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描写百合花作文200字汇总

时间:2023-05-03 作者:储xy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百合花篇一

一、导入:

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带来一束洁白美丽的百合花。百合花曾经盛开在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心田上,也曾经盛开在无数人的心田上。现在就让我们借助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开展一次品赏百合花的语文活动。

(板书):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林清玄

二、活动目标:

这次活动我们要: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感受百合花的品质精神。

课件:品味优美语言,

感受百合精神。

三、整体感知:

现在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后,试着以百合的口吻讲述它的成长经历。

(老师配乐范读。        提3名学生谈感受。)

四、重点赏析:

(一)环境

课件:百合花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生:人迹罕至,无人问津。缺少温暖、呵护,没人关心的地方。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样的环境?

生:恶劣!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它是多么孤独多么弱小,真像一个弱小的孩子被扔到了偏僻遥远的荒郊野外。

(学生阅读,思考。提名)

师:(提名评读)

生:答

生:读。

师:好。有点儿意思了。

(二)第三段

①齐读

②自强自信

师:百合为什么要一遍遍地强调“我要开花”

(稍停,学生思考。)

生: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百合花要一遍遍地给自己打气,一次次地强化自己开花的信心和决心。

③开花的理由

师:百合花一次次地强调“我要开花”,他开花的理由有哪些呢?

(稍停,学生思考。)

生:“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稍停,学生思考,讨论。)

生: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美丽和芳香;开花结籽,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花。

师:说得太好了。百合又说:“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开出美丽的花就是用行动对杂草最好的反驳!

让我们把自己当成百合再来说一次:我要开花——

④排比

师:连续几次说出我要开花,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排比。

师:怎么读?

生:逐渐加强。

师:好,就让我们逐渐加强把(大屏幕上)红色的文字读一遍。

(老师可以范读。)

生:(齐读)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都要开花!

(三)、第五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生: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师:为什么“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生:战胜环境,历经磨难的回忆;开花后的骄傲欣慰;成功的喜悦。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是啊,这是辛酸的泪滴、是欣慰的泪滴。

(四)采访

(学生分组扮游客、杂草、凤蝶鸟雀、盛开的百合。准备接受采访。)

师:(采访1个蜂蝶)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百合花,你有什么感想?

生:百合花太美丽了,我要和她成为好朋友。

师: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请坐。

生:当初我对百合花嘲笑、讽刺,现在充满了敬佩。

师: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请坐。(采访2个盛开的百合花)

生:我们要继续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师:您的成功得到了无数人的欣赏。请问您是怎样看待名利的?

生:我们开花并不是为了得到名利,只是为了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师: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采访1名游客)您好。从百合花的故事中您得到哪些启示?

生:百合花不断地努力,终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让我懂得了,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只要自强不息,努力坚持,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成功了仍继续努力,不求功利。百合花有着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师: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请坐。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提3名学生谈。)

生:自强。自立。淡泊。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自强   自立  淡泊。

(提名回答)

生:答

师:老师也想到了——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五)质疑

师:赏花至此,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课件):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生:题目为什么是:《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提3名学生谈。)

生:答

师:(提升):显然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寓言故事。百合花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作者赋于百合花以人的品质、人的精神。百合花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感染了人们的心灵。所以作者把文章的题目定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五、拓展迁移

师:回视我们的内心,是否也有一束百合花静静地绽放?

(学生静思。提两名回答。)

生:

师:(提示)您有没有过坚强自信战胜困难的经历

生: 

师:(结束语)愿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上都永远盛开洁白美丽的百合花。

下课

百合花篇二

1、 在折成双三角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看图示折成青蛙。

2、 通过观察折纸步骤示意图以及教师的示范、讲解,巩固学习双三角的折法。

3、 喜欢进行折纸和青蛙的活动。

1、 教师折好的“青蛙”一个。

2、 青蛙折纸步骤示意图。

3、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记号笔若干。

:看图示折叠青蛙。

:双三角的折法。

师:今天有一个小动物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你们猜猜看会是谁呢?老师先说说这个小动物的特点,然后请小朋友来猜。

师: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候有尾没有腿,大了有腿没有尾。

幼:青蛙。

师出示折好的“青蛙”。

师:你们知道老师折的是什么呀?

幼:青蛙。

师边说边让青蛙跳。

师:我是小青蛙,我会跳、跳、跳。

小朋友好玩吗?

幼:好玩。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只青蛙玩玩呀?

