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雁落霞

实践报告是对实践过程的重要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和关键点,从而找出问题并解决。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实践报告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一

社会实践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提前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常州武进区牛塘镇竹园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总纲的方式大致展现目前我认为的农村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下面再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一些热点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针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强制的法制化的推广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多生劣生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加重了社会负担。庞大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集约化与粗放化孰对孰错?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显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长盛不衰的关键,走集约化高效化也是每一个产业的希望所在。对于中国农业而言,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还可以推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过发展农业集约化,还可以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的县域经济过渡。可是问题并不只有这些,中国的人口从来就是决策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即使已经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还很不令人满意。所以解决庞大农民队伍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就是当务之急。每年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早已使各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不堪其负,而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劳资纠纷,社会治安问题也不得不令人认真对待。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农村就近安置庞大的就业大军非常必要。中国尽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种土地少,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少,在国家财力尚不足以负担农村全面社保医保之前,必须使农民安心待在农村土地上。或许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数千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制约城镇化水平,制约城乡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永远更加无法接受,广大农民再也无地可种,生活日益艰难,苦苦挣扎于生存线上。所以尽管城镇化,农业经济集约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说明着,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仍然将是我国可预见的必然的痛苦选择。而在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是不得不重视的老大难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尽管问卷中没有提到人口问题,但我仍然认为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一大关注点。对于人口问题,最生动的莫过于那个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某记者采访一草原放羊娃。两人的一番对话耐人寻味。记者说:“你为什么放养啊?”小男孩说:“赚钱。”记者说:“赚钱为了什么啊?”小男孩说:“为了娶媳妇。”记者说:“娶了媳妇以后干什么?”小男孩说:“生娃。”记者说:“那生了娃,娃将来干什么啊?”小男孩说:“放羊。”由此可见,朴实的并没有更多全面细致考虑的生育欲望和计划,使得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农村人口的增长还显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错乱必将形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并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中国的价值观点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朴实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为麻烦和难以解决的。对于农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男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显然,一方面要积极普及法制意识,树立人权观念,对男女问题要有真正彻底的认识。男女是完全平等的,随便抛弃女婴不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严重的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细致和彻底的宣传。要讲究策略,必须要从小处着手,用心去做。对于农民家庭的开销,人均开支的变化要形成一个基本的规律化的报表材料,让农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为现在的时代形势,完全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啊。所以减少生育,对农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调查的农村有一种以富买权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罚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司法歧视,从没有哪部法律认为交罚款可以使违法行为合理化!对于这个问题,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关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立法,行政执法部门也万万不可罚款后就一了百了,该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做,农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样更加全面和严密。农村普遍的真实的计划生育对于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少生优生的贯彻实施到底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现状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正如总纲中所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规划,根据调查,超过百分之70的农民对于身边的各种设施匮乏感到不满和失望。显然,农村厂区建设的乱铺摊子,文化设施与环保垃圾设施的缺失亟待解决,这里不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新一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通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三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垃圾处理、村镇绿化、乡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的厕所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统一和清洁的厕所,尽管或许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添了一些方便,但是肮脏不卫生的村容也是农业投资,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巨大障碍,所以,这里结合常州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农村公共厕所要从无到有,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一些简易但是清洁方便的厕所,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农村处处普及公共厕所,自家住房水冲式厕所比重为86.5%向95%发展。

根据当地村委会提供的有关全面小康的数据,牛塘镇竹园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2元,同比提高12.3%,但只有目标值的70%;农村恩格尔系数39.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距达标差4.8个百分点;农村基尼系数0.323,已经达标,但较2004年的0.315提高了0.008过百分点,农村贫富差距又扩大趋势;2006年该村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3.4%,预计2007年可以达到95%的标准。然而根据问卷调查,至少有七成的农民对于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满,而且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政府失职不作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出不到位,农业支持不够是农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显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事关全局,必须抓紧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仍然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带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关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建立非农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分配中的分额。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要加强对农民关于市场的引导,不仅要种植粮食,还要大力普及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作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从社保中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终实现“农保”和“城保”并轨;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保养或基本生活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从扶持中增加收入。必须有针对子女购得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用科技的巨大力量驱散农村落后的阴霾。可是,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遇上强大阻力似乎也是必然的。

关于农业科技和科普的问题。

可以说本次社会调查直接紧密相关的是农业科技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文化状况,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根据调查,拥有大专职高以上学历的不到百分之六,初高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小学程度大约为两成,文盲半文盲率倒是比较低,只有约百分之四。在调查中,某位大叔的一句话颇有杀伤力,念书好的谁还种田啊?显然,在广大农村,文化知识的匮乏是很多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正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得农民普遍相信迷信,据调查建设房屋要看风水的超过了九成,可以说似乎不这样做,反倒是不正常的。大约八成的农民认为,能读书看报和写常用的应用文就足以应付生活了。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农民普遍还不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至少百分之57的人表示没有热情,甚至还有约百分之45的人认为农业科技的实际意义不大,参加农业科技学习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对于业余时间的分配,选择喝茶聊天和打牌搓麻将的占了七成,选择业余时间读书的一个也没有。约有七成的农民明确表示,只有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农业问题才能解决。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认为只有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教育的费用,他们才愿意参加相关活动。同时大部分农民认为,对于自己而言,再学习的动力已经不足,重新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成本过高,意义有限。他们还认为农业科技虽然有用,但是对自己来说,学了没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超过七成的农民表示只有同村邻居采用了新技术或新方法,自己才有可能跟进。

由此一个鲜明的问题已经放在我们面前,推广农业科技,在农民中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比投资建厂,开设新的农业基地更加复杂的棘手的事情。我市目前农村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5%,但是上了一些年纪的农民知识程度令人堪忧,所以如何解决再学习和终生学习问题尤为关键。如前面所说,农民的不主动不热情,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精神心理上的原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有效投入,不仅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保医保体制,还要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采取夜校,大喇叭,志愿者宣传的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向计划生育一样,让农民的心态发生转变,逐步从厌学,读书无用论中走出来,让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风气席卷农村。可是不管农业科技的警风刮得如何,如今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仍然让人担忧。或许,没有这一问题的好转和解决,前面已经提到的诸多专题问题的解决也好,探讨也好,就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如总论所提的,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农民来说,绝大多数都认为选举村干部是走一个过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责任意识不强的另一面是,根据调查,至少七成的农民选择在个人或者家庭出现问题时会找村干部解决问题。但问题是,选举时权力的放弃是不可能带来真正为自己利益维护的保护人和裁判者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度里,自由民主的意识被压制得太久,不要说干部,就是农民的父母官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对于那些青天大老爷们,既爱又怕,既恨又怕,敬而远之或许是广大农民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由此在农村广大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中的微妙关系。农民的思想问题解决起来确实不易,那我们只能从干部角度入手。然而,事实是,笔者为了完成这次社会调查,去村委会多次,可有关领导总是处于休假或是有事状态,尤其是农科所的两位先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下午居然一直不在,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忙的呢?难道要过年了,就有理由要整天泡在家里忙自己的私事?为什么一周只上五天班,为什么通常周五下午还是所谓的全民健身和沐浴日呢?或许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农村干部制度,本身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民公仆。或许解决农村的民主政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能论述的范围,或许这不是一本书,一篇专题论述所能解决和讲清楚的?!

