦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古代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和先进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

1.数字投影仪。

2.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

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

时代 战 和

秦始皇 蒙恬收复河套,移民戍边 

汉高祖 “白登之围”,战败 和亲政策

文帝、景帝  和亲政策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 

汉元帝  和亲政策(昭君出塞)

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

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注意:①西域的概念;②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学生回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新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

以上我们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现在老师要问你们几个问题:①汉初匈奴能够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③西汉初年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生答)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投影《西城图》并有东西双向箭头闪烁),这就是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小小郎官张骞便脱颖而出。

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

(投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希望你不辱使命。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节”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

(投影《西域图》,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张骞,把他拘禁起来。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

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生答)好。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此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如苜蓿、核桃、胡萝卜、葡萄的种子带回长安,葡萄就是这时传入中原的。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汉族人民则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如冶铁术、凿井术以及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业品如丝绸等传给西域人,这就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功绩。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因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设置机构,管辖新疆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三个功绩。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继张骞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我们首先看一下东汉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班超为什么出使西域?(生答)对。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不许他们和东汉往来。西域各国迫切希望和东汉建立联系,纷纷派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以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固(以后我们学两汉时期文化时将会给大家介绍)的弟弟,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效法张骞报效祖国。由于家贫,靠替官府抄书维持生活。当匈奴人连年进攻东汉边境时,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笔,从军报效祖国。“投笔从戎”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出使西城后,经过一番努力,他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残暴统治,使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隔绝了六十多年的西域通道又重新打通了。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拥戴。当他奉东汉政府之命从西域撤回时,西域人民苦苦挽留。他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留了下来,直到公元1xx年,才返回都城洛阳,那时他已是71岁高龄了。班超经营西域30年,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讲到这里,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从张骞、班超这两个杰出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生答)是的,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张骞,胸怀报国之志,为了报效祖国勇于吃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矢志不移。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是成功人士应具有的一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过往的商旅得到了保护,这就使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商路畅通无阻,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张骞的名字因此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商道紧密联系起来,这条商道就是丝绸之路(板书)。因此,商路畅通,促进贸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个功绩。所以,我们不能因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期望而说他劳而无功。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那么,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丝绸之路示意图》,运用3d动画制成课件,使图上的骆驼可以活动,通过骆驼的走动显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配上音乐)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图讲讲丝绸之路的路线?(生答: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出玉门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可是这条路线太复杂,我们把它简化一下;敦煌一带我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图中“敦煌”闪烁显示后隐去,然后闪烁“河西走廊”),而楼兰、鄯善、于阗(闪烁显示)这些地方是今天的新疆境内(新疆闪烁),安息(闪烁)就是今天的伊朗,属于西亚(闪烁),大秦(闪烁)就是古代的罗马帝国,属于欧洲(闪烁)。这样,这条路线可表述为: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那么,这条联结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为什么要称作“丝绸之路”呢?这是因为,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质地柔软,轻薄雅丽,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追求的奢侈品,当时谁有一件丝绸衣服,都会引来其他权贵人物的艳羡。正像教材小字部分介绍的那样,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因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而引起“轰动效应”。后来,身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时尚。外国人因丝绸而开始知道中国,因喜爱中国的丝绸而想了解中国。他们称出产这种精美织物的国度为“丝国”,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各地,这条商路也因中国丝织品享有的盛誉而被称为“丝绸之路”。近几十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许多汉朝的丝织品。同学们请看,(投影《汉代绢地刺绣图》)这是“汉代绢地刺绣”,(投影《西汉锦》)这是“西汉锦”,(投影《东汉罗》)这是“东汉罗”,这些都是在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些出土的丝织品图案工整,色调浓艳,刺绣针法熟练精良,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高度水平,同时说明当时丝绸对外贸易的兴盛,是当时中西丝绸贸易的历史见证。

(三)小结

我们概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三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他为中西交通的开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讲解本课的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通过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对张骞的全面了解,指导学生对张骞进行评价。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填空题

1.公元_____年,______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2.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关系密切,汉朝的_____和_______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______等特产也输入到中国。

二、单项选择题

1.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4.公元97年,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人是()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是一枚什么印章?

②这枚印章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剑,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造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①材料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②“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事?有何意义?为什么?

③“以超为都护”指的是什么事?

答案:

一、1.16 大秦安敦王朝  2.铸铜 制漆 名马

二、1.c 2.a 3.b 4.a

三、①这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与的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这是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四、①“武帝”指汉武帝。“北虏”指北匈奴。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③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丝绸之路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预习+展示

短识储备: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朗读课文。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

2、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学生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共同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浏览课文,在预习本上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展示,纠正。

4、小组交流自己从这些内容中体会到什么。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5、个人展示。

6、分组表演我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互赠礼物的情景。

7、领悟写作特点。开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课外拓展

1、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故事。

2、向学生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反馈课

一、填空(上课前请同学抄上黑板)

1、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       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      ,往西一直延伸到        。在这条路上贸易的货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的        。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    的商贸大道,还是沟通     的友谊之路。

