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优质11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温柔雨2023年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优质11篇)

在知识点总结中,我们可以找出自己的学习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一

这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经xxx校长的带领下,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提倡并实施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步伐加快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实施,通过多次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我逐渐对高效课堂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方面值得思考,但也有不少收获。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这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学期,xx副校长到我们学校来并担任了七年级的数学教学,每天的坐班时间,他都和老师们一起在办公室里探讨怎样教好学生。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我逐渐懂得: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其思维水平,考虑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否够用,以及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比如在学习七年级《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一课时,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图片欣赏出发,以感受、观察、概括、操作、归纳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尽管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一是应当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给出一个行程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假如给出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行程方面的题目。二是应当让学生学会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三是应当让学生学会归纳型思维。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四是应当让学生学会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我想,只要教师能够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特征,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以往教学中,有时候我们讲得很多,却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发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更不是高效课堂。随着新课改推进步伐不断加快,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不断深入,对于教师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如果要牢牢把握机遇,个人认为教师必须更加注重积极的教学策略。

1、监控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3、提倡学生的质疑精神。笔者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4、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发挥。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5、充分备课与课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优秀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不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创新。

反思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成功的地方有很多,存在问题的地方也不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顺应教学发展形势,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吸收先进教学模式、教育理念中对自己的学生适用的“养分”,爱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也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二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的是《分数加减法》,在前几天区域共同体活动中,有节三年级周长练习课,上课老师在交流时说,他没有办法才选择上练习课的,因为上课学校三年级的孩子只剩下分数加减法没有学习了,而分数加减法实在没有什么花样,就平铺直叙的加减。——听他这么一说,我脑子里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没有什么好印象,就是简单的加减法嘛!

可是课堂上。包括课后,孩子们的丰富精彩还是让我忍不住感叹了一番,拥有智慧,真好!

课堂上我出示了学习菜单,学生按照学习菜单自主学习。

1、独立计算;

2、联系图形说说你这样算的理由;

3、把你的想法解释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小组活动结束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了集体交流。

师:第一个问题八分之三加八分之二的结果是多少?

生:八分之三加八分之二等于八分之五。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益华:我是这样想的,3个八分之一加上2个八分之一等于5个八分之一。

徐锋:老师,我能按照她的想法说减法是怎么想的!

很多孩子都举高手,要表达,如意没有举手。

师:如意,你能说说吗?

如意:我不会。

师:那你可要听好啦!

(这些天如意有点退步,课上常常不思考,今天和他交流了下,看看明天是否有改变。)

海林:我会的!3个八分之一减去2个八分之一就是八分之一。

天伟:我要补充一下,应该说3个八分之一减去2个八分之一就是1个八分之一。

师:恩,你边听边思考,能表达得更完整!在计算中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

天宝:我和他们不同!我是计算分子的:3+2=5,分母如果用8+8就不对了,分母还是8,所以得到八分之五。

师:为什么天宝的方法中分母不能用8+8=16?

小洁:因为分母必须不变!

师:为什么分母必须不变呢?

招财:因为分母如果可以相加的话,那下面一题减法,分母就是8—8=0,这是不可能的。

师:招财是类推着想了。(下课后,招财意犹未尽的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分母是0的话就表示图都没有了,还怎么涂色呢?我说,在数学上,分母是0的分数是没有意义的!)

小宝:分母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因为平均分成的8份没有变,所以分母还是8。

师:我们联系图来体会小宝的意思!分母是平均分成的份数,因为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所以计算时,只要将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看似平淡的一个问题,在孩子们眼里折射的却是如此绚烂的过程,想起一句话,数学就是过程。让知识不再囫囵吞枣,让知识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可以尽情挥洒画笔,描绘独特智慧,呵呵,我又感性认识了,缺乏理性反思。)

教材最后一题思考题,图如下:

这里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都是相等的。大部分孩子判断正确,小部分孩子判断出错!

大课间的音乐在跳跃,一群孩子欢快的围在我身边,不肯出去玩。

雪妍:老师,你猜我是怎么知道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都是相等的吗?

师:说给我听听吧!

雪妍:我是想象着把涂色部分剪下来,这三个图形能重叠在一起,就是相等的。

师:哈,你在脑海里放数学动画片啦!

爱博:老师,我发现在图上,分母—分子就是等于没有涂色部分有几份!

师:恩!是的!

