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精选8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雨中梧2023年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精选8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篇一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往往很难做到准时到达;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要求准时或提前5分钟到达,迟到会被视为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 用餐氛围

中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

3、席位安排

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西式宴请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男女间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西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

4、餐具使用

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

5、进餐礼仪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

6、表示停餐方法

中方宴会中结束用餐,可以把筷子横搁在碟子上;在西方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西餐礼仪出自古代宫廷,其程式化的规定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用餐者严格约束个人举止,力求使之高雅动人。

自由、平等

西餐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无形地渗透着西方文化传统特点。在西餐中,饮食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现,每个人自主决定食物的种类、分量,分餐适用,丰俭由己,在大多的场合实行“aa”制。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随便自由。

独立、卫生

与中式的圆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习惯于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西餐形式从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

适度、节俭

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减少浪费。不管是餐前小吃还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与就餐者的食量挂钩,菜肴道数尽可能少,但保证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宾客对个人的用餐数量有了明确的量化概念,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益于身体健康。

西餐礼仪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孩子,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将来对于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创造财富,更重在树立榜样,当社会尘嚣日上,幸而有他们秉持贵族精神成为时代的楷模。若不学礼,己所不立,何以立人?而礼者,示人以曲,是自我约束和尊重他人的礼仪精髓,这也恰恰是西方贵族礼仪与修养的精髓。专家认为,6岁到12岁是一个人养成高贵礼仪习性的最佳时机。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篇二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语言;思维;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如是,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换言之,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即侧重形式,注重结构严谨,因此,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习惯于先分后总,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2。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可以推论,“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geandculturecontext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hofstedees’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m]。thousandoaks,cliffth:sagepublications,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篇三

首先我们最能一目了然的就是中西文化在婚礼上,使用的颜色的差异,在中国结婚是喜庆的代表色的大红色,希望新人能够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但是在国外结婚的代表色彩是白色,纯洁的白色,代表了新人纯真的爱情,因为白色代表的是天使,也是祝愿新人婚后像天使一样生活的美好幸福。

2.仪式差异

其次,就是婚礼上仪式的区别,比如在中式婚礼中父母环节是很重要的,需要新人双方给父母行叩拜礼,敬茶等,这传扬的是中国的孝道,结婚是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新人互相讲过对方的父母,正式认门,是非常重要的仪式。

而西方国家是没有叩拜礼敬茶这些环节的,我们在婚礼上能看到的关于父母的环节其实就一个,而且还只能看到父亲,就是父亲在进场的时候,女儿挽着父亲的手,父亲亲自将女儿待到新郎面前,将女儿交给对方,希望新郎能像自己一样去爱护呵护自己的女儿。

3.服饰差异

中国与西方结婚,服饰上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例如在中国基本采用的是唐装或者是汉服,女性穿着就是凤冠霞帔、秀禾服、旗袍等等,男士一般都是唐装或者汉服的马褂新郎服。

在西方新娘服饰礼服、婚纱,一般情况下都是婚纱,近年来我国也很多穿婚纱结婚的,男士就是西装,在重要场合男士的服装都是西装,是最得体最隆重的服饰。

4.总结

如果是一一列举的话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近年来的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互相之间的借鉴采纳,形成了很多结合式的婚礼新形势,比如年轻人喜欢西式也喜欢中式的,在迎亲时候采用中式婚礼格调,酒店仪式的时候采用西式婚礼,这也是很好的结合,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多元化的文化时代。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篇四

人们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其实写作不但以生活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可以用来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享受生活,剖析自我,表达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一般的说,小学生的写作不同于作家的写作,也不同于成人的写作,在小学阶段,写作就是练习写文章。作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能使积累的的语言得以运用,使识字写字的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那么,在小学写作教学上到底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呢?结合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及平时的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有兴趣,有动机,甚至有一种依赖感。

小学阶段的写作具有练习的性质,往往不是出于学生自发的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写作和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感到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练习写话的时候,往往难有明确的习作意识,他们更可能是在下意识地完成着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但是如果他们在写话之后,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得到同学的欣赏,或者获得家长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他们也会感到很快乐的。如果我们经常引导他们想想写话的好处享受写话的乐趣,体验写话进步的快感,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形成这样的意识:写话对我来说是有意思的事,是令我开心的一件事。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小学生从“写话"正式进入“习作”阶段的时候,如果一开始习作要求太高,坡度太陡,很容易挫伤学生的习作积极性,造成学生习作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要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不受文体和篇章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不设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敢于表达。同时加强观察、思考、想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写话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这需要综合学生的写字量、思维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判断.写话不能起步太晚,但太早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大致来说,一年级上学去期适合但太早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大致说,一年级上学期适合进行说话或图画形式的表达练习,如“口头日记"、“绘画日记";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可以进行简单的写句子练习,如“看图写句子",“画与话”(即在自己画的画上写上一两句话);二年级上册开始可以学习写日记,开始时以两周一次为宜(可称“周末日记",还可配图画)。写话教学要坚持以下指导思想:兴趣优先,避免反感;顺势而为,避免拔高;形式活泼,避免刻板;发展个性,鼓励创新。

教材中有许多与写话相关的铺堑性基础性练习,比如读句子、补充说句子、扩展说句子、用词说句子、抄写句子、仿写句子等等,要予以重视。在写话的训练方法上,也应强调灵活多样。要放手让学生写,不要一开始就提出具体、完整、连贯、通顺等种种要求,让学生觉得写话很难。低年级写话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写话的内容随处可得,写话很有趣。对学生写的话,教师要多鼓励,可以打个等级(可用记星的办法);可以用红笔划出学生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对学生写得有意思的地方,还要写上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可以写下教师阅读之后的感受;可以些写得好的“作品”张贴出来,或者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品”,放人成长记录袋。

写作教学要从内容人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写作素材。

1.要学会观察。

不是可以写成作文(或写到日记里)吗?