二、做辅导习题

1、一至四小题课外完成,分组出来展示,一组一题。其余同学合作完成七、八、九题。

2、评价展示的答案,更正。

3、展示“理解运用”时用展示台。

课后反思 :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篇三

一一学习与探究之三

活动目标

通过识读“丝绸之路图”和最新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国地图上能准确地找出丝绸之路的途经路线;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

能认识到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培养初步的史地结合的学科渗透能力。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2、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丝绸之路的普及性读物,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资料。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参加到下列各组:a组,上网查阅;b组,图书馆书店查找;c组,收集音像制品;d组,如邮票、火花等。

3、指导学生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4、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

活动过程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从西汉的长安城向西出发,途经今古肃、宁夏、青海、新疆,连接中西亚和欧洲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吐鲁番盆地。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今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幽幽古道去探索历史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分组介绍寻访的经历。

学生:(介绍寻访的经历)通过什么途径,做过什么努力,达到怎样的结果,有什么收获。

教师: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求知,初步尝试自己收集资料并提取信息,这就是能力的培养,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下面请第一小组也就是设计绘制大型“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同学给我们讲解“丝绸之路”路线及重要地名的变化。

学生:(分段介绍)第一段,从西安向西进入黄土高源,要跨过黄河,经过河西走廊,长城西端,到达敦煌。古今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长安——今西安;河水——今黄河。

第二段:从敦煌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滩。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阳关出发,沿阿尔金山——昆伦山北麓,塔里木盘地南缘向西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有:鄯善——今若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山——今昆仑山,喀什。北路从玉门关出发向西沿天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到帕米尔高原。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北山——今天山,吐鲁番,火焰山,新疆,伊犁。

第三段,葱岭向西北路经中亚到达欧洲,南路向西亚和南亚进发,到达伊朗、印度以及东欧一带。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带;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国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带;大秦——古罗马。

第四段出新疆后的丝绸之路西远南伸的情况。

教师: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寂静;牧人的炊烟袅袅升起,直接云天;驼铃响过,这片大地仿佛又回复到开天辟地时的苍凉,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域。公元前139年,瀚海深处响起一阵阵悠扬的驼铃声,看!他们来了,张骞率着一支队伍骑着骏马和骆驼开始了他的使命。请看第二组同学的表演,张骞出使西域。

学生表演:着重表演历经的艰辛,表现出张骞的气魄和坚定的意志等。

教师: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看到张骞以探验家的胆魄,历尽艰辛开辟出这条闻名世界的商道。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英名。东汉时期班超及副使甘英,为商道的畅通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东晋时,法显从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游历三十多国,回国后将沿途见闻及带回的经文整理成文,这就是著名的《佛国记》。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沿丝绸之路到印度,游历19年,行程五万多里,著有《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就是以他西行的故事题材为背景而写的。元朝时,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父沿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在元朝任职17年,后来回国,因参加战争被捕入狱。在狱中,由他口述,狱友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在这条古道上还有绿洲、重镇、名胜古迹、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奇的风土人情。

接下来请第三组的同学给大家讲解。(第三组将收集的资料汇集整理编排)

第三组的同学(1)展示图片。展示的图片除教材提供的五幅插图外,还有马踏飞燕,“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绢地刺绣,玄奘画像,还有敦煌壁画邮票、一组嘉峪关的照片。(2)着重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高昌、楼兰。(3)介绍途经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及物产。

教师:第三组同学主要介绍了楼兰故国在古代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她的消亡,史学界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的人认为楼兰的消亡是因为沙漠化,也有人认为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大旱降临,上游河道断流,人们被迫逃离古城;还有人认为是外敌入侵造成的。究竟是何原因,你们有何看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对此问题可以进行研究。

丝绸之路沿途要穿过沙漠,翻越高山,经过人烟稀少的荒原,其旅途是艰辛难涉的,当然也并非都是艰险。如同学介绍的敦煌、高昌,还有碎叶等都是沙漠上的绿洲,是高原上的繁华集镇。不管是艰辛还是繁华的集镇,都有诗为证。请第四组的同学用诗歌来印证历史。

第四组的学生着重收集唐代边塞诗人的诗歌,有王之涣的《凉州词》,张籍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的《天山路》、卢纶《塞下曲》等。

他们以通过朗颂再简介诗歌内容的方式来再现“丝绸之路”。

教师:第四组的同学以诗歌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历史,同时我们也获得美的享受。

古老的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供探索的奥秘,此次寻访了我们只是初步的探索,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继续深入的探究,也许你就能成为一个专家,祝你们的探索取得好成绩。

为了更好的熟悉丝绸之路上的古今地名,我们请8位同学穿越时空隧道,遇到古地名,要写出现在的地名;遇到今天的地名要写出古地名。写出的地名只能给下面的同学看。写对了,就继续往前,错了,就退出游戏。请同学们为他们打分,他们的成绩可作为今天全班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让我们给他们鼓掌加油。(根据不同程度选出8位同学做代表,反馈掌握的情况)

