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笔砚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不同学期和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如果您正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您一些启示。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网易娱乐新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

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许多适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br评价:背的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齐读)。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我的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我们也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

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诗配音朗读)。

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

(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

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1、你们学得真好,虽然只上了一节课,但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给你们,看谁能接住。出示带苹果的生字,学生认读。

2、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许多,只要你能把两个生字宝宝写漂亮,看他们停在田字格里,谁认识他们?要想把这两个字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细观察,谁愿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师范写。学生写字。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四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

2.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幻灯(或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偏僻的山野。诗题的意思是: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时省蓬溪县)主薄。他以苦吟著称,“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1.指名试读,教师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精讲。

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又多又深。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指在松树底下。言,说的意思。采,采集。这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这句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点拨: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1.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朗读指导:

诗题“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用生字组词。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5寻隐者不遇

地点 人物 对话 内容

? ? ??松树下面 我 问 你的师傅在家吗?

童子 答 他采药去(了), 云深(雾大)不知(去向)。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五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公开课教案: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同学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同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同学“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同学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布置: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同学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同学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同学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身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到此环节,同学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同学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同学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扮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扮演的过程中,使同学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扮演后注意从同学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同学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同学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同学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六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七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八

本诗浅显易懂,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之中,非为理解诗词含义,应重在让学生了解苦吟诗人作者贾岛,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形式——隐者。故而教学本诗,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补充的课外资料,深刻认识古诗所蕴含的语言密码,了解古典诗歌所深藏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资料补充,读写结合。

【学习方法】阅读感悟,对比体会。

【教学重点】了解本诗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的思想内涵——隐者的精神内涵。

一、借助故事,初识苦吟的作者(3分钟)。

1.出示《推敲》故事,让学生自由阅读,说说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人?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但他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他自己也写诗自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贾岛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并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板书课题,及诗人,指导书写寻,隐,遇。

解题:题目中的寻,什么意思?隐者什么意思?从题目看,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寻找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寻找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的情境写出来的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吧。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文的大意。(5分钟)。

出示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朗读,划出节奏,概述诗句意思,试着默写。

检查:1.有节奏的朗读;

2.解释诗句含义(一人两句,小组完成,两组),(两人一组,对话完成)(一人完整解释)。

3.尝试背诵。

三、读写结合,感悟语言的凝练(8分钟)。

1.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能算得上是苦吟而得吗?(学生发表见解)。

2.补充诗句,感悟文体。(老师将这首诗变一下表达形式,期待你们填上你们认为合适的句子。)。

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同桌两个合作,填写合适的诗句)。

松下问童子,?(汝师在何处?)。

言师采药去,?(采药与何方?)。

只在此山中,?(山中哪一隅?)。

云深不知处,!(何日得仙迹,无心其奈何!)。

大家看,这首诗是否还可以这样写:。

课件出示:

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父只在此山中,山间云深不知处。

你们同意这样写吗?为什么?

总结:这就是诗歌的凝练!可以用四句,就绝不用八句;可以用五个字,就绝不用七个字。写诗,可不能像我们写作文一样,可以去凑字数,否则,那就不是诗了。

四、品析词句,认识隐者的高洁。

1.改编故事,发现文字密码。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老师用课件出示改编后的小诗:

树下问童子,言师采菜去。只在此田中,菜多不知处。

(待学生笑声停下后,师说,看来题目也得改改,叫作——寻菜农不遇,这样才会匹配。)。

你发现了什么?

2.品析词句,解读文字密码。(四人小组探究完成)。

预设:

(1)松,你会想到什么?“寿比南山不老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岁寒三友”----所以松象征着隐者的——高洁,不屈。(透过文字,我们读懂了作者的意图,这就是文字密码。)。

(2)药,在本诗中,到底指什么呢?(治病之药,济世之药)。

古代读书人崇尚“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般的读书人,多少都会一些医术,有一些世外高人,更是精于医术。本诗“药”字一字,可以认为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也可能是济世救人的良方。

所以,由药字可见,这是一位身怀医术的高洁之士。

(3)山,看到这个山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预设:

险峻的峭壁,巍峨的高山,俊秀的山岭,郁郁葱葱的林木,等等,

你想到了哪些山的名称?