幼:想。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看不懂的疑问,师幼共同探讨,知道每一步该怎么折.

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图上的虚线表示什么?

幼:需要折叠的。

师:图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幼:箭头向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折。

师: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不懂得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幼:提出疑问。

1、教师根据图示,边示范边讲解。重点巩固双三角的折法。

师:先把正方形纸对折,然后用短边对折后放开,留下中心折,用不可打开的边对中心线折正反两次,打开一边,用手把底边沿折痕往里压,变成三角形的一半,在压另一边,边成双三角。

2、教师在折成双三角的基础上继续折成青蛙。

师:现在我们继续往下折,每折好一步,用手压痕,将边与边对整齐。

3、师用笔画上青蛙的眼睛和花纹。

师:现在我们把青蛙折好了,接下来我们要帮青蛙画上眼睛和花纹。

下面请小朋友来折青蛙。(鼓励幼儿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眼睛和花纹。)

师: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小青蛙与同伴一起进行小青蛙比赛活动,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远!谁的青蛙跳的高!

百合花篇三

作者: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拚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又问:“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这都怪我了。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

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的走来。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百合花篇四

礼品内容:精美鲜花花篮一个

包装规格:精美花束包装

礼品内容:水仙百合(一扎)瓶装鲜花一束

包装规格:精美瓶装鲜花包装

水仙百合花语是喜悦、期待相逢。两地分离的情侣彼此送上这款鲜花,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

礼品内容:百合鲜花一束(5枝橘黄色百合花)

包装规格:精美鲜花包装

见到你我就快乐。与你相逢,百合也快乐成了金色笑颜。祝愿我们之间的感情将永远明媚鲜艳。

礼品内容:鲜花一束(9支多头白色香水百合)

包装规格:花束精美包装

无论曾经几何,面对住在医院里的她/他,你是不是应该去看看呢?美丽的香水百合,会给到病人意想不到的清馨和温暖!

礼品内容:哀思花篮一个(4枝多头百合+白色小菊花)

包装规格:精美鲜花花篮包装

思念是忧伤的,因为少了你的欢笑;思念是幸福的,因为充满了有你的回忆!

礼品内容:香水百合2朵,红玫瑰9枝,满天星、进口小菊适量

包装规格:婚纱纸圆形包装

香水百合2朵,红玫瑰9枝,满天星、进口小菊适量,婚纱纸圆形包装。

百合花篇五

;

永日向人妍,百合忘忧草。

——晁补之《生查子》

每年清明、冬至将临,我们都会去龙华陵园拜祭茹志鹃和王啸平老师。一两天后,王安忆、王安桅就会打电话来:“你们又去看过爸爸妈妈了,谢谢噢。”我们谁也没告诉,不明白他们怎么知道的?后来才明白,是因为我们留在那里的痕迹:两支洁白的百合花。

最早知道《百合花》和它的作者茹志鹃,是在我初中的语文课本里。军队中的一个小通讯员为伤员向老百姓借被子,一位新媳妇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故事曾经让多少人感动。在纪念茅盾先生逝世的日子里,茹志鹃写悼念文章,深情回忆1958年,她几经退稿后发表在《延河》的这篇《百合花》。由于茅盾先生的赞赏和推荐,《百合花》继而在《人民文学》转载,从此成为茹志鹃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家喻户晓。

茹志鹃,我们少年时的偶像。若干年后,她竟能与我们面对面讲文学,成为殷慧芬文学生命中的“贵人”。这是说什么也没想到的。

认识茹志鹃,我比殷慧芬更早。

1977年5月,“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上海召开文艺座谈会。那是粉碎“四人帮”后上海文艺界的一次盛会,参加会议的有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摄影等各方面文艺人士660人。既有巴金、赵丹等著名文化大家,也有像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被编在文学第一组,成员以小说散文的作者、编辑为主,召集人为于炳坤、范政浩、菡子,共27人。茹志鹃被编在文学第二组。那时上海作协尚未恢复,茹志鹃的工作单位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

我和茹志鹃虽不在一个组,但在大组交流会上还是能见到她。最后一天大会,巴金有个《第二次解放》的发言,茹志鹃也有个题为《迈开新的一步》的发言。我记忆犹新的是她说当年参加新四军的时候,“带领担架队,管理俘虏兵,设茶水站,烧面疙瘩”的经历。我初中时读到的《百合花》,应该是她那时的生活积累。她说:“在行军的途中,在宿营的时候,在背包上,在草堆旁,我开始了创作。”“1955年,我转业到上海搞文学工作,在去上海作协报到的第一天,正好作协门口发大水,我赤了脚,背着和我同去报到的战友,是这样走进作协大门的。”茹志鹃说得那么生动形象,她的这段经历如同电影画面,深印在我记忆中。

