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文锋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明确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果你正在为编写教学工作计划而犯愁,不妨来看看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一

金属中自由电子的浓度很大,约为10每立方厘米,所以金属导体的电导率通常比其他导体材料的大。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约为1~10ω·m,且一般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在极低温度下,某些金属与合金的电阻率将消失而转化为“超导体”。

1、常见的'导体有:铜、芯、插座的接触片、插头的接触头、保险丝、水、溶液、金属、胶体、浊液等。

2、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橡胶、干布、干木头、塑料制品、空气、纯净的水、玻璃、经过加工的绝缘油、电木、云母、聚氯乙烯等。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二

教材与学情分析《导体与绝缘体》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利用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本课分为两部分:一、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目的在于引出后面的探究活动――检测20余种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实验发现规律,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关经验,把不同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本课希望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要求,另外,在讨论“如何检测橡皮的导电性”活动中,将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有一定意义的。

目标与重难点科学概念:

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

2、检测身边材料的导电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2、培养归纳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学会检测物体导电性的方法,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讨论制定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

教学准备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装有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检测器,记录单,盘子,木片,塑料片,陶瓷,石头,纸板,橡皮,丝绸,海绵,回形针,旧版1角、5角、1元硬币,玻璃,干毛巾,湿毛巾,磁铁,导线等待测材料。

老师:简单电路,学生材料一套,卡纸板贴。

过程设计一、课前诊学。

出示一个简单电路。

1、如果电路中的导线坏了,你书包里有哪些物体可以代替导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2、还有哪些物体是不能代替导线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因为……是导体,……是绝缘体。

3、你认为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

二、课中导学。

【制定计划】1、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正确与否,应该怎么做?

以一块橡皮为例,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检测,再与组员讨论,全组达成共识后举手示意。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个人汇报,小组补充,教师注意重点引导以下问题并及时追问为什么:

(1)在检测前要先让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确保小灯泡能发光。

(2)检测后要交换检测方向,重复检测。

(3)检测后整理材料,及时记录。

4、出示微视频教学:如何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探究实验】任务一: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

任务二:检测书包里物品的导电性。

任务三: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

任务四:检测教室里其他材料的导电性。

ppt出示:

【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结果,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光,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发现。

2、ppt出示汇报格式汇报格式:

我们发现……能使小灯泡发光,……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我同意……的说法,另外我们还有补充……。

我不同意……的说法,因为我观察到……预设:

(1)木片、塑料片、石头等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2)钢尺、回形针、硬币等金属材质的物体能使小灯泡发光。

(3)学生原来可能认为磁铁能导电,实验后发现磁铁不能导电。

(4)某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电,如干毛巾不能导电,而湿毛巾可以导电,而且湿度越大,小灯泡越亮。

(5)有些物体构成复杂,如铅笔、卷笔刀等,其中一部分能导电,一部分不能导电。小结:我们把像铜丝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三、课后拓学。

2、出示一个插头,提问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引导学生明白,导体可以把电流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绝缘体可以阻止电流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在使用电器时我们要注意用电安全。设计意图用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书包里及身边能导电的材料,能够使本节课的材料更加丰富,后面的研讨活动更加饱满。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可以促进组内的有效研讨。

这部分的设计是指向学习目标的,讨论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是本课的难点,重点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让后续的探究活动顺利展开。

微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检测方法,减少文字的阅读,让课堂更高效。

探究实验有四个任务,任务设置有一定的梯度,材料逐渐丰富和复杂,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头脑中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都会有新的认识。

提示里重点提到测完一种材料再预测下一种,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减少预测出错的次数。

修改了书本上的记录单,让学生记录起来更方便,学生碰到结构复杂的材料,不知该如何归类,所以特地增加了部分导电一栏。学生做完实验后将材料名称板贴在黑板上,呈现实验结果能帮助学生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本课没有限制实验材料,学生自己找来的材料五花八门,丰富的材料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饱满度,也让探究实验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更容易总结实验规律,另外,老师提供了一些有争议的材料,如磁铁,湿毛巾等,可以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更有话说。