最后的疯狂。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第一线的接触了农民,农业科技状况,农村干部。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一些同学的互相探讨,我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可以说这也是我十多天来的劳动成果。但是越是细致的投入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我越是不能平静,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问题远大于成绩,我们要做的实在还有太多太多。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工程,每年中央都要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强调。可见完整的点评农村状况,为农民前途预做设想和安排,或许本来就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种种讨论和争论则仍将继续。

本站()。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二

初中生34人   上高校继续就读      14人   。

上大学4人   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         14人 。

已成家              5人  。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  1人   。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三

为全面掌握本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状况,摸清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农委和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于20xx年5月13日至6月20日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此次调查涉及全县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大龙开发区84个行政村,调查采用进村入户座谈与访问的方式,实行实名制,调查内容主要是农村实用人才的规模、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术(职能)资格、培养渠道等。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合理。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些观点与建议。

1、农村实用人才规模。按照属地原则,全县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大龙开发区84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120349人,有农村实用人才2695人,占总农业人口的2.24%。其中,女性286人,占总实用人才的10.6%;共青党员462人,占总实用人才的17.1%;少数民族2420人,占总实用人才的89.8%。

2、农村实用人才年龄分布。2695名农村实用人才中,35岁以下的536人,36-40岁的308人,41-45岁的559人,46-50岁的575人,51-54岁的407人,55岁及以上的310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量的20%、11.4%、20.7%、21.3%、15.1%、11.5%。

3、农村实用人才结构。2695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农村生产型人才862人,农村经营型人才473人,技能服务型人才518人,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423人,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419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32%,17.6%,19.2%,15.7%,15.5%。在农村生产型人才中,种植能手369人,占42.8%;养殖能手333人,占38.7%;农产品加工能手34人,占3.9%;农机操作能手126人,占14.6%。在农村经营型人才中,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16人,占3.4%;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者73人,占15.4%;农村经纪人48人,占10.2%;个体规模工商业主336人,占71%。在技能服务型人才有518人。在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有423人。在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中,乡村教师32人,占7.7%;乡村医生80人,占19%;民间艺人18人,占4.3%;村两委成员(含大学生村官)289人,占69%。

4、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情况。2695名农村实用人才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90人,占3.3%;初中文化程度的2060人,占76.4%;高中(含中专)的430人,占16%;大专文化程度的96人,占3.6%;大学本科的19人,占0.7%;研究生及以上的0人。实用人才中,经过培训的人数有1092人。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的31人,占培训人数的2.9%;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518人,占培训人数的47.4%;职业技能培训的543人,占培训人数的49.7%。实用人才中,技师3人,占0.11%;助理技师2人,占0.08%;农民技术员127人,占4.71%;未取证技能人才的2563人,占95.1%。

1、总量偏少且行业分布不均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仅为2.24%,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行业分布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人才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其次就是农村经营型人才和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相对来说稍少。

2、文化程度偏低。实用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多数,况且在高中及以下学历中以初中文化程度为多,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提升,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靠的是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摸索总结,虽然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但多属于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由于接受系统的国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欠缺。

3、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实用人才中,中老年为主,队伍老龄化,中青年人才短缺;女性占的比例较少,仅占实用人才总量的10.6%;无职称技术人才较多,占97%,初级职称人才占2.4%,中级职称人才占0.6%,高级人才没有,所以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技术比较单一,专业深度不够,种植养殖人才多,农村经纪人才和农产品加工能手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识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意识不强等现象并存。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农民富则国家强,只有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把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由先进乡镇介绍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经验,“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

2、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利用我县农业广播学校、县电大、县职校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家参加劳动,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

3、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使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农村实用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和当地群众结合最紧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放手发展,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并通过评审农民职称,选拔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担任村委领导职务,使农村人才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4、加强领导,建立机制,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

(1)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各部门要给予优惠和支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或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并保护其知识产权与合法收入。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

(2)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机制。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靠培训,二靠引进。要通过建立农民培训体系,搞好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开发培训。一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组织村干部和优秀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三是兴办农业科技示范户,让农业科技带头人引路示范。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五是政府加大大学生下基层引导力度,继续做好“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使他们把新知识、新技术传播到农村,为全县三农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3)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和保障机制。要积极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问题,彻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凝聚人心,激发农技队伍工作热情,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整合扶持渠道,强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四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34(人)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

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

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二】。

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给付额达到xx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xx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

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

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为例,xx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98年历史为52.11元,1999年为51.65元,xx年间增长了2.52倍,而xx年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

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在此次的暑期实践中工作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被打动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一步步的免除了农业税,学费,还有现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听卫生室的护士说现在好多种疫苗也是免费为儿童接种的。顺便提议一下,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弊端:医生拿过来让我录入电脑的纸质联单都是很复杂的多张联单。我觉得既然已经录入电脑保存就不需要浪费大量的纸张来开四联单了,一张存单就可以了。对此医生也甚感烦琐,毕竟在惠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保。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五

指导老师: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以问卷和交谈的方式了解当地的状况。

调查结果及观点: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于现在的农村的状况有了一个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对这次调查所反映的状况做了如下几个。

总结。

经济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虽说中国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基本完成了小康社会的建设,但是农村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农民本身靠种地的收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效应使得物价年年上涨使得农民们的生活状况变得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可能还不如以前。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已经不是种田带来的经济效益了,大多数主要靠外出打工来支撑整个家庭。种田基本只是一种对有土地的利用,有田不种白不种。可见现在的农村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点是需要我们关注并重视的。这可能会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