2.要学会思考问题

我们经常发现,优秀作文的闪光之处,往往不在语言方面,而在思想方面。比如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体验,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构思的巧妙,等等,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给人以启迪,甚至震撼。从写作能力提高的途径来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应并重。要想写清楚,必须想清楚,但写也有助于整理思路、明晰思路、发展自己的思想,思维和表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3.学会展开想像

想像要大胆,也要合理,有一定的依据,不是胡思乱想。即使是童话创作,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事实依据。

4.加强阅读

除了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除了根据现实生活想像的事物,还有大量的写作素材是来自于阅读的积累。阅读中的人物、事物、故事、思想、感情等等,都是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总之,写作素材既来自观察生活所得,来自个人的思考、感受和想像,也来自阅读的积累。长期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坚持体验生活,就会有所感悟;坚持把阅读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更能相得益彰。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是自己的,是新的,一定要珍视,要及时写下来。我们都很熟悉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

多看,既可以指多读书报,也可以指勤于观察,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些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纯技术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不从这儿出发就没有根。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这里所说的“种种习惯",包括“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正确的语言习惯”等。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篇五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语言;思维;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如是,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换言之,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即侧重形式,注重结构严谨,因此,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习惯于先分后总,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2。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可以推论,“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geandculturecontext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hofstedees’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m].thousandoaks,cliffth:sagepublications,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篇六

摘要: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跨文化谈判是我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重要商务活动之一。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总结出跨文化谈判中迥异的思维和决策方式,从而帮助我外经贸企业提高谈判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谈判;影响;对策

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加速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外经贸企业在跨国谈判中寻求国际合作,部署着全球战略,但是,中西文化差异引发的迥异的思维和决策方式却对谈判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一个合格的谈判者,应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把握对手的思维过程,研究对方的决策方式,提高适应性,掌握主动权。这样,才能在谈判中不辱使命,取得收益。

一、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的对立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我们可以将两者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跨文化谈判由于建立在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势必造成谈判双方思维方式的迥异。

1.和谐型文化思维方式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这种和谐观念,培养了国人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文化品格。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中国文化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纪律性和群体观。因此在谈判席上,中国人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而是迂回曲折陈述自己见解,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久合作。

2.抗争型文化思维方式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企图做自然的主人。“和谐来自斗争”,“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天人相分的`二元思维模式支配下,一方面,西方人具有直面挑战,追求胜利的精神品质,他们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人更为崇尚个人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生命和尊严,所以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偏向于个人主义。以美国人为例,谈判桌上,他们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对于争辩,他们情有独钟,语言更具对抗性,这些都是富于开拓精神、求胜欲望的欧洲移民后代的典型特征。另外,他们的谈判小组是一个松散的团体,谈判争执时,每个成员可以竞相发言,不像中方谈判团那样由首席代表一人发言,其他成员全力支持。

二、化解对立推进谈判的对策

如何分配决策权以达到利己的谈判的目的是一件难事,决策权分配的差异是跨文化谈判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都会把民主与集中作一定的结合,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西方人追求个性独立,强调个人责任和集体权力,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国人含蓄内敛,强调个人权力和集体责任,集中观念更加符合国人处事原则。

在涉外谈判中,表面看来西方代表团的决策者就是出面谈判的一至两人。实际上,在他们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决策链,既有幕后决策机构,又有信息咨询团体,还有人数可观的智囊团,他们共同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可以说西方人发挥了个人参与权的极致,把个体的智慧升华为集体的决策。相反,中方谈判团惯于众人谈判,“一把手”拍板,谈判中往往对不同看法保留意见,把“一把手”决策看成是集体意志的集中,这样,权威的思想就成了谈判的决议。试想,如果拍板的人是外行,其他成员又保留不同意见,那么谈判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此,在涉外谈判中避免决策权的过分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简言之,就是要统筹兼顾民主与集中,牢牢把握集中的度,提高谈判的有效性。

2.细节与原则

中西方谈判策略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他们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西方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从整体到局部,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可能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入世关键一役的中美谈判是注重细节的成功典范。

因此,跨文化谈判中要善于把握细节,敏锐洞察对手的需求,力争从细节上寻求突破,赢得谈判主动。

总之,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国外经贸企业积极应对跨文化谈判中遇到的诸多复杂问题,寻求有效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优势,积极借鉴对方谈判技巧,提高跨文化商务谈判的适应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强:1992,《谈判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0.

[2]王洪耘,宋刚,1998,《商务谈判》[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3]赵伟君:2002,《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j].湘潭:湘潭大学学报.

[4]胡舒立胡歼碧:2002,《龙永图:谈判是这样完成的》[j]。北京:《科技文萃》.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篇七

[]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中国,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中国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我干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中国,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中国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四)餐饮习俗的差异

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中国,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中国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习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进行对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中国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

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中国,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英文篇八

1.送礼的对象若经济不宽裕,则礼品选择以实惠为佳。

2.送礼的对象若较为富裕,则选择精巧有品位的礼品为佳。

3.送给爱人、恋人、情人的礼品则应富有纪念性或是浪漫的礼品为佳。

4.送朋友的礼品,则礼品选择以趣味性礼品为佳。

5.送给老人的礼品则选择实用性为佳。

6.送孩子的礼品,则以新颖性、启智为佳。

7.送给外宾的礼品,则选择具有特色的礼品为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