容易导电部分导电不容易导电。

钢尺回形针铅笔卷笔刀木片塑料片陶瓷。

旧版1角5角石头纸板橡皮丝绸海绵玻璃。

1元硬币钢笔干毛巾磁铁……。

湿毛巾……。

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分为诊学、导学、拓学三部分。

一、课前诊学: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能了解学生前概念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二、课中导学:本课设置了有一定层次的四个任务,任务难度逐渐升级,学生在不断的预测、检测、再预测过程中,修正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习目标同时又指向学习目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告诉学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不如学生自己实验总结出来印象更深刻。在实验前,很多学生认为导体是能导电的,绝缘体是不能导电的,然而实验中碰到干毛巾和湿毛巾这样的材料,那么毛巾到底是导体和绝缘体呢?学生产生了疑惑,同时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了这样的体验后,老师在进行概念总结时提出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三、课后拓学:人是导体吗?学生知道人会触电,应该是导体,但是用手接入简单电路中,小灯泡又是不亮的,此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但是在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后,学生自己也能够解释。另外,设计中还涉及到了安全用电的内容,情感态度上能达成老师想要的目标。在作业设计上,有了课堂的学习范例,学生在课后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更多的探索活动,也是指向并为目标服务的。

本课的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课堂主体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四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2012年3月23日。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五

1、温习导入在教前做了修改。利用一个灯泡和一节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电路检测器的电路图进止对比,巩固有关“回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检测判断导体和绝缘体做常识准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教学思路较着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做用。导体,一般情况下不导电,但在有些时候,情况会发生变化。比如,一根木棒,干燥时不导电,但是在淋湿了后就会导电。这是本节课该当告诉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由于灵敏度不高,电路检测器的导线两端搭上淋湿的小木棒丝毫没有反应,即便把导线两端浸入水中也是这样。后来黄佩清教员拿来了他自制的“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教具。这个教具反应非常灵敏,人的手碰到两个触电,小喇叭就叫了起来,指导灯也亮了起来。把淋湿的小木棒放上往也发出了叫声。

课上,我就用这个教具向学生做了演示,使学生很形象天看到了原本不导电的小木棒在淋湿了后就改变了性能,成为了导体。同时也加深了“水是导体,人体是导体”的认识。这个教具演示效果很好,制做也非常简单,本钱不高,该当多制做几个,在以后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中利用。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六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黎均。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更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概念,我将检测橡皮改为了检测铜丝和塑料,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铜丝和塑料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同时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看看要求学生学会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时间关系,后面的研究活动只能草草收场。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检测铜丝和塑料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更多种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铜丝和塑料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铜丝和塑料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计划。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实验盒(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回形针、干布条、铁片、纸板、铜片等)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线(铜丝和塑料)、插头等,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指着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认识。

2、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物体,例如:桌子、板凳、铜、铁等等。这些物体有的容易让电流从自己身上流过,有的则不容易让电流从自己的身上流过。

3、师:拿出一根塑料和一根铜丝,抽同学辨别:老师拿的是什么物体?

4、生作答。

5、师:你认为哪部分容易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生预测)。

6、师:同学们的预测是不是就可以作为结论呢?

7、生:作答。

9、生:电路检测器(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导电性的方法。

首先学习一下检测的方法。(课件出示方法学生齐读)。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师:老师说这个检测方法很科学,那么到底科学性在哪里,谁能说说?

生:把橡皮预测后放实验桌左边,检测完后放到右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4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5生:发现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说明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说明塑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6师生小结:电流容易通过铜丝使小灯泡发亮,说明铜丝容易导电;电流不容易通过塑料使小灯泡发亮,说明塑料不容易导电。

设计意图: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检测更多种物品。

1师:同学们都认识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摆放在桌子上的实验盒里有许多种物体,到底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

2师:下面我们以小组长为单位进行一下实验竞赛,小组认为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的,在这个物体对应的方框内打勾,有疑问的可以打个问号。(师示范课件——我们的记录),竞赛中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设计意图:先对这些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七

教学要求: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八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故此: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及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九

教材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的第二课,本单元第一课《简单电路》通过怎样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认识简单电路的构成,本课学习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是学习下一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的基础。

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学生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本课在学习了第一课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与学生们日常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对电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开关的作用,会组装简单电路;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电学知识,但对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知之甚少,对安全用电知识了解不够。

学生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连接电路的技能;五年级的学生会填写实验报告,能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

设计思路:

整节课的教学以探究核心,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通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究,通过实验进行判别,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按能导电与不导电的现象进行归类,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然后,教师用导电发光球检测自来水、人体、大地是否导电,拓展对材料的导电本领的认识,渗透最后向学生介绍电工用具及安全用电的常识。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们一节课的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了解好的导体与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路材料,以及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水、人体、大地是否导电,用学生们的电路检测器是无法检测出来,因此,营造有趣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利用导电发光球来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1、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

2、检测身边的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和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人体和水能导电;

4、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认识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材料。

2、知道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方法与过程:

1、能够运用自己组装的检测仪器初步判断身边常见材料的导电性和绝缘性。

2、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通过整理分类各种材料的导电能力、归纳出导体或绝缘体。

情感态度:

1、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3、培养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科学实验记录单、检测器,每组一套实验材料:陶瓷汤匙、不锈钢汤匙、橡皮擦、生锈铁钉、、不生锈铁钉、回形针、玻璃片、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木条、棉布、铅笔芯、书夹、剪刀、小刀、别针、棉线等待检测物体、一杯水。

教师:

简单电路、学生材料一套、导电发光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课件复习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看视频,认识吗?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这是由电池、导线、电风扇和开关组成的简单电路)。

2、怎样让电风扇转起来?为什么断开开关,风扇就不会转?(没有闭合电路,电流流不过。)。

3、问题:如果开关断了,你有没有办法让风扇又转起来呢?

4、问题:如果把开关换成粉笔,那风扇还能转吗?(让学生上台演示)。

讲述:如果老师将开关拆掉,换成粉笔等需要检测的材料,风扇会转,就说明这个材料――容易导电;风扇不转,则说明这个材料――不容易导电。这个电路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来探究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意图:通过复习、演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要认真观察、勤思考、善总结,才能有所发现。)。

二、探究不同材料是否导电。

1、师:(出示实验报告单,指导填写)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下面请小组分工合作,听清楚要求:先讨论物体的材质,是金属的用圆圈表示,非金属的用三角形表示,再猜一猜物体分别连接到导线中,风扇会转用打勾表示,不会转用打叉表示?边猜边动手在材料盘中将材料分成两类,记录员要注意做好记录。请材料员取出材料。

2、汇报预测的结果,请学生将物体在黑板上按分类贴好。

这个小组动作非常迅速,请你们派代表上来,跟大家分享你们讨论的结果。一个读,一个摆,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有不同意见的,待会儿提出来。

・看来这些物体很有争议性,我们先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

3、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然而科学讲究用事实说话,只有经过实验验证的才能让人信服。下面我们用检测器来验证。动手前请默读温馨提示:(一、使用前要检验检测器是否合格,把两条导线的铜丝碰触一下,看灯泡是否会亮;二、每种材料要检测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放入回收盘;三、为了检测结果更准确,对于不确定的物体要多检测几次;四、两人协作检测,两人协作记录,检测完一半材料后交换任务,做到人人动手操作;五、检测完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补充小组感兴趣的材料,比如:头发、红领巾等。六、控制好声音,不影响他人。记得将记录单填写完整哦!)。

取出检测器检测,明确要求后小组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实验特别发现。)。

(意图:一、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二、尽可能让每个组员都有动手机会。)。

4、整理材料收进抽屉,将报告单填写完整。

(意图: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汇报交流。

(1)师:科学报告会开始啦!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思考别人的'问题。

(2)师: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哪位先来露一手,先说说你们检测出来的情况,然后说说你们的发现和问题。

・对他们检测的结果,有疑问吗?

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小组的研究表示祝贺!

・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

・你们真会思考,个个都像小小科学家!

・你们真像小科学家,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记得真详细,字写得真端正、清晰!

・你的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3)师:第二组汇报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要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小结:从研究的情况看,容易导电的基本都是哪些材料呀?不容易导电的呢?容易导电的材料,我们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材料,称为绝缘体。引出概念,板书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讲解:当然各种物体容易导电或不容易导电并不是绝对的,如果电压很高或改变条件后,许多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三、认识民用电路的材料。

1、找一找,在教室里还有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交流)。

2、电器正常工作需要什么?(电厂提供强大的电、输送电的电线、开关)。

3、(出示一些电路材料,如粗电线、灯座、开关)观察:这些电路材料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交流、评价。)小结:人们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用电的地方,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其他的地方,它们就像连体婴儿,谁也离不开谁!