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很难落实。还记得那句在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的标语“要想富,先修路”。虽然这句话已经提出了许多年,村里的标语也打出了许多年,村里的领导们也做了很多年,但是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很落后,依然很破旧。现在的很多农村都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当下雨都还是黄泥遍地,道路崎岖,人车难行。就拿这次报告的村子来说吧。以前这里基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后来村里的个别有钱人个人捐款修建了一条水泥马路。钱是几年钱捐出来的,结果又过了4年才开始动工修建公路。等到建好是以前修的那些路又出现了各种损坏。虽然公路建了,但是并没有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再来说说村里的教育设施吧。村里一共就一个小学,没有初中,没有高中。小学的设施异常的简陋。一个教室基本就几张破破烂烂的桌椅,没有电扇,没有像样的照明灯。由于村里的供电系统的故障,这里经常停电,每次停电这里的孩子都要点着蜡烛上课。课本基本是上届用完了就给下一届用。不过现在义务教育免除了书杂费使得现在的状况得到了改善。还有就是吃水问题。前几年村子里都通了自来水,基本解决了吹水问题,但是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的后期的自来水设施的维护工作效果很差。虽然通了自来水但是经常出现停水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家家有水管,天天无水吃”。由此看见虽然近些年来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不到落实,使得现在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希望以后这样的现象不会再发生。

农村的学生的上学费用负担沉重。近几年中国推行了期待已久的义务教育制度,使得农村里的孩子们学习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城市的孩子上学的费用对于农村家庭还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前面说到过现在的种田的经济收入基本为零,一般每亩地的收入就只有一道两百块,但是这却要花到半年的时间来耕作这些作物,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不算生活费,每年的学费最少要五千左右。如果一个农村家庭每年要赚得到五千块必须最少要种十三亩的地,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现在的农民一般只有2~4亩的地。所以说如果一个农村家庭想要供孩子上大学光靠种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其他的途径来寻找出路。因此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外出打工。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的产生,对于这个问题我将会在后面的文章里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人担心。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很多的农村人口都选择去外出打工,来挣取相对客观的收入。而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已有家庭的夫妇一起去外出打工来养活自己的儿女。这就是很多的儿童被留在农村里没有家长的看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留守儿童。根据这次调查我们对留守儿童的一个心理测试发现在抽样调查的93名留守的儿童中有近半数患有抑郁症,近三成人出现孤独感和自我贬低,有一半的人经常烦躁和哭泣,甚至有2人曾经出现过自杀的念头,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占将近六成。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确很是糟糕。由于现在外出打工的民工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特别是由老人来抚养的孩子,父母与孩子难于建立亲子关系,这些儿童易出现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在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不轻易向人表露。加上老人容易过分的溺爱孩子,为孩子承担起一切,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此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感到寂寞和孤独,在行为上也会缺乏社交技巧,情感淡漠,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智力。人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那么留守儿童问题也就关系到祖国的将来的发展。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现在的计划生育制度在农村的普及效果还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农村家庭都会有几个孩子。通常情况下,家庭的主要精力都会放在男孩身上,相应的女孩的待遇差一些。这应该跟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在人们思想中依然根深蒂固有关。根据这次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将近有九成的家庭都会选择送男孩去上学,女孩的上学问题都不太重视,基本任其发展。由于这个问题牵扯到很多敏感的问题,相关的分析也很多,我也就不再过多的累述了。

农村环境正处于逐步恶化的阶段。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农村的环境状况应该是很好的。这个观点基本正确,但是相对以前的环境状况,现在的环境已经恶化了很多。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首先就是农药的过多使用。过多的使用农药不仅会使农作物中残留大量的有害物质,而且还会使农田周边的水源遭到污染,从各方面影响到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现在的农药大多都含有致癌物质,过多的食用含有这些致癌物质的饮用水或者食物会诱发癌症。这次调查我们统计的该村癌症的病例个数,发现癌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了很多。以前这里基本没有癌症的病例,但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病例。而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农药。然后是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等的污染,同样也影响到居民的饮用水的清洁,导致了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不过现象还不明显,但是依然需要我们的重视,这肯能是将来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潜在的隐患。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的农村的社会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相关的法律政策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敏感问题,使得农村的发展没有像城市那样跟上时代的步伐,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就从某一方面牵制了中国社会的,牵制了中国的现代化的建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才不是空谈。

以上就是我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由于人力因素可能做得统计不是很全面,分析也能比较片面,希望这个报告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六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那么关于农村的社会调查报告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关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

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

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

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

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

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

《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

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

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

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

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

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

《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其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

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

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

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

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

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

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

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

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

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

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

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

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

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

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

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

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

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

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

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

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

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

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

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

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

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

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xx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

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

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

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

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

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党的xx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

加强民主监督,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利用随机调查提问的方法,整理数据并由此可得知城市人口进行体育锻炼健身的趋势。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其次是为了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再次就是为了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

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带着看看农村社会体育人口状况,问问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效果。

我们对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调查。

据调查,体育人口的活动项目主要有长走与跑步、羽毛球、体操、舞蹈、跳绳,体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

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

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

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年长的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男性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较繁重,身心比较疲劳,闲暇时间都是抓紧时间休息,很少有人出来锻炼。

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晨晚练为主,其中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

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

64.0%的体育锻炼者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

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七

xxx。

苏州市吴中区新丰村。

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1、人口。

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农业。

打工。

打工一般多数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来钱比较快一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个能贴补家用的活干干、顺便照顾家里。

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着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八

按照县政协关于“三农”问题调研课题的分工,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和供销社、农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共14人组成调研组,在3月中下旬深入到三合镇、青杠街道办事处、福禄镇实地调查,走访了6个种养殖大户或龙头企业,听取了县农业局、供销社等相关部门情况介绍,并组织部分委员到铜梁县学习,调查中召开了各种座谈会5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化服务机构健全。目前,农技、畜牧、农机、水产等机构,承担着对全县的农村种养殖业的技术推广、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农技包括县农技中心和13个街道(镇乡)农技中心。乡镇机构改革后,农经、农技、林业、水土保持并入农技中心。全县有农技人员390人,其中街道(镇乡)在编人员364人,在岗人员259人。在岗人员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占26,36岁至49岁的占67,50岁以上的占7,结构年轻化;在文化程度上,中专及其以上的占84,中专以下的占16;在技术职称上,有专业职称的仅占17。

畜牧设有县畜牧中心和1个畜牧兽医联站,乡镇建制调整前的2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有职工312人,其中在职251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占31,35岁至45岁的占34,45岁以上的占35,结构趋于合理;在文化程度上,中专及其以上的占66,中专以下的占34;在技术职称上,有专业职称的达83。