引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李白眼中飞流直下的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悠然采菊的南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西塞山?

到底是哪座山,重要吗?由这个山字,你又读懂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隐者?(胸怀宽广,虚怀若谷,与世无争,愤世嫉俗)。

3.总结:诗读至此,你是否发现,贾岛笔下的每一句,每一个词语,都与题目的隐者有关系?每一句,每一个词语,都是围绕着隐者的特点来写的。

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带着我们现在的理解,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示范读诗,读出平仄音调。

作者贾岛,真是当之无愧的“苦吟诗人”。短短的二十个字,用问答的形式使一位世外高人跃然纸上,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作者的写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背诵一遍《寻隐者不遇》吧!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九

一、教学目的:

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

(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板书设计。

松下问童子,(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羡慕)。

云深不知处。(向往)。

(弥漫,缭绕)。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题想诗境。

抓字眼明诗意。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十

诗人非常仰慕隐者的大名,很想去拜访他一下。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就上路了。 诗人怀着愉快和期盼的心情,边走边看着身边的景色。只见路旁各种鲜花争相开放,清香怡人。绿草在晨光中还沾着许多露水。高大茂盛的树木,上面还有小松鼠跳来跳去,都看不过来了!

不一会,诗人来到两条小路的路口中,诗人蒙了,不知去路。这时他看见前面的松树下有一个小童子,他忽然想到该问问童子,就问童子说:“请问,隐者在哪儿呀?”童子说:“你问我师傅呀,他一早上山采药去了,您有何事呀?我是他的徒弟,您和我说吧。”

诗人问:“那你知道他在山的哪处吗?”童子说:“就在这座大山里,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哪。”童子又说:“你有急事吗?如果有急事等上一等,不急就改天再来吧!”诗人说:“我不急,改天再来吧。” 诗人听着童子的话,望着远处云雾弥漫的山林,心生感慨:隐者远离尘世,以深山为家,与松林为伴,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真是令人羡慕呀!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背诵本诗,正确美观地默写本诗。

2.掌握字词句意思,将诗意说准确、具体、丰满。

3.凭借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

1.推敲的故事——引入贾岛。

唐朝有个诗人,写诗特别讲究。有一回,他写了一行诗“僧敲月下门”。可是他对这个“敲”字还不太满意,换个“推”字吧,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不满意。走在大街上,他就这样一边做动作,一边不停地念:“僧敲月下门,僧推月下门。”看到他这个样子,过路的人都笑话他,可他一点儿也不在意。结果迷迷糊糊中,他撞倒了当时做大官的韩愈的侍卫队上。哎呀!这还了得!侍卫立刻把他抓到韩愈面前。韩愈了解了情况,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和他一起研究,最后定下了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好。从此,这位大诗人就以“推敲诗人”的美名名扬天下。你们想认识这位写诗特别认真的诗人吗?(板书:贾岛)。

3.读了诗题,你还想知道什么?质疑。

板书:谁寻?为什么寻不到隐者?隐者是谁?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串串的好奇和疑虑,轻轻拂去时间的尘埃,翻开被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清扫过的诗行,走进贾岛精神世界里最幽深的角落,伴随他一起寻找心中的向往和渴望。

二、反复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做记号。

2.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行诗句。

3.说通顺。

再读全诗,质疑: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哪怕是一个字、词。

——真正的高手看起来总是很平常的。这首诗读起来好像并不难懂,但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贾岛写诗是特别讲究,要不然怎么能被称为“推敲诗人”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边对照诗,一边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看看这首诗除了字面的意思,究竟还有什么魅力让它得以流传至今。