4、这是工人安装电路需要用到的螺丝刀、电笔和电工剪刀(出示观察),它们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交流)。

四、安全用电教育。

1、认识人体是导体。

(1)问题: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你为什么认为是导体?

(2)讲述:人体会不会导电,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说明。

老师为科学做一次贡献吧?检测(不亮),再检测。

(边检测边说:这个实验在家里可千万不能做,因为家里的电压太高很危险。)是啊,我们人体确实不容易导电,因为这个检测器太简单了,生活中的许多物体无法测出来。老师这有一个灵敏的检测仪器叫导电发光球,(出示)只要能导电它就会发光。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和老师做个小游戏!手拉起手,大家注意看,请你捏住这里,老师也捏一边,哇,游戏成功。发光球为什么亮了?请你们两个把手放开,怎么了?说明――人体是导体。(领发光球两个小组一起游戏)。

2、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水也是导体。

水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我们一起来验证。(教师演示)说明――水是导体。

讲解: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水是能导电的。

(意图:对于人体、水等材料,用简单电路检测器检测是测不出的,而学生的生活知识告诉他们这是导体,因此设计使用导电发光球帮助学生进行一次思维认识的飞跃,也使学生的认识更具科学性。)。

3、安全用电教育。

(2)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判断下面的做法对吗?怎样做才安全?

a、不要用湿手、湿抹布触碰开关、插座等带电物体。

b、不要用铅笔芯、铁钉等金属物体插插座等带电物体。

c、不要在高压线下玩耍、放风。

d、不乱拆家里的电器等。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一

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

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结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垫。

一、情境导入。

二、计划制订。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

三、实验性、探究的有效、思维的深刻性。探究。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上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质疑,体会学习的共同头。

四、表达交流。

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流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1、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2、通过幻灯片,了解“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3、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

1、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法”检测区25种物体。

2、组内整体分析研究情况。

3、提出新问题。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使小。

2、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

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

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二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3月23日。

一、教学目标。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三

教学要求: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四

本课应用第1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平安用电常识。激发同学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同学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同学。

1、五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同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同学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同学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协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的对策,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胜利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同学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同学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同学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识别。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平安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和处置战略。

根据教材和同学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和平安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同学对资料进行充沛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同学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资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同学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同学认知提高过程的资料,为同学不时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资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资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资料不只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资料,会引领同学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资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同学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同学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沛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质疑总结提。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五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20xx年3月23日。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2、电流实验盒、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4、新型试电笔、5、电工常用工具、6、玻璃杯、7、水、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课题: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一、检验一:四、检验二:七、安全用电。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七

说明1本知识点的重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

说明2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

说明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两者的区别,知道二者并无绝对界限。

说明4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电流的形成。

说明5本知识点主要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

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初中语文,所以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相反,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

对于生来说,作为新增学科,从入门到冲击优秀初中数学,需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门是声光热。第二重门是力学。第三重门是电学。

第一次入门,是上学期的物理入门。也可以理解为是声光热的入门。在声光热等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是以感性为主。很多时候只要做好感性的认识,略加上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这部分的大体精髓。

第二重门是力学。力学对于同学们来说,区别于声光热的根本特点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同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转向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如果说在第一重门的时候,同学们的成绩普遍都很高,并且差距比较小。很难体现每个同学的真实实力.那么到了第二重门的时候差距将明显拉大,也将会是同学们快速提升自己脱颖而出的关键时期。

第三重门是电学。电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对于孩子的理解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入门的电路分析,对很多同学来说,入门较为困难。电学后期的综合计算也将会是同学们冲刺优秀的拦路虎之一。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八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和绝缘体》第一课时。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根据教学内容对本课进行简单分析: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认识导体与绝缘体,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和制作作铺垫,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实验探究;第三步联系实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出示缺少导线的电路,要求学生换用其他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导学生要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否能够通电。在这一环节上,复习强调检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橡皮和小刀的演示,对本课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作一个前期的铺垫,一种是容易通电的,另一种是不容易通电的。教参和教材是都只对橡皮的操作过程作了一个演示,为了引出检测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有加入了小刀的操作过程,这样做不仅仅是对检测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也是唤起了学生的对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概念,为后面的猜测和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分四步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让学生一边猜测一边检测,同时进行记录。但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是急着进行检测,不进行猜测,或者是猜测了没有进行记录,等检测完了之后,把结果填入了检测中。因此,在这一环节上,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在材料的准备中,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一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

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检测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后,发现了2类材料,这时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

4、引导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达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实际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用电不当会有触电的危险。可是谁也没有触电的经历,也没有看到过。怎样让学生信服这个概念,提升学生对导体的认识呢接下来的一段录像是关于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录像是中的那些用电常识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用电不当之处,作处判断,用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十九

科学概念: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学习重点: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学习难点: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对照记录表进行汇报。

学前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学习过程。

一、温故导新:

1、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电路,你能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点亮小灯泡吗?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动的。

2、如果老师将电路中的一根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二、设问导学。

1、我们先从最常见的橡皮开始检测,如何检测呢?