农机体系,截止xx年6月底,镇乡农机站尚有在岗招聘干部24人,录用干部2人,合同制工人5人,提前退休1人,共32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目前70的农机站成了“牌子站”、“空壳站”,余下的也主要经营油料和承揽零星金加工业务,承担新机具推广、提蓄水灌溉和农业机械维护工作的很少。

水产只有县水产站,在岗人员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人,有职称的8人,但镇乡无1名专职水产员。

(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初步建立了县、街道(镇乡)、村、社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6个,其中县级8个,镇乡级19个,村级9个。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了以健龙藕协、狮子泰山果协等为代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延长和加粗了产业化链条,促进了农业板块经济带的建设。建立了城北蔬菜示范基地、丁家花卉繁育示范基地等13个科普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带动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建立农资超市10个。积极参与“两社两化”建设,发展综合服务社33个,兴办正兴薯业、大路蜜柚和璧城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个,创办乡镇联佳超市16个,满足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

(三)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建立了璧山农业信息网,并与相关农业网站实现了链接,全县各镇乡和龙头企业也设有信息网点;成立了中国农函大璧山分校,举办了蔬菜、果树、畜禽、种植等14个专业,各镇乡也相应建立了辅导站,对农村党员、干部、专业户、示范户进行了培训,为农业提供了产前服务。在产后服务上,支持和鼓励农民,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发展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按照“公司+农户或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了一批如原野食用菌产销合作社、新堰蔬菜营销合作社、三业茶叶有限公司、温氏集团等实体。全县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会员1818人,带动了5176农户,经营总收入达2639万元,农户增加纯收入达314万元。

(一)资金投入不足。县级社会化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仍按工改时人员编制核算,以后按照增人不增资进行预算,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了由工作经费来支付人员工资现象。调查中了解到,畜牧在从事春秋防疫、疫病普查、仔猪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时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镇乡(街道)社会化服务机构经费预算标准不统一,有全额、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经费紧张,工作正常运转困难,只有安排部分人员进行经营创收,三合、福禄农技中心有近40的人员从事经营创收,削弱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经费的不足,职工待遇低,致使个别中心负责人频繁更换,调查中了解,在这次乡镇建制调整中,二级机构负责人竟争上岗,有镇乡竟无一人参与农技中心主任报名。

(二)服务队伍庞大,人才断层与知识老化严重。在镇乡农技中心反映尤为突出。一是人员臃肿、混岗现象突出。调查中统计,全县镇乡农技中心有在编人员364人,被安置到其他部门的有105人,占总数的29。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达47%,学农业技术专业的仅占14,其余39学农经管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党校经济管理函授生。三是知识断层。在职函授进修的119人中,进修农业专业的仅1人,进修非农专业的达99.16,导致了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据统计,全县有3个镇乡农技中心找不出1名专业农技人员,他们根本无法有效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三)服务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是服务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带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往往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进行。服务的层面只停留在镇乡级上,服务指导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在调查中发现,镇乡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未驻村下社,真正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接触的很少,农民得不到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管理体制不规范。如镇乡农技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农机局都是主管部门,都可管,但都不便管。加之,服务体系(除畜牧外)“三权”下放到镇乡,镇乡管理模式不统一,县、乡两级业务出现断链,如镇乡水产、农机业务无法开展。

(四)服务市场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从事肥料、农药、种子、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户增加,无照个体经营比较严重。经营户进货渠道混乱,有假货充斥市场,加上监管市场力度不够,造成体系技物结合收入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如畜牧游医现象突出,三合镇就有游医30余人,游医因缺乏专业培训,滥用药物,使畜牧诊治得不到保障,肉品质量下降。

(五)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政府行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不分,公益性服务较少,有偿经营成为主业,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机构有名无实。加之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依赖传统经验和习惯,致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不明显。民办的各类经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太少,xx年底全县434个村民委员会中仅有12个,约占3,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会员综合素质不高,周转资金困难,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力也不强等问题。

(一)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各级农业部门是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必须有正确的定位,要理顺行政、事业和社会服务组织职能,对服务体系实行“一稳一放两分离”,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实现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组织彻底分离。根据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合理设置公益性机构,所需经费(包括工资、工作、项目等)由财政全额拨付,服务人员不再从事任何经营创收活动,只对农技推广、指导等进行无偿服务。经营性服务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创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全面推向市场。现有镇乡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门市、物资等资产,可以通过变卖、配送分流人员等方式改制成私人经营,保留其为农技推广服务的性质。农业主管部门对公益性和经营性组织进行业务指导,重点对公益性机构实施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经营性组织实行行业管理,确保经营市场有序竟争。

(二)强化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念,找准位置,积极主动加强自身机构和队伍建设。公益性服务人员实行竟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新进人员实行考试聘用制度,保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公益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与职员可按85和15比例配置,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服务人员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使收入与实际工作成绩挂钩,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适时对从业人员施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实行辞聘、解聘制度,形成以岗定酬、奖优罚劣的分配激励机制,切实为农业服务。

(三)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将服务重点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逐步转移到提高农民素质上,运用教育、交流、咨询、提供信息等形式,帮助农民做出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科学决策;加强与农业科研、教育的协作,引导农民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二是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方式,整合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开通农技110工程,利用广播电视等通讯系统,向广大农村传递生产、技术、管理及市场等信息。三是服务中注重点面结合,突出面上咨询培训,点上示范指导,建立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点,推行“一人一村”农技推广制度。

(四)发展各类经济组织,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

一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担负管理集体经济资产的同时,应努力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工作,如组织农民统一购买良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浇水、灭虫和户间互助,统一销售农副产品等等,充分发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统一经营职能。另外,还可通过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设立营销协会、农副品代办及深加工、货物中转等形式,兴办社会化服务产业,以突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功能,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资源优势,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多样化发展,合作类型上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是农业产业协会,可提供技术、农资、信息、产品收购等一项或多项服务,也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可分村、乡镇、县三级兴办,可围绕一、二、三产业办,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还可组建联合组织等,扩大合作领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生事物,要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重点对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的议事规则。

三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服务领域。采取“公司+农户”、“生产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一进一出”问题。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带给农民技术信息,这是“一进”。“一出”就是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进入了市场,劳动力走出了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同时引导和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储存、保鲜等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主要抓产前和产后服务,把一般的种养环节让给农民,使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得到实惠。

(五)加大对体系的投资力度,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但必须调整投资方向,转变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要用于农业的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实行普惠制,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工程、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和推广、成人教育与培训、环保工程和自然资源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建立起以职业培训、农函大为主体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畅通县、乡镇、村、社四级信息网络支持体系,建立起财政支持信贷体系、农产品品牌扶持体系、农资供销加工出口体系。