4.说具体。

自由说诗意。

说话发散点——松树外形、童子(儿童诗相机)外貌、动作、采药?(逍遥的生活方式)。

5.说生动,说饱满。

点拨:简洁——以问代答。

三、再现情境,深化诗意,凸现情感脉络。

1.化境——想象。

让我们伴着音乐(佛教音乐《静心曲》),随着诗人轻快的脚步出发吧!请闭上你的眼睛。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诗人心情很好(词串:兴致勃勃、乘兴而来、兴趣盎然、兴高采烈……),想起自己那位隐居在山林里的好友,便兴致勃勃地上山找他来了。在一棵遒劲的古松下,就看见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你看见了那棵大大的松树了吗?(看见,什么样子?)。

——那个小男孩你也看见了么?(看见,什么样子?)。

——诗人快步迎上前去,兴冲冲地问道:“你师父到哪里去了?”(想象诗人此刻的心情吧,问话时该用怎样的语气?)。

——童子抬起头来,有礼貌地回答:“---------”

——“哎呀,他到什么地方采药了呢?”“天哪,我乘兴而来,真是太不巧了。”

——“回先生话--------”

——“噢?他到底在山的什么地方呢?能说的清楚点儿么?”“---------”

2.升华——说话。

睁开你的眼睛(关音乐)。

——你看到了那座座大山了么?你看见了那迷蒙的云雾了么?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

——说话练习:云海(发散:能把眼前的美景描述出来吗?)。

3.吟哦——背诵。

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哪!在这儿生活在这儿隐居,真是自由自在,飘飘欲仙哪!望着茫茫的大山,起伏的山峰,想着正在深山中采药的友人。诗人贾岛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范诵——引诵——再引诵——学生情不自禁跟诵——全体高声吟诵。

4.凝情——书写。

带着一丝失望,带着一丝羡慕,带着对隐者那白云般高洁、青松般坚韧、童子般纯真的心灵世界的向往,诗人贾岛回到家中,挥笔写下了为后人广为传诵的这首诗《寻隐者不遇》。(坐姿、写字姿势)。

四、巩固。

——贾岛的诗刚写好,一位姓王的朋友正好来拜访他,看见贾岛坐在课桌前,快步走上去问:“贾兄啊,最近又有什么新作啊!”

——“王兄啊……”(生读诗)——“松下问童子,贾兄问了什么呀?”

——“只在此山中,是谁说的呀?”——“那么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噢,原来把问话都省略了呀!妙哉妙哉!难怪人们都称‘推敲诗人’呢!”

五、拓展《剑客》。

中国古代,文人其实都有当文官报国救世界的梦想。真正让他做了官,倒也未必是个优秀的管理人才,大诗人李白就是个好诗人却不是个当官的好料子。贾岛同样如此,大家请看:

——也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十二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以下是“寻隐者不遇古诗”,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唐代诗人贾岛很喜欢交朋友。

他听说山里隐居着一位高人,便想去拜访那位高人。他准备了一天的干粮,背上包袱,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他来到山上,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叽叽的鸟叫声,他也不觉得累了,心想: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到了中午,贾岛吃了点干粮就又继续赶路。眼看太阳慢慢偏西了,他心里不禁着急起来,过了几个弯,他看见远处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便快步走去,发现了一个茅草屋,外面一个院子,(新年礼物)房屋上有几根南瓜藤,藤上挂着几个大南瓜。贾岛看见松树下有一位童子在扫地,便问道:请问这里可有一位高人隐居在这里呀?施主说的可是我师傅?我师傅就隐居在这里。童子回答道。哦,请问高人在哪儿?您找他啊,真不巧,师傅去采药了。高人在哪里采药呢?诺,童子往山那边指了指,我只知道师傅在那座山里采药,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儿。那高人什么时候回来呢?少则三四天,多则七八天。

贾岛听后失落地走了,边走边吟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昨夜的一场蒙蒙春雨,给大山洗了一个澡。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清丽脱俗。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翠绿的柳叶点缀在绿色的山林中。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整座大山,好像给整个森林披上了白茫茫的纱巾,就像传说中的灵山一样云雾缠绕。一个个笋芽儿破土而出,好奇地张望着四周。他贾岛,迈着轻松地步伐,踏着石头铺成的山间小道,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它那位隐居在山林里,多年不见的至交。