扬扬:老师,这里几个分数有规律的,分子依次加1,分母依次加4。

天一:老师,许多小朋友看一个分数的小大是只看数字大小,不知道正确比较的!

师:哦?那怎么才能知道分数的大小呢?

天一:联系图形看!

洋洋:老师,我能再创造许多分数和四分之一相等,就是用分母乘一个数,然后分子就是那个数。

徐锋:我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把图上涂色部分再平均分成几份,再用这个份数乘四就是分母。

(绿水:音乐很响,孩子们叽叽喳喳说得很激动,看似,这一切很嘈杂,我却能悠然品味到他们心底的智慧正在滋生,丰富。倾听吧!听知识土壤上长出的对数学的个性认识!)

今天作业上还有这么一题,九分之几—九分之几=九分之一。

中午孩子们做完后,我简单提炼了有序列举的思想,所以大部分孩子列举了8种方法,个别孩子列举了九分之一—九分之零,一共九种方法。下午第一节是我的美术课,丁雷走过来跟我说,老师,作业上最后一题智力冲浪,我认为有无数种填法。我说,你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给我看好吗?小家伙忙去写了。

接着我看到了他的想法。如下图:

我把丁雷的想法介绍给了孩子们听,并把广益的问题说给了他们听,孩子们很感兴趣,要问我关于分数一些高年级的知识,我说,感兴趣的同学回家问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也可以借书看,你们自己解决吧!

我想,我是不是要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带着孩子们认识分数世界中更丰富的景象呢?

关于写话,原先学校曾建议我搞个小课题,而我是那类没有方向就不知怎么行动的人,至今没有任何行动,可是,在日续一日的积累中,我却触摸到了写话中的一些东西,很想从头至尾写下来,想知道课题方面的东西,想做真正的小课题。

绿水声音:这两天读到一句平实却有着足够分量的话——“学生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常常,我不知道怎么带着孩子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智慧的样子,是喜悦的、快乐的、自信的,我想我会学习思考,向着温暖喜悦的方向前行。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三

回顾这半个学年的教学,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有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问数学问题的同学在逐渐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这些让我想了很久,心理有一些看法: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但是,在开始的上课过程中,我常常看到学生茫然的眼神,会周公的情形,以及一声声的“老师,我听不懂!”让我的内心觉得非常的不安:我是不是讲的太难了?回头想想,发现自己是以以前自身作为学生的情况来考虑教学,并没有更多的考虑现在学生的情况。这时候我意识到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观点出发,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情况未必相同,应先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可以适当的进行针对性备课与教学。

通过交流,一致认为不应急于求成赶进度,应将学生的基础夯实,并将初中的部分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用生动的课堂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识点,把握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情感流现,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能力最后才是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探讨与交流,我们达成对教学要求的共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精讲多练,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第一周的学生情况不是很好,上课睡觉的学生大有人在,作业完成情况也不乐观,解题格式不清楚,概念混淆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我在某堂课上留了5分钟给学生,让他们把他们对数学课的感受以及意见和建议都写在纸条上交上来(无记名方式),我在阅读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1、讲多练少。这一点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步改善。

2、题目讲解、分析要清晰明了,步骤要分明。这方面在听取多位老教师讲课后,大为改观,尤为体现在作业完成情况上,解题格式明显清晰许多。

3、上课互动性的增强:在课堂中,对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情况,通过提问其他学生,让全班学生帮助分析错题原因,做到讲、练、评的有效结合。

在这一届高一学生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所以要耐心加细心,不能太急于求成。每次备课、上课前都应先考虑上一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备课、教学。并且在每次尽量将相关的初中知识点进行复习记忆,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知识。

针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以及课后作业情况,在第二周的时候我明确给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要求:

1、课前必须要预习新课内容。做好预习工作是学好这堂课的先决条件,没有预习,就不知道这节课所要上的内容是什么,更不清楚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哪了。

2、上课时必须准备一本数学专用的笔记本,用来做课堂笔记和课堂练习所用。上课要做到动脑、动手、动笔,只有多动手做题,理解解题过程,才能更加有效的将知识点吸收、理解和应用。

3、课后及时完成复习,认真并且尽量独立地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练习和作业,通过练习巩固基础。多做题,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漏。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如函数的定义,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想象空间又大,学习有一定难度.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1、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私下里与学生交流,了解学习情况,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是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成绩,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