(六)营造服务外部环境,提高服务效能。要配套理顺财政、计划、税务、金融等部门对农业的服务机制,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合力。财政部门要保证农业技术研究、技术和品种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计划部门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优先立项,指导和制定服务发展规划。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要面向农业农村,贷款上给予优先照顾,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信贷服务。税务部门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按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规定给予扶持。工商、土地和规划等部门也要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如登记上给予便利,兴办服务设施、对外开展服务等审批环节简化手续,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供销合作社也应按有关规定,深入挖掘潜力,发挥应有的合作服务作用。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34(人)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十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十一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

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

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

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

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

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

《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

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

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

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

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

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

《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其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

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

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

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

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

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

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

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

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

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

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

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

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

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

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

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

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

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

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

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

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

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

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

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

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

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

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xx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

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

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

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

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

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党的xx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

加强民主监督,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十二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从宏观上正确、全面地把握留守儿童现状,从而制定出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方案和措施,7月15日,我们社体部志愿者赴聊城市东昌府区贾庄村开为期一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

在活动当天,这场调查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谈话,我们和他们面对面的聊天,在这期间我们会问到问卷上的许多问题,希望能让整场调查看起来不是那么生硬。在贾庄,外出打工的人不在少数,一部分家庭甚至是父母都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来照看,对年迈的爷爷奶奶来讲照顾孩子很吃力,在生活照顾、学习教育等方面力不从心,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无助、学业失控、监护不周、心理失衡、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照顾等问题。而我们通过和一部分小孩的单独聊天了解到,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陪在他们身边,有时候他们也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和孝敬爷爷奶奶,但是孩子天生好动,喜欢玩和希望调皮这种类似的活动能够引起更多人重视的心理,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没有他们想的那样美好。在和一位留守儿童小张的交谈里,我还了解到:他非常希望赶紧过年,因为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他才能够见到他的爸爸妈妈。他也非常想念他们。小张学习并不太好,我就问他为什么不爱学习,他说有时候学习碰到困难,爷爷奶奶又帮不了他,慢慢的功课都落下了。他还说道,有一些年纪比他大点的孩子经常会喊他出去玩。虽然他说的很轻巧,但我仍然觉得他似乎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分清是非对错的地步,这不免让我和我的同伴感到担忧。

经过这一天的问卷调查,我和其他的.调查成员都非常希望能够真正的帮助他们,因为少年儿童是我铭家的未来,很长时间我们把收来的调查问卷整理、分析、思考,认为现在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二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三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四是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五是很多留守儿童表示心理压力太大。近半数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有时也会遭别人歧视等。

在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上,社体部的志愿者们经过多次讨论后认为: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报道全国现在有5800万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从小的方面说,影响到孩子个人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说,会影响到我铭家未来建设者的发展。多给他们一些关怀,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十三

福建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省,全省4200万人口中有2600多万是农民。今年福建农业增加值达459.21亿元,同比增长3.8%。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同比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98元,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实际增长5%。

近十年来,福建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来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

1、收入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是农民购买力增强的根本原因。

随着农民市场观念的不断提高,农民不再安于现状,按市场安排生产现象增多,商品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识上升,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务工人数增多。福建农民收入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来源于收入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和人均拥有金融资产大幅增加。

2、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是福建农民购买增强的集中体现。

十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福建农民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去改善生活,也更有底气去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丰富成果。福建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比重大幅提升,服务性消费支出成倍增长,购买力水平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福建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政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确引导,福建农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稳步提高,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2)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

十年来,福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逐步向小康迈进。福建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

近年来,福建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福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3230元,到20xx年超4000元,20xx年超6000元,20xx年达到6680元,虽然年均增长8.0%,但还是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近年来居民对居住类、汽车类、家电类、通讯器材类、文化体育娱乐类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呈现出感性消费、绿色消费、休闲消费的新特点、新趋势,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20xx年,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80.99亿元,比20xx年增加3160.19亿元,增长幅度达2.4倍。

二、消费支出逐年扩张,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xx年的2410元增长到20xx年的5016元,虽然年均增长8.5%,但居民还是不敢大胆的消费。加之随着城市常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省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xx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0.99亿元,这是继1998年总额突破千亿大关,20xx年跃上20xx亿元大关,20xx年突破3000亿元后的又一个新台阶。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轨迹看,显示出福建省消费品市场强劲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近年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福建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中高层次提升,由基本生活型向享受型发展。

1、基本生存类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越富裕。20xx年福建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9.7%,农村居民为45.9%,分别比20xx年下降5.0和1.6个百分点,分别比1985年下降14.3和16.5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就恩格尔系数而言,福建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

四、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发展日益成熟。

近年来,在政府的科学规划、管理和引导下,福建省的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软环境方面,由于不断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使得市场准入更合理、交易监管更到位、售后服务更完善,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消费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由于高标准的规划和引导,形成了更加多样的消费业态、更加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营造了良好的消费购物环境。20xx年限额以上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卖店实现零售额分别比20xx年增长70.8%、2.1倍和2.2倍。

在消费特点中我们曾提到一些原因,可究竟是哪些是主导因素,我们就此做了关于“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去把钱拿出来消费”的问卷调查。并就此得出结论:

(一)、农民的收入不高,不稳定(44%)。

通过问卷调查,这是所占比重最大的因素。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强,但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市人口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农民收入不像城镇居民那样可以定期、按期得到,而是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再加上“量入为出”这一消费理念,使得农村形成了“钱不够多,就不敢花”的消费心理。

这一因素,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要扩大农村消费水平的基本前提。

由于,农村保守的观念中对“上学”、“婚嫁”、“丧葬”、“生病”·····的重视,加上收入与这些预期性支出的比例,使得农民不敢花现在的自己手中的钱。

“省着点,以备不时之需”是对这种消费心理的最佳写照。

(二)、商品价格偏高(16%)。

这是农民关注率很高的又一因素。

虽然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也大幅度攀升(其中07年的cpi指数为105.4(前一年标为100),增长5.5%。其中猪肉价格由01年的7-8元每公斤,而到现在确是接近20元每公斤)。大型消费品的价格也会让大多数农村消费者望而却步。

物价的增长会严重挫伤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三)、对商品不够了解,害怕上当受骗(11%)。

这一因素也超过了10%。

由于消费主流的农民大都是低学历、无学历,以及收入的来之不易,所以对于一些新生的陌生商品会抱有“不了解,与其不买也不要被骗”的心理,而且这也与农村消费市场欺诈,假冒,不合格现象太多有关,使得农民的购买欲严重的受挫。

