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赠汪伦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紫衣梦最新赠汪伦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赠汪伦教学反思篇一

在教出这节课的时候,我想到底怎样导入学生才对这首古诗感兴趣呢?后来我想到用故事导入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比较高,于是我就和他们讲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赠汪伦教学反思篇二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赠汪伦教学反思篇三

一、导入

1、谈活法,明确学习目的。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2、教师板书一“赠”字。让学生组词,通过这种方法理解题目意思。

二、新课

1、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请你带着问题朗读。明确了学生阅读的目的性。

2、通过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论,培养发散性思维。

3、汪伦是谁?教师介绍:汪伦是一位大豪客,十分景仰李白的才气,一直无缘相见,听说李白要来,就修书约他喝酒吟诗。书中说:十里桃花潭水,万家酒楼。李白看了十分高兴,来了一看,原来,十里远的地方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楼呢,是姓万的人开的酒楼。可他没有生气,与汪伦成了好朋友。同学们听到这里,觉得很有趣。教师的资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哪个字能体现出“出乎意料之外?”引导朗读“忽闻岸上踏歌声。”

5、应该怎样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的方法。

6、他们俩之间是什么感情?(友情)联系实际谈谈你和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问:“有多深?”为下文“深千尺”作铺垫。

7、你能使用哪些关联词语将两句诗文联系起来?

8、请你试着把这两句诗分别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

9、配乐朗读古诗,学生点评。此处教师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锻炼了他们的点评能力。

10、展示所搜集的送别诗,共同欣赏。

11、表演这首诗,其他同学配合“踏歌声”动作。

12、用《送别》(长亭外)的曲调来演唱这首诗。

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采用看、听、读、吟、演、唱等方式表现诗歌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含义。

2、感情丰富,指导到位,能紧紧抓住每一位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思维。

3、用点评,配乐等方式调动积极性和注意力,兼顾每一位学生。

4、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的好朋友到了外地,你要怎么联系他呢?”

学生一定会说:可以写信,发邮件,打电话,聊天,视频,如果不是很远的话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坐车去看望他。

这时,教师可以问:“李白生活在哪个年代呢?”

学生:“唐朝。”

教师:“如果你也生活在唐朝,你怎样与朋友联系呢?”

学生一定会展开激烈的讨论,而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在古代的人们,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都极为落后,分开后很难再联系上,一别往往就是一生。所以说,古诗词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有“别路云初起,离情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做一行飞。”

这时教师再请学生体会作者和汪伦在分别在即时的这种绝望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赠汪伦教学反思篇四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古诗教学新景观”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1、自主搜集,学会处理信息。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中交流资料,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搜集资料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学法指导,拓展课堂容量。

在导学《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读悟法”,让学生在“初读、细读、熟读”中“理解、感悟、体味”,确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我又大胆超越教材,实施“学一带一”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另一首新诗,大大地增加课堂的容量,拓展学习古诗的视野和空间。这正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3、自选作业,发挥个性潜能。

教师出示四项课外作业让同学自由选择,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空间。

当然,在尝试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困惑,将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断探讨的话题。

文档为doc格式

赠汪伦教学反思篇五

《赠汪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里的一首诗。它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流传千古,它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突破: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这首诗的教学前,我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头来吸引学生。我先 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诗人李白的背景,然后讲李白是怎样认识汪伦的,还给学生讲了关于他们之间的关于《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传说来引入新课的学习。最后又讲李白即将坐着小船离开的时候,汪伦带着乡亲们来到桃花潭岸边一边唱歌一边打着节拍,用这种隆重的仪式来送别好友,李白深受感动,为了感谢汪伦的真挚情谊,当即写下了《赠汪伦》。我这样用故事形式开头,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二、

这是一首七言诗,语言精练却又直抒胸臆。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特别是诗中有后鼻音的字比较多,提醒学生要读准这几个后鼻音的字“赠、乘、行、声、情”。让他们试着了解字义,在读中自悟。若是遇到不懂的字词和诗句则用横线标记下来,打个问号进行设疑。有一部分学生对“赠、将欲行、忽闻、踏歌声、不及”不理解,,在授课时我没有及时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先问其他同学是否知道,然后师生一同解疑。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让孩子们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不懂的就设疑,也就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体验,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根本”。

和高年级学生不同,低年级学生对图画和色彩的关注远远高于文字,引诗入画更有助于古诗的理解,中国的古诗词本来就具有诗画合一、融情于景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看图,孩子们对古诗中的“踏歌声”有点不理解,我没有生硬地告诉他们意思,而是让他们观察课件中的汪伦送别李白的情景,再让他们联系音乐课中的边唱边打节拍手脚并用的动作进行理解。这样借助图画直观教学,融观察训练、生活感悟和语言培养为一体,形象鲜明地描绘了汪伦对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让孩子们对古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特点是学习和模仿能力强,但理解能力差。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多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读”。古诗本身就具有节奏美、韵律美,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自然就能读懂诗中的内在美。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孩子通过多种形式在反复颂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诗意,培养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我让他们可以摇头晃脑地读,打着节拍朗读,站起来读,跟同学一起读······让学生口、耳、眼、脑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虽然有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背了这首诗,但是我还是花了大量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在教学结尾时,我尝试了师生模拟情景背诗的环节,我充当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他们背完古诗,在过程中不时地随机提问,考察他们是否掌握好了。例如我充当耳聋的奶奶这一环节时,我故意把“乘舟”听成“沉舟”,把“踏歌声”听成“大哥升”。这时孩子们都大声笑了起来,马上纠正我的错误。我还让孩子们上台进行表演,一个学生扮演李白,一个学生扮演汪伦。李白乘舟快要离开的时候,汪伦用踏歌声的形式来送别,这时李白就吟诵《赠汪伦》······孩子们很感兴趣,争先恐后上台表演。通过这些环节,孩子们在放松的状态下,伴随着歌声、笑声、节拍声,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了古诗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古诗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本,拓宽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