2、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都影响了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特别是新老师.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第三: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应经常化,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四

初三第一轮复习已经步入正轨,经过一周多的实践与体验,针对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谈下自己的几点建议:

1.教师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对中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要想取得较佳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中考题,研究出题规律。

2.培养学生兴趣。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教会学生掌握复习策略(如做题,看书,独立思考,反思的好习惯),提高复习效果,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些具体的做法:

1、每天表扬一个学生;

2、在试卷上与学生谈心;

3、练时难,考时易。

3.重视复习课中的典型的例题的讲解。例题不是习题。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

4.不能让学生过早地做综合练习题及中考模拟题,而应以课本的编排体系为主线进行系统复习。选题要难度适宜,举一反三,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5、课堂容量: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内容得用多时间,非重点内容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少做无用功,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五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理念,我们学校以“导学式教学法”为抓手,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指导”和“五落实”,保证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与参与性。

关键词 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案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我们数学组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和误区,现将导学案编写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和实施方案。

外,把“导学案”中的一些偏难、偏离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删除掉,使整个“导学案”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数学课主要分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等类型,所以“导学案”应该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课型进行设计。例如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设计引入问题时,要通过一定数量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然后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来辨认、识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将按教学进度安排“导学案”的设计责任到人,“导学案”的版面格式设计统一,要求提前一周完成,并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每位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并不断优化“导学案”;指导学生整理好“导学案”,将“导学案” 整理成册。通过对“导学案”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预习、阅读课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化到全程的质疑、释疑、激思的自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位数学、享受成功。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导学案”为学生建立一个平台,把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小组明确活动目标、规则、责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情感支持、信息反馈,让每个小组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谦让别人、尊重别人,乐于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可以增强班集体意识,对班级集体建设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他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编写“导学案”,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导学案”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就培养了教师的钻研和组织的能力。另外,通过每周的备课组活动,认真研讨教师编写的“导学案”,由于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通过老师门们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就促进了教学相长。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数学教学的主阵地—— — 课堂,应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我们在实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案”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六

三下《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后,再来学习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的。在这个单元,学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图上的方向,还要会看路线图,根据方向来指路。对空间观念差的孩子来说,这个单元的学习简直是在云里雾里走,分不清方向。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么多方位,会辨认方向并指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学生对太阳东升西落、北极星、指南针、夏天南风、冬天北风等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把他们的已知经验引发出来进行复习,自然联系到四个方向的认识上。然后通过变换位置指认方向,学生明白了位置的改变使我们面对的方向不一样,画下的方位图也不一样,为了方便看图,统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画图方法。

学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认起来依然困难重重,极易混淆东西、南北,更不用说八个方位一起记了。我首先让学生在每一幅图中标明方向再来辨认,减低难度。然后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用固定的手势来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为东北,右下为东南等。再通过游戏练习来巩固记忆,在练习中不断地指认多次巩固。

为了和抽象的题目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又想出了箭头记忆法帮助学生来记方向,把手势化为纸上的箭头,来记忆八个方向。在做题时可以直接用箭头来帮忙,从哪儿到哪儿,画箭头,然后认箭头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学生总以为自己方向都认识,觉得这个单元根本不用老师教,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所以上课时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欢做后面的题目。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好上课的时间,我在一个内容的学习后都会让他们及时巩固,特别注意让他们互相说说,考考,指指。有时在学习之前就让他们自己先表现下自己会的。这样做,使他们上课时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间互相考察,也可以让会的教不会的。常常用游戏的形式,也让他们愿意主动听清规则和要求。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七

小班化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技术、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这也促使了我们进行小班化教学的进程。作为一名数学课改教师,如何将新课改理念与小班化教学结合起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了小班化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小班化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如“元、角、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会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迫不急待地想进入"超市"。在那里,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

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其中,遇到问题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的小班教学与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率也大大提高。

这一点平时在大班教学时,也经常用到,但在小班试用会更得心应手。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围坐讨论时,坐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插上几句。学生有不同意见,加以赞许;学生指出错误,积极采纳,并对这位同学表示感谢等等。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自己处于平等的氛围中而无须做作,而且能够自发地尝试自我实现。同时,小班的数学老师要上好课,也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要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学生交流、讨论。在上课时,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的学习形式。教学时老师的言行举动都要以小组为前提,这样,小组中的个体活动自然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关注,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使数学教学更具人文色彩。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八