这也是国家该对农民消费市场的整顿的警示。

(四)、社会保障不足(9%)。

虽然这一因素农民关注度不高,但这是政府该注重考虑的又一因素。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再加上“养儿能防老”这一“礼”,不断在老年人的眼前验证着它的不可信性,使得人的心理更趋向于“把钱留着”而不是“有多少花多少”。社会保障的不足,必然会增加农民的对未来预期的消费,从而降低了现在消费的预期。

要补充一点的是,从20xx年开始,村中实行了“六十岁以上的老年每月55元的养老金”为主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希望它能在改革农民消费心理上有着很好的效果。

农村的消费特点决定了农村消费水平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还有着种种坎坷。近年来政府的大力重视及投资,使得农村消费水平的发展步上了正轨,当然就现状与特点来看国家仍要继续加大努力。而我们就调查中得出的原因,给与一定的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

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居民收入长期偏低,我国的消费动力就不足。”

所谓“巧妇不做无米之炊”,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有可能增加消费。让消费的增长凌驾于收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不现实的。再加上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所以只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带动消费水平的长期、持续、快速地提高。

当前,国家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惠农、利农政策;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快、更实际的介绍给农民,来增加农业收入、解放劳动力;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农民工培训等途径加大农民工就业······等途径来实现农民增收。

(二)加大消费宣传。

农民对消费的了解不够深,仅仅是为了满足必需品的拥有。所以加大宣传是很好的增加消费的途径:

一、加大新、奇消费商品的宣传,让它们像电视机一样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

二、加大对新消费理念的宣传,让它们取代原来的保守消费观;

三、加大商家优惠、打折等利好消息的宣传,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三)控制并稳定商品价格。

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过高、不稳定,也同样使农民过多的去关注预期消费,打击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十四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座谈。

调查地点:xx。

调查时间:xxx。

春节回乡探亲期间,我走访了老家农村,在席间,在田间地头,对一些亲戚和农民朋友进行了采访,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感悟颇深,现将调查结果和思考与各位网友做一个分享:

调查篇。

一、农民收入。

据调查,当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其次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然后是政府的各种补贴,最后是做“小买卖”。因为农村家庭成员的全部或部分在外打工,所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打工收入是无法统计的。非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基本上能保证投入和产出持平。过去农村税赋多,现在国家减免了各种税收,各项补贴逐渐增多,并兑现,如:种植和养殖补贴、困难补助、残疾人补助、危改补贴、打井补贴、“家电下乡”与“摩托车下乡”补贴、农民工回乡创业补贴等。这种补贴或补助,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几十万上百万。补贴较多的是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二、农民支出。

除了用在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外,农民主要支出在建房、购买家电、非义务教育、看病、红白喜事送礼等,少数人会到乡镇、县城的服务性行业消费,极少数人会花钱到外地旅游。春节期间,县城的火锅店异常火爆,动作晚了位子都订不上。农民朋友已经习惯了在县城的火锅店宴请亲朋好友,据说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四五年了。

三、农村教育。

农村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原因有三:一是普遍认为上大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二是不再需要孩子辍学打工、补贴家用,三是孩子上大学的花费努努力,还是基本上能满足。然而,由于计划生育国策执行得好,适龄儿童越来越少,生源逐渐减少,很多村小招不上学生而被迫关闭或做他用,小学生被统一集中到镇中心小学上课。一半左右的学生只念完初中就选择了外出打工,给出的理由是“不想读书”、“上课听不懂”、“我不是读书的料”、“读了大学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等。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当家长的骂几句之后,基本上就从了孩子的想法。

四、居住条件。

农民居住条件改善是不争的事实,矗立在丘陵上的小洋楼足以证明这一点。绝大多数农民都盖起了样式新颖的小洋房,并在贴上瓷砖加以装饰,套内面积基本上都在一两百平房以上。有的家庭更加讲究时尚,进门也需要脱鞋;有些家庭装上政府补贴的太阳能热水器;95%以上家庭的厨房都摆着一台冰箱,卧室按上节能空调。这一切都是“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让农民下了购买冰箱等家电的决心。

五、农村医疗。

农民朋友对花10元就能报销一半的医疗费已经习以为常,有些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十块钱还是钱吗?不就一斤肉的价钱……”。言外之意,农民对花小钱看大病的新型农村医疗政策非常满意。

六、农村经济。

农民讲,在农村种田土是挣不了钱的。农资价格高、劳动力成本也高,每年下来收入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能勉强能与成本持平。因此,被撂荒的土到处可见,而过去绿油油毯子式的冬小麦现在稀稀疏疏的飘在丘陵上。每个村、每个镇基本上都有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农民,但称他们为带头人不准确,因为他们并没有带动其他农民共同发财,大多数都紧盯着政府的补贴。

七、农村文化。

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农村的就剩老人和孩子。无论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传统还是条件、氛围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眼前很难在农村扎根。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看见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斗地主和扎金花。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奔来跑去,活动空间超过了一平方米。有些农村青年会到县城上网、搞同学会、唱歌跳舞。老年人就喜欢去庙子拜拜神,烧烧香,给后代求个平安。

八、农村治安。

农民对“重庆打黑”拍手称快,由于很少有人上网,大多数人还把此功德仅归于薄熙来书记,而直接负责的王立军却很少有人提及。一时间横行乡里的流氓、杂皮、混混要么被逮捕了,要么规矩了不少,要么销声匿迹。邻里关系也和谐了不少,随着年龄增加,老辈们放弃了宿怨,年轻一辈一年都难得见上一回,无法“继承”上一辈的恩怨。因此扯皮斗殴的事件大幅减少。

分析篇。

一、中国农民进入“补贴”时代。

在非平原地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大,农业生产很难规模化、机械化。就算有各种农业补贴,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在此情况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使用、对田土的精耕细作已经没多大兴趣。如果此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而大幅提高粮食价格,我想城里的居民该坐不住了,媒体和分析师们该批评政府通货膨胀控制不得力了。如果不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消费就拉动不起来,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将黯然失色。鉴于此,对于农民政府只有持续的“补贴”下去,让发展的成果和“民富”政策尽可能惠及到更多农民。

但是,补贴政策应该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经济转型、农民养老等结合起来,要做至少十年的规划和打算。现在的补贴,要城乡统筹发展打基础,而不应是短视行为,要让农民保持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情。