这次座谈会之后,《上海文艺》复刊,上海文联、作协等机构也开始筹备恢复。作为《上海文艺》联络的年轻作者,我也参加过几次刊物的组稿会,其间与主编巴金、执行副主编钟望阳、编辑茹志鹃、唐铁海、赵自等均有见面机会。

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外国短篇小说》,三本,蓝封面。“文革”刚结束,中外名著供不应求。当时的《上海文艺》编辑部集中购了一批《外国短篇小说》,然后给作者寄发购书券,那是一张油印的通知,作者再凭通知去编辑部购书。我收到后,让殷慧芬去《上海文艺》取书。这也许是她第一次踏进巨鹿路675号。回来后,我问:“顺利吗?”她说:“很顺利,编辑部在开会,我说是来领书的,一个女同志就拿了这套书给我。”她简单描绘了那女同志的外貌、年龄。我说那就是茹志鹃老师啊。她啊了一声,有点为与茹老师失之交臂而遗憾。

谁知十多年后,她竟成了茹志鹃老师最喜欢的作者之一。她可以在茹老师愚谷邨的家里随便进出,可以像侄女一样向茹老师无所顾忌地倾诉衷肠。

茹志鹃那时是上海作协的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也是那次评奖的“评委会”主任。我有点受宠若惊,不知道怎么去感谢茹老师,只是有点书呆子气地想,好好写,写出好作品就是对茹老师最好的感恩。

茹志鹃主持领导上海作协期间,为培养年轻作者,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那就是拍板创办以学习班形式的“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作协副秘书长宗福先负责“青创会”的具体工作。负责“教”的,是凭茹老师的人脉关系在全国请来的著名作家评论家,而“头”正是茹志鹃、宗福先。因此,确切地说,茹志鹃、宗福先是“青创会”真正意义上的“教头”。

“青创会”期间,殷慧芬写了两个短篇:《衣飘飘兮袂举》和《另一个世界》。学习结束,《上海文学》发表了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金宇澄的《风中鸟》和殷慧芬的《另一个世界》。这是她第一次在上海的重要文学刊物上亮相。之后,她便一发不可收。

1990年6月,殷慧芬在《上海文学》发表小说《厂医梅芳》,茹志鹃大加赞赏。她对责任编辑张斤夫说,她要找殷慧芬谈谈。

与茹老师约了见面时间后,殷慧芬根据张斤夫提供的地址,去拜访茹老师。那是一个下午,她第一次去愚谷邨茹老师家中。

殷慧芬是一位女作家,她好像是挟着她那一股女性特有的温馨气息,还有女性特有的那种锐利的目光,走进文坛的。她笔下的女性写得特细致,她了解她们,也能欣赏她们。一直到《厂医梅芳》后,她好像又顿悟到她不但是一位女性,她还是一位工厂里的女性。于是《蜜枣》《欲望的舞蹈》《迷巷》,工厂里的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刚进厂的小女工,陆续不断。

文坛内外常有“机器旁边的生活枯燥无味,因而难写难看”的感叹,殷慧芬则将车间里的人写得有血有肉、情采跃动,八小时内外的生活充满悲欢,叩击心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突破。

我呼唤、我期待着殷慧芬式的群体出现。

有位五十年代就出名的工人作家后来遇见我,与我开玩笑:“茹志鹃为了捧你们家的殷慧芬,把我们都贬下去了。”言语之中不乏有些许嫉妒。

读着茅盾为茹志鹃写的序,再读茹志鹃为殷慧芬写的序,我内心充满感动,那是一代又一代老一辈作家对年轻作家的搀扶、提携和鼓励呵,是作家间的相濡以沫,是文学界的薪火相传。

茹志鹃离休后,殷慧芬成了她家的常客。好几次,到了吃饭的时间,她和茹老师谈兴正浓,便面皮厚厚赖在那里,茹老师一家吃什么,她也吃什么。那时,王安桅住在增配的底层亭子间里,饭菜有时是安桅从他那里端上来的。