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可遵循游戏导入——观察分析——自主表现——游戏活动——交流评析的学习途径。通过一个情境的建立,创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主动、迫切地参与学习活动。将制作、装饰表现于游戏活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遵循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验自制玩具的独有乐趣。教学过程的安排,设立如下程序:

1、通过教师玩、学生看或师生一起玩旋转卡的互动方式创设情境,认识旋转卡,引入剪、贴、画的学习活动。

2、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卡片两面的图案是相关联的,并掌握制作相关联画面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3、通过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卡片外形的形状变化和大致分类,了解到在简单外形的基础上可修剪出丰富的外形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自己能做得更好的信念。

4、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制作步骤,自主制作旋转卡。教师随时观察学情并及时解决问题。

5、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可采取自己玩、和同学交换玩的方式,尽情享受自制玩具的乐趣。

6、开展赏析评议的教学活动,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制作经验和感受,也可请刚才一起玩的同学说说玩别人的玩具时的感受,教师最后加以总结。上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在创设情境时要防止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把在玩中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形式引入学习活动,否则课堂很容易失去控制。在观察和分析环节教师要处理好卡片的外形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可先设计外形再设计图案,也可先设计图案再根据图案设计外形。学生自主表现时,教师应尊重其个人选择,让学生自己探索制作的步骤和技能,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制作。游戏活动和交流评析两个环节可以相互交融,在学生一起玩自制玩具时就可渗透学生互评的意识。作业要求:选择有趣的合适的题材,设计一种简洁的卡片外形,用剪贴或绘制的方法制作一张旋转卡,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九

今天是我第一次登上“百花奖”的讲台,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统计》。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全班汇报这两个环节,能对小组、班级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一个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但是也有不足,主要的不足有

1、对课堂预设不足。在正式上课前,我已经经过了3次试讲,每一次试讲都是在学生画统计图这一环节出问题,所以,在预设中,我也把这一环节的教学做的很充分。但是在真正上课的时候,问题反而出现在第二环节的小组合作。由于对突发情况预设不足,所以,造成小组合作时效性不强,为下面环节的继续埋下了障碍,整个课堂进行的不顺。

2、教师调控能力不足。由于学生到了上课的教室后,其座位和小组都与班级内的不相符,在加上教室的调控课堂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对小组合作调控不得当。如果当时,变换一种统计的方法,下面的环节也许就能顺利进行。

3、练习时间不足。由于前面的环节时间把我不恰当,所以,新授结束后缺少了练习环节。这样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进行反馈,难以进行把握。

以后努力的方向: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2、找准突破难点的方法。

3、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要用充分的预设,特别是对不理想情况的预设要多一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调控课堂,才能让一节课更有时效性。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十

高一新学期刚开始,学校就按照计划进行文理分班了。我担任高一理科班的高1.15班和高。16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且担任高1.16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两个班学生在课堂上的特点都是对学数学的目标不明确,为了应试而学数学,数学学习喜欢听得多,说得多,但思考得少,动手做得也少;习惯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学习方式,不太主动地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过程,有比较严重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平时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不强;而且不太善于总结反思,造成解决问题的灵活度不够,但因为他们是实验班的学生,所以他们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倾向。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如何让他们领会学习数学的目标和真谛,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从为应试而被动学习到为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而主动学习,实现从要学生学会数学到要学生会学数学的转变。是我面临的一个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数学的新课学习尽量设置阶梯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新的概念、在思考和实践中探索定理和公式,让学生体会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乐趣。

个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是学习数学的真谛。

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遇到了几个难题:

1、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长期的应试心理难于消除,学习的动力不足,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的陋习非短时间能改变。

2、对我的教学要求有排斥心理,只注重考试的分数,不关心自己本身的.数学素质的提高。学习有严重的应付了事的倾向,对分析问题过程显得不耐烦,有一部分学生干脆睡觉。

3、长期的接受式的听课习惯养成学生懒思考、懒总结的坏毛病,我觉得要他们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要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且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特别是代数式的运算能力也很差,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鉴于以上难题,我进行以下反思和建议:

1、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用学生感兴趣的现实例子去阐明学数学真谛,扭转学生为应试而学数学的错误思想。

2、坚持课堂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尽快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强度,多动心思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实现使学生从要学会数学到要会学数学的目标。

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总结篇十一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 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习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平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