二、中国农村需要年轻人。

很多农民的孩子念了大学,在城市里安了家。有些农村大学生,宁愿在城里当“蚁族”,也不愿意回农村发展。没上大学的,宁愿在大城市里从事服务行业和在工业园当普通工人,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农村发展需要科技,农民幸福感提高需要文化,农村消费需要撬动,可农村没有年轻人,这都无从谈起。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宣传和资金上鼓励年轻人回到农村去种地、去创业、去实现人生价值。

三、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应加快。

春节后出现的“民工荒”确实让不少让大城市和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老板们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网络民主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收入和劳动条件提高是不可阻挡的。在中国的工厂里,靠“廉价劳动力”在市场上取胜将逐渐失去土壤。内地经济也在发展,农民工回乡就业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中国经济如果不加快转型,加上生产成本增加和农民工转移,很多企业将失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的生产线将停止。

备注:由于此次农村社会调查事先未经过精细设计,且调查力量有限,未能获得足够的、合理的调查数据,多是一些现象的描写,因此调查的代表性不足和结论可能存在偏颇,尽请谅解!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十五

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利用随机调查提问的方法,整理数据并由此可得知城市人口进行体育锻炼健身的趋势。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其次是为了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再次就是为了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

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带着看看农村社会体育人口状况,问问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效果。

我们对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调查。

据调查,体育人口的活动项目主要有长走与跑步、羽毛球、体操、舞蹈、跳绳,体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

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

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

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年长的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男性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较繁重,身心比较疲劳,闲暇时间都是抓紧时间休息,很少有人出来锻炼。

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晨晚练为主,其中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

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

64.0%的体育锻炼者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

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优秀16篇)篇十六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而且我是个人参加农村社会调查,一个人的工作更需要仔细、努力。这次我主要是在湖北省枣阳市环城街道办事处东郊村进行实践,我的实践主题是“了解农村现状,关注农民生活,引领时代主题”,我的实践目的是:结合“三农”问题,关注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精神面貌,了解当前形势,以期找到关键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民生是国民之本,而民生的关键一环在于农村,保证好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大计,发展好农村,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这次的调查便是针对东郊村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我主要研究的是当地村民的家庭基本状况、家庭收入状况、参加各种保险状况、农村基本金融状况、以及整个村庄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变化。

一、东郊村的基本概貌。

东郊村,顾名思义是位于偏东的郊区。实际上,东郊村比之郊区更靠东一些。从靠近城里的东园小区,向东行走,经过八里村(现已划到城里书院街一路,称为八里社区),接下来经过侯井村、侯河村,便到了东郊村。它归属环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共有六个村民小组,我重点调查的是一组。

该村经济发达程度比临近的村庄要低,但近年来,该村发展速度较快,好多人家电器购置逐渐增加,房屋也越盖越漂亮。加之枣阳市政府对城建的规划,道路设施的修建,村庄与城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民生活水平有望更大提高。

还有东郊水库得天独厚的水域条件,使东郊村的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1.村庄种植情况。

我调查的东郊村一组共计有37户人家,家庭人口共有124人,其中劳力有65人;家庭二轮承包面积共计410.06亩,其中水田有257.75亩,旱地152.31亩;家庭种植面积共674.56,其中,小麦337.28亩,水稻256.73亩,玉米47.30亩,棉花33.25亩。从这些统计数据可知,该村还是以典型的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而对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投入较少。调查的农民中也有意向向经济作物倾斜,连年的干旱,使他们认识到,仅仅依靠粮食作物是不行的。

2.农村基本设施建设。

村庄的大路都是水泥路,已不用担心雨天路滑泥泞的状况了。村庄的自来水管道也已铺设完毕,农民用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村委会也有固定的办公室,村里还有小超市,为农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一些家庭常用的东西,大家不用跑很远就可以买到。村上也还有小诊所,解决了农民看病问题,让村民的基本健康得到了保障。

目前,村里已有超过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的政策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有病可以及时治疗了。

3.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经营状况。

养殖猪、鸡、鸭、鹅等家禽家畜。进城务工近年来也是农民的一种选择,在当地,进城务工的人员并不多,村民说务工农民主要是以华北及南方较多,东北的进城打工的较少。但本地进城务工人员数量还是逐步增加,有的是靠打零工来赚钱。

农民生活情况:近年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民生活得到巨大的改善。采访的所有农民早都告别了土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现在,好多村民都已经住上了两层甚至三层的小楼,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着手盖二层或三层小楼。我在一位接受采访的农民带领下参观了他的住房,家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这位农民告诉我,他一年的收入基本可以保障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使家人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调查中,农民告别了以前劳动—吃饭—睡觉这一单调的生活方式,在劳动过后,他们或是到城里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是到别处游玩一下,业余生活十分丰富。

农民经营情况:当地村民对自己的土地经营方式各不相同。调查中,大多数的农民将自己土地种植的粮食买给国家,剩下一部分留给自己使用,且用一小部分土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而还有些农民或是家人出去务工缺少劳动力,或是经营买卖导致无力种地,这些人将土地承包出去,每年以租金作为收入。采访的农民年纯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多数人对现在的经营状况感到满足并对以后的收入前景感到乐观。

4.农民的受教育情况。

据调查,在41-45岁这一年龄阶段,占据村民年龄的65%,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处于初中文化水平,占总体的50%,小学以下学历约12%,大专、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不到10%,文化水平相对低下。

现在,村里上学的孩子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好多早已念到初中甚至高中,受教育的水平真是大大提高了!但我同时也看到,好多孩子还是没念到大学就出去打工了。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不及。甚至越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在我调查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的2/3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向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我的孩子能上到哪,我就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让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是不愿意让孩子上学,而是昂贵的学费不仅让家长无奈,而且也让孩子不忍心父母为之操劳。

5.当地村民对各类社会保险的了解程度。

社会保险主要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小城镇社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城镇工伤保险、城镇生育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工伤保险、农村失业保险、农村生育保险等,由调查可知当地村民购买社会保险意识不高,对大部分保险了解不多。其中农村生育保险完全不了解的人高达43.75%,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相对其他保险能够详细了解的人比较多,但也仅是占36.70%.绝大部分村民对于55%左右的农村社会保险了解程度处于半知半解。

6.村庄的信贷情况。

农村经济举步维艰,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从而难以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严重羁绊。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我在这一方面的调查相对多一点。