快到中午的时候,贾岛终于看见了至交的家一间茅草屋,草屋四周有一圈长长的竹篱笆,旁边还有一棵挺拔高大的松树,在松树下面有一个童子,他正在清扫院落。贾岛看见了激动地走到松树下面,拱着手,彬彬有礼地问: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在家吗?童子好奇的打量了贾岛一番以后才回答,您来得真不巧,我的师傅不在。贾岛着急地问:那你的师傅到那里去了呢?我的师傅到山上采药去了。童子回答说。贾岛紧追着问:你知道在山上的哪个地方吗?童子指着那座山说到:巍峨的大山,云雾缠绕,我也不知道我的师傅在哪里。贾岛听了唉声叹气,遗憾地说到:我们两人好朋友已经有十多年不见了,这次,我千里迢迢地赶过来,特地来看望他老人家,可是他偏偏上山采药去了。小师傅,那你的师傅要什么时候回来呢?先生,我的师傅起码晚上天黑了才回来。贾岛听了以后跟童子说:晚上我等不了了,那先我走了,等你师傅回来时请你代我向他老人家问好,就说贾岛来看望过他了,再见了小师傅。

这一天我写了一首诗,突然想起了一个隐居在山林里的老朋友,于是准备去拜访他。

那天我正好没有什么事做,就来到了他隐居的山里,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只见一棵棵松树苍翠挺拔,一丛丛鲜花争奇斗艳,一道道瀑布蔚为壮观,一朵朵白云环绕群山。令我深深陶醉,我感觉我来到了人间仙境。我走在曲径通幽的山路上,发现竟然有几只野兔在吃草,远处隐隐约约有一只小鹿在吃树叶,不时的到处看看,我不禁羡慕起好友住在这诗情画意的地方。

到了好友的家门口,发现有一位5-6岁童子在和一只小花狗玩游戏,我慢慢走过去,怕惊扰了他,轻轻的问:小朋友,你师傅在家吗?男童抬起头,停顿了一下告诉我师傅不在家,进山采药去了。这时他旁边的小狗汪汪汪的叫了起来,好像在怪我打扰了它平静地生活。我接着问童子知道师傅去哪里采药吗?童子说:师傅就在这座山里采药,但是山里云雾弥漫,而且山路曲折,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在什么位置。我只能在那里等待,等了很久朋友都没有回来,我只好回家了。

回来之后我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十三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 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 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 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十四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1、以图为导入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十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文解释】。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词语解释】。

言:说。

处:去处。

【赏析】。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优质16篇)篇十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吟诵演画,品诗味。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相关范文推荐

    有一种滋味(精选17篇)

    优秀作文不只是字句通顺,而是需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一种独特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选段,希望能够给大家展示出作文的魅力和特点。芭蕾舞演员的成功,就

    热爱生命高二热爱生命高一(模板18篇)

    优秀作文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独特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常言道:“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

    申报高级教师述职报告借鉴范文(17篇)

    还可以通过述职报告向上级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指导。下面是一些写述职报告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上期担任c124班主

    小班科学有趣的蛋教案(汇总19篇)

    小班教案是教师与幼儿互动、合作的重要工具,可以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小班教案示例,以供教师们借鉴参考。小朋友认一认,

    珍惜地球倡议书(实用13篇)

    参考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你对范文范本感兴趣,这里有一些可以供你参考的好例子。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20__

    三月五号学雷锋(汇总16篇)

    优秀作文是对生活、人物、事件等进行深入思考和揣摩后,用文字表达感悟的一种创作形式。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篇章,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创作的灵感。雷锋的美好品质流传至今,

    蒸鸡蛋小学一年级(优秀17篇)

    优秀作文能够展示出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观察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那天中午,家里只

    四年级少先队活动教案(模板17篇)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和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教学设计上提供一

    三年级写童话故事大全(23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言表达和内容思路上具备出色的表现,它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思考,我相信我们都希望写一篇优秀作文吧。这些优秀作文范文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写

    农村第四季度工作总结(优质20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在过去一个月的工作中的得失和成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规划。这份月工作总结范文以事例为主线,详细描述了作者在一个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