都说王安忆的父亲王啸平秉性耿直,有他不喜欢的人到他家去,临走时他会对着别人的背影扔杯子。可他与殷慧芬很投缘。殷慧芬与茹老师拉家常时,他经常插话,有时说得比茹老师更多。至今,我们家仍留存着王啸平题赠的书,如《和平岁月》等。茹志鹃1998年去世后,王啸平很沉闷。有一天,我们去看他,他拿出黄宗江、阮若珊合著的《老伴集》,说书中写了他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遭遇。我一页页地翻,想看看书中怎么写的。他说:“你拿回去,慢慢看。”后来这本书就一直留在我们家里了。

殷慧芬一次次地去,目睹了茹老师家里那个房间的变化。她最早去时,坐的那对旧沙发后来换成了皮沙发,那是王安忆用稿费买来孝敬她父母的。

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茹志鹃还兴致勃勃地找出旧日的照片给殷慧芬看:一个脑后挽着发髻,姿态优雅、容貌美丽的女子坐在藤椅上,额前一撮长长的刘海,是个很典型的旧式家庭的女子。茹志鹃说:“这是我母亲。”母亲温柔而刚强的不幸人生让她难忘。三岁丧母,父亲弃家出走,茹志鹃兄妹五人只得风流星散,寄人篱下。兄妹中最小的茹志鹃跟着祖母辗转上海、杭州两地,依靠糊火柴匣子、锁纽洞、洗衣服等手工活苦度时光。巨大的家庭变故、母亲和祖母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她人生的记忆中。在茹志鹃很久以后的写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散文《我能忘吗?》《紫阳山下读“红楼”》以及她给爱荷华聂华苓的信中,都可读到她苦难和辛酸的少年。

祖母亡故后,13岁的茹志鹃和长她两岁的四哥相依为命,在杭州的紫阳山下,仅仅读过一年小学又停学的她,拾着柴禾,读着借来的《红楼梦》,一遍、两遍、三遍,直至九遍,在半懂不懂的阅读和背诵中,送走了艰辛愁苦,“红楼”悄悄滋润了茹志鹃文学的心。

离开紫阳山后,茹志鹃沦落在上海的孤儿院,以后又住读过上海妇女补习学校、寄宿过教会女子中学、又在浙江武康县中学读了初三,颠沛流离、前前后后总共读了四年书,同时也读了人间这部大书、旧上海的五方杂处世态炎凉。1943年,18岁的茹志鹃跟随长兄参加新四军,之后,开始了她崭新的人生。在部队,在文工团,茹志鹃演戏、唱歌、跳舞。在通宵行军的间隙中,就着月光,垫着背包,茹志鹃写下了歌词、快板、广场秧歌剧。合着行军的节奏,不知不觉地,她在走近文学,以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百合花》。

1958年,《百合花》的横空出世,并被茅盾先生高度赞赏和推崇,对于王啸平的右派家庭的意义不言而喻。

茹志鹃66岁的生日是在河南开封过的,那年《上海文学》举行笔会,去了开封。笔会期间,殷慧芬和茹志鹃住同一房间,朝夕相处,听她说过去的故事。

在茹志鹃简单的生日庆典上,她欢喜地接受了大家赠送的近乎于吝啬的礼物:一只质朴的景泰蓝手镯。她开心地戴在手腕上,祝愿年轻作者在像她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这样开心的时刻。经历过种种人生坎坷、战争的劫难和光荣,也经历过文坛的风风雨雨,66岁的茹志鹃那时已经寻找到一种平和的心境。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的手腕上常常戴着那只景泰蓝手镯。通过手镯,她似乎仍在和年轻人谈小说。

1996年,文汇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海派女作家文丛”,十四本。老一辈的上海女作家有茹志鹃、黄宗英,年轻作家居多,王安忆、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等都在其列。集体签名售书那天,年逾古稀的茹志鹃也赶到书店。

女作家挤在新华书店办公室休息的时候,她把殷慧芬拉到身边,凑着她的耳朵说:“我要对你说两句悄悄话,你那个工厂啊,千万不能放,那里有你自己的东西。有些人写的是工,你写的是人,你要坚持。”殷慧芬心里顿时腾起一股热流。“写人,写自己的东西。”因为有茹志鹃不断的提醒、鞭策和鼓励,成了殷慧芬之后文学创作中的一盏明灯。