该村的信贷现状是:村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难以满足金融需求,农户贷款主要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农户来自银行的贷款仅占5.36%,私人借款则占了70.26%,大多数农户对金融机构提供的存款服务基本满意,但是半数以上的农户对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服务不满意。而目前,农民的融资需求却在增加。在翻看资料时,我发现,农户的借贷资金既有生产性贷款又有生活性贷款。作为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农户,生产性资金与生活性资金是很难分开的。信用社和银行往往根据农户贷款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生活而决定是否放贷,农户的生活性贷款较生产性贷款更难得到支持。然而,当农户的生活性资金遇到困难时(比如婚丧嫁娶和生病),他们会动用生产性资金来予以弥补。因此,当农户的生活性贷款得不到满足时,不仅农户的扩大再生产会受到影响,甚至简单再生产也可能难以维持。所以,忽视农户的生活性贷款就极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生产活动。在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不但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相反,还将大量的资金抽取到城市,成为农业和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

由此,我还查找了一些农村邮政储蓄的资料。由于中央银行给予其远高于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转存利率,使邮政储蓄机构能够获得稳定的利差,且无需承担任何风险,从而鼓励了邮政储蓄机构从农村抽取资金的积极性。只是到了2003年8月,邮政储蓄的转存利率才由4.13%下调到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1.89%,而且允许其自主运用。农村信用社作为面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其从农村吸收的储蓄也远远大于在农村发放的贷款,导致农村资金外流,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该村,农民也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进行储蓄而不是贷款。

二、农村的变化发展。

一是路变好变宽了,水管通了。从以前的泥泞路到现在的水泥路,村民告别了崎岖不平的小路,迎来了宽阔平坦的大路,人们出行更加方便。自来水管也铺设完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二是摩托车普及了,汽车有望增加。我所考察的东郊村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大都是年轻一些的人骑。但在村里,一些年纪大一点的也有电动车或是小摩托车。现在好多都不愿骑自行车了,因为那实在费时费力。

三是手机普及了。原来村里好多人家都没有固定电话,而没过多少年,乡民们中85%使用了手机,手机的普及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大家有什么事可以及时联系到人来帮忙,相互之间照应照料,发挥大家的团结协作,使村庄发展得更加美好。

四是村里新开了小超市。看来农村的消费的习惯也开始改变,而且村民们都喜欢这超市过来的购物方式,农村经济有了一番新气象。

五是彩电早已普及,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多了。我考察的农民家庭都已用上彩电,也有好几户人家有了冰箱,原来农村天热时,食物根本没处储存,想要保鲜,有的人家是将食物等放在篓子里吊到水井里面保鲜,因为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井里却很清凉,能将食物保持一段时间,但还是很麻烦,又不能解决根本。如今冰箱进村,解决了这些麻烦。另外,村里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越来越多,人们洗漱更加方便。

六是电脑也进村了。在我考察的东郊村,村里已有好几台电脑,这都是年轻人买的,由于政策好了,部分高中毕业外出做民工的小伙也可以回来搞农畜致富。

买电脑也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和查资料。连村里的中年人也学会利用电脑上网查信息,看电影,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调查中发现几个农户都已住上了二层或三层小楼,目前还有六户人家正在着力兴建小楼房。村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真是大大提高了!

三、

农村中存在的不足方面。

1.基础设施还不算完善,教育方面存在大问题。原来村里有一所小学,后来因师资力量薄弱就荒废了,现在孩子们上小学都是上别处去,另外有一部分孩子高中没上就出去打工了,农村的教育条件还没有上来,情况令人担忧。

2.计划生育状况不好。很多家庭都是生两个甚至三个,而且还有第一胎是男孩。问他们怎么能够生下来的,原因有三:一是外出打工,躲着生;二是搞假证明,骗着生,但现在越来越难了;三是舍得钱,交了罚款生。由于现在城市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很严格,外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假的计划生育证明。由于乡镇将干部工资福利与所收上交款挂钩,在取消农业税和提留款,不准收陈欠的情况下,加上原来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国土清理随着土地审批权的上收而取消,乡镇干部只有计划生育罚款一条路了。因此,一些地方的干部争着对同一对象罚款,你罚一千,我就只要八百。存在放水养鱼或明里暗里鼓励生的现象。而且越穷的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

3.农村现在依旧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由于自然灾害频繁,这几年的干旱使好多农民几乎绝收。这次调查中我就发现有的农户种的旱水稻也还是不行,玉米和棉花等也因干旱而长势不好。农民的经济来源非常不稳定,一些人只好出去做些零工来赚取家用。

四、自己的一些建议。

1.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让让广大的农村的精神文化空虚,这样既主张不亮的风气的形成,也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也影响农村整体的生活质量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子女无法很好地受到教育最直接的因素,因此,需要拓宽村民的思想境界,让他们树立起一个重视孩子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孩子素质的差距。

2.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非常迫切,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通过调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使我们的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农村的情况会更好。我所接触到的农民心目中的好干部,标准就是要到上面去要钱、要项目,组织群众办公益事业,而这正是这些干部的弱项。在我看来,根子在上面。现在很多项目立项书上是多少多少万,实际到村组一级不到一半,都被层层克扣了,被这里报销几张发票、那里报销几张发票给报掉了。乡村干部们反映,现在要办成一件事好难,要找关系、要打点、要招待,要经得住脸色,受得住考验才行。

经过几天的调查走访,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不断出台惠农政策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在政策和正确方向的引导下有了崭新的面貌,新农村的建设正飞速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农民的生产结构发生了改变。而随着国民经济形势企稳回升,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好转,企业用工需求开始增加,就业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有所增加的现象在所难免。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能好好地利用这一形势,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

相关范文推荐

    因为心中的爱因为心中有爱(优秀18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逻辑严密、观点明确和语言优美的特点。在阅读优秀作文范文时,我们要思考其中的亮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家门前,突然听见“叽叽叽

    西瓜幼儿美术画教案(精选14篇)

    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本,供各位教师参考,可以通过借鉴和改进,提升教学品质。

    消防工作总结参考(模板22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本月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工作表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月工作总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生产调度工作制度(热门14篇)

    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和技术手段将原材料或资源转化为商品或服务的经济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行

    坑我的爸爸大全(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体验等,具备良好组织结构、合理论证和生动形象的写作作品。接下来,我将向大家分享一些获得优秀作文的关键要素和写作技巧,希望对

    那一次我病了(精选22篇)

    写好一篇优秀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反复的修改,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能够培养我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引发我们对美的追求。

    教育帮扶个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感受、领悟和得失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成长。"通过反思和总结,我意识到自己在沟通上的不足之处,因此我

    大班动物怎样过冬教案(汇总14篇)

    在教学准备中,教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解除买卖合同通知书(通用24篇)

    买卖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经济活动之一,人们通过买卖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买卖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致卖方()、中介方(地产

    元旦酒店策划活动方案(实用18篇)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需要考虑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风险的控制,以确保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