游戏:穿超时空隧道

活动总结

教师: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如今的丝绸之路,公路成网,铁路纵横,机场遍布,形成了陆空交织的主体交通运输网,使“丝绸之路”的终点伸到西欧以至更远的地方。通过寻访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第一,通过寻访,我们掌握了查找地图的基本技巧,将历史的学习融进了地理中,懂得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

第二,通过这次寻访,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三,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智慧与才能,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四,通过寻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大陆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友谊文化传播之路。历史证明,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发展。

第五,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尤其从故国楼兰消亡的讨论中,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确,人类要持续发展,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活动评价

目的:通过活动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否掌握了识图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否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方法:查检法、观察法。

过程:(1)老师抽查部分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负责检查的同学,则对全班同学检查、登记;(2)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抽两名,参与“穿越时空隧道”的活动;(3)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自我控制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评价总结

1、能穿越一条“时空隧道”为合格,能穿越两条为良,能穿越三条以上为优。

2、平时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在这一次活动中积极收集、积极参与都视为优。

活动说明

我们出门旅游或至一个新的地方,一张地图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在历史学习中地图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到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够真切和全面地去感知历史。而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历史事件发生与演变时所在地域地理位置,方便和直观地把握历代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地理分布等。因此,通过地图学习历史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

你也许会问,历史上的那些地名变化太大了,怎么能记得住呢?这是每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都遇到过的问题。因为地理环境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人们往往比较了解当今的地理环境,而对历史地理感到陌生。因此,对照古今地图来进行历史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便实用的方法。这有助于我们识读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那些十分久远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本次活动你会发现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

丝绸之路篇四

乐文生情,直入主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指出重点,明确作用

师:关于丝绸之路你知道什么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答案用笔划下来.

评价:多么敏锐的观察力,多么迅速的思维.能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读吗 (点击课件)

师:能不能说说纽带是什么意思 那么可以找一个词语替换它吗 (桥梁,彩虹)

精读开辟过程,感受张骞精神.

过渡语:这条了不起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 让我们大声喊出他的名字.(张骞)

张骞是怎样开辟这条道路的呢 用课文的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张骞出示西域的情形.(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千难万险)(点击课件)

评价:非常好,一语中的

怎样是千难万险 (困难重重,遇到的危险和困难很多很多.

(点击课件:日夜兼程,寡不敌众变色)

日夜兼程说明张骞(不辞辛劳,匆忙赶路,一刻也不停的样子)

寡不敌众说明了匈奴非常(凶猛善战),课文当中的词语是(剽悍).

六段:(1)张骞当了俘虏,他的遭遇怎样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渲染:十一年啊,在座的同学从出生到现在也不过就度过了这些岁月,而这十一年张骞在受人监视的蛮荒之地,放牧牛羊,被人驱使.这十一年是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的十一年;这十一年是处处小心,事事谨慎,战战兢兢的十一年.这样的十一年,张骞过得真是(千难万险)

(2)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骞的反应如何呢

由此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张骞的信念非常坚定,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以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智慧与匈奴周旋着)

(3)教师朗读前半部分,全班朗读后半段课文

(4)这一段,你还找到了哪些写张骞遇到困难的句子

(5)从哪些词语你感受到了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

请你用朗读将这样的困难和危险表现出来.

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人.

你从这句话怎么知道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呢 (提示联系上下文)(课见出示对比,强调)

四,渲染气氛,升华主题

师:1.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它让中国的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放课件影片)

(公元前139年,西汉使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亚探险家长迁就以长安为起点,开始向西方未知的世界迈出了脚步.今天,当人们俯瞰丝绸之路的时候,这一瞬间便是2143年.)

2.(点击课件)张骞回国后,被封为博望侯,意为"广博瞻望".

3.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课件点图)张骞

让我们记住这条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件出示)

学习着并进步着——《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反思

重点提前,重组教材.

二,书声朗朗,情意深深.

有效拓展,兴趣学习.

重视评价,指导方法.

丝绸之路篇五

1、认识“矗 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⑵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

(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⑶ 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③ 再读全文,谈感受。

丝绸之路篇六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 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1. 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张骞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解释

“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显示p92《西汉疆域图》,学生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及作用。

回顾张骞通西域意义,导入下一目内容。

导入: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张骞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地图册p29“丝绸之路”, 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展示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丝绸之路》图,由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名称由来及路线。

(2)结合地图册 “丝绸之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指出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仅仅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经营西域

本子目属于自学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图片,由学生说出有关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优秀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教师总结: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等)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联系→西域都护设立,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开拓了中西交通的道路→丝绸之路﹛

探究:

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达标练习:

1. 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窦固       d窦宪

2. 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   )

a汉武帝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置了西域都护

4.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5.制作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示意图。

相关范文推荐

    丝绸之路作文字(汇总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丝绸之路作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班主任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优秀(四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2023年班主任年度工作总结(实用八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学生暑假假期计划八篇(通用)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

    2023年想起这事儿就高兴作文优质(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一年级学习的心得体会实用(实用10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以下是小

    最新想起这事儿就高兴的句子 想起这事儿就高兴作文四百字(实用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2023年向着太阳微笑初中作文字 向着太阳微笑精选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

    向着太阳微笑初中作文字通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