这套“海派女作家文丛”,后来因为某些复杂的原因,有一部分稿费没有着落,年轻作家们鉴于茹志鹃的名望,叫一声“茹老师”,就把这“世界性”的难题拜托给她了。茹志鹃又是打电话,又是找人,谁知还没等到结果,她就打起了退堂鼓:“书出得很漂亮。因此稿费的事,我本人想算了。”此时的茹志鹃像是一涧久经坎坷的山泉,越发单纯清澈。

王安忆走上文学道路在茹志鹃看来似乎是个意外。安忆16岁,去安徽淮北插队,村里只有她一个知识青年,远离家乡又寄人篱下,十分苦闷。茹志鹃没法照顾女儿,为排遣女儿的郁闷,唯有通过写信。母女俩通信十分频繁。往往是一封信写出后,回信没到,就写第二封。在信中,茹志鹃发现了王安忆写作的天分。王安忆步入文坛后,在上海作家协会的一次王安忆小说研讨会上,茹志鹃还提到她们母女间互相通信的往事。

茹志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并培养了王安忆,在八十年代又发现并培养了殷慧芬,真可谓慧眼独具。

茹志鹃对殷慧芬创作上的指点,显然是一种经验,她在殷慧芬的小说叙述中一定发现了什么。这对于殷慧芬,却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启悟。殷慧芬顿时明白她几十年的工厂生活,在她生命中的真正意义。此后出版的殷慧芬小说集《欲望的舞蹈》,茹志鹃亲自写序,并让儿媳妇冯平誊写得方方正正给殷慧芬寄来。不久在嘉定召开的殷慧芬作品讨论会上,王安忆提到茹志鹃为殷慧芬作的序,说:“妈妈年纪大了,你蛮好叫我写的。”后来安忆果然为这本小说集写了一篇长达六千余字的评论:《告别青春的回忆》。

茹志鹃在儿女小时候对他们要求很严格,儿女长大后却很开明很宽容。儿子王安桅结婚后,忙于奔波,迟迟没有生儿育女。我们有时与安桅开玩笑,茹老师那么喜欢小孩,你们是不是应该生个孩子,让她开心开心?王安桅说,母亲很大气,始终尊重和体谅他们夫妇的选择。

老年的茹志鹃对儿女生活上的关心可谓体贴入微。有一次王安忆回娘家,说起她闻了隔壁人家烧的家乡菜“梅干菜烧肉”,香得她都馋得流口水。茹志鹃听后,赶紧也烧了一碗,专门给安忆送去。茹志鹃夸外孙攀攀时候更是满脸笑容,两眼发光。那种神情深深地让人感动。

1994年,我们家的孩子高中毕业。正处于叛逆期的小家伙能不能如愿考上高等院校,我们心中颇为忐忑。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增加保险系数,我们请茹志鹃给高校写了一封推荐信。茹志鹃欣然命笔,在信中说了我家那小子许多好话。后来,小家伙临考前最后三个月发力,以高出“一本”录取分数线30分的成绩,如愿考上第一志愿。茹志鹃的推荐信虽没用上,但她对下一代如此关爱却令我们难忘。

《上海文学》执行副主编、评论家周介人终于病倒。1998年春天,年老体弱的茹志鹃去医院探望。作为周介人的前任,曾经担任过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的茹志鹃,深知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的艰难和苦衷。面对十年殚精竭虑、衣带渐宽的周介人,她饱含深情地自责:“小周,我退下来的时候正是刊物最难的时候,你为这本刊物消耗太多心血,你的病我有责任,我对你不住。”病榻上的周介人被这番剖心沥胆的话,牵连出满腹的甜酸苦辣,几乎难以自持。

1998年8月,56岁的周介人去世,给了茹志鹃“很闷”的打击。不久后,她也病倒了。

那一年的一个秋日,我陪殷慧芬去华山医院探望病中的茹志鹃。

病房很安静,茹志鹃穿一身蓝色病人服,坐在靠门口的地方看书,光线从窗外射进来,照着她花白的头发,显得清清爽爽。看到我们走进病房,她面露笑容,然后就不停地与殷慧芬说话,话题自然离不开殷慧芬那时的创作。殷慧芬说她正在写一部反映工厂生活的长篇小说,她连说好好,你几十年的工厂生活积累,千万不要丢。殷慧芬说的那部长篇,就是后来获得多项殊荣的《汽车城》。