(1)、先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2)、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2、那组愿意到前边来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容易导电?

3、一组到前面演示。边实验边强调实验步骤,及每一步的目的性。

三、自学解疑。

1、我们用检测橡皮的方法来检测我们周围的几种材料。

2、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3、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四、拓展延伸。

1、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导体           导电性             。

绝缘体。

安全用电。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二十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知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干燥的竹签等,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重点】。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物品、验电球、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简单电路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出示导线,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导线的接口是由金属做成,导线的外皮由塑料制成,导线的内芯是铜丝制作而成。

接口和内芯用金属和铜丝制作是为了导电,而外皮由塑料制成是为了防止触电。

活动一: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

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请大家预测一下。

活动二: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2.出示课本40页上面的检测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检测装置的结构组成。

4.学生分小组交流,分别使用检测装置检测以上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预设:。

容易导电的——铁钉、铅笔芯、铝箔、硬币。

不容易导电的——塑料尺、竹签、橡皮、木块、瓷勺、玻璃。

5.出示课本40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6.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因为使用的需要,物体上有些部分容易导电,有些部分不容易导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图1:螺丝刀。后部分是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做成的,不容易导电,防止触电,前部分是用金属做成的,容易导电。

图2:开关。外面的部分是塑料制成的,防止漏电,保证安全,里面跟电线接触的部分是金属制成的,是为了导电。

图3:电工胶布。由绝缘材料组成,防止触电,保证安全。

图4:插座插头。面板是由塑料制成,防止触电。里面由金属制成,便于导电。

充电器、电线、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活动四: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

1.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那么我们人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下面我们通过验电球来验证一下。

2.出示验电球,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验电球的样子及特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3.出示课本41页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第1步:几名同学手拉手。

第2步:拿验电球的同学要用手接触验电球上面的触点。

4.学生分小组实验,利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验电球上的灯亮起来了,这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的。因此我们人也是一个导体。

活动五:检验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1.教师引导: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3.实验材料: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等。

4.实验方法:出示课本41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提示:在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多放点盐或者多加几节电池试一试。

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电池、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中的变量是水。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做好实验记录。

7.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导电性能最弱的是纯净水。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导体。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实验,明白了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是最弱的。

【板书设计】。

人也是导体。

导线性能实验:

盐水最强,其次自来水,纯净水最弱。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21篇)篇二十一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班长竞选演讲稿亲情化(优秀17篇)

    竞选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和能力,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探索以下这些备受称赞的竞选范文,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最美的风景写景大全(17篇)

    作文是一种对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获奖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写作的启示和动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

    楼管会联谊活动策划范文(18篇)

    在进行活动策划时,需要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目的确定合适的策划方案。下面是一些活动策划中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的活动策划有所启示。1.活动说明:广东工业大学

    对外汉语教师学期末总结(通用20篇)

    学期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学期间的成绩和努力,为下个学期的学习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期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随着汉语国际推广

    招生讲话稿大全(21篇)

    通过讲话稿,演讲者可以事先准备好演讲内容,确保自己的语言流利、条理清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讲话稿范文吧,它们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态度态度改变一切范文(14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文字创造的艺术品,能够打动人心、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优秀作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感悟,给读者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认识。那玫瑰好比人生,而你怎样看待人

    自信做自己(通用17篇)

    优秀作文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做到既深入又易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样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汇总16篇)

    范文范本的使用需要注重学习与创新的结合,避免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接下来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华部分,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第一,加强重视,加大扶持,做好顶层

    大学暑假三下乡活动总结(优质18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策划、组织、执行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改善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本站发布综合实践活动总

    请假条样文(专业20篇)

    范文范本是对多个领域或主题的总结和归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参考的视角。随后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1.居中写标题“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