与殷慧芬说话的时候,茹志鹃不时向窗外张望,天色稍有阴沉,她又为我们担心:“天要下雨了吧?你们住郊区,路远,回家不要淋到雨噢。”听她这么说,我不由想到我母亲,每次去看她,她也总是要我们早点回家。她们的心里总先想到晚辈。

临近四点的时候,茹志鹃开始看手表,她说外孙攀攀要来送菜。“烧的是甲鱼汤,是攀攀一手采购、冼净、烹烧的。攀攀会煮很好味道的菜。”说这话的时候,她脸上的表情俨然是个外婆。仿佛真有心灵感应,不久,一个二十岁的大小伙子小心地提着保暖壶跨进了病房,口袋里还揣着送给外婆的袖珍激光唱机,唱机里是一张怡情养心的唱片《天空和星座》。茹志鹃心痛地替他擦汗,看不够似的说:“攀攀呀,是我的‘一帖药’呀。”在攀攀“一帖药”的催促下,老太太品着外孙烧的甲鱼汤,眉开眼笑。

这样甜美的、很平和很家常的时光,居然不能永远。1998年10月7日,茹志鹃与我们天人两隔,她去世的时候73岁。

站在茹志鹃家里的灵堂前,瞻仰着她的遗容,那是张多年前她在作协大院里照的相片,照片上的茹志鹃在夏日的阳光下笑得十分灿烂。当年她曾毫不忌讳地说,以后这就是我的遗像呀。一语成谶,茹老师带着这样单纯的笑容离开了人世。

自然界的百合花会凋零,茹志鹃的《百合花》却永远飘香留芳。

相关热词搜索:;

百合花篇六

《心田上的百合花》人教版新课标《教与学》中的一个阅读材料,是配合第一单元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一个阅读材料。选择此文,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快乐。本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断崖边上,长在杂草丛中的一株百合,为了完成一株花的使命,不顾身旁杂草的冷嘲热讽,努力释放自身的能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根据教材与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预设了三个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品味语言,感悟百合花的精神。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百合花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

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为:

抓住重点句段,品味语言,学习百合花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

基于以上所述,我确立了这样的设计理念:

“阅读是心灵浸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我努力让学生敞开心扉去触摸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字里行间感受百合花那种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预设了五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据词猜物,整体感知。

板块二:走进文本,初识百合。

板块三:品读语言,走进百合。

板块四:倾吐心声,流露收获。

板块五:课堂小结,寄予希望

板块一:据词猜物,整体感知。

根据精神品质的词语猜猜所代表的事物,由此引出写作方法,随机板书: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顺势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心田上的百合花》。

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时自己尝试解决疑难。

指名读词语,说说词语的分类,学生在今后读书的过程中也会养成分类积累的习惯。然后在让学生运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的设计符合人的阅读习惯,自己尝试解决疑难的阅读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

板块二:走进文本,初识百合。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心读文,想想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请学生读一读句子,圈一圈词语,写一写感受。

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老师随机点拨,并请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独特理解。

板块三:品读语言,走进百合。

课文是描述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到底是什么使杂草变为美丽的花?

主要抓住“纯洁的念头”,引读百合先后三次说的话。

预设一: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请同学划出百合花是怎样努力的词语?根据学生划出的词语感受到百合花为自己纯洁的念头而付出的努力。

预设二:

让学生读句子,感受排比句式的气势,练习朗读。

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

在朗读中升华感情。

预设三:

理解“谨记”。在“全心全意、默默地”两词中感受百合花的价值。

师生合作朗读,引读百合花说的话——三次“信念”

引读:当它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的时候,它心里有一个纯洁的念头——

生齐读: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引读:当它受到野草的嘲笑时,它有一个纯洁的念头——

生齐读: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引读:当有一天百合所生活的偏僻遥远的山谷成为百合谷的时候,它还是有一个纯洁的念头——生齐读: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通过师生引读,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种纯洁的念头就是一种“信念”,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信念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此时,孩子们不仅是在读文字,仿佛自己也是百合花中的一员,自己也有一种奋力拼搏的愿望。

板块四:倾吐心声,流露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学生交流,教师评议。

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是《心田上的百合花》,可谓是水到渠成。

板块五:课堂小结,寄予希望

最后老师提出希望,希望百合花这样的精神能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心中。在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的时候,想想山谷里的百合花,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走得更加从容!

最后我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由学生板书和教师板书两块组成。学生板书自己读出了怎样的百合花;教师归结板书百合花的美好品质应根植于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